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证治脾用药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脾胃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诊断体系,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脾胃学说以脾为主体的观点把脾脏的功能作用纳入心论的发展体系,它的脾胃观认为脾是一个元神机关,它可以负责居室安身、治疗疾病、归纳外界的营养物质供发育身体所依赖。
本次临证,我按照脾胃学说针对男性患者非常典型的胃脘满闷、嗳气及大便稀薄等症状进行了诊断和治疗。
首先,我根据脉象来检查患者的脏腑功能,经过盘问,患者出现了症状,这说明了脾胃功能紊乱。
按照当代西方医学认为,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出现上述症状,因此排除了其他疾病的造成可能性。
其次,根据脾胃学理,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我使用了益气活血的中药原料,其目的是增强脾胃的功能,以便活血补血、祛湿散阻、和调气血,以实现脏腑协调的状态。
脾胃学的理论与西方的医学理论非常不同,它把脾脏的功能放在心论的范围内,而西方的医学理论却将心脏作为一个社会心理,脏腑作为一个机能组织,把脾脏放在消化系统的角色上。
这也是他们所重视的功能差异,也体现在临证治疗上。
我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而西医则以各种药物来补充营养、调节消化系统、抑制异常反应等。
总之,在本次临证中,我结合中西医对脾胃病的理论,用中药+外治结合的方
式治疗脾胃不调症,达到改善患者症状、调节脾胃功能,使脏腑保持协调性状态的效果。
从而实现了疑病之治病,药到病除,为患者赢得了痊愈。
本次临证,我较好地把脾胃学说的诊疗方法运用在实践中,令我深有见识。
论脾胃病临证用药特点
胃肠 功 能 紊 乱 等 消 化 道 常 见 病 。 遵 东垣 风药升 阳 , 则徒 使气 逆 。甘 剂 中参 以和 胃之 品 , 于 峻烈 有毒 或 主要 临 床 表 现 为 胃脘 部 疼 痛 、 胀 温守 补 , 反 致 壅胀 , 则 当遵 叶桂 所 方 中伍 以护 胃之 药 , 种 不 一 , 种 意 闷 、 吐 、 泻 以及 腹 痛 等 。其 病 谓 的 “ 补 为 宜 , 补 为 谬 ” 观 在 时刻顾 护脾 胃之气 , 病退 而脾 呕 泄 通 守 之 使
4 不忘整体观念 , 顾及相 关 脏腑
南 白药等 。其 中 黄 芪 、 参 、 芍 丹 白 益气和 血止痛 , 公英 、 藤 、 蒲 红 白 花蛇舌 草 、 薏苡 仁 、 瓜 子 、 生 冬 云
枳 壳 , 参 配 苏 梗 等 。 叶 天 士 认 宜 用 白扁 豆 、 山药 、 子 参 等平 论 》 制 5 党 怀 太 所 4方 , 草用 达 3 甘 4方 , 为 为 : 太 阴湿 土 , 阳始 运 ; 明燥 补 之 品 , 证 用 消 法 , 要 权 衡 轻 最 多用 的 一 味 。书 中参 、 、 “ 得 阳 实 也 枣 草所
5 Ta i o a hn s dcn o ra 2 rdt n lC ieeMe iieJ u l i n
维普资讯
中医药通报 ・ 方药研究
升麻 配沉 香 , 胡 配 枳 实 , 香 配 柴 藿
半 夏 , 叶 配茯 苓 , 菖 蒲 配 厚 朴 荷 石 等 , 清 阳 上 升 , 阴 得 下 , 降 使 浊 升 枢纽 得 以运 转 ; 积 滞 内阻 , 气 若 腑
土 , 阴 自安 , 得 以脾喜 刚燥 , 胃喜 柔 重缓 急 , 现 用 药 轻 灵 , 护脾 胃 用 繁多 , 中常 以和药 缓 药之 品 而 体 顾 方 润 也 。故对 胃阴虚者 , ” 采取 甘平 或 的特点 。 监制 之 , 意大率 在此 。 其 甘 凉 濡 润 以养 胃阴 , 用 石 斛 、 药 沙
脾胃病临证用药体会
峻, 而伤 胃之 虚亦深 。脾 胃之气 的盛衰存 亡, 对于疾病 的预后转归有着极其重要 的 意义。脾 胃位居 中州 , 为后 天之 本 , 气血 精 津赖 此 以化 生 , 腑 百 骸 以 为 资 养 。 脏 “ 胃气 则 生 , 胃气 则 死 ” 故 攻 伐 之 有 无 ,
化燥伤 阴 。若 脾 胃气滞 、 血瘀 、 阻 、 湿 食 滞, 用辛 味之 药虽 然对症 , 过用辛 散过 但
度必然耗伤正气 , 当于 攻 伐 中佐 以顾 护 脾 胃之 品 。
响, 而见之脘腹胀满 , 食少 、 暖气 、 恶心 、 呕
吐 等病 症 。反 之 , 饮 食 失 节 , 滞 胃 脘 若 食
阳相和 , 润燥相济 , 示 出其“ 显 升降相 因”
的气化关系。其 生理相互联 系 , 亦使病理
相 互影 响 , 脾 为 湿 困 , 化 失 调 , 新 之 如 运 清 气 不能 上 升 , 使 胃之 受 纳 与 和 降 受 到 影 致
便, 但用苦寒须谨 防苦寒太过 , 败伤 胃气 ,
剂, 中病 即止 , 必尽剂 , 于祛 邪剂 中 , 不 或
参以和 胃之品 , 或于峻烈有毒方 中的配伍
顾 护 脾 胃之 药 , 在 时 刻 顾 护 脾 胃之 气 , 意
达到病退而脾 胃不 伤。若属 胃火蕴 结而 致脘痞呕逆 , 明腑 实之 腹胀便 秘 , 阳 用苦 寒的黄连 、 大黄之属 , 以清 胃降逆 , 写热通
