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合集下载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作者:谢慧敏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3期摘要:民歌是一种在劳动人民之中广为流传的歌唱艺术,其地域特色明显,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于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中蕴藏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以期推进对其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进一步研究和掌握其在江淮分水岭地区人们生活中的民俗价值和存在价值,并引起更多人对这一区域民歌的关注。

关键词:江淮分水岭; ;民歌; ;文化属性中图分类号:J6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28-03每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不可重复的系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傳统,这体现在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

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角度对民歌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和探索,可以进一步把握民歌的音乐艺术特征,从而加深对民歌的理解。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种类丰富,并且可以充分的展现出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

本文写作目的便是深入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内在文化属性。

一、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地域特质江淮分水岭地区可大致分为皖东地区、皖中地区和皖西地区。

皖东地区主要分布于滁州地区定远县、天长市、明光市等地;皖中地区主要分布于淮南、合肥等地;皖西地区主要分布于六安、霍邱等地,还包括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等地。

在自然环境中,这些地区处于平原和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它们也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因此,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特点便是在民歌中体现了南北交融。

该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容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

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

各个区域之间均有着其特色曲目,例如《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慢赶牛》《采茶歌》等,体现了当地传统方言和古韵华章。

(一)江淮分水岭地形对于民歌的影响淮河流域地理特征、生存环境、原住民的分布、历史的衍化以及人文环境变迁等因素,造就了淮河流域特有的文化,而这种过渡性和融合性的文化属性造就了淮河流域的民歌在调式、音阶、节奏、旋法、音域、曲式结构等方面也具有着显著的过渡性、兼容性和区域性特征。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江淮丘陵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带,这里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

本文将探讨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化背景,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腔调特点: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常常采用高亢的腔调,表现了当地人们豪放、自信的性格。

这种腔调通常都是韵律明快的,节奏感强烈,使人听起来有一种激动的感觉。

2. 调式模式: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调式以大调和小调为主,其中以小调最为常见。

小调的音色较为低沉、忧郁,能够表现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体验。

3. 艺术技巧: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注重声音的变化和技巧的运用。

运用滚音、颤音、揉音等声音效果,使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一些地区还使用特殊的咏史技巧,来表达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1. 地理环境:江淮丘陵地区自然环境秀美,山川河流等特点都给了人们很多音乐灵感。

这种自然美景激发了当地人民创作出独特的民歌。

2. 农耕文化:江淮丘陵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因此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

他们通过歌曲表达对农业丰收的祈愿和对劳动生活的赞美,这也是民歌中经常出现农村题材的原因之一。

3. 社会风俗:江淮丘陵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这些都反映在当地的民歌中。

婚礼、丧葬等重要场合都会有相应的歌曲伴奏,这些歌曲既反映了人们的情感,也传承了社会风俗。

4. 文化传承: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是一种口头传统文化,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

这使得当地的民歌能够保持原生态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不被外来文化冲击。

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

这些民歌以其高亢的腔调、小调的音色、艺术技巧等方面展现了其独特之处。

这些音乐特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农耕文化、社会风俗以及口头传统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民歌的传承和演唱,江淮丘陵地区的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农耕生活的辛勤和丰收,同时也传承了自己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一、引言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交界处,是一片绵延数百公里的丘陵地带,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民歌的发祥地之一。

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它承载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和思想,是一种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以探索这片土地上的民歌文化,揭示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二、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地理背景江淮分水岭地处我国中部地理分界线,北依淮河,南邻长江,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这里山清水秀,森林葱茏,气候宜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民风淳朴,勤劳善良,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慨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歌文化。

1. 民歌的种类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种类繁多,包括山歌、水歌、田歌、梁歌等。

这些歌曲大多是流传于农村,由农民们在耕作生活中创作,内容涉及农田劳作、爱情婚嫁、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2. 民歌的特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情感。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朴实真挚,讴歌了农民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传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与眷恋。

民歌的演唱方式自由灵活,有些歌曲是由两个或多个人合唱的,有些是由单独一人演唱的。

这些歌曲在流传过程中,往往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规则,而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和创造力来诠释。

