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构主义视角浅析和谐世界的观念构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关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认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个体对新信息的主动
处理和既有经验的再解释而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
1.知识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并不是在一个“空白”的脑海中被
动地接收信息和知识,而是通过主动处理新信息和既有经验来建构知识,学习是个体
主动构造知识的过程。
2.知识是建立在社会互动中的。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知识建构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
的影响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知识是主观的。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是主观的,由于个体的背景和经验不同,因此有可能出现对同一信息存在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4.知识是不断重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体获得新经
验和处理新信息而不断更新和重构的。
建构主义的启示在于: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认知差异,强调教学环
境和师生互动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推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情
境学习和探究学习。
总之,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教育者从学生的视
角来重新看待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自主学习。
和谐世界理念新解读——从建构主义视角
念要求开展合 作 ,共 同发 展 ,坚持 包容精 神 ,坚 持文 明多 样性是人类社 会 的基本 特 征和 人类 文 明进 步 的重要 动 力 ,
坚 持 多 边 主 义 ,实 现 共 同安 全 和 国 际 政 治 的 民 主 化 。 它 不
§s f p we. ot o r
.
k y wo d e r s:t e c n e t fh r n o swol h o c p a mo i u r o d; c n t c i s o s u t m; me h n s ;c aln e r v i c a im h l g e
关 键 词 :和谐 世 界 理 念 ;建构 主 义 ;机 理 ;挑 战
中圈分 类号 :D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8 X (0 0 3 o 4一 3 69 6 1 3 0 2 1 )o —02 o
A w n e p ea i n o a mo i u rd o e s — F瑚H h e s e tv o s r tvs Ne I tr r t t fa h r n o s wo l fi a — o d n t e p r p ci e o c n tuci im f
第3 2卷
第 3期
宜春学院学报
Ju a fYih n C l g o r l o e u ol e n e
Vo. 2,No 3 13 . Ma 0 0 L2 1
21 00年 3月
和谐世 界理念新解读——从建构主义视 角
祖 铭 遥
( 兰州o U Mi g a
(colfP Sho o 0
adA m n t t n a zo n e i ,L nhu 3 00,C ia n d iir i ,L nh uU ir t azo ,7 00 sa o v sy hn )
建构主义的认识和反思
建构主义的认识和反思
认识: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反思: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强调真理的相对和对真理把握的主观性,它向强调“知识权威”、“书本圣经”的传统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
虽然它过于激进,却值得深思,对改变传统而僵化“权威”式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实践有很大的促动用。
但建构主义拒绝对任何知识的直接确认,容易向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陷入不可知论或怀疑主义泥潭。
建构主义存在片面性,片面夸大了“思”而忽视“学”,应该思和学相结合,在教育改革和实践中用朴素的辩证法来理解建构主义。
第一:强调孩子学习的社会特性。
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承认以及有能力的同伴的交互作用来进行的。
第二:最近发展区原理。
第三:认知学徒。
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可以是承认,也可以是比自己优秀的同伴。
在学多行业中,新手通过学徒过程来学习如何完成其工作,其间,新手与专家一同工作,密切联系。
建构主义理论家主张,教师
应让学生参与复杂的学习任务,并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异质的,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中活动,使较优秀的学生帮助不太优秀的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教育理论,强调人类通过主动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不断建构知识和理解。
它主要关注知识是如何被构建并融入个体和群体的思维和行为中的。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1. 知识被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从外部传递给个体,而是由个体通过主动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来建构。
个体通过观察、解释和理解外部世界中的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和调整,从而改变和扩充原有的知识结构。
这表明,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创造出适合个体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2. 社会交往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讨论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表明,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
3. 知识是主观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不同个体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来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的信息,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观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表明,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4. 环境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环境对知识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通过与环境中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互动来建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这表明,教学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对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
其次,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此外,教师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设和谐社会的四维理论和实践界域_实习心得.doc
建设和谐社会的四维理论和实践界域_实习心得建设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其理论和实践界域,涵盖四个方面的和谐:这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自我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是社会阶层分化的迅速和多层化、复杂化。
这就涉及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冲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与发展机会均等以及文化心理的一致与摩擦、抗衡。
因此也就产生阶层隔膜。
这里,就会产生不和谐音,产生对立以至矛盾冲突,从而发生社会问题,产生不稳定现象。
