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端锋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学科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对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更深刻的体会, 同时培养学生以科学化和批判性的思维面对公共管理过程和公共管理案例。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 通过前半学期关于公共管理案例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公共管理学知识谱系, 以及公共管理学所具有的科学思维方式在面对现实社会中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的有效性, 系统性和深刻性。
课程目标2:通过整个学期的学习, 尤其是后半学期的学习, 增强学生自主运用公共管理、政治科学等学科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 进行独立思考、研究和呈现公共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四号黑体)第一讲转型社会中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逻辑1.讲课内容: 本讲以“1.面向多元需求的城市公共物”,“2.多线逻辑下的女性公共政策”两个案例为主体内容。
2.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原则, 以及涉及城市社会学、女性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对如何分析社会群体属性与公共生活的对接的方法有所掌握。
3、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 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以结合经典文献进行案例分析为主, 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4、考核方法: 根据课堂讨论参与频率和深度进行考核。
第二讲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1.讲课内容: 本讲以“1.疫情期间的人口流动秩序”,“2.土地制度变革与农民养老”两个案例为主体内容。
2.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 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以结合经典文献进行案例分析为主, 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3、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掌握当代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特定的社会基础;让学生理解掌握政治与社会关系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
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
基层治理中的 “ 不出事逻辑”
贺 雪峰 刘 岳
社会 的基 本 准 则 和 底 线被 不 断侵 蚀 ,基 本秩 序 难 以 维 系,从 而 出现 了诸 种 违 背常 理 与 法 律 的 乱 象。 龚春 霞 、
陈柏 峰 以 区域 比较 为基 本 视 角 ,通 过 分 析 外 来 混 混对 村 庄 社 会秩 序 所 产 生 影 响 的途 径和 逻 辑 ,展 现 了 当 下 乡 村 基 层 秩 序 与 治理 及 其 深刻 变迁 的 另一 面相 。 郭俊 霞 关 于 当代 中 国 乡村 互 动 关 系 由行政 指 令 关 系到 利 益共 谋 关 系 .再到 情 感 协 作 关 系这 一 演 变历 程 的 梳 理 分析 ,则 从 纵 向 维度 揭 示 了 乡村 基层 政 权 组 织 的 运 作机 制 及 现
乡村 基 层 治理 进 一 步 陷入 困境 ,农 村 社 会 更 加 失序 。 为 扭 转 这种 局 面 ,必 须 重 建地 方 政 治 及 重 建 地 方政 府 与
农 民的 利 益 连 带关 系 ,坚持 讲 政 治 、讲 正 气 、讲 原 则 ,使 得 乡村治 理 回 到 正轨 上 来 。 『 键 词 1 层 治理 关 基 不 出事逻 辑 取 消农 业税
莩未 右 21年第6 ‘ 0 群 0 期
政
法
Hale Waihona Puke 社 会 学 ・乡村基层 社会的 秩序与治 理 ・
【 者 按 1在 经 历 了百余 年 的 现代 化 寻 梦并 走 过 了 3 编 O余 年 改 革 开放 之 途 的今 天 , 中 国社 会 的 各 方 面 正在 发 生 着剧 烈 而 深 刻 的 、甚 至 是根 本性 的 变化 。 乡村 社 会 作 为 中 国 自近 代 化 以 来 的 “ 巨大存 在 ” ,是 洞 察 中 国 社 会 变革 的 一 个 重 要 窗 口。 透 过 处 于 基 层 的 乡村 社 会 。 可窥 见 急剧 变 革 时 期 中 国社 会 所 蕴 藏 的 诸 多 隐秘 现 象、捕 捉 那 些 细微 但 却 甚 为 关键 的脉 动 、揭 示 这 些 变化 的 深 层 逻 辑及 其 所 产 生的 影 响 与 意 义 。不 仅如 此 ,在 经 济 、政 治 、 文化 迅 速 变 迁 的 当今 ,作 为承 载 看 中国 实现 整 体 转 型 的 乡村 基 层 社 会 。其 基 本 秩 序 与 有 效 治理
村委会选举中的异化现象及其治理——基于组织社会学的分析
他对 美 国 田纳西 河 流域 管 理 局 进行 研 究 , 考 察 了组 织 目标 是如何 被 置换 或 破 坏 的情 况 , 为此 类 研 究 提 供 了一 种模式 。
由此 , 笔 者 以 田野 调查 为基础 , 对 近十年 来村 委
会 选举 的组 织程 序 、 参 与主 体 、 动员 手段 以及 动机认 定 等 问题进行 分 析 , 揭示 村 民 自治 异化 的 内在机 制 , 并 给 出对策 建议 。笔者 认 为 , 村 民 自治存 在 诸 多 困
