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
土壤中的硒在微生物和化学作用下 会发生形态转化,影响其生物有效 性。
土壤中硒的含量与分布
土 壤中硒的含量存在显著差 异。
分布规律
土壤中硒的分布受到气候、 地形、母质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
富硒土壤
部分地区存在天然富硒土 壤,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 态价值。
03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利用
硒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分布不均
硒在地壳中的含量非常低,且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土壤中的硒含量差异很 大。
富硒土壤
一些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特殊,土壤中的硒含量较高,这些地区被称为富硒土壤。
硒的生理作用与健康影响
生理作用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
健康影响
适量摄入硒对预防某些疾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具有积 极作用。
适量的硒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的肥力。
降低土壤污染风险
适量的硒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降低土壤污染的 风险。
05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研 究方法与展望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研究方法
土壤硒含量的测定
通过化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 谱法、原子荧光法等手段测定 土壤中硒的含量,了解土壤硒 的分布和丰度。
运输途径
吸收的硒通过植物的木质部输送到地上部分,参与植 物的生理活动。
分布规律
不同植物对硒的积累和分布能力不同,通常在叶片、 茎和根部有不同程度的积累。
富集植物
某些植物对硒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被称为“硒指示 植物”。
植物对硒的利用与需求
生理需求
01
适量的硒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如提高抗逆性和
探索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高效利用途径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硒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是人类获取硒的重要来源,其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直接影响到硒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人体对硒的摄入量。
研究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和农作物的硒生物强化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主要通过根系进行。
硒通过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然后转运到各个组织器官。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硒的吸收转运蛋白。
硒转运蛋白家族包括硒硫蛋白家族、硒硫蛋白P家族和硒硫蛋白R家族等。
这些蛋白负责硒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并参与硒在植物中的分布和积累。
硒的代谢途径主要有硒胱氨酸途径和硒甲硫氨酸途径,其中硒胱氨酸途径是硒在植物中的主要代谢途径。
农作物的硒生物强化是指通过调控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使其积累更多的硒。
硒生物强化是提高食物硒含量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硒含量较低的农作物。
研究表明,钙、硒、硼、锌、铁等营养元素对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
合理施用这些营养元素可以提高植物对硒的吸收能力。
适宜外界环境条件对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也有重要影响。
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和积累。
研究发现,施用硒肥、调整土壤pH值和改良土壤结构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
主要农作物的硒生物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麦、玉米、花生和蔬菜等作物上。
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品种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引入这些品种来提高农作物的硒含量。
已经有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造植物,使其对硒的吸收能力大幅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硒含量。
这些研究为农作物的硒生物强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土壤中硒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PPT
8
中国硒元素生态景观类型图
9
2.影响土壤硒含量的因素 n (1)成土母质
n 土壤硒含量的因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成土母质的组成和性质,发育程度 低的土壤尤为如此。
n 低硒母质有近代风沙沉积岩、黄土、花岗岩、 石英砂岩、砂岩、流纹岩等
4-2
13
n (4)土壤有机质
n 有机质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其载体土壤的硒含量, 一般高出1-2个数量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硒相应增加。
n 土壤中硒的含量:富有机质土>粗质土>细质土> 粗质土。
14
土壤中硒的形态
不同的分类方式
n 按价态的不同可分为元素态硒、硒化物、硒 酸盐、亚硒酸盐、有机态硒化物和挥发态硒 等;
10
n (2)成土过程
n 成土过程往往改变成土母质中硒的最初含量、 结合形态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随着成土 过程的加深,母质对土壤的影响渐趋减弱。
n 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异,受到生物富积、淋溶 与黏化作用的强烈影响。
n 土壤酸碱性影响硒存在的形态。
酸性条件亚硒酸盐,碱性条件下以硒酸盐形态存在。
11
n 富铁铝化过程,常伴有硒的富积 ,富铝化程度 愈高,则硒含量愈多。
n 淋溶作用则导致土壤贫硒。土壤在淹水后渐渐 转化为还原条件,促使氧化铁等的还原并同时 释放出所含有的硒,从而导致无机硒溶解量增 加并随水下移至土壤底层。
12
n (3)土壤质地
n 土壤中硒的多寡亦与黏粒含量密切相关,土壤 质地越黏重,硒含量就越高,即细质地土壤含 硒多于粗质地土壤。
硒几乎存在所有免疫细胞中,补硒可明 显提高机体免疫力。
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环境行为研究
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环境行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和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其环境行为。