合理妥善地解决这种和谐问题,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与社会和谐,是指人以社会为自己的“集体家园”、“生存家园”;而社会则是作为家园保护、保证人们的安定、祥和、温馨的生活。
人与自然的和谐,则要求人类既开发利用自然,又保护、养育自然,以它为自身的自然家园;而自然则大度地以其一切宝藏为人类服务。
人自身的“自我和谐”,就是个人从生活到工作、学习,从身体到心理,从个人到家庭与社会,都是和谐的。
他自身是一个从内到外的和谐体。
现代社会没有绝对的孤立的个人。
每个人的自身和谐,是全社会的和谐的个体人格化保证。
大连建设和谐社会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大连在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程度上都比较高,在全国居于前列,已经成为全国注目的新兴旅游城。
它还是一个国际港口城市。
因此,它的人口构成比较多元化和丰富与复杂,其社会分层也比较复杂多元,社会关系呈多元、多级、多极和现代化、国际化状态。
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建设社会和谐,就需要特别处理好这种社会分层多元复杂化中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隔膜、疏离、摩擦、抗衡、矛盾以至斗争,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等方面,建设健康的、文明的、友好的、互相理解并谅解的关系。
在这种多元阶层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有几个阶层。
大连的新兴白领阶层、中产阶层比较多,在人口构成中比重也比较大,而且其中一部分在其社会性质上亦属“外来打工族”系列。
以建构主文视角浅析和谐世界的观念构建
Legal s、,s1[el T l A nd Sooi eW ■—暖圆圜—一溢鍪竺!!型!!f叁整J』查塾垒以建构主文视角浅新和谐世界的观念构建袁国强黄孟洲摘要构建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关于身份政治的理论,不同的体系文化确定了国家不同的角色身份,不同的身份又确定了不同的国家利益,从而有了不同的行为:敌对的、竞争的或是友好的。
构建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对康德文化的认同,本文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浅析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主张背后的观念构建及其相关意义。
哭键词温特建构主义和谐世界康德文化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176.02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大致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冷战结束后显示出它的影响。
美国国际政治学家距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标志着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成型,温特也因此成为了近年来建构主义学派最为活跃的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行为体身份和利益的社会构建。
建构主义承认物质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否定纯粹的物质主义,它提倡观念的作用,强调客观因素只有通过行为体的共有观念才能产生影响行为的意义。
构建和谐世界主张的提出背后,Y反映了中国对其身份、利益转变的认知和把握以及对康德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一、《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文化、身份、利益、互动之间的关系在该部著作里,温特借鉴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全面提出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他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结构理念主义和“文化社会学方法”,国家也是有意图的行为体,国家具有自我意识,即“国家也是人”,这一点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本质。
国际关系行为体、体系都是社会构成的,行为体间的互动造就了社会构建,但是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
观念有着巨大的力量,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观念属于一种文化,国际体系文化包含了共有观念、共有知识、共有期望等。
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的信念和期望。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们共同建构的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们共同建构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们共同建构的社会建构主义是现代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的是社会的建构是由人们共同完成的。
社会建构主义在社会学领域内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共同协作来创造并维持社会现实,以及我们如何感知这个社会现实。
本文将论述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对于社会学的重要性。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并非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的创造和建构,它的存在和性质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建构的。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经验和文化背景都会影响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和理解,同时也影响他们如何行动和与他人交往。
由此可见,社会建构主义把人看作是社会建设的创造者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我们可以以身边的一个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说,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是封闭和孤立的,而另一个人则认为它是开放和多元化的。
这样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人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理解不同所致。
有人可能会认为同性恋人士是道德败坏的,而另一个人则认为他们有权利享受同样的幸福和权益。
这种差异也是建立在个人价值观、文化、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的。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现实是我们的主观构造。
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来自于我们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周围人的影响。
同样的,我们的行动和交往也受到相同的影响,而这些行动和交往又构成了社会现实的一部分。
因此,社会现实并非是一个固定和普遍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化的过程。
我们的行为和想法对于社会的演化具有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演化的影响。
在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中,社会现实是动态的、多重的和相对的。
这意味着不同的人会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和经验看到不同的事情。
它们的实际经验往往影响了他们的主观看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和交往。
同时,我们在想法、习惯、信仰方式或价值观这些方面的不同也会对社会演变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我们不能确认一种受人欢迎的观点是坚实而正确的,而仅仅是因为它被社会中的许多人支持。
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看法
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它强调社会构建和观念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国际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所构建的。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国际关系不仅仅是由物质力量和国家利益所驱动,而且还受到观念、规范和身份等非物质因素的影响。