的基层 民主研究多集 中在选举程序 的规范性方面,
收 稿 日期 : 2 叭3 —0 5 —1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 社会 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 设调查研 究》 ( 1 0 C K S 0 0 9 )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申端锋 , 男, 兰州大学管理 学院 副教授 , 博士, 硕 士生导师( 兰州 7 3 0 0 0 0 ) 。
2 0 1 3年 1 O月
中 州 学 刊
Ac a d e mi c J o u r n a l o f Z h o n g z h o u
第 l 0期 ( 总第 2 0 2期 )
0 c t . . 2 01 3 No . 1 0
【 社 会 现 象 与 社 会 问题 研 究 】
村 委 会 选 举 中 的 异 化 现 象 及 其 治 理
— —
基 于组织社会学 的分析 申 端 锋
摘
要: 村 民自治制度在我 国农村社会 已经走过 了 2 0多年 的发展 历程。伴随着 乡村社会 的民主进程 , 村委 会选举
日渐规 范化 。学者们 对村 民自治 的观察 与研 究大多以民主的角展开。然而 , 民主视 角下的村 民 自治研 究主要关
兰州大学秋季学期所有学院教材
授课 教师
备注
动物生理学C 萃英学院 细胞生物学综合实验C 萃英学院 概率论与生物统计学C 萃英学院 生物信息学C 萃英学院 植物生理学C 萃英学院 萃英学院 电动力学 萃英学院 量子力学 萃英学院 光学实验 萃英学院 电磁学实验 萃英学院 英语口语 生物化学C 萃英学院 生物化学C 萃英学院 微生物学C 萃英学院 微生物学实验C 萃英学院 遗传学C 萃英学院 萃英学院 普通物理(2∕2) 萃英学院 光学 萃英学院 理论力学 萃英学院 数学物理方法 大气科学学院 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科学学院 空气污染预报 大气科学学院 物理气候学 大气科学学院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学院 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科学学院 空气污染预报 大气科学学院 物理气候学 大气科学学院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学院 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科学学院 空气污染预报 大气科学学院 物理气候学 大气科学学院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物理学 FORTRAN语言 大气科学学院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矿床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矿相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演化古生物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宝玉石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矿床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矿相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演化古生物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宝玉石学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地球科学概论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地球科学概论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地球科学概论 第二临床医学院 急救护理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儿科护理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五官科护理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妇产科护理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精神病护理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老年病护理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管理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的三大难题
镇体制改 革义进 一 步使他 们 “ 治 I 政 : 没前途 , 牛活 I : 没奔 火 ,: } I : 作 没干头” 。2 所以 当前 的乡镇体 制改革很 难推 进 ,
』 作则是对 取消农业税后的 乡村治理 请I题有 一个全 I : ¨ - J 酊的 r解 , 以成功应埘各种危机 , 以免 头痛 医头 、脚痛医胸 。 1
维普资讯
乡镇部分钉仟务数 , 冉 分到村里 , 乡里_ 很多人不愿 去 , 乡里就 补钱 , 个朴3 0 每 0- 5O , —— O 元 可很多人到 r以后 从事 摘棉
笔者任河南某乡镇调食时发现 , 费改单后的乡镇体制 税 改革上要在人和事两个方 埘该最多时达 到 2 0 ,0 3 改革后 , 5 人 2 0
其人 员山以 F L 部分组成 , ・I 足公务 员,5 , 资标 J个 f分 } j 3人 _ [ 准是 9 F , 7干 的 党委副书 记的¨ 资是 4 0元每 月,'J 每 , J : 3  ̄l J bn
戏 占:过 去无法 ( “ 法律) 卜部有法 ( , 办法) 现在有法 ,: ; f 部无
