浅论建国后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及启示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农村改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初步目标,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在中国建国初期,农村面临着土地问题和封建剥削制度的严重影响。
因此,土地改革成为首要任务之一。
农村土地改革旨在实现土地的平等分配和农民的财产权保障。
通过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并实行耕者有其田等政策,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农村开始探索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合作化旨在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全国范围内,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成功地改变了农村经济的面貌。
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可以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农业技术改革与机械化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始实施农业技术改革。
这一改革包括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种植技术、改进畜牧业和渔业技术、推广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等。
通过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推广,中国农村的农业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进一步现代化。
此外,农业机械化也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面。
农业机械化使农民从传统的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并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还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为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支持。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产品流通在中国建国时期,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也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面。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农村企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产品的流通也发生了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演化与启示
经济发展乃至 国家发展起着根本的决定性
作 用 。 党 的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以来 , 中国 共
产党着力调整和改革农村经营制度不适应
农村生产力发展 的部分 ,根本 目的是为 了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因此 ,全
完善 以家庭承包经营 为主 、统分结合 的双
层经 营体制。1 9 9 3年党的十 四届三 中全会 颁发 的 《 中共 中央关于 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 制若 干问题 的决定 》不仅再次强调 双层经营体制是我 国农村 的一项 基本 经济 制度 ,而且首次提 出 “ 允许 土地使用权依 法有偿转让 ”的流转原则。
推 向全 国。1 8 年出台的第一个 中央一号 92
文件 《 国农 村工作会议纪 要 》明确指 出 全 包产 到户 、包 干到户或 大包 干 “ 都是社会 主义集体 经济 的生产责任制 ” 是社会 主 ,“ 义农业经济 的组成部分 ”( 黄道霞 、余展 、
双层 经营 体 制 科 学发展
■ 刘爱军 博士 张秀阁 博士 ( 、梧 州学院 广西梧 州 5 3 0 / 4(2 )
天津 30 7 ( 2 0) ) 2 、南开 大学滨海学院
◆ 中 图分 类 号 :F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3( 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该纪 ,
内 容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农 村 经
废 除了人 民公社制 度 , 产承包 、统分结 联 合 的 农 村 基 本经 营 制 度 普遍 建 立 起 来 。 18 9 6年 出台的第五 个中央一号 文件 《中 共中央 、 国务院关于 一九八六年 农村工作 的部署 》则进一步 明确指 出 :“ 当进 一 应
改 开 以 革 放 来 我 农 经 制 的 化 启■ 国 村 营 度 演 与 ●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演化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演化与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历经正式形成、巩固稳定、充实完善和全面创新四个阶段,其演化历程与内在逻辑表明,必须保持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实现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农村可以承受程度的有机结合,把不断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处理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契合点。
关键词:家庭承包经营集体统一经营双层经营体制科学发展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纷繁复杂的制度变迁图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作为农村基石的经营制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它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发展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着力调整和改革农村经营制度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因此,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深刻揭示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多维启示,对推动农村科学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营制度的变革历程根据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化历程,可以勾画出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探索历经以下几个阶段:(一)1978-1983年:正式形成阶段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逐渐确立打开了缺口。
然而,真正包产到户是1980年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纪要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该纪要明确指出,在那些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的生产队,“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
此后,“大包干”在人们关于它政治经济学属性的激烈纷争中以不断创造增产增收的雄辩实绩顽强地为自己拓展着生存空间,并迅速以不可阻挡的磅礴之势推向全国。
1982年出台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黄道霞、余展、王西玉,1992),从而既确立了其地位,又科学界定了其性质。
农村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的体验经验与启示
农村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的体验经验与启示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为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一改革的体验经验与启示。
一、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使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明确,能够更好地流转、交易,从而有效释放农村土地资源的潜力。
同时,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也能够增加收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网点,提供贷款、存款、保险等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加便利和灵活的金融支持,有助于解决农民融资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优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与调控。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的交易规则,能够促进农产品的高效流通和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改革还要注重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村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改革的体验经验表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改革还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农民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稳定发展。
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增加农村文化活动,培育出一批具有文化品质的农民,能够提高农民的个人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持续的探索和发展。