这种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增加了民歌的魅力和感染力。

1. 民歌的历史渊源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在楚国浏阳沱江边创作了《离骚》一诗,这首诗在历史上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被后人称为中国古代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而在江淮分水岭地区,也有许多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民歌,这些歌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之一。

2. 民歌的社会功能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承载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和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功能。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江淮丘陵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地处江淮平原和南岳山脉之间,地形多为丘陵起伏,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这里的民歌多以劳动生活为题材,歌颂农民的勤劳和生活的乐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旋律朴实、自然: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旋律大多简单朴实,没有太多复杂的音乐装饰。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农民的朴实性格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 节奏明快、活泼欢快:江淮丘陵地区的农民生活节奏比较快,因此民歌的节奏也相对较快,韵律明快,富有欢乐的气息。

农民们在劳作之余,常以歌声来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因此民歌的节奏也带有明显的节庆气氛。

3. 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多以口头传唱的形式传承,因此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都相对简单易记,朗朗上口,容易传唱。

这也使得民歌在当地的农民中广泛流传,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1. 农耕文化的影响:江淮丘陵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农民以种植粮食和养殖为主要生活方式,因此民歌多以劳动生活为题材。

歌词中常常体现了对丰收的期盼、对劳作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界的景仰之情,反映了当地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土地的影响:江淮丘陵地区的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这为民歌的诞生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农民们在劳作之余常常以歌声来表达对土地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乡土情怀在民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 社会生活的影响:江淮丘陵地区的农民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富有情趣,他们在劳作之余常常以歌舞来娱乐自己,歌声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民歌中常常反映了农民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饱满的情感。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文传统密切相关,这为民歌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源泉。

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以其朴实、欢快、易传唱等特点,成为了当地农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文化的独特表达。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江淮丘陵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地区之一,其中民歌是这一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音乐特征,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也成为了这一地区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调式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调式多种多样,但是以葫芦调、草西调和咸阳调最为常见。

葫芦调中常常使用六度音阶,并且节奏轻快,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的开朗豁达和快乐心态。

草西调则使用五度音阶和律动明显的节奏,听起来更加有力量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稳重和坚毅。

咸阳调的调式则更为沉稳,节奏比较缓慢,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的内敛和深邃。

二、旋律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旋律比较简单,整个曲调往往由三到五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又分为两个相同的节奏。

整个曲调的稳定性很高,并且音高变化并不大,因此不容易产生旋律上的冲突和不和谐感。

这种旋律传统上是由口耳相传,非常便于传唱和记忆,反映了当地人民传统的口头文化和民间文化精神。

三、歌词江淮丘陵地区民歌歌词主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歌词中常常出现有关爱情、家庭、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歌词中还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印记,如“春天来到江南,桃花满地红”、“丑妇怨夫”等,这些歌词在当地人民心中积淀深厚,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密不可分。

这一地区的民歌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也体现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人民的文化心理特征。

其音乐特点简单易学、口耳相传,反映了当地人民传统的口头文化和民间文化精神。

同时,江淮丘陵地区民歌还受到西周乐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涵义。

总之,江淮丘陵地区民歌是这一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江淮丘陵地区位于中国江苏和安徽两省交界处,这里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

在这片丘陵地区,民歌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下面我们将从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两个方面来探讨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特征1.旋律简单优美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旋律简单优美,多数是由民间流传的曲调经过世代传承和演变而来。

这些曲调大多朴实无华,却时常带有一种朴实而深沉的情感。

在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中,可以听到许多优美的旋律,这些旋律不仅悠扬动听,而且往往能触动人心。

2.歌词质朴真挚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歌词质朴真挚,常常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对乡土的深情。

在这些歌词中,可以看到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赞美,对情感的宣泄,这些都是江淮丘陵地区民歌中歌词的特点之一。

3.节奏明快活泼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节奏明快活泼,大多以4/4、2/4为主。

这些欢快的节奏往往让人忍不住跟着节拍,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歌曲的旋律之中。

这种节奏让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也让人们在歌唱之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