嗳腐恶心 、 便于 涩、 便短赤 , 苔黄厚 大 小 舌
佝偻 、 舌苔薄 白、 脉沉 弦或伏 ) 砂仁 ; 用 肺 胃痛 ( 胃痛牵 弓 胸 胁 , l 咳嗽 气逆 等 ) 时注 重宣肺 气 以展 疏 脾 胃之 气 , 以紫苑 配 桔 梗、 前胡合牛蒡子等宣肺气之品。 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 , 如治疗 糜烂性 胃 炎, 常用 黄芪 、 参 、 丹 白芍 、 蒲公英 、 红藤 、 白花蛇舌 草、 生薏仁 、 冬瓜子 、 云南白药清 热排 毒生肌 , 治疗慢 性萎缩 性 胃炎 , 临症 时多见虚实相兼 或虚 多实少 , 期在气 , 初 久病 见阴虚络瘀 或虚寒 血瘀 , 即张介宾所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脾胃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脏腑,它们的调养和治疗在中医药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脾胃不好的人来说,药物是常用的调治方式之一、下面将对脾胃疾病的用药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脾胃疾病的常用药物分类中医药学中,治疗脾胃疾病的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健脾药、健胃药、消食药和和胃药等。
(1)健脾药:健脾药主要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消化不良、纳差、腹胀等症状。
常用的健脾药包括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
(2)健胃药:健胃药用于治疗胃功能低下、食欲不振、饱胀等症状。
常用的健胃药有生姜、香附、砂仁、香蜂草等。
(3)消食药:消食药主要用于治疗食积、消化不良等症状。
常用的消食药有山楂、陈皮、半夏、鸡内金等。
(4)和胃药:和胃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胃痛和胃炎等胃病。
常用的和胃药有黄连、黄柏、连翘、秦艽等。
2.脾胃疾病的用药特点脾胃疾病的用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性温和:脾胃病属于虚证类型疾病,因此用药时需要选择药性温和的药物,以免刺激脾胃,加重病情。
常用的温和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
(2)味甘偏好:脾胃虚弱的人常有食欲不振、口干舌燥等症状,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选择味甘的药物,以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常用的甘草、砂仁等。
(3)配伍运用: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配伍药物。
比如,脾胃虚弱导致食欲不振的人可配伍党参和砂仁;饮食积滞引起的胃胀腹痛可配伍山楂和陈皮等。
(4)注重调理:治疗脾胃疾病时,不仅要注意药物的治疗作用,还要注重脾胃的调理,包括饮食及生活习惯的调整。
药物只是辅助作用,调理脾胃是治愈脾胃疾病的根本。
3.常见脾胃疾病的治疗方法针对常见的脾胃疾病(1)消化不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食物和过多刺激性食品;可服用一些消食药,如山楂和陈皮;餐后适当运动促进消化。
(2)胃炎: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吃软和清淡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可服用一些和胃药,如黄连和秦艽;避免吃饱饭前和饭后马上喝水。
脾胃病的辨证用药
能 降 低 游 离 酸 和 总 酸 度 ,降低 胃
蛋 白酶 的 活 性 。特 别 是 柴 胡 对 抑
制 胃酸分 泌 更 为 明 显 。白芍 、 甘 草 怒 , 嘈杂 吞 酸 , 口干 口苦 , 舌 质 红 有 很 好 的 解 痉 作 用 , 可 抑 制 小 肠 苔 黄 和 脉 弦 数 等 ,适 用 于 急 性 胃
( 2 )舒 肝 止 痛 丸 :该 药 由柴 胡 、 香附、 白芍 、 甘草 、 郁金 、 元胡 、
、
实 证
白术 、 川 I 楝 子等药 物组成 , 与 气 滞 胃痛 冲 剂 相 比 , 其偏重于止痛。
1 、 肝 胃 气 滞 型
( 6 ) 元胡 止痛颗 粒 : 肝 郁 气 滞
日久 , 从 气入血 , 导 致 气 滞 血 瘀 而 出现 的 胃痛 者 , 应酌加此药 。 ( 7 ) 木香 顺 气 丸 : 夏秋 季 节 ,
腹泻后加重 ; 妇女伴 有月经 不调 ,
名 购 药 或 以病 选 药 ,效 果 往 往 不
够 理 想 或 产 生 副 作 用 。现 对 此 病 常 用 的 中 成 药 做 一 概 述 , 以便 按 照 中 医 辨 证 施 治 的 原 则 有 针 对 性 地 应 用 , 以提 高 治 疗 脾 胃病 的 疗
