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课题“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

——《说文解字》盼,美目也。

——《字林》说明这个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

今天我们看看作者要盼望一个什么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

主人公在实现“穿上新雨衣”这一愿望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作者如何表现这样变化呢二)、研读课文1、文章1-2段,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绿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丽、便捷。

2、我初次见到它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戴”“抖抖”“窸窸窣窣”3、这些词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内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变天,我是如何盼望着变天的呢“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是这样想”:体现我内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5、我盼变天,终于变天了,此时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路边的小树忽然莎啦啦地喧闹起来,好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被风吹动的声音,体现起风了,要下雨了。

因此通过此时环境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6、因此当我们理解人物内心时,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语句、描写人物外在表现以及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这三方面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四人为一组,阅读文章的5—21节,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三个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时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语言、肖像(外在表现),体现主人公无法穿上雨衣内心的失望。

(分角色朗读课文)16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

17段: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体现人物兴奋愉快的心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将重要部分写详细的表达方式。

3.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理解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2.学会并运用写作过程中围绕中心意思将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板块一回顾篇章,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出示篇章页,回顾习作要求,齐读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我”究竟“盼”的是什么?(二)梳理内容,选取事例。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关键内容。

思考:(1)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2)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2.根据作业本题目总结归纳。

板块三细读语段具体分析(一)细读“得到雨衣”部分,感受作者对雨衣细致的描写。

小结:写作可以从眼、耳、鼻、舌、身、意等方面来丰富描写。

(二)通过心理描写感受“盼”的心情。

过渡: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我”的心情可谓一波三折。

你能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的心情变化吗?1.学生讨论读第3-20自然段的感受。

2.从直接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间接心理描写体会“我”急迫、无奈、憧憬、失望又惊喜的心情。

(三)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盼”的心情。

过渡:关于表现“我”“盼”的心情,课文还有哪些部分写得具体又生动呢?1.聚焦第5-15自然段。

2.从“我”和妈妈的对话中体会“我”兴奋、失落、急切、不安的心情。

过渡:习作单元不仅要学习优秀例文的写作方法,更要通过模仿练笔感受写作的魅力。

3.随堂小练笔:模仿第5-15自然段围绕“悔”写一段“我”和妈妈的对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盼》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盼》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期盼。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文《盼》的教材。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生字新词的展示等。

角色扮演的道具(如春天的图片、春天的植物模型等)。

创意写作和绘画材料(纸、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情景导入:播放春天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

提问:“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分享对春天的感受,引入课文主题。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检查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3. 整体感知: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15分钟)1. 逐段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每段的意思。

2. 理解重点句子:教师点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景。

四、深入理解(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巡视指导。

2. 展示分享: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3.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期盼。

2. 绘画展示:学生绘制春天的景象,展示他们对春天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第1 页共19 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优秀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盼》这是现代作家铁凝的作品。

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多件事例写出了作者想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儿童画特点,选取了得到雨衣、盼望下雨、妈妈不允许穿雨衣、终于穿上雨衣等几个事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这篇课文入选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作者介绍】铁凝,姓屈,女,汉族,1957年9月生,籍贯河北省赵县,高中学历,中共党员,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17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8届中央委员。

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96年开始担任河北省作协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人称文坛“美女作家”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一千张糖纸》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斗篷又名“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

披用的外衣。

用以防风御寒。

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

披风通常无斗篷袖。

中国古代有虚设两袖的长披风。

斗篷,据传是从蓑衣演变而来,最初用棕麻编成,以御雨雪,名谓“斗袯”。

到明清时,才多用丝织物制作,并不限于雨雪天使用,当时叫做大衣,是一种御寒的服饰,有长式和短式,有高领和低领。

凡冬天外出,不论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个规矩,不能穿着这种服饰行礼,不然被视为不敬。

清代中叶以后,妇女穿着斗篷很普遍,制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鲜艳的绸缎制作,上绣花纹,讲究的在里面衬以皮毛。

蒜薹又称蒜毫,是从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常被误写作“蒜苔”。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原文】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盼》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盼》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盼》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盼》课文原文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第16课《盼》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第16课《盼》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盼》这是现代作家铁凝的作品。

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多件事例写出了作者想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儿童画特点,选取了得到雨衣、盼望下雨、妈妈不允许穿雨衣、终于穿上雨衣等几个事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这篇课文入选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作者介绍】铁凝,姓屈,女,汉族,1957年9月生,籍贯河北省赵县,高中学历,中共党员,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17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8届中央委员。

