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剂使用手册(内容)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主编:杨思进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辉汪静张琼廖代祥钟红卫李志刘鹏王俊峰晏新张广文刘旭程刘海前言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本小册子。
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
本手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
本书的编辑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目录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第二节辛凉解表药………………………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第二节清热燥湿药………………………第三节清热解毒药………………………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第五节清虚热药………………………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第二节润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第五章化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第二节利尿通淋药………………………第三节利湿退黄药………………………第七章温里药……………………………第八章理气药……………………………第九章消食药………………………第十章驱虫药……………………………第十一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第二节活血调经药………………………第三节活血疗伤药………………………第四节破血消瘀药………………………第十三章化痰止咳药…………………第一节化痰药…………………第二节止咳平喘药…………………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第二节养心安神药…………………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第二节熄风止痉药…………………第十六章开窍药…………………第十七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第二节补阳药…………………第三节补血药…………………第四节补阴药…………………第十八章收涩药…………………第一节固表止汗药…………………第二节敛肺涩肠药…………………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第十九章涌吐药第二十章外用药及其它第二部分常用方剂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第二节辛凉解表第三节扶正解表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第二节温下第三节润下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第二节调和肝脾第三节调和寒热第四节表里双解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第四节清脏腑热第五节清热祛暑第六节清虚热第五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第二节回阳救逆第三节温经散寒第六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第二节补血第三节气血双补第四节补阴第五节补阳第六节阴阳并补第七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第二节涩精止遗第三节涩肠固脱第四节固崩止带第八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第二节补养安神第九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第二节降气第十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第二节止血第十一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第二节健脾消食第十二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第二节清热祛湿第三节利水渗湿第四节温化水湿第五节祛湿化浊第十三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第二节清热化痰第三节润燥化痰第四节温化寒痰第五节化痰熄风第十四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第二节平熄内风第十五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第二节滋阴润燥第十六章驱虫剂附录附一十八反附二十九畏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麻黄3-10g 桂枝3-10g紫苏3-10g 生姜3-10g香薷3-10g荆芥3-10g 防风3-10g羌活3-10g白芷3-10g 细辛2-5g 藁本3-10g葱白3-10g 胡荽3-6g柽柳3-10g紫苏梗3-10g 苍耳子3-10g辛夷[包煎]3-9g[歌诀] 辛温解表麻桂香,苏荆防活芷藁姜;葱白胡荽和柽柳,二辛苍耳十七强。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主编:杨思进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辉汪静张琼廖代祥钟红卫李志刘鹏王俊峰晏新张广文刘旭程刘海前言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本小册子。
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
本手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
本书的编辑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目录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第二节辛凉解表药………………………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第二节清热燥湿药………………………第三节清热解毒药………………………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第五节清虚热药………………………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第二节润下药………………………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第二节祛风湿清热药……………………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第五章化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第二节利尿通淋药………………………第三节利湿退黄药………………………第七章温里药……………………………第八章理气药……………………………第九章消食药………………………第十章驱虫药……………………………第十一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第二节化瘀止血药………………………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第四节温经止血药………………………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第二节活血调经药………………………第三节活血疗伤药………………………第四节破血消瘀药………………………第十三章化痰止咳药…………………第一节化痰药…………………第二节止咳平喘药…………………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第二节养心安神药…………………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第二节熄风止痉药…………………第十六章开窍药…………………第十七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第二节补阳药…………………第三节补血药…………………第四节补阴药…………………第十八章收涩药…………………第一节固表止汗药…………………第二节敛肺涩肠药…………………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第十九章涌吐药第二十章外用药及其它第二部分常用方剂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第二节辛凉解表第三节扶正解表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第二节温下第三节润下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第二节调和肝脾第三节调和寒热第四节表里双解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第四节清脏腑热第五节清热祛暑第六节清虚热第五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第二节回阳救逆第三节温经散寒第六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第二节补血第三节气血双补第四节补阴第五节补阳第六节阴阳并补第七章固涩剂第一节第二节涩精止遗第三节第四节固崩止带第八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第二节补养安神第九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第二节降气第十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第二节止血第十一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第二节健脾消食第十二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第二节清热祛湿第三节利水渗湿第四节温化水湿第五节祛湿化浊第十三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第二节清热化痰第三节润燥化痰第四节温化寒痰第五节化痰熄风第十四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第二节第十五章治燥剂第一节第二节滋阴润燥第十六章驱虫剂附录附一十八反附二十九畏第一部分常用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名称及用法用量]麻黄3-10g 桂枝3-10g 紫苏3-10g生姜3-10g 香薷3-10g 荆芥3-10g防风3-10g 羌活3-10g 白芷3-10g细辛2-5g 藁本3-10g 葱白3-10g胡荽3-6g 柽柳3-10g 紫苏梗3-10g苍耳子3-10g 辛夷[包煎] 3-9g[歌诀] 辛温解表麻桂香,苏荆防活芷藁姜;葱白胡荽和柽柳,二辛苍耳十七强。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一览表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一览表中草药作为中医药领域的瑰宝,有着丰富的种类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它们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下面将提供一份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的一览表。
1. 防风通草配方:适应症: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鼻炎、过敏性咳嗽等。