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营养元素。
然而,硒的过量或不足都可能对人体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硒在自然环境中的赋存状态及其环境行为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硒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择典型富硒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石、土壤和植物中硒的含量、形态分布及其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揭示硒在这些环境介质中的赋存状态及其环境行为。
研究内容包括:岩石中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土壤中硒的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及影响因素,植物对硒的吸收、转运和富集机制,以及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环境行为。
通过对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和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环境行为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硒资源,提高农产品硒含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硒元素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典型的富硒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地区因地质背景特殊,土壤中硒元素含量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富硒生态环境。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分布广泛,包括南方湿润气候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涵盖了多种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在地理位置上,研究区域主要位于我国的一些硒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湖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
这些地区的硒含量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硒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气候方面,研究区域的气候类型多样,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干旱半干旱气候等。
这些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土壤中硒的赋存状态和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类型上,研究区域内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包括黄壤、红壤、棕壤、黑土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硒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
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
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
土壤中的硒是一种微量元素,它具有重要的生命活动功能。
土壤
中的硒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是指硒在土壤中的分布、形态、含量和来源
等方面的特征。
1.分布:土壤中的硒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和土壤剖面中,其中表
层的含量较高,剖面中含量逐渐降低,但随着深度增加而变化逐渐变
化不大。
2.形态:土壤中的硒存在于多种形态,主要包括无机硒和有机硒。
无机硒包括硒酸盐和硒化物等,有机硒则主要包括硒酸酯、硒甲硫氨
酸等。
3.含量:土壤中的硒含量与当地的地质环境息息相关,通常分布
范围在0.01-2.0mg/kg之间,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地质背景中含量有所
不同。
4.来源:土壤中的硒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水体和植物等,其中
大气降水是硒进入土壤的重要途径。
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可以制
造和富集硒,进而丰富了土壤中硒的含量。
总之,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当
地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
了解土壤中硒的来源、分布、形态和
含量,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土培植物对硒的吸收和挥发作用
微克
。
土 壤 簿生物 与植
物 的 挥发 量 虽不 能 分开 来 有 明显 作 用
。
但不 同植 物 之 间存 在 的 差 别 表 明
5
,
植物 在挥 发土壤 中硒 的方面 具
,
硒 以 硒 酸钠 的形 式施 于土壤 中 可 迅速地 被所 有 硒 从 土壤 的 逸 出 量 占6
4
.
种植 物 吸 收
以 至 于 这 种 吸 收 量 超 过了
口 冷性硫 密 纸 空气么
,
,
斌性 嵘 浦 纸 空 兔进 。 工 陈 气 小室 集
,
活性 碳滤 纸 上 收 集 到 的 硒 用下述 方 法析 出 涤
、
:
将 滤纸 剪 成 肠 m
m 圆片
。
在5 0
m l洗 涤 器 中洗
还 原 及 氢 化物 增代 后
I
。
,
水 中 硒 的 浓 度 用 原 子 吸 收 分 析法 分析
其
中一 种 是 D 培植
,
DMS
,
可 是 其它
种 尚 未确 定
试 验 用 的 植 物是 用 下 述研 究 中使 用 过 的 营 养 浪 所
。
然 而从 土培 植物 中 也可 以 采 集 到 挥发 性 的 硒
三
I
。
材 料与 方法
挥发 性硒 的采 策 与 洲 定
,
建 一 透 循 丙 烯 塑 料小 室 的植 物 截 面。
4
.
5 毫 米塑 料 盆 内置 种 于 1 0
。
,
以便 从 中 收 集 挥 发 性 的 硒
.
小室高
, 。
1
米
,
地方性硒中毒和硒缺乏
医学参考值
血清和血浆硒含量接近,是了解人体硒状 态的最常用指标。通常情况下,血浆硒: 0.63~0.76μmol/L——低硒 0.76~1.27μmol/L——正常值 1.27~1.52μmol/L——高硒
四、硒与地方病
1.地方性硒中毒
(1)概念:地方性硒中毒是由于土壤、饮水 和食物中硒含量过高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 以慢性中毒最为常见,主要症状为毛发脱落、 甲损害及神经系统损害。
(2)毒作用机制:
①过量硒攻击特定的脱氢酶系统,尤其是琥珀 酸脱氢酶失活。硒有可能是与酶的巯基结 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②与S-腺苷蛋氨酸的损耗有关:一方面,无机 硒被代谢为相对低毒的二甲基硒化物要消 耗S-腺苷蛋氨酸作为甲基供体、另一方面, 亚硒酸盐能使合成腺苷蛋氨酸的酶——蛋 氨酸腺苷转移酶失活。
体内代谢为中间产物后才具有致癌性,硒 可使催化中间代谢产物生成的酶活性降低。
(3)抗氧化作用。许多化学致癌剂和放射性物 质致癌均与自由基形成有关。
(4)硒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机体的抗癌 能力。
6.其它
硒可调节维生素A、C、E、K的吸收与消耗, 并与维生素E协同保护细胞膜,参与CoA、泛醌 的合成,在机体代谢细胞呼吸电子传递中起重要 作用。