肝 止 痛 丸 相 比 ,其 侧 重 于 疏 肝 理 湿 气 弥 漫 , 困 阻脾 胃 , 阻 滞 气机 , 气 , 而 和 胃之 力 偏 弱 , 多 用 于 两 肋 胀满疼 痛 , 兼 有 胃脘 疼 痛 , 嘈 杂 吞
酸, 恶心呕吐等症。
凡胸膈 痞 闷 , 脘腹胀 满 , 恶 心 呕 吐 者 , 可选用 此 药 , 以行气 化 湿 , 健 脾 和胃。 ( 8) 九 胃泰 : 该药 用 于治疗
临证心悟之辨证施治重脾胃
【 文章编号】1 7 — 2 (0 8 1 ( )0 4 0 6 3 7 1 2 0 ) 1b 一 5 — 2 1
2 从 五 行 学 说
心属 火 , 脾属 土 , 之于 脾 胃乃母 子关 系 。 子 病及母 或 心 若 子盗 母气 , 均可 因脾 胃之 失调 而 波及 心脏 ; 再者 , 心火 下 交于
无权 , 宗气 匮 乏 , 动 无 力 , 则 推 则血 运 不 畅 矣 。重 者 “ 宗气 不
下 , 中之 血 , 脉 凝而 留止 。 ”
。 使 肾水不 寒 , 肾, 肾精 上 济 于 心 , 心 火不 亢 , 呈 心 肾交 泰 使 而 之常 。 胃居 于 中焦 , 脾 气机 升 降之枢 纽也 , 脾 胃升 降气机 失 若 常, 亦可 致心 肾不 交 , 心 肾俱 病 矣 。 而
3从气 化( 腑) 脏 功能 脾 胃居 于 中焦 , 受纳 , 化 水 谷 , 多气 多 血 之脏 腑 , 主 运 乃
五脏 中 的重 要 。至 于 脾 , 素 问 ・ 藏论 》 说 : 脾 为 孤 脏 , 《 真 则 “
中 央 以灌 四旁 。” 素 问 ・ 阴 阳 明 论 》 说 :治 中央 , 以 《 太 又 “ 常
四 时长 四脏 ” 。也 就 是 , 通 过 主运 化 , 水 谷 之 精 微 荣 养 脾 化 四 脏 、 转 气 机 斡 旋 四 脏 , 蕴 藏 于 四 时 、 脏 之 中 的 调 运 是 四
3 . 省通 化县 东来 乡卫 生 院 , 吉林 吉林通 化 14 0) 3 16
【 关键词】 胃; 脾 气血; 痰湿; 胸痹 【 中图分类号】R 4 29 【 文献标识码】B
笔者 在 临证 时 , 仅 重视 气 血 的辨 证 . 且对 脾 胃的 调 不 并 理 和辨证 尤为 注重 。调 整脾 胃是 总 体 的观念 。 此乃 取其 中庸 之道 。下 面 世 称 脾 为 后 天之 本 即此 。 么 , 后 那 如何 从 脾 胃而 论
脾胃病临证治法心得
1 化 湿 和 胃 法
清肝泻 火 、 降逆止 呕 之效 ; 贝 、 贼骨 、 浙 乌 瓦楞 子止 酸 降
逆 。加 减 : 胁胀 痛加 延 胡索 、 附 ; 胸 香 口干 加制 玉 竹 、 川 石斛; 嗳气甚 加旋 覆花 、 代赭 石 。
4 疏 肝 和 胃 法
用 于脾 胃湿 热 型 , 见 脘 腹 不适 , 呆 少 食 , 证 纳 口淡
伴肠 鸣下 利 , 心 呕吐 。舌 苔 黄 白相 见 或腻 , 弦 或 弦 恶 脉 数 。常见 于溃 疡性结 肠 炎 。治 当清热 利 湿 、 和肠 胃 , 调
用于 胆 胃郁 热 型 , 见 胃脘 不 适 、 热 吞 酸 、 证 灼 口苦 呕恶 , 咽喉不 适 或 咽 部 梅 核 气 , 气 便 干 。舌 质 红 、 嗳 苔
用 于肝 气 犯 胃型 , 见 胃脘 胀 闷 , 撑 作 痛 , 证 攻 嗳气 频作 , 因情 志刺激 痛 作或 加 重 , 伴大 便 不 畅 。舌苔 每 或 薄 白或 薄 黄 , 沉 弦 或 弦 滑 。 治 当疏 肝 理 气 、 胃 降 脉 和
无味 , 口渴而 不欲 饮 , 怠 身 重 , 或 倦 大便 溏 薄 。苔 黄 腻 ,
2 利 胆 和 胃 法
加 沉香 、 大腹 皮 , 胃脘疼 痛 明显加 延 胡 索 、 九香 虫 、 长 徐 卿, 泛酸 嘈杂 加煅 瓦楞 子 、 牡蛎 , 生 大便 溏 烂加 猪 苓 、 茯
苓 、 米仁。 炒 5 清 肠 和 胃 法
用 于肠 胃不 和 型 , 见脘 腹 胀 满 痞 闷 , 噫食 臭 , 证 干
脉濡 数 。常见 于慢性 胃炎 。治 当清 热化 湿 、 胃醒 脾 , 和
以三 仁汤加 减 , 中杏 仁 苦 辛 , 开 上 焦 肺 气 , 化 则 方 轻 气 湿亦化 ; 砂仁 、 仁 芳 香 苦 辛 , 气 化 湿 ; 仁 甘 淡 , 蔻 行 米 渗
临床常见脾胃病的治则心得
临 床 常 见 脾 胃病 的 治 则 心 得
田惠蒙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0 2 10 0
【 关键词】 临床实践 ;脾 胃病;治则 ;心得 【 中图分类号 】1 5 . 1 63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8 1 (00 1 0 2 ~ 2 07— 5 7 2 1 )2 — 16 0
花 等 皆轻 之 品 ,以期 理 气 而 不 伤 正 。
3 五 脏 罹 其 病 殃 。调脾 胃之 安 四脏 。