4.以调为主题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以调为主题,即以景点、山川、地名、历史人物等为题材进行歌唱,其中以爱情题材的歌曲最为常见。

这种以调为主题的民歌,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江淮丘陵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能够让人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二、文化成因1.地域环境江淮丘陵地区的地域环境是民歌文化形成的重要成因。

这片丘陵地区山清水秀,自然景色优美,这种自然环境的美丽激发了江淮丘陵地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为民歌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历史文化江淮丘陵地区的历史文化也为民歌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这片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民歌中常常融入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元素,这些传统元素不仅为民歌赋予了特殊的魅力,也传承了地方的历史文化。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地区是中国民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一区域包括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其丰富的山水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民族风情等因素,孕育了独特的民歌文化。

本文将从文化属性角度探讨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的文化特点。

一、活力和多样性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具有极强的活力和多样性。

这一地区适宜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的聚居,使得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深入传承,而这种传承成为了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多元化的基础。

无论是民间故事类歌曲、祖先崇拜类歌曲、劳动生产类歌曲、恋爱婚姻类歌曲、宗教信仰类歌曲等等,都在这里有自己独特的姿态和风采。

这种多元化在不同文化传承的交织中自然形成,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二、反映地域文化
三、民俗文化与韵律特点的结合
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的第三个文化特点是民俗文化和韵律特点的结合。

这一地区的传统民歌通常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在苏南地区的婚俗文化中,新人婚礼大多伴随着丝竹乐队演奏的吹蚕丝曲、小胡子等歌曲,这些歌曲或欢快或抒情,反映着当地人的喜庆心情;在安徽黄山地区的寿宴文化中,寿宴上的胡琴演奏和谐美妙,让寿星感受到了浓浓的幸福氛围。

综上所述,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具有活力和多样性、反映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与韵律特点的结合等文化特点。

这些特点标志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卓越魅力,也代表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中国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交界处,是中国著名的分水岭之一。

这一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独特的民歌文化,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本文将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地域文化和民俗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一、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历史渊源江淮分水岭地区自古就是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交汇地带,这一地区的民歌文化受到了两大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近代历史上,江淮分水岭地区曾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农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催生了许多优秀的民歌作品。

江淮分水岭地区还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结合部,这一地区的民歌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历史传统的歌颂。

在对自然的赞美中,民歌歌颂了江淮分水岭地区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人们对山川河流的深厚情感。

而对生活的热爱则体现了江淮分水岭地区人民的朴实和乐观,他们用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对历史传统的歌颂是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的重要题材之一,这些歌曲以铿锵有力的旋律和深情款款的歌词,赞美了当地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在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

这一地区的民歌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民间歌手常常在节日、婚庆、悼念等场合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口头传承的方式延续了古代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在曲调上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曲调多以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为基础,具有朴实、深情的风格。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在歌词方面也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歌词常常以地方方言为基础,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民歌是这一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体现了江淮分水岭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即江淮地区民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然后探讨了研究意义。

在分别从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和现代传播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

结论部分总结了江淮民歌的文化属性,并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价值,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文化属性、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现代社会、传播与发展、结论、保护与发展建议、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这一民歌传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挑战。

深入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不仅可以促进该民歌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为构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新格局提供重要参考。

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特色和魅力受到了全球化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也成为了民歌传统的一大挑战。

有必要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入探讨,以寻找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道,保护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歌在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民歌保护与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对于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资源,加深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可以为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和动力。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研究,还可以拓展民歌在当地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推动民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是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歌是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

民歌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是一种以口头传说、传唱为主要特征的音乐形式,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民俗性和历史性。

本文将探讨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特点是朴实、自然、淳朴,歌词内容以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百态为主。

在江淮分水岭一带的山区,由于长期的荒山野岭,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困,因此他们创作的民谣多为苦难与辛劳的反映。

而平原区域民歌的音乐形式则更接近于南方地区的音乐,多以快板为主。

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经历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演进和积淀,其时代属性明显。

汉代《楚辞》中即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悲歌,以及“穆穆鸿鹄,在夏水洲;窈窕淑女,何处不可求?”的爱情歌。