病因:病区土壤、饮水及粮食等的常量化学元 素与微量化学元素的比值失调。调查发现,病 区的水、土壤及粮食均呈低硒状态;儿童的头 发及尿中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应用亚硒酸 钠防治大骨节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证明, 缺硒可影响软骨细胞生物膜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使之容易受有害因子的损伤。
其它病因:病区的粮食及饮水中毒病区中的粮 食如小麦和玉米受镰刀菌污染。镰刀菌本身的 毒素及被污染谷物所产生的分解产物胺类可引 起骨及软骨病变。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也是一种独特的抗氧化剂。
然而,人体不能自主合成硒,只能通过食物摄入。
因此,应用生物强化技术提高食物中的硒含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根据文献综述,对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一、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1. 硒在土壤中的形态土壤中的硒存在多种形态,主要有无机硒和有机硒。
无机硒包括硒酸盐、硒化物和元素硒等,其中硒酸盐是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形态。
而有机硒主要指硒代谷氨酸,它是一种具有生物可利用性的有机硒形态。
植物在吸收利用硒的过程中,一般通过根部吸收硒酸盐,然后在体内还原成元素硒或硒代谷氨酸,并向地上部输送。
硒在植物体内主要与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分子结合形成有机硒,也可以以元素硒的形式存在。
不同植物对硒吸收利用的能力有所不同,其中小麦、大豆、玉米和甜菜等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强。
1. 硒肥料施用硒肥料施用是最常见的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方法之一,一般将硒肥料直接施入土壤中,通过植物的根部吸收,进而提高硒的吸收利用率。
目前硒肥料的种类主要包括硒酸盐、硒亚麻酸钠等,同时,硒肥的施用方式也在不断探索和优化。
2. 水培技术水培技术是在不用土壤、以水为介质的条件下进行植物栽培的方法,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技术。
通过加入适量的硒源和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素,使得植物在水中生长时吸收利用硒的效率较高。
水培技术的优点是节约水资源,减少土地污染,同时也方便控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状态。
3. 生物质基原料施用生物质基原料施用是指将硒肥料添加到生物质基质中,通过植物根系吸收,进而提高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效率。
在农作物生物质基质中施用硒肥料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善土壤质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物质基原料施用对植物硒生物强化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目前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技术已有多种方法,并且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土壤中硒元素对环境及生物的影响
土壤中硒元素对环境及生物的影响土壤中的硒元素对环境和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适量的情况下,硒对生物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当硒超过一定限度时,可能会引起环境和生物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环境和生物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土壤中硒元素的影响。
首先,硒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土壤中的硒元素可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适量的硒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但当硒超过一定限度时,可能会导致植物对硒元素的过度吸收,进而引起植物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其次,土壤中的硒元素还能够影响土壤的微生物活动和养分循环。
适量的硒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并参与养分的转化和循环。
然而,过量的硒元素可能会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
此外,土壤中的硒元素还可能引起土壤的污染,特别是对周围的地下水和水域造成潜在的污染风险。
硒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当土壤中的硒超过一定限度时,可能会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和溪流中,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这种污染可能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并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土壤中的硒元素对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量的硒元素对生物体具有生理功能,能够参与多种酶的活化和反应。
首先,硒元素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人类和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入土壤中的硒元素,硒在体内作为抗氧化剂,参与肝脏解毒和免疫功能的维持。
适量的硒摄入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风险,同时对于甲状腺功能和生殖健康也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硒摄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可能会引起硒中毒,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其次,土壤中的硒元素对于其他生物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硒元素对于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具有刺激作用,能够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
此外,硒元素还能够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适量的硒元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但超过一定限度时,可能会引起植物生长受限和毒害症状。
土壤硒与环境
铁形成了溶解性极低的氧化物和水合氧化物,有效性大大降低。土壤
pH值由于可以影响土壤粘土矿物对土壤硒的吸附,也间接影响土壤中 硒的有效性。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是通过土壤中硒的价态来影响土壤硒的有效性的。在 高度氧化状态下,硒的主要存在形态是硒酸盐,不易被吸附,水溶性和
前言
由于硒的抗氧化性,对体内过氧化物的形成和积累起支配作 用,故其与人体和动物的抗病性以及植物的生长有密切的联 系。 在中国克山病流行地区.由于土壤中硒元素的贫乏,导致粮 食和人体内硒量过低是主要病因之一。 硒元素浓度过高也会对人、动物、植物及某些细菌产生毒害 作用。例如:富硒的粮食和蔬菜可引起人体硒中毒,发生脱 发、脱甲病症。土壤含硒适中,对于提高机体抑制癌症发病 具有积极意义。 硒元素毒害和缺乏两个边界浓度比较狭窄.这也是硒成为环 境科学关注的重要元素之一的原因.
