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的规律,为研究交际和文化的互动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模因分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

该文主要从模因论视角探讨模因基因型和表现型话语的翻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翻译模因基因型模因表现型1 引言模因(meme)一词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专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

该词源自希腊语mimeme,指被模仿的东西,是基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仿造而来的。

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

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原动力。

Richard Dawkins提出模因的三个特征为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而后,Susan Blackmore(1999)出版The Meme Machine,由此产生模因学。

目前,国内学者在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翻译模因的传播方式、翻译教学和文化传播研究方面。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指出翻译研究是文化模因研究的一部分,有利于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马萧(2005)把模因论和外语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指出翻译教学过程就是模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何自然(2005)提出翻译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理论,为翻译等效论和等值论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的翻译作简要探讨。

2 模因的传播与翻译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

(何自然2007:158)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是模因的传播过程,模因通过翻译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在异族间加以传播,模因的传播与翻译密不可分。

模因论视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研究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7 . 2 2 [ 基 金项 目] 2 0 l 3 年 湖北 省 人文 社科 课题 基 金研 究成 果 ,项 目编 号 :1 3 y 0 4 8 。 作 者系 湖 北中 医药 大学 外语 系 讲,但是 同时因为受到时 间和空 间 的限制 ,公示语的表达应力求短小精悍 ,语义 明确 ,通俗 易 懂 。所 以,公示语具有简洁性 ,规 范性和 语气恰 当的特 征 : ( 1 )简洁性 :公示语 的词汇和句型都力求简单精炼 ,一 般用实词 , 关键 词和 核心词来达到最佳的反馈效果 。 这一特 点源于公示语 的实用价值 , 因为人们通常在公共场所行色匆 匆,急需在最短时 间了解最准确和最直接 的信 息。如:S t a f O n l y闲人止步 ;No O u t s i d e F o o d请勿外带食物 。 ( 2 )规范性:公示语 的表达应符合规范性和惯例 。有些 公示语的英译 已经约定俗成 , 不能随意改变 。 如订票是“ b o o k a t i c k e t ” ;订房 间是 “ r e s e r v e a r o o m” ;订货 物是 “ o r d e r g o o d s ” ;订报纸是 “ s u b s c r i b e a n e ws p a p e r ” 。有的地方把订 房 间翻译成 “ o r d e r a r o o m” ,就错 了。 ( 3 ) 语气得 体:公示 语的表达 要注 意语气的得体 ,即使 是 表 达 强 制 性 的意 思 也 要避 免 粗 俗 生 硬 。 如尽 量 不 用 “ f o r b i d d e n ” ,“ s t o p ” ,和 “ p r o h i b i t e d ” 。如 “ 售票时 间已过 , 停止入馆 ” 。如果翻译成 “ S t o p R e c e i v i n g V i s i t o r s ”就显得 非 常粗暴无 礼。 四、汉语公示语模 因在翻译 中的传播路径构建 模 因得 到传播 需要 经历四个阶段 :同化,记 忆,表达和 传播 。 每个 阶段 都会出现选择 ,因此会 出现模 因的变异或模 因的淘汰【 4 】 。同化 指的是模因被受体注意并接受 。某一模 因 引起受体 的关注 , 受体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且将其纳入到 自己的认知体 系中,随后储存 于记忆里。储存模 因由记忆模 因转化为受体 能感知 的有形 体,通过声音,语言或 图像来传 递给另一受体 ,从而得 到传播 。 汉语公示语英译也遵循这样 的规律 , 译者是源语模因 的 第一个宿主 , 源语模 因引起宿主 的关注 ,宿主在理解 的基础 上接受并且纳入 自己的认知体系后储存在记忆里 。 随后根据 自己 已有 的认知对源 语模 因解码并 同化到 自己的认知 体系 中,角色转化为受体 ,成 为受源语感染 的宿主 。随后 ,译者 又 转化 成主体的角色, 把 同化后 的模 因用 公示语英译模因重 新编码传播 给外国受众 , 外 国受众对 于重 新编码 的模 因进行 解码 ,成为新 的宿主 ,再继续传播 下去 。在汉语 公示语 的翻 译和传播过程 中,译者充当 了源语公示语 的解码者 ,同时也 扮演着重要传播 者的双重角色。因此,当某一个源语模 因成 功地转变为 目标模 因后,源语模因便得 以成功传播 , 实现 了 公示语 的中英两 大文化领 域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 五 、模 因论视 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策略 公示语是一种特殊 的应用 文体, 可 以看作是语言模 因中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电影台词的翻译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电影台词的翻译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电影台词的翻译概述电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许多人学习语言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观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电影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翻译不准确或译文不流畅的问题。