在中国民歌史上,齐鲁地区的民歌最早享有盛誉。

唐以后,五代时期的山东词谣、赵明诚的《针黹谣》、清朝民歌大成者闵洪跃的作品都产生在山东地区。

因此,可以看出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受到历代文化和时代的影响。

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反映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境遇以及情感。

它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哲理、故事、情感等方面,对研究当地风俗民情、地域文化、历史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因此,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

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

其歌词反映了江淮分水岭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风俗民情,音乐形式则相对简单而具有独特的和谐美和韵律美。

其中,折子戏就是江淮分水岭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它的音乐曲调铮铮有力,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歌词清新简练,富有地方特色,因此深受民间喜爱。

可以说,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审美属性体现了当地百姓的审美情趣和地域特色。

总之,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是中国民歌文化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

通过对其文化风格、时代属性、社会属性以及审美属性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逐渐失传,文化多样性受到冲击,一些珍贵的民歌形式面临消失的危险。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相关文化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2 研究意义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进行文化属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些民歌记录了当地人民生活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信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地方文化、传承乡土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民歌的特点和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民歌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启示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概述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是指流传于江苏、安徽两省交界处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一地区的民歌通常以山歌、田园歌、婚庆歌等形式存在,传唱于民间,记录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感情和信仰。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流传范围较广,不仅在农村地区广泛传唱,也在城市中得到一定的关注和传承。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歌词大多以方言演唱,表达了地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常常伴有舞蹈和器乐表演,形成了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表演艺术形式。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北部,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民歌文化。

本文将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探索其悠久的历史背景、独特的音乐特点以及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

一、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历史背景江淮分水岭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国和齐国的交界地带。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为当地民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农民们在辛勤劳作之余,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歌谣,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民歌不仅传承了古代的韵律和情感,还吸收了各种地域特色和流派风格,形成了具有江淮分水岭特色的民歌体系。

1.地域特色鲜明江淮分水岭地区横跨安徽、江苏、山东三省,拥有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当地的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在音乐风格上有所区别,而且在歌词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也各具特色。

2.歌曲风格多样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风格多样,既有悠扬婉转的山歌,也有豪迈激昂的采茶歌,还有热烈欢快的船歌等。

这些歌曲在曲调、节奏和配器上都有所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歌风貌。

3.歌词内容丰富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有的歌曲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作,有的歌曲追忆了美好的爱情往事,还有的歌曲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这些歌词内容既真实反映了当地社会生活,又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1.文化传承作用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乡土情感,传承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智慧。

这些民歌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一种思想情感的寄托,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作用。

2.生活情感宣泄作用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是当地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引言民歌是一种源自民间、表达民间生活、情感和思想的民族音乐艺术形式。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歌风情。

江淮分水岭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区,民歌在这片土地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本文将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江淮分水岭地区概况江淮分水岭位于安徽省北部,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一地区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代代相传着丰富的民歌文化,民歌如清泉般流淌在百姓的生活之中。

二、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的特点1.反映生活情感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大多以叙事性为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在这里,民歌成为了人们倾诉情感、传承文化的一种途径。

比如《江淮水响》、《分水岭的故事》等民歌,都以细腻动人的语言描绘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生活气息。

2.曲调优美多变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曲调多变,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地方特色,如江淮地区的传统音乐元素和山水风情。

民歌的曲调带着浓浓的地方风情,让人们在欣赏的也感受到了这一地区独特的人文精神。

3.传承民族文化在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是一种传统的口头文学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民歌,人们传承着自己的文化记忆,传递着民族的精神。

民歌中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这一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的文化属性1.地域文化的载体民歌是江淮分水岭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载体,承载着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

民歌中所反映的生活情感和地方特色,都成为了这一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这一地区丰富的人文精神。

2.文化交流的桥梁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不仅在本地区广泛传唱,而且在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歌是这一地区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民歌的传唱,人们加深了对其他地区文化的了解,也使得这一地区文化更广泛地影响到了其他地区。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是对这一地区独特民歌文化的深入探究和分析。