由于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与其形态密切相关。近年来提
出了数种土壤硒的分级方法.以了解不同结合态硒的生
物有效性。
土壤硒的分类
不同形态硒的有效性不同。硒酸盐易溶于水, 因而其植物有
效性最高, 但也最易淋溶; 亚硒酸盐虽易溶于水, 但亚硒酸盐
的生物有效性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土壤中氧化铁或氢氧化铁 对亚硒酸盐强烈的吸附导致的; 硒化物难溶于水, 植物难以吸收; 有机硒如硒代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 SeCys)和硒代甲硫氨
硒的吸收,但低硒水平.硒与硫有相互协同吸收 金属离子的作用 其它: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水分、电解质含量等
影响土壤中硒有效性的因素
土壤中硒的有效性与土壤质地、pH值、氧化还原电位及有机质含量等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接着在详细讨论了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现状、硒生物强化方法与效果、影响因素以及硒在农作物中的生物有效性。
最后在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及硒生物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硒的吸收利用及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深入研究,有望为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水平,保障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植物、硒、吸收利用、农作物、生物强化、研究进展、影响因素、生物有效性、农业生产、应用前景、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硒是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硒缺乏的现象,导致许多地区的土壤和作物中硒含量低下,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作物中硒的含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虽然人们已经通过无机硒肥料的施用来增加作物硒含量,但是其效果并不显著,且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
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利用植物吸收利用硒的机制,通过生物强化的方式提高作物硒含量,以解决硒缺乏的问题。
通过对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吸收和转运硒的途径,为提高作物硒含量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探讨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现状,分析硒生物强化方法与效果,探讨硒生物强化的影响因素,最终展望硒生物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了解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现状,掌握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探讨硒生物强化方法与效果,分析不同强化方法对农作物硒含量的影响,为选择最有效的强化途径提供参考;研究硒生物强化的影响因素,明确影响硒生物强化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优化强化技术提供依据;探讨硒在农作物中的生物有效性,从分子机制级别探讨硒的功能和作用,为进一步挖掘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土壤硒元素分布
土壤硒元素分布土壤中的硒元素分布是一个涉及农业、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课题。
硒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对人体免疫系统、甲状腺功能、生殖系统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土壤中的硒元素含量则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硒含量,进而影响人们从食物中摄入的硒元素量。
因此,了解土壤中硒元素的分布情况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以及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中的硒元素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和大气沉降。
在自然界中,硒主要以硒化物和硒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不同地区的土壤中硒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一般来说,火山喷发频繁的地区土壤中的硒含量较高,而一些沉积岩地区的土壤中硒含量较低。
此外,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等因素也会对土壤中硒元素的分布产生影响。
在中国,土壤中的硒元素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西南地区是中国土壤中硒含量较高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四川、云南等地,这些地区的土壤中硒含量丰富,因此当地农产品中的硒含量也相对较高。
而东部沿海地区和华北平原地区的土壤中硒含量较低,这些地区的农产品中的硒含量也相对较低。
因此,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居民摄入的硒元素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除了地域差异外,不同类型的土壤对硒元素的吸附和释放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酸性土壤对硒元素的吸附能力较强,而碱性土壤则对硒元素的释放能力较强。
因此,在进行土壤硒元素分布研究时,需要考虑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等因素。
了解土壤中硒元素的分布情况不仅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还有助于保障人们摄入足够的硒元素,维护人体健康。
同时,合理利用土壤中的硒资源,可以开发出一些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农产品,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的饮食选择。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就包括了重金属污染对土壤中硒元素分布的影响。
一些工业废水、废气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元素在排放到大气或者排放到水体后可能会进入土壤中,影响土壤中硒元素的分布情况。
植物硒的营养特点及吸收转化机理研究进展
参考内容
摘要
