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

合集下载

不愿弥留于草莽之间——读《我弥留之际》心得札记。

不愿弥留于草莽之间——读《我弥留之际》心得札记。

不愿弥留于草莽之间——读《我弥留之际》心得札记。

从小便爱幻想,幻想着世界美好奇妙——鸟语花香,万物芬芳,把心送给世界,世界也会还你一颗心。

可,愈长大才知,有些事情,不如沉浸于幻想,看透后的,也许不是鬼魄般的骇人,却也有人心——冠冕堂皇的肮脏。

想了很久,大概只有冠冕堂皇才能囊括《我弥留之际》里,那人心的暗疮。

仅仅是一份弥留之人小小的心愿——将我葬于旧乡,却让自己的孩子们都失去重要的东西,而那卑劣的丈夫,却也在妻子安歇不久换上了假牙,娶了新欢——一个鸭子模样的女人。

故事听起来,像是一个穷苦人家的悲剧,充斥着贫穷与疾病,病态的思考与行为,以及小市民的自私与利益观,给人不得翻身的凄凉。

可这些也许并不是作者福克纳想表达的。

在这五十九段内心独白之中,看似的混乱里,却清晰地梳理着人物最纯粹的人性,没有什么英雄主义,没有什么大义凛然光芒璀璨,有的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自认为对的东西,纵使每个人所表现的,都散放着圣母的光辉,可内心早已如犹大,叵测不知深浅。

小说通篇也许所表达的,就是纯粹的人心,仿佛把整个世界框架其中,自我,也成为了一位内心独白的诉说者。

其实,小说及影射了当时世界的存在,即使将近百年过去,可社会还是那个社会,人心还是那个人心,1930年有大萧条,08年同样有次贷危机,18年甚至打起了贸易战,小说想改变的,唤起的,也许不止是资本家丑陋不堪的内心,更有每个人,每个家庭,每对父母的内心。

读到达尔因为从来没有体尝到母爱,而要放火烧了母亲时,心里总觉得像是堵了什么。

总说人之初性本善,不管人心如何,父辈与母辈永远都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桥梁,都是伊始。

就像是《梅尔罗斯》里本尼主演的帕特里克?梅尔罗斯,吸毒成瘾纵欲成性,烂倒在纸醉金迷的尘嚣下,只与酒为友与针管里的海洛因为伴,可元凶究其,还是那个酗酒的母亲,和对他施暴性侵的父亲。

可贵族的身份让这个父亲未得到惩戒,终究还是贵族。

而梅尔罗斯,他毕竟不是生来如此。

人心的确可怕,可怕到能够碾碎这个世界,可人心也的确美好,美好到能恢复这个世界,小说里的悲剧,是壮烈的,是为肮脏人心的牺牲。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威廉福克纳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创作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还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声音之一。

在他的人生最后阶段,福克纳创作了许多备受称赞的作品,其中一些甚至被认为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

这些作品充满着深刻的思考和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突破传统的写作风格,使人身临其境,深深地感受到福克纳对生命和艺术的敬畏。

在福克纳临终之际,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弥留之感,这种感觉使他产生了对生命和艺术的追问与醒悟。

在他的《灿烂的黄叶》中,诠释了他对人性的探寻和拯救,以及生命不息,艺术长存的真谛。

《灿烂的黄叶》是福克纳最后的一部小说,也是他职业生涯中唯一得到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

这部作品描绘了南方小镇上的一个婴儿诞生,以及家族之间的斗争和矛盾,表达出了作者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福克纳通过描写主人公世代相传的血脉和情感,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他不仅在小说中揭示了个人的欲望和野心,还探讨了家族、社会和种族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和命运。

全书的生动人物塑造和复杂情节的设置,使得小说对读者令人难忘,令人心驰神往。

此外,福克纳的语言艺术也是小说的核心。

他采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包括回忆录式叙事、自由间接引语和多视角叙事等,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诗意和美学,以至于他被认为是“南方文学的莎士比亚”。

福克纳的《灿烂的黄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和艺术追求的体现。

福克纳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小说中,展现了他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和认识。

他所揭示的人性复杂、生命却仍然值得探索和追求的真理,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品带给了读者深深的共鸣,引起了人们对生命和人性意义的思考。

这种思考超越了小说自身,可以看做是福克纳本人的心灵写照,也是他在作品中交付给读者的宝贵遗产。

总之,福克纳的《灿烂的黄叶》是一部充满生命力和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福克纳的艺术追求得到了最好的呈现。

《我弥留之际》--一部家庭伦理悲剧

《我弥留之际》--一部家庭伦理悲剧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我弥留之际》——一部家庭伦理悲剧赵雪,黄开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神品妙构”和独具魅力的小说之一,也是一部现代家庭伦理悲剧。