这篇文档将从翻译模因论的角度来探究电影台词的翻译问题。

翻译模因论简介翻译模因论是由Richard Dawkins提出的一种理论,它认为语言的传播类似于生物学的基因传播。

模因是社会学上具有自我复制机制的文化单位。

在翻译模因论中,翻译是模因的传播过程,翻译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翻译前后模因的相似度。

翻译模因论在电影翻译中的应用台词的本质在翻译电影台词时,我们需要理解台词的本质。

台词是电影角色通过观察和思考后表达的思想或情感。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观影者对电影台词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保持原有情感和主题的一致性。

翻译的难点•文化差异:电影中许多台词与特定的文化有关,翻译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保持翻译和原意的相似度。

•语言的转化:不同语言间的表达方式不同,有些原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翻译时需要进行语言的转化,使得译文表达相近的意思。

•感情的传递:有些台词需要传递强烈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翻译时需要呈现出情感的转换和表达。

翻译技巧•直译:直接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言,保持其语言的结构和顺序。

•释译: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释义,使得译文表达与原文相同的意思。

•形似译:在两种语言中找到音、形、义相近的字或词进行翻译。

•自由译:以原文为基础,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改写,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用语。

结论在翻译电影台词时,我们需要根据翻译模因论的原理,保持翻译前后模因的一致性。

同时,我们需要了解电影台词的本质,并根据不同的翻译难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持忠实于原意的基础上,呈现出流畅自然的译文。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模因论是由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其主要概念是模因,即文化中具有传播能力和复制能力的基本单位。

模因论认为文化传播是一种基因级的传播模式,通过模因的传递和演变来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文化翻译研究中,模因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通过对模因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和研究方法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翻译的机理和规律,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翻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在模因论视角下进行文化翻译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解。

模因论强调文化传播中信息的传递与演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翻译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化。

通过模因论的分析,我们能够揭示文化翻译中隐藏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化之间的关系。

模因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传统的文化翻译研究往往局限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范畴,而模因论则能够从更加综合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传播和翻译。

借助模因论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翻译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模因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文化翻译领域的发展,拓展我们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解。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模因论视角对文化翻译进行深入探讨,探寻模因论在文化传播和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总结模因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探讨其在文化翻译领域的应用价值;二是分析文化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文化翻译与模因论的关联;三是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探讨模因论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实践应用;四是探讨文化翻译领域的挑战与机遇,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参考。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设定,可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深入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从模因论视角看英汉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从模因论视角看英汉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体系往往 相差很大 。译 入 语的读 者对 源语文 化 的陌生 导致 无
法解码源语模 因而将之排斥拒绝 。在这个 阶段 , 译者往 往采取 的是归化译法 , 来达到令 目的语读 者尽可能地 理解源语 的核心 模因 。本雅 明曾指 出 , 译者 的任务就是 “ 弥合语言 的碎片 , 回归
仿、 散播开来的思想 或主意 , 并一代 一代地 相传下 来 。国内学 者以模 因论为基础 , 总结 了模 因研究 的几 个学派 , 结合这 些观 点, 我们 可 以得 出对 模因论 的整 体认识 , 即模 因论研究 的基 础 是从 生物 学到文化领域 的隐喻 , 其 理论是 将小到一 个理念 , 大 到一 种文 化 , 都看作是一个 模因单位, 或 者 是 模 因复 合 体
从 模 因论 视 角 看 英 汉翻 国际商 务职业学院 , 安徽 合肥 2 3 0 0 0 )
[ 摘
要] 本文从模 因的概念入手 , 探讨 了模 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 的影 响 , 并以模 因理论 为基础分析 了翻译 的归化
和异化与模因传播 的关系。得 出归化翻译适用 于模 因传播 的初 期阶段 , 而异化翻译是模 因传播 的要 求和趋 势的结论 。
承载着原作者 的理 念和独 特 的语言文 化。译者 既是 异 国模 因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0 4 - 0 7 9
模 因论 的概 念