植物对铜的吸收运输及毒害机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铜是植物必需的微 量元素之一,但过量的铜对植物生长和发育具有严重的毒害作用。因此,深入了 解植物对铜的吸收运输及毒害机理有助于为植物耐铜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 据。
本次演示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对铜的吸收运输及毒害机理的研究进展,重点探 讨了植物根系对铜的吸收、运输和分布机制,以及铜离子对植物细胞的毒害作用 及其分子机理。最后,本次演示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三、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植物营养诊断方法将更加精 确、快速、无损和高通量。这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营养需求,实现精 确施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四、总结
本次演示详细介绍了传统和现代的植物营养诊断方法,并讨论了它们的特点、 优势和局限性。传统的方法如形态学和化学诊断,虽然在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 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繁琐的操作步骤。现代的方法如生物学和光谱学诊断,具 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无损性,代表了未来植物营养诊断的发展方向。
铜的吸收运输
植物对铜的吸收主要发生在根系。根系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方式吸 收铜离子。其中,被动运输是通过离子通道或水通道蛋白进行的,而主动运输则 需要能量供应和载体蛋白的参与。在铜离子被吸收后,通过细胞内的胞内分布途 径进入细胞器或细胞壁中储存或利用。植物根系对铜离子的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如土壤中铜离子的浓度、其他离子竞争吸收等。
铜的毒害机理
过量的铜离子对植物细胞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铜离子与蛋白质结合:铜离子可与植物体内某些蛋白质结合,干扰蛋白 质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植物生理代谢紊乱。
2、损伤细胞膜:铜离子可破坏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内 物质外流,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土壤_植物系统中硒的赋存形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硒(Se)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和动物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
硒元素主要来源于构成地核外层———地幔的熔岩物质,它的最初来源是火山喷发物和与火成岩活动有关的金属硫化物,次生来源是富硒的生物沉积物[1]。
硒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及有机生物体中,其含量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缺硒会引起很多疾病,如贫血、冠心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糖尿病等。
富硒会造成动物碱病、盲目蹒跚病等。
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心血管病、癌症等多种疾病也和硒有关,它对于肿瘤及癌细胞具有促进分化、抑制分裂的双向调节作用。
同时硒对机体又有一定的毒害,当饮食中的硒含量超过1mg/kg后,会出现中毒症状[2]。
加拿大规定饮用水中硒的最大质量浓度为10μg/L[3]。
不同形态硒化合物的性质有着很大差异,实验证明对动物而言天然有机硒的毒性较无机硒小,生物利用率比无机硒高。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土壤及水中硒的形态有直接关系。
无机硒主要存在于土壤、水和岩石中,有机硒则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体内。
由于不同形态的硒具有不同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因此研究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形态对于搞清硒在土壤中的行为及其对植物的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赋存形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①李莉萍1)②王军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1海南儋州571737;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摘要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硒在生命活动中所具有的抗氧化作用,免疫功能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性已被人们广泛认识。
本文就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存在形态以及在硒形态分析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土壤-植物系统;硒;赋存形态;分析方法分类号S151.9Advances on Existing Form of and Analysis Methodsfor Selenium in Soil-plant SystemLI Liping 1)WANG Jun 2)(1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s/Ministry of Ag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for Utilization of Tropical Crops Germplasm Resources,CATAS,Danzhou,Hainan 571737;2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CATAS,Danzhou,Hainan 571737)AbstractSelenium is a necessary trace element for human health.Its importance in various aspects suchas antioxidation,immunity and the like in the life activity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The research of the existing form,th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technique for selenium in soil-plant system is reviewed.Keywords soil-plant system ;selenium ;existing form ;analysis method ①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PZS025];农业部热Vol.29,No.22009年2月热带农业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第29卷第2期Feb .2009李莉萍等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赋存形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硒 生物 转化
