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的诗句鉴赏
《春望词》原文及赏析
《春望词》原文及赏析《春望词》原文及赏析《春望词》原文及赏析1春望词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古诗简介这首《春望词》写于薛涛隐居浣花溪时期。
此时,她虽刚年过三十,却已饱经人生沧桑。
十二年屈辱的乐伎生涯中,她曾被罚往荒蛮边关,也曾拥有过节度府校书郎的尊贵地位。
在终于脱离了乐籍恢复了自由身后,她一身素淡的女冠服,在浣花溪畔开始了新生活。
本该是高兴的事,但是若无那有情人分享,便成了那“幽谷空兰”“栈桥梅花”只能孤芳自赏,活脱脱透着一股凄凉。
赏析/鉴赏诗句融情于景,开头四句描绘花开花落之景,抒发相思之情。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不管是花开还是花落,薛涛之情惟自知,此时最相思,相思无人解,何处话凄凉?悲矣!再看“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一句,“结同心”“遗知音”坦诚而直率地表露出薛涛渴求觅得有情郎“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的心迹,可见其寂寞成殇飘零无依的现状。
紧接着又写“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仅一个“复”字,叫人不由得心生怜悯,对春光易逝的忧愁正要慢慢消退,奈何那无知春鸟又要在枝头鸣叫提醒着世人又是一岁春光蹉跎,何其哀愁啊!从结构上看,词句回答了上文的相思之所在,又很好地将下文过渡到描述感慨时光荏茬,待字闺中容颜老去的苦闷之情。
薛涛通过“风花”“同心草”“花满枝”“春风”等景物,看着枝头最美的花朵,数着指尖流走的时光,就像看着自己的美丽在徒劳地开放,兀然地凋零,却还是“佳期犹渺渺”一次次让“结同心”的美梦幻灭,沉浸在知己难求、知音渺渺的痛苦里。
纵观薛涛一生的坎坷情路,其发出《春望词》中幽怨哀伤而又无力无奈之感也就情有可原了,而这也与文章开篇提到的薛涛刚柔并济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薛涛本事官宦之女,养尊处优,无奈世事变化无常,短短数月她就被迫入乐籍沦落为风月场里的歌妓。
《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1【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
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
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
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
[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
(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
[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
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
(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
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
恨别:深恨离别。
花溅泪:对花溅泪。
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
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
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
浑:简直。
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杜甫春望赏析]春望杜甫
[杜甫春望赏析]春望杜甫春望杜甫篇1:春望杜甫《春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赏析: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修辞手法。
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
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诗的艺术手法。
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概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
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
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
诗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启示力的艺术,而诗歌的想象通常表现为联想、类比、幻想等方式。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特别要注意一些具有现代派的象征诗,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如戴望舒的《雨巷》。
3、诗的结构。
诗的结构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具有跳跃性。
因而诗人特意建构“空白”——艺术的跳跃与省略。
中国古代文论称之为“间空”。
田间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长。
/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
/骑马走过他的家乡。
/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
诗人省略了奋勇抗战的场景,但那浴血奋战的场面和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都洋溢在字里行间。
因为开头时代气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诗眼,使读者得以有根有据地用想象补充战斗场面。
诗跳跃与省略,虚实相间的艺术处理,造成“空间”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力。
4、诗的语言。
精炼、富有韵律美。
常用比喻、通感、反复等手法,注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构成音乐美。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
《春望》的原文及赏析《春望》的原文及赏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感伤时事,看到花开时泪水溅到花上;怨恨离别,听到鸟叫也使我心惊不安。
感时花溅泪:这两句有人认为是拟人写法,即花儿伤时,洒下眼泪; 鸟儿恨别,心惊鸣飞。
【译注2】写安史之乱时感时伤别的思想感情。
意谓因感伤时事,面对盛开的花朵也流涕兴悲;回忆离乱中与家人隔绝时的情景,听到鸟声和鸣,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
以丽景衬哀情,其哀倍增。
含蓄深沉,真挚动人。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因感伤时事或生离死别而悲伤。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当一个星期后,我离开西安时,我的心头仍然十分依恋七贤庄一号的灯光。
(徐子芳《七贤庄一号的灯光》)二、用以形容移情现象,即人在伤心悲哀的时候,会移情于物,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与人同悲。
[例1]人在悲哀的时候,伤人堕泪,感到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镜流、李树珍《中的心理学》)[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
(冰心《病榻呓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破:指长安沦陷。
古人称京都为国。
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旧存在。
②此句意谓春天的城市,草木长得很茂盛。
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烟稀少,故杂草丛生。
③此句意谓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溅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溅泪。
时:时局。
④此句意谓诗人愁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为恨别而心惊。
⑤烽火:指,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即燃起烟火向京城报警,称烽火。
三月,指时间很久。
⑥家书:亲人的消息。
其时杜甫家属在鄜州,不通音信。
抵万金:值万金。
极言其难得可贵。
杜甫《春望》诗词鉴赏及译文
杜甫《春望》诗词鉴赏及译文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有。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不过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不过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有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不过因为“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仅仅颓垣残壁,仅仅“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长安城的景象,并抒发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之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起笔便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衰之感。
他描述了长安城被战争破坏,但自然景色依然壮丽,草木茂盛。
这一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心中的悲凉。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以花和鸟为媒介,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他感到悲伤,以至于看到花都像是在流泪;他心中痛苦,以至于听到鸟的叫声都感到惊心。