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看法建构主义认为国家间合作的出现和发展是通过社会构建和观念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解释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看法。
1. 观念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合作的产生和发展与参与者的观念和认同密切相关。
国家的行为和决策是由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持有的观念和信念塑造的。
这些观念可能涉及到国家的利益、身份、道德标准和文化传统等。
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倾向和行为是通过共享观念和认同来促进的。
例如,在联合国系统中,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如和平、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等。
2. 社会构建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通过社会构建和互动所塑造的。
国家间的合作不仅仅是独立的决策,而是在国际社会中通过对话、协商和互动来实现的。
国家间的合作关系是通过互动和社会化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例如,国际组织的形成和运作就是一个社会构建的过程,它通过制定规则、设立机构和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推动国际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3. 利益与规范的互动建构主义认为,国家间的合作是由利益和规范的互动所决定的。
国家在决策过程中既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也受到国际规范和身份的约束。
国家的合作行为是在国际规范和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和平衡的结果。
例如,国家可能会在国际合作中追求经济利益,但同时也需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规范。
国际合作的发展需要国家在利益和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与其他国家共同构建合作机制。
结论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由社会构建和观念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国家间的合作是通过共享观念、社会构建和利益与规范的互动而实现的。
观念的影响、社会构建的作用和利益与规范的平衡是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关键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互动与认识研究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互动与认识研究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它强调社会互动对个体认识的影响。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社会互动被认为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互动对个体认识的影响,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人们通过社会互动与他人共同建构意义和认知。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不仅受到他人的影响,也通过自身参与和贡献来塑造社会现实。
个体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社会交往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简单地由外界直接输入给个体。
例如,一个人对于某一事件的理解,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交流和共享观点而逐步形成的。
社会互动使得个体能够从多个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共建和发展。
其次,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互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互动不断重塑认知和行为。
在社会互动中,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受到他人的反馈和评价的影响,从而不断调整和改变。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反思和反馈来进一步完善和调整自己的认知,同时也通过自身的参与来影响他人的认知和行为。
这种互动与反馈的过程不断重塑着个体和集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第三,社会建构主义还指出社会互动是社会认知的重要来源之一。
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交流从他人那里获取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能够获取不同视角和观点,从而对事物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社会互动不仅丰富了个体的认知资源,还使得个体能够从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中学习和成长。
最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互动与认识研究对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互动对个体认识和行为的影响,从而为个体和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干预和改进策略。
例如,通过研究社会互动对个体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可以为塑造积极社会环境和价值观提供参考。
另外,社会建构主义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互动中的权力和利益问题,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参考和指导。
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视角
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视角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它强调社会现实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共同构建而形成的。
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视角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现象的新途径,它不仅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还关注社会结构和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
一、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和共同构建而形成的。
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和塑造的,个体的意义和行为是通过社会交往和共同理解而形成的。
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意义的建构、社会交往、社会结构和文化。
意义的建构是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共同理解,赋予事物和行为以意义和价值。
意义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背景会给予相同事物不同的意义。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和幸福,而在其他文化中,红色可能代表危险和禁忌。
意义的建构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形成。
社会交往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通过相互作用和交流,共同建构社会现实和个体的意义。
社会交往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也可以是通过媒体和技术工具的间接交流。
社会交往不仅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还包括符号和象征的运用。
通过社会交往,个体可以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经验、观点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共同的意义。
社会结构是社会建构主义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社会中的组织、制度和规范,以及个体在这些组织、制度和规范中的地位和角色。
