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干旱的九月》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对比

合集下载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篇一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这故事读完,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也许在一开始,我以为艾米丽是个被命运捉弄的可怜女子。

她生活在一个传统守旧的小镇,周围人的眼光和议论就像一道道枷锁,把她困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可我又觉得,她自己是不是也有点儿倔强过头了?非得和整个世界对着干。

故事里的艾米丽,她的人生就像一场荒诞的悲剧。

也许她曾经也对爱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可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

那个她爱的男人,居然说走就走,这对她的打击得有多大啊!我觉得她可能从那一刻开始,心就死了。

不过,仔细想想,艾米丽的坚持和反抗,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呢?她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按照别人设定好的路线去生活。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佩服吗?虽然她的方式可能有些极端,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再说那个小镇,大家表面上对艾米丽表示同情和尊重,可背地里说不定都在指指点点。

这难道不可悲吗?人性的复杂在这个故事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哎呀,我都有点糊涂了,到底该同情艾米丽,还是该指责她的固执?或者说,我们应该批判那个冷漠的社会?这故事真的让我纠结了好久,也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篇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读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心里堵得慌,像有块大石头压着。

艾米丽这姑娘,咋就这么惨呢?她生活在那样一个古板的小镇,大家的思想都跟裹了小脚似的,迈不开步子。

也许在一开始,她也想过要冲破这牢笼,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可结果呢?现实给了她狠狠一巴掌。

她爱的那个男人,说跑就跑,这算啥事儿啊?难道爱情在他眼里就这么不值一提?我真想问问他,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艾米丽为了他,付出了那么多,最后却落得个一场空。

不过话说回来,艾米丽自己是不是也有点太钻牛角尖了?也许放下过去,重新开始,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她偏不,非要跟命运死磕到底。

这股子倔强劲儿,到底是勇敢还是愚蠢呢?我觉得可能两者都有吧。

再看看那个小镇,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

【推荐下载】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的多重解读

【推荐下载】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的多重解读

[键入文字]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的多重解读
威廉福克纳,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19部长篇小说以及3部短篇小说集。

由于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小说多植根于南方,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①这一系列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南方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揭露了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罪恶和腐朽。

因此,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中夹杂着极度厌恶之感。

 而今,福克纳已成为一位现代经典作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又充分体现了现代意识。

就其写作技巧而言,他是一位勇敢的试验小说家,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等人一起,大胆运用新的写作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受弗洛伊德等人影响,他在作品种大量运用了意识流、多视角叙述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此外,福克纳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表现时代精神。

他的小说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与疏远,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扭曲与异化的问题。

一般认为他是20世纪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讲述了爱米丽小姐悲惨的一生,充满悬疑,耐人寻味。

许多批评家认为它是美国哥特小说的一大杰作。

学者认为这部小说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一个缩影,既代表了人们对南方传统的怀念之情,又表现了福克纳对其故土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

小说所表现的主题以及写作技巧在当时社会都是的独一无二的。

1。

疯狂、暴力和死亡_福克纳短篇小说 干旱的九月 中隐喻的分析

疯狂、暴力和死亡_福克纳短篇小说 干旱的九月 中隐喻的分析
;"9 年第 6 期
在 !""" 年 # 月 !$ % !& 日密西西比大学主持召开的, 以 “ 二十一世纪的福克纳研究” 为 议题的第 !# 届福克纳暨约克纳帕塔法年会上, 福克纳研究专家塞罗撒・姆・唐纳 ( ’()*)+, -. ’/01)*) 批评说, 在过去的福克纳研究中, 将其作品分为 “ 主要作品” 和 “ 次要作品” 这一 传统的简单分类方法导致了研究者只注重 “ 主要作品” 的研究, 而忽略了对福氏十分优秀却 被列入 “ 次要” 行列作品的研究! 。陶洁先生也在 “ 对我国福克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一文 中指出, 国内的福克纳研究 “ 过于集中对个别长短篇小说的研究,对绝大多数的短篇小说和 大部分的长篇研究得少” ($ ) 。事实上的确如此, 在国内外的相关领域研究中, 对于福克纳 《 喧哗与骚动》 、 《 押沙龙、 押沙龙》 、 《 去吧, 摩西》 、 《 八月之光》 等主要长篇小说研究的论著 汗牛充栋, 而对其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研究却鲜有问津。事实上, 福克纳短篇小说的成就绝 不在其长篇之下。著名的福克纳研究专家汉斯・赫・斯盖在其著述 《 威廉・福克纳— — —作 为长篇小说家的短篇小说家》 中评论说: “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是其创作生涯中重要的组成部 分, 其重要性不容评论者以2有趣 2来搪塞。这是因为福克纳既是长篇小说家, 也是短篇小说 家。他将长篇小说的场景、 人物、 情节、 主题浓缩、 提炼在其短篇小说中, 或者说, 他的长篇小 说是短篇的拓展。因而, 他的短篇小说无论在人物刻画、 场景描述、 还是叙事技巧、 主题的丰 富多样性上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短篇小说” ( 34)5 67 ) 。因此, 对福克纳短篇小说进行细 致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这位伟大作家思想和艺术的发展脉络。 在短篇小说的研究中, 国内外的学者聚焦于收集在 《 短篇 6$ 篇》 ( !"#$# %& ) 中的 “ 献给 爱米莉的玫瑰” , 而对 “ 干旱的九月” 则反应冷淡。椐南方文学研究会 ( 3338 ) 论文索引不完 全统计, 从 9" 年代至 :" 年代, 关于 “ 干旱的九月” 的学术论文仅有 67 篇, 而 “ 献给爱米莉的 玫瑰” 则有上百篇。国内从 6::7 年至今, “ 干旱的九月” 的评论文章仅有 6 篇。实际上, 这 部小说从人物刻画、 主题展现、 表现手法上都可以与前者并驾齐驱。亚瑟・ ; ・肯尼 ( <*=(>* ; ?)11)@) 在 《 福克纳与种族神话》 中指出: “ ‘ 干旱的九月’ 是福克纳反映种族神话与种族暴

