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

合集下载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1【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为大家整理了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先打击气势低盛的敌人。

【围魏救赵典故】: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什么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什么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什么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的意思: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她)撤兵的战术。

反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引证解释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求救于齐国。

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

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成语典故: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

”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

”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

”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

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

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围魏救赵词语造句:1、运动战可实行避强打弱,围魏救赵等战术。

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共敌:指兵力集中的强敌。

敌阳:古代兵法把先兵攻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阳”。

敌阴:古代兵法把伺机进击、后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阴”。

【译文】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讲解】此计名出自战国时代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3 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大军攻打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得水泄不通。

在赵国的要求下,齐国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孙膑认为,魏国派主力部队攻打赵国,国内一定空虚,如果先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必然回师自救,赵国之围便会自然消除。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领齐军直奔大梁,庞涓不得不放弃邯郸,率魏军日夜兼程赶回大梁。

在半路上,庞涓遭到齐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

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

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不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须能够引出“救赵”这个后果。

也就是说,“围魏”与“救赵”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否则,“围魏救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打算。

“围魏救赵”有三种含义:(1)避实击虚。

《孙子兵法·虚实篇》认为,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同样道理,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之处。

避实击虚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2)以攻为守。

进攻是最积极的防御。

在敌兵压境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防御,就会愈来愈被动。

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动进攻,打乱敌人的阵脚,从而变被动力主动。

(3)以迂为直。

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本文是关于围魏救赵成语解释,感谢您的阅读!【汉字书写】:围魏救赵【汉语注音】:wéiwèijiùzhào【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魏国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请求派救兵支援,齐国派将领孙膑、田忌率军队前去救赵国。

趁着魏国都城无重兵的时侯,孙膑考虑魏国精锐部队都在赵国,内部空虚,就采用了向魏国都城大梁举兵进攻的的战略来解救赵国。

魏国闻讯后不得不撤兵邯郸,回都城救国,在桂陵碰到齐兵的截击,大败而归,赵国因此而得到解围。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策略。

【围魏救赵的意思】:赵、魏:指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围攻魏国从而使赵国得到解救。

原指战国时齐国用攻打魏国都城的战略,迫使魏国撤回进攻赵国的军队,从而使赵国得以解围。

后指围攻袭击敌人的后方据点使其不得不撤回其兵力的战略方法,从而达到解救自己的目的。

【围魏救赵的近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围魏救赵的反义词】:束手待毙、束手无策、束手就擒;【围魏救赵的故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是在公元前353年,魏国以庞涓为大将,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企图吞并赵国。

赵国的形势危如累卵于是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军,孙膑为军师,举兵救援赵国。

孙膑是鬼谷先生的得意门生,被其师弟庞涓设计陷害才逃到了齐国。

孙膑向田忌献计说:“魏国的精锐部队现在都在进攻赵国,国内只有一些老弱残兵,如果我们现在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肯定会马上班师回朝救援,这样赵国的围不是就解了吗?另外,魏军经过长途行军,将士们定然精疲力尽,若我军借此机会布好埋伏,进攻魏军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田忌认为孙膑的分析非常精准,马上下令依照孙膑的计策布置,举兵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行军。

魏军闻讯马上撤邯郸之兵回朝救援,魏军与齐军在桂陵一带遭遇,两军交战几十回合,齐军败阵落荒而逃,在魏军追赶约三十余里的地方,孙膑摆出阵法让田忌等待庞涓追来,庞涓并不知是孙膑的阵法,以为田忌不懂阵法,便带兵攻打,结果魏军分不出生门死门,被齐军杀得狼狈不堪,几乎全军覆没,庞涓也险些丢了性命。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求救于齐国。

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

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成语典故: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

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

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

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

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

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涉及人物:齐:田忌、田婴、孙膑魏:庞涓、魏惠王、庞葱赵:赵成侯、丕选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一语,先于着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孙膑兵法……子曰:吾…………孙子曰:毋待三日…… ⑴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文学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文学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1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成语】:围魏救赵【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

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详细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

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

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

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谋不足,又是个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赶到邯郸去与魏兵厮杀,可孙膑不同意。

孙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军事学家孙子的后代子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学家,田忌很佩服他。

有这样一回事:田忌常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

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

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多赢。

孙膑没回答,却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用的马。

孙膑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但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等级。

于是孙膑便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下次有跑马比赛时,您只管放大胆量下重金与他们赌输赢,我自有办法叫您获胜。