该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入手,着力从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责任与义务,等方面来挖掘造成本德伦一家悲剧的根源,进而来探寻南北内战后,在社会转型新旧文化冲突的大背景环境下,福克纳本人的伦理道德期望。

关键词:伦理悲剧;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责任与义务;伦理道德期望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4)18-0227-02本文拟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着力从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责任与义务等方面,来客观辨证地分析小说中本德伦一家家庭悲剧产生的伦理原因,借此展现南北内战后,人民普遍面临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困境,进而还原福克纳本人对现实生活道德和伦理层面的期望和追求,最终唤起人们对伦理道德层面的思考。

1《我弥留之际》里人物伦理道德关系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南方是个理想的神话王国,种植园和庄园经济以家庭经营为最主要生产方式,带有一定的封闭性,隔绝性。

因此,这里的人们尤其注重家庭观念,家庭是社会的核心,人们民风淳朴,接近自然,生活自给自足,幸福舒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其乐融融,享天伦之乐。

然而,南北双方长久的对峙,却使这种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彻底的崩溃瓦解,这在本德伦一家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本德伦一家是由父亲安斯,母亲艾迪、长子卡什、次子达尔,三子朱厄尔,小儿子瓦达曼,再加上女儿杜威德尔构成的一个普通南方贫苦家庭。

这是一个爱与理解缺乏的家庭。

他们夫妻同床异梦,兄弟阋于墙,亲情淡漠。

1.1夫妻同床异梦慈爱之心荡然无存安斯作为一家之主,与妻子生活多年,在艾迪大限将近,生命即将终结之时,非但没有临立床头,送妻子最后一程,反而命令自己的儿子,为了得到三块钱,拉完最后一车货,奔赴他乡,造成母子分离的窘境。

对“生命悲剧”的思考——评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

对“生命悲剧”的思考——评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

对“生命悲剧”的思考——评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孙志刚
【期刊名称】《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福克纳是一个很善于哲学思辩的作家。

他的《我弥留之际》就是一个哲理味十足的小说,全书由十五个人的五十九段意识流式的独白组成,它主要叙述一家人荒诞而又奇特的送葬过程,但这里有着深刻的悲剧意义,这是一种生命自身的悲剧。

《我弥留之际》讲述的是一个极为荒诞的故事。

偏远的山区,一家贫穷的农民正在等待为即将死去的主妇操办后事。

主妇死去之后,下起了瓢泼大雨,一家人准备把尸体运到女主人艾迪的家乡——杰弗生镇。

虽然到镇上要走很多的路,但这是艾迪的丈夫安斯早已允诺的事,所以一定要去作的。

母亲死后,最小的儿子佛达曼亲眼见母亲被钉入棺材,怕母亲气闷,偷偷地在棺材盖上钻了孔,钻头曾两次钻入死者的面部。

第二天,入殓时,邻居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孙志刚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专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
【相关文献】
1.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 [J], 许会荣
2.“夏洛特女郎之镜”--福克纳史诗性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镜像叙事 [J], 杨晓丽
3.评福克纳小说的南方幽默及语言表征 [J], 解长江
4.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的叙事艺术 [J], 郗雪蓉
5.他们在苦熬──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评析 [J], 梁克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我弥留之际》的重要叙述者与主题

浅析《我弥留之际》的重要叙述者与主题

然后 , 达尔的重要性体现在他 的叙述与其他人的叙述 出 现的顺序上。《 中同一 事件 常常 由不 同角色重复叙述 。 弥》 例如 , 达尔、 弗农 、 安斯 、 科拉均叙 述了“ 在艾迪 垂危之际, 本 德伦父子 3 人为是否去赚那 3美 元而犹豫” 一幕, 这 读者首 先读到的是达尔的叙述 。对于读者而言, 其他 3人的叙述只
他仅叙述了 1 节的事实 中得到 印证。本 德伦家唯一 的女儿 杜威 ・ 德尔与莱夫私通 而怀孕 , 这一切均未能逃过 达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眼 睛。弥漫于她的叙述 中的是因未婚怀孕而 引起的恐慌、 对洞
最后 , 从对情节推进 的贡献来讲 , 达尔也是值得 重视 的
叙述者。达尔是开篇的叙述者 , 引领读者从 田野走进本德伦 家 中和故事 中心 。艾迪垂危之际 , 他的 4个章节充分展示 了
关键词 : 我弥留之 际》 《 ;达 尔; 叙述者; 主题
中图分类号 : 2 14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30 20 0 0 8 0 10 4 1 (09)6— 0 4— 2 表面虔诚 , 实则精 明。艾迪垂 危之 际, 她的全家来本德伦家 帮忙 , 以期得到上帝 的恩 惠。即使在艾迪 的病榻 前 , 科拉关 心的仍是她未成功售出 的蛋 糕和女儿尤拉划算 的衣饰 。因 为女儿尤拉 对达 尔 的青 睐 , 科拉 对 达尔 另 眼相看 , 称赞 他 “ 和别 的孩子不一样 , 是他们 当 中唯一性情 像母亲 的人 , 只 有他多少有点人的感情 ”3n 』 ”。为 了使 自己的话更具说服 (
爱; 达尔却备受冷落 。面对勾起 自己 内心 隐痛 的朱厄尔 , 达 尔内心虽充满敌意, 但十分 自制 。他并没有说穿朱厄尔的私
生子身份, 只是 暗示读者 : 厄尔 “ 朱 比我们所 有这些人都 高 出一个头”3 。 [‘ 1

