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

合集下载

【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本文概要】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

本文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本文概要】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

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

17《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盼》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习作要求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盼》是作家铁凝的作品。

写妈妈为“我”买了新雨衣,“我”强烈盼望着能够穿上它,好不容易有一天下了雨,却因为放学在家而没有机会穿,第二天一早,终于又下起了雨,“我”如愿穿上了新雨衣。

课文以“新雨衣”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事情经过,围绕一个“盼”字,描述“我”有了雨衣盼变天;下起了雨盼外出;没法出门盼雨停;盼来雨天,快乐出门等小事件。

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很好的表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紧紧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二是“把重要的事例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目标:1.会写“袖、蓬、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窸窸窣窣”等词语。

2.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3.重点研读课文3——17自然段,学习把重要的事例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学习把重要的事例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唤醒生活体验。

1.生活中,你曾经特别盼望过什么?怎么盼的?盼到了吗?简要说一说。

2.揭题,读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铁凝的一篇儿童小说《盼》。

二、初读,了解文章脉络。

1.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目标是“围绕中心意思写。

”大家先猜一猜,围绕“盼”这个中心,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盼什么、为什么盼、怎么盼、盼到没有……)2.小声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写了哪些内容?看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3.认读词语:窸窸窣窣沙啦啦滴答滴答凉冰冰厚墩墩明晃晃安安静静满满当当瓦蓝瓦蓝4.发现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都是叠词,儿童小说就有了儿童的情趣。

三、梳理,把握内容情节。

1.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写了哪些内容?你猜对了么?交流反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精品教案+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精品教案+说课稿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盼》这是现代作家铁凝的作品。

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多件事例写出了作者想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儿童画特点,选取了得到雨衣、盼望下雨、妈妈不允许穿雨衣、终于穿上雨衣等几个事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这篇课文入选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作者介绍】铁凝,姓屈,女,汉族,1957年9月生,籍贯河北省赵县,高中学历,中共党员,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17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8届中央委员。

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96年开始担任河北省作协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人称文坛“美女作家”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一千张糖纸》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斗篷又名“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

披用的外衣。

用以防风御寒。

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

披风通常无斗篷袖。

中国古代有虚设两袖的长披风。

斗篷,据传是从蓑衣演变而来,最初用棕麻编成,以御雨雪,名谓“斗袯”。

到明清时,才多用丝织物制作,并不限于雨雪天使用,当时叫做大衣,是一种御寒的服饰,有长式和短式,有高领和低领。

凡冬天外出,不论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个规矩,不能穿着这种服饰行礼,不然被视为不敬。

清代中叶以后,妇女穿着斗篷很普遍,制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鲜艳的绸缎制作,上绣花纹,讲究的在里面衬以皮毛。

蒜薹又称蒜毫,是从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常被误写作“蒜苔”。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教案一:课题:盼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正确朗读课文内容。

2. 能够领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3. 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运用情感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盼望。

教学重点: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2. 对盼望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准备:1. 课本。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愉快的音乐,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学过的内容,为新课做铺垫。

Step 2:学习新课(30分钟)1. 分角色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并对生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引导他们揣摩作者的用意。

3. 分组讨论:学生就课文中的盼望给家人带来的变化进行讨论。

Step 3: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自己的盼望的作文。

Step 4:课堂总结(5分钟)1. 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2. 学生回答老师针对本课内容的问题。

3.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延伸:1.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盼望的问卷调查,并向同学和家人进行调查,收集不同人的盼望的内容,并进行分类分析,了解不同人的盼望的种类和原因。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讨论人们对未来的盼望和期待,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盼望。

教案二:课题:盼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短语的意思。

2. 能够用正确的语调、停顿和语速读课文。

3. 能够感悟并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盼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短语的意思。

2. 用正确的语调、停顿和语速读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
1.了解“盼”字的含义,理解盼望的重要性;
2.理解民间传说故事的情节,总结出故事的主旨;
3.通过朗读、背诵等多种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阅读理解:理解民间传说故事的情节。

2.语文表达能力:通过朗读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1. 热身启动
1.教师提出“盼”字,请学生解释该字的含义,写下每个学生的解释;
2.教师用“盼”字组合出新的词汇,请学生猜测意思;
3.教师出示图片或文字提示,让学生猜测该词语与“盼”字有何关联。

2. 学习课文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
2.教师将课文分段,让学生逐段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3.教师用幻灯片等形式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总结出故事的主旨,引导学生朗读关键句子。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说课稿+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说课稿+教案

《盼》说课稿一、说教材《盼》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当代女作家铁凝。

课文主要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

“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在街上行走的快乐。

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画面,文中“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同时,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也能让学生在习作上受到启发。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会写“雨衣、袖筒、斗篷”等词语。

2.能把握课文内容,知道文章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3.能找出文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并能选择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课文以儿童的口吻写成,能让学生产生较大的阅读兴趣。

结合本单元习作单元的特点,我将能把握课文内容,知道文章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能找出文章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并能选择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作为教学重点,其中后两点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针对本课的特点,我采取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课文篇幅较长,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因此我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概括出事例。

