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一节《力》教案3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6章第1节力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力【学习目标】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友情提醒:1.不要以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
2.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方法指导:同一物理现象包含的物理知识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如手拉弹簧,弹簧伸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手拉弹簧,感觉弹簧拉手,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于物体的状态。
②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改变,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力的概念自主阅读教材P101~10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面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体,后面一个物体称为受力物体。
单独一个物体不能(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呢?你认为能(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请你列举出生活中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的例子:磁铁靠近铁块对铁块的吸引力。
知识板块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自主阅读教材P102~10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观察图中情景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1节《力》教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一、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经历科学探究分析论证的过程,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具有信息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会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知道力的作用相互性的应用,能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归纳概括出现象的本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分析论证的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身边的小实验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通过展示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有关力的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用归纳法得出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磁铁、圆柱笔、小纸屑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做一做】同桌之间做掰手腕游戏【交流讨论】请同学们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投影】观察: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感受力最初是从肌肉紧X中得来的。
(介绍中国的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小结】物理学中的力最初是从肌肉的紧X得出来的【二】新课讲授,师生互动(一)力是什么1、观察、实验【做一做】①磁铁相互排斥②塑料圆柱笔摩擦头发吸引小纸屑(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投影】①推土机推泥土②马拉车③运动员举杠铃④压路机压路⑤带同种电荷的头发相互排斥⑥磁铁吸引铁钉【合作交流】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具有信息交流的能力)2、分析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出现象本质的能力)(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观察、实验【做一做】大家一起做实验体会施力和受力的感觉①手拍桌子②两手互拍③手提课本【合作交流】1.你们用手拍桌子,是谁对谁有力的作用呢?桌子受到了力,你们的手为什么会疼呢?2.两手互拍的游戏,两手施力和受力有什么不同的感觉?3.手提课本时,手对课本施加了力,手有什么感觉?(通过实践和探究,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投影】利用多媒体演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合作交流】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分析论证①手对桌子一个作用力,桌子对手也一个作用力②左手对右手一个作用力,右手对左手也一个作用力③手向上提课本,课本也向下拉手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小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优秀教学案例
4.通过力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例如,通过播放运动员举重、拔河比赛等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同时,我还将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推门、提水等,让学生认识到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这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三要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测量方法等关键知识点。
2.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如:
a.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力的三要素在其中的作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的第六章第一节“力”的教学中,我们面临一个重要挑战:如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力的本质及其作用效果。为此,本教学案例围绕“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等方面,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性与探究性活动。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过程,激发他们对力的本质的兴趣。此外,结合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合成与分解,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方向,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旨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第一节《力》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⑶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2⑴通过观察图片、生活和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科学归纳法简单描述出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得出力的初步概念。
⑵通过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力的现象。
⑶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力的作用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喜爱物理、乐于实验、勇于探索身边物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生活体验以及物理实验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铁、排球、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请学生看老师表演魔术。
用支架吊起一条形磁铁,不接触它,使它动起来。
提问:为什么磁铁能动起来?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教师设计的自主学习题,看课本,并完成自主学习题。
然后小组内对照答案。
合作共建:认真地观察和研究多媒体展示的几幅图片,看看这几幅图片中发生力的现象时各有什么特点和共同点?归纳得出: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F表示。
讨论:⑴发生力的作用时必须有几个物体?⑵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力是离不开物体而存在的;主动施加力的物体---施力物体;被动受到力的物体---受力物体。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是直接接触的、也可以是不直接接触的。
实验体验: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
学生通过做上述实验,回答出:手疼、手热、手受到拉力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手拍桌子、手本来是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现在手感到疼痛,说明桌子给了手一个力,此时桌子又是施力物体,手变成了受力物体。
www.21-多媒体展示,滑板车少年推墙后退视频。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由此可见:同学们能让身边的物体或器材形状发生改变吗?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做一做:手拉弹簧、挤压气球、拉橡皮筋……讨论并展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文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法)、力的单位(牛顿)。
3.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和效果进行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5.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平衡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二力平衡的条件。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1.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分类: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拉力、压力、支持力等3. 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
()重力和弹力是两种不同的力,它们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八年级物理全册 6.1力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力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补充简易微小形变实验,说明力的作用的确会引起物体形状的改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科学仪器的重要作用。