浅论《我弥留之际》异化主题

浅论《我弥留之际》异化主题

浅论《我弥留之际》异化主题论文关键词:异化上帝自然社会论文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艾迪-本德伦葬礼的描述,小说展现出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反映出福克纳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和人与社会。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的杰作。

小说讲述了本德伦一家将其主妇艾迪・本德伦的遗体从居住地老法国人湾运到40英里外的杰弗生镇安葬的经历,从而刻画了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呈现给我们一个充斥着通奸、兄弟反目、弑父和背叛的“荒原”社会。

福克纳本人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称它是“神品妙构”,有一个时期对其评价甚至超过其代表作之一《喧哗与骚动》。

那么.福克纳创作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何在?这部小说看似简简单单,可越深究就越发令人迷惑不解。

尽管福克纳曾经多次说过这部小说是他作品中最简单易读的一本。

但评论家对其主题的解释向来众说纷纭:或认为是关于美国南方贫苦白人农民的现实主义社会调查;或认为是描写生活中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诸如家庭的忠诚与背叛,荣誉,还有英雄行为的实质等;或干脆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多面、复杂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是福克纳“最复杂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小说之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表现出了不同的阅读感受。

正如文学批评理论中所说,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一个侧面。

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意蕴。

其实,这也正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的一种展现。

本文将进一步解析小说中三种关系的异化: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而分析造成异化的社会原因,并尝试找出现代人走出异化状态的途径。

一、关于异化异化(alienation),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它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使用的一个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概念,指的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出他的对立面的客体,而客体后来反成为支配主体的力量。

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摘要:《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也是当代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杰作。

在写作过程中,福克纳利用象征手法赋予了该作品更为深刻地内涵与意义,因此,准确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本文拟对《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剖析,首先对福克纳及其作品以及象征意义做简要介绍,其次从地点、人与物多个角度详尽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最后在依据以上分析,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

《我弥留之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象征意义的丰富运用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深刻反映出了福克纳对生命和人生真谛的思考。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象征意义;分析探讨一、引言威廉·福克纳,1897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市,他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典型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由于福克纳为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194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故事都以约克帕纳塔法县为背景,由此,他的小说也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我弥留之际》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著名作品,被福克纳视为自己最好的作品,主要描写了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生安葬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透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旅程,福克纳不仅写出了人类的勇敢、自我牺牲与理性的一面也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虽然渺小,却有着无坚不摧的勇气,通过自身坚苦卓绝的努力,一定会战胜所有苦难。

2象征意义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最早被运用于诗歌创作,旨在通过符号来进一步说明人物与主题,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至今仍被作家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

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借助象征手法,赋予了小说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因此,解释这些象征意义是理解小说的关键。

本论文的目的是对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详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发现福克纳创作这部小说的深层动机在于其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1/view/75156.htm2/link?url=3HHVOIkk36va8zxg_-48lgUpmhn780-iNrH9rPBPezrIp6g-eJuR-jkDhUhzdIv1_ mPrY8jivbAKsNXxaUf9iHXIhieoghZfNQ125fsZtVG#1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彻底关注[1]。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叙事学解读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叙事学解读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叙事学解读作者:刘瑶来源:《当代商报·理论与创新》2017年第40期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小说之一,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文章以经典叙事学的角度切入,以热奈特关于叙事时间的解释为理论依托,通过对小说叙事时间在叙事语篇中的分析,将文本细读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讨说明叙事时间体现人物性格和反映小说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叙事时间;时序;时距;频率自面世以来,《我弥留之际》一直颇受各界评论家的重视。

不同于其他关注南方贵族家庭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它所描写的是南方穷苦白人的生活。

本德伦一家、本德伦一家的邻居等人的内心独白构成了该部小说,共五十九节,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围绕安斯以及他的孩子将安迪的遗体送到杰弗生镇安葬的故事展开,将遗体安葬在40英里以外的杰弗生镇是安迪的遗愿。

在这次长途跋涉的旅途中,每位家庭成员不但受到了来自水与火的考验,而且还经受着感情上的悲痛与失败。

其中,叙事时间在《我弥留之际》中的灵活使用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深刻的洞察力。

