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理论概述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学习理论1、关于学习的含义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2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5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关键作用(4(5(6理论概述1同化(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2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教育理论,从哲学上看,乃是一种认识沦。
它是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在教育学领域中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建构主义目前日渐流行,主要观点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流被动获得的,而是通过认识主体的反省抽象而主动建构的;有目的的活动和认知结构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以下简要阐述建构主义理论涉及数学教育的一些论述,并做一些辨析。
一、什么是数学知识?建构主义学说认为,数学知识并非绝对真理,即不是现实世界的纯粹客观的反映。
数学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并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直至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举例来说,欧氏几何学中的点没有大小,边没有宽度。
但是,黑板上画的三角形,线条却有宽度,也不笔直,都不是抽象的几何意义上的三角形。
每个人头脑中的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各人有各人对三角形的不同解释,但是彼此能够理解。
这种几何学的三角形,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人的头脑主动建构的结果。
学习有些数学内容,很像学习下象棋,那些走棋的规则,输赢的判定,都不是来源于现实,而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约定。
作为一种约定的数学,也只能靠主观建构。
这就是说,人脑不是照相机,数学知识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思维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主张“能动的反映论”,反对“机械反映论”。
但是,一部分建构主义学者认为,数学知识依个人的主观认识而定,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受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
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是不能检验的,也不必要检验。
这就会导向“不可知论”。
实际上,经过人们反复实践的检验,现实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真理(包括数学真理)确实是现实世界的反映。
人的能动性反映在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整理、抽象、组织和系统化。
如果听信某些极端建构主义学者的观点,就会走向主观唯心主义,需要注意分辨。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它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学习科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自探索科学现象并建构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并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他们已经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观察到的事物。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节奏。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例如,有些学生更喜欢视觉学习,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图表或视频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应该是一个反思和提供反馈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打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思考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访谈和学生作品评价,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是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并将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并重视评价的反思和反馈功能。
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意义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鱼牛与建构主义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 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 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 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 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 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 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 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 Page 4
Page 21
随机进入式教学的环节
⑴ 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⑵ 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 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⑶ 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 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 ⑷ 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 ⑸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与支架式教学中相 同.
Page 12
(六)维特洛克生成学理论
维特洛克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 就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 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从环境中接 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地 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 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Page 13
(七)乔纳生知识获得三段论
Page 14
Page 17
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引言:教育学是关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研究。
学者们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理论,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其中,建构主义理论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教育学理论。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概述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对学习者的启发和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探索和经验可以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和意义构建。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1.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索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强调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建构主义理论鼓励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来共同建构知识。
这种合作和交流可以是小组合作、讨论、项目研究等形式。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分享想法、观点和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构建更深层次的理解。
3. 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安排学习计划。
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4. 注重学生的反思和评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经常进行反思和评估。
学生不仅要思考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还要思考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技能,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使学习更富有意义和深入。
建构主义定义
建构主义定义建构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和理解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知觉和认知过程。
它认为知识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通过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社会交往中建构出来的。
在建构主义的框架下,知识和现实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观察者的主观解释。
它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知识是通过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观察、交流等互动过程中建构出来的。
个体的认知过程和经验是有限和片面的,因此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变化的过程。
同样的事件或事物对不同的个体来说可能引起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建构主义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和知识建构的影响。
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观点、价值观、信念等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圈子会给予个体不同的认知框架和知识结构。
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学习,逐渐接受并与他人共享特定的观点和知识。
这种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得知识成为一种共同构建的社会产品。
建构主义也强调语言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类表达和传递意义的重要工具,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语言交流,个体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理解和解释,同时也从他人那里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
语言的使用和交流过程中,个体的观点和知识得以不断修改和调整,最终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教育过程也被视为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探究、实践、合作等方式建构知识。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从事实探究、问题解决和对话交流等活动,帮助他们建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结构。
总体而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个体和社会之间互动建构的产物,个体在社会、文化和语言环境中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方式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知识。
建构主义的观点对于理解个体认知过程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建构主义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教学设 计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 建构的情境;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 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师生、学生 之间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意义建构是教学活动 的终结,也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 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 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 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 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 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
第四组
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 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兴起于 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当代心理学理 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 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 另一方向发展,被心理学家称为“当代 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的定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 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 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 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 的方式而获得。换句话说,学生获得 知识的多少不再取决于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教授内容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学 习者根据自身的经表人物是冯· 格拉塞斯菲尔德和斯 戴福。冯· 格拉塞斯菲尔德提出,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 原则:①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 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 相互作用而实现的。②认知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 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 实。 激进建构主义关于学习与认识的这一观点源于皮亚杰的研究, 认为学习是在总结个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 和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它是从个人的角度接近学习和认 识的,重点描述的是个人方面的心理,其主要关注的是个体 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注意的中心在于个人理解力的发 展,而对学习的社会性一面则重视不够。