模 因( Me m e s ) 一词 最早 出现在 1 9 7 6年 , 由牛 津大 学著 名
第2 6卷第 4期
2 0 1 3年 4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摘要:本文在模因与模因论的基础上浅析了翻译模因与翻译策略的关系。

提出辨证地看待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二者同等重要,各有所长,相互统一。

在翻译中尽量异化,不能异化则选择归化。

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创造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译文。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模因论;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模因与模因论模因(meme)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richard dawkins (1976) 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

作者在描述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地构想了存在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模因是 meme的音译,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译法:“拟子”、“觅母”、“迷米”等,本文采用何自然先生的译法“模因”)。

模因(meme)是一种与基因(gene)相似的现象,是靠复制而生存、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文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模因论的核心术语。

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则是通过模仿而传播(blackmore,1999)。

模因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复制实现文化的传播,并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心理结构。

单个模因之间既互相竞争,有强弱之分;又互相支持,构成模因复合体(memeplexes)(dawkins,1976)。

模因能感染人类的大脑,改变其行为,令他们着力宣扬这种模式。

模因有正和误、利和弊、强和弱、真和假之分;可以是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

模因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

前者是指大脑里信息内容作自我复制和传播;后者是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加以复制和传播(何自然,2003)。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memetics)的研究,目前在西方学术界很盛行,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

模因论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开始关注此问题,并进行了各个层面的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模因论是一种文化心理学理论,它认为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是模因。

模因是一种“文化基因”,它类似于生物学中的基因,但它是指文化中可以传承、影响和变异的基本单位。

文化翻译是指将一种文化的信息、价值和意义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在模因论视角下,文化翻译可以被看作是将一种模因转换为另一种模因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首先,模因论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互相交织的模因构成的。

这些模因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文化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不仅是语言、词汇、语法等表面的信息,还需要关注文化背景、传承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模因。

例如,英文中“Christmas”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模因是关于基督教文化、圣诞节等的一系列模因。

如果将它翻译为中文,就需要考虑中文文化中与此相关的模因,并将其传达给读者或观众。

因此,文化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的表面信息,也要关注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其次,模因论认为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的模因不断地相互作用、转化和变异。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更新。

例如,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翻译为英文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其中的模因转换为西方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这可能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使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传达,但又不失去原始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最后,模因论强调模因在文化传承中的自组织和演化能力。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简单地将一个文化的模因复制到另一个文化中。

相反,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转换和重组模因,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受众需求。

例如,在将西方文化影视作品翻译为中国观众时,译者需要对其中的模因进行重组和调整,以适应中国观众的观感和审美需求。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汉语流行语的英译策略研究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汉语流行语的英译策略研究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汉语流行语的英译策略研究作者:王莉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1期内容摘要:翻译模因论把翻译视为模因的跨文化传播,不仅是语言的迁移,也是文化的迁移。

该研究以《人民日报》网络流行语翻译为例,从翻译模因论角度探求切斯特曼的翻译策略在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中的应用,并为其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模因论网络流行语迁移视角翻译策略一.翻译模因论与网络流行语模因论的核心术语是模因,由理查德·道金斯[1]首次提出。

模因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文化复制单位”,另一种是“模仿单位”。

模因会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强模因会被不断复制和传播,而劣势模因会被淘汰[9]。

Heylighen[3]认为,强模因的复制需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阶段,并且具有高保真性、多产性和持久性特征。

国外最早将模因论和翻译研究相結合的是安德鲁·切斯特曼[2],他介绍了翻译的理论概念、策略和规范等,并将模因理论与波普尔的知识进化模式相结合。

翻译规范要求翻译的过程和标准,翻译策略则指导译者的实际翻译。

网络流行语属于强模因。

在将强模因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应考虑目标读者的期望,并根据专业规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是从迁移角度对翻译策略进行最深入分析的,并建立了三个层次,包括:1.句法策略;2.语义策略;3.语用策略。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策略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何自然[6]首次将模因论与翻译学相结合,他认为翻译模因库中有多种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存在,为我们研究对等理论、等值理论以及研究翻译变异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张莹[4]结合模因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模因传播的最终趋势是忠实地照搬原语的文化情结,即异化翻译。

同时,在讨论了翻译规范模因的形成过程后,马萧[5]认为切斯特曼是在分析了图里的操作及初始规范后,根据语言学道德、交际、和产品规范才提出了期待和专业规范等概念。

模因论视角下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英译研究作者:梁金标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7期摘要:伴随着中国高速网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在七亿网民的平台上遍地开花,“中式英语”对英语词汇的丰富已成主流贡献者。