在农业经济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二、成功经验1. 科技创新。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不断自主研发,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满足了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2. 农业产业化。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另一个成功经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优质农产品的打造,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3.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通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广科技成果和现代化种植技术,强化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质量。
三、教训总结1. 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等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
2. 农业发展不均衡。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仍存在地区间和农民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发展的均衡性。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焦点,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标准,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展望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
未来,我国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还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丰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教训。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我国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断的奋斗,在取得一系列成功经验的也积累了不少教训。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农业七十年变革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2019.10▲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变革与发展,深刻改变了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农业发展不仅摆脱了底子薄、积累少、“靠天吃饭”的局面,更站上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其中一些经验弥足珍贵,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
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基础上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保持农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反复探索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基本方针。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践证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
正是由于农业的稳定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才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更有底气。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始终是贯穿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从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制度,到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取消农业税等,每一步改革和探索,都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并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推进,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赋予中国农业发展强大动能。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变革与飞跃,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一系列良种良法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的提升。
到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业科技主要创新指标跻身世界前列。
坚持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兴修农田水利,逐渐减少各种水旱灾害。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与反思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与反思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中国共产党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各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尊重广大农民的探索和创造,逐步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一、新时期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把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和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年第一个中央号文件及随后几年的中央号文件都用不同的政策语言对包干到户的生产经营责任制作过描述。
年中央号文件正式提出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为了适应农户成为农村基本经营单位的事实,《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法改为家庭承包经营,并强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长期坚持。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年中央号文件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由开始的大包干,到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党中央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表述的嬗变,表明了不同时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重点的不同,也反映了农村改革多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自身不断稳定和完善的过程。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以及现代科技的引入,都推动着中国农村向着更加繁荣富庶的方向发展。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探讨这些经验与启示。
一、土地改革中国农村改革的开端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
这个制度改革旨在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流转和管理问题纳入集体监管的范畴,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农村经济逐渐脱离传统的有组织性贫困状况,实现了全面增产。
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兴起在农村改革开放过程中,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兴起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新型的经济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职业利益的保障。
这些组织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素质,还大大促进了传统农村经济的升级。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在农村改革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
中国农村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已成为世界瞩目的话题,不仅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和财富。
这一经验与启示,可以给其他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方面带来启示和借鉴。
四、技术推广与科技创新在农村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积极推广和创新科技,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
中国不仅在技术方面实现了领先,而且还具备了一支优秀的研究人员队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添砖加瓦。
这一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在推进技术变革的同时,加强人才和文化方面的建设。
总之,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不仅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还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经验与启示无疑将给未来的农村改革开放带来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是指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面就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进行浅谈。