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既生动又含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以家书为引子,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由于战争的原因,家书变得比万金还要珍贵。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忧虑。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以自己的白发为描绘对象,强调了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
这一描绘非常具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和对战争的深深忧虑。
在杜甫的笔下,春天不再是生机勃勃的象征,而是破败和痛苦的代表。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春望》赏析
《春望》历史背景赏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历史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_古诗大全春望朝代:唐代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ū)州城外羌村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明无人矣。
,两意相反。
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直到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全诗翻译与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初中素材杜甫《春望》注释及赏析
杜甫《春望》注释及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甫《春望》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时花溅泪3,恨别鸟惊心4。
烽火连三月5,家书抵万金6。
白头搔更短7,浑欲不胜簪8。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翻译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赏析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
《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
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
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
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
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
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
赏析古诗《春望》唐 杜甫
《春望》的艺术成就
诗歌的语言特点
01
语言简练: 用词精炼,
表现力强
02
韵律优美: 诗句间的押 韵和节奏感
强
03
比喻生动: 运用各种生 动的比喻, 形象地描绘 出春天的景
象
04
意境深远:通 过描绘春天的 景色,表达诗 人对国家和人 民的关切和忧
02 使用人物形象作为隐喻:诗人自己,代表着忧国忧 民的情怀
03 使用历史事件作为隐喻:安史之乱,象征着国家的 动荡和灾难
04 使用语言表达作为象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象征着国家虽然破败,但仍有希望和生机
《春望》的历史影响
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春望》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 之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人民的深 深忧虑和忧虑之情。
杜甫的生活环 境:战乱中四 处漂泊,生活 艰辛
《春望》创作时 期:安史之乱爆 发后的第二年, 杜甫在长安城中
诗歌主题:描绘 了战乱中的长安 城,表达了诗人 对国家和人民的 忧虑和关切
《春望》的内容理解
诗歌的主题思想
主题: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 人民苦难的同情
思想: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 人民苦难的同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关爱之情
赏析古诗《春望》 唐 杜甫
演讲人
目录
01 《春望》的背景 03 《春望》的艺术成就
02 《春望》的内容理解 04 《春望》的历史影响
《春望》的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公元757年
01
杜甫在长安 沦陷后,逃 往成都,写 下《春望》
03
杜甫《春望》诗意赏析
杜甫《春望》诗意赏析杜甫《春望》诗意赏析《春望》本诗选自《杜诗详注》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春望》诗意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词句注释: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⑷恨别:怅恨离别。
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当。
⑺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⑻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春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古诗文《春望》赏析
古诗文《春望》赏析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及注释【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惊:使……惊动。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指战争。
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春望古今异义fanyi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春望英语春望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城春草木深杜甫的诗句
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春望》。
1、全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3、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扩展资料:一、《春望》的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杜甫《春望》解析
杜甫《春望》解析
杜甫《春望》解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
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试题】阅读练习一: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3.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的感情。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6.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3、破深4、忧国忧民,眷恋家人5、望山河草木花鸟6、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答: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
(2分)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国家残破(忧国) (1分)。
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1分)阅读练习二: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2分)。
春望浪漫主义手法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虽然全诗以写实手法描绘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的荒凉景象和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但其中也融入了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浪漫主义手法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情感表达上的浪漫主义:诗人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运用自然景物的巨大反差来抒发内心强烈的情感,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情感充沛而富有张力,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2. 意象选取上的浪漫主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色彩,将个人的哀愁与国家的苦难相结合,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这也是浪漫主义强调个性表现和主观情感外化的一种体现。
3. 对未来憧憬的浪漫主义:尽管现实悲惨,但诗人仍怀揣希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于和平、团圆的渴望,对国家重振的期盼,这些对未来美好愿景的设想,都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杜甫《春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诗句鉴赏
年代:唐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品赏析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