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分析解读,并对2016—2017年的部分常见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从句法策略、语义策略和语用策略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网络流行语的翻译领域研究进行部分补充,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打造成传播力强的模因,使中国的网络流行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服务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模因;翻译;网络流行语一、模因论及网络流行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模因”出自道金斯之笔,以解释人类文明的进化,他认为,模因是一种文化转播或文化模仿单位。

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到模因元素包含“曲调、概念、妙句、时装”等,初步提出模因相关概念和理论。

1997年,第一次“网络和语言”研讨会在美国哈特福德大学召开,探讨了英语在网络用语中的地位和网络语言教学的相关问题。

2003年第一届国际网络语言研讨大会在西班牙召开,标志着网络语言研究正式进入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国内何自然教授在模因论领域发表了多篇文章,探讨了汉语教学中的模因现象和教学意义。

其他学者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广告翻译,而吕奇将翻译目的论应用到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丰富了网络翻译的策略。

笔者对2016—2017年的部分常见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从句法策略、语义策略和语用策略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网络流行语的翻译领域进行部分补充,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打造成传播力强的模因,使中国的网络流行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服务中西文化交流。

二、翻译模因论及网络流行语的分类描述(一)翻译模因论《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思想传播》一书中,切斯特曼提出了四类翻译规范:期待规范、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

而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打造成传播力强的模因,使中国的网络流行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服务中西文化交流也要遵循以上四类规范。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摘要:模因论是近十年来语用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热点。

学者们介绍、评论和运用模因论的文章及专著相继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模因论对国内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

文章回顾模因论在中国近十年的翻译研究,归纳我国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研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是研究模因(meme)的理论。

模因由美国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意为文化传播单位,任何经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事物都是模因。

而最早将模因引入翻译领域的当属切斯特曼(Chesterman)(1997),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将翻译活动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也掀起了研究模因论的热潮,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近十年来模因论在我国翻译领域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探讨,以期更好促进其发展。

一.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现状模因论在翻译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领域的发展。

笔者自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相关外语期刊杂志上共收集了2003年以来有关模因论在我国的翻译研究的期刊学报文章241篇,分析发现,发文大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2007和2008这两年,相关文章的数量增长显著。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发现,模因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章占大多数,然后是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有关归化与异化的文章占一小部分。

7.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2003至2006年,关于模因论与翻译的研究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且大都集中在模因对翻译理论的影响方面,具体的理论研究稍显不足。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中指出翻译研究应是文化密母研究的一个部分,密母的独立性和超隐喻性有利于我们把概念作为切入点,使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模因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为 了采取恰 当 的 翻译 手 法 。文学 翻译 一般 强 调 要 有异 域风情 , 尽 量保 留原作 的语言 陌生化 和文化 互 文 陌生化 , 包括 叙事 结 构 上不 同于 译语 之 处 , 都 应 当尽 量保存 。因为 译文 读 者 不仅 是 为 了了解 文 学
翻译从 实用 角度来 看 , 可 以分 为文学 翻译 和应 用 翻译 。之所 以这么分 , 是 因为二 者有着 截然不 同 的翻译 原 则 , 这 种 原 则 是 由各 自的 翻 译 目的所 决
频繁 , 无论 是商 业往来 还是 学术交 流 、 留学培训 , 都
有大量的信息需要翻译 , 这些信息 的流动构成应用
翻译 的 日趋 重要 。翻译 已经 由最 初 仅 是 文学 才 可 登大 雅之 堂到今 日应用 翻译 数 量庞 大 到 可 以与 文
学 翻译共 同 占据 翻译 的半壁 江 山。
作品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想了解其异域色彩和异邦
文化、 思维 、 交 际 等不 同于本 文 化 的新 鲜感 。俄 国
形式 主义 文论认 为 , 文 学作 品的意 义就在 于陌生 化 手法 的运 用 , “ 陌 生 化 不 仅 是语 词 上 的 , 而 且 体 现 在作 品结 构 的演 变 之 上 … …陌 生化 至 少 在三 个 层
反, 应用文 体 由于其 目的是说 服读 者采取 行动 以使 原作 者 的实用 目的得 以实现 , 所 以其翻译 手法 必须
是强调译文读者不仅获得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能接 受这些信息并且阅读信 息之后愿意按照原作者 的
期 待采取 行 动 , 所 以 采取 一定 的 变 译 手 法 改 造 原
第3 3卷第 5期
2 0 1 4年 1 0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模因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模因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模因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将模因理论与翻译相结合,无非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是“模因”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无论是针对模因论本身的研究还是对翻译模因论的探讨还都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但也证明了这一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模因角度使得我们对翻译的研究更加科学与规范,同时也促进翻译模因论这一新兴学术概念在我国的推广和成熟。

