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近现代教育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2、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着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着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6、洛克:提出“白板说”;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主要观点: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主要观点: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含两方面:身体的发展;心里的发展;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婴儿期、青春期人的发展规律: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法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因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4、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更好;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的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五节教育制度狭义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一)双轨制英国(二)单轨制美国(三)分支制苏联旧中国的学制:1、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行;2、1904年,“葵谋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3、1912-1913年,“壬子葵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4、1922年,“壬戊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义务教育制度:概念: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义务教育制度;2006年“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第六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辨析题: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2、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授之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扎德、巴格来;3、个人本位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在西方,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使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1、课程的类型:1、分科课程;2、综合课程;3、活动课程;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2、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的学校大都采取个别教学形式;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1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2现场教学: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5、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一、感觉观事物个别的反应外部感觉2、感觉的种类内部感觉3、感受性与感觉阀限4、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1绝对感受性: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2绝对阀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3差别感受性: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4差别阀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量;5感觉适应:在外界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6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1、知觉的概念空间知觉2、知觉的种类时间知觉二、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现象3、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三、注意1、注意的概念2、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四、记忆1、记忆的概念2、记忆的分类: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按保持时间: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特点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3、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实际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5、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6、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5、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五、思维1、思维的概念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3、思维的种类根据发展水平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六、想象1、想象的概念2、想象的分类: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3、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七、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迁移3.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第二节学习概述1、学习的实质2、知识的类型与表征3、下为学习4、上位学习5、直观知识包括6、知识概括的措施7、技能的分类8、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第三节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2、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3、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远景动机和近景性动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的分类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5、学习动机的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6、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郁证1.肝气郁结[症状]精神抑郁,心情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月事不行。
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香附、川芎)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柴胡疏肝丸、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四逆散中的一种。
2.痰气郁结[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柴胡疏肝丸、丹栀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中的其中一种分别与二陈丸或礞石滚痰丸合用。
3.心脾两虚[症状]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害怕,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归脾丸、解郁安神颗粒、安神健脑液中的一种。
阳痿1.心脾两虚[症状]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炒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人参养荣丸、人参归脾丸、归脾丸、十全大补丸中的一种。
2.肾阳不振[症状]阳事不举,成举而不坚,精薄清冷,神疲乏怠,畏寒肢冷,面色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
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胃壮阳。
[方药]右归丸(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金匮肾气丸或桂附地黄丸。
3.肝郁不舒[症状]阳事不起,或起而不坚,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适,食少便溏。
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加减。
综合法律知识整理笔记(自用)·
一、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规范的结构 (一)完整的法律规范 逻辑性规范的内在结构 (1)假定,又称行为条件。
(2)处理,又称行为模式,分为三种: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勿为模式。
(3)制裁,又称法律后果,分为合法后果、违法后果。
(二)法律规范的形式结构 命令性规范的结构 命令性规范在功能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命令规定合法行为的模式(假定-处理),另一类命令则规定违法行为及其否定式法律后果(假定-制裁)。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 1、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积极、消极)和权义复合性规范(授予权利、设定义务eg:宪法公民教育权和劳动权的规定)2、按法律规范确定性程度:确定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范 确定性规范有绝对确定的规范和相对确定的规范(必选其一、任选、情况性、准用性、非确定性)之分。
非确定性规范主要是指委托性规范,它是不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而是规定应由某一国家机关加以具体规定的法律规范。