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1978年,中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民的土地得到了确权,并且可以自行经营和拥有农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1984年,我国开始推行农村改革试点,出现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这些组织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农业生产资金、技术以及市场信息等支持,使得农村经济逐渐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我国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1987年,我国开始实行农民自主创业政策,农民可以组建企业、创办公司等经济实体。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村委会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主体。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如道路建设、水电网络建设等,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金、医疗保险等。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为农民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这些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也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护等问题,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历程、经验与展望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摘要:农业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奠基石,在农业农村领域各项改革的发展中用。
深入梳理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演变的历史脉络,有利于加深对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发展历程的认识;全面总结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明确未来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未来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原则上,从顺应当前城乡转型阶段农业化的发展形势、关注并规范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健全综合配套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方面推进,从而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农业经营体制;新型经营体系创新;乡我国的,而农的核心业体制的转#平主持的>会上强调:“新化,最大的政策,基本制,坚持集体所有,坚(上接第19页%市场为导向、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持续加强我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弥补技术人才缺口#其次,政府还应做好失业群体社会保障工作,维持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水平,避免贫富差距扩大化,帮助生产方式转型平稳过渡,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化健康应用。
第二,联动产业链发展以强化岗位创造作用#技术进生产的作用,推进能化生产转化,通过产学研协同新机制力,强化“机器人”自主研能力,强核心力#同,产业向,为业造新,通过业体系提高人才需求,降低企业本。
第三,主业技能素质#机器人人工,企业造力、灵活性、高技术型的人才需求持续加大,者大业,者,为应人才需求化、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及技术进职业技能,主高业能力#参考文献:[1]王春超0丁琪芯.智能机器人与劳动力市场研究新进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02):178-188.[2]程承坪.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极限及对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02):85-93.[3]王广州.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及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20(02):2-14+126.[4]宋旭光,左马华青.工业机器人投入、劳动力供给与劳动生产率[J].改革,2019(09):45-54.[5]闫雪凌,朱博楷,马超.工业机器人使用与制造业就业:来自中国的证据[J].统计研究,2020,37(01):74-87.[6]邓洲.工业机器人发展及其对就业影响[J].地方财政研究,2016(06):25-31.[7]吴锦宇,.“机器换人”背景下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5):11-18.[8],.人工智能进影响劳动力的机制研究[J].中国经济报,2019(02):75-81.[9],.中国制造业劳动构成对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05):107-116.[10]朱,.人工智能、进与劳动力化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2018,35(06):36-41.(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集体经济|53改革论坛----------------------------------------------------------------------------------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句关系0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因此,唯有紧紧把握这条主线才能加速农村繁荣的发展,确保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完整性、全面性与牢固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对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为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方"一、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短暂实行的农民自主经营体制、由化运动的体生产、体经营体制、改革“家庭经营,&的经营体制以及21来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的化经营体制,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动&的发起,性的土地制度,式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农土地和大,真实现了%有为加体有制向全民所有制,1959国首次明确了以生产大队为主的三窃有制"制重土地所有制关系和经营方式,成了农业主要农有转体有、成为农业作基位的新"农性严重减弱,农业劳动"因此,以土地体有为基,作经为7的家庭承句制便应运而生,并于1993的《》中式确立为农村一基本经制度*随着城化进程的加快,国农业经营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出新农业经营体系的概念,强调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这一时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种式的规模经营,%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二、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营体制的历史变迁,既经大刀阔斧式的急速变革也经静水流深式的稳中求进*从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农业农村经会带来史性变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在自身汲取动力的同时,也为部分国家加速实现农业经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一"把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作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主线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经会发展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而实现土地要素与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习近平总书记为农村改革划出的四条%红线&中,第一条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作为主线来抓*制定改革措施,要从这一方面去衡量*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运动&形成的农家庭经营制度暂时性的缓解了当时重的人地冲突*但是为解决后续出现的个体农业分散、脆弱等难题,我国进行农业作化动的体经营体制的实践探索"为理顺农和体的关系、活农经营自主权,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句制"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改革,保障农财产权,确出落实农村土地承句关系稳定长久不变政策"实践证明,为满足不同农体的求,化、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节奏"我国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始牢牢把握农民与土地关系这一主线,从的角度进一步推动"A、地&要素在之间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从而促进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二)9包容性发展作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理念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秉承句容性发展的改革理念,在重化新型经营主体方面体现的尤为"乍经营体制的步嬉变,国制定了时刻契合发展现状的有,进行面的一部署0国从2005年就开始了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关,此续发一系对新农业作组织的指导意见"2013“新农业经营主体&在中农村工作会中第一次式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高度,再次确了新经营主体在%J建现代农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农业市场参与主体的化,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基条,是基于句容性发展的改革理念及时不同群体的制求,才现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在变迁中的强大性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