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合集下载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第一篇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_2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第一篇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_2

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这一点和历史制度主义的
“路径依赖”理论有些相似。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4
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
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
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其实就是
目录/CONTENTS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学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三、政治的地位
一、什么是政治
我们认为,政治就是关于维护国家性和分配正义的体系与能力。这个极为简单的 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所谓国家性(the stateness) 第二,与国家性密切相关的是“国民性”(the nationality) 第三,国家性前提下的分配正义 第四,国家性和分配正义不但是制度体系,更是制度能力或者治理能力 第五,政治的公正原则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第一,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科学性。 第二,阶级性。 第三,革命性。 第四,发展性。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3 .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 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是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 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政治学上的新制度主义是指前两者。 ( 1 )历史制度主义。 ( 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作者:葛荃《文史哲》2006年第5期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迄今已近百年。

本文考察了这一学科的起始情况,然后从三个方面对百年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做一概括。

首先,划分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二,梳理了学术流派,认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新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现代政治学”三个流派;其三,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理特点及其研究价值。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政治性,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历史价值。

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比较,思想与观念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例如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对于政治权力的崇拜等等。

这些思想层面的东西显然不是20世纪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传统。

这种历史的表象与其文化传承的不同步,恰恰说明了思想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影响力的久远。

因而,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新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现代政治学流派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叶,就现有的文献来看,首倡其功的是梁启超和谢无量。

192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自序”中写道:“启超治中国政治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

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

”[1] 是知在1900年之后,梁启超已经开始把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

不过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章尚属凤毛麟角,似乎还没有学者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专题性研究或总体的思考,梁启超本人亦仅作“断片的发表”。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定,在20世纪初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科建设则属于草创而未就。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来看,晚清经学家孙诒让(1848—1908)曾著有《周礼政要》一书。

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

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

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摘要】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始于近代,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发展过程。

在20世纪,中国政治学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变路径,涌现出不同的流派和学派,为中国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做出了贡献。

中国政治学与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不断探讨政治体制改革与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在当代,中国政治学仍在不断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我们能够获得启示,指引未来发展方向,促进中国政治学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近代、兴起、发展、20世纪、演变、主要流派、贡献、现代化进程、当代发展、启示、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概述近代中国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跟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步伐而演进。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政治学家从西方学术界引进了许多政治学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20世纪中国政治学的演变,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历史事件的洗礼和考验。

学者们在这一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探索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并努力为国家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贡献,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西方政治学和中国特色政治学等多种学术思潮。

这些流派在不同政治环境下,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学术争鸣。

中国政治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学家们探讨了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政治学的当代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来的新特点。

中国政治学者在应对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的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的研究,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 正文2.1 近代中国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国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西方思想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促使了中国政治学的兴起。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政治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政治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安召开 。来 自中国社会科学 院、 南京大学 、 武汉大学等 2 O多
分别对应项 目类听证 、 规划类听证和法规类 听证。西北 大学 何君安老师谈到政治文 明建设 与社会 资本培育 问题 , 探讨 了 促进社会资本增加的途径。河北社科院杨爱 民教授认为 中国 基层民主形式不断丰富 , 渠道不断扩大 , 制度 不断完善 , 中 在 国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得到提升。 3 关于推进 中国政治 学学科健康 发展 问题 . 如何 推进
西北大学薛冰教授基于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建构 了中国公民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O O 9年 9月 , 3 第 9卷第 5期 ,e .20 V 1 9 N . Sp ,09, o 3 , o5 .
Junl f o h et n esy Pi sp yadSc l c ne dtn ora o r w s U i r t( hl o h n oi i csE io ) N t v i o aSe i r N J Wu
法大学张师伟教授探讨了政治与政治学科在现代化进程中
的作用 , 认为政治学理论发 展的核心 是持续解 放思想 , 而解 放思想的核心内容在 中国具体体现为防止“ 。 左”
进一步推 向深入的重要前提 。他从 三个方 面对科学发 展观 之于政治体制改革 的指导意义作 了阐述 :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非对称权力制衡 的发展趋 势、 内涵了共识 民主 的基本精 神。
而且是高强度的 ;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 论是表征 当代 中国知 识分子政治 贡献 的里程碑事件 。作为政治学理论工 作者 , 要 有高度的责任感 和担 当意识 , 创造高水 平的 “ 学术话语 ”并 , 进而通过 政治 通道 , 化成 “ 治修 辞 ” 为社 会 和人 民服 转 政 , 务 。虞崇胜教授强调政治学主要 是阐述学理 , 但不应 回避政