硒生物转化硒的生物转化指的是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土壤或饲料中的硒,将其转化为有机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 微生物对硒的代谢:微生物对硒的代谢主要包括硒的转运、还原、氧化、同化、甲基化等。
其中,微生物对可溶态硒的吸收转运通过一套硫酸盐ABC转运通透酶系统完成。
有的细菌可以将化学单质硒和含硒矿物(硒混合物)转化为亚硒酸盐。
同时,细菌、真菌和酵母都可以进行硒的生物甲基化,将硒酸盐或亚硒酸盐转化为二甲基硒化物(DMSe)和二甲基联硒化物(DMDSe)。
2. 硒在微生物细胞中的同化:硒在微生物细胞中被同化为硒氨基酸,包括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氨酸和硒代半氨酸,并进一步参与硒蛋白的合成。
硒代半胱氨酸是第21种氨基酸,其密码子为UGA,并有专门的tRNA。
3. 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富硒农产品就是通过生物转化的方法,在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中,把土壤或含硒肥料和富硒饲料中的硒吸收利用到动、植物体内,并转化成为有机硒,如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氨酸、硒代半胱氨酸等,从而生产出有机硒含量较高的产品。
主要有两种方式实现:直接从富硒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天然农作物和通过使用富硒肥或喷洒富硒丰产液等手段来培育的富硒产品。
硒的生物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微生物和植物对硒的吸收、转化以及最终将其转化为有机硒。
这个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最终使得硒被植物和微生物所利用。
在这个过程中,硒首先被植物的根系吸收,然后通过植物的细胞膜进入植物细胞内。
在植物细胞内,硒被转化为有机硒,如硒蛋白或硒核酸,这些有机硒具有许多生物学功能,如抗氧化、免疫调节等。
除了植物外,微生物也能吸收和转化硒。
微生物将硒摄入后,通过自身的生物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有机硒。
这些有机硒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也可以被植物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硒。
硒的生物转化对于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生物转化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毒性;另一方面,有机硒对于人体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一、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硒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形式存在,这些形式的硒在土壤中非常容易被植物吸收。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需要通过硒的吸收、转运和富集过程来完成。
目前,对于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 硒的吸收植物体内对硒的吸收主要通过硒代硫氨酸途径完成。
硒代硫氨酸是植物体内主要的硒吸收形式,它通过硒膜内途径和硒膜外途径两种方式被植物吸收。
硒膜内途径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系中的硒通道蛋白(SeT)来实现,硒通道蛋白能够促进硒代硫氨酸的进入细胞内。
而硒膜外途径则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硒通道蛋白(Lsi1)来实现,Lsi1能够促进硒代硫氨酸的跨膜转运。
这两种途径共同作用,使植物能够高效地吸收和利用硒。
2. 硒的转运植物体内的硒主要是以硒代硫氨酸和硒氨酸的形式存在,它们能够通过硒转运蛋白在植物体内进行转运。
硒转运蛋白主要包括硒载体蛋白和硒螯合蛋白两类,它们能够在植物体内通过主动运输和膜蛋白通道的方式来促进硒的转运。
这些转运蛋白能够帮助硒在植物体内进行定位和分布,从而提高植物对硒的利用效率。
3. 硒的富集植物对硒的富集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和植物体内运输过程来实现的。
一些植物能够将硒富集到自身的根系中,这主要是通过根系吸附和根系渗透的方式来完成的。
而在植物体内,硒富集则是通过硒富集蛋白(SeBP)和硒蓄积蛋白(SeHP)来实现的,这两类蛋白能够促进硒在植物体内的富集和存储。
二、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随着对硒的认识不断深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增加,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农作物中硒的含量。
如何提高农作物中的硒含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近年来,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硒生物强化的途径硒生物强化的途径主要包括通过土壤和营养液添加硒、利用富硒菌生物强化、通过硒肥施用和利用硒肥料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植物硒资料
植物硒
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植物硒是指植物中含有的硒元素,其摄入可通过饮食来完成。
研究显示,植物硒的摄入与预防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而且植物硒的来源更加健康和天然。
植物硒的作用
植物硒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其中包括:
•抗氧化:植物硒作为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免疫调节:植物硒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抗肿瘤:研究表明,植物硒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植物硒的来源
植物硒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硒元素,不同土壤中的硒含量也会影响植物硒的含量。
通常,硒含量较高的土壤会使植物富含硒。
常见的富硒植物包括巴西坚果、大蒜、小麦胚芽等。
植物硒的摄入建议
为了获得足够的植物硒,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摄入:
•多食含硒植物:多食用富含硒的植物,如巴西坚果、大蒜、小麦胚芽等。
•合理膳食搭配:保持膳食均衡,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增加植物硒的摄入。
•谨慎硒补充:不建议过量补充硒元素,以免造成中毒。
结语
植物硒作为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和多食含硒植物,可以保持机体健康。
