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材分析 (2)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抒情词,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朗读、翻译、赏析等方式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核心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词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词作,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 翻译法:通过翻译词作,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 赏析法:通过赏析词作,让学生感受到词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讨论法:通过讨论词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在中国,你随便翻开一本古诗词集,抖一抖,可能会掉下许多“月”字。
你看啊,千里之外的婵娟是月,云朵破洞的影子也是月,芦花丛中的深处还是月,千里江水映照着千里的月。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感情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理清作者的心里轨迹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4、在泛舟词海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蕴二教学重点难点:1、在品读重要词句中,理清作者的心里轨迹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提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的,尤其是古代文人更是对它情有独钟。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好多个“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色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与月亮解下不解之缘的苏轼,在他的词作《水调歌头》中去聆听沐浴着娟娟月华的词人向我们娓娓倾诉!二、走进作者: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此词之时,他41岁,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相左而屡遭贬谪,宦途失意,心情抑郁。
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为了能与胞弟相聚,他主动外放密州(今天的山东诸城),但这愿望依然无法实现,到了宋神宗熙宁九年,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
在这皓月当空,银辉遍地的中秋夜晚,他喝得酩酊大醉,醉意朦胧中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三、视频朗读:自古以来,写中秋节的词浩如烟海,但我国的词评家胡仔却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评论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意思是说,它就像一朵奇葩,当它绽放时,其它的花都黯然失色了,它的思想性、艺术性高在哪里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词,先来欣赏这首词的视频朗读。
——播放视频朗读四、美读词文:要求:1、字正腔圆地读(字音如:胜绮)2、有板有眼地读(停顿、节奏)3、有情有味地读(情感、韵味)——个别朗读、老师领读、齐读五、整体感知:1、了解词意2、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3、词的上阙和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联系?——示例:1、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七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二、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兴趣学习观、主体性学习观以及启发性学习原则。
三、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依据:根据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三)课堂结构趣味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熟读背诵,合作配图(四)教具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五)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趣味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词,掌握重音节奏、语速语调等技巧,能有感情的朗读。
2.品读词,领会词的意境,能说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3.结合作者经历、创作背景,体会词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难重点: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品悟法、小组讨论法、引导点拨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作为背景音乐】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
同时她也承载着迁客骚人复杂而又欲说还休的情感。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旷世奇才苏轼在词中寄托的那些复杂的情感。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唱词和旋律感染学生,营造本词学习的氛围】二、星河一道指前方——出示目标三、未成沉醉意先融——检查预习四、明月千里寄相思——走进诗词(一)多种形式朗读词文※1.自由朗读,初识词文。
朗读提示:展想象,读出意境美;知韵律,读出节奏感;解文意,读出真感情。
※2.展读词文,交流斧正。
(1)他生指正存在问题的字词读音。
(2)师纠正强调节奏、情感。
※3.指导朗读,范读引领。
【过渡】苏轼曾经说过,三分文章,七分读,并是十分。
这告诉我们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浮现出来。
同时要划分节奏,注意停顿,韵脚要拖一下,读出延长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时的情景: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面对清冷的一轮圆月,诗人悲从中来,于是手持一杯清酒,仰天长叹道:明月啊明月,你是何时就有的呢?说罢,一饮而尽。
这两句,要读出苍凉感,重音放在“几时”和“问”上,“几时”拖长音阶,读出疑问和无奈;“问”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
请听老师的范读。
【教师范读】※4.模仿或依自己的感悟再朗读【设计意图:通过指导朗读和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掌握读的技巧,引导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在读中初步感知诗词,在读中进入词境。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十市联赛”一等奖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要求。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
清代胡仔评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感悟并背诵本首词;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旷达胸襟(四)教学难点: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三、学情分析初中九年级学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
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方法:1、资料推入法: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词作者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2、诵读激趣法。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3、情景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性,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4、讨论点拨法五、教学准备: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MP3、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走进词作——激情导趣播放音乐视频《明月几时有》,(PPT1)一首好听的歌曲,带我们走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利用幻灯片出示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PPT2(二)初步感知——朗读词文1、读准字音阙(què)琼(qióng)绮(qǐ)胜(shèng)长(cháng)PPT32、读出节奏、韵律(韵脚、停顿、延长、语速放慢)PPT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高出不---胜---寒---今夕是---何---年---何似在---人---间---何事长向别---时---圆---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学生互读:你一句,我一句,读给你的同桌小伙伴听(2)学生齐读屏幕上的句子3、读好疏密词的结构与是的结构有所不同,诗的句子整齐划一,而词的句子长短不一,疏密有致,词中这几句尤为明显PPT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广西北海合浦县党江中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阅读文章,理解词作的内容。