《 素问 ・ 经脉别 论》 指 出: “ 饮入 于 胃,游溢 精气 , 上输 于脾 ,脾气 散 精 ,上归 于肺 ,通 调水 道 ,下输 膀 胱 ,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脾与 胃,一脏一腑 ,一虚一实 。脾 胃居于中州 ,脾主运 化 ,胃主 受纳 ,脾 主升 ,胃主降 ,升 清降浊 ,为人 体气 机升 降运动 的要 枢 。升 则上输 于 心肺 , 降则下归 于肝 肾。其 在人 身 的作用 ,犹如 天地之 气交 泰 。 所以 《 素问 ・ 五脏别论》说 : “ 五脏 ,者藏精气 而不泻也 , 故满 而 不能 实。六 腑者 ,传 化 物 而 不藏 ,故 实 而 不 能满 也” 《 枢 ・ 。 灵 玉版篇》 说 : “ 之所受 气者 ,谷也。谷 人 之所注者 ,胃也。 胃者 ,水谷气血之海也 。 脾 胃的升降功 ” 能失 司则清 阳之气 不能敷 布 ,后 天之精不 能收藏 ,饮食 精 气无 以摄纳 ,痰浊之 物不能排 出。只有脾 胃健运 ,升 降正 常,才能维持 。 “ 阳出上窍 ,浊阴 出下 窍,清 阳发腠里 , 清 浊阴走五脏 ,清 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 的正 常生 理功能 , 使人 生机勃发 。故 临床 治疗脾 胃病 ,当顾 及其 生理 功 能 ,
临证要重视调治脾胃,顾护胃气
临证要重视调治脾胃,顾护胃气脾胃病多有脾胃虚弱,气阴不足表现,而脾胃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胃气既概指脾胃(包括大肠、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又是人体赖以为生的脾胃元气(包括胃中津液),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体的抗病能力。
饮食失宜,动作形苦,嗜欲无节,思想不遂,谋虑神劳,皆能致伤。
临证时,药饵违法致伤,尤为常见,因此,历代医家都把保护胃气作为重要治则之一。
本文中笔者一向重视调治脾胃,注意顾护胃气。
现通过学习有关论述,对胃气和顾护胃气的若干问题,作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标签:脾胃病;胃气;胃气不足;益气建中;内伤服药;邪实中医脾胃病有虚证也有实证,更多的是虚中夹实;很多慢性消化系统病,有脾虚、胃气虚弱表现,而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夏季热、甲亢、干燥综合征、癌症手术后、复发性口腔溃疡、糖尿病等,尚可兼有脾胃阴虚。
因此,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病及相应其他疾病,务必重视调治脾胃、保护胃气。
1 正常饮食营养,保证人体健康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有资助生命的功能,是以进食(纳谷)为基础的。
通过饮食来满足身体每天的基本需求,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肌肉运动和大脑思维,从而能正常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张元素说:“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1]。
喻嘉言[2]也说“荣卫之气,出入脏腑,流布经络,本生于谷,复消磨其谷,是荣卫非谷不充,谷非荣卫不化”,“荣卫之气不行,则水浆不入,形体不仁,荣卫之气泣除,则精气弛坏,神去而不可复收”。
可见正常饮食营养,对人体的健康和荣卫气血的运行是必不可少的。
荣卫气血,由水谷化生而成,又助脾胃腐熟运化水谷,化生精微。
科学研究表明,用全谷物、健康油脂(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水果、新鲜蔬菜和良好来源的蛋白质经合理烹调的食物,加上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保证我们的健康。
五脏用药(脾之用药)
五脏用药(脾之用药)脾之用药脾喜燥恶湿,主运化,脾虚生湿。
脾气虚:四君子汤重用白术、用焦白术,若苔白而不润,用生白术,生白术润,焦白术燥。
若脾虚湿滞,胃脘不适,苔白稍厚,轻者加陈皮为异功散,重者苔白腻,胃脘胀闷,用六君子汤;若胃脘胀闷甚,胀痛不思食,用香砂六君子汤;这都是脾胃气虚,失于和降而引起湿聚,因程度不同而分别所用的代表方,可见中医治病到什么程度用什么药,不能太过也不能过少。
若脾虚泄泻,一般用参苓白术散,治腹泻关键是重用茯苓15-100克,以及扁豆、白术等,用淡渗之品分消气。
关于砂仁、白豆蔻的用法,一般化湿用白豆蔻,脾肾虚寒、五更泄用肉豆蔻,中焦虚寒(脾寒)用砂仁。
脾阳虚:方用党参、白术、炙甘草、茯苓、干姜、砂仁、法半夏、陈皮、白豆蔻、草果、扁豆。
脾肾虚寒、五更泄加肉豆蔻;有下坠感用枳壳少许。
脾阴虚:能食而瘦,大便秘结,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
治宜养益脾阴,方用沙参、山药、甘草、芦根、黄精;重者加石斛、玉竹、沙参、甘草。
甘草一定要用生的,因其能泻炎存阴,恐炙甘草滞;养阴一定要配山药,怕滞一定要配茯苓。
脾虚食滞:方用山楂、神曲、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川楝子、槟榔、广木香。
寒湿困脾:方用霍香、佩兰、豆蔻、白术、陈皮、生薏苡仁。
若脾虚气陷用补中益气汤,也是由四君子汤发展而来的,由异功散去淡渗利下之茯苓,加黄芪补气、柴胡主升、升麻升提清阳之气而成,升阳举陷,除升提药外,应重用补气药。