社会结构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共同建构而形成的,它对个体的行为和意义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结构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正式的组织和规范,还包括文化、价值观和习俗等非正式的组织和规范。
文化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指的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和传承的观念、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
文化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共同建构而形成的,它对个体的行为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影响。
构建世界主义和谐世界学习体会.do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现在,我局又开展了构建和谐单位的活动,它能够为职工搭建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基层的精神。
今后,自己一定要牢固树立“勤奋、创新、严细、自律”的工作理念。
时时处处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立足本职岗、勤奋工作、团结互助、争创一流。
建构主义逻辑与中国和谐世界外交
容 忍将 自己物化 为 ‘ 人 ’ , 的能 动 作 用 是 人 的 非 的 人 意 义 中极其 重要 的成 分 , 的意 义 是 在 社 会 互 动 中 人 产 生 的 , 的意 义就 是人 的存 在 。所 以说 , 构 主义 人 建
影 响 国 际政治 。它 甚 至 把 国家 比拟 为 人 , 它 是一 但 个 有 观念 和主 观性 的“ 人” 而不 是一 个客 观 的符号 。 , 从 这 一点 来 说 , 构 主义 可 以称 得 上 是 人 本 主 义 。 建
的学 理空 间 , 为在 国 际关 系领 域 设 立 这 样 的议 程 创 造 了条件 , 使建 构 主义 国 际关 系理 论 能 够 引起 很 大 的共 鸣 。但 是 , 即使 没 有这样 的条件 , 构 主义 国际 建
建构 主 义理论 在 2 O世 纪 8 O年 代 末 9 O年代 初 之所 以在 西 方迅速 发 展并 成为 与 主流理 论并 驾 齐驱
的 国际关 系理 论 , 中一个 很重 要 的原 因是 , 构主 其 建 义希 望把 人带 到 国 际关 系理 论 中来 , 人 的意 义 作 把 为 国际关 系 的核心 研究 议题 。用秦 亚青 教授 的话 来 说 就 是 :冷 战的结 束 和 主 流理 论 的 趋 同 , 拓 了新 “ 开
一
、
建构 主 义逻辑
建构 主义 认 为 , 际社 会 的主 要 施 动 者 ( 国 国家 )
实际 上是 无法 看 到的 , 国家 行动 依赖 于个 人 活动 , 个 人 的共有 知识 造就 了国家作 为 团体人 或 团体 自我 的 观念 , 国家也 是人 ” [ 建 构 主义 深刻地 分 析 了个体 “ 。 2 主义 的人 和人 性 , 为 施 动 者 ( 认 国家 ) 由个 人组 成 是 的 , 人意 愿 的多元 化 建构 了 国家 的共 同观念 , 个 从而
从建构主义 看世界和平
管窥建构主义对世界和平的解读主线:从构建主义的不同层面,分析构建主义对于世界和平的理解与推动作用。
提纲一、国际认同——构建主义所强调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二、国际合作——国际认同界定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催生国际合作。
三、国际和平与安全——从康德体系中推导的“和谐世界”的理论。
建设和谐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一、国际认同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结构主要决定于共享的观念而非物质力量,有意图的行为体其认同与利益也由这些共享的观念建构而成。
简而言之,同文明的彼此认同与和谐进步,有利于国际关系的积极发展。
众所周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实施所造成的只是暂时性、强迫性和契约性的表面和平,只有建立在国家集体认同和集体互信基础上的和平,才是牢固的和平,才具有最高意义上的合法性。
“既不期望也不准备使用有组织的暴力来解决国际间争端”这样一种微观意义的国际政治状态。
和平不再是强权压制下的无奈选择,也不再是收益成本比较下的理性取舍,而是建立在对用非武力手段解决相互争端之集体认同与互信之上。
建构主义认为,解决互信困境的最好出路不在于“世界警察”霸权下的和平保证,也不在于工具理性原则下的契约自缚,而在于长期良性互信实践基础之上的依靠道德自律培养起来的集体认同。
没有集体认同,纵使凭藉天壤之别的军事优势,也不能实现某种“和平变迁的可依赖预期”。
当前主权国家众多,政体各异,要想找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共同点,的确有难度。
0000年国际亚非万隆会议上,邓小平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思想,很好的为国际认同的达成提供了指导原则。
我认为,国际成员国应该抱着“求同存异”的思想,积极沟通,(控制论之父维纳曾对沟通社会群体的整合作用大加赞赏,“沟通是社会组织得以形成的粘合剂。
沟通本身可以使一个群体拥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眼光和共同的行动”。
)寻找两国或多国之间的共同点,而非将眼光局限于政体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而其共同点,能够帮助成员国培育出和平的性情,形成一种浓厚的共同体感,产生出不以战争手段解决彼此间争端的互信,缔建一种有关和平变迁的可依赖预期,从而造就一种稳固的国际秩序。
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构建和谐大学课堂的思考
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构建和谐大学课堂的思考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模式的四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联系具体教学课程阐述了如何成功构建和谐的大学课堂。
标签:建构主义;大学;和谐课堂和,《说文》中解为相应也;谐,《尔雅》解为和也。
和谐即指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
那么和谐课堂则可理解为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教学活动。
进而推之和谐的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和谐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和谐的稳定结构形式。
所谓的教学活动进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
现代化教学中,除了包含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外还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相应增加了”媒体”这个要素。
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和谐的课堂就应该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四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学习环境要包含四大属性或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其中所指的”情境”要素是由教师提供创设的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那么”协作”与”会话”则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就课堂内容(教材)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可以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以辅助;教师通过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后,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自我探究能力。
如果做到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四个要素与教学模式中的四个要素融会贯通,那么就能够达到和谐课堂的目的。
1 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变的更为独立,可以称得上是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建构主义与现实观念
建构主义与现实观念在当今社会中,建构主义与现实观念是两个备受关注的概念。
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们对于知识和现实的不同看法。
建构主义主张认为人们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而现实观念则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世界,人们的认知只是对这个现实的反映。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们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经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东西,而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主动建构的。