关键词:翻译模因研究问题解决对策翻译是一种社会背景与文化很不相同的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与交往,是世界各国沟通和联系的纽带。

近些年来翻译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翻译研究的途径得到开拓与创新,研究理论不断深入与发展。

“模因(meme)”是翻译领域的新兴术语,是指人类文化的复制因子,是一种文化信息单位。

模因一词原属于生物学概念,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1]。

他认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同生物体的遗传进化过程类似,都需要因子的复制与传播。

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当属芬兰学者安德鲁.切特斯曼(andrew.chesterman)和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vermeer)。

切特斯曼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

他把翻译研究看做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对翻译理论发展的研究,探寻翻译理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

从源语模因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是通过语言引进外来模因,从而丰富本国文化,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

从目的语模因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是传播和复制的过程。

复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传播速度是目的语模因在新的文化中能否生存的保证。

翻译过程可以看做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2]。

就目前来看,无论在国内还是西方,模因研究都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对其研究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明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都有待界定。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摘要】本文从模因论视角探讨了文化翻译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然后分析了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框架、模因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模因论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指出了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为文化翻译领域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对推动全球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模因论、文化翻译、视角、研究、框架、启示、应用、案例分析、未来发展、结论、展望、实践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模因论与文化翻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对于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的系统性探讨仍然相对不足。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现象,构建相应的理论框架,分析模因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模因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运作机制。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文化翻译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旨在通过对模因论的理论框架和启示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模因论在文化翻译领域的应用潜力,进一步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案例,并且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通过这一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模因论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作用,为文化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对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结论及展望的探讨,对文化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提出实践意义和建议,促进文化翻译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1.3 研究意义文化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学术领域,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而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文化翻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模因论认为文化传播是通过模因传播的,模因是一种类似基因的信息单位,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并影响着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模因论是一种以模因为基本单位的文化研究方法,通过模因的传播和复制来解释文化现象的发展和变化。

在文化翻译研究中,模因论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播。

本文将探讨模因论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并讨论其意义和局限性。

文化翻译是指将一种文化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模因作为文化信息的单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模因是指可以通过复制和传播的文化单位,如语言表达、文化符号、习俗等。

通过模因的传播和复制,文化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重新表达和理解。

在文化翻译研究中,模因论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传播和转化过程。

模因可以在翻译过程中被传播和复制,从而影响目标文化的接受和理解。

当我们将一个特定的文化概念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可以导致该概念在目标文化中的重新解释和理解。

通过研究模因的传播和复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模因论的视角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化翻译中的问题和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可能会受到文化差异和障碍的制约。

某个模因在源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但在目标文化中可能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和共鸣。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需要通过适当的转化和调整来确保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文化信息。

模因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并不是完全可预测和可控制的。

在翻译过程中,模因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和时间因素等。

翻译者在处理模因时需要注意其多样性和变化性。

模因论的视角可能忽视了文化翻译中的动态和互动性。

在文化翻译中,不仅需要将文化信息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还需要考虑其在新语境中的适应和转化。

模因论的视角可能过于关注模因的传播和复制,而忽视了文化翻译中的创新和变化。

翻译模因论指导下的能源类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翻译模因论指导下的能源类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翻译模因论指导下的能源类文本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能源领域的翻译需求逐渐增加。

能源类文本的翻译,既要保持原文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又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传播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翻译模因论被引入能源类文本翻译的研究中,以指导更准确、更有效的翻译策略。

翻译模因论是由美国学者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于1991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基本单位,类似于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模因可以是一种观念、信仰、理论或方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不断演化和变异。

在能源类文本翻译中,翻译模因论可以指导翻译者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传达原文中的模因,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融合。

首先,翻译模因论要求翻译者对原文中的模因进行全面理解。

能源类文本通常涉及到复杂的科学概念和技术术语,翻译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原文中的模因。