若脾虚化源不足,引起心脾两虚,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纳呆、崩漏、治宜补心脾,用归脾汤。
该方养心不离补血,健脾不离益气,全方大量壅滞药中加了一味广木香,理气行滞。
这里不用陈皮而用广木香,因陈皮燥湿有伤阴血之嫌,而广木香作用平和,又能理脾行气。
总之,治脾要慎用滋腻药,因滋腻碍脾。
临证治病君药大全特效药
临证治病君药大全特效药临证治病,是指临床医学中根据患者疾病的特征、症状、体征等表现,对症施治的方法。
君药,则是指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些具有特效功效的药物。
本篇文章旨在介绍一些常用的临证治病君药。
一、四逆散四逆散,是中医方剂中的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敦伏降逆的作用。
主要适用于寒凝元气、内闭不通所致的心悸气短、胸闷腹痛、呕吐泄泻等病症。
四逆散方剂中主药为干姜、附子、甘草、大枣,按照特定的比例配制而成。
二、膏方膏方是中草药中的一种药物处理方式。
它将药物制成膏剂,接着涂抹在患者身体部位。
它可以直接渗透药品到皮下或肌肉中,从而达到效果。
膏方有着方便使用、效果显著等优点。
临床上常用的膏方有乌梅膏、皂荚膏、三七膏等。
三、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中医方剂中的一种,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附子、生姜等多味药物组成。
它可以温中益气、健脾胃、调理身体机能,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体弱等病症。
补中益气汤是临床上的一种常用药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四、虎骨酒虎骨酒,是中成药中的一种,由虎骨、鹿茸、桂枝等数十种药物组成,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虎骨酒适用于风湿骨病、损伤后遗症等疾病。
因其方便使用、疗效显著,成为临床上广受欢迎的一种药物。
五、通络化瘀汤通络化瘀汤是一种中医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甘草等多味药物组成。
其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通络化瘀汤适用于治疗中风、头痛、胸痛、腰腿疼痛等疾病。
六、清肺化痰汤清肺化痰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鱼腥草、桔梗、杏仁、白芥子、甘草、炙草等多味药物组成。
其主要功效是清肺润燥、化痰止咳。
清肺化痰汤适用于治疗肺炎、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临证治病君药是中医临床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适用于不同疾病的不同治疗过程。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独特的,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临证治病君药,才是最合适的。
同时,尽管君药具有特效功效,但使用时还需谨慎,以免发生药物副作用而加重病情。
中医脾系病证的临证备要
中医脾系病证的临证备要
一、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
在生理功能上,脾主运,胃主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
在病理情况下,脾胃常常同病。
一般来说,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古人曾概括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即为此意。
治疗上应注意“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以及治脾毋忘调胃、治胃毋忘健脾的原则。
二、脾病多湿,常参入祛湿之法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
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
脾虚失运,水湿内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主者,治应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
三、脾病亦可导致气滞
脾失健运,往往影响气机的升降,出现腹胀、纳少等脾气壅阻之证。
在治疗中,应配合使用理气消导法,有助于脾的健运。
四、脾阴不足,当予滋润
脾虚一般以气虚、阳虚为多,但亦可出现脾阴虚证。
如面白颧红,虚烦,口干,唇红,厌食不饥,或能食而不运,大便干结,