使用方法:将防风、薄荷、荆芥、黄芩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克,每日3次。
2. 四物汤配方:适应症:月经不调、经期疼痛、产后血虚等。
使用方法:将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3. 小柴胡汤配方:适应症:发热、寒热往来、郁闷、嗜睡等。
使用方法:将柴胡、黄芩、生姜、人参等煎煮成汤剂,每日分次服用。
4. 六味地黄丸配方:适应症: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等。
使用方法:将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熟地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6克,每日2次。
5. 消食导滞汤配方:适应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胀闷腹痛等。
使用方法:将炙甘草、枳实、木香、陈皮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6. 逍遥散配方:适应症:焦虑、烦躁、失眠、心悸等。
使用方法:将龙骨、牡蛎、茯苓、木香等草药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4克,每日2次。
7. 清热解毒汤配方:适应症:热毒性疾病、口舌生疮、急性扁桃体炎等。
使用方法:将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等煎煮成汤剂,每天分次服用。
8. 补气养血汤配方:适应症: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
使用方法:将白术、党参、熟地、枸杞子等草药煎煮成汤剂,每日分次服用。
通过上述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指南的一览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并非万能之药,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可能不同,因此在使用中草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总而言之,中草药配方秘籍是传统中医药的珍贵财富,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
经方使用手册
经方使用手册.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
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白马啊你死去哪了!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
八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8.0 干山药4.0 山萸肉4.0 白茯苓3.0 牡丹皮3.0 泽泻3.0 肉桂1.0 炮附子1.0 [功能]温养下焦,补益肾阳。
[主治]1. 治相火不足而肾虚,或小便秘涩,转胞(尿闭),溺阻(膀胱痉挛,小便闭塞),夜多漩溺,或脚气入腹,少腹不仁(知觉麻痹),虚羸少气,上气喘急,呕吐自汗,耳瞶虚鸣。
2. 治命门火衰而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
[说明]本方具有收敛、补血、滋润之作用,可应用于知觉麻痹,脚气上升,胃内停水,糖尿病以及妇人杂病。
能增强肝肾机能,改善精力减退,又能止渴,是治肾、副肾、性器等机能衰退的良方,多用于治中年以后,也可以说是老人病的药方。
患者大抵有强度疲劳和倦怠感,胃肠机能尚强,没有下利或呕吐,却时常便秘,小便有的不通畅,有的频繁而量多;四肢虽易冰冷,有时却又有赤感;口渴舌干,腰痛,脐下软弱无力,腹直筋在耻骨附近,坚硬紧张等症状。
[现代应用]1. 糖尿病,高血压症,脑出血,性神经衰弱症,脚气,腰膝麻痹,阴萎,肾脏炎及肾病,瘙痒性皮肤病,白内障,绿内障,膀胱炎,更年期障碍,膀胱无力起之夜间频尿或小儿遗尿。
2. 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无汗,肢体疼痛及因感冒引起之风湿神经痛,偏头痛,呕吐,口苦而渴。
中年以后性神经衰弱,尿意频繁,尿炎,肾硬变,肾结石,肾结核,肾盂炎,蛋白尿,闭尿,尿失禁,夜尿症,膀胱结石,膀胱结核,前列腺肥大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症,低血压症,脑出血后遗症,糖尿病,尿毒症,坐骨神经痛,椎间盘软骨疝气,脚气,腰脚麻痹,神经衰弱,健忘症,梦遗,早泄,阴萎,阴茎强直症,产褥热,带下,阴门搔痒,慢性淋疾,痔瘘,脱肛,衂血,搔痒症,湿疹,干癣,齿槽脓漏,及眼疾,耳疾等。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黄煌经方是一种传统中草药配方,具有多种功效,广泛用于中医领域。
本手册将向您介绍黄煌经方的基本信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您正确有效地使用黄煌经方。
1. 黄煌经方的基本信息黄煌经方是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的方剂。
它主要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它具有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
黄煌经方的配方经过多年临床验证,安全有效,并且不易产生依赖性。
黄煌经方的主要成分包括:•黄柏:具有抗菌、抗炎、止血等作用,对胃肠道炎症有一定疗效。
•炙甘草: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和增进食欲。
•秦艽:具有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有效。
•苦参:可清热解毒,对胃肠道感染有一定疗效。
•陈皮:有理气消食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
2. 黄煌经方的使用方法黄煌经方通常以口服剂的形式使用。
每剂黄煌经方的服用量为3克,建议每日2-3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量。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1.将3克黄煌经方倒入杯中。
2.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
3.等待数分钟,使药物充分溶解。
4.口服药物,并用温水冲服。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建议在饭前30分钟服用黄煌经方,这样可以在食欲最好的时候促进消化。
3. 黄煌经方的注意事项在使用黄煌经方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黄煌经方仅用于短期治疗,如果症状没有改善,请咨询医生。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红肿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远离阳光直射。
结论黄煌经方是一种传统中草药配方,具有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
本手册介绍了黄煌经方的基本信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正确有效地使用黄煌经方,并取得满意的疗效。
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生。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二至丸(《医方集解》)4.二陈汤(《和剂局方》)5.八正散(《和剂局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乌药汤(《兰室秘藏》)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34.左归丸(《景岳全书》)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7.三仁汤(《温病条辨》)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53.肾气丸(《金匮要略》)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60.保阴煎(《景岳全书》)61.胎元饮(《景岳全书》)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63.举元煎(《景岳全书》)64.香棱丸(《济生方》)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0.桂枝汤(《伤寒论》)71.胶艾汤(《金匮要略》)72.桑菊饮(《温病条辨》)73.真武汤(《伤寒论》)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78.银翘散(《温病条辨》)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84.毓麟珠(《景岳全书》)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8.大青龙汤(《伤寒论》)9.小青龙汤(《伤寒论》)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12.五皮饮(《中藏经》)13.五苓散(《伤寒论》)14.实脾饮.(《济生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16.小柴胡汤(《伤寒论》)17.止嗽散(《医学心悟》)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24.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25.归脾汤(《正体类要》)26.四神丸(《内科摘要》)27.生脉散(《医学启源》)28.白虎汤(《伤寒论》)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30.真武汤(《伤寒论》)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36.杞菊地黄丸(《医级》)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38.桂枝汤(《伤寒论》)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44.小蓟饮子(《济生方》)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46.固真汤(《证治准绳》)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9.麻黄汤(《伤寒论》)50.炙甘草汤(《伤寒论》)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52.定痫丸(《医学心悟》)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55.茵陈蒿汤(《伤寒论》)56.理中汤(《伤寒论》)57.保元汤(《博爱心鉴》)58.保和丸(《丹溪心法》)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60.都气丸(《医宗金鉴》)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63.健脾丸(《医方集解》)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6.大承气汤(《伤寒论》)67.消乳丸(《证治准绳》)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70.苏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桑菊饮(《温病条辨》)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81.