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异同探究
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目录
01 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 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03 二、方法
02 一、引言 04 三、结果
05 四、讨论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五、结论
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对比分析
谚语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动物词汇在英汉谚语中扮演着不 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 深入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点以及动物词汇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含义。
有些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存在误解。例如,“狗”在英语 中常常被用来形容忠诚的朋友,而在汉语中,“狗”有时候被用来形容卑劣的人 或行为,这可能是由于历史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三、研究方法
研究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语料分析法:收集英语和汉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分析它们的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形象和寓意为人们所喜爱。这些谚语不 仅反映了人们对动物的认知和情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汉两种语言 中,动物谚语的存在和含义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英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 进行对比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英语中的动物谚语大多源自西方文化传统,其中涉及的动物种类和象 征意义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老鼠成精)这条谚语中,猫被用来象征权威或纪律,而老鼠 则代表了顽皮或懒散。在西方文化中,猫和老鼠的关系通常被用来形容社会中不 同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参考内容二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英语和中文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方面的 差异日益突出。本次演示将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旨在 探讨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 化。
试论动物类习语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
试论动物类习语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作者:罗翔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7期世界上每种语言都有其丰富多彩的习语,这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
动物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大量反映在语言中,反映在习语上。
此类习语生动逼真,言简意赅,提示哲理和反映社会现象深刻,深得人们认可与共鸣。
然而,由于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社会生活的差异,使得各语言中这类含动物词的习语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它们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区别之分。
本文拟就含动物词的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异同进行对比,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英汉动物类习语在形义关系上的异同与翻译1.喻体相似,喻意相近各民族、种族虽然语言文字不尽相同,但生活习俗和生活经历却有相似的一面。
反映在英汉动物类习语上,其形式和意义、形象喻体和喻意就非常相似。
翻译时可用汉语中相同的动物类习语进行翻译。
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吠犬不咬人The best fish swim near bottom. 好鱼居深渊The bird is known by his note, the man by his words.鸟以声闻,人以言知。
2.喻体不同,喻意相似有一些意义对应的动物类习语,虽然使用的喻体不同,形象各异,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Like a rat in a hole. 瓮中之鳖Neither fish nor fowl. 非驴非马You cannot make a crab walk straight.是狼改不了吃肉,是狗改不了吃屎。
Dog doesn’t eat dog . 虎毒不食子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像热锅上的蚂蚁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英汉语言中动物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第29卷 第1期2008年1月技术与创新管理TECHNOLOGY AND I N NOVATI O N MANAGE MENTVol.29 No11Jan12008【综 合】英汉语言中动物国俗语义对比研究3张巨武(西安文理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65)摘 要:动物生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
文章从中国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谈起,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所代表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语言交际中的误解。