建构主义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1999年亚历山大· 温特发表《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建 构主义通过10年 的发展,建 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温特认为,组织或国家的行 为都是社会建构的,并不遵 循一个不变的秩序或原理。
二、代表人物及观点
皮亚杰(J.Piaget)-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 科恩伯格(O.Kernberg)、 斯滕伯格(R.J.sternberg) 强调个体的主 卡茨(D.Katz) 动性 维果斯基(Vogotsgy)-“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 2
3 4 5
什么是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及观点
主要研究内容
建构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结束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又称为社会建 构主义,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 · 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 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理论 ,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 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 习的过程中,教师当如何适当的扮演支持 者的角色。
四、建构主义进入中国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新发展促进了国内 相关研究。朱德米《经济特区与中国政 治发展》与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 理》等,“不约而同”地导入观念分析 ,或者结合观念分析与制度分,研究 观念变革与中国政治转型,或者将观念 路径导入“制度范式”并尝试建立比较 政治分析框架。 杨光斌老师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 研究中国政治发展,注意到制度变迁关 键时刻“思想观念”的重要性。 他指出:思想观念影响制度结构,并和 制度结构一道影响着制度安排,或者直 接影响着制度绩效。
二、代表人物
皮亚杰 维果斯基
三、建构主义学派理论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 么是学习”)
建构主义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主要观点建构主义主要观点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追求在孩子的思维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建构主义教育的核心是这种过程是被认为是孩子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方式,而非被动地吸收信息。
建构主义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1. 学习的过程是由个体的主动构建与社交交往的协同构建这两个方面共同实现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基于个体通过积极参与而构建知识和经验。
2. 学习不仅是理解知识,而更是对新知识的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而更是对新知识的构建,这一过程依赖于个体和集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学习发生在地位平等的人际关系中。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指导者,而不是权威和控制者。
4. 学习是与实际情境紧密相关的。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应当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学习的内容应当来自真实场景并有意义。
5. 学习是因人而异的。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个体的学习过程都是独特的,学习的结果会因个体的知识、背景、学习风格和能力等差异而有所不同。
6. 学习的结果是对知识和经验的重新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建构,并对新的经验和信息进行重新组合。
7. 评估应当基于学生的理解和个体建构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评估的目标是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和概念,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通过个体和集体的协作和建设,不断地构建新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的结果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建构,并对新的经验和信息进行重新组合。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指导者,而不是权威和控制者。
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
传统的
传授知识 教师
学生
建构的
学生 帮助 教师
知识
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
情境: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和现实 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和环境,它 提供给学生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始终的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学生与与媒体之间的友好、平 等的支援和帮助;
2、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诸如:―第一小节,作者主要写了 什么‖等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声音、色彩、形状等不同 的侧面感受和理解文中所描写的瀑布的雄伟、壮丽。(随机 进入学习)
3、从字面意义上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子进行比较,并 且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感受瀑布 的意境。(思维发展训练) 4、教师讲解完诗歌的内容以后,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 组讨论自己所见过的瀑布,及其特点。这样不仅达到对 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且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协 作学习) 5、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以检查学生的 学习效果。(评价)
会话: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 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与商榷;
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知识或学习主题 的意义,即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 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题研究模 式
情境学习模式 探究学习模式
认知建构 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
支架式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
社会文化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
实际发展水平
最近 发展区 学生发展
潜在发展水平
学习支架
用台阶来比喻“支架”
建构主义简介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流派,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其观点是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得以发生的四个要素是:①情境: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景。
②合作:强调社会互动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同伴教育)③对话:经验和智慧分享(最近发展区)④意义建构: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理解与认识。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一、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不应是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和传递过程,而应是学生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生成和生长的过程。
二、教学应基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设计。
三、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活动和主体交往。
四、教学应重视真实教学情境的创设。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存在很多弊端,许多教师津津乐道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杯桶理论,忽视新课的发现和引入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和推导过程,忽略课堂中化学科学方法的渗透和核心观念的建构,传统的教学观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们要把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包括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
建构主义为我们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运用提供了极富前景的指导思想,但是建构主义理论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
他经过研究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
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这之中,意义大致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
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
在这里,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
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
它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 ogotsgy)。
2、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
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
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一、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又称为社会建构主义,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
(说法不一)福柯认为,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这种建构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不同。
他强调文化和观念对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建构主义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对社会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反结构主义的兴起是有关的。
正当结构主义在法国成为学术主流思潮,并受世界关注之时,其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进而产生了分化,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的产生。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同时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它是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环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比较结构主义强调结构的普遍性和自律性(同质同构);而后结构主义则转向异质事物,认为此乃世界均衡的基础。
正是文化的差异才形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秩序。
如果这种差异消失就会导致事物结构变异与更替。
**结构主义表现出对客体的依赖和对理性的信仰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性;而后结构主义则表现出对非理性的张扬和对非逻辑的推崇。
**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结构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后结构主义则对事物整体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整体性的思维会导致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学原则,只有消解整体性,才有助于思想的传播和防止思想的僵化。
**在后结构主义看来,结构主义无限发展了索绪尔的共时性和特别强调了结构的客观性,而没有对历时性和实践主体的主观性给予应有的关注。
这样,在结构主义内部的一些人对结构主义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加以全新的改造或者说进行了完全相反的解释,形成了后结构主义。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昭示出人渴望着重建精神价值的新维度,在充分获取个体丰富差异性的同时,重新整合起人的完整形象。
建构主义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
• 他试图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纳入人类科学的研究轨道,并将“意义的 建构”确立为心理学的中心概念。
(1)认知发展观 )
•
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即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以 及同伴和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 • 知识建构过程,该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与知识的评价。
• 当然任何理论不是十全十美折的,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 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正发挥着积极的指导 作用。
谢谢聆听!