银翘散(《温病条辨》)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84.清营汤(《温病条辨》)85.半夏泻心汤(《伤寒论》)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8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9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5.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医医院肛肠科常用方剂目录1.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2.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3.葛根芩连汤(《伤寒论》)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6.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7.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8.黄芪汤(《千金要方》)9.健脾益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四物汤(《仙授理方续断秘方》)11.四物消风汤(《医宗金鉴》)12.八珍汤(《丹溪心法》)13.六味地黄丸(汤)(《小儿药证直诀》)14.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15.右归饮(《景岳全书》)16.十全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18.六君子汤(《医学正传》)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20.六一散(《伤寒直格》)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合击局方》)23.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24.四逆散(《伤寒论》)2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27.痛泻药方(《景岳全书》)28.当归芍药汤(《千金要方》)29.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30.良附丸(《良方集腋》)31.六磨汤(《证治准绳》)32.沉香化滞丸(《中医大辞典》)33.四磨汤(《济生方》)34.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35.桃仁承气汤(《伤寒论》)3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7.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38.槐花散(《普济本事方》)39.十灰散(《十药神书》)40.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地榆丸(《证治准绳》)42.活血祛瘀汤(《外科正宗》)43.黄土汤(《金匮要略》)44.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5.清营汤(《温病条辨》)46.凉血地黄汤(《脾胃论》)47.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48.三黄丸(《证治准绳》) 49.当归龙荟丸(《丹溪心法》)50.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51.龙胆泻肝汤(《外科正宗》)52.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53.白头翁汤(《伤寒论》)54.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55.疏风清热饮(《医宗金鉴》)56.玉女煎(《景岳全书》)57.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黄芩汤(《伤寒论》)59.乌梅丸(《伤寒论》)60.三仁汤(《温病条辨》)61.胃苓汤(《证治准绳》)62.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63.二妙散(《丹溪心法》)64.三妙丸(《医学正传》)65.滋阴除湿汤(《外科正宗》)66.化毒除湿汤(《疡科心得集》)67.理中丸(《伤寒论》)68.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69.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0.四逆汤(《伤寒论》)7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72.赤石脂丸(《中医大辞典》)73.保和丸(《丹溪心法》)74.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75.人参健脾丸(汤)(《景岳全书》)76.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77.凉膈清肠散(汤)(《证治准绳》)78.麻子仁丸(《伤寒论》)79.五仁丸(《世医得效方》)80.苁蓉润肠丸(《金匮翼》)81.济川煎(《景岳全书》)82.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83.大承气汤(《伤寒论》)8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85.酸枣仁汤(《金匮要略》)86.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87.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8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89.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91.五神汤(《辨证录》)92.止痛如神方(《医宗金鉴》)93.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94.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96.透脓散(《外科正宗》) 97.当归饮子(《济生全书》)98.消风散(《外科正宗》)99.增液汤(《温病条辨》)10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方剂目录1.八珍汤(《正体类要》)2.白虎汤(《伤寒论》)3.保元汤(《外科正宗》)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11.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4.大承气汤(《伤寒论》)15.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16.大青龙汤(《伤寒论》)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19.当归四逆汤(《伤寒论》)20.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21.地黄饮子(《宣明论方》)22.独活寄生汤(《千金方》)2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4.二妙丸(《丹溪心法》)25.二至丸(《证治准绳》)26.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27.茯苓饮(《外台秘要》)28.桂枝汤(《伤寒论》)29.葛根汤(《伤寒论》)30.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31.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3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33.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34.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3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3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37.化斑汤(《温病条辨》)38.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39.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40.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1.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42.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43.理中汤(《伤寒论》)44.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4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46.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47.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4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49.麻黄汤(《伤寒论》)5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5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5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5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56.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7.清骨散(《证治准绳》)58.清营汤(《温病条辨》)59.清暑汤(《外科全生集》)60.清骨散(《证治准绳》)61.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62.三仁汤(《温病条辨》)6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4.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6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66.四逆散(《伤寒论》)67.四逆汤(《伤寒论》)68.透脓散.(《外科正宗》)69.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0.神应养真丹(《宣明论方》)7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7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3.痛泻药方(《丹溪心法》)74.温胆汤(《千金方》)75.温经汤(《金匮要略》)76.五苓散(《伤寒论》)7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78.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7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80.犀角地黄汤(《千金方》)8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82.消风散(《外科正宗》)8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4.