福克纳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的解读-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福克纳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的解读-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福克纳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的解读-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是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在20 世纪的美国文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威廉福克纳不仅写出了一批史诗般的长篇小说,还在短篇小说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他的短篇小说大部分都是以虚构的密西西比州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题材广泛深刻,技巧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他故事大师的才能.《干旱的九月》(Dry September)是他短篇小说中非常出色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标志着作者短篇小说创作最为成熟的水平的作品(钱青,1999).《干旱的九月》发表于1931 年,正值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黄金期.小说讲述了发生在作者虚拟的美国南方杰弗逊小镇上的一起谋杀, 缘于一个谣言: 黑人威尔梅耶斯强了年近四十尚未成婚的白人女子米妮库柏. 而以麦克莱顿为首的几个白人暴徒,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在九月的一个夜晚,杀害了这个无辜的黑人. 关于《干旱的九月》比较典型的观点是作品反映了南方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道德和南方淑女神话主题,备受学者关注的还有福克纳高超的非线性时序技巧、立体结构和模糊化叙述以及文章的文体特点和意象解读. 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名字的改变.故事最初完成于1929 年秋季,并于次年投递于《美国信使》,其原名为《干旱》(Drouth). 1930 年2 月《美国信使》拒绝了福克纳.福克纳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立即对小说进行了修改,做了三处重大改动.首先,他改动了前两节的顺序,开头热浪这一小节放在了小说篇首,米妮库珀个人的背景介绍放在了第二部分.第二处改动是对威尔梅耶斯实施私刑的头儿由原来的Plunkett 改成了现在的麦克莱顿. 第三处改动就是将原来的题目《干旱》改为了现在的《干旱的九月》.从这些改动不难看出福克纳将小说的重心从这位白人女子移向了天气. 斯克里布纳(Scribners)于1930 年5月接受了改动之后的版本, 并于1931 年1 月出版(Blotner, 1974). 本文旨在分析小说中的外因干旱和内因九月,从而得出黑人威尔梅耶斯的死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干旱的九月》的解读小说围绕干旱和九月两个核心,讲述了一群狂躁的男暴徒在麦克莱顿带领下通过向黑人威尔梅耶斯实施私刑释放了他们的种族主义狂热,另一群女暴徒以恶作剧形式对米妮库珀实施了另一种私刑来释放她的性燥热.小说中两位年龄步入人生九月的男女主人公所迎来的种种饥渴,恰逢干旱一起引发了小镇的.最终遗弃了被弥漫沙尘淹没的小镇.(一)干旱与小说的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久旱后---整整六十二天没有下过一场雨的黄昏,聚集在理发店里的人们就一个谣言, 即黑人威尔梅斯是否强了年近四十尚未成婚的白人女子米妮库柏而展开了讨论和争执. 其中一个人说:全都得怪这该死的天气! 天气热得让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即使是对米妮库柏这样的老也一样. (福克纳,2013:14)在场参加讨论的人们的情绪异常狂躁.这种狂躁与当时干燥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如小说的开头说到的那样:久旱后的黄昏,有一件事像燎原烈火般迅速传播开来. (福克纳,2013:13) 这说明紧张的氛围中潜伏着一种一触即发的危险,这种紧张氛围为描述谣言的巨大威力埋下了伏笔. 干旱的、灼热的九月天似乎使小镇居民备受煎熬,惶惶不可终日,迫使他们想做些什么,而这种焦灼的自然环境是小镇人狂躁、几近疯狂心态的外化. 正如利莲费德在《文学中的疯狂》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疯狂通常是个人对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反应.这里的环境影响包括来自、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种种压力,个人的心理、生理需求与这些压力相对应、相矛盾就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因此造成心理失衡而狂躁不安. 人们要宣泄这种情绪,就不免要做出极端的行动. (Feder,1980)米妮小姐的极端行动就是为了重新得到大家的关注而散布遭受强的谣言,间接害死黑人威尔;而麦克莱顿的极端行动就是为了找回自信和树立威信,而不问青红皂白就把黑人威尔抓去动用私刑枪毙了. 在杀害黑人威尔这件事上,米妮小姐使用的是软,而与之相对的麦克莱顿使用的是硬.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小说第二节和第四节关于主人公米妮小姐的描述,便不难看出她在性方面表现出过度强烈的望.年轻时她在社交场合总是表现得很兴奋, 甚至活泼得有些过分, 比起她的同伴来,她是朵更为欢蹦乱跳的火焰(福克纳,2001:57). 火焰一词形象地描述了一个正值青春期的疯傻傻的年轻姑娘对异性热情似火的渴望和追求,充分显示了她对与婚姻的美好愿望.小说第二部分描写米妮小姐的七百二十四个字中,憔悴(haggard) 一词就出现了三次. 憔悴说明米妮小姐干旱了,需要得到滋润. 在小说的第四节,作者描写明妮小姐发烧时她的女伴们照料她的时候,把她的裙子、内衣和丝袜都脱去了. 这是福克纳给我们设的一个恶作剧:正当以麦克莱顿为首的一群男暴徒在对黑人威尔动私刑, 没有通过任何法律途径就活生生地把他弄死的同时,一群女暴徒在对米妮小姐动私刑,给她降温,驱除她体内的燥热.我们来看一下她们是如何为她驱热的. 她们便主动照料她,不时压低嗓门尖叫一声(福克纳,2013:26)的原文是so they ministered to her with hushed e-jaculations, 本句话极可能是作者的双声叙事.ministered的意思是照料,满足的需求,这里作者一定是暗示着什么. hushed是压低声音. 但是这个单词从外形和读音上更像,也更容易让人们联想到husband,其汉语意思是丈夫. 因为后面的单词ejaculations主要意思是射精,也有尖叫的意思. 但是,结合原文,从干旱炎热角度解读小说,此处福克纳的黄色幽默是她们用模仿丈夫射精的方式满足着她.如果不是这样,无论如何都没有必要脱掉她的薄内衣(福克纳,2013:26),没必要将她脱得. 另外,接下来的(moaning)和喷涌(welled)以及尖叫(screaming)都印证了前面的黄色幽默.福克纳本人也曾说:写长篇小说时,可以马虎,但在写短篇小说时就不可以它要求几乎绝对的精确几乎每一个字都必须完全正确恰当. ( 俊,2003:159). 本着严谨的态度研读作品,福克纳在这里并不是和文学评论界与读者们开了个玩笑,而是用他特有的一语双关和双声叙事辛辣地讽刺和挖苦了当时美国南方一些污浊不堪的社会现实.上述幽默场景是小镇女子们在米妮身上搞的恶作剧.这正是小镇的微缩景观,他们把杀人当儿戏,这里的社会生活就是闹剧.美国汉密尔顿学院福克纳研究专家凯瑟琳G柯达特教授有过这样的论断: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在福克纳的诗歌、小说、散文还有新闻采访中---弥漫着性的内容:热情洋溢、高潮迭起还有纠缠不休. (Kodat,2004)理查德戈登解码了一些福克纳使用的粗俗语.在他看来,福克纳用一些黄色幽默来讽刺和责难当时美国南方破烂不堪的社会经济环境.所有这些放在一起来看都说明了米妮小姐对性的过度专注和幻想.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一下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的力比多(libido)的概念.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定义为包含于所谓的本我---精神内部主要的无意识结构---中的本能能量或动力.他指出这些力比多驱力可能与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相抵触,这些规范在精神结构当中表现为超我. 从众求同与控制力比多的需要导致了个体的不安与紊乱,进而促使个体利用自我防卫机制将这些未满足的,而且主要是无意识的心灵能量在其他形式当中得到释放,而这一机制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神经症.小说最后一节麦克莱顿的妻子说了句热(heat),而字典里关于heat的解释说道:哺乳动物的性兴奋期或状态(A.S.Hornby, 2000:817),即发情期,所以明妮小姐身体的干旱其实是一种本能需要,是她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是无可厚非的. 由于她身体上的干旱得不到滋润,再加上小镇人的冷嘲热讽,最终导致了她的神经质状态:一会儿声称有人偷看她脱衣服,一会儿声称自己被人强,其实都不过是她自己的凭空臆想罢了. 可是她虽然内心骚动不安,但在与人打交道时却显得很冷静(cold),如她们在商店里对各种货物指指点点,品头论足,虽无意购买,仍冷静而快嘴快舌地讨价还价. (福克纳,2013:18)这种表里不如一是因为她要靠表面上的冷静来掩饰其内心里的躁动.这些是米妮小姐身体上的干旱, 那她精神层面上的干旱又体现在哪呢?