3、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1)强行性规范是指规定的内容具有强制性质,人们只能无条件地遵守,不能随意加以更改的法律规范。
(2)任意性规范是指规定的内容具有任意性质,允许人们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自行选择或者协商确定行为方式或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
4、专门化规范(原则性、定义性、业务性、冲突性)法律原则较法律规范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分类:按产生基础不同:政策性和公理性;按覆盖面不同:基本和具体;按内容不同:实体性和程序性。
法律渊源的概念 法律渊源是指法律创制的方式和外部表现形式。
我国法律渊源的种类 四、规范性文件的系统化方形式制定机关式(一)法规汇编 (二)法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政法规国务院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部门规章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条约或协定国际法主体之间典编纂(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进行)(三)法规清理(集中清理、定期清理、专项清理) 五、我国法律的效力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医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
医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一、生理学。
1. 细胞的基本功能。
-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 单纯扩散:如O₂、CO₂等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 易化扩散。
- 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载体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具有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 经通道易化扩散:如Na⁺、K⁺、Ca²⁺等离子借助通道蛋白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有离子选择性、门控特性(电压门控、化学门控、机械门控)。
- 主动转运。
- 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 - 钾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泵出细胞,同时将2个K⁺泵入细胞,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 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依赖于钠泵活动形成的Na⁺浓度势能差。
-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内负外正,主要由K⁺外流形成。
- 动作电位。
- 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 产生机制:上升支(去极化和反极化)主要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复极化)主要由K⁺外流形成。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传播的特点。
-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都无反应)、相对不应期(阈上刺激可引起反应)、超常期(阈下刺激可引起反应)、低常期。
2. 血液。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的主要成分有水、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电解质等。
- 血液的理化特性。
- 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 粘滞性:全血粘滞性较大,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等晶体物质形成,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中级综合知识1-5章全套笔记
质量专业综合知识(大纲)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第一节质量的基础知识掌握质量的概念(含相关术语;组织、过程、产品、要求、顾客、体系、质量特性等)熟悉质量特性的内涵熟悉质量概念的发展一、质量的概念质量活动的产生: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活动,特别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活动,便产生了质量的活动。
质量管理活动:围绕着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
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关键内容,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质量的概念最初仅用于产品,以后逐渐扩展到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以上几项的组合。
1、质量的概念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
可以有各种类的特性,如:物的特性,如:机械性能;感官的特性,如:气味、噪音、色彩等;行为的特性,如:礼貌;时间的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人体工效的特性:如生理的特性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功能的特性:如飞机的最高速度。
A.特性可分为固有的和赋予的固有特性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如:螺栓的直径、机器的生产率或接通电话的时间等技术特性。
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某事物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硬件产品的供货时间和运输要求(如:运输方式)、售后服务要求(如:保修时间)等特性。
固有与赋予特性的相对性:不同产品的固有特性和赋予特性不同,某种产品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种产品的固有特性(转换)。
(2)关于“要求”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明示的:可以理解为规定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
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如“化妆品对顾客皮肤的保护性等。
一般情况下,顾客或相关方的文件,如标准中不会对这类要求给出明确有规定,组织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用途和特性进行识别,并做出规定。
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____笔记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代表人: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社会)起源说:具体观点如下1、人类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至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随机性)狭义教育: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特点有三: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实践活动;有专业的教育者;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实现。
更狭义的教育:德育(二)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要素(一)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一切中介的总和)(二)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教育者、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三者的互相对立并互为中介运动和发展的。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一)古代教育其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实质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近代教育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综合知识》学霸笔记
《教育综合知识》笔记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努力。
2.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教育制度的发展需要依据国情、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进行制定和调整。
3.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针对教育问题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等。
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保障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和颁布的关于教育的法律和法规,包括《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
教育法律法规的作用是规范教育行为,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
5.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包括课程设计、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6.德育理论:德育理论是关于德育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
德育理论的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文化传统,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1.学习心理:学习心理是指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
学习心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2.发展心理:发展心理是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包括胎儿期到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规律。