请关注你的饮食结构,摄入足够的植物硒,为自己的健康加油!。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1. 引言1.1 硒的重要性硒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硒在人体中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甲状腺功能等。
缺乏硒会导致多种疾病,如克山病、心肌病等。
摄入适量的硒对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硒的重要性不仅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以及硒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含量状况和生物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2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类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无法合成硒,只能通过膳食摄入。
植物是硒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至关重要。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环境对其吸收硒的能力有重要影响。
土壤中硒的形态、含量以及pH值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效率。
植物自身的生长状态和生理特性也会影响其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
研究表明,一些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强,如小麦、大蒜等。
而有些作物则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生物强化等技术手段来增加其硒含量。
通过研究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可以为提高农作物硒含量提供重要依据。
2. 正文2.1 硒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含量状况硒是一种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也有重要作用。
研究硒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含量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主要农作物中,硒的含量差异很大。
以水稻为例,硒在不同地区和土壤类型下的含量会有较大差异。
一些研究发现,在硒缺乏的环境中种植的作物会出现硒含量偏低的情况,而通过硒生物强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硒含量。
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中,硒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在富硒土壤中种植的作物往往硒含量较高,而在贫硒土壤中种植的作物硒含量较低。
如何有效提高贫硒土壤中作物的硒含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17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发现了元素硒。 由于硒具有一定的毒性,早在几百年前就引 起了人们的关注。但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人们对高硒土壤植物的分析后发现,生长于 其上的谷物和牧草含有大量的硒,从而可引 起动物的硒中毒,硒被视为剧毒原素。
今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与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密切 相关歪,硒很可能还与其他一些硒蛋白的功能有关,这些硒 蛋白与人体荷尔蒙三碘钾酰胺的合成有密切关系。因此,硒 的缺乏可能会加重碘缺乏所导致的甲状腺肿。环境中硒的不 足或过量都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土壤中其他元素的存在互有影响,植物 中硒含量的增加将抑制其对N、P、S等元素的吸收,降低 植物体内某些氨基酸的含量; 硒含量过高也抑制植物对重金属Mn、Zn、Cu、Fe和Cd等 的吸收,P、S和N的施用将有助于减少硒毒,可能是由于 这几种元素的施用抑制了植物根系对硒的吸收。
土壤可溶性有机酸可以改变植物对硒的响应,如富啡酸对 硒的植物毒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按与土壤组分的结合方式划分 1)吸附型硒 常用1mol/L氯化铵 溶液提取。这是 一种断键的、结合松弛的硒,一般占土壤全硒的6 %~16%。 2)铝型硒 用0.5mol/L氟化铵溶液提取。是可提取 的与铝化合物结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含量为 8~59mg/kg,一般占土壤全硒的10%~16%。 3)铁型硒 可用0.10mol/L NaOH溶液提取。指可 提取的与铁结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含量一般 占土壤全硒的17%~42%。 4)钙型硒 用0.25mol/L 硫酸溶液提取。是与钙结 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
硒污染治理
硒污染土壤的植物改良主要有两种方式,①植物 挥发,即通过植物吸收和代谢及植物-微生物联 合作用将硒从土壤中挥发出来; ②植物提取,即利用某些富集硒的植物,如黄芪 属植物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运转而将硒从土壤中 移走。由于土壤硒污染通常与盐碱化和硼过量相 关联,因此,筛选硒富集植物时应该考虑植物的 耐盐和耐硼中毒的能力。
•地壳中硒的平均含量在0.05~0.09mg/kg之间,世界土壤含 硒量为0.01~12mg/kg,中值为0.4mg/kg。
•我国土壤(A)硒范围在0.006~9.13mg/kg,95%范围在 0.047~0.993mg/kg之间,算术平均值为(0.290±0.225) mg/kg。
中国土壤(A层)硒的背景值(mg/kg)
四、硒的健康效应及其调节
健康效应: 1 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2 增强免疫作用 3 保护心血管功能 4 促进生长、保护视觉器官及抗肿瘤
5 解毒作用
缺硒的危害和硒的毒害 人类与低硒有关的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的心血管 疾病、克山病;骨骼形成大骨节病;消化系统 的胃癌、肝癌、胰腺癌等;造血系统的溶血性 贫血、白血病等。 动物和人对硒的反应比较敏感,可分为高硒性反应和低硒性 反应和低硒性反应,以及因硒过剩或不足引起的各种地方性 疾病。 人和动物硒中毒有多种影响,可引起生殖力下降、高畸胎率。 高硒有致突变作用,导致癌症发生。儿童硒中毒可使中枢神 经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贫血等疾病。对于低硒反应, 动物较人更为敏感,在动物的低硒反应中,以白肌病的分布 最广,危害最大。 硒中毒的主要症状是脱发、脱指甲、皮肤坏死、肝肿大、肠 胃不适等。
不同的植物种类 一般说来,植物各种类之间硒的含量有一 定的规律性。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乔木>灌木>草木; 针叶树>阔叶树>草本植物; 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 物。