政治学原理课程现状及发展

政治学原理课程现状及发展

政治学原理课程现状及发展摘要:《政治学原理》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和公民意识。

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教材编著中价值导向上“西主中附”现象、教材内容上缺乏完整性以及教学方式上过于追求形式创新等三大问题。

为此,要改变《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切实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维度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政治学原理》无疑是一门基础性课程,特别是对政治学、行政学等专业学生来说,更是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作为一门重在介绍政治学领域中“元理论”的《政治学原理》课程,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形成独立的政治思考和分析能力,具有“终身受用,终身受益”的价值。

在我国,政治学曾一度被视为伪科学遭取消。

自20世纪80年代起,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恢复和重建。

在30多年的政治学学科发展和建设中,《政治学原理》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自身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认清《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作出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对加强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三大核心问题首先,在教材的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西主中附”的倾向。

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政治学原理》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程,担负着建设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意识形态性比较强。

因此,在《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实践中,既要致力于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对政治实践等认识和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又要通过课堂教学逐渐帮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掌握对国家、民族、宗教以及权力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政治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的根本价值导向。

政治学原理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演进

政治学原理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演进

3.在一般理解行为主义革命意义的基础上认 识政治研究科学化的局限性。
如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政治学是伴随人 类社会尤其是政治实践的发展而进化的。迄今为止, 人类政治思想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我们可以粗 略地将这一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政 治研究传统的形成;二是近代政治研究的转型;三 是现代政治科学的兴起。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 现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场真正的革命。在这一 讲,我们将追溯政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加深对 政治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的理解。
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
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 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 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 而展开。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 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 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 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 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 道”。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 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 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 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 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 续2000多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为了维护中央 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前179--前104)改造孔孟 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揉合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 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 地位;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 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参阅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第二章,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 想。

政治学研究报告范文

政治学研究报告范文

政治学研究报告范文引言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学科,它主要关注政治权力、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政治学研究报告旨在对某一政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将以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为例,探讨政治学研究报告的写作范文。

背景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权力方面的组织结构和程序。

中国政治体制在改革开放以前主要以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逐渐实行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

主体部分第一部分:中国政治体制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政治体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权力主要由君主掌握。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多种变革,包括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中国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一体制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参政议政,以及多层次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部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20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许多重大改革和调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治体制逐渐实行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

同时,中国政治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的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以及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推进等方面。

这些改革和调整使得中国政治体制更加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三部分: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与问题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行,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层级和选举程序等。

但是,中国政治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政治权力过于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还存在差距,政府和各级党委在决策中的权力过大。

其次,政治人才的选拔机制仍然有待完善,政治任命和资历考察等方面可能存在腐败和不公平的问题。

第四部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建议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需要继续推进。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70[ 标签: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主要结构一。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各章内容概述)1千字二。

政治学原理课程实践中的应用一千五百字三。

学习这门课程的体会问题补充 2009-10-21 18:40能按照主要结构一。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各章内容概述)1千字二。

政治学原理课程实践中的应用一千五百字三。

学习这门课程的体会写出一份么或者是别的题目公共行政学管理学基础监督学行政组织学真诚谢谢匿名回答:1 人气:199 解决时间:2009-10-21 21:08满意答案好评率:100%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正确认识民主的本质含义特征及两种民主制的本质区别,了解政治民主化的含义、作用和政治民主化与宪政的关系,正确认识两种政治民主化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1、民主的含义及本质特征;2、政治民主化的含义、作用;3、政治民主化与宪政的关系;4、两种政治民主化模式的特征及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一、政治民主的涵义(一)政治民主的定义1、西方关于民主概念的不同观点第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民主是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政治统治,被称之为“古典民主理论”。

民主一词按希腊文意思是人民的政权,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制是多数人执政的政体,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沿用了古希腊的民主的含义,认为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发展洛克的理论,提出了人民主权原则。

为密尔等人所继承。

第二种观点认为民主是人民投票决定权力的归属,是对于政治精英的选举,被称之为“精英民主理论”。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主要代表。

第三种观点认为民主是多种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

被称之为“多元民主”理论。

代表人为美国政治学家达尔。

第四种观点认为民主就是人民参与政治决策,被称之为“参与民主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定义(1)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2)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4)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