或泻下如酱,黏滞不爽,腹胀隐痛,口舌生糜,舌干红,苔少无津,脉细数无力等,当予甘润养阴,以参苓白术散、麦门冬汤加减,可适当重用甘草,即“甘守津还”之意。
但注意养阴不可过于滋腻,或酌配甘淡实脾之品,如白扁豆、薏苡仁、白术等。
五、与他脏病变的关系
脾的病变不但与胃肠有关,与其他脏腑亦有联系。
如脾病久而不愈,常可影响其他脏腑,他脏有病亦会影响及脾,常见的有脾胃、脾肾、肝脾、心脾、肺脾同病等,通过治脾或治他脏,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参苓白术汤临证辩治三则
参苓白术汤临证辩治三则本方出自《局方》是补脾的要方,主要用于脾胃虚弱,肺气不足,饮食减少,体倦乏力,心悸,气短以及呕吐泄泻等症。
其药物由人参、云苓、山药、炒白术、炒扁豆、炒玉米、炙甘草、陈皮、砂仁、莲子肉、桔梗组成、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应用本方加减将散剂改为汤剂,辨证施治,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效果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案例一:张某某,男,61岁,于2008年11月2日以右侧肢体活动不便,伴语言不利,口眼左偏、流涎3小时就诊。
患者平素嗜烟酒。
体查:型体肥胖,神清,测BP:125/80mmhg,心率67次/分,律齐,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浮缓滑。
神经系统查:右侧上肢肌力IV级,下肢肌力III级,肌张力低;右侧上肢霍氏症<+>,右下肢巴氏症<+>。
西诊:脑血管病,CT提示:脑梗塞,中诊:中风(中经络)。
辨证:属于脾虚湿盛,风痰痹阻,气血瘀闭。
治疗西药以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流,对症处理,同时以健脾除湿,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中药以本方加减,党参30克、云苓30克、炒白术30克、炒扁豆30克、炙甘草6克、山药20克、当归30克、川芎6克、防风15克、陈皮20克、砂仁20克、胆南星6克、桔梗6克、石菖蒲20克,日一剂,连服三天。
二诊病情好转、流涎除,肢体无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
遵前方去砂仁、炒扁豆、防风、加葛根20克、白芷20克、白僵蚕20克、全虫6克、地龙15克,连服五天,三诊言语利,肢体好转,效不更方续服一周,病情恢复,临床治愈。
按:本案属气虚邪中。
素体痰湿壅盛,形盛气衰,风痰湿闭阻经络,气血瘀滞而致本病,故《内经》云:“……邪之所奏,其气必虚”。
治疗早期以党参、云苓、山药、炒白术、炙甘草、当归、川芎健脾益气、活血养血为主;防风、陈皮、砂仁、胆南星以辛散燥湿化痰通络;桔梗开肺利咽与石菖蒲相伍,芳香化湿开窍安神。
故《本经》云:“……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
”病情稳定后,去防风、砂仁、炒扁豆,以防温燥辛散太过;加葛根、白芷,以引药归经,以除口偏;白僵蚕、全虫、地龙同用以熄风止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陈家礼临证运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病经验
陈家礼临证运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病经验芦文静;李变花;陈家礼【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6)003【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香砂六君子汤;脾胃病;名医经验【作者】芦文静;李变花;陈家礼【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太原 030024;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太原 030024;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太原 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陈家礼是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师从周仲英老师、朱良春老先生,一生苦读经典,勤于临床,遵从仲景之学“四季脾旺不受邪”,崇尚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倡导“脾统四脏”“治病崇脾”的脾胃学术理论,认为无论外感伤寒,还是内伤杂病,首当顾护脾胃,临床治疗脾胃病,首选香砂六君子汤。
该方出自《医方集解》,系六君子加香附、砂仁,现多改香附为木香,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诸病。
张璐[1]曾曰:“气虚者,补之以甘。