"不久,又逢跑马比赛,田忌就去报名参赛,并押下千金。

围魏救赵的经典寓言故事5篇

围魏救赵的经典寓言故事5篇

围魏救赵的经典寓言故事5篇中国经典寓言故事围魏救赵篇一【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围魏救赵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

围魏救赵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

围魏救赵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围魏救赵的故事篇一战国时,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围住。

赵国立即派使臣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齐威王当即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

田忌打算尽快赶到邯郸,而孙膑却不同意,他说:“要理清乱丝,不能硬扯瞎拽,要解开斗殴,不能加入乱打。

我们不如把部队开往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因为魏军的主力现在正在赵国猛攻邯郸,国内空虚,魏军知道我们打大梁,他们一定会从赵国撤兵,赶回抢救。

这样,我们既可援助赵国,又能打击魏军,比赶到邯郸去厮杀要便利得多。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便直奔大梁。

魏军得悉,果然撤兵回国,邯郸于是解围。

田忌、孙膑率领的齐国大军,预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设下埋伏,当魏军撤退到这里时,齐军一声号令,奋勇杀出。

魏军久战疲劳,突遭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次战役,历史上称为“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故事篇二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推荐说,此刻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之后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的故事篇三围魏救赵的故事视频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

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状况十分危急。

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围魏救赵》三国成语故事集分享

《围魏救赵》三国成语故事集分享

《围魏救赵》三国成语故事集分享围魏救赵是一个汉语成语。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战国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吧。

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志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

但是,他又担心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

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

于是,马腾带领次子马休、马铁及5000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

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杀害。

此后,曹操自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30万,直扑江东。

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

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对刘备说:“既不用动江南之兵,也不用动荆州之兵,我自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

”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自有退兵之策。

”诸葛亮告诉刘备说:“曹操平生最担心的就是西凉之兵。

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子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曹操的杀父之仇定使马超刻骨切齿。

主公只要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

这样一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刘备闻言大喜,立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父亲和两个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声大哭,悲伦倒地。

他咬牙切齿,痛骂曹贼。

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持书赶到。

马超拆书一看:刘备在信中除了大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日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

指出,现在曹操与马超又结下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深仇。

他建议马超率西凉之兵以攻曹之右,他统荆、襄之众以遏曹之前。

认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大仇可报,而且汉室可以复兴。

马超看罢,立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

正准备进发时,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相见。

《围魏救赵》原文、译文及注释

《围魏救赵》原文、译文及注释

《围魏救赵》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围魏救赵
两汉-史记
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对照翻译:
孙子曰:“
孙膑说:“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那些)解开杂乱纠缠丝线的人不是整个去拉,劝救斗殴的人不必参与械斗,避开激烈之处而直捣空虚的地方,使(紧张的)形势受到遏止,事情就自然解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现在梁国(魏国,都城大梁,因此也称梁)攻打赵国,精兵锐卒一定都用在国外作战,而老弱残兵留在国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您不如引兵快速趋向大梁,控制魏国的交通道路,冲击魏国虚弱的地方,它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来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这样我们就一举解开赵国之围并且坐收魏国失误。

”。

围魏救赵典故

围魏救赵典故

围魏救赵典故
发生在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之战,也叫桂陵之战。

当时,齐国为了解除魏国对赵国的围攻,听取军师孙膑的建议,采取“批亢捣虚”即避实击虚的战法,出兵直指防备空虚的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桂陵地方大败魏军,解了赵国之围。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与齐是盟国,邯郸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要不要出兵救赵?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

齐相邹忌主张不出兵。

齐将段干朋则主张先出兵一部,进攻魏国襄陵,加以牵制,等到赵、魏两军打得精疲力竭,然后再出兵救赵。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意见。

公元前353年,魏军攻下邯郸,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出征。

田忌打算直趋邯郸,进攻魏军。

孙膑建议说:要理清乱丝,不能握拳硬打;要解开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搏斗。

派兵解围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硬碰硬,而是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撇开强点,攻其弱点,避实击虚,使敌感到形势不利,后顾之忧严重,自然就会解围。

现在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应该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其防备空虚的地方。

这样,魏军一定会回军自救,我们就可以既救了赵国,又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一举将其击败。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直趋大梁。

都城危急,魏军果然急忙从邯郸撤退回救。

当撤至桂陵,与齐军遭遇,疲惫不堪的魏军大败,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

围魏救赵原文和译文

围魏救赵原文和译文

围魏救赵原文和译文“围魏救赵”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遣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通过围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的策略,迫使魏国撤军救援,从而成功解救赵国的故事。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的文言文原文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文言文原文如下: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文言文的译文如下: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刑的人,不能任主将。

