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三、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四、教学准备每组烧杯、沙子、豆子、筛网、纸巾、白纸组合,不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白糖等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欢迎大家来到动手动脑学科学,让我们先动一下脑,回顾一下上一节课我们所学的主要内容,谁能填一下这个小练习?(学生回答)我们动完了脑我们再动动手,大家每人各拿出一张纸,先将纸折一下再打开,这时候纸发生了什么变化?将纸撕开,纸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然后点燃纸条,纸发生了什么变化,还是原来的纸吗?纸变成了新物质,在这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研究。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本课内容,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道菜,大家想不想学着做做?我们先做第一道菜,凉拌豆子和沙子。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具体怎么做。

(学生观察实验)要想进一步证明豆子和沙子混合后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该怎么做呢?2.观察比较:观察分离出的黄豆沙子和我们留下的样本,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哪些变化?黄豆还是不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吗?(学生观察实验)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黄豆和沙子只是发生了些细微的变化,但是本质没变,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

我们把这种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三)白糖的加热实验1.谈话: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道热菜,这道菜叫“铁板烧白糖”,把白糖加热会怎样呢?先预测一下,将你们的预测和观察到的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记录单上。

五年级《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五年级《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五年级《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五年级《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

《物质的变化》这一课依据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从学生生活中的变化入手,从孩子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在四十分钟的活动中,教师着力引导儿童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素材选取、结构材料、实验选择、实验设计、组织活动、活动效果、有效目标达成等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选择了有结构的材料:蜡烛、糖,让学生通过看蜡烛、加热蜡烛、燃烧蜡烛,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因为蜡烛、糖在一定条件下即有物理变化还会产生化学变化,而且是先用蜡烛后用糖,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更好地让学生把产生新物质与化学变化建立联系;没有产生新物质与物理变化建立联系。

而且在加热糖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了演示实验,恰到好处。

因为,糖变成糖浆是物理变化,糖浆变成焦黑是化学变化,实验操作时需要控制好一定的条件,才会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如果学生操作很可能只会看到焦黑的产生,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有效教学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理解有效教学,我认为:教学的有效性,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无定法,但教有良法,我想:只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就是最好的。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1)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1)

附件1:绥德县第三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交流评选申报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名州镇中心小学王欣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2)体会运用证据的规则,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即证据越多证明聚就充分结论也就越可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学准备:记录纸、火柴、蜡烛、一把小铁勺、镊子、玻璃皿、白糖、搅拌棒、烧杯(装清水)、一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有些物质有明显变化,像三年级学习的小苏打和醋的混合、上节课学习的火柴的燃烧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沙和黄豆的混合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那这下明显和不明显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新疑问来学习物质单元第二课,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导课简洁,直入主题;图片火柴的燃烧和小苏打与醋混合产生的大量气泡也蕴含着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二、观察加热白糖后的变化。

1、推测给白糖加热可能发生的变化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白糖,如果让白糖发生变化,你有什么方法?学生说方法。

像刚才大家说把糖放进水中进行溶解、碾碎等方法改变的是白糖的形状和状态,它的本质变了吗?还有同学说把糖放在火上加热,你们认为能发生变化吗?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并试着推测白糖可能发生的变化,师简要板书。

(评析:让学生自己说让白糖变化的方法,并进行变化现象的推测,推测时很多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白糖加热的变化现象进行推测,那白糖的变化会像他们推测的那样发生变化吗,这将激起学生对推测进行探究验证的欲望。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实录与评析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实录与评析