推动性"当,国农业的经营主体已然由农户主导的家庭经营转变为化经营主体的"这一变过程不是因为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农业经营方式的自主选择,句容性发展的改革理念"农业现代化中的共同与,深深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中国(三)9统分结合的平衡关系作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逻辑把握“&关系,在“&与%&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是国在匚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中探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土地改革后农有制逐沟出来的的短、体农个体自能力等,中央意识到制%&的内容"因此开展体合作经营,开始从%统少分多&向%&方向发展"体经营制强化%统&的内容暂时造成了%&结合失衡,经营体制的%去统增分&在和生产经营中,实现了%统&与%&的"主体经营制的诞生,喷%&与“&新的内"一是过去在I经营体制中的%分&主要体现为农户的分散经营,主体经营制中的%&主要现为式的"农户的分散经营外,也句化的农业"二是多主体经营制%统&的经营主体与功能现化势"与种体制大的不同是,多层经营体制%统&的主体从带有强制性的农村体经化、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这;元化%统&的主体,既满足了农户在、经营等的务要“统&的功能"三、未来农业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村作为关全面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向农业农村发展制度红利的同时,也对新时代的%农&工作出新要求°因此,国未来农业经营体制的发展顺当转程中农业性变化的发展形势,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的发展原则,同时关注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关领域的深化改革,以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从实现村振兴的总目标°54^2021年5期(2月)CHI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LLECTIVEECONOMY(一)顺应#城乡中国”阶段农业结构性变化的发展形势当前,我国已经从乡土中国进入到城乡中国阶段"在此阶段下,我国农业结构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土地功能的结构性变化"当前农民就业和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土地承载的就业和生计功能在逐渐减退,社会保障功能日益凸显"对大多数的兼业农民而言,继续持有承句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保障,以满足内心的安全感"第二,农业经营形态的结构性变化"中体现在农作业环节,方面"外句的多、土地作制、农业企业的发展,使家庭承担的生产经营职能下"第三,务农的结构性变化"农二作为向城市迁移的绝对主力,土、乡的已经生大变化"在就业发展、经为选择以及对乡土生活的农一的已经"第四,农业,功能的结构性变化"进入乡中国阶段后,我国的农业结构已经开始从功能一的农业展、生态、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来农业经营体制的发展,应在顺当前乡中国阶段农业结构性变化的发展形势下,从强化土地的财产性功能、农业现化方面"在农化迈进的过程中,:要为继续农的农一社会化要为退农业农的农土承句经营权、使、体产化退"只有化进中农速度、适应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才能构起的现农业经营体"(二)关注并规范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引领现农业的发展中具备适规模经营的带效应,符升农业现化的本要求"但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发展约束及部分经营主体异质化问题"第一,融渠道不畅是限制新型经营主体展的一大因素,主要体现在授信保困难、申请手续繁琐、交易费用高等方面"第二,虽然国家允许农业设施可以使用耕地,但配套设施用审批困难却长期存在"诸如农具存放、农产品工和仓储,依旧难以获得"第,即农业保险制的严重缺位问题"中央多次强调抓好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工作,保险机构时、足"但当前所获成效尚不显"经营主体的投保需求,在农产品生产、工、锥设置全的保险将有助于低新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中的知风险0同时,在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手续、高水方面还需加大"现阶段,新农业经营主体在地方政下化化的问题日益凸显"当前的工作重心不能于政策持,日常的指导和更不"I扌居不同经营主体的特征,施个性化政策的同时,对扶持中的新经营主体开展期“体%"以家庭农场的监管为例,从农民经下的收入因素量农的规模"对规模化的农,为其设置具体的经营规模区间,经营规模的上限设,为新型经营主体创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三)健全综合配套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的中全会为新时期农业社会化体系建设方向"建立配套的多元化社会体系,有助于进一化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的生产经营高效的务,但当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尚且无法满足"从需求方,农户对主体的社会化性社会化的要求不同"从方,主体因水、来源、体制问题满足经营主体的个性化"因,的、就不能得有效的配"二是在主体建设方面"就政而言,农业公益性能是在农业、农产品质量、高素质方面有高"其在、、政策持以好方面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不能中"三是在市设方面,要继续开拓农,推进农现化"全农产品7体,完善农业信收集和制,从而低中的本、高农产品营销网络的运行效率"归纳起来,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新农业社会化体是一个问题的个方面"前者的展会进的配套,而的配套会提高前者的建设水平"因此,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进,健全以厂农业、农民为本的多元化社会体,将有助于适规模经营的现"在农同多元化社会化体带来的现化展的同时,在一为经营主体的展成长"四、结语农经营体制作为农业农展、农民益的要制,是在农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探索和国家理性的政策设计下制并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在延续改革路径的同时,致力于对改革经验的不总结升华"这种极具中国色的改革思路,向世界农业发展传递正向的思想力量"来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展在新、厚植展的同时,还要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期盼,这样才能为乡振兴打乡,让农业农村真正成为大有为的广阔天"参考文献:[1]周进•中国农村发展成就与经验[J].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07):68-73.[2]谭贵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演变[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08):370—375.⑶韩长赋.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几[J].农村工通讯,2019(09):12-19.[4].家庭经营为基、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7):89-94.[5]叶兴庆.我国农业经营体制40年演变与未来走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8(06):8-17.⑹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16-26.[7].关于国农业经营规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6(09):4—15.[8],.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性、[J].学与,2012(01):39-46.(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中国集体经济[55。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开创了新的时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由此开始。
在改革初期,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目标是解决土地问题和农业生产方式问题,打破集体经济的束缚,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1981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推行标志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经营主体的转变。
1982年,我国开始推行土地承包制度,农民可以自愿承包土地,并根据土地流转、再承包、集体出租等形式经营土地,农村生产经营的主体从公有制向家庭承包制转变,大大激发了农村的生产积极性。
1983年,我国开始实施了农村责任制,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权力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使得农村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的确权变得明确,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1. 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农村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的关键,通过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得到了充分的确权,也使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权力得到了保障。
而近年来,农村承包责任制也在不断地完善。
2014年,中央提出了“三权分置”改革,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土地经营权由土地承包者独立支配,进一步强调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
2015年,我国将承包期限统一延长到30年,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
这些改革措施都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