例如,一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观察来学习一门语言,通过实践和实验来掌握科学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知识和理解是基于他们的经验和观察的,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客观现实。
与建构主义相对立的是现实观念。
现实观念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世界,人们的认知只是对这个现实的反映。
根据现实观念的观点,人们的认知是被动的,是对外界事物的被动接受和反映。
例如,一个人看到一只猫,他的认知只是对这只猫的反映,而不是他自己主动建构的。
现实观念认为,人们的认知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体的主观意识无关。
然而,建构主义和现实观念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事实上,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和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但这个互动是基于一个客观的现实世界的。
人们的经验和观察是基于这个客观现实的,而不是完全主观的。
因此,建构主义和现实观念可以看作是两个层次的关系,建构主义是在现实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建构主义和现实观念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以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
而现实观念则提醒我们,教学应该基于客观的现实世界,教师应该传授学生正确的知识和理解,而不是任由学生主观建构。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和现实观念代表了人们对于知识和现实的不同看法。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而现实观念则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世界,人们的认知只是对这个现实的反映。
社会建构主义与个人自由的对立与和谐
社会建构主义与个人自由的对立与和谐社会建构主义和个人自由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大理论概念。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对立与和谐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社会建构主义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对立中寻求和谐。
首先,社会建构主义主张社会是由人们共同构建的,个体的认识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的观念和价值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建构和塑造的。
例如,在社交媒体的普及背景下,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更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从而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和认识。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个人的自由度是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认知的限制的。
然而,社会建构主义对于个人自由的强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社会建构主义过于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力量,忽视了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
个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尊严是符合人性的需求。
而社会建构主义中相对较弱的个人主义倾向容易被视为对个人自由的一种忽视。
因此,在社会建构主义与个人自由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
然而,社会建构主义与个人自由并不完全对立,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和谐。
社会建构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和集体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提供个人选择和行为的参考和指导。
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规范和共同价值观可以为个人提供一种框架,使其在社会集体中实现个人自由。
另一方面,个人的自由也能够促进社会建构的多样性和创新。
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行为可以为社会提供新的观点和想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社会建构主义和个人自由的对立与和谐中,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一方面,个人需要依托社会环境的支持和指导来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自由度和空间来表达和实践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社会需要接纳和容忍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为个人提供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在社会建构主义和个人自由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和共生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建构主义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建构主义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建构主义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对世界的观点是建立在他们的经验和交互中心的。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的认知是基于他们对外界的体验的建立,而非被动地从外部世界接收信息。
同时,建构主义也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入手探讨这两者关系的本质及其影响。
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影响盛行于20世纪的认知心理学强调外部世界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但是建构主义则推翻了这个假设,认为个体的认知体验取决于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交互和建构。
环境不是数据和事实的被动传递者,而是有意义的活动和交互的场所。
例如,有人认为赵本山的作品是艺术作品,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是低俗娱乐。
这样的观点都是建构的产物,包括自己的文化、语境和经历。
由此可见,个体的认知体验是基于对现实的主观建构的。
此外,社会交互在建构主义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个体的主观建构不是孤立的,而是互动的。
这种交互来自于群体评价、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等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规范、价值和信仰也影响个体认知和建构的过程。
例如,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进而影响个体的观点和认知过程。
建构主义的方法建构主义方法基于对个体的观察和听取他们不同时期的故事,从而理解他们对事件、物品和关系的建构过程。
通过分析这些故事,研究者能够发现不同时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家庭结构等因素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强调合作、交互和共建,而非从个体内部寻找现实模型。
建构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
其中包括教育、心理治疗、社会工作和组织管理等。
例如,在教育方面,采用建构主义方法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批判地思考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心理治疗方面,建构主义强调治疗者与患者的互动和建构过程,从而帮助患者重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和纠正负面的建构习惯。