米妮小姐的母亲常年卧病不起,足不出户,没见她在床边照顾; 她骨瘦如柴的姑姑整天忙着操持家务,也没见她帮忙料理家务事. 只见她整天穿着花色鲜艳的裙服荡荡秋千逛逛街,无所事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她不止没有孝心和爱心,也没有社会责任感. 这些是她精神层面上的干旱.而白人麦克莱顿的干旱不同于米妮小姐.作为一名曾经获得过荣誉勋章的退伍军人,他极度渴望荣誉,迫切地想要找回过去的辉煌,而现实却事与愿违:他只能住在鸟笼似的房子里,像囚犯一样活着. 所以他迫不及待地想找个机会来表现自己.而小说开头谣言的出现就给了他出手的机会. 由于南方淑女神话(南方淑女神话就是指那些被视为白百合般的南方女人,在南方社会中,人们时时处处都要保护她们.因为她们是白人, 南方文化将其置于神话的宝座之上,创造出一个保护伞,南方贵族利用它保证南方女人免受身心上的危害. (Fox-Genovese, 1988))和种族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造成了南方白人对南方白人女人的强烈保护和对黑人强烈的痛恨和排斥.而黑人威尔梅耶斯强米妮库柏小姐这个谣言无疑是触碰了他们最敏感的两根神经.所以当麦克莱顿义正词严地站出来要为米妮小姐主持公道而去惩罚那个黑人的时候,大家是把他当成正义凛然的民族英雄一样看待的. 这也极大地满足了麦克莱顿的虚荣心.理发师亨利霍克肖是这群人中唯一相信黑人威尔梅耶斯是清白且认为应该先找到证据再对威尔采取行动的人. 在由谣言所造成的张力之中,霍克肖代表的是理性的声音.他在追求事实和正义时所表现出的耐心和毅力同其他人非理性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他不久就被亲黑鬼的混账东西的称呼所困. 所以对一个南方白人而言,在当时这样的称呼无疑要比追求事实和正义严重得多.因此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加入到迫害黑人威尔的行列. 虽然他半路上跳下了车,终止了自己错误的行径,可是他最终还是做了胆小鬼,没有勇敢地站出来制止麦克莱顿一行人. 所以他只能算是心里和口头上的好人,而不是行动上的好人.当然,这也不能怪他,整个小镇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沙尘(dust),就像当时由于种族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杰弗逊小镇上,甚至整个美国南方,都被狂热的种族主义思想笼罩着一样.(二)九月与九月是夏末初秋,本该是收获的季节. 但小说中的九月却悲剧般的干旱无比. 如果把人的一生看做12 个月份的话, 九月是过了朝气蓬勃的春天和青春荡漾的夏天之后的中年时期.小说写于1929 年,当时明妮小姐是三十八九岁, 而12 年前她正是小镇社交生活的风云人物, 风光无限; 往回追溯12 年恰是1917 年,正值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麦克莱顿正在激烈的战场上建功立业,还因为作战英勇而被授予了勋章.而现在米妮小姐和麦克莱顿正都处于九月这个中年危机时期.米妮小姐年轻时曾是小镇社交生活的核心人物,深受年轻男士的青睐.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可她不想接受这个现实,甚至要求她同学的孩子不要叫她阿姨而是叫她表姐.她依旧每年夏天定做几身新纱裙,穿着它们跟邻居家的女人去闹市区逛街看电影. 可是无论她怎样地招摇和渴望,男人们的眼光再也不注视她、追随她了,她的心理开始出现极度的落差. 而小镇上的人不仅不同情她,还用异样的眼光看她,甚至是刻意地冷嘲热讽,这些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她从未得到爱的安抚与滋润,性饥渴与来自社会的压力使她几近疯狂,甚至出现思维混乱. 所以她要找一个发泄处,于是便不惜凭空捏造黑人威尔强她的谣言.麦克莱顿曾经因为在一战中表现英勇而被授予勋章,可是现在12 年过去了,已经人到中年了,他却没有任何建树.这从他住在很小的鸟笼似的房子里可以看出来. 正因为他在外面没有什么建树,所以他回家经常拿温顺的妻子来发泄, 已经接近疯狂的状态.在小说第一节,我们可以看到麦克莱顿在外面维护白人女人米妮小姐时表现出来的是怒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民族英雄形象,可是回到家里呢?他对温顺的妻子随意地动粗, 毫无尊重与疼惜可言.这不仅让我们反思一个问题:麦克莱顿他们是真正关心妇女吗?又或者只不过是给自己的暴行找一个合适的借口而已呢?麦克莱顿的这种在外面和在家里的言行不一与米妮小姐的表里不一如出一辙.干旱的九月是该小说的题目,也是其关键词之一.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九月是一年中的一个月份,是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 但是,从弗莱的原型意象的解析来看,九月隐含着悲剧的意义. 九月是秋季的月份. 秋季具有深厚的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积淀,与落日一样,引发人们联想到与衰败.它是悲剧与挽歌的原型意象, 象征着暴死与牺牲(Frye,19 )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揭示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来源是社会.社会的环境是具体的人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提及: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着作编译局, 1995: 56)因此我们不难知道,米妮小姐真正所缺乏的其实是大家广义上的关爱和理解;麦克莱顿真正所缺乏的是自信心和来自他人的认可; 亨利霍克肖真正所缺乏的是坚持正义的决心和勇气.福克纳在另外一篇以理发师亨利霍克肖为主角的短篇小说《头发》(Hair)里很多次用了地狱(hell)这个词来形容杰弗逊小镇.而《干旱的九月》里面多次出现沙尘(dust)这个词,而沙尘象征着和.在小说中,无辜的黑人威尔被杀害,归于永恒的沙尘,谋杀者随即也被沙尘吞没了. 这些无孔不入的沙尘笼罩着整个小镇,就像种族主义思想在小镇的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一样.在这里地位优越的白人可以随意杀死身份低下的黑人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谋杀和谋杀者都会被全镇人所原谅.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连亨利霍克肖这样的好人都不敢站出来主持正义和公道,而是被迫选择加入到迫害者的行列当中.另外小说第三节一开始说到两轮圆月也是在暗示我们:由于沙尘的笼罩,真相已经被扭曲了.而此时正如同满天的月光和星光一样冷静地审视着这个凡尘俗世上发生的一切.如此地视生命如草芥,如此地倒行逆施,连都寒心了,难怪小镇居民会被认为是被所抛弃的子民(Volpe,1989:60).三、结语干旱的九月的炎热以及由它所带来的沙尘作为外在因素加剧了米妮库珀体内累积多年望的燥热和小镇种族主义暴徒心里的狂热,还有一直憋闷在麦克莱顿心中的灼热,这三股火合三为一烧死了无辜的黑人威尔梅耶斯.在干旱的九月炎热的氛围中,在弥漫沙尘的笼罩下, 的行径得到了整个小镇的原谅. 整个小镇皆热,唯有月光清凉. 整个小镇皆浊,唯有月亮独清. 整个小镇皆被沙尘覆盖,只有星光未被乌云遮挡. 整个镇子没有了一个好人, 遗弃了这座村庄.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如果内心清凉,无论环境多热,人也不会燥,不会灼,不会狂,也就不会有无辜为此遭殃. 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把握自我才能一世清凉.参考文献[1] A.S.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Sixth ed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817.[2] Catherine Gunther Kodat.Posting Yoknapatawpha,Missis-sippi Quarterly,57:4(Fall 2004 special issue:William Faul-kner and Yoknapatawpha),593-618.[3] Faulkner,William. Dry September.The Norton Anthologyof American Literature.2nd Ed.Nine Bym.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85.[4] Faulkner,William.Dry September[A]//钱青. 美国文学名着精选[C]. :商务印书馆,1994:407-421.[5] Feder,Lillian.Madness in Literature[M].Princeton UP,1980.[6] Fox -Genovese,Elizabeth.Within the Plantation Household:Black and White Women of the Old South[M].ChapeI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8.[7] Frye,Northrop.The Educated Imagination [M].Bloomington:UP of Indiana,19 .[8] Joseph Blotner.Faulkner:ABiography[M].New York:RandomHouse,1974.[9] Volpe,Edmond L. Dry September:Metaphor for Despair.College Literature Fall,1989:60-65.[10] 福克纳.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 M]. 俊,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1] 俊.福克纳传[M]. :新世界出版社,2003.[12] 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翻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1995。