法。 取 消农业税 后, ” 广人农业型地区的 乡镇 源枯竭 , 机 构改革又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 , 这就严重影响农村 af 的顺 :- i 利开展。
以合村 并组 , 枉有些省份 甚 取消 r 民小 组 艮。 村
他的 _作 , I 搞的 乡镇 很被动。税 费改革 以后 , 二 由于财力严重
足, 乡镇 J 作难以正常 l展 , = 井 乡镇上作靠的 不是 党性 和科 制 压力 , 是乡村 l郑的私 人戈 系 , 1 部是看住 乡干 部 : . 村 二 的l I 击落实各项一 作的 , f 二 『 i C 冈为任村千部看米 , 乡干部
中考政治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考政治论文参考文献一、中考政治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考政治试卷的探讨分析与启示.《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3期.张碧梅.[2].中考政治解题技巧.《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1期.于文华.[3].中考政治失分原因及解决策略探究.《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17期.唐建华.[4].中考政治主观题解答方法的探究.《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24期.王荔莉.[5].浅谈思维导图在中考政治主观题解题能力的实施策略.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41期.王柳青.[6].中考政治复习策略.《学周刊B版》.2013年10期.牛亚东.[7].对中考政治备考的几点思考.《考试周刊》.2014年26期.史军红.[8].中考政治复习备考之良策.《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年17期.穆卫华.[9].心中有乾坤手中有方寸中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漫谈.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年6期.殷玉龙.二、中考政治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思想政治课中考改革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郎晓鸿.教育西北师范大学2002(学位年度)[2].案例教学法在政治中考总复习中的运用.作者:徐冬敏.学科教学(思政)苏州大学2012(学位年度)[3].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教学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朱艳.学科教学(思政)上海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4].镇江市思想品德中考自主命题研究——以20082013年为例.作者:谢黎明.思想政治教育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5].厦门市中考体育考试的组织管理与项目设置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白群.体育教育福建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6].南通市中考改革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影响与对策.作者:董伟华.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南京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7].治权与维权:和平乡农民上访与乡村治理1978—2008.被引次数:48作者:申端锋.社会学华中科技大学2009(学位年度)[8].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探究.被引次数:2作者:张文勇.学科教学·政治四川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命题研究.作者:程亮.学科教学河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10].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行为导向功能的研究——以永康市三所高中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陈静.课程与教学论浙江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三、中考政治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表现性评价方法在初中非中考学科学业成绩评价中的应用.魏希芬,2009北京市区县教育科研人员第二届(2009)学术年会[2]表现性评价方法在初中非中考学科学业成绩评价中的应用.魏希芬,2009北京市区县科研人员第二届(2009)学术年会[3]政治三大题型及解题思路与方法.黄祥武,2007中华创新教育论坛[4]在预设与捕捉中打造我的生活课堂.于营春,2009大兴区第八届“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论坛”[5]跨国文化知识管理在国际商务中的机遇与挑战.张泽,20082005亚洲教育北京论坛[6]加拿大新马克思主义劳工史的典范之作——基利的《劳工和加拿大史》. 王立端,2008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7]从“唐人选唐诗”中考察唐诗里蕴涵的儒家诗教.林志敏,2007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8]秦汉时期齐鲁贵族迁徙关中考述.贾俊侠,2009临淄与先秦古都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9年年会[9]南街村的启示田野实践与反思.刘倩,2012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实践与反思:社会管理价值体系的构建[10]马建忠生平考辨二题.蒋文野,2000中国语言学史研讨会。