在社会工作和组织管理中,建构主义强调社会环境、群体互动和主观建构的影响,从而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要和价值观,构建组织文化和传承组织内部的价值体系。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和谐督导体系构建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和谐督导体系构建◆孙俊芳(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摘要】督导专家和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建立自由交往和民主对话的“学习共同体”是和谐督导体系建立的前提。
而社会建构主义注重知识建构、主观经验、交往互动的心理学观念为新型督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处理好督导与交往、物性与人性、权威性与自主性、督导与成长、结论与过程这几组因素之间的关系成为和谐体系构建的关键。
督导者转变传统的单一权威角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将督导体系真正建构成一个开放、合作的生活世界,以督导促教学的最终目的才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和谐督导体系学习共同体一、引言当教育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教学督导体系的改革与优化也应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变革。
教学督导无疑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然而对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价并非督导的唯一目的,督导是为了提高,检查是为了优化,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掌握情况是为了因势利导。
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和谐督导体系的构建。
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如何从对立、反感、提防、抵触转变为和谐共赢、民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是实现督导最终目的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建构主义的内涵解读“社会建构”一词由皮特·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在1966年出版的《现实的社会建构》一书中明确提出。
根据1999年剑桥哲学辞典的界定:“社会建构主义,它虽有不同形式,但一个共性的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
”社会建构主义的思想内涵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建构性建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论:它宣称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
高中政治 和平发展道路与和谐世界理念素材
和平发展道路与和谐世界理念新世纪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建设事业的新任务,中国政府在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的阐述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2004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将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其核心是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映了中国在国家实力不断增长过程中的自我定位。
2005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并将其界定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表明了中国对于国际秩序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一方面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呼吁“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就出台背景而言,和平发展道路与和谐世界理念,都是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两者不仅是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互相配合、连为一体,充实、如果说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是基于自身力量和国际环境的现实选择,那么,和谐世界理念则在一定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过20多年与国际社会的全方位互动之后提出来的。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国际社会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在依存互动中相互建构的。
20多年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经历了转折性的变化,从一个“具有革命性的体制外国家”转变为体制内的负责任大国,转变为一个“维护国际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中国家”。
[1]究其根源,国家利益作为任何国家内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其判定的主要依据就是国际环境和国家实力。
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国家实力非常有限,又先后面临来自美国、苏联的军事压力,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紧迫性客观上决定了中国的对外行为是以安全利益为核心的。
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家实力迅速提升,而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份量因冷战的终结而逐步加大,与之相适应,中国国家利益中安全利益的核心地位也就让位于经济利益。
浅谈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浅谈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摘要】本文结合社会学中的结构主义视角,来谈谈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策略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结构主义视角;和谐社会Society builds the harmony under studying carry out carefully ascertaining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spirit that the tray talks about the structuralism visual angle【Abstract】The main body of a book structuralism visual angle in being tied in wedlock sociology, comes to talk about the system how to understand concept of harmonious society , to structure ideal target of harmonious society , to structure real tactics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need the real problem solving.【Key words】Structuralism visual angle; Harmonious society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阶段,面对社会现实矛盾和问题,做出的英明决策。
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和目标,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进展。
为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本文结合社会学中的结构主义视角,来谈谈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策略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观察・