该地区位于江苏、安徽两省交界处,地理环境独特,人文历史悠久。

民歌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形式,在这一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思想和历史记忆。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底蕴,挖掘民间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丰富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这一地区的民歌文化,也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民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该地区的民歌文化,可以深入了解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揭示该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民歌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对于弘扬民俗风情、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深入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文化,不仅有助于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1.3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通过对地理环境与民歌文化、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民歌文化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歌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以及民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该区域民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江淮分水岭区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这一地区的窗口。

也可以促进该地区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本研究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民歌文化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Northern Music 39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谢慧敏(安徽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摘要】江淮丘陵地区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生过许多影响江淮丘陵地区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的重大事件,所以江淮丘陵地区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地,文化特色鲜明,内容广泛。

民歌已经成为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突出代表,本文将从地理、音乐、语言等角度对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江淮丘陵地区;民歌;音乐特征;文化成因【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挖掘整理与形态学特征研究”(项目编号SK2017A04271);2.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滁州学院音乐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6jyxm0733)。

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集合了长江和淮河之间的优秀文化于一体,研究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有利于对该区域的文化属性进行一种综合的研究,也可以增进人民对于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并且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和推广,能引起更多人对这一区域民歌的关注,探索和思考它们的未来生存策略,为民间艺术多保留些火种,使得本民族、本土的优秀文化得以展示与传承。

一、江淮丘陵地区概述江淮丘陵的正式地理名称是淮阳丘陵,它是大别山向东的延伸部分,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江淮丘陵地区位于淮河南部以及长江以北,平均海拔在100-300米左右,正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缓冲带上,气候、土壤和植被都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但是经过长年累月的侵蚀,海拔较高的地方已经被夷平,现在主要为起伏较小的丘陵或者河谷,主要分布在肥西、肥东、六安、长丰、定远、凤阳、滁州、天长、全椒、来安、巢县、六合、仪征、邗江等地。

从卫星地图上看,该地区主要是从西向东延伸,导致整体区域延长,即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变化大,也就导致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更加显著,特别是在民俗方面,还有不同的方言和民歌。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江淮丘陵地区民歌是指分布在中国江淮丘陵地区的一类民间歌曲。

这些歌曲的出现和演唱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种类繁多,涵盖了爱情、劳动、生活、风景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歌曲形式多样,包括山歌、对唱、口头传唱的吟唱和斗唱等。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在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

音乐特征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音调和节奏。

1.音调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调较为平缓而婉转,通常采用的是“三下五上”的音调模式,意味着音高沿着三度、五度的步进规律进行。

同时,这些歌曲的音调还具有高低变化多样,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抒情的特点。

这种变化使得民歌具有情感表达的渲染力。

2.节奏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节奏主要是自由节奏,即不固定有规律的节拍。

在演唱时,歌手会自由掌控节奏的快慢和加强减弱,这使得歌曲更加富有个性化和表现力。

此外,江淮丘陵地区民歌还常常运用重复和交叉的音乐手法,使得歌曲听起来生动有趣,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文化成因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文化成因主要是来自于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

1.历史江淮丘陵地区自古就是一个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的地方。

在古代,很多战争和政治动荡在这里发生,这给当地的音乐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当地的民歌肩负着宣传国情、歌颂英雄、表达民意的责任,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歌曲类型和风格。

2.地理江淮丘陵地区的山水风光十分优美,自然环境的美好也为当地民歌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很多歌曲都以当地的山川河流、植被动物等自然元素作为主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和情感表达。

3.社会江淮丘陵地区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农民和劳动人民是当地民歌创作和传承的主力。

他们以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感受为原材料,将自己的劳动生活转化为动听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歌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为当地的音乐文化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元素。

总之,江淮丘陵地区民歌之所以能在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既有历史的累积,也有地理和社会的因素所共同造就。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江淮丘陵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这里的民歌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感悟。

江淮丘陵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涵盖了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这一地区的民歌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人文景观及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就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进行探讨。

一、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1.多样化的曲调和节奏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曲调和节奏多变,旋律动听,情感丰富。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歌形式,如南京地区的《王昭君》、盐城地区的《大风车》等。