关键词:动物;国俗语义;英汉对比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08)01-0081-04Meanings of Ex pressi ons Containing Ani m al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ZHANG Ju2wu(D ept.of Foreign S tudies,X i′an U 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X i′an,710065,China)Abstract:I n Chinese culture,t w elve ani m als are used t o sy 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 on was born,and in theworld different peop le has different and si m ilar feelings,attitudes t owards ani m als.These cultural features are e mbodiedin their res pective languages,such as idi om s,exp ressi ons,p r overbs and sayings.So this paper intends t o exp l ore thenati on and culture related se mantics as shown in these exp ressi ons about ani m a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Thr ough detailed study of these exp ressi ons about ani m als,it′s expected t o reveal the figurative and ass ociative mean2ings rep resented in the language,and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 m ilarities.Key words:ani m als;figurative and ass ociative meanings;comparis on bet w een Chinese and English 所谓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是语言意义在反映概念时附加了民族文化色彩。
论中英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论中英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1,动物世界是一个与我们人类世界紧密联系的另外一个生物界。
从远古时代人类与动物的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的了解了动物的许多特性。
而且人类常常喜欢把动物的特性和人类的一些特性联系起来,这样动物就逐渐进入了人类的语言,使人类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
人类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同样一种动物的联想可能有所不同。
也正是这个原因动物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的特色,动物的联想意义可能来源于它本国的历史、寓言、传说或者典故。
此外,许多民族有他们自己所崇拜的动物,这种动物大多于原始社会的图腾。
因此也有着特殊的含义。
习语就是固定的习惯用语,包括了许多的形式,比如说:固定的短语,谚语,俗语,固定的口语用语,典故以及俚语等等。
它是语言在长期的使用中浓缩出来的具有简洁的形式,深刻的意义和生动意象的固定的短语。
中国的习语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生动的意象和哲学的含义。
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就必须处理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同。
习语翻译的质量会大大地影响文化交流的程度。
习语翻译的关键是确保源语言的信息的传达和原习语的文化信息的有效性。
本文将研究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动物习语占英汉习语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的精华,代表着动物文化和习语文化两种身份。
本文的研究中的汉语习语仅限于汉语中的“成语”。
,2,在过去的研究中有许多关于动物词语,动物意象和动物文化的研究(刘俊, 2002;龙元祥,李芦生, 2006;)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在许多方面由于文化的相同性和不同性导致了动物词语的共性和不同。
在关于习语的翻译中有两类典型的习语被研究过,一种是关于数字的习语(陈琳霞1999),还有一种是关于夸张的习语(裴利民2003),这两种习语都是一些典型的习语。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的重点还有关于动物短语中的动物的联想意义和习语中的动物意象以及习语的文化(高丽新,许葵,2002;丹金2006;张爱文张爱琳2005)。
与动物有关的英汉谚语比较
与动物有关的英汉谚语比较谚语是一个民族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智慧结晶,包含动物名称的谚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通过对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比较,分析中西方在通过动物来表达生活经验、事物道理时所具有的使用特点,比较同一种动物在两种语言体系中,人们对它们的感情色彩和评价是否一致,从而更好地了解中西方动物形象的使用偏好。
标签:谚语;特点;使用偏好0引言谚语是一个民族前辈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是该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谚语取材广泛,风格多变,语言简练,寓意深刻,特别是包含动物的谚语,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给我们生活的导向。
根据谢大任所著的《精选英语谚语3000句》的统计,包含动物的谚语占了谚语总量的7.4%,所占比例最大,与宋京生在其他的谚语书籍统计中的结果保持一致。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类本身就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在日常生活中,与动物的关系一向密切。
在与动物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并把动物的外貌、行为习惯、品质特征等与身边的人或某些社会现象联系起来,于是,包含动物的谚语应运而生。
如:Care kills a cat.忧虑愁死猫。
但并不是所有的谚语都是根据字面意义来理解,有一类谚语常作隐喻性理解,如:He dare not say “Boo” to a goose.在鹅面前也不敢“呸”一声。