建构主义概述
概念 评价 历史渊源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基本观点 分类
一、概念界定
• (一)概念
•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 论经。它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 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 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 为基础来建构自己怪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陈琦)。
四、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对教学 启示
• (一)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 (1)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 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要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 (3)有些知识可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 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 (4)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 在具体情景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 (3)学习的情境性 • 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抽象地存在,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
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因而,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 来。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是指研究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即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平衡是指研究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中,XXX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
XXX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而顺应则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研究理论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研究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建构主义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类研究过程的认知规律,包括研究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研究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有效的认知研究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研究环境。
建构主义研究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从研究的含义和研究的方法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集中于构建人们对社会、文化及心理现象意义的特定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真正的知识都是一种主观体验,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理解模式,这些
模式都是他们在文化中学习和构建起来的,而它们有可能被改变和更新。
它强调人们形成自己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又是他们自身历史和文化脉络的
一部分,同时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在他们的意识中发现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的
能量。
此外,建构主义还认为,个体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可以构建一种开
放的、动态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学习系统。
建构主义的教师的主要
任务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社会性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实
际知识体系。
这种知识体系有时可以帮助学生在他们社会环境中实现最大
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领域的建构主义理论
国际体系的结构和国际体系的单位之间的建构关系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视角,国际体系的结构是社会性的,其要义是共有知识和文化,是观念性的而非物质性的,施动者之间的互动导致结构的形成,施动者造就结构而结构也建构施动者的身份和利益,进而影响施动者。
“建构主义”原本是1913年沙俄艺术家和建筑学家新创的词汇。
十月革命后,他是一种重要的新艺术潮流。
建构主义被普遍用来描述一种认识论立场,其内涵和最初的建构主义有了很大的区别,它被作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取向,重视客观世界乃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存在的,所以得名“建构主义”。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尼古拉斯·奥努夫在1989年首次使用这一术语。
80~90年代,主流理论范畴内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辩论被普遍视为“范式间的辩论”的焦点。
与此同时,非主流学派也不断的涌现,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且纷纷向主流理论发起挑战。
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定义和内容产生了质疑。
社会建构主义就是在这种争鸣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且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学派之一,建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奥勒夫、卡赞斯坦、考斯罗斯基、克拉托克维尔等人,其主要理论家和最重要的而是亚历山大·温特。
从总体上看,建构主义注重的以心理学为基础“把心态,期望,知识,信念等作为基本因素来解释行为”,代表了一种认知取向。
它在对事物严谨逻辑的分析过程中,拒绝纯粹按照物质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努力寻找国际现象背后的心理和文化因素。
然后观察现象和原因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强调心理和文化为基础的重要性,他主张以社会学的视角看待世界政治,重视国际中存在的社会结构,不否认物质力量的部分客观性,但强调规则在国家效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间存在着的双向建构关系。
他认为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而不是有物质力量决定的;(2)有目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共有观念建构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3]。
温特认为他的社会建构理论是以整体主义为方法论基础,以理念主义为本体论基础,以科学实在论为认识论基础,强调观念的重要意义,这是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的基底。
他不采取反思主义的“诠释性方法”,强调建立严格的科学研究议程,提出能够证伪的科学假定。
从根本上说,社会建构主义承认客观存在的重要性,他反驳了一些认为建构主义是主观唯心论的批评。
他认为,尽管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和客体间没有清晰界定,但他承认国家体系和国家这类社会结构的客观存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主义是唯心主义是不正确的。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严格的科学研究议程,经过认真的科学验证,就可以获得关于社会的客观认识,建构主义的这一系列实证性的研究都坚持了科学认识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