曲调轻快悠扬、活泼跳跃的民歌,与丰富多彩的舞蹈相辅相成,给人以直抵心灵的感觉。

2.真挚的情感表达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为特点,歌词中常常表达着民间生活、爱情悲欢、对家乡的眷恋等情感。

表达方式既真实又深刻,感染力极强,为当地人民的情感沟通提供了重要的媒介。

3.古朴的音乐风格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音乐风格古朴自然,没有受到现代音乐的过多影响,保留了原生态的音乐特色。

曲调中常常穿插着一些古老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等,给人以古韵悠长的感觉。

这种音乐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以清新自然的美感。

4.质朴的歌词内容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歌词内容大都是质朴朴实、贴近生活的,歌颂了人民对家乡的眷恋、对爱情的忠诚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二、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文化成因1.地域环境江淮丘陵地区的地理环境优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这种自然环境为当地民歌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人们在面对这样美丽的环境时,不由自主地通过歌唱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艺术。

2.文化传统江淮丘陵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代的文化传统深厚,古代文人墨客在这一地区留下了诸多传世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中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河流、生活习俗等都有所体现。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江淮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山区之一,这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培育了独特的民歌文化。

本文旨在探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

首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该地区自古就是民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许多著名的民歌都源自这里。

这些歌曲通常以地方方言演唱,讲述着当地人生活中的点滴故事。

例如,安徽南陵县的《开心乐》、《打铁歌》等歌曲,就是以南陵独特的方言演唱的。

这些歌曲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多样性。

在这个地区,民歌不仅有唯美的爱情歌曲,也有婚丧嫁娶、劳动生产、祭祀活动等多种主题的歌曲。

例如,安徽潜山县就有以劳动为主题的《水车盘》、《锄禾歌》等歌曲,表达了当地农民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风貌。

江苏省南京市的《方言歌》则是一首爱情歌曲,表达了当地年轻人群体的爱情观和生活情感。

第三,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历史和古老的特点。

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歌曲中记载着当地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例如,安徽金华县的《草泥马》就是一首关于古老传说的歌曲,讲述了一个少年与草泥马的温馨故事。

江苏苏州市的《杀猪歌》则是一首反映古代生产方式和社会风貌的歌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最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民间性质和艺术性质。

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都是由普通人创作和演唱的,具有浓郁的民间特征。

但这些歌曲同时又非常具有艺术性,有着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

例如,江苏泰州市的《草鞋闹》就是一首旋律优美、情感丰富的歌曲,流传至今仍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综上所述,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多样性、历史和古老的特点以及民间性质和艺术性质。

这些特点使得该地区的民歌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意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作者:谢慧敏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23期【摘要】江淮丘陵地区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生过许多影响江淮丘陵地区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的重大事件,所以江淮丘陵地区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地,文化特色鲜明,内容广泛。

民歌已经成为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突出代表,本文将从地理、音乐、语言等角度对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江淮丘陵地区;民歌;音乐特征;文化成因【中图分类号】J631.3;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集合了长江和淮河之间的优秀文化于一体,研究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有利于对该区域的文化属性进行一种综合的研究,也可以增进人民对于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并且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和推广,能引起更多人对这一区域民歌的关注,探索和思考它们的未来生存策略,为民间艺术多保留些火种,使得本民族、本土的优秀文化得以展示与传承。

一、江淮丘陵地区概述江淮丘陵的正式地理名称是淮阳丘陵,它是大别山向东的延伸部分,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江淮丘陵地区位于淮河南部以及长江以北,平均海拔在100-300米左右,正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缓冲带上,气候、土壤和植被都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但是经过长年累月的侵蚀,海拔较高的地方已经被夷平,现在主要为起伏较小的丘陵或者河谷,主要分布在肥西、肥东、六安、长丰、定远、凤阳、滁州、天长、全椒、来安、巢县、六合、仪征、邗江等地。

从卫星地图上看,该地区主要是从西向东延伸,导致整体区域延长,即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变化大,也就导致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更加显著,特别是在民俗方面,还有不同的方言和民歌。