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85.小柴胡汤(《伤寒论》)8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87.玉屏风散(《丹溪心法》)8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89.益胃汤(《温病条辨》)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91.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92.茵陈蒿汤(《伤寒论》)9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94.银翘散(《温病条辨》)95.越婢汤(《金匮要略》)96.栀子金花丸(《景岳全书》)97.猪苓汤(《伤寒论》)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竹叶石膏汤(《伤寒论》)100.真武汤(《伤寒论》)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苍耳子散(《济生方》)4.六味汤(《喉科秘旨》)5.银翘散(《温病条辨》)6.桑菊饮(《温病条辨》)7.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8.败毒散(《摄生众妙方》)9.大承气汤(《伤寒论》)10.小柴胡汤(《伤寒论》)11.四逆散(《伤寒论》)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5.白虎汤(《伤寒论》)1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1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18.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19.清咽利膈汤(《外科正宗》)20.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2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22.黄芩汤(《医宗金鉴》)2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25.理中丸(《疡医大全》)26.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27.四逆汤(《伤寒论》)2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2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31.玉屏风散(《丹溪心法》)3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3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34.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5.归脾汤(《正体类要》)36.八珍汤(《正体类要》)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38.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39.肾气丸(《金匮要略》)40.四神丸(《证治准绳》)4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4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4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4.通气散(《医林改错》)4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4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49.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5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5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5.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57.五苓散(《伤寒论》)58.真武汤(《伤寒论》)5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4.小青龙汤(《伤寒论》)5.止嗽散(《医学心悟》)6.银翘散(《温病条辨》)7.桑菊饮(《温病条辨》)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七厘散(《良方集腋》)12.麻子仁丸(《伤寒论》)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4.小柴胡汤(《伤寒论》)15.涤痰汤(《奇效良方》)16.虎潜丸(《丹溪心法》)17.四逆散(《伤寒论》)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21.白虎汤(《伤寒论》)22.蠲痹汤(《医学心悟》)23.清营汤(《温病条辨》)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8.清胃散(《脾胃论》)29.玉女煎(《景岳全书》)30.白头翁汤(《伤寒论》)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32.理中丸(《伤寒论》)33.小建中汤(《伤寒论》)34.四逆汤(《伤寒论》)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39.生脉散(《医学启源》)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2.归脾汤(《正体类要》)43.炙甘草汤(《伤寒论》)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45.左归丸(《景岳全书》)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48.肾气丸(《金匮要略》)49.右归丸(《景岳全书》)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四神丸(《内科摘要》)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60.保和丸(《丹溪心法》)61.温经汤(《金匮要略》)62.越鞠丸(《丹溪心法》)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77.杏苏散(《温病条辨》)7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79.增液汤(《温病条辨》)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8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三仁汤(《温病条辨》)84.五苓散(《伤寒论》)85.真武汤(《伤寒论》)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8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9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91.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92.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9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96.消风散(《外科正宗》)9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98.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100.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说明书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说明书一、产品名称: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二、成分:该制剂主要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川芎等。
三、适用人群:适用于各类人群,包括成年人、青少年及儿童,特别适合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者。
四、用法用量:每日服用2-3次,每次1-2袋,用温水冲泡或吞服。
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可适当调整用量。
五、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及患有严重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六、注意事项:1.请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使用,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方式。
2.请妥善保管药品,并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储存条件(密封、避光)存放。
3.服用本品期间,如出现任何不适,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4.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请将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5.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七、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八、不良反应:在临床试验中,部分患者服用本品后可能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口干等反应,但均在停药后自行消失。
九、包装:本品采用密封包装,每盒包含10袋装中药复方制剂。
十、贮藏:本品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十一、生产厂家:xxx中医药有限公司十二、版权声明:本说明书版权归xxx中医药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传播。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作为一款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复方制剂,其配方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经过现代医学研究和实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调理。
该制剂以多种中药为主要成分,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的功效,特别适合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者使用。
在使用本品时,需要注意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循药品说明书上的储存条件存放药品,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及患有严重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品。