/胆小软弱。
在此谚语中,goose的潜在意义是“无力之人”。
这类谚语常具有一定的国俗语义。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
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风貌、价值体系、神话传说等不同,具有相同国俗语言的动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毕竟是同少异多,这就给理解英语动物谚语,即需要做隐喻性理解的谚语带来困难。
”(该段引自王德春的《国俗语义学略论》)本文从分析英语动物谚语的国俗语义着手,分析包含10常见动物的谚语。
英汉动物类谚语对比研究
龙源期刊网
英汉动物类谚语对比研究
作者:郭治超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8期
摘要: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1],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表现形式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本文通过检索《英汉对照常用英语谚語词典》[2],摘取其中的动物
类谚语189条,并将其归类分析,总结出英汉动物类谚语的相同之处与差异性。
关键词:英汉动物类谚语;对比;共性;个性
前言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谚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民大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不同语言团体的认知心理。
英语和汉语虽分属不同的语系,语言差异较大,但由于两个民族的人有着相同的生理机制和相似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谚语这种文化表征较为明显的语言现象上有一定的共性。
而对比是语言研究中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比,可以凸显两种语言的共性与个性,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并将对比的范围缩小到动物类谚语,能让英汉谚语对比在共同现实物象的基础之下进行,能更加明确、具体地表现出英汉谚语的共性与特性。
因此英汉动物类谚语的对比,有助于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所代表文化的理解,对英汉的学习和认知有重要意义。
一、动物类谚语的分类及分布
本文通过检索《英汉对照常用英语谚语词典》,共搜索出189条动物类谚语,其中涉及到的动物有“猫、狮子、鸭子、狗、老鼠、马、狼、鱼、鹅、天鹅、牛、蛇、大象、驴、猴、狐狸、羊、麻雀、乌鸦、苍蝇、青蛙、虫、蜜蜂、熊、燕子、凤凰、乌龟、鸡”等。
出现次数不小于三次的动物分布如下表。
出现次数小于三次的有“蛇、鸭、乌龟、凤凰、熊、燕子、蜜蜂、虱子、青蛙、虫、苍蝇、鹰”。
英汉动物词 国俗语义对比
• 3 、俗传“狐狸”善于魅人。因此汉语中用“狐媚” 喻指“用谄媚、阴柔的手段迷惑人”。如: • 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掩袖工谗,狐 媚偏能惑主。” • • 汉语俗语也将“以色诱人的女人”称为“狐狸精” ,含贬义.这与上文中说到的英语用fox喻指“漂亮女 人”在态度的褒贬上完全不同。如: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一心只想装狐媚子 哄宝玉。 • 4、成语“狐朋狗友”、“狐群狗党”则指“勾结在 一起的坏人”.如: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 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 西汉· 刘向《国策· 楚策一》有“狐假虎威”的故事 ,比喻“借别人的势来欺压人”。
• 例如:Avarice is as deaf to the voice of virtue. as the ass to thevoice of Apollo. • (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1975) • 贪婪对美德熟视无睹,如同驴子对神乐充耳不闻。
• • • • • • • •
2、英语中的old cat是指“脾气坏的老太婆”: “…Everybody will be talking about you and saying you are fast一and anyway. Mrs. Meriwether knew it was your bedroom." "And I suppose she'll tell all the boys, the old cat!" (M.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ch. 9) “大家都会谈论你,说你放荡一不管怎么说.梅里韦瑟太太知道这是你的房间。” “我料想她会告诉所有的小伙的,这个老恶婆!” 《根据陈良庭等译《乱世佳人》改译)
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研究
摘要: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
本文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指出英汉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语言中运用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动物词语;语义表达;英汉对比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也蕴含了各民族文化的内涵,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
本文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
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
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
关于动物的中英文差异
日常生活中,人一般不能与动物相提并论,但语言中却有不少借动物的特性来形容人的特性的词语。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比喻性表达法往往因语言、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英汉语言中同一动物名词的不同喻意。
1.cat(猫)俗话说“猫有九命”,这是汉语的说法。
此外,中国人常戏称嘴馋的人为“馋猫”。
cat在西方是人们宠爱之物(pet),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语俚语中,cat的含义为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
照此看来,似乎是中国的猫可亲,西方的猫可恶了。
2.dog(狗)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