发展心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为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支持。
3.心理测量与评价:心理测量与评价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对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进行评估和测量的过程,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学业成就测验等。
心理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教育提供参考和支持。
4.咨询与辅导: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学在教育中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包括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治疗等。
综合素质知识点笔记总结
综合素质知识点笔记总结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综合发展的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
因此,提高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1. 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处理信息、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一个具有较强认知能力的人能够快速理解新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 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人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一个健康的情感态度能够让人更加积极、自信,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对人生更加有益。
3. 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价值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和评价。
一个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道德规范的人,不但能够做到守法守规,还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4. 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
它涉及到人们的交际技巧、沟通能力、社交礼仪等方面。
一个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沟通,更好地共同完成工作和生活。
5.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它包括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
一个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以上就是综合素质的主要知识点,综合素质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现代公民。
综合素质35页重点笔记
综合素质重点笔记第一章教育观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 教育的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有其特点。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但也有其独特规律。
3.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学生观1. 学生观的概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育者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等。
2.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独特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第三章教师观1.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通过师范院校的职前教育培养新教师。
-入职培训:对新教师进行系统的入职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在职培训:通过在职培训、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自我教育: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自主学习等方式实现自我提升。
第四章教学观1.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认识世界、发展自己、增长才智、培养能力、形成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过程。
综合知识笔记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一、质量的基本知识1.掌握质量的概念(含相关术语:组织、过程、产品、要求、顾客、体系、质量特性等)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关于固有特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
2. 固有特性就是指事物或事物中本来就有的;3. 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
(价格,供货时间,运输要求,售后服务要求)4. 固有特性和赋予特性是相对的,某些产品的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些产品的固有特性。
质量具有 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相对性经济性:物廉价美,物有所值广义性:质量不仅指产品的质量,也可指过程的质量和体系的质量时效性:顾客和其它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
相对性:顾客和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或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不同。
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关于要求:1. “明示的”可以理解为规定的要求;2. “通常隐含的”指组织、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如化妆品对皮肤的保护性等。
3. “必须履行的”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
如食品卫生法,GB88984. 要求可以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不同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要求可能不相同。
过程: 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产品: 指过程的结果;顾客: 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采购方)体系: 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质量特性: 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顾客满意: 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相关方: 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团体或个人。
2.熟悉质量特性的内涵质量的关键是“满足要求”这些“要求”必须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作为评价,检验和考核的依据。
1. 质量特性有的能够定量,有的只有定性;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把不定量的特性转成可以定量的代用质量特性。
综合必备知识点总结
综合必备知识点总结
一、历史
1. 世界历史:古代史、中世纪史、现代史
2. 中国历史: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
3. 世界各国历史: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等
二、地理
1. 自然地理:大陆、海洋、气候、生态系统
2. 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资源分布
3. 地理知识:地球、大洲、海洋、山脉、河流、湖泊、岛屿、地形地貌
三、政治
1. 政治理论:民主主义、专制主义、共产主义
2. 政治制度:总统制、议会制、君主制
3. 国际政治:联合国、国际关系、国际组织
四、经济
1. 经济体系: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
2. 经济学理论:供求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结构
3. 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
五、科技
1. 科学发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
2. 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
3. 科学文化:科学史、科学思想、科学伦理
六、文化
1. 文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
2. 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保护
3. 当代文化:流行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跨文化交流
七、教育
1. 教育理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2. 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3. 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扶贫
八、医疗
1. 基本医疗知识:保健、预防、治疗
2. 医疗体系:医院、诊所、药房、医保
3. 医疗政策:健康管理、疾病控制、医疗改革
以上是综合必备知识点的概要总结,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人教版初一上生物综合笔记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生物综合笔记知识点1.植物是生物的一个类别。
Plants are a category of living things.2.植物看起来各不相同。
Plants look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3.老鼠是一种动物。
Mice are animals.4.猫头鹰是一种鸟。
Owls are birds.5.鳄鱼喜欢生活在水中。