关于力的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也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去让学生感受、概括出来的。
学点1 力是什么问题:观察教材P13图2-1~图2-3,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__一切物体都在运动__。
请举出一些有关运动的例子:__汽车、火车、轮船行驶等__。
观察教材P101图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图6-1-1问题1:以上每个力现象中,总会涉及__两__个物体。
问题2:哪个物体用了力?哪个物体受了力?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呢?[答案] 如表所示问题3: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案]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存在某种作用。
问题4:一个物体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问题5: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能产生力的作用吗?请举例说明。
[答案] 能,例如磁铁吸引铁块。
总结:力是__一个物体__对__另一个物体__的作用。
学点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仿照教材P102实验探究,做一做:手拍桌子、两只手互拍、手拉橡皮筋、手提书包。
体会一下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
图6-1-2问题1:说出你进行以上活动时的感受。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力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答案]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题2:日常生活中你还有类似的感受吗?举例说明。
[答案] 游泳、划船、走路等。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了力,乙物体也对甲物体施加了__力__,因此,力的作用是__相互__的。
学点3 力的作用效果观察教材P103的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图6-1-3 图6-1-4问题1:观察弓受力时,发生了什么作用效果?请举出类似的例子。
[答案] 弓受力时改变了形状。
举例:揉面、打球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六章第一节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经历科学探究分析论证的过程,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具有信息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知道力的作用相互性的应用,以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归纳概括出现象的本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分析论证的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身边的小实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难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进行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橡皮筋、磁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有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力是什么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师:刚才几位同学举的在推、拉、压、提等情况下,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那么,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呢?生产中,你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 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定义和简单分类。
2.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3.能够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4.能够解释力的作用和效果。
5.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力的定义和分类,力的测量方法,力的性质。
三. 教学难点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描述。
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物理教材、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作业本。
五. 教学过程1. 引入新知识通过呈现一些动人的场景或有趣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引入“力”的概念。
2. 概念解释解释力的定义和简单分类,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含义以及不同力的特点。
3. 动手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力的测量实验,帮助他们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并能够正确运用仪器,准确测量力的大小。
4. 讨论与总结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测量和观察来描述。
5. 引申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效果,通过举例和简单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6. 小结与讲评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 教学延伸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复杂的力的实验和探究,拓宽他们对力的理解和应用。
七. 课堂作业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和实验报告,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一节《力》教案4 (新版)沪科版
力设计思想: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
在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来讲述力。
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学习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六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六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能够正确解释力的作用。
–掌握力的分类及其特征。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条件。
–能够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力的分类及其特征。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应用。
–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体受力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物体受力的原因和结果,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讲解力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影响,强调力是物体运动和形态变化的原因。
3. 力的分类及其特征•分类讲解力的种类及其特征,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不同作用和表现形式。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讲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合力和分力计算。
5. 示例分析与解题训练•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示例,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力情况,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些力的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合作。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受力情况,如多个力的合成与分解,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解能力。
1.教学PPT或黑板等教具。
2.实物或图片示例。
3.学生课堂练习册。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等。
2.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情况,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设计力的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于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力的定义- 力的作用力的分类及其特征- 重力- 弹力- 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合力和分力- 合力的计算公式- 分力的计算公式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了他们对物体受力情况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6章 第1节 力学案 (新版)沪科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一节力【学习目标】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友情提醒:1.不要以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
2.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方法指导:同一物理现象包含的物理知识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如手拉弹簧,弹簧伸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手拉弹簧,感觉弹簧拉手,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于物体的状态。
②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改变,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力的概念自主阅读教材P101~10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面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体,后面一个物体称为受力物体。