政治学中的制度理论综述_范式与变迁_唐兴军

政治学中的制度理论综述_范式与变迁_唐兴军

º 方雷 ! 王 元亮 : 5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6 , 北 京大学 出版社 2 0 1 年版 , 第 1 5 页" 6
社会科学
0 1 2 3 年第 6 期
唐兴军
齐卫平 : 政治学 中的制度理论综述 : 范式 与变迁
制度 , 主要是 国家政权 的组织形式 " 制度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 , 对国家政体进行规范研究 "
淡化对传统制度主义的批判 , 而且也意识到制度分析的重要性 , 国家结构与制度分析重新受到关
注 " 以熊彼特 ! 林德布罗姆为代表的学者们看到了政治经济学在社会党进行改革时所处的多元主 义环境中的重要性 , 公共选择等理论渗透到政治学研究之 中 , 为制度主义的复兴起到 了催 化作 用 " 198 4 年詹姆斯 #马奇和约翰 #奥尔森发表了 5新制度主义 : 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 6 , 标志 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的正式诞生 " 他们指出 , 由于行为主义的影响 , 作为政治生活基本因素的制 度被忽略了 , 而实际上 , 组织和法律制度则成为政治生活 的主导者 ¼ " 他们批判行为主义 的缺陷 表现在 : (l ) 行 为主义把政治因素看作一种从属于社会与经济力量的因素 , 而不考虑政治对经 行为主义将政治简单地认为是个人和集 团行为 的结果 , 是实现选 过 于强调竞争在政治 济 ! 阶级 ! 文化的影响 " (2 )
度形成与变迁的变量 ; 再次 , 将理性选择与非理性因素相结合 , 认为制度不是对社会力量的简单 反映 , 摒弃 了传统制度理论的强烈的种族中心主义色彩 , 将价值与事实结合起来分析政府结构与 制度 构成 ; 最 后 , 新 制度 主义 融人 了传 统制 度理 论 和行 为主义 的研 究方 法 , 统计 等量 化手段 ! 系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政治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以研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应用性学科,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价值。

因此,政治学在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实际上,在欧美各国,政治学已发展成一门理论成熟、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

就现代中国而言,本世纪前40年曾开展过以引进和介绍西方政治理论为中心的研究工作,但彼时的政治学毕竟未能摆脱西方政治学的窠臼,严格来说,学科性质的中国政治学并未形成。

而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更一度被取消,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也随之而中断。

直到20年前政治学在改革开放这一大的时代前景下才得以重建并得到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灿然可睹。

本文拟对这20年中政治学的发展成就及不足作一简要总结,着重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以推动中国政治学和中国政治的跨世纪发展。

一、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改革开放,特别是1979年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政治学要补课”以来,短短的20年中,中国政治学就经历了恢复和发展这两个历史阶段,其间虽多有曲折甚至反复,但成就十分显著:首先,开展了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中国政治学在恢复之初,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为起点,甚至为基本框架的,这使得80年代前、中期出版的一些“政治学原理”教材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没有多少区别,缺乏鲜明的学科特色。

为改变这一状况,政治学界付出了艰苦的努力,80年代后期一些政治学者开始以政治学的理论逻辑和范畴体系思考政治学问题,出现了一批以《权力政治学》(李景鹏,1993)、《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1995)、《政治学原理》(汪锡奎等,1997)等为代表的政治学力作。