Crocodiles like to live in water.6.大象是一种大型陆生动物。
Elephants are large terrestrial animals.7.黄鼠狼是一种肉食动物。
Wolverines are carnivorous animals.8.岩石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之一。
Rocks are one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earth.9.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大部分。
The ocean covers most of the Earth's surface.10.湖泊中常生长着很多植物。
Many plants grow in lakes.11.孢子是植物的繁殖细胞。
Spores are the reproductive cells of plants.12.细胞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Cells are the basic units that make up all living organisms.13.动脉和静脉是血管的两种类型。
Arteries and veins are two types of blood vessels.14.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
The hear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organs in the human body.15.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
Plants produce energy through photosynthesis.16.环境变化可能影响动物的栖息地。
2023小学教资综合素质备考笔记
2023小学教资综合素质备考笔记1.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
- 儿童发展理论、学习理论。
- 教学设计与评价原则。
- 教育评价方法与技巧。
2. 知识技能:- 熟悉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
- 熟练掌握小学幼儿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游戏、故事、教学课件等。
- 掌握小学教学管理、组织和教学评价等基本技能。
3. 专业素养:- 认真学习小学教育相关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注重教育职业道德和教育质量。
- 善于思考和探究,能够不断更新自己教学理念和方法。
- 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善于与学生、家长、同事和上级沟通协调。
4. 时事政治:- 关注时政热点、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变革趋势,了解与教育发展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强化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5. 文化素养:- 具备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能够参与教材的编写和修订。
- 鉴赏和理解各种文艺形式和文化传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体验和传承。
6. 创新创业素养:- 关注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创业,能够经营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教育品牌的形成。
- 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科技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并掌握当前新型教育技术的最新应用。
7. 英语基础素养:- 具备良好的英文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能力。
- 掌握数字英语应用技术,熟悉英文科技文献检索及翻译。
8. 思维能力:- 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熟练掌握思维导图和思维方式等工具和方法,运用它们对所学知识和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近年来,随着教育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考试形式也在不断更新。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战考试,掌握教育领域的综合知识,本文将介绍一些必背的考点。
这些考点涵盖了教育的不同方面,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法规、教育心理学等内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挑战。
一、教育理论1. 教育目标与任务:教育目标包括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人格全面发展等。
教育任务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行动。
2. 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
教育手段则是教师针对具体情境选择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等。
3. 教育评价与考核:教育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考核方式则包括笔试、口试、实验等。
二、教育法规1. 教育法规概述:包括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2. 学校管理法规:包括学校章程、学校纪律、学生权益保障等。
3. 教师专业行为规范: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教育行为准则等。
三、教育心理学1. 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
2. 学习心理学:包括学习理论、记忆与遗忘、思维与创造力等。
3. 教育心理学概述: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四、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包括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联系等。
2. 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包括教育公平原则、教育优先发展地区差距等。
3. 教育与文化传承:包括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等。
五、教育热点问题1. 新课程改革:包括素质教育、STEAM教育等。
2. 学业负担与减负政策:包括减少考试、改革课程设置等。
3. 教育技术与信息化:包括网络教育、智慧校园等。
通过了解和掌握以上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学生们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考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个人的学习笔记。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和教育实践,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全书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法律第一章法律知识第一节概念、特征与作用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二、特征:1.国家意志性2.特殊社会规范性3.效力普遍性4.国家强制性5.对权利义务的规定性三、作用: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社会作用: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1)维护人类基本生活条件(2)维护生产生活秩序(3)组织社会化大生产(4)保障生产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5)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第二节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一、与经济的关系(一)与经济的一般关系: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直影响法的发展水平(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对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对微观经济的作用:(1)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2)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3)解决经济活动中的纠纷;(4)维护正常经济秩序。
二、与当的政策的关系1.异同共性方面:阶级本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社会目标区别方面:意志属性不同;规范形式不同;实施方式不同;调整范围不同;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不同2.与执政党政策相互作用制定环节:1执政党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法把成熟的政策转化为规则,使之具普遍效力实施环节:政策转化为法获得形式上的正统性;法的实施也要借助政策的作用三、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依据1.民主是法制的产生依据;2.民主决定法制的性质和内容;3.民主是法制的力量源泉第三节法的渊源一、法的渊源专有含义:物质意义上、法学意义上二、当代中国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法规;5.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特别行政区的法;8.国际条约第四节法律关系一、概念: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参加者)、内容(权利义务)、客体(权利义务所指的对象)第五节法的制定一、立法的概念:一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
二、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思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原则:1.从本国实际出发与借鉴外国有益经验相结合; 2.法制统一;3.稳定性和变动性相结合;4.对法的解释必须由有权的国家机关进行。