单独一个物体不能(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呢?你认为能(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请你列举出生活中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的例子:磁铁靠近铁块对铁块的吸引力。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一节力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学习摩擦力,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后续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知识的基础.本章共有5节:1.第一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以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进一步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加深对力的理解.2.第二节“怎样描述力”,知道力的三要素都会对力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认识力的单位N,感知力的大小,能用力的图示来形象的描述力.3.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知道弹力是如何产生的,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以及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4.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概念.5.第五节为“科学探究:摩擦力”,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以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在关于“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学会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及影响因素,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及其应用.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学会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弹力、重力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探究重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方向的判断.【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6课时.第一节力…………………………………………………………1课时第二节怎样描述力………………………………………………1课时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1课时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1课时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1课时专题五力与力的作图……………………………………………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一节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从经历的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2.通过实例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把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养成在常见的现象中认识其科学道理的习惯.【教学重点】探究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具准备】小车、磁铁、铁块、木块、水盆、钢球、铁钉、弹簧、橡皮筋、篮球、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天宫一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学生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师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进行新课】知识点1 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学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学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学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学生丁:渔民捕鱼拉起渔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学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学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师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归纳出来.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归纳得很好,下面再请大家分析课本P101的6个图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每个同学讲一个图景.学生甲:(a)图中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泥土.学生乙:(b)图中施力物体是渔翁,受力物体是渔网.学生丙:(c)图中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杠铃.学生丁:(d)图中施力物体是大象,受力物体是跷跷板.学生戊:(e)图中施力物体是拿在手中的磁铁,受力物体是悬挂着的磁铁.学生己:(f)图中施力物体是橡胶棒,受力物体是纸屑.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板书:(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甲:用手拍桌子时,手感觉到疼.因为手对桌子有力的作用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觉到疼.学生乙:两手互拍时,两手都感觉到疼.因为两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学生丙:手拉橡皮筋时,感觉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手对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学生丁:手提书包时,感觉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是因为手对书包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书包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师以上几位同学都很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觉,分析都正确,大家掌声鼓励.师归纳以上的实验感觉,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正确,归纳得很好.演示实验: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层蜡(防止水浸入)的两个软木塞A、B上,让它们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向A运动,说明磁铁吸引铁块.再固定B,看到A向B运动,说明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还可以将A、B同时放手,看到它们相向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互不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教师总结:(1)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是成对出现的,有施力物体的同时就有受力物体.【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3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演示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用手压皮球,皮球变瘪了.演示实验2:把吸管插入酸奶饮料瓶中,用较小的力挤压酸奶瓶,会发现饮料在吸管中上升.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图片: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用力拉弓.(让学生观察跳板、弓的变化.)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说明其原因.演示实验3: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学生:篮球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师是什么使其速度发生改变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回答:地球对它的作用力(重力).演示实验4: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的方向.师是什么使小钢珠的运动方向改变了?学生:磁铁对它的吸引力.教师用多媒体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静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板书:力的作用效果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不过肉眼无法看到.例题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解析: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水同时也会给桨一个向前的力,故船前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A不符合题意;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地同时也会给人向前的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B不符合题意;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火箭对喷出的燃气产生向下的推力,反之燃气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使火箭升空,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C不符合题意;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只是说明了力可以改变运动状态与方向,没有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D符合题意.答案:D【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明白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力学知识,这部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加深理解.【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深入观察、分析和总结,将抽象的力的概念弄懂、弄透,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并不难学,有亲近感、成功感.2.本节课,在课堂中增设了许多学生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主体参与意识强,在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获得了丰收,课堂效果明显,课堂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课堂获得成功的关键.。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优秀教学案例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和演示,创设力的作用效果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任务,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分组设计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能力,例如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对方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回顾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和体验,例如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理解,总结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力的概念,例如用力拉开抽屉、抛掷物体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发学生的兴趣。