3、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分析苏轼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
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学习这首词,不仅停留在对词作内容上,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进一步对苏轼进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学生分析:学生对网络和网站上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
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月亮和月光的诗词,查找关于苏轼的材料,既能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上网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自己确定主题,建立网站,互相交流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老师了解关于苏轼的材料,准备好《明月几时有》flash课件,建立以“走进苏轼”为主题的网站。
学生阅读相关的作品,上网搜集有关月亮和月光的诗词,查找关于苏轼的材料,整理好做成网页。
六、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和月光的?请同学们把收集到有关材料展示出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古诗词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年级:初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深层次鉴赏。
教材准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古诗原文。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明月的图片或介绍明月的诗意意象,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古诗原文。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即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瞬间的珍视。
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
第三步:讨论与解释(15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古诗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鉴赏与表达(1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抒情意境,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提供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创作题目,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运用古诗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第一步:写作练习(20分钟)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创作题目,进行古诗词创作。
提供写作模板或指导建议,帮助学生运用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来写作。
第二步:互评与反馈(1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三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选取一些学生的古诗词进行展示和讨论,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和技巧。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其他苏轼的词作,如《青玉案·元夕》,并进行类似的古诗词创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题和情感,学习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篇经典词作,通过对月抒怀,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本词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本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诗词,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词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词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词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生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2. 讲授法:通过对词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化内涵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和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词的音频、图片和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5.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和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两篇(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3)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和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4)能简要地指出诗词中的意象的含义;(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教学设计之一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做结。
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
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
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以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
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很多,并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根据该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挫折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
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可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可以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苏轼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内容说出其描绘的画面。
可以在忠实原文意境及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九上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文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主题理解在词作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2.突破重难(1)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2)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密州。
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
因此,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我欲乘风归去”可以体现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那诗人是不是要远离官场?他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新授四、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如作者苏轼、创作年代等。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水调歌头》的诗歌结构,包括韵律、节奏等。
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诗歌内容解读逐句解读《水调歌头》,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介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水调歌头》。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和理解。
3.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4.2 创意表达邀请学生以绘画、表演或写作等方式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发言、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5.2 诗歌理解和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如词语解释、句子理解等。
评价学生的诗歌表达和创意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歌推荐推荐与《水调歌头》主题相关的其他诗歌,如《静夜思》、《望月怀远》等。
鼓励学生阅读和欣赏这些诗歌,加深对月亮主题的理解。
6.2 文化背景探索介绍中秋节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