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使药气四达,则周身之机运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药之不效哉?是知四君、六君为司命之本也。
”陈老常言,脾喜温燥而恶寒湿,得湿则滞,得寒亦滞,滞则气机不流畅,而三晋之人亦多感湿邪,或久病体虚,寒湿内生,故以六君子健脾化湿,佐以木香、砂仁之辛温芳香,散寒导滞,理气宣中,从而使中焦气机升降调和。
陈老临证治疗脾胃病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如芳香化湿喜用藿香、佩兰、厚朴花,燥湿喜用苍术、砂仁、草果等;利湿喜用茯苓、泽泻、车前草;理气善用陈皮、薤白、木香等;下气除胀则用厚朴、枳实、莱菔子等,从而达到健脾、运脾、燥脾、醒脾的效果,且用药多平和而又善使引经药,临床效果显著。
笔者有幸侍诊,常见陈老运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病,疗效甚佳,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举隅介绍如下。
五脏虚证及用药脾
五脏虚证及用药脾五脏虚证及用药脾脾虚,中医术语。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一、脾气虚证: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灵枢·天年》篇中有“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的论述。
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及发挥,指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
常见于泄泻、胃脘痛、腹痛、水肿、痰饮、哮喘、痿证、小儿疳积,以及西医的慢性胃肠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脾胃同居中焦,脾胃之气统称中气,故脾气虚证属于中气不足范畴。
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
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
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
由于气虚多归于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
因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则大多为脾气虚。
辨证注意点:首先是气虚。
其次脾所主的功能减弱。
如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可见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或见腹泻(腹痛不甚,无秽臭),再发展下去可见消瘦,面色不华,或虚浮等气虚。
再次,排除湿、痰之证,如苔腻舌胖,形丰等。
1.基本方药:(1) 六君子汤:党参12克,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炙甘草各10克。
适于脾虚诸证。
(2) 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各100克;炒扁豆75克,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各50克,各药共为细末,每次G克,开水或枣汤送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临证治脾用药
关键词:治脾
脾位于人体的中焦,具有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的功能,人出生以后,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均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故脾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在防治疾病及摄生延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李果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所以,要保持健康、却病延年,就必须时时注意顾护脾胃功能,使后天之本健旺,生化之源充足。
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不注意饮食营养,饥饱失常,伤及脾胃,就会产生疾病。
兹将脾脏的用药原则与特点分述于下。
1 化湿运脾
脾的运化的功能,包括了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亦称作“运化水湿”,是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聚,以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生理作用。