2.利用实验和演示,创设力的作用效果的情境,例如用力扭曲铁丝、推动小车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
3.设计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实践活动,例如制作简易的测力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力的概念。
4.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力的作用的动画和视频,增强学生对力的直观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是学生初步接触力学的重要章节,力作为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理解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通过实验和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6.1第一节力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6.1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个点上,这个点称为力的作用点。
5. 相互作用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力的图示、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一个学生上来,让他用手推一下桌子,观察桌子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5. 讲解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的某个点上,这个点称为力的作用点。
6. 讲解相互作用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手推一下铅笔,观察铅笔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8.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力的作用点、相互作用力。
9. 作业设计:(1)请解释力的概念,并给出一个力的例子。
答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例如一个人推门,门受到人的作用力而打开。
(2)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给出一个实例。
答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一节《力》教案3 沪科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一节《力》教案3 (新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一节《力》教案3 (新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一节《力》教案3 (新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
概括出来的。
板书: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一节《力》教案2 (新版)沪科版
新授课
教具
磁铁,铁钉,弹簧秤,钩码,圆规,三角板,投影仪
新课教学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学生实验:(1)磁铁吸引铁钉。
(2)用手拉弹簧秤的挂钩。
磁铁对铁钉施加力的同时也能感觉到铁钉对磁铁也有吸引的作用。用手拉弹簧,手也被弹簧所拉。
2.出示投影片
效果
施力物体
作用
受力物体
效果
脚
踢
球
手
提
水
肩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哪在物理学当中可以形成准确的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就是力的图示。
例1: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100N的力。
首先选一标度(如1cm表示20N)
其次从力的作用点向右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是标度的5倍,表示100N,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推
车
引导回答: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二、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
(1)在弹簧秤的限度以内轻轻的啦一下弹簧挂钩,测一下拉力的大小。
(2)测钩码重力的大小。
引导出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提问:在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三、力的图示。
1.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
练习册第1,3,4,6,7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大小,方向,单位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法。力的示意图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按效果分
课后分析
力
课题
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
(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
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
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
概括出来的。
板书: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
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
生丁:渔民捕鱼拉起鱼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
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77加油站。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
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共同点归纳出来。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归纳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再请大家分析课本P76的6个图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每个同学讲一个图景。
生甲:(a)图中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杠铃。
生乙:(d)图中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泥土。
生丙:(L)图中施力物体是大象,受力物体是跷跷板。
生丁:(c)图中施力物体是渔翁,受力物体是渔网。
生戍:(c)图中施力物体是拿在手中的磁棒,受力物体是悬挂着的磁棒。
生己:(f)图中施力物体是玻璃棒,受力物体是纸屑。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
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
生甲:用手拍桌子时,手感觉到疼。
因为手对桌子有力作用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觉到疼。
生乙:两手互拍时,两手都感觉到疼。
因为两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
生丙:手拉橡皮筋时,感觉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手对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生了:手提书包时,感觉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
这是因为手对书包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书包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很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觉,分析都正确,大家掌声鼓励。
归纳以上的实验感觉,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正确,归纳得很好。
演示实验:
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层蜡(防止水浸入)的两个软木塞A、B上,让它们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向A运动,说明磁块吸引铁块。
再固定B,看到A向B运动,说明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
还可以将A、B同时放手,看到它们相向运动。
这说明了什么?
生:互不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78,图5—3、图5—4,阅读下方文字说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力的作用会使物体发生形变。
生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生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而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加油站内容: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你们可以归纳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归纳得很全面,大家掌声鼓励。
板书:力的作用效果:①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信息窗。
生:阅读。
二、例题
1.悬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受到了向上的拉力,说明这拉力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是什么?
2.跳板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要向下蹬跳板,人就腾空。
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解答、教师给予启发
四、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下面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课后练习
1.课本P79,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