2. 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改革和建设的认识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改革和建设的认识第一,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建立了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取消沿袭数千年的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手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
第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
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先后跃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4个台阶,稳定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为胜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切实巩固了新时期工农联盟。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点26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百分之7点1;农村贫困人口由2点5亿减少到1479万,贫困发生率下降29个百分点。
第四,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农村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依法治理不断加强,乡镇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基层政权建设明显加强。
农村社会事业加速发展,2007年,全国1点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并免费获得教科书;7点3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百分之86;3566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与改革启示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与改革启示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启示。
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结构调整是重要的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流失,农业劳动力相对减少。
同时,人们消费结构和健康意识改变,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要求提高。
因此,农业结构应逐渐向高效益、绿色、特色化方向发展。
改革启示: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传统的农牧业产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服务业。
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可促进文化、旅游、手工艺等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改革启示:政府应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升。
三、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仍存在着信贷难、融资难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
改革启示:政府应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促进农村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农村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但目前仍存在着土地流转权不清晰、规模经营困难等问题,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改革启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权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规范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五、农民收入增加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仍然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农产品增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改革启示: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如何
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如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经验和挑战。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过去,土地集体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受到限制,无法自由流转。
为了激发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中国开始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并逐步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这一改革鼓励农民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过去,农产品供应主要依靠国有农场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的销售渠道受限。
为了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开展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农产品流通的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提高农作物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致力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就医和文化娱乐的便利程度。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民的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过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很高的产权地位,农民的产权受到限制。
为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开始实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产权保护和收益水平。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与反思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与反思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也愈加深化和完善。
改革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农村土地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但是,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探讨。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以土地改革为核心,取消了“包产到户”政策,将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实行“三权分置”——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权的分离。
这些政策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地制度保障,也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同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到期后,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重新签订合同,增加了农民的自主权。
但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也给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农户需要向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交纳土地使用费,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存在诸多限制,导致农民很难将自己的土地以较高的价格进行转让;土地流转还面临着土地竞争和迫切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阻碍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不仅需要解决土地制度问题,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如自然灾害等,投入并不稳定,导致投入不足。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难度大。
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域广阔,分散程度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难度要高得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还需要农村居民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也存在一定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相比城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相对落后,需要加强投入和改善。
三、农村人才涌现的问题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
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变革及其启示
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变革及其启示
彭五堂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4)002
【摘要】分析了我国集体农业生产体制低效率的原因以及进行承包制改革的制度创新过程,指出只有把民间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中央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制度创新.因此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农民自主选择的权利.