如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
)又如: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
但dog也有形象不佳之时。
如:dog eat dog(注意eat为原形),意指“人们自相残害”;同样,a dog in the manger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在汉语里,尽管狗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的形象总是不雅,因而用来指人时多含贬义。
如“狗咬狗”、“哈巴狗”、“走狗”、“狗仗人势”、“癞皮狗”等等。
3.pig(猪)pig所受待遇可谓最糟,人们总是一边吃猪肉(pork),一边又对猪恶语相加。
汉语里,猪集“懒、笨、馋”于一身,借此喻人具有刻毒之意,其用语不胜枚举。
英国人也给pig以丑恶的形象。
a pig意为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贪婪、肮脏或无礼貌的人)。
注意,最后一喻意似乎未进入汉语。
4.rat(鼠)汉语中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及“鼠辈”等词语,皆有“畏琐、卑微”及“心胸狭窄”等含义,可见鼠在汉语中简直一无是处。
作为俚语,英语的rat指人时喻意与汉语稍有出入,但也含贬义:a rat即a person who behaves selfishly(自私的人)或a person who is disloyal(不忠的人)。
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比较研究
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并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体系中动物意象在谚语中的运用与内涵差异,以此揭示各自文化背景下动物象征意义的独特构建与传播,增进对跨文化交际中隐喻理解与表达的敏感度与准确性。
本文将从宏观视角审视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无论是在英语世界还是汉语社会,动物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和自然界的生动象征,其形象广泛渗透于各类口头传统与书面文献之中,尤其在谚语这一浓缩智慧与经验的言辞形式中,动物意象常被用来直观、生动地传达深刻的社会价值观、道德准则以及人生哲理。
通过对大量英汉谚语实例的搜集与梳理,我们将展现动物意象在两种语言文化中无处不在的应用现象及其在塑造民族精神风貌、反映社会风尚变迁等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本研究将聚焦于动物意象的具体类型与象征内涵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典型动物如狮子、狐狸、鹰、马、牛、蛇、龙、鹤等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进行细致考察,我们将揭示这些动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所承载的特定象征意义,如力量、智慧、速度、勤劳、忠诚、狡猾、邪恶、尊贵等。
对比研究不仅关注相同动物意象在英汉谚语中含义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还将探究某些特定动物在一种文化中被赋予显著象征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相对边缘或缺失的现象,从而揭示文化特异性如何塑造与选择动物象征系统。
再者,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动物意象在英汉谚语中承载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异同。
动物意象往往蕴含着关于人性、社会关系、生存哲学等方面的深层思考,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英汉文化对于诸如权力观、道德观、智慧观、和谐观等核心价值观如何通过动物意象予以体现和传承。
例如,西方文化中狮子可能更多象征勇气与领导力,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则代表皇权与吉祥狐狸在英语谚语中可能关联狡猾与欺骗,而在汉语谚语中鹤则关联长寿与高洁。
本研究将就动物意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与启示展开讨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和掌握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差异与共性,有助于避免因文化误读导致的沟通障碍,提升跨文化交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试论英汉谚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oo六年第三期125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淮南得道,鸡犬同升。
而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文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
基督教的神论观念经典《圣经》在西方世界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有不少句子被人们广为吟诵,久而久之便成为了谚语。
所以,在英语中与基督教或《圣经》有关的以动物为喻体的谚语也就比比皆是,如:Godtempersthewindtotlleshomlamb.Godgiveseverybirditsfood,butdoesnotthrowitintothenest.Itiseasierforacameltogothmughtheeyeofaneedle,thanforarichmantoenterthekingdomofGod.Castpearlsbeforeswine.Theleopardcannotchangeitsspots./Cantheleop8rdchangehisspots?Beyethereforewise8sserpents,andharmlessasdoves.在英汉谚语中“龙”的形象的差异也同样源于东西方的信仰差异。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是神异的动物。
人们想象中的龙的形象是马脸、鹿角、兔眼、牛耳、蛇身、鱼鳞、鹰爪,能在陆地行走,能在天空翱翔,神通广大,威严无比。
对于中国人来说龙是吉祥的神物,是尊严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于是,在汉语谚语中也就有了许多有关龙的美好形象,例如:龙头怎么甩,龙尾怎么摆。
龙床不比狗薮。
龙行一步,百草皆春。
龙归沧海,虎入深山。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
龙凭大海虎凭山。
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