作物中硒的水平一般为100μg/kg左右(干重), 这对动物来说是足够的和安全的。当饲料植物中 硒的浓度低于10μg/kg(干重)时,家畜可能出现 异常。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硒的最小需要量应为 100μg/kg,而硒浓度在3 000μg/kg时属硒的低毒 水平(Kitagishi et al. 1981)。 在我国土壤中的低硒含量常与克山病联系在一起, 病区草本植物和大豆中硒含量范围为21-32μg/kg, 而非病区的含量为31-83μg/kg。 含硒量最低的作物是水稻,含量最高的作物是大 豆。
(三)土壤中硒的形态
1.按价态划分的硒的形态 1)元素态硒(Se0):土壤中含量极低,很不活 泼,不溶于水,植物难以吸收。 2)硒化物(Se2-):大多难溶于水。 3)硒酸盐(SeO42-):可溶于水,能被植物吸 收。 4)亚硒酸盐(SeO32-):易溶于水,易为植物 吸收利用。 5)有机态硒化物:占相当大比例,是土壤有效 硒的主要来源。 6)挥发态硒: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气态 烷基化合物。
4.土壤有机质
•土壤硒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表43),下表所示土壤中的硒含量(y,mg/kg)和土壤中的 有机碳含量(x,g/kg)有下列直线关系: • y = 0.4179x – 5.3366 r = 0.929 (p < 0.01)
•有机质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其载体土壤的硒含量,一般高 出1~2个数量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硒相应增加。 •生物对硒的吸收且在土壤中富集作用较强,土壤腐殖质 对硒又有较强的吸附和配位反应能力,因而反映至土壤 中硒的含量上即为富有机质土>细质土>粗质土。
2.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往往改变成土母质中硒的含量、结合形 态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析。随着成土过程的加 深,母质对土壤的影响渐趋减弱。
•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异,受到生物富集、淋溶与 黏化作用的强烈影响。 •土壤酸碱性影响硒存在的形态。
3.土壤质地 在母质类型与土壤全硒的关系中,土壤颗粒组成 有重要影响。
(二)其它来源的硒 大气沉降带来一定的硒,降水中的硒含量范围为 0.03-0.59μg/kg,一般为0.1-0.2μg/kg。降水中的硒 主要取决于当地下垫面的情况,海洋输送的硒是微 量的。 人类活动增加大气中硒的含量,在工业区甚至出现 硒污染的现象。 对于低硒地区可以土壤或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来补充 硒。
(二)土壤及根际条件对硒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中存在一定形态的硒; 条件的改变导致硒的有效性降低; 水稻等植物可以通过根和叶片挥发硒。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有关。低硒土壤 中生长的植物,当温度高于20℃时比在较冷季节 (温度<15℃)时可吸收更多的硒。降雨也可能较 大程度地影响草本植物对硒的吸收,在雨水充足的 地区,植物体内硒含量常常较低。
一般来说,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行为特征可以概括为 以下几点: 1) 酸性土壤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硒化物和硒-硫 化物占优势,这些化合物迁移能力较弱,因此较难被 植物吸收利用。 2) 在排水良好的矿质土壤中,pH接近中性,硒主要以 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其碱性金属化合物是可溶的,但 亚硒酸铁是不溶的;此外,亚硒酸盐容易被铁的氢氧 化物和氧化物固定,因此仅有少量硒被植物吸收利用。 3) 在碱性和氧化条件下的土壤,硒酸盐含量高,易于 溶解且不易被含铁氧化物固定,因此易于被植物吸收 利用。
二、植物中硒的含量
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和硫有很大的相似性。通 常认为,植物对硒酸根的吸收式通过硫酸根载 体来完成的,从植物特别是富硒植物中挥发的 含硒化合物(即二甲基二硒化物),是导致植 物(例如黄芪属植物)硒逸出和释放出难闻气 味的原因。
从植物硒浓度的变化趋势来看,干旱地带的植物 硒水平高于湿润地带,这是因为在亚热带、亚热 带湿热的环境中,一方面淋溶作用强烈,另一方 面风化壳多为富含铁、铝的黏粒矿物所组成,它 们对硒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近岸植物中的硒的含量较高,这与海洋浪花飞溅 到地表带来硒有关。
由于土壤与植物、植物与动物、动植物与人体之间有着密切 的关系,因此有关土壤中硒的行为及其环境效应受到了普遍 关注。
人们在研究毒性的过程中,却发现了硒的一些有益 的生物学功能,并于20世纪70年代证实了硒是谷 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成分,提出 了硒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因子,同时中国专家提 出了用硒预防和治疗克山病的建议。
三、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
(一)土壤-植物系统中硒行为的一般特征 土壤中水溶态硒是最容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性硒;硫 化物和硅酸盐态硒最不容易被植物吸收;交换态硒分 布在土壤固相最外层,虽然能被植物吸收,但受土壤 条件限制;有机态硒主要赋存在土壤腐殖质、胡敏酸 和富啡酸中,胡敏酸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结构稳定, 其结合态硒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富啡酸结构比较简 单,与其结合的硒容易矿化分解成无机硒和低分子有 机硒化合物(如硒-氨基酸),因此可以被植物吸收 利用。酸溶性铁锰氧化物态硒主要为铁、铝、锰氧化 物及其水合物结合态硒,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在1975年左右,硒被确认为是一种生物必须的微 量元素,对人很动物的抗氧化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一、土壤中的硒
(一)土壤中硒的含量 •硒(Se)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ⅥA族,原子量78.96. 硒是分散的稀有元素,自然界中没有单独的硒矿,通常以 硒化物的形式作为杂质存在于金属硫化矿中。主要的氧化 值有-2、0、+2、+4、+6。
(二)影响土壤中硒含量的因素
1.成土母质
•土壤中硒的含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成土母质的组成和性质,发育程度较低的 土壤尤为如此。 •土壤的硒含量与其母质、母岩密切相关,当不考虑其 他因素时,这种相关性更为显著。
•大巴山地区自然土壤和母质中硒的含量的相关分析表 明,自然土壤中硒的含量(y,mg/kg)和母质中硒的含 量(x,mg/kg)可用下式表示: y = 1.2662 x - 0.5468 r = 0.995 (p<0.01)
•由于在白垩纪及其之前有广泛的火山活动贯穿于 大陆架,释放出大量的硒,因此白垩纪年代的岩 石和侏罗纪砂岩、板岩、石灰岩和页岩等发育的 土壤硒的含量较高;其他火成岩中硒的含量较低, 由其发育形成的土壤常常缺硒,而沉积岩形成的 土壤,绝大部分硒的含量较高。 •归纳起来,低硒母质有近代风沙沉积岩、黄土、 花岗岩、石英砂岩、砂岩和流纹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