1叙事时间《叙事话语》一直被认为是叙事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热奈特将叙事问题分为时、体、态三类。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属于态的范畴。

何所谓叙事时间?叙事时间指的是用来描述书中事件所发生的时间。

在《叙事话语》一书中热奈特首次提到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主要体现在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方面,热奈特提到叙事时间时也首次提到与此相关的三组概念。

简单来讲,时序与什么时间紧密相关,时距与多长时间相关,而频率与多久一次紧密相连。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到,了解时序需要将叙事文本中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同故事中相同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对比。

也就是说,通过时序,读者了解到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是不同,是两组截然不同的概念,两者在书中的顺序也可能不尽相同。

叙事时间不同于故事时间,它可以由叙事者灵活处理,不一定遵守严格的1-2-3-4-5的形式,可以是3-5-4-2-1或2-4-5-3-1等。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空间叙事研究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空间叙事研究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0年12月20日Dec.20 2020第40卷 第12期Vo1.40 No.1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12.020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空间叙事研究胡 媛 白凤欣(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摘 要: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我弥留之际》,凭借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叙事策略赢得了广泛好评。

随着叙事空间研究的深入,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理论为解读《我弥留之际》提供了新的视角。

基于这一理论,从故事空间、形式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方面解读小说中的空间元素,能够更深入地解析人物命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写作魅力。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故事空间;形式空间;心理空间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12-0046-0320世纪的现代主义作家创作小说时善于打破其中的时间顺序,更善于运用空间结构安排事件及建构情节。

其中,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理论在现代小说创作中的运用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对叙事和空间研究的深入,龙迪勇的空间叙事学应运而生,为解读小说内容、形式、人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以龙迪勇空间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故事空间、形式空间、心理空间入手探讨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空间叙事。

一、故事空间龙迪勇在《空间叙事学》中对故事空间进行了界定:“所谓故事空间,就是叙述作品中所提到的那种‘物理空间’(如一幢老房子、一条繁华的街道、一座哥特式的城堡等),其实也就是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

”[1]563故事空间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场景,也是叙事文本中的物理空间。

在现代小说中,空间元素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它不仅是事件发生的场所,而且能够丰富故事的内涵,在故事中起到了凸显主题、反映人物、组织情节、支撑故事延伸等多重作用。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叙事艺术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叙事艺术
增 添 了巨大魅 力。通过 对福 克 纳采 用 的 内聚 焦 、 外聚焦, 以及 多重 聚 焦之 间的相 互转换 , 可 以看 出福 克 纳在《 我
弥 留之 际 》 这 部 小说 中运 用 多重 的叙 述视 角 , 体 现 了人 物 不 同的 内心世 界 , 改 变 了传统 小说 的叙 述模 式 , 极 大 增 强 了读者 的 阅读兴趣 , 成功 塑造 了一 个 多重 的话语世 界 。
刘 黎
( 西 北师 范大 学知 行学 院 外 国语 言 文学 系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摘 要: 作为 美国南方代表作 家之一的威廉 ・ 福克纳曾创作 了小说 《 我 弥留之际》。该作品 自问世 以来, 就 因其 丰 富的 内涵和 独特 的创 作 手法 受到 了读 者和批 评 家的一致好 评 。福克 纳所 采 用的 多重聚 焦手 法为作 品

2 0・
读者通过这一家人 , 可以看到当时美 国南方穷苦白人 内心独 自的方式呈现故事。福克纳这样安排整部作 的生活 , 以及南方这片封闭而传统的土地所具备 的独 品 , 巧 妙地 使小 说 在不 同人 物 的 内聚焦 叙述 视 角 和外 特人文 特征 和历史气息。这种讲述方式体现 了福克 聚焦叙 述 视角 之 间来 回转 换 , 给读 者带 来 一定 程度 的
关 键词 : 福 克 纳 ;《 我 弥留之 际 》 ; 内聚 焦 ; 外聚 焦 ; 聚 焦转换
中图分 类号 :1 7 1 2 . 0 7 4
引言
文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5 )0 6 . 0 0 2 0 . 0 2


立 却又 彼此 紧密 连接 的世 同角度讲述了 自己的感 式 直接 地 走进 他 们 的 内心世 界 。 《 我弥 留之 际 》 中频 受和旅途经历。因此 , 读者必须在各个人物的叙述之 繁 出现的是十五个人物以第一人称为角度 的内心独 间来 回转换 , 从不同角度理解整部小说 的情节和人物 白, 即内聚焦模式。由于这种聚焦模式只能展现人物

危机无处不在——论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

危机无处不在——论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 Ju l f iia nvrt( l& ScS j oma 0 Q qhrU iesy Pl o c) i i
20 o 9年 9月
S pe e o 9 e tmb r o 2
危 机 无 处 不 在