同时,翻译者还要了解目标文化中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以便更好地传达模因的内涵。

其次,翻译模因论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模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模因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模因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和关联。

翻译者需要通过恰当的译文选择和语言组织,使得目标文本中的模因和原文的模因相对应,并保持其在目标文化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最后,翻译模因论要求翻译者在传播模因的同时,注重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和可理解性。

能源类文本通常涉及到普通读者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翻译者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和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和术语转化为目标文化中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式。

这样,能源类文本的翻译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并促进能源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翻译模因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指导思想,对能源类文本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翻译模因论在能源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促进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模因论视角下的《岳阳楼记》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岳阳楼记》英译研究

Memetic Approach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Yue
Yang Pavilion
作者: 完惠娟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陇东学院学报
页码: 43-4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模因;《岳阳楼记》;古典散文;英译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典籍翻译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将中国古典散文中的强势模因分为词汇模因、句式模因和主题模因,并系统对比分析《岳阳楼记》的两个英译文,发现动词和文化负载词模因在中国古典散文中最为常见,句式层面的模因主要包括平行结构和反问句式,主题模因寓于词汇和句式模因之中.从整体上看,两个译文各有特色,译者根据目的语规范和读者需求,适时地采取了直译、意译、增补信息等翻译方法和技巧来传递原文,让西方读者在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既能感受到原文特色,又能接受译文及其传递的中华文化.。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网络流行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扮演着社交媒体平台的代名词。

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往往无法完全适应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因此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

一、模因论的概述模因论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提出,他将模因定义为“在文化传递中能够自传播、繁衍,并具有导致真正的文化演化的性质的信息单位”。

模因可以是口头语、行为习惯、艺术作品等。

在互联网时代,模因的传播速度加快,并且经常以呈现出网络流行语的形式。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1. 短小精悍:网络流行语往往由极简的表达方式构成,能够通过简短的文字或表情符号表达丰富的情感、态度或观点。

2. 搞笑幽默:网络流行语通常包含幽默元素,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笑声,并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3. 融入口语:网络流行语融入了口语的特点,以简洁、直接和生动的表达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

4. 表达社会情绪:热门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与某一社会事件或主题相关,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情绪。

三、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方法1. 直译:直译是最常见和直接的翻译方法,它试图保持网络流行语的原汁原味。

虽然直译可能会导致语感不当或欠缺幽默感,但它对于保持流行语的独特性很重要。

2. 意译:意译是一种更灵活的翻译方法,它试图在保留网络流行语原意的同时,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幽默感。

3. 文化转换:针对部分网络流行语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歧义的情况,可以通过适当地调整词语和表达方式来消除歧义。

四、案例分析1. 爱情充电中……(爱情电量百分比)直译:Love charging... (Love power percentage)意译:Love battery at 100%...2. 非常抱歉,我也是醉了(表达无语、无奈)直译:I'm so sorry, I'm also drunk.意译:I'm so sorry, I'm at a loss for words.3. 社会人士(指上班族)直译:Social persons (referring to office workers) 意译:White-collar warriors (referring to office workers)五、结论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英译研究,通过模因的本质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这些具有文化和社交背景的语言现象。

模因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陈淑霞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3)005
【摘要】模因论探讨的是基因现象在思想和文化传播中的适用性,模因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再到新的宿主,不断传播的结果是使得新出现的模因最终成为强势模因,在语言当中凸显出来,具有很强的可辨认性.模因论视角下应用翻译可以从译语的词汇、句型、结构和信息四大强势模因入手,使译文实现实用目的,提高读者接受度.
【总页数】4页(P118-121)
【作者】陈淑霞
【作者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任务引领视角下的应用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J], 黄艳峰
2.模因论视角下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改革模式研究 [J], 郭婉
3.模因论视角下的《岳阳楼记》英译研究 [J], 完惠娟
4.模因论视角下中医三字格术语英译研究 [J], 彭鑫垚;云红
5.出版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J], 郑艳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模因探讨

翻译模因探讨

收稿日期:2010-4-11作者简介:陈旋(1976—),女,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从事语言教学、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引言模因是由一个个体(人或动物)传给另一个个人的认知或行为模式,它存在于个体记忆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模因这个概念最先由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 Dawkins 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me 中提出。