程 中 ,学 生 的 前 概 念 在 不 断 经 历 检 之 间 的 本 质 区 别 — — 新 物 质 是 否 的 水 、气 态的水 蒸气 。水结 冰是 水
验 和 拓 展 ,向 新 的 科 学 概 念 转 化 。 产 生 ,以 此 建 构 和 理 解 “物 理 变 化 ” 状 态 的 变 化 。 当 然 ,像 刚 才 同 学 说
至 是错 误 的 ,但 它是 学生 建构 科学 念 。本 课设 计 了两项 探究 活 动 :沙 这是 怎样 的变化 ?
概 念 的 基 础 。 在 科 学 课 上 ,教 师 就 和 豆 子 的 混 合 ,看 不 到 明 显 的 变
生 :水 的 形 态 变 了 。
要 以此为 起点 ,引导 学生 经历 科学 化 ;加 热 白糖 活动 ,让 学 生 看 到 明
综 合 ,才 能 发 展 学 生 的 思 维 ,从 而 根 搅 棒 、两 张 白 纸 、一 个 筛 网 、一 支 化 有 什 么 显 著 的 不 同 吗 ?
理 解 概 念 。
蜡 烛 、一 把 金 属 勺 、一 把 小 药 匙 、白
生 :煤 燃 烧 后 成 了灰 烬 。
教 科 版 《科 学 》六 年 级 下 册 第 糖 、火 柴 、小碟 子 、实 验 记 录 单 。)
生 :水 结冰后 体积会 变 大 。
探 究 过 程 ,为 建 立 科 学 概 念 收 集 丰 显 的 变 化 。课 堂 侧 重 于 观 察物 理
师 :是 的 ,水 在 自然 界 里 有 三
富 的 事 实 。 在 经 历 科 学 探 究 的 过 变 化 和 化 学 变 化 的 过 程 ,发 现 它 们 种 状 态 — — 固 态 的 冰 、液 态 的流 动

2020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2020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一、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的教学将为后几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学习探究活动。

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继上节课观察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沙与豆子的混合和加热白糖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即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背景: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3篇)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小学科学课三年级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并探索改进方法。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多个维度展开。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这一科学概念。

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积极参与了动手实验,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过程,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生也表现出了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并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激发兴趣,动手实践:课程开始阶段,我通过展示用橡皮泥做的各种物品,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橡皮泥和纸制品,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物质变化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整合活动,长时探究:在探索部分,我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了长时探究。

这种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深入感知物质变化的过程,并思考变化的本质。

3.比较归纳,深化理解:通过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学生归纳出这些物质在形态上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并未改变。

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物质变化本质的理解。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虽然长时探究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小组在时间管理上存在问题,导致部分活动未能充分展开。

未来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细地规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

2.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填写了表格,没有充分交流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这可能与我在讨论前的引导不够充分有关。

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还培养了他
们严谨的科学态度。4、在学生得出最后的黑色物质不
是糖时,让学生通过黑色物质与糖进行比较,再放进水
中溶解等实验活动来对自己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这一
过程,一方面可保证本节课得出的结论具有更高的可信
度;另一方面,可强化学生对过程得出后进行验证的观
念。5、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白糖加热的变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 有效的手段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 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 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 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4.教师 为引领,学生为主体。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 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 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 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 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 答案。今后,我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静心思考,努 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 念,学用结合、学思结合,力争做一名“学习型、创新 型”的教师。
化过程和蜡烛燃烧的过程都是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
变化,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清晰地进行分析理解呢?这一
分析过程便利用多媒体直接出示给学生,这样不仅帮助
学生理解和完善了概念,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
率。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
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小学科学
教学课例名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些变化。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色花瓣、盐、糖、醋、水等。

2.实验仪器:显微镜、放大镜、试管、滴管等。

3.教学课件: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色花瓣,引导学生观察花瓣的颜色和形状,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仪器,并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范文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范文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这是本课最为重要的提示,可是什么是“没有明显变化”?什么是“明显变化”?课前,我就这个问题向学生咨询,可是学生给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生:“黄豆和沙混合,有明显变化,像颜色就有改变。

”生:“黄豆和沙混合,没有明显变化,分开后黄豆还是黄豆,沙还是沙。

”两种回答,虽然有思考的局限性存在,但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界定“明显变化”和“没有明显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如果片面的强调观察“明显”及“不明显”的变化,恐怕会有很多学生去细致的区分每一种变化,使得最终,他所观察到的,对于他而言,都成为了明显变化,从而没有不明显的变化。

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本人在教学中引入“本质变化”一词,将“明显变化”与“本质变化”相等同,告诉学生,出现了“明显变化”是指物质的本质发生了改变,是一种“本质变化”,而“没有明显变化”是指物质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物质变化完毕后,该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本身。

如此区分之后,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亦有一定帮助。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范文2本节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果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

在第二个实验中,学生能够轻易说出白糖加热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到许多明显的现象,老师在引导时要逐渐让学生比较两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区别,同时对于最后的黑色物质和白糖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新的物质。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验和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也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但是,学生可能对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原理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原理。

2.不同条件下的物质变化。

3.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本质。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条件下的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实验器材。

2.实验药品和试剂。

3.PPT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口头讲解,引出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PPT,呈现不同的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如燃烧、腐蚀、沉淀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学习。

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同时让学生学习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能。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口头讲解,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原理。

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口头讲解,介绍不同条件下的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