互动的目的, 进而我国 “和谐” 的国家形象可以得到进一步树立。 (三) 构建和谐世界的实践意义 构建和谐世界主张的提出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 中国不仅表 明该主张也尽力地转化为行动, 比如在面对一些世界性难题时, 中国努力倡导多边主义和集体安全机制来防止冲突和战争; 坚持 互利合作, 实现共赢、 共荣的局面; 强调国际机制在在建立法制世 界重要作用; 呼吁国际秩序中的平等、 民主、 公正理念; 尊重世界 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鼓励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等 等。 近些年来, 我国领导人通过外事访问、 国际会议、 演讲对话等 途径不断解释中国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其中所蕴涵的中 华文化思想, 并借此阐述我国对地区、 全球利益方面等重大问题 上原则和主张。 中国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增强了自己的话语权, 而 且也以实际行动向全球展示了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爱好和平、 谋求 合作、 维护正义、 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和谐世界的理念还承载 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 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 让世 界了解和谐世界的构建也是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如 果我们掌握了对外交往中的话语权和树立了积极的国际形象, 也 就是赢得了主动权。有关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对某些别 有用心的国家叫嚣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民主和平 、 、 论” 、 “单击稳定论” 、 “人权高于主权论” 等有利的回击, 也会得到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欢迎。 三、 结语 近年来, 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受到中国学术界广泛重视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其对世界政治现实问题的解释方式与中 国的外交哲学、 对外战略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有关, 比如中国的和 合文化、 倡导的和平发展模式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都与建构主 义主张和平地解决争端、 强调共同命运和集体身份的树立、 通过 国际制度和多边主义机制实现良性互动等也是非常接近的; 中国 提倡的 “互信、 互利、 平等、 协作” 新安全观更是与构建主义的新安 全观不谋而合的; 当然中国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也是构建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的价值取向。虽然有人对温特建构主义的理念论 和行为体的身份、 利益等元素与结构体系之间的构建学说提出了 质疑, 但是他对主流理论的权利、 利益、 身份等核心概念赋予了新 的意义, 使我们认识到行为与社会的形成与维持密不可分, 而我 们的行为又来自我们对身份、 利益的理解和认同。 虽然建构主义 理论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但是通过它可以解释出构建和谐世界 的理念与现阶段我国对身份、 利益的界定及其对外行为选择之间 关系, 这不仅为我们的外交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使得构建一 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也成为可能。
作者简介: 袁国强,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黄孟洲,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
201 0 年 10 月(中)
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指出如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能力建设, 标志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成熟。 构建和 谐社会、 和谐世界主张的提出体现了我国的内外发展思维、 发展 模式和对外战略的历史性战略转型。 从国际关系领域看, 构建和 谐世界的主张也说明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角色的从新定位和身 份的从新认同: 中国逐渐承认和接受了当前由美国或西方联盟主 导或在其中有主要影响的现存地区与世界秩序。 一方面, 尽管中 国并不赞同现有体系中的所有方面, 但中国也并不认为现有秩序 是完全不符合其利益的, 因此并不试图挑战这一秩序, 而是如果 有可能的话, 试图融入这一体系。 这一转型意味着中国对外姿态 实现了从斗争到合作共处的超意识形态转变; 中国不再是现有秩 序、 机制的挑战者、 批评者和边缘者而是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融 入者和建设者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这体现的不仅是身份 的认同的层面也有利益的方面。 按照温特的观点, 国内政治在塑 造国家特征时的相对重要意义则具有优先性, 利益是以身份为先 决条件, 因为行为体在知道自己是谁之前是不可能知道自己需要 什么的。中国这种身份认同的转型不仅是时代发展和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要求, 也是在国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更是我们对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的世界大势的深刻理解和正确 把握。在和平、 发展和全球化的世界主题下, 和谐世界的构建有 利于争取为实现国内稳定、 发展、 繁荣的外部环境, 有利于实现中 国现阶段的战略需要, 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当下的国家利益。 2. 构建和谐世界与互动。温特认为身份是有内在和外在结 构构建而成的, 包含了自我持有的观念和他者持有的观念。 他还 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约翰可能认为他是一个教授, 但是如果他的 学生不这样认为,那么他的身份在他与学生的互动中就不起作 用。 行为体单凭自己是无法获得角色身份的, 角色身份依赖共有 期望, 只有在交流互动中习得合作性的或冲突性的共有期望, 从 而界定出朋友或敌人的角色身份; 然后, 行为体根据有意义的他 者对待自己的方式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种反应又加强了习得的身 份和利益, 即反射评价或镜式反应。 也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 在与各国的交流互动中得到他国的积极反馈, 这种反馈又有助于 共有期望再次确认, 否则只是一厢情愿的空口号。 在中国和平崛 起的大背景下, 在于他国的实际互动交流中, 我们应以更有效的 方式传达出中国的战略意图即和平发展战略, 避免他国对中国的 战略意图产生误解, 减轻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 我们也应该更全 面更深入地融入国际社会, 接受并参与了更多国际机制的安排, 提出了更多的倡议, 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我们还应该更多地参 与地区组织和多边合作, 把相互依赖的利益制度化以减少双边关 系的不确定性, 或者结成利益共同体, 培养集体身份的形成, 和这 些国家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举措能使我国与他国获取合 作利益的同时减轻他国对中国崛起的忧虑, 增强他国对中国的信 任和对中国和平、 进步、 合作、 发展的身份的认同, 达到长期良性
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大致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 代, 并在冷战结束后显示出它的影响。 美国国际政治学家亚历山 大・温特的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1999) 标志着建构主义国际 关系理论的成型, 温特也因此成为了近年来建构主义学派最为活 跃的代表人物。建构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行为体身份和利益 的社会构建。 建构主义承认物质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但它否定 纯粹的物质主义, 它提倡观念的作用, 强调客观因素只有通过行 为体的共有观念才能产生影响行为的意义。构建和谐世界主张 的提出背后, 反映了中国对其身份、 利益转变的认知和把握以及 对康德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一、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 中文化、 身份、 利益、 互动之间的 关系
参考文献: [1[美] (Wendt,A.) 秦亚青译. ] 温特 著.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2008. [2]王逸舟. 中国对外关系转型 30 年.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8. [3]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 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05-09-16.