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96年开始担任河北省作协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人称文坛“美女作家”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一千张糖纸》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斗篷又名“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

披用的外衣。

用以防风御寒。

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

披风通常无斗篷袖。

中国古代有虚设两袖的长披风。

斗篷,据传是从蓑衣演变而来,最初用棕麻编成,以御雨雪,名谓“斗袯”。

到明清时,才多用丝织物制作,并不限于雨雪天使用,当时叫做大衣,是一种御寒的服饰,有长式和短式,有高领和低领。

凡冬天外出,不论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个规矩,不能穿着这种服饰行礼,不然被视为不敬。

清代中叶以后,妇女穿着斗篷很普遍,制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鲜艳的绸缎制作,上绣花纹,讲究的在里面衬以皮毛。

蒜薹又称蒜毫,是从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常被误写作“蒜苔”。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教学设计

《盼》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课节选自铁凝的短篇小说《盼》。

在本课设计中,应该着重从事例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我”盼望下雨的心情。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朗读和感悟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段落大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和感悟文中“我”兴奋——盼望——急迫——担心——喜悦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写作方面学习作者跌宕起伏的叙事方法,以及淋漓尽致的心理描写,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提炼观点,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描写人物。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课文原声朗读,多媒体课件。

2.小说《盼》原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对比引入,激发兴趣1.激趣:同学们,你们是喜欢下雨还是讨厌下雨?能说一说为什么吗?2.对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对于下雨是喜欢呢还是讨厌呢?为什么本课的题目叫“盼”呢?(不要求学生回答,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阅读更有兴趣。

)3.导入:下面同学们就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看主人公对下雨是怎样的态度。

设计意图:有对比才有发现,通过设置对比情境,让学生去发现文章的韵味。

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1.挑选本课生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2.教师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比如,“甩”读shuǎi,不读suǎi;“唇”读chún,不读cún。

3.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出“窸窸窣窣”“嘟囔”“瞟”“不声不响”“逗引”“玛瑙”等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预设: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嘟囔:指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瞟:“目”与“票”联合起来表示“目光轻快地扫过”。

本义:扫人一眼。

不声不响:没有一点儿声响。

形容做事谨慎,不张扬。

逗引:指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玛瑙:一种玉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用作磨具、仪表轴承等,也用来做贵重的装饰品。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教材《盼》教学设计 (1)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教材《盼》教学设计 (1)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6课《盼》《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写“袖、篷”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捕捉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文章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捕捉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难点】抓住文章中心,学会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方法。

资料与工具: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着眼课题,导入新课。

1.“盼”是什么意思?“盼”就是盼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板书:盼)2.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盼”,让我们去看看“我”最盼望的是什么,其中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3.简介作者。

小组结合预习情况,派代表发言。

4.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边读边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3.自学检测。

4.理清脉络,交流情感。

(1)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盼下雨、穿雨衣)为什么会如此热切地“盼”?文章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按照这个思路,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3)小组交流,讨论,指名答。

(4)结合学生回答,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1.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2)小组合作交流(出示交流提示):①那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②除了雨衣本身的漂亮外,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十分喜欢新雨衣?③“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3)教师巡视,与个别小组交流指导。

新部编人教版六上语文16《盼》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六上语文16《盼》优质课教案

16盼【教材分析】《盼》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当代女作家铁凝。

课文主要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

“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在街上行走的快乐。

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画面,文中“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同时,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也能让学生在习作上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抓住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共有13个生字,要结合词语来进行教学。

“袖”可组词“袖筒”,让学生结合自己穿的衣服,说一说哪是“袖筒”;“篷”可组词“斗篷”,课件出示图片——斗篷;“酱”可组词“酱油”,课件出示酱油的图片;“唇”可组词“嘴唇”,学生指一指嘴唇;“瓦”,可组词“瓦蓝”,“瓦蓝”指蔚蓝色,一般指天空的颜色,纯净但又璀璨的蓝色,图片出示瓦蓝的天空。

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书写“袖、缩、柜、喧、蹦、梯、嚷”这七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强调“嚷”字右边不能少横、少撇;书写“酱”字,下面不能少横;写“唇”字,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而不是上下结构。

2.阅读理解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第16课《盼》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第16课《盼》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课题盼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出示课件2: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

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

”(雨衣)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

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

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猜谜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会带着“雨衣和课文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疑问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新课教学()分钟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 (含设计意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 (含设计意图)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盼》这是现代作家铁凝的作品。