中国政治学开始形成相当独立、自成体系的范畴体系。

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已经无可动摇地确立下来,社会科学界已经普遍认同政治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理论和方法,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政治学理论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政治学理论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政治学理论论文题目一、最新政治学理论论文选题参考1、当前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传统、经典与阐释-对50、60年代西方政治学理论论争的分析3、论德国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4、拉斯韦尔及其政治学理论5、高考制度改革的政治学理论思考6、借鉴政治学理论分析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管理的基础7、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综述8、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制度研究9、本土化:通往持续繁荣之路——2004年中国政治学理论发展回眸10、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的流派分析11、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政治学理论的发展1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13、创新发展政治学理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14、试论政治学理论的类别构成15、政治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政治学理论——《广义政治论》评析16、总结经验创新发展——“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交流会”纪要17、“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综述18、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概况(上)19、一部汇集政治学学科各种定律和理论的宏篇巨作——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0、新书速递:西方政治学理论二、政治学理论论文题目大全1、民本与 :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的话语重建2、刑事审判话语之标记语探究3、《政治学理论》学术化教学模式探析4、《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5、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研究6、西方政治学理论的人才学解读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研究8、社会矛盾突发期的理论导向——以政治学理论为视角9、国际能源合作的政治学理论述评10、全球视域下中国政治学理论的转型11、浅谈政治学理论的类别构成12、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以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为例1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与探索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15、论国家理论复兴的必然性——“中国梦”的一个政治学理论思考16、政治学理论指导下的科层管理模式探究17、政治学理论视角下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架构分析18、政治学理论名篇选读: 英文19、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20、全国高等院校政治学理论研讨会纪要三、热门政治学理论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朱迪斯·巴特勒身体政治学理论研究2、浅谈政治学理论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3、政治学理论中的制度与行为研究4、利用政治学理论知识做好学生工作5、中国军事政治学理论6、政治学理论对地区主义的解释述评7、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行8、近年来国内政治学理论若干热点问题研究述略9、女性主义政治学理论初探10、论公共政策的本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分析工具11、对达赖集团分裂祖国行径的政治学理论分析12、浅析政治学理论模型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13、政治学理论学科建设坚持为地方政治社会发展服务——关于我院省级重点学科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4、权力对自由的法律控制——福柯的生命政治学理论解读15、“三种执政方式”的政治学理论思考16、关于政治学理论研究三个重大前沿问题的思考17、东方编译所译丛·政治学理论与方法18、政治学理论硕士点19、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0、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论Q&A四、关于政治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1、政治学理论2、观念、制度与经济绩效——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的政治学理论价值3、解读侵权法的政治学理论4、政治学理论与方法5、走向一种科学技术政治学理论--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政治效应的观点6、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指导我国新的政治建设实践7、重构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一点设想8、本土化构想: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政治学理论面临诸问题9、朱迪思·巴特勒后现代女性主义政治学理论初探10、政治学理论中的隐喻在知识产权制度调适中的运用11、城市政治学理论12、生产力标准与政治学理论研究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14、建设当代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所面临的三大任务15、性政治学理论(上)16、国家─社会关系:变迁与发展的政治动力之谜──政治学理论模式转换及其对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意义17、关于重建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思考1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论纲19、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流派分析20、欧洲绿党绿色政治学理论评析五、比较好写的政治学理论论文题目1、建构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思考2、讲政治学理论保持清醒头脑——学习江总书记《讲话》的体会3、性政治学理论(中)4、性政治学理论(下)5、若干政治学理论问题驳议6、鲍波尔和批判理性主义的政治学理论7、辩证的和批判的政治学理论8、江苏省委党校硕士点简介-政治学理论专业9、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0、新世纪新拓展--政治学理论研究概观11、中国独特的政党和政府关系——以布隆代尔政治学理论为维度12、创新乡村治理体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襄樊学院省级重点学科政治学理论建设暨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自治与治理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13、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推进政治学研究,办好《政治学研究》——“学习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学理论与现实问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14、“无能意见”与“金质纽带”--论法律在柏拉图政治学理论中的不同地位15、“无能意见”与“金质纽带”——论法律在柏拉图政治学理论中的不同地位16、社会矛盾突发期的理论导向——以政治学理论为视角17、女, 1981 年生, 硕士, 党校政治学理论博士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00732.18、江苏省委党校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9、泰国乱局与政治学理论界的集体失语症——泰国政治危机的共和主义视角20、法律的合法性危机及哈贝马斯的法政治学理论——解读《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研 究前 沿 问 题 ” 行 了 交 流 . 中 国政 治 学 理 论研 究 的 一 系列 进 在
( ) 益 政 治研 究阶段 。进 入2 世 纪9 年 代 , 方 行 为主 二 利 O 0 西
义 及利 益集 团研究 方法 的引人 , 以及利 益 分析 和利 益 团体 理论 在 政府 研究 领 域 的应 用 , 启 了 中国政 治 学正 视 社会 中非 阶级 开
赶 快 补课 ” 政 治 学及 其研 究 才迎 来 了发 展 的春 天 。 因此 , 格 , 严
( ) 共政 治研 究 阶段 。进 入2 世 纪 以来 。 治 学继 续 以 三 公 1 政 利 益为学 科支 撑 点受 到 了时 代及 学 科定 位等 方 面 的新 挑 战 . 尤
其是 在 面临 中 国社会 比较悬 殊 的贫 富差 距 等社 会公 正 问 题 时 . 利 益机 制的 调节 作 用逐 渐势 微 , 公共 管理 职 能及 其 有 效性 成 为 社会 生 活的 理性 诉求 。 政治 生 活中 , 就要 求超 越具 体 阶 级 、 在 这