《干燥的九月》读后感

《干燥的九月》读后感

威廉·福克纳的《干燥的九月》是一部充满悲剧与挣扎的作品,它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脆弱与无奈,让我深感震撼。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男子。

他在一个干旱的九月里,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

这场灾难让他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也让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与痛苦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救赎。

福克纳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将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对主人公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与无情。

而那些被困在困境中的人,则成为了他笔下的牺牲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与无奈。

这种悲凉的氛围让人不禁感到心痛,也让我们思考: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困境?
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还探讨了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主人公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内心充满了挣扎与痛苦。

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意识到,虽然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无法预料的困境等待着我们去面对,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意象表达:将客观事物赋予 主观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玫瑰的象征意义:爱情、美 丽、死亡
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或 符号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艾米丽的象征意义:南方淑 女、传统束缚、自由追求
叙事技巧与情节安排
叙事视角: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通过讲述者的回忆展现故事情节。
叙事时间: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时空交错的效果。
汇报人: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作 品 意 义 : 《 献 给 艾 米 丽 的 玫 瑰 》 是 威 廉 ·福 克 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艾米丽的生活和 心理描绘,深刻反映了南方小镇的社会历史变迁。
文学地位:该作品被认为是福克纳最优秀的短篇 小说之一,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 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暗示 等手法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直接描写:通过内心独白、对 话等形式直接展现人物心理活 动。
意识流技巧:通过意识流技巧 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
多变性。
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
历史背景: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 建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冲突
福克纳的创作意图:通过《献给艾 米丽的玫瑰》反映南方社会的变迁 与矛盾
情节安排:小说情节紧凑,通过一系列戏剧性冲突和转折,使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强烈 的兴趣。
叙事节奏:小说叙事节奏把握得当,快慢有度,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艾米丽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艾米丽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性格特点 她既是一个传统南方淑女,又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决心 艾米丽在小说中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她的性格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福克纳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艾米丽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导言:《献给艾米莉的玫瑰》(The Rose for Emily)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该作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被广泛赞誉为福克纳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到的哥特式风格元素,从而揭示福克纳对人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一、《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故事梗概《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美国南方小镇杰斐逊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位富有、高傲、神秘的女主人艾米莉·格里森,展现了一个家族的衰落与传承。

故事以艾米莉的死亡为引子,通过闪回的方式,逐渐剖析了她一生的经历。

在故事开始之初,艾米莉的父亲为她保持着高贵的地位,禁止她与外界有所接触,导致她的孤立和隔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米莉的父亲去世,她渐渐衰老,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她的家族地位逐渐下降。

尽管她以过人的魅力吸引了一位北方建筑师霍默,但她将他囚禁在她的家中,并长时间与他过着隐居的生活。

最后,艾米莉死去,而霍默的尸体被发现在她的床上,揭示了她长久以来封闭、孤立的生活。

二、哥特式风格元素的呈现1. 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元素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运用了神秘主义和超自然的元素,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诡异氛围。

比如,在艾米莉的家中有一座密闭的楼梯,禁止任何人进入;艾米莉一直与一个死去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以及她突然消失的那一段时间等等。

这些元素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神秘感,使故事充满着令人难以启齿的秘密。

2. 暗黑的氛围和环境描写哥特式小说常常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一种悲惨、神秘和恐怖的氛围。

福克纳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小说中,艾米莉的住宅被描述为一座阴暗、陈旧的废墟,周围是一片荒废和衰败的景象。

这种描写凸显了艾米莉与社会脱节的状态,同时也加深了故事中不可名状的恐怖感。

3. 社会变迁的阴影哥特式小说往往通过个人悲剧来反映社会变迁的阴影。

徒劳的挣扎 悲惨的命运

徒劳的挣扎 悲惨的命运

徒劳的挣扎悲惨的命运《抽彩》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都堪称美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两部著作的女主人公生活在极度相似的社会环境中,都深受父权制度和社会传统的压迫,她们的人生最终悲剧收场。

本文将从两位作家在人物刻画中的异同和女性的悲剧形象两方面来分析对比这两部短篇小说,以期望能够带给读者对人生更多的思索,从而加深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并且使大家更加了解这两部作品和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

标签:《抽彩》《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女性悲剧父权制度雪莉·杰克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 她于194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抽彩》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含义深刻的作品。