随着模因概念的引进,一门研究模因的新学科应运而生。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模因信息观,思想传染观和文化进化观等三大主要流派。

模因论其实质是对文化传播方式和机制的有效解读。

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当属Chesterman 和Hans.J.Vermeer 。

Chesterman 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念统称为翻译模因,如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等。

他把翻译研究看作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探寻翻译理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

他详细讨论了翻译模因库中五种超级模因: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即翻译模因的进化情况和相互关系。

Chesterman 认为,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异,在变异中得以发展。

模因之间的复制关系既非等价,亦非转移,而是增殖关系,即A →A +A ’。

因此,翻译模因复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增值或删减的动态过程。

翻译模因库里的模因表现为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是一种非对等的复制和扩散,包括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等翻译模因变体。

二、翻译模因传播的四个阶段翻译过程可以看作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翻译模因探讨陈旋(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这种崭新的视角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据此,Chesterman 提出了翻译模因进化和形成规律的翻译模因论。

在翻译模因的基础上,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归化翻译在初期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模因论视阈下的典籍英译研究_以_道德经_为例_杨静

模因论视阈下的典籍英译研究_以_道德经_为例_杨静

[收稿日期]2011-01-14[作者简介]杨静(1981-),女,河南开封人,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

模因论视阈下的典籍英译研究———以《道德经》为例杨静(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在模因论的视阈下,中国典籍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过程中,遵循文化进化的规律,充满了中国文化模因的变异、选择和遗传;文化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整体趋势是中国文化模因的要义或其完整特征逐渐在英语世界传播开去。

[关键词]模因论文化进化《道德经》典籍英译[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1)04-0141-04[文献编码]doi :10.3969/j.issn.1004-6917.2011.04.03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中国典籍英译的研究中。

同时,许多出版机构也加大了对中国典籍英译书目的出版力度,特别是1999年以来,湖南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大中华文库》,收集了100多种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中国典籍英译本。

另外,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六届年会,许多与会学者注意到,中国典籍英译的确在数量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理论研究滞后于翻译实践的问题。

因此,可以从其他相关理论学科如阐释学、交际理论、接受美学、文化传播学等寻找理论路线,以促进典籍英译研究的理论发展。

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出发,以《道德经》的翻译为例,探讨典籍英译的实质、历时过程和翻译策略。

一、模因论概述模因论是关于人类文化的进化论———它以模因为单位研究信息传播的进化模式。

模因一词最早由理查得·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创造。

和生物进化论中的基因做类比,他将模因视为一种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如我们头脑中的思想、观念、技艺等[1]。

达尔文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论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文化进化,只要有变异,选择和遗传,就会有进化,有复制因子。

在生物界,这一复制因子是基因,它是那些变异特征的承载体,正是这些基因库中的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将这些变异特征从上一代复制到下一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作者:刘聪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的规律,为研究交际和文化的互动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模因分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

该文主要从模因论视角探讨模因基因型和表现型话语的翻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翻译模因基因型模因表现型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61-02
1 引言
模因(meme)一词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专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

该词源自希腊语mimeme,指被模仿的东西,是基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仿造而来的。

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

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原动力。

Richard Dawkins提出模因的三个特征为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而后,Susan Blackmore (1999)出版The Meme Machine,由此产生模因学。

目前,国内学者在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翻译模因的传播方式、翻译教学和文化传播研究方面。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指出翻译研究是文化模因研究的一部分,有利于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马萧(2005)把模因论和外语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指出翻译教学过程就是模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何自然(2005)提出翻译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理论,为翻译等效论和等值论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的翻译作简要探讨。

2 模因的传播与翻译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

(何自然2007:158)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是模因的传播过程,模因通过翻译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在异族间加以传播,模因的传播与翻译密不可分。

2.1模因基因型话语的翻译
模因基因型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可分为相同信息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异形传递两种形式。

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

模因基因型的翻译意味着原语与目标语的转化是一种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传播。

2.1.1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
这种模因可以在合适的语境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播。

这虽是简单的模因传播方式,却也是文化模因传播最基础和最普遍的方式。

如,“元芳,你怎么看?”译为“Yuanfang, what do you think?”。

另外,由于其传达意境和文化差异不同,诗歌翻译常常会出现内容和形式上不同程度的流失。

尽管如此,诗歌翻译中也不乏同义同形模因的例子,如李白的《送友人》诗中的前两句及其翻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许渊冲译)该译文不仅与原文达到了语义上的等值,还保留了原文的形式,重现了原诗的对仗美,实现了原信息在原语与译语中的等值传递。