・建构主义视角浅析和谐世界的观念构建
袁国强
摘
黄孟洲
要 构建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关于身份政治的理论, 不同的体系文化确定了国家不同的角色身份, 不同的身份又确
定了不同的国家利益, 从而有了不同的行为: 敌对的、 竞争的或是友好的。构建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对康德文化的认同, 本 文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浅析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主张背后的观念构建及其相关意义。 关键词 温特 建构主义 和谐世界 康德文化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0)10-176-02 的。 行为体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 唯一的方法是使他们各自的理 解吻合起来, 也就是要交流。 身份和利益不仅仅是在互动中习得 而来的, 而且也是互动所支承的。 温特认为国际体系虽处于无政 府状态, 但并不意味着无政府状态就不合作, 他详细分析了三种 无政府 “文化” ——霍布斯文化、 洛克文化、 康德文化, 并认为它们 都是由于关于自我和他者关系的不同社会共有观念结构建构而 成的。 一旦行为体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继而也出现了一种不断变 化且互相作用的体系结构。 根据温特的建构主义观点, 我国在国 际互动中, 该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和利益呢?我们又应该怎么对 待他者, 以敌人、 竞争者还是朋友的身份?构建和谐世界主张的 提出很好地回答以上问题。 二、 和谐世界及其观念构建的意义 在该部著作里, 温特借鉴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 全面提出了 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 他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结构理念主义 和 “文化社会学方法” 国家也是有意图的行为体, , 国家具有自我 意识, “国家也是人” 这一点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本质。国际关 即 , 系行为体、 体系都是社会构成的, 行为体间的互动造就了社会构 建, 但是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 而是观念现象。观念有着巨大 的力量,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观念属于一种文化, 国际体系文化包 含了共有观念、 共有知识、 共有期望等。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 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的信念和期望。共有观念、共有知识 (身份、 认同、 规范、与身份、 ) 利益的关系是一种互构关系, 作者举 了奴隶与奴隶主、 教师与学生的例子来做说明。 温特认为身份决 定利益, 利益决定行为, 从而影响国际合作与国家的对外政策。 权利的意义和利益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观念决定的。国际 政治的最根本因素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分配。国际政治中权力 分配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益分配建构的, 利益的内容在很 大程度上又是观念建构的。 温特解释了苏美冷战的观念建构, 即 当 “冷战” 这个文化形态形成之后, 美国人和苏联人就有了共有的 信念: 他们互为敌人。 这个信念帮助确立了他们在任何给定情景 中的身份和利益。他们的行为方式又向他者证实了他们的确是 威胁,这样就再造了冷战。温特得出的结论是文化可以导致冲 突, 也可以导致合作; 共有观念可以是冲突性的, 也可以是合作性 (一) 和谐世界的提出及内涵 2005 年 4 月, 胡锦涛参加雅加达举行的亚非峰会, 在讲话中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同年 9 月, 胡锦涛在联合国 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讲, 全面阐述了 “和谐世界” 的深 刻内涵,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渴望和平发展、 愿做负责任大国, 并 希望与其他各国共建和平、 繁荣、 和谐的世界的忠诚愿望。和谐 世界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外交地位的新变化、 对外战略的新思维、 外交政策的新发展, 它包含了政治上建立法制世界、 经济上强调 共赢共荣、 文化上鼓励文明间的对话等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生 态的各方面, 内容十分丰富。 和谐世界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与时 俱进的优良理论品质。 (二) 和谐世界的观念建构 1.构建和谐世界的身份观、 利益观。温特认为国家的身份和 利益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国内政治而不是国际体系决定的, 列宁也 说过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中国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和谐世界) 是内 政发展逻辑 (和谐社会) 的自然延伸。笔者认为关于构建和谐世 界主张的提出说明了我国对和谐身份的认同及和谐利益观的形 成。在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是一个隔绝于国际市场封闭状态, 政 治及意识形态统治一切, 政治外交是外交工作的主体; 相对来讲, 中国的敌友关系在该时期可以说是泾渭分明。随着国内社会的 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实现了全面转型。2004 年中共十 中图分类号: C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