【总页数】3页(P99-101)
【作者】彭五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2
【相关文献】
1.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60年的变革及启示 [J], 刘雅静;张荣林
2.美、日两国农地经营制度变革及启示 [J], 林素芬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演化与启示 [J], 刘爱军;张秀阁
4.国际金融业经营制度变革的启示 [J], 徐军
5.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变革 [J], 林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农业体制演化的经验与教训
专业评估整改方案(2)2.具体措施(1)努力打造模块化项目课程。
依托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借鉴NIIT先进课程体系,加强模块化项目课程的建设,力争在未来两年中开发出4门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项目模块化课程,并力争实现配套教材的开发与出版。
(2)完善项目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我们将根据调研情况,进一步完善项目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引进行业最新的知识,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优秀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确保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和开出质量。
(4)稳步推进评价体系建设,全面评价学生素质。
参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改革计划》,从实践探索、总结规划、规范实施三个阶段稳步推进评价体系建设,多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
(四)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规格1.主要任务继续坚持“积极引进、稳定骨干,提高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等多种途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规格。
2.具体措施(1)稳步增加师资队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组织实施学校“十一五”规划,每年有计划、有选择地吸纳优秀毕业生,补充师资队伍,到2017年,争取师资队伍达到40人左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到80%,高级职称教师达到50%,使专业师资队伍规模和结构不断满足学校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2)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双师型“比例及规格。
第一,在引进教师上,坚持“加强学科、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在补充渠道上,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一方面引进新毕业的博士、硕士,另一方面引进行业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工程师。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到家庭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逐步形成了目前的基本经营制度。
在土地改革阶段,农村土地被农民个体占有,消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的不平等现象,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经营,增加了生产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
尽管农业合作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着农民积极性不高、分配不公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进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试点,1982年正式推广实施。
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指将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体或家庭,让他们自主经营、自主决策,并根据经营的效益进行分配,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创造力。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实行了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土地流转制度是指农民可以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民、农业企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经营。
这样既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又促进了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农民通过合作组织,共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
通过合作社,农民可以集中资源、共享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难、价格不透明等问题,制约了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
其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合作社规模小、效益低。
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大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力度,推动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和能力,加强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加强农村合作社建设,提高合作社的组织能力和经营效益,推动农民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发展历程中我国农作制度的变革
农业发展历程中我国农作制度的变革农业发展历程中我国农作制度的变革2023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改革之后,我国农作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逐渐从传统的户籍制度向市场化的合作经济转变,从以粮为主向以多元化农产品为主转变,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农作制度的变革可以追溯到1949年。
当时,战争和内战已经导致我国几乎所有的农业经济停滞不前。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取消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私有制,并将土地分配给了农民。
这一政策使得中国的耕地面积和农民的收入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我国农业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业面临了新的挑战。