创造公正的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视角转换
上访无论在数量还是强度上都表现 出强 劲上升 的势头 。农 民上 访成 为学术 界的重 要研究课 题 。但 就 目前
的情况而言 , 学术界对于农 民上访 的研究 主要体 现在 三种进路上 : 维权 视角 、 治权视 角和乡土 视角 。三种 视
角尽管都揭示 了农 民上访的某些 重要方 面 , 基本都 站在某种 单一 的立 场来研 究农 民上访 问题 , 而表 现 但 从
也忽视 了彼 此之 间的合理之处。本文秉持理 性选择 的立场 , 中央政府 、 方政府 和农 从 地 民之间的理 性互动的角度来分析农 民上访 的原 因, 认为公正治理结构 的缺 失是 导致 当前 农 民上访 频发 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分析 , 本文提 出, 必须从 制度供 给、 乡村 文化建 设和 公 共设 施完善 等角度来 塑造 良好 的乡村治理结构。
在李连 江 、 欧博文等人看来 , 改革开放 以来 , 随着市场经济 的发展和法 律制度 的完善 , 民的个体意 识 、 农 权利
意识 、 与意识等得到 明显提高 。但是 , 参 由于我国政治改革滞后 , 基层政权 权力过 大和损害农 民权 利的现象 比比皆是 , 而导致农 民利用 国家法律或者 中央文 件进行 “ 法抗争 ” r h u r ̄ t c ) ② 于建 嵘也是维 从 依 (i t l oia e 。 g f sn 权视角 的主要 支持者之 一。在他 看来 , 依法 抗争 ” “ 只是 19 9 8年之前 的农 民抗 争形式 , 此之 后 , 以法抗 在 “ 争 ” s ug y1 ) (t gl b w 已成为 主导模式 。“ r e a 以法抗 争 ” 是一种 以具 有 明确政 治信 仰 的农 民利 益代 言人作 为核 心, 建立起相对稳定 的社会 动员 网络 , 接 以县乡政 府作 为抗 争对 象 的抗 争模 式 , “ 种 旨在 宣示 和确立 直 是 一 农 民这一社会群体抽 象的 ‘ 合法权益 ’ ‘ 民权利 ’ 或 公 的政 治性抗 争” ③ 裴宜理尽 管认为农 民抗争 主要 出于 。 “ 规则意识 ” 而非 “ 权利意识 ” ④ 与维权视角并不矛盾 , ,但 因为无论是诉 诸于法律 还是诉诸 于规则 , 质上都 本 是维护农 民权益 的手 段。从 总体上看 , 权范 式体现 出鲜 明的价值 预设 。它 赋予农 民上访 以 明确 的“ 当 维 正 性” 政治性 ” 基层政府则被看作是 农 民的对立面 , 和“ , 处于道义上 的劣势地 位 。农 民不仅被 看作是具有 高度 政治意识 、 权利意识 和规则 意识的主体 , 而且扮演着 纠正地 方政 府错误行为 的角色 。 维权范式 明确 的政 治取 向、 强烈 的价值预设和过 多的情感介 入很快被许 多研究者 指谪为存在 政治 浪漫 化 的倾 向。例如 , 吴毅认 为 , 以法抗 争” 在着“ “ 存 简单政治化 ” 的倾 向 , 际上 , 非 政治化 ” 实 “ 仍然是 农 民维 权
“制造形象”上访事件中的故事言说
*作者:赵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Author :ZHAO Yang ,School of Sociology &Anthrop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E-mail :感谢导师陈家建以及匿名评审对本文写作修改提出的宝贵意见。
文责自负。
摘要:以往的信访研究偏向于分析事实本身以及相关的制度规则,但与其他公共治理问题不同,上访事件即使事实清晰,各方对事实的理解和解释也会千差万别,由此造成上访户和政府的形象呈现往往不断变化,甚至前后矛盾。
这使得相关研究很难对信访问题进行分类,只有结合“情境—叙事”分析才能形成清楚的研究路径。
借助符号互动理论,本文提出“形象制造”的概念,将官民间的形象博弈放在科层制与信访制由分到合的背景下展开分析。
本文发现,上访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言说过程,社会情理、信访制度和政治环境作为结构性要素被上访者和政府用于形塑信访事件中各方的“复合形象”。
“形象制造”机制使得信访制度化难以解决实质问题,反而可能加重基层治理负担。
关键词:信访研究基层治理符号互动论形象制造叙事社会学“Image Making ”:The Storytelling in Xinfang Events ZHA O YangAbstract :The existing mainstream “structure 鄄system ”research of xinfang (peti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s and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However ,unlike other public governance issues ,even if the facts are clear in xinfang even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facts by petitioners and the government vary greatly ,resulting in constant changes and contrasts of the images presented by the two sides.This makes it difficult to classify the governance of xinfang issues,and calls for an analysis of “context 鄄narrativ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atter.With the help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this