论福 克纳的《 我弥 留之际》
nl o o ge. a m nl us卟e&t0 tm t t dsl ahcaat 考出 etlnigm d n ed r t i oio o ulr t ps o i a ec hrc r rn t kn 0eadt i e s sin血r g ahoe l ae p y e l i h & ndp t 0 hec n§ u
( col f n mai a E ua o , oigN 册 a U i rt, ai 16 ’ ,hn ) Sh0 0 It t nl d ct n “aI o l nv syD l 1O 9 C ia e o i l n ei n
Ke r s Wi i y wo d : U 锄 Ab t a t , sr c : £ F u l e ; d e Bl d e sau s ii; r i a l n r Ad i l r n;t t5;p r c i s c r t s i a x e i n a o e y w an F u e t h t i . en v l o siue y l h r ce §i tr s ne p r me tln v lb r a ra a t t me o e n t tsb 5 c a a tr ne _ c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0 8— 6 8 2o ) 5— o 9— 3 10 2 3 (O 9 O 0 8 0

威廉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读后感

威廉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读后感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讲述了伯尔森家族葬送妻子和母亲熙陵的旅程。

这本小说以多个角色的独白形式展现了不同人物对于死亡、家庭和信仰的思考。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被福克纳深沉的叙事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所深深触动。

首先,福克纳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小说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交替叙述,以独白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了每个人物对于熙陵死亡的感受和情感。

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思想和动机,也展现了福克纳对于多重真相和主观性的探索。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

福克纳通过对伯尔森家族成员的描写,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欲望、情感和内心冲突。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目的,他们在面对熙陵去世以及她的葬礼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福克纳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探索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此外,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对生死、家庭和宗教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他通过不同角色的独白,揭示了每个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接受方式。

家庭在这个过程中演变为一个微妙而复杂的实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动机和期盼。

宗教的话题也贯穿全书,福克纳通过人物的宗教信仰和怀疑展现了对于灵魂、救赎和信仰的思考。

最后,对我来说,《我弥留之际》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

福克纳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对人性的探索,呈现了生死、家庭和信仰等重大主题上的深度思考。

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刻画使得这个家族故事充满了深度和内涵。

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家庭和宗教在其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的小说,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人性内心的深入刻画,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福克纳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探索使得这个小说充满了复杂性和真实感。

阅读这本小说让我对生命和家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福克纳作为作家的独特魅力产生了更深的欣赏。

从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重释《我弥留之际》

从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重释《我弥留之际》

作 为诺 贝尔 文学 奖得 主 , 威 廉 ・ 福克 纳 ( Wi l l i a m F a u l k n e r , 1 8 9 7 — 1 9 6 2 )不 仅 是 南 方 作 家 , 也 是 现 代 美 国文 学 巨 匠 , 国 际 批 评
的研 究 领 域 , 已 经 弓 l 入 了 女 性 主 义理 论 进 入 福 克 纳 的 研 究 ,这 不 同 与 以 往 的福 克 纳 小 说 的 女 性 形 象 研 究 不 同 ,国 内 的 福 克 纳 女 性 主义研 究 处 于方 兴未 艾 的 阶段 , 有研究 的前瞻性。

界 对 其 评 论 和 争 议 的 热 度 仅 处 于 莎 士 比 亚 之 后 。 与 之 形 成 对 比 的 是, 国 内学 界 论 文 大 多 关 注 《 喧 嚣 与骚 动》 和《 献 给艾米丽 的玫瑰 》 , 而对 《 我 弥 留 之 际》 这 部福克纳 自 己称 之 为 “ 神来之笔 ” 的作品有所 忽 视 。 这 部 小 说 是 福 克 纳 的第 十 五 部 小 说 ,跻 身 二十 世 纪 最 佳 小 说 之 列 , 当时 作 者 每 天 在 发 电 厂 上 班 的 时 候 从 午 夜 写 到 凌 晨 四
主题 的奥德赛之旅 , 主人公 “ 我” , 也就是艾迪 ( A d d i e ) 是 本 德 伦 ( B u n d r e n ) 家 庭 的母 亲 , 只 在 全 书 五 十 九 个 章 节 中 占据 一 个 小 节 的 内心 独 白 , “ 我” 看 着 自己弥留 , 鉴 证 自 己 归 乡 入 土 ,看 着 家 人 、 孩 子、 邻居 、 医 生 围 绕 弥 留 的 自己 展 现 出各种怪异 的举动 ,然 而却 不 说话 、 或 者不能说话 , 因为 “ 我” 认 为“ 语言是无用 的” 。 女性 主 义 认 为 ,女 性 当下 被 压 抑 的 窘 境 是 由 于 父 权 制 话 语 体 系 造 成 的 ,伊 丽 格 瑞 的女 性 主义 伦理 学 认为 , 两 方 形 而 上 学 从 开 始 就 缺 乏 一 条 从 母 亲 到 孩 子 的 话 语 体 系 , 而 仅 仅 由 父 亲 到 孩 子 的 话 语 体 系 维 系 社 会 和 家 庭 生 活 ,导 致 女 性 的 话 语 逐 渐 缺失 了 、 不 在场 了 、 失语 了 , 这就 是 伊 丽格 瑞 为 什 么 要 构 建 “ 女性 谱系 ” 的 原 因 。 福 克 纳 似 乎