分析儿童特点,提升活动价值——《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与分析

分析儿童特点,提升活动价值——《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与分析

料 。 教 材 中第 一 个 探 究 活 动 是 分 离沙和豆子 , 揭示物理变化 , 第 二
知 道 一 些 化 学 实 验 中 要 有 安 全 防 范措施 。
出不 同的概 念 , 课 堂 教 学 简 约 高
效。 2 .围 绕 概 念 内 涵 提 供 活 动 材
5 .演 示 溶 解 ( 静置在一边) 和
弄 碎方 糖 。 6 .学 生 观 察 把 方 糖 夹 碎 发 生 的变化 。
E ●PH
塾 一 一 型一 : i
探 索儿 童 的科 学 之 六
分析儿童特点 , 提 升 活 动 价 值
— —
《 物 质 发生 了什 么变化 》 教 学设 计 与分 析
蒋- X - 娟
化 。 两 个 活 动 的 材 料 之 间 并 没 有
相互的联系 , 是独立的 , 两 个 活 动
本 课 清 晰地 构 建 起 “ 物理 变 化 ” 和
是明线 , 即 观 察 事 实 的线 , 同 学们
看到 了“ 块 状 的 方 糖 — — 颗 粒 状 的 碎糖 —— 碳 ” 这 个 变 化 过 程 中 发 生 的 实验 现象 。另一 条 是 暗线 , 即 分 析思考的线 , 从“ 想 办 法 让 方 糖 发 生变化” 这 个 最 简 单 的问 题 入 手 ,
2 .引 导 学 生 从 状 态 、 形状 、 颜
变 成 了碎 糖 ; 第 二 环节 : 让碎 糖“ 变
环节 : 比 较两 种变 化 , 理 解 物 理 变 化 和化 学 变 化 ; 第 四 环节 : 了解 化 学 变 化 过 程 中 伴 随着 物 理 变 化 。 整 个 教 学 基 于 对 一 个 物 质 系 列 变 化 的研 究 , 围绕“ 变” 展开 , 从 中 得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教学反思

在物质变化后有新物质产生吗---《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教学反思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2课内容。

关于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而本单元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让学生通过观察物质的现象及特点、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从学生认识的角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生成的具体新物质,但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现象出发,推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课有二部分,分别是“把豆子和沙混合” “用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 。

两个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实验中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的判断。

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科学。

第一部分:观察豆子和沙混合后的变化观察豆子和沙混合后的变化,首先要对这两种物质有所了解。

教科书的图中,呈现了豆子和沙的特征。

通过对两种物质的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是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观察用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用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加热后白糖在不断的变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很大。

在反应过程中,首先白糖融化,然后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黑色的炭一样的物质。

在学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情况下,首先观察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这也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蜡烛燃烧时,开始有蜡烛油产生,然后又有气体产生,弄清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就很容易确定蜡烛燃烧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了。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优质教案与反思精选全文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优质教案与反思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可逆的变化过程,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围绕物体混合后会发生一些不可逆的,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设计了两个基础活动和拓展活动。

这一课时, 主要研究“混合后的变化”, 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混合后有气体、浑浊、变硬等现象出现, 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是不可逆的。

教学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相互混合的结果2、能准确纪录实验现象, 总结实验结果3.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变化是不可逆的4.能分别举例说明不可逆变化过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影响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某些物体混合后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这种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教学准备烧杯, 玻璃棒, 瓶子, 气球, 醋, 小苏打, 食用油, 洗洁精, 水泥, 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瓶子吹气球出示一个气球, 问: 怎样能让这个气球鼓起来呢学生交流后, 教师说, 我可以变一个魔术, 用一个喝水的瓶子, 把气球吹起来演示吹气球的过程(通过这个游戏,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迫切想知道气球是怎样吹起来的)二、演示完, 告诉学生这是由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产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混合后的变化三、活动一混合后的变化1.学生认识实验用品2.师: 如果将醋与小苏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食油、水与洗涤剂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水泥与水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猜测物质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填写实验记录表相关的项目(先让学生进行猜测, 把自己的想法填到表格中)4.分组实验, 教师说明实验要求, 讲清步骤, 学生动手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对于1号杯中醋与小苏打, 2号杯中食用油, 水和洗洁精的变化现象, 学生很容易观察到。