的政 治命 题 。 而 促使 政 治学 界对 政 治 的理 解也 超越 阶级 利 益 从

我 国 政治 学理 论 研 究 的历史 轨 迹
我 国政 治 学理 论 研 究 是 在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义 政 治实 践 和
本身 , 逐渐 认 同政 治是 不 同社 会利 益 主体 进行 利 益博 弈 的平 而 台 , 治 被看 作是 社会 利 益分 配 的一 种机 制 。 政 为此 , 治学 在创 政 新分 析方 法 、 学科 关 注点 以 及重 构学 科 的逻 辑 推 理体 系 等 转移
意 义 上讲 .我 国政治 学 理论 研究 的 历史 轨 迹肇 始 于 17 年 . 9 9 而 建 国初 期 到 17 年 中国 的政 治学 理 论研 究基 本 处 于停 滞 阶段 , 98 因此 , 家 一 致认 为 , 一时 期 属 于 “ 政 治而 无 政 治 学 ” 历 专 这 有 的 史阶段。 上 。 会 西北 政 法大 学 张师 伟教 授 . 依据 政 治学 核 心 内容 的发展 轨 迹 和不 同 时代 的 政治 主题 , 中 国政 治学 研 究恢 复 发 将

2024年政治研究课题心得体会范本(二篇)

2024年政治研究课题心得体会范本(二篇)

2024年政治研究课题心得体会范本标题:____年政治研究课题心得体会引言:____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全球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选择了一门政治研究课程,以深入了解和分析____年的政治现象。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我对____年的政治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些关键观点和体会。

本文将围绕我所研究的课题,总结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以及对未来政治发展的展望。

一、课题背景介绍:在____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变革和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选择了研究“政党的新兴势力对政治体系的影响”。

这个课题旨在分析____年新兴政党对传统政治体系的冲击和影响,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动力。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该课题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数据,用以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系和新兴政党的背景和发展。

其次,我进行了深度访谈和调查,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最后,我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分析:通过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我发现新兴政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政治体系的稳定。

新兴政党通常以反对现状和承诺改革为主要诉求,吸引了大量的选民支持。

他们的崛起不仅对传统政党构成了挑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舞台的格局。

此外,我还发现新兴政党的成功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

在____年,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使得政治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

新兴政党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兴技术工具,与选民直接互动,减少了传统政党和选民之间的中介环节,增加了政治参与的机会。

四、对未来政治发展的展望:基于我的研究结果和分析,我认为新兴政党在未来的政治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对传统政党的疲劳感增加,对政治变革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新兴政党通过提供新的政策选项和政治参与的平台,有望吸引更多选民的支持。

然而,新兴政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政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政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政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政治理论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引擎。

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政治理论已经成为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政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掌握政治理论的本质和演变趋势。

一、政治理论的起源政治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时的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领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早期哲学家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对后来的政治学家和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思想对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基督教思想主张人人平等、公正、仁慈,这些思想对后来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制度有重要影响。

到了近代,政治思想开始走向多元化,不同的政治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政治观点和理论。

例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提出了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契约论;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提出了重要的共产主义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而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则提出了重要的自由市场理论和新自由主义思想。

这些政治理论为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二、政治理论的重要特点1. 多元性政治理论呈现出极为多元化的趋势。

政治学上,不同学派和思潮分别把自己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政治理论的一种形式,丰富了政治理论体系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

2. 实践性政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实践性。

政治理论是人类政治实践的产物,同时具有指导行动的目的。

同时,政治理论的实践性也体现在其须通过行动评估来确认其正确与否。

政治实践不仅会推进政治理论的研讨,同时也是政治理论得到进一步验证与完善的重要渠道。

3. 历史性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学说,政治理论具有特别突出的历史性。

政治理论的演变取决于历史背景,大量的政治理论因为不同时期的现实问题而逐渐得以形成,一些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政治继承知识点总结

政治继承知识点总结

政治继承知识点总结一、概念政治继承是指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统治者去世或下台后,权力和财产传给他的继承者的过程和方式。

政治继承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国家政治权力传承的规定和程序。

政治继承的核心是权力的传承和继任,它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延续和稳定。

政治继承根据不同的国家和政治体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程序。

在君主制国家,通常是由统治者的子嗣继承权力,也就是所谓的王位继承。

在共和制国家,通常通过选举等程序产生新的统治者,这也是一种政治继承的形式。

政治继承的方式和规定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清晰、公正和稳定的政治继承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政权的有效传承和维护,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繁荣。

二、历史政治继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帝国时代。

在古代各个帝国和王国中,统治者的继承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

在中国的夏、商、周等朝代,王位继承往往是由皇太子或者皇位继承人继承,有时也因为内部斗争或其他原因导致王位的更替。

在古罗马帝国时代,继承问题也是一个执政者的重要议题,通过不同的继承方式和制度,统治者的继承权力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规定和程序。