当脾气健旺时,机体水液就能得以正常环流,不致积聚潴留;如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不化,从而形成了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即《索问。
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同时,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又会伤及于脾,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欲解脾困需化其湿,因此,在治疗上必须既要顾护脾气,又要运化水湿,须选用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如砂仁、白豆蔻、苍术、佩兰、藿香等药物,以达到脾健湿运的治疗效果。
2 开郁醒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和脾的关系最主要就表现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就健旺。
若肝失疏泄,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就会引起“木不疏土”亦称为“肝脾不和”的病理变化,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
此“土郁而结”之证,必须进行开郁醒脾,因此要选择具有辛温之性、化湿行气、醒脾开胃作用的如甘松、木香、菖蒲、胡荽等药物,以实现脾醒郁开的目的。
3 渗湿健脾
当脾失健运的功能进一步发展,内停之水湿,泛溢于肌肤,日久形成水肿等病理产物时,就要渗利水湿与健运脾胃并举,此时要选用具有利水渗湿、健脾作用的如茯苓、白扁豆等药物,使水利脾健,促进疾病的痊愈。
4 温中健脾
脾为太阴湿土,须得阳气的资助,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因此脾胃受纳、腐熟、转输等各项功能皆以阳气为本。
当腹部中寒,或贪饮生冷,或因久泻、久病
等均可伤及脾阳。
脾的特点为喜温而恶寒,当脾脏虚冷,蒸腾鼓动无力,表现为可见脘腹冷痛、喜热喜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
此时应采用温中健脾散寒之法,选用具有辛热之性的附子、干姜、吴茱萸等药物,以达到健脾寒散的效果。
5 升阳健脾
脾气主升,能升发清阳,托举内脏。
脾气虚衰,升举无力,一方面出现不能将水谷精微充分地向上升散,以致出现头晕、目眩、耳鸣、乏力等症,另一方面气机趋下,甚至内脏下垂,表现为腹部坠胀、久泄脱肛、子宫下垂等。
故须采用益气、升阳、健脾之法,选用如人参、黄芪、甘草等补气健脾升阳的药物。
6 清热利湿健脾
脾主运化,当感受湿热之邪,或因过食辛热肥甘、嗜酒无度,均可酿成湿热,内蕴脾胃,出现湿热蕴脾证,表现为脘腹满闷,纳呆呕恶,大便溏泄不爽,肢体困重,关节红肿热痛,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或见身目鲜黄等症。
此时须采用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如薏苡仁、木瓜、茵陈等药物,使热邪得清,湿邪得利,脾气得健。
7 消积健脾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当胃气不和,导致脾失健运或清阳不升,则见腹胀、脘痞,纳少,呕恶等症。
此时要采用具有苦寒之性,能够泻下通腑消积的大黄、芒硝、枳实等药物,以达到消极、导滞、健脾的作用。
8 固涩健脾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脾运失健,运化失职,湿浊停聚,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则见带下量多清晰,此时须选用具有涩味的如莲子、芡实等收敛固涩、健脾止带作用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9 滋阴补脾
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原因亦可伤及脾阴,可见胃纳呆钝、口干心烦、便干溲黄、皮肤失润、形体消瘦、手足心热等表现,若脾阴不足、血不养心还可致心脾阴血两亏,见心悸怔、忡、虚烦健忘、多梦少寐等;如若影响脾之统摄血液的功能,统摄失职还可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紫癜等症,此时要气阴双补,选用山药、黄精等即能补气又能补阴的药物。
总之,脾胃病证临床病情表现各异,因此在实际临床辩证选药时,以上的治法原则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多种治法和药物联合使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