但是水泥与水混合后, 变硬较慢)5.汇报交流, 展示学生纪录、相互评价讨论: 三个杯中的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6、讨论: 为什么这些物质不能恢复原样呢7、小结:混合后不容易分离, 而且很难恢复成原状的变化, 是不可逆的过程。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前一节课《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的重点是:物质的变化有两种,一种是物理变化,一种是化学变化。

教材编排了两个实验,一个是混合沙和豆子,还有一个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两个实验又可以详细分解为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观察沙和豆子的特点;2、混合沙和豆子;3、分离沙和豆子;4、比较沙和豆子混合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5、观察白糖的特点;6、加热白糖,观察其变化;7、比较白糖加热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白糖加热活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要求学生对比物质在变化前后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的变化,来判断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让学生回顾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尝试引领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发现中不断建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科学概念。

根据教材及学情分析,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落在了第二个实验,即加热白糖的实验上。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的实验操作,貌似简单,实际上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导入新课结束后,没按课本呈现的顺序,直接做这个实验。

主要原因是考虑到时间的限制。

在学生做实验观察实验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经常怪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字面描述能力差,就是因为在课堂上我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和引导。

如果不能给与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很难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安排在这节课的后面,用视频演示。

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观察有“明显变化”和“没有明显变化”的现象是同等重要的。

课末,安排了五道选择题,及时巩固。

课后的反思主要是:一、时间上前松后紧。

观察白糖这一部分费时较多,可缩短学生发言的时间。

这部分时间能节约下来,后面的实验就可以更加深入一些。

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虽然是用视频演示的,但是仍可以让学生多深入思考一点,但时间不够了。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豆子和沙子的混合、加热白糖的变化,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第一个混合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学生先对沙子和黄豆进行了观察,初步感受他们有什么特点。

再把豆子和沙子混合搅拌,这时再观察,实验现象是非常明显就看到了。

豆子和沙子都没有明显变化。

怎样验证它们没有明显变化呢?把沙子和黄豆用筛网分开之后,再观察黄豆和沙子,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现象产生,豆子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

教师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这里,教材本来安排把概念放在课的最后,但我稍微做了一下调整,这样,可以通过探究,加上联系实际,就会让学生深刻领会科学概念。

这部分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观察比较混合前、混合后黄豆与沙子的样子变化,并能准确分析细微变化的原因,为下一步的白糖加热做铺垫。

在做第二个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你们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内先讨论做这个实验应注意什么、该怎样做,再制定实验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实验前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充分的预测,大部分同学都知道白糖加热以后会产生变化。

在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过程是非常明显的,学生也很兴奋,但学生往往停留在对现象感到好奇的程度上,如:起泡了,冒烟了,着火了,学生对现象的关注转移到好玩上,直接导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目标的完成不到位。

但最后的结果他们都能认识到加热后的黑色物质已经不是白糖了,也能想出验证的方法。

教师板书: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这时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还不能充分理解,我又让学生读课本第29页下面的资料,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初步了解,我再引导学生找出两者的本质区别。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小节内容。

原教材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白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从而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对于这类构建科学概念的内容,教师稍有不慎,学生就变成填压器,课堂成了说教课。

为此在几次试教中,我努力让学生拥有课堂主动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其中体会很深。

一、经验是个宝。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而学生原有的经验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应该合理巧妙地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辅助教学。

原教材安排的第一个实验是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再将其混合,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归纳出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从而构建形成物理变化的概念。

第一次教学设计以教材的编排为基点,可试教之后,发现宝贵的四十分钟打折了,时间远远不够,听课老师也指出这一实验早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操作过,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是否该借学生的经验来直接进入主题,由老师来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析。

同样第二个实验——白糖加热,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白糖,有关白糖的特点也是一清二楚,但对于白糖加热后会有怎样的变化,是个未知数,为此,让学生的已知经验与课堂知识产生冲突,产生探究区域,从而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提问是座桥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教师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与老师在引导中抛出的问题交相辉映,构成了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课堂提问是一座连接学生与教材的桥梁,更是一座连接学生与科学宝殿的桥梁,为此教师提问时应该做到:问点准确、难度适宜、时机得当、问法灵活。

教科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教科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在教学1、2环节中学生自由表达的内容、时间过长,以至到第三环节时间不足。

在教学“让物质发生变化”这一教学环节时,原本让学生填写相应的报告单,由于前面时间花得太多,后面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布置学生课后自由实验,下节课汇报交流,事实也证明这样处理是对的。

2.本节课,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性强,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学生也比较守纪,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性强,教学效果较好。