总之,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是一款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值得广大患者信赖和使用。
方剂小手册
6、桑菊饮
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疏风宣肺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组成: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连翘,芦根,甘草。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热袭肺咳嗽证。
7、银翘散
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组成:银花,连翘,荆芥,豆豉,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竹叶,芦根。
功效:峻下逐水,行气破结,兼能泻热。
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之证。
26、疏凿饮子
疏凿饮子赤豆姜,木通泽泻与槟榔;
羌艽苓腹椒商陆,疏风逐水退种良。
组成:商陆,赤小豆,生姜皮,木通,泽泻,槟榔,羌活,茯苓,大腹皮,秦艽,椒。
功用:泻下逐水,疏风发表。
27、新加黄龙汤
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
功用:攻逐寒积。
22、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润肠泻热又行气,津伤便秘蜜丸嚼。
组成: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蜂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便秘证。
23、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少肠中燥,温肾益精便自通。
组成:当归,牛七,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45、左金丸
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
清肝降逆又泻火,实则泻子细端详。
组成:黄连、吴茱萸。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吞酸证。
46、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泻肺清热止咳喘,肺虚伏火气喘急。
组成:桑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中医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积淀着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不仅包含了众多的药物组合和使用方法,而且涵盖了很多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方剂,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一、四君子汤【组成】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桂枝四味药物组成。
【功效】四君子汤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无力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煎药15克至30克,一日2次。
二、逍遥散【组成】逍遥散由芒硝、薄荷、广藿香等药物组成。
【功效】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暑湿引起的头晕目眩、口干舌燥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5克至10克,一日2次。
三、安宫牛黄丸【组成】安宫牛黄丸由人工牛黄、雄黄、珍珠等药物组成。
【功效】安宫牛黄丸可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3粒至6粒,一日2次。
四、清热解毒口服液【组成】清热解毒口服液由黄连、连翘、板蓝根等药物组成。
【功效】清热解毒口服液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口服10毫升至20毫升,一日3次。
五、六味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由生地、山药、牡丹皮等药物组成。
【功效】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9克至15克,一日2次。
六、当归补血汤【组成】当归补血汤由当归、白芍、熟地等药物组成。
【功效】当归补血汤可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煎药15克至30克,一日2次。
总结:以上所介绍的中医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中医药方剂种类繁多,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药规律。
在使用中医药方剂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用量和用药频次。
同时,要了解个体差异和禁忌症,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中医药方剂在中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医药方剂,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专病专方中药药方手册
专病专治中药药方手册骨伤科1.骨质疏松症处方:鸡血藤2白芍2狗脊1戚灵仙1独活1鹿角胶1没药1甘草2两面针1牛膝1功效:补肾活血,通络止痛适应症: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症见局部酸软疼痛,夜间明显,屈伸不利2.慢性腰背痛处方:杜仲1海风藤1黄芪2断续1薄苡仁1羌活1桑寄生2当归1独活1千年健1牛膝1功效:补肾强筋,通络止痛适应症;腰背不疼痛等3.腰椎间突出症:处方;白芍2甘草2山萸肉1红花1枳壳1杜仲1熟地黄1牛膝1小茴香1功效;补肾活血,行气止痛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den,症见腰部疼痛,伴有下肢牵扯痛。
4.星艮痛症:处方:山萸肉11何首乌2熟地黄1杜仲1鹿角胶2蒐丝子1宽筋藤1牛膝1功效:益肾补血,通络止痛适应症:踉骨疼痛等5.肩周炎:处方:黄芪2丹参1鸡血藤1独活1川穹1桂枝1姜黄1海风藤1功效:补益气血,通络止痛适应症:肩部痹痛,活动不利,伴眩晕、少气乏力等6.3颈椎病:处方:黄芪2鸡血藤1党参2丹参1戚灵仙1葛根2鹿衔草2香附2川穹2功效:补益气血,活血通络。
适应症:颈部痹痛、眩晕、少气乏力、上肢痹痛、麻木等。
7.滑膜炎处方:金银花2连翘1牛膝1赤小豆1泽泻1大腹皮1白术1赤芍2功效:清热去湿,活血消肿。
适应症:膝、踝等关节突发肿胀疼痛,肤温稍高。
88.骨质疏松症:处方:补骨脂3蒐丝子1黄芪2牛膝1山药1女贞子1枸杞子1茯苓1 功效:益气健脾,补肾壮骨。
适应症:腰背、胁肋部等疼痛、乏力、酸软等、9.痛风性关节炎:处方:土茯苓2白术1戚灵仙1泽泻1桂枝1玉米须1知母1功效:清热去祛湿,通络止痛、适应症:足背、跖趾关节等处红肿热痛。
10跌打损伤处方:延胡索1当归1鸡血藤2丹参1醋乳香1醋没药1香附1透骨草1功效:活学活用,行气止痛、跌打损伤导致肢体淤肿、疼痛。
内分泌疾病:1.糖尿病:柴胡1地黄2枳实1山药2蒲公英1茯苓2白术1甘草1功效:理气化浊,养阴益气。
适应症:2型糖尿病早期,病情相对较轻者,也可配合西药一起用。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方法详细介绍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方法详细介绍中草药在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或症状,中草药配方的使用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和改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草药配方,并说明它们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配方,主要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和川芎组成。
四物汤适用于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使用时,可以将四味药材捣碎,煮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常用的解表药,适用于感冒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桂枝汤的主要组成是桂枝、生姜、大枣和甘草。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加水煎煮,每日3次,每次10克。
三、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调养药,适用于气虚引起的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的主要组成是黄耆、白术、党参和茯苓。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煮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四、柴胡加芍药汤柴胡加芍药汤是一种常用的消炎药,适用于一些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柴胡加芍药汤的主要组成是柴胡、白芍、生姜和大枣。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煎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五、枣仁汤枣仁汤是一种常用的镇静药,适用于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
枣仁汤的主要组成是枣仁、茯苓和生姜。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煎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六、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一种常用的药物,适用于胃热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小青龙汤的主要组成是黄芩、黄连、生姜和大枣。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煮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七、二妙丸二妙丸是一种常用的肠胃药,适用于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妙丸的主要组成是厚朴和泽泻。
使用方法是将药材煎水饮用,每日3次,每次10克。
总之,中草药配方在传统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上述介绍的配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每种中草药配方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在使用中草药配方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配方,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剂量使用,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方法全攻略