龙一条胜过蚯蚓一畚箕。
然而在西方神话中龙却是罪恶的象征,是一种拖着长尾、满身是鳞、口中喷火、有着双翼的巨大蜥蜴。
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也被称作“dragon”,在一些传说中也常有英雄与龙搏斗,最后取胜的情节。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
一、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一)从语域范畴看英汉语中动物名称的对应1.动物喻体相同,喻意相似。
由于人类思维及对世界看法所具有的共性,各国各民族对某些动物表象认识相同,因而,即使英汉这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有所差异,但仍存有共性的东西。
而这些共性能引起人们相似的属性联想,使得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有极大的相似性。
比如,狐狸(fox),无论是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它的基本喻义相同,都带有虽然聪明但性情狡猾、奸诈、欺骗的意思。
汉语中通常会把那些诡计多端的狡猾之人称作“狐狸”,其它的还有老狐狸、狐狸精、狐群狗党、狐媚、狐狸尾巴藏不了等等的说法。
在英语中有a crafty sly or clever person(狡猾或聪明之人), “Don’t trust that man, he’s a sly old fox”(别相信那人, 他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等。
老鼠(mouse/rat)常被人们视为鄙视的对象,因此在两种语言里,东西方文化都给予其相同的负面意义。
其中就有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老鼠过街,人人喊打);play cat and mouse with someone (猫捉老鼠似的捉弄人)。
而猪(pig)往往会含有肥胖、肮脏的意义,如make pig of oneself (猪一样的饭量),As fat as a pig 肥的像猪,as dirty and greedy as a pig(又脏又馋)。
所以,即使处于不同的纬度或经度,由于某些动物本身一些永恒不变的本质和特性,使得人类对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有共同的看法,而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可以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加强人们对异域语言的理解。
2.动物喻体相同,喻意相异。
由于英汉两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以及相异的地理环境和区域风貌,自然而然地,它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不同之处就会反映在它们的语言中。
英汉习语和谚语中的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习语和谚语中的动物隐喻对比研究作者:乔相如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12期摘要:动物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的使用,它使语言生气勃勃,形象鲜明。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动物比喻的正确理解存有障碍。
在本文中,笔者将列举一些熟悉的中英谚语或者成语中的动物比喻,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
关键词:动物隐喻动物习语跨文化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006-021 引言动物表达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有意义的。
有时动物的语言表征并非指他们的确切身份,而是指某些文化习俗或某一特定人群的特殊特征。
本文拟通过英汉谚语中不同的动物隐喻,作进一步的解释和文化分析。
2 隐喻、谚语和习语在牛津高级英汉词典中,隐喻被定义为“use of a word or phrase to indicate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literal meaning”,即“用词或短语来表示与字面意义不同的东西”。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被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成语被定义为“phrase or sentences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used as a whole unit.”是指一个短语或句子其意义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单个单词并不能体现其整体的含义。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将“谚语”定义为“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 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换言之,谚语是指荣含民间智慧的简单并熟悉的格言,在形式上通常被压缩,往往涉及一个大胆的形象,经常是一句顺口溜。
动物在英汉成语中的喻意对比
动物在英汉成语中的喻意对比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汉英)译成语为set phrase;idiom。
前者相当于“定型词组”,后者相当于“习语”,和成语的概念都不完全对等。
但英语这两个词比较接近成语的意思,尤其是后者,经常作为成语的对应词。
以下是几种动物在英语idiom里和汉语成语中的不同联想对比:一、狗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能作为人的伴侣和爱物。
所以,英国人对狗一般不抱恶感,倒反而有感情。
不过英国是受外来影响很大的语言,它的成语中狗的形象含有贬义的也有,但令人厌恶的、可鄙的含义不多,这和汉语是大不一样的。
英语口语里以“dog”指人很平常,汉语就不行。
“Dog”不过是“家伙”的意思,本身并无贬义,视其前面的形容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喜欢玩乐的人),a surly dog(性情古怪的人),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a dirty dog(坏蛋)等。
单独用“dog”指“坏蛋”,“废物”是旧用法。
不过在口语里,dog有时也指“社会上不太体面的人”。
如:He was a bit of a dog in his younger days。
但“hot dog”却是夹在面包中吃的红香肠。
此外,a dead dog(毫无价值的东西,废物),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都有一定的贬义。