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我国农业开始向粮食的单一方向发展,开始了农村人口呈现出大量外出打工和城市化倾向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作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全面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放宽了对农业的控制,农民获得了自主决策的权利。
为了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系列的农村产业和土地流转政策得以推出。
政府鼓励农民组织起来进行集体生产,通过农产品市场化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由“用地就是拥有”的制度和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向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方向转化。
近年来,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作制度又迎来了重要的发展转折点。
一方面,不断优化的农业产业链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驱动农业生产向多元化、高品质、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土地流转、农村合作经济等多种模式迅速普及。
农民的收入逐年增长,尤其是“三农”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同时,新的形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如何创新制度,使得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步伐与土地资产的保护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相协调,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先行区的xxx省,xxx农村的农业发展和农作制度变革正在成为具有范例意义的示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 区 教 学
Te c i g o r sr g o a h n fFo e ty Re i n
No 6 0 9 . 2 o G n rl N . 4 e e a o 1 7
在全 国掀起 了人 民公社 运 动 的热 潮 。 到 15 98年 l O月底 参加人 民公 社 的农 户 占总农 户 的 9 .% 。 91 人 民公 社不仅 把 生产资 料收 归集 体所有 , 不少 地方 还 把社员的生活资料也收归公有。此时 , 农业经营体制已变 成单 一 的集 体统 一经 营体制 。正 是这 种统一 经 营 、 集体 劳 动、 平均 分配 的体制 极大 地压 抑 了广大农 民 的生产 积极性 和 主动性 , 村生 产 力 遭 到 了很 大 的破 坏 , 业生 产 发 使农 农
社 会主义性 质 的高级社 的逐 步过 渡 的形 式 。 从 15 年 9月到 15 91 93年年底 以前 , 主要 是发 展互 助 组, 同时试办初 级 社 。这 一 时期 发 展 的 互 助 组 , 留生产 保 资料 , 收获完 全归农 民 自 己所 有 , 在 个 体 经 营基 础 上 实 是
任 制 。出现 了从 不 联产 到联 产 , 包工 到包 产再 到包 干 的 从 变化过程 , 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 主要经 营形式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括各种承包形式 , 核心是包产
到一条适合 中国国情 的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 大道 。 关键词 : 农业经营体制 ; 变革 ; 示 启 中图分类号 :2 3 F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8— 7 4 2 0 )6— 12— 2 10 6 1 (0 9 0 0 1 0
主导 地位 。
14 99年新 中国成立后 ,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广大干部 和农 村群众进 行农业 现代 化建设 的过程 中 , 断对 农业 经 不
展十分缓慢 。虽然其间中央对国民经济几次进行调整时 , 也曾经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 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 , 提出要重视多种经营, 且提出过 “ 并 三包一奖” 的经营管 理 体制 。但 是 中 间 又 受 到 “ 判 包 产 到 户 ” “ 过 渡 ” 批 、穷 、 “ 割资本主义尾巴” “ 、农业学大寨” 等运动的干扰, 这种集 体统一 经营 体制 始终 没 有 改 变 。从 15 至 17 98年 98年 2 0 年间, 我国农村人均收入低 , 人民生活改善甚微。 4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至 今 , 家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为 . 以
( 哈尔滨金融 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 , 哈尔滨 10 3 ) 5 00 摘 要 : 中国成立之后 , 国的农业经营体制经历 了由个体经营到集体经 营又到 家庭联 产承 包责任 制的转变 新 我
过程 。在这个 变革过程 中 , 既有历史功绩 , 也有缺点和偏差。正确地 对农业 经营体制 的变革进行辩 证思考 , 能找 才
营 体制作 出调整 。系统 回顾 农 业 经 营体 制 的变革 过 程 及 其经验 , 当前农 业经 营体 制 的进 一 步完善 和创 新 具有 重 对
3 “ 跃进 ” .大 和人 民公社 化运 动时期 , 本上是单 一 的 基
集体 统一 经营 15 年 中 国出现 了“ 98 大跃 进” 在 “ 、 、 、 ” 针 , 多 快 好 省 方
、
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农业经营体制大致经历了
下 面几个 阶段 :
1 .国民经济恢 复 时期 , 以家庭个 体 经营 为主 从 15 9 0年冬 到 15 9 3年 春 , 国共 产党 领 导 的全 国范 中 围 的土 地改革 的顺利 完成 , 广大农 民从 封 建土 地 制度下 使
由合作社统一使用, 社员按入股 土地分红。此时 , 初级社 的经营方式已不是家庭个体经营 , 而是集体统一经营。从
15 95年下半年 到 15 96年 , 高级 社 快 速 发 展 的 时期 。初 是 级社 是 以家庭 个体 经 营 为 主 的 , 到 了高级 社 阶段 , 而 由于
出:可以按定额记工分 , “ 可以按时记 工分加评议 , 也可 以 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 配的前提下, 包工到作业组 , 联系 产量计算劳动报酬 , 实行超产奖励 。在三中全会精神的鼓 ” 舞下, 全国广大农村社队恢复和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
解放出来。这一时期 的农业经营体制是 以家庭个体经营 为 主的 , 体经 营 比例很 少 。这种 经 营体制解 放 了农 业 生 集
产力 , 大促 进 了农村 经济 的发展 。 大 2 农业合作化运 动时期 , . 家庭个体经营逐渐 向集体
统一经营转变 农业合作化运动历经三个阶段 , 采取了由社会主义萌 芽性质的互助组 , 到半社会 主义性质的初级社 , 再到完全
主
行某些集体劳动或共同使用某些农具 、 牲畜。从经营方式 上来看 , 然 属 于 个 体 经 营 。从 15 仍 94年 初 到 15 95年 春 天, 主要是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 社社员集体劳 动, 统一经营, 按劳分配; 土地 、 大牲畜等仍归社员私有, 但
17 年 1 , 国共产 党 召开 了十一届三 中全会 , 98 2月 中 提
要的借鉴意义。
一
的指引下 , 农业上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 “ 轰轰烈烈” 地展 开了。15 年 7 98 月初, 河北省遂平县崦岈山卫星农业社改 名为崦岈山卫星公社 , 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宣布建立的公 社。8 1 月 7日至 2 9日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通过 了《 于 在 农 村 建 立 人 民公 社 问题 的决 议 》 关 。会 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