中草药配方秘籍种适应症及使用方法全攻略中草药是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疗效而在临床应用中广受认可。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草药配方及其适应症与使用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作用与用法。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草药配方,其组成为当归、熟地、白芍和川芎。
主要适用于女性经血量少、经期过长以及经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以上四味草药按比例煎煮后饮服。
二、逍遥散逍遥散是以制何首乌、白芍和柴胡为基础制成的,它对于治疗肝郁脾虚、失眠多梦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使用方法为将逍遥散与温开水冲服。
三、清热解毒方清热解毒方由金银花、连翘和板蓝根构成,主要适用于咽喉肿痛、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以上三味草药冲泡成煎剂后饮服。
四、四逆散四逆散是由细辛、干姜、炙甘草和人参构成,主要适用于阳气不足、畏寒怕冷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四逆散与开水冲服。
五、加味逍遥散加味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入黄连、龙胆等草药制成,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胃热症状。
使用方法与逍遥散相同。
六、脉管清脉管清是将天麻、千年健和钩藤等草药煎煮制成的,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头晕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脉管清与开水冲服。
七、益母草方益母草方由益母草、枸杞子和白芍等草药组成,主要适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以上三味草药泡水饮服。
以上仅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配方及其适应症与使用方法,读者在使用前需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
此外,对于中草药的种植、采集和制品质量,也需要注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以确保草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中草药配方在中医药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使用中草药配方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出现不适或其他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对读者了解中草药配方的适应症与使用方法提供了帮助。
(完整版)华润三九单味中药配谅颗粒 儿科协定处方使用手册之一
一,感冒小柴胡加板蓝根汤(功效)清热解表解毒,和解少阳(主治)治疗流行性感冒,发热咳嗽,身上少汗,高烧持续不退(方剂组成)北柴胡12g(2袋),黄芩10g(1袋),生姜6g(2袋),太子参10g(1袋),清半夏12g(2袋),板蓝根15g,灸甘草9g(2袋),大枣10g(1袋).桂芪汤(功效)解表益气,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多汗。
肢冷。
脉浮缓。
(方剂组成)桂枝6g(1袋),白芍10g(1袋),黄芩10g(1袋),甘草3g(1袋),生姜3g(1袋),大枣10g(1袋)。
小儿感冒方(功效)辛凉解表,宣通肺气.(主治)发热,微汗,咽红咳嗽,风热感冒。
(方剂组成)金银花10g(1袋),连翘10g(1袋),菊花10g(1袋),桑叶10g(1袋),杏仁10g(1袋),前胡10g(1袋),炒牛蒡子10g(1袋),大青叶15g(1袋),薄荷6g(1袋),桔梗10g(1袋),甘草3g(1袋).(加减)若感冒身热不退可加北柴胡4g,葛根8g;若身热无汗恶寒,鼻流清涕之风寒感冒去金银花,连翘,加荆芥,防风各4g,苏叶,淡豆豉各6g.增免抗感方(功效)益气开阳,健脾补肾,清热祛邪,提高小儿抗免疫能力。
(主治)治疗小儿因反复感染病程久而引起的脾虚证。
消瘦乏力,多汗,发热易咳,面色萎黄。
(方剂组成)太子参10g(1袋),黄芩10g(1袋),干鱼腥草10g(1袋),酒黄芩10g(1袋),五味子6g(1袋),生地黄10g(1袋),白术6g(1袋),地锦草15g(1袋),淫羊藿10g(1袋),酒黄精10g(1袋),麦冬10g(1袋),甘草3g(1袋)。
二,咳嗽清肺汤(功效)清肺化痰止咳(主治)治疗痰热壅肺型咳嗽,因风邪致病,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
(方剂组成)荆芥10g(1袋),地骨皮10g(1袋),干鱼腥草10g(1袋),前胡10g(1袋),防风10g(1袋),甜杏仁5g(1袋),虎杖15g(1袋),浙贝母10g(1袋),桑白皮10g(1袋),蜜批把叶6g(1袋),桔梗10g(1袋),瓜蒌10g(1袋),槟榔10g(1袋),决明子10g(1袋),焦山楂10g(1袋)。
常用中医方剂418首(《中医临床必备知识表解》(南京中医药大学)笔记
常用方剂418首(南中医大)目录:一、解表剂:共25方(辛温解表10,辛凉解表9,扶正解表6)二、泻下剂:共31方(寒下14,温下3,润下3,逐水8,攻补兼施3)三、和解剂:共11方(和解少阳4,调和肝脾4,调和肠胃3)四、清热剂:共39方(清气分热16,气血两清1,清脏腑热17,清虚热5)五、祛暑剂:共6方(祛暑解表2,祛暑利湿2,祛暑益气2)六、温里剂:共15方(温中散寒6,回阳救逆4,温经散寒5)七、表里双解剂:共7方(解表清里2,解表温里2,表里双解2,解表攻里2)八、补益剂:共61方(补气12,补血6,气血双补6,补阴22,补阳7,阴阳双补8)九、固涩剂:共16方(固表止汗1,敛肺止咳1,涩肠固脱4,涩精止遗4,固崩止带6)十、安神剂:共13方(重镇安神7,补养安神2,交通心肾4)十一、开窍剂:共9方(凉开5,温开4)十二、理气剂:共35方(行气21,降气14)十三、理血剂:共33方(活血祛瘀23,止血10)十四、祛风剂:共15方(疏散外风9,平息内风6)十五、治燥剂:共11方(轻宣外燥3,滋润内燥8)十六、祛湿剂:共37方(化湿和胃5,清热祛湿16,利水渗湿4,温化水湿6,祛风利湿6)十七、祛痰剂:共19方(燥湿化痰5,清热化痰5,润燥化痰3,温化寒痰3,治风化痰3)十八、消导化积剂:共9方(消食导滞4,消癥化积5)十九、驱虫剂:共4方二十、治疡剂:共22方(散结消痈18,涌吐1,收敛1,腐蚀2)第一章解表剂:一1辛温解表剂xwjb:一1.1麻黄汤xwjb《伤寒论》麻杏贵干(麻9杏10桂6炙甘草3g)——风寒表实证;流感,周围N病,慢搏,遗尿。
一1.2三拗汤xwjb《和剂局方》麻杏草(麻6杏10草6g)——外感风邪;上感,慢咽炎,急喉炎,儿支肺,变异喘,喘支,分泌性中耳炎,急肾炎一1.3华盖散xwjb《和剂局方》三拗凌晨上树(麻9杏9炙甘草6苓9陈9桑皮9苏子9g)——外感风寒;儿急支,儿喘,急支,慢支。
经方使用手册1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目录半夏厚朴汤 (1)半夏泻心汤 (1)白虎汤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柴胡桂枝干姜汤 (3)大柴胡汤 (4)大承气汤 (4)大黄附子汤 (5)大黄䗪虫丸 (6)大青龙汤 (6)当归芍药散 (6)当归四逆汤 (7)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8)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9)防风通圣散 (9)防己黄芪汤 (10)附子泻心汤 (10)桂枝汤 (11)桂枝加附子汤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2)桂枝茯苓丸 (13)桂枝芍药知母汤 (14)葛根汤 (14)葛根芩连汤 (15)甘姜苓术汤 (15)甘草泻心汤 (16)黄连泻心汤 (16)黄连阿胶汤 (17)黄芩汤 (17)黄芪桂枝五物汤 (18)理中汤 (19)麻黄附子细辛汤 (20)麻黄汤 (2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1)麦门冬汤 (21)排脓汤 (22)四逆散 (22)四逆汤 (23)薯蓣丸 (23)芍药甘草汤 (24)酸枣仁汤 (24)肾气丸 (25)生脉散 (26)桃核承气汤 (26)温胆汤 (26)温经汤 (27)五苓散 (28)五积散 (29)吴茱萸汤 (29)小柴胡汤 (30)小建中汤 (31)小青龙汤 (32)小陷胸汤 (32)泻心汤 (33)茵陈蒿汤 (33)玉屏风散 (34)炙甘草汤 (34)枳实芍药散 (35)猪苓汤 (35)真武汤 (36)栀子柏皮汤 (36)八味解郁汤 (38)八味除烦汤 (38)八味活血汤 (39)八味通阳汤 (39)四味健步汤 (39)止痉散 (40)更年方 (40)生血汤 (40)退热汤 (40)桂苓加大黄牛膝方 (40)经方汤液煎煮法 (41)经方用量原则及折算法 (41)编写说明 (42)主要病方索引 (42)半夏厚朴汤古代治疗咽中异物感的专方,有理气除胀、化痰利咽的功效,适用于以咽喉异物感乃至躯体感觉异常、腹胀、恶心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中药专病专方手册
中药专病专方手册适用于免煎中药颗粒一:消化内科1.反流性食管炎处方:柴胡1袋白芍1袋蒲公英1袋夏枯草1袋甘草1袋厚朴1袋枳壳1袋赭石1袋海螵蛸1袋煅瓦楞子1袋功效:疏肝清热,和胃降逆适应症:胸骨后灼痛,烧灼感,反酸,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
2. 慢性胃炎处方:醋延胡索1袋海螵蛸1袋白芍1袋乌药1袋沉香1袋炒川楝子1袋蒲公英1袋甘草1袋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适应症:上腹疼痛或上腹胀闷,嗳气反酸,口干口苦,纳呆。
3.消化性溃疡处方:白芍1袋白及1袋三七1袋海螵蛸1袋醋延胡索1袋党参1袋甘草1袋功效:健脾和胃,化瘀止痛适应症:上腹痛有规律,或饭前,夜间痛,进食后缓解或进食后上腹胀满,反酸,乏力,纳呆4.萎缩性胃炎处方:黄芪1袋太子参1袋石斛1袋三七1袋莪术1袋枳壳1袋鸡内金1袋厚朴1袋甘草1袋白花蛇舌草1袋功效:健脾养阴,理气活血适应症:上腹胀满或隐痛,嗳气,纳呆,神疲乏力。
5.急性胃肠炎处方:黄连1袋木香1袋广藿香1袋火炭母2袋薏苡仁2袋山药2袋葛根1袋凤尾草2袋功效:清热利湿,止呕止泻。
适应症:腹泻,腹痛,呕吐,发热伴恶寒。
6.肠易激综合症处方:党参1袋白术1袋吴茱萸1袋防风1袋石榴皮1袋炮姜1袋茯苓1袋补骨脂1袋柴胡1袋延胡索1袋木香1袋白芍1袋炙甘草1袋功效:温中健脾,疏肝祛风止痛适应症:反复腹痛腹泻,大便稀溏,腹痛即泄,泻后痛减。
7.溃疡性结肠炎处方:干姜1袋党参1袋炒白术1袋淡附片1袋柴胡1袋升麻1袋地榆炭1袋诃子1袋功效: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适应症:腹泻,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滑脱不禁,或五更肠鸣腹痛,腹泻,或卸下脓血,食少,神疲,四肢不温。
8.肝硬化处方:牡蛎2袋醋鳖甲2袋泽泻1袋麦芽1袋鸡内金1袋麦冬1袋太子参1袋三七1袋丹参1袋大腹皮1袋黄芪2袋功效:健脾养肝,软坚散结适应症:神疲乏力,纳呆,腹胀闷或腹胀大,面色黧黑,形体消瘦,心烦眠差。
9.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处方:黄芪1袋党参1袋黄连1袋木香1袋地榆1袋苦参1袋三七1袋赤芍1袋功效:健脾益气,清热化湿,理气活血。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
注重科学性:在介绍中药和方剂时,作者注重科学性,对各种药物和方剂的 介绍都力求客观、准确。