3.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物质变化的速度快慢是一个相对概念,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列的几种物质变化进行比较再确定快慢,这样比较科学。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本课的教学,让我感触最深之处是:任何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实验操作活动中学生的分工合作是保证,交流汇报是升华,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因此,在探究活动前将每组中的学生按: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观察员的身份分为六人一小组,各负其责。

防止了能力差的无事可做。

这样,每个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秩序井然,教学效果好。

同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师不可少的,特别是实验操作活动中的一些重点环节教师首先要演示,还要以小提示的形式告知学生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通过小提示的引导,既能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培养了自己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通过本次试教,本人觉得还需要改良的地方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实验器材的摆放、整理要标准。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在该课我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思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思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思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思《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授课已然过去两个月,近日,再次回顾本课,又有一点所思所想。

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关键内容,在授课过程中,白糖燃烧试验中,有三个方面的现象需要学生观察并思考。

一:白糖的变化白糖在燃烧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变化,在本人看来,有以下几点,1、溶化,固态的白糖溶化成液态的白糖。

2、放出气体,液态的白糖在加热过程中蒸发成为气态的白糖,香甜气味。

3、变色,液态白糖的.颜色出现改变,变成红色,是氧化现象。

4、碳化,液态的糖水在加温过程中出现脱水现象,最终成为碳化物质。

5、放出气体,碳化过程中放出的气体,焦糊味。

6、燃烧,碳化后的糖在高温加热后出现燃烧现象。

二:蜡烛的变化。

1、发光发热,蜡烛点燃后的剧烈化学变化。

2、溶化,固态的蜡烛溶化成液态的蜡烛。

三:汤勺的变化。

1、温度上升。

在以上的三个方面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白糖的溶化、两次放出气体、蜡烛的溶化以及汤勺的温度上升。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白糖的变色、碳化、燃烧以及蜡烛的燃烧。

学生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能否对其原因作出分析其实是他们能否从根本上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对于本次试验中出现的物理变化学生好理解,只要了解物质的三态之间的关系学生就能明白溶化与气化属于物质形态上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而化学变化学生不好理解,为什么变色属于化学变化碳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并不明白。

在本人上课过程中,对于变色为什么是化学变化并没有直接作出回答,而是以问题的形式作出解释,“白糖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它不是白色的了,还是白糖吗不是白糖了说明什么改变了本质变了,说明是什么变化是化学变化。

”而碳化现象,在试验过程中并未和学生指出,因为他们并不明白自己所看到的是碳化这一过程。

当学生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之后,对于本课的重点内容,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最大区别也就完全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罗建华
教材分析: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豆子和沙的分离、加热白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白糖在形态、形状、气味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

这个实验属于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正确操作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判断蜡烛燃烧是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明白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为本单元后面知识作好铺垫。

教材的处理设计
本节课的活动有2项:1,黄豆与沙子的混合。

2,加热白糖。

在教学过程中,黄豆和沙子的变化,构建起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为物理变化这一科学概念。

这部分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观察比较混合前、混合后黄豆与沙子的样子变化,并能准确分析细微变化的原因,为下一步的“白糖加热”做铺垫。

处理:1.此实验考虑到课堂容量,另在三年级科学课中已经做过,而且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改为分组实验,不过在教学时做了简化处理。

引导学生从经验入手,猜测混合后是否会变化,激发探究的欲望。

但在实际教学中本部分的作用还是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某些环节处理的有点粗略,没
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在对比实验中应该进行取样的方法,让学生对比观察的时间也显得短了些。

白糖加热活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要求学生理性的描述、对比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物理特性,来判断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个人感觉这节课的教学成功的突破了重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预期目标。

在学生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设计判断、举例,加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

接着让学生回顾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抓住了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使学生的概念知识层层清晰明了起来,避免了蜻蜓点水的空洞。

科学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不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以及三维目标的整合教育。

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预测—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了解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物理变化。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的点滴现象,分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

但是因为白糖的分析已经很详细,所以对于蜡烛的观察记录省略,只是引导学生准确从发现的现象中进行判断就可以了,为下边研究做好了铺垫。

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
1.教材中利用简单的两个实验,是否就能让学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我想这是大家都共同疑惑的问题。

2. 白糖加热的试验中,由于白糖和蜡烛以及金属勺都在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难免会不全面,也影响它对于概念的理解。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在传统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学习,让小学生学习这样难度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基础?仅凭借教材中混合分离和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能否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准确概念?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罗建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