在中世纪欧洲,封建王国的统治者通常将王位继承的规定写入王国的法律和章程中,以保证王位的延续和稳定。

在现代国家,随着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政治继承的方式和规定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通过选举产生的政治继承方式,成为了现代国家政治继承的主要形式。

三、不同政治体制下的政治继承1. 君主制国家在君主制国家中,政治继承通常是通过王位继承来实现的。

即君主的子嗣或亲属继承王位。

君主制国家的政治继承方式通常是具有严格的血缘关系规定的,即国王的继承人必须是国王的亲属,通常是长子或长孙。

在一些传统的君主制国家中,王位的继承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只有男性世袭继承权,女性和非亲属通常不能继承王位。

例如英国王室的继承规定中,“男性优先,姐妹也可以继承,但是其孩子不得参加王位继承”。

政治学中的发展理论分析

政治学中的发展理论分析

政治学中的发展理论分析一、引言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政治学领域中,发展理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主要理论观点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对政治学中的发展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二、历史渊源发展理论在政治学领域中的探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关注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理论。

其中,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依赖理论、现代化世界系统理论等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三、主要理论观点1. 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现代化进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等因素。

现代化被视为一种普世的发展模式,强调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 现代化依赖理论现代化依赖理论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控制和文化影响,无法摆脱外部依赖,导致经济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

该理论强调南北差距和全球不平等问题。

3. 现代化世界系统理论现代化世界系统理论将国际关系纳入考量范围,认为全球各国处于一个相互联系的现代化体系中,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各国的发展进程。

四、实践应用在实际政治实践中,各国根据不同的发展理论制定相应的政策。

一些国家秉持现代化理论,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而另一些国家更倾向于现代化依赖理论,寻求摆脱外部依赖,实现自主发展。

五、结语综上所述,政治学中的发展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理论观点对于解释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学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发展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可行建议,促进各国共同繁荣与稳定。

政党政治研究的方法、观点

政党政治研究的方法、观点

1989 1991
29.70 23.94
59.70 71.17
63.79 81.11
47.029 51.841
1992
1993 1994 1995
“立法院”
县级地方官 员 地方长官 “立法院”
31.86
41.30 38.72 33.17
60.50
47.47 56.22 46.06
89.82
104.70 108.52 115.97
3
2 1 4
50
40
30
20 10 共产主义政权 现政权 未来五年
1 俄罗斯政治体制; 2俄罗斯经济体制;3乌克兰政治体制;4乌克兰经济体制
党的官员的任职变化与失败的政策执行
选民认同低
选民认同度高
30 任 职 年 限 10 20
保住官职与选民认同
保住官职与获胜联盟规模
小规模获胜联盟
大规模获胜联盟
民顿生美 大鲁存 学特与布 出主政鲁 版编策斯 社:成梅 《功斯 繁》奎 年荣,塔 ,的布等 第治鲁: 理斯《 之梅政 道斯治 页 》奎制 。 ,塔度 中、、 国希政 人尔治 [ ] · ·
一些主要文献的观点



美国学者希布斯(Hibbs 1977;1987)认为,不同类别的政党利 用菲力普斯曲线来实现他们向往的经济结果。左翼政党选择菲力 普斯曲线上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的一点;而右翼选 择相反组合的一点。阿利西纳(Alesina 1987)等人的的研究则 发现,政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普遍的,但不是持久的。这些影 响在一个新政府当选大约两年之后消失。 为经济的“回顾性评价”途径,即:人们依据经济业绩来决定是 否拥护执政党,如果经济增长快、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就能 够对执政党形成较高的认同度,相反,经济业绩差的执政党即使 在其他方面有突出成绩也难以获得人们的支持 。 提出痛苦指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理论。

政治学文献综述

政治学文献综述

政治学文献综述
政治学文献综述是对政治学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合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通常包括对特定研究领域内大量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以便从中总结出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现状。

政治学文献综述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问题确定:明确研究的问题或主题,以便在后续的文献搜索和综述中重点关注。

2. 文献搜索:通过使用不同的检索工具和数据库,搜索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

这可能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书籍、报刊等。

3. 文献筛选: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筛选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去除与研究无关或质量不高的文献。

4. 文献阅读与整理:对选定的文献进行阅读,提取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如研究方法、样本、主要结论等,并整理成概要或综述表格。

5. 文献分析与总结:对整理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现有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结论。

这可以通过归纳法、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来进行。

6. 写作和报告:根据综述分析的结果,撰写综述报告或论文,
包括引言、研究问题、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等。

政治学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它可以为政治学研究者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时政研讨报告总结范文