再分内容探究,学习写法,体会感情变化。

根据不同的描写,设计了自由读、合作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盼》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盼》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期盼。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文《盼》的教材。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生字新词的展示等。

角色扮演的道具(如春天的图片、春天的植物模型等)。

创意写作和绘画材料(纸、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情景导入:播放春天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

提问:“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分享对春天的感受,引入课文主题。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检查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3. 整体感知: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15分钟)1. 逐段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每段的意思。

2. 理解重点句子:教师点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景。

四、深入理解(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巡视指导。

2. 展示分享: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3.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期盼。

2. 绘画展示:学生绘制春天的景象,展示他们对春天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第1 页共19 页。

部编版语文6上16课《盼》课文原文教案教学设计解析

部编版语文6上16课《盼》课文原文教案教学设计解析

《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盼》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

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2. 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1.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原文】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一、教学目标1. 会写“袖、篷”等13 个生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 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些关于“盼”的图片,如:小朋友盼着长大、学生盼着放假、父母盼着孩子回家等。

2. 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盼望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学习生字词1.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2.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注意“篷、酱、唇”等字的笔画和结构。

3. 理解词语:斗篷、瓦蓝、逗引等。

(四)深入研读,理解内容1. 学习第1-2 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了一件什么样的雨衣?“我”对这件雨衣有怎样的态度?2. 学习第3-6 自然段,思考:“我”是如何表现出自己对雨衣的喜爱的?3. 学习第7-17 自然段,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4. 学习第18-20 自然段,思考:“我”最终穿上雨衣了吗?(五)总结教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我”对雨衣的期盼和穿上雨衣后的兴奋,表现了“我”的童真童趣,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六)布置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生字词方面,我注重指导学生的书写和理解,让学生在书写中巩固知识。

不足之处是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更加活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盼》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盼》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盼》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盼》课文原文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新部编人教版】六上语文16《盼》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六上语文16《盼》优质课教案

16 盼【教材分析】《盼》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当代女作家铁凝。

课文主要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

“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在街上行走的快乐。

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画面,文中“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同时,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也能让学生在习作上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抓住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共有13个生字,要结合词语来进行教学。

“袖”可组词“袖筒”,让学生结合自己穿的衣服,说一说哪是“袖筒”;“篷”可组词“斗篷”,课件出示图片——斗篷;“酱”可组词“酱油”,课件出示酱油的图片;“唇”可组词“嘴唇”,学生指一指嘴唇;“瓦”,可组词“瓦蓝”,“瓦蓝”指蔚蓝色,一般指天空的颜色,纯净但又璀璨的蓝色,图片出示瓦蓝的天空。

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书写“袖、缩、柜、喧、蹦、梯、嚷”这七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强调“嚷”字右边不能少横、少撇;书写“酱”字,下面不能少横;写“唇”字,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而不是上下结构。

2.阅读理解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教学设计

《盼》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课节选自铁凝的短篇小说《盼》。

在本课设计中,应该着重从事例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我”盼望下雨的心情。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朗读和感悟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段落大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和感悟文中“我”兴奋——盼望——急迫——担心——喜悦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写作方面学习作者跌宕起伏的叙事方法,以及淋漓尽致的心理描写,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提炼观点,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描写人物。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课文原声朗读,多媒体课件。

2.小说《盼》原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对比引入,激发兴趣1.激趣:同学们,你们是喜欢下雨还是讨厌下雨?能说一说为什么吗?2.对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对于下雨是喜欢呢还是讨厌呢?为什么本课的题目叫“盼”呢?(不要求学生回答,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阅读更有兴趣。

)3.导入:下面同学们就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看主人公对下雨是怎样的态度。

设计意图:有对比才有发现,通过设置对比情境,让学生去发现文章的韵味。

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1.挑选本课生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2.教师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比如,“甩”读shuǎi,不读suǎi;“唇”读chún,不读cún。

3.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出“窸窸窣窣”“嘟囔”“瞟”“不声不响”“逗引”“玛瑙”等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预设: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嘟囔:指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瞟:“目”与“票”联合起来表示“目光轻快地扫过”。

本义:扫人一眼。

不声不响:没有一点儿声响。

形容做事谨慎,不张扬。

逗引:指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玛瑙:一种玉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用作磨具、仪表轴承等,也用来做贵重的装饰品。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体验。

2. 提问:你们期待在课文中找到怎样的情感体验?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并做好笔记。

三、合作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对亲情的渴望和珍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盼》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讨论亲情的表现形式。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亲情的几种表现形式,如关爱、包容、牺牲等。

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公开课教案第【1】篇〗16.盼教材分析:《盼》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

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2. 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1.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 》教案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盼》这是现代作家铁凝的作品。

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多件事例写出了作者想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儿童化特点,选取了得到雨衣、盼望下雨、妈妈不允许穿雨衣、终于穿上雨衣等几个事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这篇课文入选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作者介绍】铁凝姓屈,女,汉族,1957年9月生,籍贯河北省赵县,高中学历,中共党员,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17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8届中央委员。