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反讽叙事

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反讽叙事

隐性意义的对立与悖反;二是作者尽量回避表述意义和 对作品中所呈现的任何事物的态度,往往通过对叙事者、 叙述视角等的安排在暗处对作品的呈现做出调度;三是 反讽中包含的悖反因素之共存使作品达到平衡,并给作 品带来张力。
二、《我弥留之际》中的反讽叙事
(一)视点反讽 学界一般将作品中通过异常视角进行叙述并与常理 意义上的视角形成对照,从而构成反讽意义这一手法称 为“视点反讽”。 《我弥留之际》中视点反讽的来源之一就是叙述者 达尔所述内容的“质”(真实性)与“量”(篇幅)之 间的悖反。叙述者是作者所选择的、讲述故事内容的人, 其所述内容的真实性极为重要,因为它是使读者相信故 事从而参与故事的动力。《我弥留之际》中共有十五个 叙述者,每一节由一个叙述者完成,从而构成五十九节 内容。在这五十九节的内心独白中,属于达尔的有十九 节,占据了作品的最大篇幅。一般而言,当作品中存在 多个叙述者的时候,承担最多叙述内容的叙述者往往最 为重要,但正是作品快要接近尾声时,读者被告知达尔 是个疯子。当然,所占篇幅的多少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 所述内容的真实性,福克纳的高明在于他通过五十七节 以前所呈现出来的叙述帮助我们构建了“智者”的达尔 形象。作品中,达尔的形象由他的自我叙述和旁人对他 的叙述共同构成。由其叙述可知,他通常处于时刻观察 他人的位置,由此深谙家中的秘密。他知道父亲给母亲 送葬是为了进城从而给自己换一副假牙、妹妹杜威·德 尔未婚先孕且想借送葬进城的机会打胎、朱厄尔是母亲 艾迪与他人生下的私生子。而在他人的眼中,达尔则是 这个家中唯一有脑筋且靠得住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洞察 世事的聪明人,结果被众人界定为疯子,而当读者得知
说的整体叙述呈现出一种压抑式的喜剧色彩,而正是这
由“本德仑们”构成的第一人称内视角叙述为读者 种喜剧式的叙述与所述内容的严肃悲哀形成悖反,从而

他们在苦熬──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评析

他们在苦熬──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评析

作者: 梁克文
出版物刊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2-75页
主题词: 《我弥留之际》;福克纳小说;布鲁克斯;《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美国南方;疯人院;艾迪;现实主义形象;《红字》
摘要: 他们在苦熬──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评析梁克文一《我弥留之际》写的是发生在十天内的事。

小说开始时,艾迪·本德仑躺在病榻上,这个小学教贝出身的农妇,在受了几十年熬煎之后,终将撒手归天。

窗外是晦暗的黄昏,大儿子卡什在给她赶制棺材。

艾迪曾取得丈夫的口头保...。

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我弥留之际》

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我弥留之际》

Reading As I Lay Dy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作者: 李凡 张纪鸽
作者机构: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出版物刊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8-8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伦理学 家庭 道德 价值观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非常重视家庭小说的创作。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众多家庭小说中的一部。

从伦理学的视角重温这部经典。

我们会发现因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本德伦一家夫妻关系不和、父母子女关系紧张,即使在困难面前也不能团结一致。

将伦理主题与小说这一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能够充分挖掘作者对人性的关怀。

从而唤起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作家保罗·哈代的小说,以主人公安德鲁的生命为线索,表达出了对生与死、人与自然、生命本质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哲学思辨。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感悟。

首先,《我弥留之际》表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主人公安德鲁本是一个富有且有权势的中年人,却在一次登山事故中意外身亡。

这种悲剧的发生,让人不由得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虚无,也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其次,《我弥留之际》也探讨了生命的本质。

小说中的安德鲁经历着自我的探索和人生的反思,思考着生命的真谛和自我与自然的关系。

他虽然已身处弥留之际,但内心却仍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用无尽的可能来寻找答案。

最后,《我弥留之际》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由和探索的心态面对生命。

人要珍视生命,即使时至晚年,也要保持好奇、勇气和心灵的独立。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也让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我弥留之际》以一个人的生命为线索,反映了生命的本质和脆弱,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反思和思考。