Lead a dog’s life(过着令人烦恼的生活),die a dog’s death, die like a dog(死得可鄙或可悲),go to the dogs(堕落,毁灭),let sleeping dogs lie(不要惹是生非)等成语中“dog”的形象也都不好。
但是,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渡过难关)中的“dog”是值得同情的对象。
试论动物类习语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
试论动物类习语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在人类的语言宝库中,动物类习语是一个丰富多彩且充满魅力的部分。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动物都常常被用来象征、隐喻或描绘各种情境和人物特点。
然而,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语言中动物类习语存在着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方面,首先,动物的某些基本特征在两种语言中能引发相似的联想。
比如,狐狸在英汉语言中都常常被视为狡猾的象征。
英语中有“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的说法,而汉语里也有“狐假虎威”“老狐狸”这样的表述,都用来形容人的狡猾奸诈。
其次,一些动物的形象在两种语言中都具有负面或正面的寓意。
例如,老鼠在英汉语言中通常都带有负面的色彩,代表着肮脏、偷窃和令人厌恶。
英语中有“a dirty rat”(卑鄙小人)的表达,汉语里则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俗语。
相反,鸽子往往象征着和平,英语里的“dove of peace”(和平鸽)和汉语中的“和平鸽”意思相近。
然而,英汉语言中动物类习语的差异更为显著。
文化差异是导致这些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神圣、权威和吉祥的象征,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有“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积极的表达。
但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通常被描绘成邪恶的怪物,与破坏和灾难相关。
历史背景的不同也使得动物类习语存在差异。
比如,马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代战争、交通和农业生产都离不开马,因此有“千里马”“马到成功”等习语。
而在英国,马虽然也受到重视,但在习语中的使用和含义与汉语有所不同。
社会习俗的差异也影响了动物类习语的形成和理解。
在中国,狗往往被认为是低贱的动物,很多与狗相关的习语都带有贬义,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
然而,在西方,狗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样的习语,表达了对狗的喜爱和尊重。
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动物类习语的差异。
试比较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文化内涵
试比较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文化内涵摘要: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的。
在语言这一大千世界里,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人们探讨和研究。
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与动物的不解之缘。
许多动物的名称,除了代表动物本身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本文对英汉谚语中动物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英汉文化的异同,旨在提高英汉互译水平。
关键词:动物意象英汉谚语文化内涵比较谚语是语言中的美丽奇葩,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智慧,一直是人们所钟爱的表达方式。
动物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直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和动物有关的谚语。
而动物谚语更是以其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的联想,唤起人们的智慧,受到人们的喜爱。
英汉语言中都有很多简洁生动、内涵丰富的谚语,谚语中含有的动物意象体现了浓厚的文化特色。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谚语在语言中别具特色,谚语中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深刻体现。
语言中含有大量的动物谚语,不同的动物意象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动物谚语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
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种族风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对动物文化内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特定的心理和思维导致人们对相同的动物意象有着或相同、或相异、或交叉的看法,动物意象因此蕴涵了各自丰富的国俗语义。
本文按照英汉动物谚语的各种对应关系,通过大量的例证,对动物意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
一、同一动物词在中英谚语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中英两国人民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相同的文化内涵。
比如,英国人说:“He is a fox.”中国人的理解是“他这个人非常狡猾。
”可见英语中也常用狐狸来形容人奸诈、狡猾。
又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从动物形象的差异看英汉谚语
3.鱼的形象化差异
(1)中国审美观:吉祥、富足、美好
鱼跃龙门
年年有余
(2)西方:鱼形象出现在人们生活各方面
big fish ( 大亨) cold fish ( 孤僻的人) fresh fish ( 新囚犯)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 处在陌生的环境下不 自在) drink like fish ( 牛饮)
从动物形象的差的形象化差异