study proposes a research perspective of“image making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petitioners and local governments engaging in creating positive images for their own ends to be presented to the higher “制造形象”:上访事件中的故事言说社会2021·1CJS 第41卷赵阳120level of authorities.The discussion of this image competition is placed within thecontext of the Chinese bureaucratic petition system.Focusing on a xinfang case over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that lasted for several years in Ping town,Sichuan province,the study examines petition letters and official documents of the case and describes thecompetitive image making between the land鄄lost farmer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Thestudy finds that xinfang itself is a process of“storytelling”and the key to successfulnarratives lies in situational judgment and image making.The social traditions,thepetition system,and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re structural elements that are used bypetitioners and the government to shape an“compound image”of all the parties involved.This“image making”in xinfang makes it difficult to solve substantive problems andpromot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system,and in fact,it may have increased theburden of local governance.Finally,this article also offers a discussion on thetheoretical implication of the“image making”perspective.Keywords:xinfang,grassroots governance,symbolic interactionism,image making,narrative sociology一、引言:法国的赦罪书与中国的上访信1529年的夏季,一位名为托马·曼尼的法国贫苦农夫杀死了他的妻子克罗迪娜·居扬。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打开文本图片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服务型政府的建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
对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定位模糊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已经明确公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公众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在具体的社会管理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对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不准和忽视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能动作用的现象,在把握不同社会管理主体的角色、功能方面还有欠缺;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支持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等。
由此导致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忽视,或对公众意见缺乏及时的、负责任的反馈和回应。
信息公开和透明化程度不高著名宪政专家蔡定剑曾指出,公众参与以有效的信息为基础。
没有充分透明的信息,公众只能是“盲参”,提出的意见就没有意义。
在绝对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知情权是参与权的前提,缺少充分准确的信息公众将失去参与能力。
有偏向的、被控制的信息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参与,甚至把公众参与当做实现政府不良目的的工具。
2022年5月,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年报研究报告》披露,经过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3年来各级行政機构400多份年报的检测研究发现,大部分年报公开内容仍然是粗线条的,存在“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的缺陷。
该《报告》指出,无论是省级行政单位,国务院机构还是较大的市,其年报的内容方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主动公开(依职权)内容洋洋洒洒,依申请公开的内容寥寥数语。