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96年开始担任河北省作协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人称文坛“美女作家”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一千张糖纸》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斗篷又名“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

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风御寒。

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

披风通常无斗篷袖。

中国古代有虚设两袖的长披风。

斗篷,据传是从蓑衣演变而来,最初用棕麻编成,以御雨雪,名谓“斗袯”。

到明清时,才多用丝织物制作,并不限于雨雪天使用,当时叫做大衣,是一种御寒的服饰,有长式和短式,有高领和低领。

凡冬天外出,不论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个规矩,不能穿着这种服饰行礼,不然被视为不敬。

清代中叶以后,妇女穿着斗篷很普遍,制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鲜艳的绸缎制作,上绣花纹,讲究的在里面衬以皮毛。

蒜薹又称蒜毫,是从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常被误写作“蒜苔”。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课文原声朗读,多媒体课件。

2.小说《盼》原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对比引入,激发兴趣1.激趣:同学们,你们是喜欢下雨还是讨厌下雨?能说一说为什么吗?2.对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对于下雨是喜欢呢还是讨厌呢?为什么本课的题目叫“盼”呢?(不要求学生回答,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阅读更有兴趣。

)3.导入:下面同学们就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看主人公对下雨是怎样的态度。

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1.挑选本课生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2.教师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比如“甩”读shuǎi,不读suǎi;“吱”读zī,不读zhī。

3.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出“窸窸窣窣”“嘟囔”“瞟”“不声不响”“逗引”“玛瑙”等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预设: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嘟囔:指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

瞟:“目”与“票”联合起来表示“目光轻快地扫过”。

本义:扫人一眼。

不声不响:没有一点声音。

也指做事谨慎不张扬,或默默无闻,不为别人知道。

逗引:指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玛瑙:一种玉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用作磨具、仪表轴承等,也用来做贵重的装饰品。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12个生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写生字。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袖”“缩”“甩”“唇”“嚷”“酱”这几个字。

比如“袖”“缩”“嚷”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边部首要写得细小一些;“甩”是一个独体字,书写时一定要把它和“用”字区分开来;“唇”“酱”是上下结构,“唇”字书写时要注意上大下小,而“酱”字书写时正好相反,要上小下大。

最新整理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6课 盼教案

最新整理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6课 盼教案

盼(详案)【教学目标】1、通过圈画与朗读,学习文中生动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感受作者笔下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以及所表现出的纯真的童心与欢乐的生活。

说明,课文节选自作家铁凝早期创作的小说《盼》并做了简化处理。

文章从“我”得到新雨衣写起,之后紧紧围绕“盼”字展开,盼望变天,盼望下雨,盼望及早穿上新雨衣,盼望更好地展示新雨衣,最后终于穿上了新雨衣。

文章有不少处文字具体描述“盼”的心理活动,字里行间蕴含着“我”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这些段落或语句。

文中“我”的种种盼望既符合小孩子的心理,同时又无处不透露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教师还应让学生在朗读和品析语言中用心体会“美好生活要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品析语言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美好生活要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

说明,《盼》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章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所表现出的欢乐美好的生活是因为“我”用一颗纯真的童心在感受和体味。

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教师需要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创设情境,多加引导,故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两件雨衣:斗篷式、袖筒式)同学们,若是在雨天,你会选择哪一件雨衣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预设:“袖筒式”多,理由:即使下雨,手也不受束缚,想干嘛就干嘛。

(方便)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拥有一件斗篷式雨衣已经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啦,要是这件雨衣还长着“两只袖筒”,那可谓是走在了时代最前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盼》,去认识一个叫“蕾蕾”的女孩,去感受“新雨衣”带给她的喜怒哀乐……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读课文标上小节号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

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

”(雨衣)2.雨衣图片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

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

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

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

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三)第三部分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我为什么这么兴奋?(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准备听英语讲座)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休息一会儿)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她已经买了)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她没说要炖肉)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不相信)(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怕弄坏了新雨衣)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兴奋、满足、高兴)(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一)出示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

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板书设计:16.盼妈妈送我新雨衣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篇2】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

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1957年生,当代作家,河北赵县人。

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奖。

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

(课件出示生字)袖筒、斗篷、缩着、疯了、瓦蓝、厚墩墩、甩打叫嚷、吱的、酱油、蒜薹、炖肉、嘴唇、蹦出来、楼梯◆需注意的字音:“缩”和“蒜”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翘舌音;“篷”“疯”和“蹦”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易错字:“唇”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辨字:篷—蓬、嘻—嬉、甩—用、锅—祸(2)理解词语。

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窸窸窣窣)②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逗引)③状态词,形容很满。

(满满当当)④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理直气壮)(3)整理文中特殊结构的词语。

①AABB式:(窸窸窣窣安安静静、满满当当、瓶瓶罐罐)②ABB式:(凉冰冰沙啦啦、厚墩墩、明晃晃、静悄悄、甜丝丝)③ABAB式(瓦蓝瓦蓝滴答滴答)预设:课文中ABB式词语特别多,读来十分亲切、生动,就像课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们描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