美国20世纪上半叶另一位伟大的作家——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也堪称美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虽然两篇作品所展示的多重主题以及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把这两部短篇小说放在一起比较解读,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刻画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他们故事发生的背景,写作手法,以及弥漫在其中浓郁的神秘感和恐怖色彩,使人很难不把这两个短篇小说联系起来。

其次,两位作家都以极其凝练的笔触,塑造了两个女性悲剧人物形象,并对她们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两篇小说的女主人公都生活在那个特定的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里, 她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纵然会有偶尔的挣扎,却总是以失败告终。

她们无法改变自己成为“牺牲品”的命运。

本文将从人物刻画和人物对比两个方面对两位女主人公做详细的对比,分析解读她们截然不同的身份下相同的悲剧命运,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两个艺术形象和两位作家人物塑造手法的理解。

一、人物刻画对比《抽彩》讲述美国的一个普通小村镇的古老传统仪式:村民们每年举行一次抽彩活动,抽出中彩者用乱石打死来保证收获。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则讲述了在南方杰弗逊小镇一位贵族老处女因爱生恨,毒杀情人,终生与尸首相伴,过着隐居生活的悲剧故事。

[课程]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课程]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分析时间顺序《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即是这套“世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该篇发表于1930 年,是福克纳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一经发表,即在评论界引起了轰动。

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塑造了艾米莉的形象⋯⋯一个代表南方旧社会倒下去的“纪念碑”。

在写作技巧上,他成功地运用了时序颠倒,哥特式恐怖谋杀小说的叙述技巧,烘托出走向衰亡的南方气氛,表达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福克纳在小说写作技巧上的大胆创新,被誉“20 世纪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探索者”。

他的作品使初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这往往是由于他的小说几乎没有传统的直线型情节发展。

他很少按时间顺序来组织安排情节,过去和现在是融为一体的。

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他也同样运用了“时序颠倒”这一写作手法。

故事一开始就告诉读者艾米莉小姐去世,镇上的人都去参加她的葬礼,人们看着她的家宅,忆起她在世时因拒绝纳税与新一代镇长的纠纷。

继而又忆起艾米莉小组宅院中散发出令邻居们难以忍受的臭气,以致几个人不得不在夜间偷偷潜入宅院内去撒石灰粉。

此时正值她父亲去世两年而她的情人则刚离她而去。

读者在后来会恍悟这臭气其实就是她情人荷默·伯隆腐烂的尸体散发出的。

接下去则又描述了父亲去世后她的怪异表现—拒绝乡邻们埋葬她那死去的父亲,坚持了三天才让步。

然后叙述她不管别人的议论指责与荷默相恋,旋即又写她去药店买毒药。

紧接着描述她似乎要嫁给这个北佬了(定购婚纱等) ,这个男人却突然销声匿迹了,艾米莉也变得更加难以接近,除了在40 岁左右,有六、七年光景,曾给镇上的孩子们教授绘画课外,一直闭门不出,到70 多岁默默死去,最后描述了在她死后人们才有机会去进这座神秘的房子,目睹了那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至此,故事情节发展到了高潮,整篇文章也首尾相联。

读者从一开始的茫然零乱,经过揣摩梳理,也感到一切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众所周知,福克纳和詹姆斯·乔伊斯、活尔夫被公认为是运用“意识流”方法进行小说创作的大师。

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浅析威廉福克纳女性观

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浅析威廉福克纳女性观

丰 十 会 背景 下 ,女性 受请 教 主义 的 禁 欲 主义 思 想所 禁 锢 ,她 们 在 社 3 玫瑰 与女性 意识 会标 准下 变 得 顺 从 , 自我 形 象 标 榜 纯 洁 、优 雅 等 高 洁 的 品 质 , 但 这些价 值标 准 却 违背 了女 性 的 自我 意识 ,压 抑 了人 性 。这 也 正 是 为什 么艾米 丽 在 父亲 过 世 后 ,会在 爱 错 的 情况 下 ,选 择 将 对 方 毒 死 ,并 且病 态 的 同尸 体 同床 共 枕 。在 长 时 间 的压 抑 下 ,艾 米 丽
种否 定 。因而在 她 接 受 父 亲去 世 的事 实 之 后 ,她 剪掉 了心 爱 的
头发 ,试 图改变 自己 ,但 是 周 围 的人 们 依 旧 以 旧有 的 眼光 来 评 判
使 她无 法寻 找到 自我也 无法解 脱 。 ’ 南方 种植 园经济 ,这场 战 争 改变 了南 方 北方 ,摧 毁 了原 本 的社 会 她 , 艾米 丽深爱 的男人 荷 默 是 一个 同南 方传 统 格 格 不人 的 “ 北 方 秩序 。随着 战后 资 本 主 义 _ [ 业 文 明不 断侵 蚀 着 南 方 种 植 园经 济 , ,这个 “ 北 方佬 ” 却是 一个放 荡不羁 的人 ,同艾米 丽对 他 的爱 美 同南方 的镇 民无 力 改 变 工 业 文 明 的侵 袭 ,精 神 上 怀 念 旧传 统 , 佬” 因而 对 旧传 统 的代表— — 艾米 丽小姐 有着 特殊 的感情 。

小 说 中始 终贯 穿 着 一个 意 象 ,那 就 是玫 瑰 。玫 瑰 在 这 部 作 品 中有着 多重含 义 ,它 既 象征 着 艾 米 丽 的爱 情 ,也 代表 着 她 如 花 的
生。
艾 米丽 同荷默 的爱 情如 玫 瑰 一 般绽 放 。玫 瑰 色 的 窗 帘 ,玫 瑰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一、本文概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哥特式风格和对南方社会文化的深刻描绘而闻名。

这篇小说通过描绘艾米莉·格里尔森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南方旧有传统的崩溃以及个体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

哥特式风格作为一种文学手法,以其黑暗、神秘、超自然的元素为特点,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氛围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哥特式风格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以期揭示这一风格如何增强小说的主题表达和艺术效果。

哥特式风格的运用为小说构建了一个充满悬念和恐怖氛围的叙事背景。

艾米莉·格里尔森生活的杰克逊小镇,是一个充满压抑和沉闷氛围的地方,与哥特式文学中常见的荒凉、阴森的环境相契合。

这种环境不仅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舞台,更对艾米莉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的超自然元素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小说中,艾米莉的死因和与她相关的传闻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如她屋内的毒药和腐烂的尸体等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

这种超自然元素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惊悚感,也反映了南方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个体命运的无奈。

哥特式风格的象征意义也为小说的主题表达提供了有力支持。

艾米莉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南方传统观念的象征,她的坚守和崩溃都反映了南方社会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无奈和痛苦。

而小说中的玫瑰则象征着爱情和美好,与艾米莉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小说的主题。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哥特式风格在构建叙事背景、增添神秘色彩以及表达象征意义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来揭示哥特式风格如何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哥特式风格的定义与特点哥特式风格,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耸、尖顶、暗色调和复杂装饰为特点,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涵盖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全面风格。