对此,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王锡锌教授分析,“主动公开”是一种具有权力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满足方式;而在“依申请公开”环节,公民是权利主体,政府在其中承担着实实在在的义务。
“依申请公开”加入了公民的个人利益、兴趣与价值偏好,甚至与公共问题具有关联,往往是政府没有很好地制作保存、不愿提供或害怕提供的信息。
基于山区农民劳作时空转变的研究
基于山区农民劳作时空转变的研究文章标题:基于山区农民劳作时空转变的研究随着我国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近几年来,政界、学界、民界对三农的关注在不断地升温,就拿学术界来说吧,越来越多的学者去研究三农问题,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学者也都参与进来搞三农问题研究,形成了一个三农学术界,给中国学术领域增添了一道光彩,这样就使研究三农问题的角度、方法、领域等都多样化了,这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很有利的。
我关注中国三农问题关注中国乡村社会也已四年多了,其中读了不少三农学术界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和文章,这些大师们在各自所关注的领域里的确研究出了具有权威性和社会影响的成果,在此我对他们深感敬佩,我虽喜欢去关注学者们的研究及其成果,但也不是完全地刻意地去尽信于大师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在学习中对某些东西喜欢去怀疑。
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们要认真向大师学习,但必要时也要学会怀疑。
我们都知道现在三农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有着许多领域,如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乡村教育、乡村政治、乡村法律、乡村环境、乡村伦理、乡村婚姻、农村宗族、村民自治、农村社区、农民心理、乡村人口等等。
随着关注和研究三农问题的人越多,从而中国乡村社会中被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对乡村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
在很多人看来,农民特别是中国农民都是十分劳累、生活十分艰苦的,因为长期在户外劳动,风吹雨打日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都在户外忙碌,基本上一天一年一生都是在辛苦劳作,没什么空闲。
这是我们一般人看来如此,而也有一些人却不认为如此,包括有些学者也不认为如此,他们通过对当前中国农民的空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现在中国农村里农民空闲时间多啊,用数据来表示就是说一年十二个月当中,农民真正要辛苦劳作就是夏收夏种那个农忙季节,总体上来说劳作时间就是二三个月时间,最多也不超过三四个月,其它时间就是空闲了,并利用大半年的空闲时间去打牌打麻将、赌博等等。
将人民内部矛盾带回分析的中心
作者: 申端锋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开放时代
页码: 26-5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7期
主题词: 利益分析 官僚主义 政治性人民内部矛盾
摘要:[内容提要]中国正进入一个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时期。
在当前各种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公民权利被凸显,国家治理被悬置,公共性缺失。
社会科学重建以来,学界普遍接受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以公民权为中心的抗争范武取得了支配性地位。
当前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必须引入国家的视角。
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是在中国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以国家治理为中心的,但在当前的分析中则几乎被放弃了。
本文在梳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历史脉络与逻辑钵系的基础上,针对抗争范式片面强凋公民权导致公共性不足的理论困境,提出了对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新理解。
通过将人民内部矛盾带回公共治理分析的中心,回应了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治理的困境,为解决群体性事件、信访高潮以及维稳困局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抗争范式的理论视角。
治理转型下村干部不胜任难题——兼论乡绅模式的终结
作者: 申端锋[1,2]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2]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 探索与争鸣
页码: 90-9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7期
主题词: 治理转型;村干部职业化;激励;乡绅模式;不胜任难题
摘要:税费改革后,面对日益加剧的村干部非职业化管理困境,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推行村干部职业化试点,试图通过激励系统的重新设计来解决村干部不胜任的难题。