这本小说深刻而哲学化,值得人们深入了解和思考。

它提醒着我们,珍惜生命,从生命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所有的挑战和困境。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人物悲剧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人物悲剧

摘要: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采用了实验性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本德伦一家给母亲送葬的过程,文本展现了一个荒诞、情感枯竭的世界。

本文试图从爱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失和疏离的世界来阐释破碎的家庭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和由此导致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爱的缺失;身份;疏离;福克纳的实验性小说《我弥留之际》从多角度的方位来讲述了穷苦的南方白人本德伦一家给母亲艾迪送葬的过程。

在送葬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带着个人的目的,安斯准备到城里去换副新牙,杜德·威尔趁机去打胎,卡什希望能够买个玩具小火车,本德伦们在经历了洪水和烈火的考验后,将母亲送回了杰弗镇,完成了母亲的遗愿,然而本德伦们最后为了自己的名誉或利益却将达尔送入了精神病院,家庭瓦解分裂了。

虽然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是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呈现的不仅是送葬的经历,更多的地展现了家庭中因为爱的缺失导致孩子们都不同程度地承受着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孩子们活在一个空洞分裂的世界里,对母爱的争夺最终演变为兄弟之间倾轧的悲剧。

爱的缺失情感上的缺失尤其是家庭中父母爱的匮乏是造成孩子们心理阴影的根源。

本德伦家中的孩子无一不表现出行为的怪诞、精神的失落和心理的孤独。

在《我弥留之际》的所有人物中,安斯遭到评论家们最为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肖明翰289)人性的缺点懒惰、自私、冷漠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被一些评论家称为福克纳笔下最丑陋的人物之一。

首先安斯是一个冷漠麻木、缺乏感情的人。

安斯的冷漠从未让艾迪感受过什么是爱,艾迪终日郁郁寡欢,最后甚至在心里上完全拒绝了安斯,将安斯仅看成一个空洞的瓶子或门,因此夫妻之间的冷漠和隔阂也无形中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安斯也是个懒惰的人,正如达尔在谈到安斯的时候不无讽刺地说:“他衬衫上没有汗渍。

我从未见过他衬衫上有汗渍。

他老跟别人说要是他出汗他准会死的。

我寻思连他自己也相信这样的说法是真的了。

”(福克纳13)安斯以出汗会有生命危险的借口来推辞干活,将责任交给了艾迪和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人 文关 怀 , 有 现代 与传 统 相结 合 的艺 术特 质 。 具 文 学是 一 种 想 象 的艺 术 , 要 读 者借 助 文 字媒 介 , 需 通 过想 象 进 入 艺术 世 界 , 感 受 艺术 之 美 。 因此 , 者 对 一 来 读
部 文 学 作 品 的 阅 读 感 受 和 审 美 体 验 是 影 响 其 艺 术 价 值 的 重要 因素 。小 说 《 弥 留之 际 》 破 了亚 里 士 多德 以来 传 我 突 统 的 文 学 整 体 观 . 用 多 重 视 角 构 建 故 事 , 有 非 线 性 的 采 具 表层 叙 事结 构 . 乱 了传 统 的 阅读 顺 序 , 加 了读 者 的理 打 增
美感 。 同时 . 克 纳善 于在 文 中结合 意识 流 手 法 、 长复 福 冗
尔 和 杜威 ・ 尔猜 测 朱 厄 尔每 天 晚 上 是 和女 人约 会 去 了 , 德
且 两 人 有 板 有 眼 地 讨 论 那 极 可 能 是 一 个 少 妇 ,因 为 只 有 少 妇 才会 有 这样 的魅 力 。 者 也 会 被 这样 的 猜测 所 引 导 , 读 认 为 朱厄 尔 一 定 是被 某 个 女人 迷 住 了 。但 故 事 发 展 到后 来 。结 果 却 大 大 地 出人 意 料 。 在 一 个 找 不 到 朱 厄 尔 的 早 晨 . 突 然 骑着 一 匹 高 头 大马 出现 在 了全 家 人 的 面 前 , 他 很 是 让读 者 吃 了一惊 。 时 谜底 才 揭 开 , 来 朱 厄 尔 被女 人 这 原 迷 住 是 子 虚 乌 有 的 事 情 。 他 每 天 深 夜 出 门 去 ,早 晨 才 回 家 , 在 辛 勤 地 开 垦 荒 地 . 换 取 他 身 下 的 这 匹 他 喜 欢 的 是 以 马 。 时 , 者 才恍 然 大 悟 。 样跌 宕 起 伏 、 果倒 置 的故 这 读 这 因 事 情 节 在 小 说 中 随 处 可 见 , 往 往 出 乎 读 者 的 常 规 阅 读 思