在文学领域,哥特式风格以其独特的氛围和情感深度而著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美-2019年精选文档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美-2019年精选文档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获得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正如威廉?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所说:“对于一个作家和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占领他的工作全部时间的应该是人类内心古老的真理、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是爱、荣耀、怜悯、自豪、同情和牺牲,除非他去铭记这些真理,如果他不铭记这些真理,那么他只是在诅咒的阴影里写作,因为他写的不是爱而是情欲,他写的失败里没有人失去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的胜利里面看不到希望,最糟糕的是人们从这里面看不到悲悯和同情,他写的哀伤里面留不下真正的伤痕,他写的不是心灵而是内分泌。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的深切同情。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1930年)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的南方小镇――杰斐逊镇。

格里尔森家族在南方战败后仍然保持着清高的门第观念,它的族长――艾米丽的父亲是个有严重父权倾向的人,他在女儿年轻时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向艾米丽求爱的男子,剥夺她幸福的权利。

父亲去世后,一无所有的艾米丽不顾世俗的观念,很快就爱上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赫默,这多少给了艾米丽单调而乏味的生活一点温暖。

但艾米丽始终无法摆脱家族尊严的束缚与父亲对她的影响。

当她发现赫默无意与她成家时,用砒霜毒死了他,以为只有这样既可以挽留爱情又可以保住名声。

从此,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死尸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

小镇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

在这个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美国南方贵族阶级日趋没落的衰亡历史,作品充满了荒诞、怪异的气氛,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恐怖、疑惑的迷宫,随着作者对令人不可捉摸的小说主人公行动和内心世界的揭示,渐渐得到一点思维的线索,到最后情节急转直下,人物的形象才豁然明朗。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赏析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赏析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赏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菲利普·威廉斯·福克纳写于1930年作品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融合了悲剧、哀思、爱情和时代话题,深受读者喜爱。

小说说述了南方小镇斯威普霍尔特一位名叫艾米丽的老小姐的故事:艾米丽的青春期起先幸福美满,但她的母亲和父亲过早逝世,之后社会环境也更加糟糕,使她的全部世界被封锁,甚至连其朝思暮想都无法触及。

更糟糕的是,艾米丽还不得不忍受一个深恶痛绝的绝密,但最终,在小镇居民们的渗透下,关于艾米丽的秘密也慢慢浮出了水面,小说结束的时候,艾米丽究竟是用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支付了代价,还是以某种求死的友情洒脱的到底成未可知。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用一个苦难的少女艾米丽的故事,对英雄主义和爱情的一次再次探讨,让我们进入艾米丽无法跨越的牢笼,更是让我们理解她不能承受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也看到了艾米丽赴死坚持到最后,赢得自由的英勇牺牲,而在最后,艾米丽的秘密,却成为了艾米丽永远的伙伴,也深深融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小说中艾米丽的这一段经历,展现了作家给与人生深思的状态,他试图突出艾米丽曾一度坚强与孤独的宏大仪式,还有她曾以愤怒与悲伤来抗争有偏见的社会外在文化。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人们费尽心机介入艾米丽的世界,但最后,艾米丽仍然站立在某个难以表达的世界中,就像一朵玫瑰一样,在经历风雨的洗礼后,艾米丽的骄傲与挚爱依然一直伴随着她的一生,永不凋零。

艾米丽的人物形象,启发读者直至今天仍在反思,却仍旧无法确定小说里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比如,艾米丽是怎样承受了这一切的折磨?最后,她到底做出了什么选择?艾米丽强颜欢笑以维持下去,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活着的每一刻的珍贵,也让人明白到,在一个被遗忘的世界里,人总是不得不自强,继续活下去,最终,她站在乐观与悲哀的路口,把守着一份绝密的爱情,这份爱情,给了她勇气,让她走到终点。

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探析

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探析

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探析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前半期美国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

他的作品常被看成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巅峰。

本文将从他的几个经典的短篇小说入手,从主题思想、背景刻画、语言特点三个方面阐释其别具一格的创作技巧。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主题背景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出生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个没落的南方种植园家庭,其家族在南北战争中失去了曾有的财富和地位。

他的作品根植于美国南部历史的丰厚土壤之中,以约克纳帕塔法县和杰弗生镇为背景,以该县家族的兴衰、变迁为主题,创作出一系列具有独特的文学氛围的长、短篇小说,因而他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南部作家之一。

其作品多从南方家族中不同人物的生活展开,通过描述南方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给人们所带来的焦虑、惶恐、无奈,将南方社会新旧时代更迭时期的南方人所独有的情感状态和心路历程展示出来,堪称“美国南方生活的史诗”。

福克纳一向以《喧嚣与狂怒》《押沙龙、押沙龙》等长篇小说享誉全球,但其短篇小说,无论从艺术构思、意境创造、人物塑造或者语言风格等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其长篇小说。

福克纳在中国是一位广受关注的作家,“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一文从译介出版成果、总体风格研究、具体作品研究这三个方面全面总结和回顾了国内学术界在过去的近二十年来针对福克纳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与国外的福克纳研究情况的对比,提出了未来研究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在“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中,论文作者通过对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现代派手法等方面深入分析后,得出结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是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而“福克纳短篇小说在中国”一文则指出,与国外的福克纳研究或者国内对福克纳长篇小说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国内学术界对于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广大的研究者不断拓宽视野,探索新的视角,进一步强化该领域的研究。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分析

前言:《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也是福克纳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者福克纳善于描写美国南部的风土人情,被看作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

1930年正值美国社会发展与改革时期,南方旧传统和北方现代文明碰撞下呈现出众多的社会矛盾,小说以此为背景从多维度揭示了特殊环境下的父女矛盾、社会等级矛盾、女性反抗与被压迫的矛盾等无法调和的社会问题。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生活在杰斐逊镇的格里尔森家族即艾米丽的父亲仍然保持着一贯的“南方做派”,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喜欢艾米丽的男子。

导致艾米丽在父亲去世后,不顾世俗的观念爱上了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荷默·伯隆,当她发现荷默无意与自己结婚时,为了留住爱情保、住名声用砒霜毒死了自己的爱人。

从此,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荷默的尸体同床共枕40年。

直到她去世,小镇的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这个惊人的秘密。

这部小说中的艾米丽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一样,家道中落却依旧恪守着衰微的南方贵族传统,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悲剧人物,是南方传统思想下的牺牲品。

今天,我将从小说的叙事手法、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小说中三次死亡的象征意义及艾米丽受到的三次否定来分析这部带给我们震撼的艺术作品。

在文章的最后,我会谈谈通过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思考。

1、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开篇的叙述便揭示了艾米丽的死亡,勾起读者的想要探究的欲望,最后又以艾米丽的葬礼和揭露荷默死亡的真相作为结尾,用诡异恐怖的基调把情节推向高潮。