当前村干部职业化重在解决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保健因素,却忽视了基于自我实现的激励因素,而后者则更为重要。
村干部职业化的实质是通过激励系统再造,使村干部热爱自己的工作,具备基本技能,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村干部职业化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其意味着传统士绅模式的终结。
干部职业化管理要重新设计科学的村干部激励系统,处理好职业化和官僚化的关系、专业化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着力建立统一的职业化村干部人才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端锋:乡村社会的伦理性危机
作者:申端锋 文章发于:三农中国 点击数: 540 更新时间:2007-12-5 热 荐 ★★★ 【字体:小 大】
申端锋:乡村社会的伦理性危机
——在北京大学“30年来社会价值观变迁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录音
各位老师好。
我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申端锋。
大家都知道,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农问题成为学界和社会各界的一个公共话题。
在这个公共话题当中,国家权力与农民权利的非对等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被阐释为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治理性危机。
但是,我们在税费改革以后,对全国不同区域农村的跟踪调查发现,取消农业税后,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治理性矛盾趋于消减,与此同时,乡村社会的伦理性危机已经显现。
中国乡村社会目前正在经历一个从治理性危机到伦理性危机的转换过程。
这种变化表现为,老百姓由过去的指责政府,转向了现在的抱怨社会。
过去到农村做调查,老百姓的怨气很大,动辄指责基层政府和干部,现在则开始抱怨社会。
他们一再提及,现在的社会形势变了,社会风气不好,这对我们的触动非常大。
农村的很多事情和问题,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伦理标准而变得说不清楚了,用农民自己的话讲,成了不好说的事。
也就是说,在当前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建构和影响下,在国家退出乡村社会之后,乡村社会自身很多新的问题浮现出来了。
或者说,由于治理性矛盾的削减,使我们可以看清楚原来就已经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我们看来,主要是社会文化的一些问题。
也就是说,当前乡村社会的风气如何不好,外面的社会形势如何改变了村庄社会,以及农民对这种社会形势表现出的不安与顺从,以及他们的看法与体验等,一系列的突出问题。
那么在我们看来,中国的乡村社会目前正在经历一个从治理性危机到伦理性危机的转换过程。
今天会议中说,中国社会出现了礼崩乐坏,我们在宏观层面讨论社会核心价值观变迁的问题,与这一社会进程相暗合的是,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正经历着一次新的转型之痛,即从治理性危机到价值观危机的转换。
就是说,当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原先有个想法,就是礼失而求诸野。
但是我们的调查就发现,这个“野”现在还靠住靠不住?今天的乡村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认为,它同样出现了伦理性危机。
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渗透,外出务工人员的大规模增加,包括婚姻伦理、财富伦理、孝道伦理、政治伦理在内的乡村社会伦理,发生了一个非常急剧的变化。
第二个问题,我谈一下我们的一个田野调查,是关于当前农村社会伦理性危机的一个质性调查,有这么几个层面。
首先是婚姻伦理的变化。
在今天的粮食主产区,包括两湖地区,尤其是湖北,我们调查发现,出现了一个离婚的风潮。
外出打工的妇女回来后,强烈要求离婚。
建国初期1952-1954年,中国农村有过一次离婚风潮。
当时新中国的婚姻法颁布,把原来的包办婚姻打破了。
1952年确立的婚姻自主的婚姻伦理,在今天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
今天的离婚还是不是婚姻自主意义上的离婚?我们调查发现,今天的离婚成了一个不好说的事,农民自己缺乏一个评价,很难说是对的还是错的。
我们在访谈过程中,很偶然的一个离婚案例,随机方谈了六个人。
六个人的看法完全不一样,评价标准也完全不一样,看不出任何统一的婚姻伦理。
就是说,当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急剧变迁的时候,非常直接的一个折射就是在家庭婚姻生活方面的明显变化。
再一个,乡村社会财富伦理的变化。
我们知道,传统社会小农经济能够存在,按照费孝通老师的话,是以手工业补贴农业的这样一个小农经济。
手工业代表的是勤劳致富的财富伦理。
今天我们通过调查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打工成为一个规模,大量的年轻妇女到城市里从事性服务。
原来是男耕女织,现在男的也是耕,但是女的出去做性服务。
这个问题,我们在访谈中,没有一个访谈报告人是从道德和价值角度谴责讲的,而是说她有钱。
这个很奇怪,和我们原来的诉求很不一样。
原来我们讲她是多么可怜,多么伤风败俗,现在的乡村社会中,
大家已经接受了这种东西。
一般老百姓都羡慕这个,倒不是羡慕她的做法,而是羡慕她有钱,这给她造成一种优越感。
这些人出去以后,通过这种在我们看来不合伦理的手段挣到钱以后,回到农村,又反过来用这些钱进行合乎伦理的正常的人际交往。
也就是说,这种货币经济,这种对货币的追求,并没有使农村生活瓦解,而是服务于原有的那种人际关系、人伦关系的建构。