时政研讨报告总结范文

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时政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进一步提高全体成员的政治素养,增强对时政问题的认识,我单位于近期组织了一次时政研讨活动。

现将本次研讨活动总结如下。

二、研讨内容1.国际形势本次研讨活动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与会人员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周边环境复杂多变,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

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坚定支持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国内政策针对国内政策,与会人员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讨:(1)经济发展: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民生保障:强调要关注民生问题,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环境保护:认为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深化改革与会人员认为,深化改革是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继续深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造力。

三、研讨成果1.提高政治素养:通过本次研讨活动,全体成员对国际国内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政治素养得到提升。

2.增强团队凝聚力:在研讨过程中,成员们积极参与讨论,共同为我国发展献计献策,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3.明确发展方向:通过研讨,大家对我国未来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为今后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四、总结本次时政研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关注时政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同时,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推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新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经历了阶级政治、利益政治和公共政治三个阶段。

其现状表现出“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但独立性有待提高;基础理论日益完善,但深度内涵有待挖掘;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但科学性有待提升;研究内容逐渐丰富,但实践性有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但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国际交流日渐频繁,但‘西主中附’格局未变”的特征。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必须注重用中国话语解说中国故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体系;加强学科理论建设与人才建设并重,夯实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坚持规范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综合,创新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特色深层契合,提升政治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关键词: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轨迹;现状;趋势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1-0103-04理论述评2010.1103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综述陈怀平,金栋昌(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710064)作者简介:陈怀平(1980-),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研究;金栋昌(1985-),男,满族,河北承德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

为了回顾总结政治学理论研究的轨迹,分析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探索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和长安大学去年联合举办了“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研讨会,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30余名政治学理论研究专家汇集长安大学,围绕“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前沿问题”进行了交流,在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形成了诸多共识。

一、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和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展开的,其历史轨迹也是在中国政治学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形成的。

建国初期,受苏联高等教育体制影响,马列主义理论代替了政治学理论,政治学被认为是“伪科学”,其作为一门独立社会科学的地位也逐渐势微。

直到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政治学及其研究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肇始于1979年,而建国初期到1978年中国的政治学理论研究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因此,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时期属于“有政治而无政治学”的历史阶段。

会上,西北政法大学张师伟教授,依据政治学核心内容的发展轨迹和不同时代的政治主题,将中国政治学研究恢复发展的30年依次划分为阶级政治、利益政治及公益政治三个研究阶段,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一)阶级政治研究阶段。

阶级政治是政治学恢复发展第一个10年间中国政治理论研究的主要范式。

这一时期,政治学理论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既有概念和结论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阶级、国家、政党、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进而推演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科推理体系。

此时,政治含义的界定、学科体系的构建及理论研究的方法等方面,明显带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及国家与法等学科的印记,主要的学科支撑概念为阶级与国家,突出的主题则是围绕国家政权的斗争展开的。

(二)利益政治研究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行为主义及利益集团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利益分析和利益团体理论在政府研究领域的应用,开启了中国政治学正视社会中非阶级性不同利益的历史时期,政治学理论研究进入了利益政治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初步兴起并迅速发育的公民社会,以及由此衍生的以公民利益为核心要旨的公民政治,成为中国政治学面对的政治命题,从而促使政治学界对政治的理解也超越阶级利益本身,而逐渐认同政治是不同社会利益主体进行利益博弈的平台,政治被看作是社会利益分配的一种机制。

为此,政治学在创新分析方法、转移学科关注点以及重构学科的逻辑推理体系等方面,给予利益及利益团体以应有的学科地位和理论阐释,利益方法成为这一阶段政治分析的主导方法。

(三)公共政治研究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政治学继续以利益为学科支撑点受到了时代及学科定位等方面的新挑战,尤其是在面临中国社会比较悬殊的贫富差距等社会公正问题时,利益机制的调节作用逐渐势微,公共管理职能及其有效性成为社会生活的理性诉求。

在政治生活中,这就要求超越具体阶级、阶层等局部的公共性,使国家权力成为平衡社会利益及增进社会福利的工具和手段。

于是,政治成为追求公平正义、平衡社会利益和力量的制度安排。

相应的政治学理论研究也必然要实现以利益为学科支撑概念到以公共性为支撑概念的主题转变,并进入到公共政治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政治学的学科推理逻辑已经逐渐将学科关注点转移到政治现象的公共属性上,肯定了政治权力的公共性,突出了政治诉求及产品等的公共性内涵。

同时,政治哲学的基础地位也逐渐被认可和接受,并随着对研究规范性的价值问题的深入挖掘,逐渐成为政治学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