①时序交织、倒错的情节法国的叙事学家热奈特说过:“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

”本篇小说中的布局十分精细,并没有采取传统小说结构上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而是在小说时序中采取跳跃与颠倒的叙述模式,将小说分为五个无标题部分为小说设置悬念。

非线性叙事艺术的继承与超越——《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与《干旱的九月》之比较

非线性叙事艺术的继承与超越——《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与《干旱的九月》之比较

第28卷 第6期 河南工学院学报Vol.28 No.6 2020年11月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ov. 2020收稿日期:2020-10-05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gh-633)作者简介:柴玉洁(1983― ),女,河北邯郸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66非线性叙事艺术的继承与超越——《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与《干旱的九月》之比较柴玉洁(河南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摘要:福克纳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遵循因果发展的连贯叙事法则,解构以情节为中心的线性故事发展时序,在重构立足于情节断链的叙事中延拓小说故事,以繁复、错位、断点的艺术处理方式表达了他对所处世界的认识和领悟。

通过比较福氏的两部短篇《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和《干旱的九月》在叙事模式上的相似与差异,探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时间倒错的多线纵横交叉式对福氏创作后一部作品的影响,解读《干旱的九月》时序偏离的双线空间平行展放式更易达到对符号化人物的颠覆,揭示美国旧南方人封闭生活的无序及内心世界的空虚。

关键词:非线性叙事;《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干旱的九月》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772(2020)06–0066–040 引言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叙事背景,独创了充满暴力怪诞、富有悲剧色彩的系列小说;以非线性繁复的不承接性叙事技巧把小说故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断链式地同时呈现,最大限度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因此,关于福氏小说的叙事艺术一直是文学评论界激烈讨论的焦点之一。

正如马克·肖勒所说:‚只谈论内容本身不是谈论艺术,而是谈论经验;只有当我们谈论成就了内容的形式,以及作为艺术作品的作品时,我们才是以批评家的身份开始说话。

内容与已经成就了的内容,或经验与艺术之间的差异在于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美国现代主义大师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冷落,本文主要以其家喻户晓的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参照,通过对小说主题意义和写作技巧的探讨,说明《干旱的九月》包含了很高的小说艺术价值,是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继承中的超越。

关键词:主题意义写作技巧参照超越讲到美国现代主义大师福克纳在短篇小说方面的艺术成就,绝大多数的读者会想到他那篇脍炙人口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下简称《玫瑰》)。

《干旱的九月》(以下简称《九月》)与《玫瑰》同被收入福克纳的短篇小说集《短篇十三篇》中,但两部作品自发表以来,在评论界所受的待遇是大相径庭的。

笔者曾在中国期刊网上对有关两部作品的评论文章进行了搜索,从一九九四年到二零零六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五十一篇文章对《玫瑰》从叙事特征、时间艺术、象征意义、话语策略、接受美学、女性主义、反讽艺术等各个角度进行解读,但只有两篇文章涉及《九月》②。

国外评论界的情况稍有不同,但厚此薄彼的倾向也是显而易见的。

据南方文学研究会(SSSL)论文索引不完全统计,从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关于《九月》的学术论文仅有十五篇,而研究《玫瑰》的则有上百篇,《九月》成了一个渐被遗忘的故事。

本文以《玫瑰》为主要参照,从主题意义和写作手法两大方面探讨《九月》的艺术价值。

从题材上来看,《九月》与《玫瑰》不无相似之处。

从大的方面讲,两部作品都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个人在社会剧变、岁月变迁中的角色,个人适应变化的能力。

从小的方面来说,两部作品均反映了美国南方女性当时的压抑、绝望以及她们悲剧性的反抗和报复。

但在主题意义的挖掘上,《九月》比《玫瑰》更进了一步。

在《九月》中福克纳第一次把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败和腐朽、南方女性的悲剧命运和南方黑人的悲剧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深刻地揭示了过时的却在美国南方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南方神话”(southern myth)的荒谬性。

在这个神话中,白人妇女被罩上纯洁与完美的神秘光辉,而黑人被视为兽性的载体,因此白人妇女应当受到保护,远离黑人男性。

福克纳清楚地看到了问题的实质:“黑白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使用暴力的冲动,是白人对于黑人男子破坏白种妇女贞洁的恐惧——这一贞洁对维护南方神话至关重要。

”在《九月》中我们看到一个空穴来风的传闻便激起了白人男子对黑人男子极端的报复行为,虽然这个传闻直到故事结束都没有得到证实。

事实与否无关紧要,只要能对黑人起到威慑作用,以保护白人妇女免受侵害,这就是“南方神话”的实质。

因此在小说中当有人怀疑传闻的可靠性:“真有这么回事吗?”种族主义者麦克伦登回答道:“有没有这回事?他妈的这有什么关系?你难道想便宜那些黑崽子,好让他们往后真敢这么干吗?” 在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八月之光》中我们看到一个类似的场面。

当一个白人妇女被杀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他们相信这是桩黑鬼干的匿名凶杀案,凶手不是某个黑鬼,而是所有的黑种人;而且他们知道,深信不疑,还希望她是被强奸过,至少两次——割断喉咙前一次,之后又一次。

”在《九月》中白人种族主义者疯狂的暴行,“南方神话”中对理智的摈弃,白人集体无意识中对黑人的仇恨和恐惧被福克纳揭露得彻底无疑。

一九四九年福克纳由于“对当代美国小说之强有力与高度艺术性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称赞他是“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的实验家……他的小说很少有两部是互相类似的。

他仿佛要借着他那持续不断的创新,来达成小说广袤的境地,以超越这在地理上和主题上局促有限的现实” 。

的确如此,福克纳从未停止过他在小说技巧上的创新。

在《九月》中他锤炼着自己的写作才能,探索着小说创作新的可能性。

小说中对人性复杂心理的探寻、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冷静客观的叙述者和对比分明的场景的并置,都证明了他后来在《我弥留之际》《声音与疯狂》《八月之光》中表现出的写作天才。

下面笔者就《九月》中的人物塑造、叙事技巧、象征手法三方面探讨福克纳高超的写作艺术。

福克纳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是复杂的集合体。

在福克纳的人物身上总是有许多矛盾,而女性人物身上的矛盾冲突尤其表现得错综复杂。

《玫瑰》中对艾米丽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对其外貌的描绘和她与镇政府代表、药店老板之间简短有力的对话去描写的; 而在《九月》中福克纳除了通过明妮小姐外表的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还开始了对南方女性心理的探寻。