福 克 纳 小 说 《 弥 留 之 际》 事 的 审 美 价 值 我 叙
许 会 荣
( 华 师范 大 学 外 9
摘 要 : 克 纳 的 小说 《 弥 留 之 际 》 用 多 个 叙 事 福 我 采 视 角 来 建 构 故 事 情 节 ,使 作 品 在 形 式 上 具 有 一 种 破 碎 的
杂 的 语 言 来 进 行 现 实 主 义 的 描 写 , 带 给 读 者 新 颖 的 审 美
感 受 。 叙 述 内容 方 面 , 克 纳 则 坚 守 对 传 统 意 义 的 追 求 , 福 关 注人 的价 值 和 信 仰 的 失 落 , 得 小说 《 弥 留之 际》 使 我 具 有 传 统 的 内容 和 现 代 的 形 式 。
维之 外 . 给读 者 丰 富 的审 美 体验 。 带 小 说 《 弥 留 之 际 》 仅 运 用 多 重 视 角 、 果 倒 置 等 我 不 因
叙 述 方 式 拉 开 了 与 读 者 期 待 视 野 之 间 的 距 离 ,提 升 了 小
说 的艺 术 性 , 且从 物 理 时 间上 兼 顾 了故 事 的完 整 性 , 而 满 足 了读 者 xd 说 可读 性 的期 待 。 统 观 念 的优 秀 小说 家 , t , , 传 应 该 是 一 个 讲 故 事 的 高 手 , 能 够 处 理 好 故 事 的 每 一 个 环 节 。 在 小 说 中 , 克 纳 在 运 用 现 代 叙 事 技 巧 , 破 时 I 和 福 打 司 空 间 连 贯 性 的 同 时 , 顾 了故 事 情 节 的 线 性 发 展 , 故 事 兼 把 的 结 构 隐 藏 在 看 似 杂 乱 的 表 层 叙 事 中 。读 者 在 阅 读 表 层
叙 事 的 碎 片 时 ,结 合 小 说 前 后 情 节 透 露 出 来 的 信 息 可 以
弄 清 故 事 情 节 的 来 龙 去 脉 。 , 斯 一 家 的 女 主 人 艾 迪 一 如 安
生 的 经历 。 别 是 她 复 杂 的婚 恋 经 历 。 者 在综 合 了家庭 特 读
内 外 不 同 人 物 的 叙 述 之 后 ,才 能 渐 渐 清 楚 艾 迪 痛 苦 而 无 奈 的 婚姻 .继 而 引 出朱 厄尔 的身 份 和艾 迪 对 朱 厄 尔那 份 特 殊感 情 的缘 由 。 小 说 中 , 迪 的 丈夫 安 斯 的丑 恶 面 目 在 艾
又 超 越 了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意 识 流 叙 事 模 式 ,在 看 似 杂 乱 的
表 层 叙 事 中 隐 藏着 深层 的 故 事 结 构 和 具 体 的文 学 形 象 , 实 现 了叙 事 形式 与 小 说 内 容 的 内在统 一 。在 运 用 现代 叙 事 手 法 结 构 全 篇 的 同 时 。小 说 主 题 最 终 指 向 了 作 者 深 厚
关 键 词 : 克 纳 小 说 《 弥 留 之 际 》 叙 事 福 我
价值
审 美
福 克 纳 小说 《 弥 留之 际 》 叙 事 具有 极 高 的 审 美价 我 的 值 , 源 于小 说叙 事 具 有 现代 与 传 统 、 式 与 内容 相 统一 这 形 的特 征 。 我 弥 留之 际》 篇采 用 意识 流 叙 事 手法 , 过对 《 通 通 不 同人物 瞬 息 变化 的意 识 的描 写 来结 构 全 文 。 时 , 说 同 小
解 难 度 。作 者从 不 同人 物 的视 角对 同 一 故 事进 行 反 复 叙
述 , 每个 角 度 对这 个 故 事 只作 一 方 面 的叙 述 。 阅读 过 而 在 程 中 , 只 有 不 断 回 到 作 品 前 面 的 情 节 叙 述 才 能 大 概 把 握 故 事 的前 因后 果 , 只 有读 完 整 部 作 品 , 事 才 能 全 面地 也 故 呈 现 在读 者 眼 前 。 种 先 写故 事 结 果 、 一 步 步叙 述 引起 这 再 这 种 结 果 的 原 因 — — 原 因 后 置 — — 的 叙 事 技 巧 . 大 大 阻 碍 了读 者 对 文 章 的 阅读 思 维 , 富 了读 者 的 审美 经 验 。 丰 如 小 说 第 三 十 二 章 。 作 者 借 达 尔 的 视 角 讲 述 了 朱 厄 尔 十 五 岁 那 年 夏 天 遭 遇 睡 魔 的 故 事 。 年 , 厄 尔 突 然 患 了 嗜 睡 那 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