地区拥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民歌,这主要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主要是号子、秧歌、小调和山歌,品种比较齐全。

著名民歌有很多,主要代表作有《慢赶牛》《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和《茉莉花》等。

江淮丘陵地区还有着十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约300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在此时居住。

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

这里也曾是道家的发源地,江淮丘陵地区亦曾培育出朱元璋、崔白、吴敬梓等等文化名人。

历史上本区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和水患一样,曾为这里的人民带来沉痛的灾难,锻炼了本区域的人民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性格。

不同性格的形成与周围环境是有关的。

地理人文的因素也直接影响了本区域民间音乐的多样性风格。

楚汉相争时期,霸王项羽被困于垓下。

出自此历史故事的著名成语“四面楚歌”,成语中的楚歌一词泛指当时楚国人民口口相传的曲目。

古时候的楚国位于我国南部,现今广为流传的巢湖民歌便是由楚歌演变和传承而来。

二、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分析(一)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种类和音乐特色江淮丘陵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民歌种类多,它们大多是山歌、秧歌和小调。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主要种类之一就是山歌,山歌的类型一般有高调山歌,例如慢赶牛、抢句等;平腔山歌,如银山民歌等。

江淮丘陵地区的秧歌不同于东北的大秧歌。

皖中江淮地区的“秧歌”,多为人们在秧田中从事插秧、薅草、耘田等劳动时演唱。

如巢湖地区高亢辽阔的“喊秧歌”,旋律既有山歌的豪放气派又有秧田歌的抒情气质。

小调是除了山歌之外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民歌形式。

是城市人在闲暇或结婚、丧葬、结婚、结婚等场合放松精神、消除疲劳、活跃气氛的一种娱乐形式。

皖西小调多为四季、五班、十二月花名。

句子结构更加多样化和多变,主要由长句子和短句子组成。

比如“四季相思”“十二月花名”“扶手”“五更谷”“等待五更谷”“叹息五更谷”等各类的小调,都是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有代表性的小调,都别具特色。

(二)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方言特征方言对地方产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民歌的节奏、音调都可受到当地语言习惯的影响。

从方言分布来看,西部的霍邱、寿县和东北部的凤阳属于皖北中原官话区。

此地的民歌受方言影响也呈现多样性分布。

普通话和典型中原普通话在声母、韵母、词的使用上差异明显,中原普通话严格区分尖锐的语音。

而淮南、长丰、嘉山、滁州、天长、来安属于皖北江淮官话区属于皖北江淮官话,又被称之为下江官话以及南方官话,在古代江淮官话的代表音是南京话,现在被改为扬州话。

天长市区以江淮官话为主,也是江淮官话的代表。

在天长话里把古全浊声母都清化了,遇到塞音或者塞擦音都是平声读同时送气清音,而仄声读时不送气清音。

相反的是在普通话中的平卷舌到了天长话里就没有明显的区别,通常情况下扬州话用z、c、s、l来代替zh、ch、sh、r。

另外,扬州方言中的声母部分与通用的普通话在归类上相同。

(三)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调式特征江淮丘陵区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南北音乐对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影响巨大。

江淮丘陵区民歌中,五声音阶占主导地位,民歌调式主要是有着能使音乐更明快的徵调式,还有专于抒情的羽调式,宫调式或商调式并不多见。

徵调式民歌作品在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当中占有主要地位,如《大半好吃要把秧栽》《大踏青》等民歌都是徵调式作品。

徵调式民歌主要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亮丽而温和的音樂色彩。

除去徵调式民歌外,羽调式民歌位列其次。

以皖西大别山地区以及江淮地区的秧歌为主,其中皖西大别山地区的山歌“慢赶牛”几乎都是羽调式。

(四)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旋法特征江淮丘陵区民歌最具特色的民歌类型就是山歌。