所以,我们乡村伦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态。
第三个就是孝道伦理。
我们在农村调查发现,现在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单过。
在全国各个区域,老年人单独居住成为一个趋势。
老年人单过表现了一种代际关系,代际关系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伦理关系的变化。
现在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父当哥,母当嫂,只有银钱来抚小,没有银钱来抚老。
也就是说,代际关系,已经由原来那种强烈的纽带关系,变得非常松散。
第四是政治伦理的变化。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选举并没有带来民主或自治,或者说,它和民主、自治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直接。
但是选举本身的逻辑已经显现出来,确实大家都在按选举的方式去做,具体表现就是贿选和拉票。
虽然贿选和拉票在全世界都有,但是它对乡村社会的政治认知、对公平和正义的看法,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民同时又有对公正的追求。
这种公正,他在具体的政治生活当中得不到体现,就转化成一种抽象的追求。
一般的来讲,农民的公正诉求应该通过公共组织来实现,但村庄公共治理中却出现了私人化逻辑,农民转而寻求抽象的政治公平,比如对中央电视新闻的依赖,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都非常认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并且认为中央新闻是唯一真实和可靠的。
所以,现实中农民的政治认知就表现出了相悖的两面性,一方面农民在村庄政治生活中非常失望,表现出了政治冷漠的一面,另一方面,农民又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政治热情,不吃饭也要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我们觉得当前乡村社会的生活伦理发生了一个非常急剧的变化。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渗透,外出务工人员的大规模增加,对农民的伦理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农民现在干活挣钱,非常自由。
但是自由是不是好事情呢?自由带来了软绵绵的幸福景观,没有人去主导,没有谁去重建。
第三个问题,我谈一下乡村生活伦理再生产的机制,就是乡村生活伦理是怎么维系和再生产的。
我们调查发现,在传统社会,生产节律和节庆仪式是一致的,比如说庙会和很多宗族祠堂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维系和再生产了当地社区的生活伦理。
集体性文化生活的维系有几个方式。
一个是庙会,当然现在也有,但是它脱离了原来的东西。
再一个就是祠堂、宗族的活动。
祠堂里面过年的时候要聚会,讲讲规则、生活这些事情。
再一个就是毛泽东时代的文艺思想宣传队。
有人讲,毛泽东重建了人们的生活伦理,重建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很大程度就是通过唱歌跳舞。
但是他有一个东西,就是集体性的文化生活,这一点在当今的中国乡村社会,在去集体化这么严重的今天,它就变得很困难。
我们今天很难看到乡村社会中的集体生活。
今天农民的集体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就是地下六合彩。
地下六合彩在很大程度上有经济刺激,但它是一种消遣方式,农民是觉得没事好玩儿。
再一个就是基督教。
农民闲暇没事做,就信基督教。
并且基督教本身也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去年圣诞,我们在农村过了一个非常正宗的圣诞节,教徒公开集会,文艺表演,对基督教的伦理诉求非常强烈。
再一个就是电视,现在电视已经进入了中国农村,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经自然化了。
但是电视传播的价值观念,它所建构的外面世界,包括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比如婚外恋、犯罪,农民最喜欢看这些东西。
还有电视剧里的生活,就是出入酒店宾馆、出入有车、香车美女,这些东西就是农民的想象,并且他们希望能够变成现实。
这些对他们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这样一来,我们觉得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今天的农民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是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农民摆脱了原来集体的束缚,开始追求非常自由的经济,追求一种自由的生活。
这种自由在国家一步步撤离乡村社会后变成了现实,农民现在干活挣钱,非常自由。
但是自由是不是好事情呢?当自由变成软绵绵的幸福景观,没有人去主导,也没有谁去重建。
与此同时,农民追求有钱的生活。
我们原来想,要让农民进城,让农民发展经济,20世纪我国现代化的一个主题,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但是,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过上以货币为媒介的现代幸福生活的过程当中,发现农村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农民为了过上幸福生活出去做很多事情,其实是非常不人道的生活,包括抛妻弃子常年在外,包括农村妇女通过和城市建立一种不平等的身体关系,来获取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