”于是齐威王就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暗中谋划。

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

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争斗者因形势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开。

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

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

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回师,在桂陵地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围魏救赵的意思

围魏救赵的意思

围魏救赵的意思围魏救赵,这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采取迂回战术,以绕过敌人的强点,来攻击其弱点。

这个成语的背后蕴含着智慧和策略,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也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时分诸侯各自为政,楚国是其中一个强国。

当时,赵国位于楚国的包围之中,楚军准备攻打赵国,以便将其彻底吞并。

面对实力悬殊的敌军,赵国战略家苏代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围魏救赵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局势的条件,来实现反败为胜。

苏代认识到楚国专注于攻打赵国,存在着保守和僵化的特点,他们将大军集中于围攻赵国,因此防守楚军的重心集中在赵国边界。

苏代明白,想要从楚国手中救走赵国,首先要削弱楚国的实力,打乱他们的部署,使其无暇顾及赵国。

因此,他选择绕道进攻楚国的弱点魏国,并利用魏国与楚国的关系矛盾,引发楚国内乱。

这样一来,楚军将被迫放弃对赵国的重点围攻,以保卫自己的国土。

苏代悄悄派遣大军先行攻打魏国,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和动荡。

楚军被迫分兵救援魏国,这使得他们的战斗力被削弱,无法全力围攻赵国。

赵国趁机大举出击,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逐渐扭转了战局。

苏代的围魏救赵计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也表明了中国人善于运用战略和策略来应对困境。

这一计策引发了楚国内部的混乱和衰落,从而导致了江山易主的局面。

围魏救赵的思想也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战略领域,而是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在个人和组织方面,我们可以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来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当面临一项庞大的任务或挑战时,我们可以通过将任务拆分为小部分,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

在商业竞争中,围魏救赵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需要找到突破口和创新点,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围魏救赵的思想告诉我们,在竞争中,我们不能直面对手的优势,而应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发展自己的优势,进而实现颠覆性的竞争。

围魏救赵意思解释

围魏救赵意思解释

“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段著名历史故事。

当时,赵国被敌国魏国围攻,情势十分危急。

赵王向其他诸侯国求援,但是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前来救援。

于是,智
囊围绕赵王提出了一个计策,即向魏国进攻,迫使魏国撤围救赵。

赵王采纳了这个计策,并派遣将领廉颇、韩信等率领部队前往魏国进攻。

魏王听到赵军出兵,果然撤围
回国,赵国得以解围。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通过假借攻击他人来获得间接保护自己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
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比喻,形容在困难时采取巧妙手段,通过打破僵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

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

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

风声鹤唳——成语故事: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

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

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

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

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

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草木皆兵——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魏救赵孙膑,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故事】: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退避三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

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

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

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成语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毛遂自荐毛遂,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

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20名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19人,尚缺1人。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

到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会谈,求其出兵援赵。

半日已过,会谈仍不见成效。

毛遂手握宝剑登阶而上,陈其利害,毛遂一席话语说得楚王连连点头称是,遂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决心楚赵联合共同抗秦。

至赵国后,平原君将毛遂视为上客。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故事】: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

赵王派平原君去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出兵,解救赵国。

平原君打算从手下三千多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做随从,但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着急时,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说:“让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随便到哪里,都好象锥子放在布袋中,一定会露出尖锋来。

可你来了三年,没人说起你的大名,可见没有什么才能啊。

”毛遂说:“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里,早就会脱颖而出,何止露出一点尖锋呢!”平原君见他说的有理,便带毛遂等二十人来到了楚国。

平原君请楚王结盟出兵,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十九个门客十分着急,但却没了主意。

毛遂按剑上前说:“订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无非利害二字而已,这样明白为何现在还不决定!”楚王大怒,斥道:“我与你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还不与我退下!”哪知毛遂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几步说:“现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万兵马都没有用了!”楚王自知理亏,又怕毛遂真的动武,一时无言对答。

毛遂继续进逼说:“其实,楚国有五千里辽阔的土地,几十万雄师,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害怕秦国呢?大王不同意楚赵联盟,难道要等秦国逐个击破,坐以待毙吗?”楚王听了连连点头,答应与赵国订盟,出兵解赵国之围。

负荆请罪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

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

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

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

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

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

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

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

赵王弹了一曲。

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必须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说:“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

”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

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高喊:“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

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

倘若给我遇见,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

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

”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

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纸上谈兵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

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