因此,翻译这类模因时,可基本采用直译,保留原语特色及完整性,尽量实现原语信息等值传播。

2.1.2相同的信息以异形传递
模因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且往往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内容本身并无变化。

例如,青蛙和恐龙分别指网络语言中相貌不佳的男女。

异形传递的模因,其原始信息的内容都是不变的。

只是它们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尽管名称有所变化,但实质没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

一般来说,相同信息异形传递的模因翻译是指原语和目标语的转化是原信息的等效传播。

例如:“Bad news has wings”译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该译文话语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将原文拆成了两个短句进行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原语模因恰巧可以在目标语找到类似的表达,虽形式不同,但语义基本等值,译文如原文一样通俗易懂,使新的读者能有效解码,实现了原信息的等效传播。

模因论引入翻译领域,为等值翻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至于采用等值模因的何种形式,即同形同义或异形同义或两者的复合体,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译者应根据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程度及读者的认知状况,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力求较为忠实地表达出原作者的思想观点,实现异国模因的跨文化传播。

(王雪瑜,2009)
2.2 模因表现型话语的翻译
模因表现型是以同一形式按需要复制成不同的内容,可分为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和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三种形式。

如民谣流传到今天,其内容有的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复制时只保留其形式而换以新的内容,这种以“旧瓶新酒”的方式横向扩散传播的是模因的表现型。

(何自然,2007:159)翻译模因表现型为信息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是一种不完全对等的复制和扩散。

2.2.1同音异义横向嫁接
这类模因保留原来结构,以同音异义的方式横向嫁接如广告中常借用原成语的形式,不改变成语的结构,只对其中的关键词语按需要换成同音异义词,如:清凉一“夏”、趁早下“斑”、
请勿“痘”留等等。

这些模因成功的复制了原成语的形式,同时增加了趣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又如话语“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译为“Tableware is to the table what tragedy is to life”。

原文利用杯具与悲剧的同音异义关系,表达了一种自嘲和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

译文巧妙地脱离了原语的行文结构,重现了原语的内涵,使译语读者轻松理解原文话语的意义。

2.2.2同形联想嫁接
语言形式不变,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不同的联想意义。

如:“别问我,我是出来打酱油的!;It’s none of my business. I’m just going out to buy some soy sauce.(译文)该原文话语通过模因“酱油”同形联想嫁接,现引申为对公众话题漠不关心。

读者看到该词,立即会联想到“事不关己不开口”之意。

翻译此类模因时应在传达语义的同时,保留其原语特色与风格,使译语读者产生共鸣。

2.2.3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但内容改由另外的词语所取代。

这些常见的词句一旦成为固定的模式便被到处复制、模仿,成为新的模因复合体,活跃的语言模因。

如话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 there is a Toyota(译文)”。

原文巧妙运用“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个俗语,使用了顶针的修辞,创造了一个新的的对偶句。

译文则套用模仿了英语谚语“where there i s a will,there is a way”的结构,重现了原文的内涵。

译文同原文一样通俗易懂,体现了原语的语用价值。

又如:Walking 30 minutes a day keeps fat away. 每天走上半小时,就让医生远离我。

(译文)原文套用了英语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译文亦可以套用其翻译“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我”,便于译语读者接受该翻译模因,也促进了原语模因的传播。

以上译文话语属于同构异义横向嫁接的翻译模因,形象生动的表达了新的内容,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也促进原语模因的传播与复制。

3 总结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通过翻译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在异族间加以传播,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也是模因的传播过程,两者联系紧密。

本文主要探讨模因的两种主要传播方式即翻译模因的两种类型的翻译。

其中,基因型模因的翻译一般来说是原信息在译语和原语中的等值或等效转换;表现型模因的翻译则要求译者脱离原文外壳,正确解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避免死译。

总之,结合模因论来研究翻译,能加深我们对翻译模因现象的认识,丰富译学理论,也能为翻译的原则、归化和异化翻译以及翻译的方法研究可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usan.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awkins Richard. The Selfish Ge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4]何自然等.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马萧.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3):72-76.
[6]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
[7]王雪瑜.基于模因论的等值翻译观[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6):87.
[8]谢超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2).
[9]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