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多件事例写出了作者想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儿童画特点,选取了得到雨衣、盼望下雨、妈妈不允许穿雨衣、终于穿上雨衣等几个事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这篇课文入选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作者介绍】铁凝,姓屈,女,汉族,1957年9月生,籍贯河北省赵县,高中学历,中共党员,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17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8届中央委员。

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96年开始担任河北省作协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人称文坛“美女作家”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一千张糖纸》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斗篷又名“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

披用的外衣。

用以防风御寒。

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

披风通常无斗篷袖。

中国古代有虚设两袖的长披风。

斗篷,据传是从蓑衣演变而来,最初用棕麻编成,以御雨雪,名谓“斗袯”。

到明清时,才多用丝织物制作,并不限于雨雪天使用,当时叫做大衣,是一种御寒的服饰,有长式和短式,有高领和低领。

凡冬天外出,不论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个规矩,不能穿着这种服饰行礼,不然被视为不敬。

清代中叶以后,妇女穿着斗篷很普遍,制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鲜艳的绸缎制作,上绣花纹,讲究的在里面衬以皮毛。

蒜薹又称蒜毫,是从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常被误写作“蒜苔”。

【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本文概要】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

本文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本文概要】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

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部编版语文6上16课《盼》课文原文教案教学设计解析

部编版语文6上16课《盼》课文原文教案教学设计解析

《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盼》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

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2. 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1.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16《盼》(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五四学制2024版)

16《盼》(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五四学制2024版)

盼教案一、教学内容《盼》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

课文以孩子的视角,以新雨衣为线索,记叙了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的故事。

课文用生动、准确、细腻的语言,描述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二、整体设计思路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可以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可选取重要部分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文章妙处。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而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本节课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难点: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五、教学策略教法:情景教学法、阅读法、师生互动法学法:想象感情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导学:(白板出示谜语)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一件小化衣,真是好稀奇。

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

”(雨衣)今天这篇文章,就和雨衣有关。

2.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课题。

看着这个题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生自主交流,谁盼,盼什么,盼望的东西是否实现等等。

)学完这篇文章,相信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

(课堂活动)【设计意图】借助谜语创设情境并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又为接下来学习文本做铺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6 盼》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6 盼》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6 盼》教案【教材分析】: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

“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线,围绕着盼,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纯真可爱的童心。

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围绕“盼”字展开,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环境。

让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还要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之间的关系。

学生都有过“盼”的心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盼”的经历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课时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

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17《盼》(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7《盼》(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7《盼》(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并背诵一篇小诗《盼》,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向往。

2、通过课堂讨论等互动方式,促进学生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重视。

3、运用各种语文技巧,让学生领会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表面和深层含义。

2、学会诗歌的背诵和赏析。

3、学会应用语言技巧解读诗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2、学会运用语言技巧解读诗歌情感表达。

教学课时:本课为一节45分钟的语文课,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导入(5分钟)1、展示一些对未来的美好幻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期望?2、出示诗歌《盼》的标题,让学生猜想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讲授(35分钟)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盼》2、诗歌赏析和理解(1)教师通读诗歌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表面意思和深层意义。

(3)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总结出全诗的主旨。

3、把握诗歌的语言技巧(1)探究语言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排比等,并分析这些手法的使用的目的。

(2)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表达技巧,如音、韵、节奏等。

4、诗歌的背诵和表演(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自己的诵读方式,运用朗诵和情景表演,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语言技巧。

(2)小组合作表演,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三、总结(5分钟)1、学生简述诗歌的主旨。

2、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和学习收获。

教学评估:1、课堂笔记记录2、口头表述和参与反应3、合作表演4、书面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未来的盼望的作文。

教学手段:1、板书展示2、多媒体辅助演示3、课堂讨论4、情感表达实践教学资源:1、教学幻灯片2、小组合作资料3、《盼》诗歌及课外阅读资料教学后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作用,不仅可以传递知识,还可以唤醒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对未来充满期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痒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嚷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臺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炯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

”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

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真的吗?”妈妈问。

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

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

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

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

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

谁知等我背着书包走到街上,脑门又落上了几滴水珠。

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系好扣,戴上帽子。

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本文作者铁凝,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

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

”(雨衣)2.雨衣图片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

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

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 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简”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內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

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題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

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三)第三部分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我为什么这么兴奋?(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备听英语讲座)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休息一会儿)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已经买了)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没说要炖肉)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相信)(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怕弄坏了新雨衣)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兴奋、满足、高兴)(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一)出示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