从使用价值上看,这本书的目录非常实用。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基础 篇了解中医方药的基本理论,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可以通 过药物篇和方剂篇快速查阅各种常用中药和经典方剂的用法、功效等,为临床治 疗提供指导。这本书的目录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方药的基础。本书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中医基本理论进 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为读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中药材简介部分对常用中药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等方面的知识。本书还特别注重中药材的鉴别和炮制方法,帮助读者了解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加 工方法。
这本书的编纂质量非常高。它的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非常易于理解。 书中的图表和插图也非常丰富,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医方药的知识。 书中的
目录分析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医方药知识的书籍,其目录经过精 心设计,涵盖了中医方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药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书将 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分析,探讨其结构和特点。
从内容特点上看,这本书的目录具有以下优点:
结构清晰:整本书的目录结构简洁明了,层次分明,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全书 内容。
实用性强:药物篇和方剂篇的内容都是按照临床实际需求进行分类,方便读 者查阅。同时,每种药物或方剂都详细介绍了其功效、用法等,实用价值高。
内容全面:这本书涵盖了中医方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药物、经典方剂等,内 容全面,适合各类读者阅读。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经方使用手册
经方使用手册经方使用手册一、前言本使用手册旨在向用户提供详尽的经方使用信息,帮助用户理解并正确使用经方。
本手册将包括经方的基本介绍、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请用户仔细阅读本手册并遵循相关规定,以确保经方的安全有效使用。
二、经方基本介绍1.1 经方定义经方,又称药方,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传统中医经验总结而成的方剂,经过反复验证和改进,具有一定疗效和应用范围。
1.2 经方分类经方可以分为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两大类。
中成药通常指由中药炮制而成的成品药物,常见的包括丸剂、散剂、口服液等。
中药饮片则指通过炮制、干燥等工艺处理后制成的中药片剂。
1.3 经方功效不同的经方具有不同的功效,包括但不限于清热解毒、祛风湿、活血化瘀、健脾益胃等。
用户在使用经方之前应明确所需治疗目的,选择适合的经方。
三、经方使用方法2.1 使用前准备在使用经方之前,用户应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和医嘱,明确治疗目的,以便合理选择经方。
如有需要,应咨询医师或药师的建议。
2.2 经方用量根据医嘱或药师建议,遵循经方的用量和用法。
不得自行增减剂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
2.3 经方服用方式根据经方的剂型,选择相应的服用方式。
例如,丸剂可以用温开水送服,中药饮片可以泡水服用。
四、经方注意事项3.1 使用前禁忌某些经方在特定情况下存在禁忌症,用户在使用之前应了解相关禁忌症,以免引发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
3.2 不良反应和预防在使用经方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部分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过敏等。
用户应避免过量使用,遵循医嘱或药师建议。
3.3 贮存和保管经方应贮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同时,需注意保持经方的完整性和标签清晰,避免混淆。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经方丸剂使用指南2.经方中药饮片泡水方法图解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经方:传统中医药学中的方剂,由中药经验总结而成,经过反复验证和改进。
中药(常用方剂)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胸痛较前减轻,无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饮食不振,舌质暗,苔白,脉沉细,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痹,方以血府逐瘀汤:柴胡10g 枳壳12g 赤芍10g 甘草4g桃仁10g 川牛膝10g 红花10g 桔梗10g当归15g 生地15g 川穹8g患者仍有言语不畅,无肢体抽搐,无恶心呕吐,饮食及睡眠可,二便调。
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治以滋阴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5g 石决明30g 杜仲15g寄生12g 牛膝15g 泽泻 30g 生龙牡各30g丹参 30g 赤芍15g 郁金12g 甘草6g患者左侧肢体仍活动不利,饮食可,舌质淡、苔白、脉弦滑主,于主任运用中医辨证为中风,证属风痰阻络,痰阻与脉中,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故肢体活动不利,舌脉从证,中医治以化痰熄风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 10g 白术 10g 天麻10g 云苓 12g泽泻 30g 枳壳12g 南星 12g 生龙牡各30g丹参 15g 菖蒲15g 郁金12g患者神志清,精神可,仍咳嗽咳痰,阵发性呼吸困难,于主任查看病人,患者舌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辨证为痰热阻肺,肺失宣发,则气短,失于肃降则憋喘,咳嗽咳痰,中医治以清热宣肺平喘,方拟喘定汤加减:麻黄03g 桑白皮15g 冬花15g 半夏10g杏仁10g 苏子15g 黄芩10g 甘草06g厚朴12g 葶苈子15g 地龙10g中医治以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味:党参10g 麦冬20g 五味子10g 茯苓10g桂枝10g 生白术10g 甘草3g 玄参10g丹参10g中医治以化湿和胃,保和汤加减:莱菔子15g 陈皮12g 云苓12g 连翘10g炒麦芽30g 山药10g 神曲10g 枳壳15g厚朴15g 内金10g患者时有头晕,纳差,脉沉细弱,给予中药地黄饮子加味,滋肾阴,补肾阴,开窍化痰。
熟地12g 巴戟天9g 山茱萸9g 石斛9g肉苁蓉各9g 附子6g 五味子6g 官桂6g白茯苓6g 麦冬6g 石菖蒲6g 远志各6g患者神志清,精神差,阵发性头痛心慌,患者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思虑过度,肝失所养,肝阳上亢,则头晕,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治疗上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方拟逍遥散加减:当归10g 芍药10g 柴胡10g 白术10g茯苓10g 枳壳10g 香附10g 乌药10g薄荷10g患者仍有左侧肢体无力,口苦,纳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方名:八正散组成: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甘草梢、大黄、山桅、灯心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湿热淋证歌诀: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康。
2.方名:白虎汤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功效:清热生津主治:阳明热盛歌诀: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3.方名: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痢疾歌诀: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坚阴功效齐。
4.方名: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功效: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主治:风痰上扰导致的头晕、头痛等症歌诀: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尝。
5.方名:半夏厚朴汤组成:半夏、厚朴、紫苏、茯苓、生姜功效:行气散结,降气化痰主治:郁病梅核气类型歌诀: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6.方名: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功效: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主治:寒热互结的胃痞证歌诀: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7.方名:保和丸组成: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功效:消食和胃主治:食积导致的系列脾胃病症歌诀: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8.方名:补阳还五汤组成: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地龙、赤芍、红花功效: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气虚血瘀型歌诀: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9.方名:补中益气汤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中气下陷的系列病症歌诀: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攻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10.方名:参苓白术散组成: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夹湿的泄泻歌诀: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11.方名:柴胡疏肝散组成: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功效:舒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的郁病歌诀: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肝疼痛皆能除。
12.方名:大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枳实、白芍药、大黄、生姜、大枣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歌诀: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13.方名:大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14.方名:黛蛤散组成:青黛、海蛤壳功效:清肝化痰主治:肝火犯肺的肺系病症15.方名:丹参饮组成:丹参、檀香、砂仁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歌诀:丹参饮中用檀香,砂仁合用成妙方,血瘀气滞两相结,心胃诸痛用之良。