在山歌之中,“慢赶牛”和“挣颈红”是江淮丘陵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民歌类型。

“慢赶牛”是由五个音阶组成的一种民歌。

在这类民歌中,通常不会出现偏音。

民歌通常以主音开头,以主音结尾,甚至每句话的结尾都是主音。

“慢赶牛”的旋律因地区而异。

在江淮丘陵中的皖西地区的“慢赶牛”的旋律中,级进与大三、四、五度跳进交替使用,形成了旋律既流畅又有棱角、刚柔并济的特殊性格。

江淮方言“慢赶牛”常变为八度跳和五度跳。

“挣颈红”是皖西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高腔山歌,是大别山东部最古老的民歌之一。

“挣颈红”的音区较高与旋律线起伏较大,豪放高亢与“蛮”味十足相结合的演唱特征。

旋律通常在高音区盘旋,最高的音调通常在小字三组C上下起伏。

就现存的“挣颈红”曲调来看,最低音通常为小字1组a,最高音则会升到小字2组g、a,甚至更高音,有时还会连续进行,歌声尖锐响亮、穿透力强,在山野传播很远。

如在皖西地区广为流传的“挣颈红”《只要五句真山歌》一曲。

从这类民歌的演唱方式来看,歌手们经常使用真假两种声音,并在真假声之中互相转换。

这种唱法与京剧男歌手的发声非常相似。

(五)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歌曲色彩特征江淮丘陵东部地区的民歌色彩特征主要是风趣幽默,其代表作为《小猫调》《怎么不是的》以及《王三姐赶集》。

例《王三姐赶集》原是《凤阳花鼓》中的曲艺类节目,后被改为歌舞类节目。

该曲调也被改编成多种形式,例如民族乐队伴奏以及男女生对唱形式。

传统的歌唱方式为一个人问其他人一起歌唱回答,现在被改为男生齐唱来问,女生独唱来回答的方式。

包括性和可调整性比较高,整个曲调比较平缓通畅。

大量的叙事,特点就是一首民歌采用一个曲调并不断通过歌词去叙述一件事去表达思想感情或者描述生活状态,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等。

叙事性民歌因为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江淮丘陵西部地区民歌,高亢嘹亮、兼具沉稳、豪迈等特点。

如《慢赶牛》。

例皖西民歌《慢赶牛》,第一句的骨干音主要以mi、re、do为主,尾音都以低音la为主音;第二句则以re-do-la-sol为主,其音阶落在徵音上,第三句的骨干音主要以la、do、sol为主,由强逐渐减弱,在属音落尾,曲风嘹亮大气,曲调丰富多彩。

三、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文化成因一般来说,一种文化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也是在总结和继承当地农民长期辛勤劳动和智慧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地文化元素融合和丰富的。

(一)江淮丘陵地区的历史背景早在春秋末期,吴国在江苏省扬州市西部修筑兴城,挖掘出一条河流。

从现在起,扬州市把长江从南引到淮安市北部的淮河上,進行粮食调运。

这条运河叫兴沟,或兴江。

汉书食“江淮之间”等。

在这些文件中,“江淮之间”是指江淮之间的区域,用来表示该区域的地理边界。

因此表现了江淮丘陵地区的历史悠久、文化优秀,为民歌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借鉴。

(二)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语言文化成因分析在民歌的研究领域,民歌的语言也就是民歌的歌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文化成因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往往使用衬词来增强音乐表达的效果,而不同的民歌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江淮山歌中,衬词有“小”、“来”等。

在结构上,他们一般由五句组成。

在艺术表现上,五句风格虽不如四句风格简洁,但更能体现民歌的自由流畅,内容表达更丰富,是表达民歌主题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江淮山歌的歌词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情感,而且承载着江淮丘陵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语言文化方面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也是民间的文化,比如经常使用赋比的手法,运用了当地人喜爱打比方的特点,既显得幽默,还可以充分的展现出人民的生活情况。

四、总结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淮丘陵这片热土,养育出了积极的江淮丘陵地区的人民和江淮丘陵地区民歌这种优秀的文化艺术。

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吸取了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角度分析和探索民歌文化背景可以进一步的把握民歌的音乐艺术特征,从而获得对于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深层理解,进而对于当地的文化有着更深地理解。

参考文献[1]安徽省群众艺术馆. 安徽民间音乐(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2]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谢慧敏(1977—),女,安徽滁州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