明妮小姐如同《玫瑰》中艾米丽小姐的孪生妹妹,年近四十,青春不再,“她最后才明白过来,她愈来愈不吃香了……眼睁睁地看见过去跟她一起长大的姑娘一个个结了婚、有了家庭、生了孩子,但是,压根儿就没有过一个男人常来追求她……每天下午,她穿上一件新的连衫裙,形单影只地走到闹市区……她沿着一排排的商店门前走过去,却再也引不起店门里坐着或是闲逛的男人用目光跟随她的那种兴趣了。

”女主人公若隐若现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福克纳只把明妮小姐写到三十多岁,看过《玫瑰》的读者可以想见到明妮小姐在以后的日子里将像艾米丽一样如行尸走肉般一天天走向衰老和死亡。

在《玫瑰》中,除了艾米丽小姐的形象比较鲜明,其他人物都是故事背景中的影影绰绰的“幽灵”,他们的出现只是为了突出艾米丽的主人公形象。

而在《九月》中,福克纳寥寥数语便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互为冲突的白人男性的形象——仇恨黑人的种族主义者麦克伦登和同情黑人的理发师霍克肖。

对麦克伦登,作家是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性的动作语言把他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他的第一次露面是这样的:“纱门砰地一声被撞开了,一个男人闯了进来,他两腿叉开稳稳地站着,体格很是魁梧。

他身穿一件白衬衫,领口敞着,头戴一顶毡帽,燥热、粗野的目光扫过人群。

他就是麦克伦登。

”接下来的章节中,伴随着他那充满煽动性和挑衅性的话语,福克纳还运用了诸多富有象征性的动作来刻画一个狂躁、冷酷、充满兽性的暴徒形象。

在故事接近尾声时,福克纳更是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突出这个人物野兽般的形象:他直奔房子的后面,一边扯下身上的衬衫。

走到黑暗的装有纱门的后门廊中,他站住了,用衬衫擦了擦脑袋和肩膀,往旁边一扔。

他从屁兜里掏出手枪,搁在床边的小桌上,坐在床上脱了鞋,再站起身来,剥掉裤子。

已经又浑身冒汗了,他弯下腰去,没好气地摸黑找衬衫。

一找到,就又擦了擦身子,接着,他把身子往布满灰尘的纱门上一靠,站着直喘气。

至此,一个可憎又可悲的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形象生动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作品中对理发师霍克肖的刻画更体现了福克纳对人性之复杂的深刻洞察力。

在故事的开头,他为黑人威尔辩护,被麦克伦登一伙斥之为“亲黑鬼派”(nigger lover),他还试图阻止麦克伦登一伙的暴行,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在种族主义者狂热情绪的影响下,理性屈服于疯狂,他也加入了毒打黑人的行列。

虽然在最后关头,他退出了暴徒的行列,但他还是纵容、默许了麦克伦登一伙的残暴行径,个人的道德信念在传统习俗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下变得软弱无力,个人终究是社会环境的牺牲品。

《九月》的叙事技巧也是别具一格。

首先,福克纳放弃了在《玫瑰》中行之有效的“集体视角”,代之以更加冷静、更加中立的“全知叙述者”;他自由变换着聚焦和叙事,“展示”和“讲述”穿插进行。

小说的第一部分理发店的争吵、第三部分白人对黑人处以私刑、第五部分麦克伦登的家庭生活主要是通过对话、动作等戏剧性手法加以表现的,而故事的第二部分对明妮小姐身世的回顾和第四部分明妮小姐对谣言的反应则是通过缓慢“讲述”的方式处理的,一连串紧张激烈的动作和场面描写之后穿插着对女主人公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述,动静结合,就形成了一张一弛的叙事节奏,达到了绝佳的叙事效果。

其次,福克纳在小说中没有把事态发展的每个细节都叙述到位,而是留出大量的“叙事空白”。

这些空白并非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有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

在《玫瑰》中我们看到浸礼会牧师拜访过艾米丽后,叙述者说他“再也不愿去第二趟了”。

牧师与艾米丽之间到底有过怎样的谈话,我们不得而知;《九月》中的叙述空白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在回顾明妮的身世时,叙述者讲到明妮有一次听到一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的谈话,“从那天以后,她再也没接受过别人的邀请”(谈话内容,我们又是不得而知)。

小说中最大的叙述空白就是故事开头关于明妮遭到黑人污辱的“传闻”(rumor)到底从何而来、“传闻”真实与否、明妮对“传闻”的态度,直到故事结束,读者对这一切还是云里雾里,就像在《八月之光》中,Joe Christmas到底是不是黑人血统也一直是个谜。

此外,作为一位小说艺术的伟大试验家,福克纳在《九月》中实现了小说空间形式上的巨大突破,这种突破与《玫瑰》中“内嵌式故事”(embedded story)结构所达到的小说时间形式上的突破一样意义重大。

传统小说主要遵循的情节之间的承续原则是时间原则和因果原则,因而总体上呈现出机械、刻板的直线型的单一模式,福克纳在《九月》中开始了空间并置和多情节线索的有益尝试,使得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都退居次要地位,突出了结构组成各因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福克纳在《九月》中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他就像一个出色的摄影师,在不同的场景中转换镜头:故事的第一部分结尾时是麦克伦登一伙怒号冲天,摔门而去,霍克肖紧随其后,意欲阻止他们的暴行,读者还在为黑人的命运担心时,故事却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告一段落。

在第二部分福克纳把白人的报复行动搁在一边,却把明妮•库柏的身世娓娓道来。

在第三部分他又把镜头转到暴徒们对黑人威尔处以私刑,在第四部分把焦点又落到明妮小姐身上,描述她在谣言传开后的反应,而在第五部分让我们窥见了麦克伦登和他妻子充满暴力的很不和谐的婚姻生活。

这样通过镜头的来回切换,取消了时间顺序,中止了叙述的时间流,从而达到了约瑟夫•弗兰克提出的小说的“形式空间化”的“并置”效果。

从故事情节的编排上来看,明妮•库柏社会地位的逐渐丧失及她对社会的报复构成故事的主要情节,与此对应的是黑人威尔的悲惨命运和麦克伦登妻子痛苦、恐惧的婚姻生活。

这几条情节线索之间虽没有交叉,但福克纳通过小说主题、人物遭遇、事件、行动、话语、意象等诸多细节描写,构成了不同线索之间的契合和张力,维系了小说的整体结构。

福克纳关心的不是各线索之间的融汇或调和,而是彼此间的对置、对位、对应和反衬,正是这些匠心独运的手法赋予了《九月》多线索结构的向心力,使“头重脚轻”的形态获得了内在的整体性。

《九月》中富有隐喻性的环境描写也是具有“福克纳特色”的。

南方漫长炎热的夏天是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一再出现的气候特征,对此福克纳曾说过:“夏季,尘土使人窒息,热得简直要起火,它一直拖延到秋天早该到来的季节……这就是南方的症结所在,所有的一切,天气也好,别的也好,都拖延得太久。

像我们的河流,也像我们的土地:浑浊、缓慢、狂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