16.方名:丹栀逍遥散组成:当归、白芍药、白术、柴胡、茯苓、甘草、煨姜、薄荷、丹皮、山栀功效:养血健脾,舒肝清热主治:肝郁化热、脾虚血亏的郁病类型歌诀: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17.方名:当归补血汤组成:黄芪、当归功效:益气生血主治:血虚诸证歌诀: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18.方名:当归六黄汤组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黄芪功效:滋阴降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之盗汗歌诀: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顾表,阴虚火旺盗汗良。
19.方名:导赤散组成:生地、木通、竹叶、甘草梢功效: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主治:心经热盛,移热于小肠的淋证歌诀: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统归小便中。
20.方名:二陈汤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痰湿咳嗽歌诀: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21.方名:二妙散组成:苍术、黄柏功效: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导致的淋证、带下等病症歌诀: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22.方名:附子理中丸组成:炮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功效: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歌诀: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吐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23.方名:甘麦大枣汤组成:甘草、淮小麦、大枣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脏燥证歌诀: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燥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24.方名:葛根黄芩黄连汤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功效:解表清里主治:协热下痢歌诀: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25.方名:瓜蒌薤白半夏汤组成:瓜蒌、薤白、半夏、白酒功效: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主治:胸痹心痛歌诀: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
26.方名:归脾汤组成: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功效:益气养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两虚诸证歌诀: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27.方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组成: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功效:补益心阳,潜镇安神主治:心阳虚烦躁证28.方名: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9.方名:黄芪建中汤组成: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功效: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治: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虚劳里急,诸不足证歌诀:(小建中加黄芪)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30.方名:藿香正气散组成: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生姜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歌诀: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31.方名:济川煎组成: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积壳功效: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肾虚便秘证歌诀: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32.方名:金匮肾气丸组成: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功效: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诸证歌诀: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33.方名: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证歌诀: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34.方名:理中丸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功效: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主治:中焦脾胃虚寒证歌诀: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吐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35.方名: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歌诀:苓桂术甘化饮剂,湿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36.方名:六君子汤组成: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之证歌诀: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攻,或加香砂气滞使。
37.方名: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功效:滋阴补肾主治:肾阴虚诸证歌诀: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
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38.方名: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黄芩、栀子、生甘草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主治:肝胆实火上炎及肝经湿热下注之证歌诀: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39.方名: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效:助阳解表主治:阳虚不甚而感外寒证40.方名: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歌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41.方名: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功效: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风热壅肺之里热实喘之证歌诀:伤寒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42.方名:麻子仁丸组成: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治:肠胃燥热之便秘证歌诀: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43.方名:杞菊地黄丸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功效:滋肾养肝明目主治:肝肾阴虚诸证歌诀:(六味地黄加枸杞子、菊花)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
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44.方名:千金苇茎汤组成: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功效: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主治:痰热瘀血壅结之肺痈歌诀: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45.方名:清燥救肺汤组成: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功效:清燥救肺主治:燥热伤肺重证歌诀: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46.方名:三拗汤组成:麻黄、杏仁、生甘草、生姜功效:宣肺解表主治:感冒初起,风寒闭肺之证歌诀:麻、杏、姜、草47.方名:三仁汤组成:杏仁、滑石、通草、白寇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功效: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歌诀:三仁杏寇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48.方名:三子养亲汤组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功效:降气平喘,化痰消食主治:寒痰夹食证歌诀:三子养亲用紫苏,配伍白芥与莱菔,老人痰多饮食少,咳喘胸闷一并除。
49.方名: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或风热犯肺轻证歌诀: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清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50.方名:桑杏汤组成: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山栀、梨皮功效:清宣温燥主治:外感温燥,肺燥咳嗽之轻证歌诀: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51.方名:沙参麦冬汤组成: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生甘草、天花粉、生扁豆功效:滋阴润燥主治:燥伤肺胃阴分,见或热或咳等证歌诀:沙参麦冬桑叶草,葳蕤花粉扁豆好52.方名:芍药甘草汤组成:白芍、炙甘草功效:缓急止痛主治:筋脉拘急诸痛证53.方名:生脉散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功效:益气生津主治:气阴两虚,元气虚脱之证歌诀: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煎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