上海大学程竹汝教授则从行政法治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政治学理论研究30年来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将其依次划分为政府法治概念提出时期、依法行政时期和法治政府概念提出时期三个阶段,从宏观角度展现了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历史进程。

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西北政法大学丁韶彬副教授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国际背景,回顾了中国身份以及在国际地位的转型,将其历史轨迹依次划分为政治承认诉求阶段、经济诉求阶段和软实力诉求阶段。

二、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现状由于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政治观和方法论的差异、国际政治变迁以及政治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迅速发展着的政治学科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内伤。

同济大学朱德米教授在系统梳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如下:(一)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但独立性有待提高。

政治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学科门类、研究机构和学术平台日益丰富。

政治学的学科门类已基本齐备,其中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就包括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七个二级学科。

随着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和政治学研究的深入,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也日益涌现,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新的学科增长点也在逐步形成;研究机构逐渐增多,高等学校、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群众团体以及解放军系统等众多研究机构不断出现;学术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术期刊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承担的课题不断增加以及学术讲习和咨询能力不断提升。

政治学学科体系的独立性、学术性和专业性还有待提高。

政治学学科是在对政治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并延伸出来的,传统政治观必然会对政治学的学科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出现诸如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化”倾向、政治学者忽视“学术人格”等“政治学学术缺位”现象。

西南政法大学肖唐镖教授认为,政治学学科门类中的“大领域”和“小学科”的矛盾,导致政治学被列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以及二级学科设置中缺乏“中国政治”和“比较政治”地位等有悖逻辑的现象。

此外,政治学专业被泛化,明显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二级学科也导致了政治学学科学术性和专业性不同程度的缺失。

(二)基础理论日益完善,但研究深度有待挖掘。

基础理论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包括学科基础理论和政治哲学两方面。

目前,我国政治学基本明确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析范畴和基本概念,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学科基础理论,并逐渐发掘、整理和阐述了诸如国家、权力、民主、政党等基本理论范畴,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基础理论体系。

进入新世纪,作为政治哲学基本内容的政治价值的研究也不断增加,有关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范畴的政治学解读成果不断涌现,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基本属性和研究范畴等方面的研究也迅速展开,逐步形成了与公益政治阶段相适应的基础理论体系。

政治学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深厚的基础理论之上的。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尚不完整,深度研究不足,在很多基本理论方面并未形成共识。

相关研究仍停留在对西方政治学的一知半解中,或者还徘徊在其他社会科学之间。

尽管中国政治学从恢复重建开始就针对政治、政治学、政治学基本范畴、研究对象、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一定的政治学共识,但限于政治实践与政治内涵的发展实际,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后续政治学的创新研究。

同时,作为政治学理论基础的政治哲学,其所研究的政治范式、政治命题以及理论框架的发展走向,也需要学者进行深度挖掘和超前预测,以此为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纵深视角。

(三)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但科学性有待提升。

随着跨学科领域的交叉综合,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逐步突破历史和学科的局限,超越传统的概括性和静态性的特点,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和规范化的特点。

调查研究方法、博弈论、系统科学方法、均衡分析方法、数理模型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以及权变方法等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的经验实证方法也逐渐应用于政治学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的综合是研究方法创新的又一亮点,实证方法的引进以及成功引用,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视角,逐步呈现了政治学研究中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结合、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结合、显性研究与隐性研究结合以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等特征,摆脱了传统形而上的归纳演绎、三段论等定性方法的单向思维的束缚。

这一尝试体现了政治学研究的创新空间和创新层次。

长期以来,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方法继承了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思维和视角相对模式化,并且“人文化”气息较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却涉及较少,即使是运用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其运用能力也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此导致我国政治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整体规范性和科学化程度比较低。

厦门大学黄新华教授认为,在具体的研究方法领域,规范研究仍然是目前研究方法的主流,经验研究(实证研究)的定量分析虽然随着研究方法日趋多样而逐步被运用,但在应用范围、深度以及与规范研究关系等层面仍需要进一步强化。

(四)研究内容逐渐丰富,但实践性有待加强。

跨学科领域的交叉综合与政治内涵的不断扩展,逐渐丰富了政治学研究的内容体系,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相关内容逐渐被纳入到政治学研究视域,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也随之拓展。

在新型学科领域,政治伦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文化学、政治地理学、生态政治学、计量政治学以及空间政治学等逐渐成为政治学门类的显性学科,随着纵深层次学科关联度的挖掘,更多的新型学科将会进入政治学者的研究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