讨论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诗歌中的表达。
初中语文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前学习任务单《水调歌头》学情分析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改革更突出“诵读”和“欣赏”。
对于这首词作,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便已接触并能熟练背诵,所以学生对这首词便缺少了陌生感。
但是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平时的生活积累比较少,人生体验也比较平顺,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和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会是一个难点,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引导。
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本首词,我带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词人生平经历,以读促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感悟,重点体会词作中所蕴含的作者乐观豁达、淡然宁静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效果分析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词作的音韵美、意境美;通过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语言再现词作,加深对词作的理解与品读;通过补充人物生平及其在密州的经历,让学生体悟词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借助想象,再现词作,感悟词作的意境之美与作者传达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是结合该词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乐观豁达、淡然宁静、波澜不惊的情怀。
一、“教”的效果分析:1、在本节课中,我以学生们在八年级上册学过的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和《浣溪沙》为导入,拉近学生与苏轼的距离,而由于其间相隔数月之久,所以有部分孩子对于这两篇作品已有些生疏,于是我进而引出本节课所学的《水调歌头》,提出希冀——让学生能够通过今天这首词的学习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2、在朗读环节,我将读分为大声自由地读、字正腔圆地读、抑扬顿挫地读、有情有味地读四个环节,每一环节的读都有方法的指导。
大声自由地读,让学生在背景音乐创设的安宁情景中大声地自由地读;字正腔圆地读,需要教师强调该词作中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抑扬顿挫地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停顿与节奏,这个停顿不是戛然而止的停顿,而是要有延续之感的停顿,旨在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而要做到有情有味地读,需要把握整首词作的内容与情感,因此顺势导入学生对于词作的改写,加深学生对词作的解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诗歌的内容、结构和意象;3.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苏轼及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介绍;2. 诗歌的内容分析;3. 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分析;4. 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5. 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
导学步骤: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顾一下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提出问题:你知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的背景吗?二、进修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
2. 内容分析:学生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表达。
3. 结构分析:讲解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 意境和情感表达: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境界。
三、讨论1. 学生自主思考:请学生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意境、情感和意义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提出问题:你认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四、总结1. 总结内容: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苏轼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内涵。
2. 提出思考:请学生思考苏轼的诗歌对当代文学的启迪和影响。
五、作业1. 作业安排: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读后感或评论,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作业安排,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的作品流传至今,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篇章。
其中,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广为传唱的词作,深受读者和学者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赏析,探讨这首词作的艺术内涵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词作首先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将明月和酒作为起点,展开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思考。
明月象征着高远、纯洁和永恒,而酒则代表着人生的欢乐和醉生梦死。
通过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对命运的质问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明月和酒的并置,是对人生芸芸众生深入的思考,也体现了苏轼所具有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接着词作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继续展示了苏轼对人生之谜的追问。
作者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天人之间距离的怀疑和对岁月的无法探测之感。
在这种迷茫的情绪中,苏轼用“把酒祝东风”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欢乐和对未来的向往。
随后词作运用了比喻手法,以画龙点睛的方式表达了人生的忧愁。
作者写道:“管他几岁年,反正等闲禅与酒。
”这句诗意深长,暗含了对人生苦乐的洞悉和对一切事物无常的反思。
苏轼以淡然的态度面对岁月,表达了对欢乐和痛苦都应从容面对的人生观。
继而,词作展开了对人生无常的描绘。
苏轼描绘了老去的容颜、闲散的时光和不同寻常的生活境遇。
岁月如水一般,不断地在流转,将年少时的激情和热血抹去,留下的只有虚无和迷茫。
这些描写,不仅体现了苏轼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也展示了他想通过文字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后,词作以“月明能抵几时愁”作为结尾,直言了明月的智慧和安慰,表达了诗人的对自我心灵的治愈和栖居的安逸。
无论人生遭遇如何,明月始终在,它代表了诗人与自然的交流和对生命力量的赞颂。
通过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赏析,我们可以体味到这首词作的深邃之处。
苏轼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等,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首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中秋词作中的佳品。
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这一时期,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政见相左,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当时是其在密州的第二年,这年,苏轼与其弟苏辙已有七年未得相见。
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面对一轮圆月,不禁心潮起伏,于是借酒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举杯问月,通过营造天上宫阙的高寒,写出了内心的徘徊与矛盾,而最终却以乐观豁达的情怀作结。
整首词向我们展现了词人由失意、矛盾、伤感到释怀、豁达的胸襟,他由自己的悲苦和别离,想到世上所有的人都会经历悲欢离合,正如月亮有着阴晴圆缺一样,而这正是自古以来都难以周全之事,于是苏轼排解了他的郁郁寡欢,转而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寄寓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更是向我们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该词文笔清丽,意境悠远,具有节奏美与音韵感,易于诵读,其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和充沛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身处逆境却保持乐观豁达的苏轼,这是一个大写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