三、立法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法律的通过→法律的公布第六节法的实施一、执法、司法、守法二、法律适用的要求和原则要求:准确、合法、及时原则: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4.实事求是,有错必究三、法的效力对人(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空间;时间第二章宪法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和地位概念:宪法具有最高效率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地位: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根本法地位1.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2.具有最高法律效力;3.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1/5以上代表提议,全国人大2/3以上代表通过)宪法的特征:内容上: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务;效力上: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最严格,(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依法成立的特定机关)宪法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二、宪法的作用1.对统治权的作用:(1)确认、维护、巩固国家权力;(2)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防止权力滥用2.对法制的作用:(1)促进法制的健全和完备;(2)促进法制的统一3.对公民权利的作用:(1)确立基本权利和义务;(2)保障权利和自由的实现4.对政治制度的作用:(1)确立和维护政治制度;(2)改革国家政治体制5.对社会经济的作用:(1)确认、巩固、保护经济基础;(2)为经济服务;(3)改革经济体制三、宪法的监督四、新中国宪法的产生:第一部(1954)现行宪法为第四部(1982)第二节国体、政体一、国体:国家性质,其决定因素有三:第一,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第二,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第三,社会的精神文明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统一战线包括的内容:二、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按一定原则组成,代表国家行使权利以实现阶级统治的国家政权机关组织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形式国家权力的机关;(3)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4)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代表和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2)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3)政府权威合法化的源泉;(4)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形式;(5)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国家的标志: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国家结构形式:我国是单一制。
原因:(1)文化发展延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大杂居、小聚居;(3)巩固国防、粉碎分裂;(4)互通有无,互相合作,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行政管理、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终审权;独立的税收和预算;发行货币第三节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制度确立时间:确立于1956。
现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
第四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与人民的区别: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监督权和请求权;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三、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4)保卫祖国;(5)依法纳税;(6)其他:如劳动、受教育等四、行使权利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第五节国家机关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1)宪法性职权;(2)国家立法权;(3)任免权;(4)重大问题决定权;(5)监督权;(6)其他二、国家主席: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其职权:(1)公布法律权;(2)任免权;(3)发布命令权;(4)外交权;(5)荣典权三、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职权:(1)行政立法权;(2)提出议案权;(3)行政领导权;(4)人事行政权;(5)行政监督权:(6)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权利四、中央军委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六、民族自治机关七、人民法院八、人民检察院第三章行政法第一节概述一、行政关系: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行政法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法的特殊渊源:(1)法律解释;(2)其他规范性文件;(3)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二、行政法律关系:基于行政法律规范的确认和调整而在行政关系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特征:(1)主体必须是当事人;(2)权利义务由法律、法规预先规定;(3)权利义务具有重合性;(4)当事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1)前者当事人一方必须是行政机关;(2)前者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法律、法规预先规定,不能自行约定,后者可以自行约定;(3)前者权利义务重合性,后者权利义务明确;(4)当事人地位三、行政法律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一)合法性原则首要原则: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其他原则:(1)职权法定;(2)必须依据行政法律规范性行使职权;(3)违法行政承担法律责任(二)合理性原则:(1)行政行为动因符合立法目的;(2)不考虑不相关因素;适用法律规范平等;(3)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道德四、行政法作用:(1)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2)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3)监督行政权力主体,防止权力滥用第二节行政行为概述一、概念与特征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特征:(1)从属法律性;(2)裁量性;(3)单方意志性;(4)效力先定性;(5)强制性二、内容与权利内容:(1)赋予权益或剥夺权益;(2)科以义务或免除义务;(3)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效力:确定力;约束力;公定力;执行力三、分类四、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第三节抽象行政行为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概念:国家行政机关对不特定的人或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活动。
特征:对象普遍性;效率普遍性和持续性;不可诉性二、行政立法:特征:行政性、立法性主体: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原则:民主原则、效率原则第四节具体行政行为一、行政征收:.税收、建设金、资源费、排污费、管理费、滞纳金二、行政许可:三、行政确认:四、行政监督:五、行政处罚: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方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特征:(1)主体是……(2)处罚对象是……(3)性质是以惩戒违法行为为目的的具有制裁性的具体行政行为与行政处分的区别:主体范围不同;制裁对象不同;采取形式不同;行为性质不同;依据不同;救济途径不同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产、暂扣或吊销证照、责令停产(业)、行政拘留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罚的原则:处罚法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公正公开;出发救济行政处罚的种类:人身自由罚(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行为法;财产罚;声誉罚【一些时间概念】:听证程序:当事人要求听证,【3日】内提出;行政机关在听证前【7日】前告知当事人时间地点被处罚款的应自收到处罚决定书起【15日】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
六、行政强制七、行政给付八、行政奖励九、行政裁决:申请→受理→调查审理→裁决第五节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一、行政合同特征:一方必须是行政主体;具有社会公益性;双方一致为前提;行政主体有优益权;具有法定性二、行政指导特征:行政性;多样性;非强制性作用:(1)对法律手段的补充;(2)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3)对社会生活的协调和疏导;(4)对损害社会公益行为的预防和抑制第六节行政程序一、概念概念,行政程序的价值意义:二、基本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民主参与原则;行政效率原则;程序公正原则三、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资讯公开制度;公开调查制度;通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制度;时效制度;职能分离制度:辩论制度;回避制度;行政救济制度第七节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一、行政违法(一)概念与特征:违法人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未构成犯罪;后果是承担行政责任(二)构成要件: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主体具有相关法定义务;具有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具备主观要件(三)分类:6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