(1)中国人则偏向用老虎形象表达敬畏的 感情
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e ( 来若雄狮, 去若羔羊, 虎头蛇尾) bear the lion ( 捋狮须) a lion in the way ( 拦路虎)
(2)西方审美观还对狮子有敬佩、敬畏等感情
as regal as a lion ( 狮子般威严) as majestic as a lion ( 像狮子一样雄伟)
2.龙形象的差异
(1)中国审美观:神圣、吉祥、强大
龙凤吉祥 龙马精神 龙腾虎跃 藏龙卧虎 生龙活虎
(2)西方审美观:邪恶、凶悍
the old dragon ——魔鬼 an absolute dragon——十足的母夜叉
英汉谚语动物意象的差异性
(上接第 131 页) 几乎完全无法令人采信……传闻终究只是 法, ③ 传闻” 的结论。此外, 在叙述“晚清的媒妁征婚与广告征婚” 时, 作者对两个版本的蔡元培征婚也进行了比较与考证。 3 关于作者对其所欲言的论证 第一, 论证思路清晰、 缜密。作者先是利用报刊资料对征 婚广告的出现、 发展、 变化及其社会意义娓娓道来, 然后以社 会调查、征文活动以及婚恋调查等为主体资料对民国时期青 年男女的理想婚姻蓝图和择偶条件进行考察。随后,作者以 征婚案例以及电影、 小说等艺文作品为材料, 探究征婚广告的 社会效应及其在时人心中的意象, 进一步深化了读者对征婚广 告这一研究对象的认识。 最后, 作者除了对前述内容进行归纳 总结与补充之外, 还指出了一个由征婚广告所反映出的值得进 一步研究的问题——近代的 “隐私” 问题。 第二, 聆听时人声音, 最大限度接近历史本真。有哪些人 在通过广告征婚?不同的群体对广告征婚有怎样的态度?在征 婚广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国家又是以何种姿态 “在场” 的?作 者以聆听时人声音的方式, 对以上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最大限度 地再现了近代中国征婚广告的原貌, 力图无限接近历史本真。 第三, 选题虽微, 但没有 “碎片化” 。作者虽然在微观上选 题, 但却充分注重对研究对象的宏观关怀: 纵向上, 作者的论 述具备历史感, 没有囿于题目所限的 1912-1949 的时间范围, 而是从 1899 年蔡元培 (1868-1940) 征婚之事说起, 并往后延 伸, 一直到 2008 年热映的征婚题材影片 《非诚勿扰》 横向上, ; 作者站在征婚广告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婚恋问题这一社会 问题的高度上,将能够反映时人婚恋问题的材料尽可能地全 部应用, 并论及当时除广告征婚的其他择偶方式以及择偶观、 婚姻观、 恋爱问题、 男女社交问题、 私密与公开的关系问题等 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异同探究
作者:侯卓琪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45期
摘要:动物是谚语中经常会用到的形象,但由于东西方在地理自然环境、人文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有些相同的动物形象经过数千年的使用却表达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本文就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探究学习,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形象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关键词:英汉动物形象龙、狼、牛、马、猴异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而经济的发展势必跟随着文化的碰撞,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简单举一例子,我们中国人见面后会问吃饭了吗,而西方人多会问天气好不好,这其中就蕴含着东西方在生活方式、人文差异和地理自然环境上的差异。
谚语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
特别是谚语中的动物形象,经常用来表达人类的某些特质和特殊的情绪,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对汉语中谚语会产生误解,我们理解西方谚语有时也会闹出一些乌龙和笑话,甚至有时会造成摩擦。
因此,区别化地、有针对性地分析和了解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差异很有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认识到了解东西方动物形象差异的重要性;
2.分析龙、狼、牛、马等动物形象在英汉谚语中用法的异同;
3.学会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展开。
四、研究成果展示
谚语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谚语文化。
在我国,谚语常常被我们用于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典章制度、礼仪道德、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不所不包。
谚语中有很多巧用动物形象反映人们生活和感情的应用,在这些应用中,动物形象被赋予了人类的某些特质,表达了人类的形象和观念。
但由于各国、各民族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语言发展程度的不同,因此动物形象表达的含义和感
情色彩也千差万别。
本文将以英汉双语为例,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形象分析一下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异同。
1.龙
与龙相关的古语在我国非常之多,如卧虎藏龙、神龙见首不见尾、强龙不压地头蛇、龙凤呈祥等等。
在中国,龙是上古时期传说的产物,是古老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一直被称为是“鳞虫之长”。
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它是一种能上天入地、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神物。
龙还是高贵、威严和权力的象征,自汉高祖后的中国历代帝王为了证明自己的出身和地位,均自谓为“真龙天子”,到现今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
而在西方的历史文化描述中,dragon(龙)常常让人们感觉凶险和恐怖,古希腊史诗中就把dragon描述成一种体积庞大、口吐火焰的怪物。
现代英语中,dragon也寓意指“罪恶势
力”“凶暴的人”,举例如:My English teacher is a real dragon.(我的英语老师真是一个凶狠的女人。
)西方人还把“the dragon”解释为“撒旦、魔鬼”,可见确实与东方文化差异很大。
2.狼
“狼”这一动物形象在东西方的主流文化中具有相似性的功能,都以负面含义为主。
在汉语中关于“狼”的谚语不胜枚举,如披着羊皮的狼、狼心狗肺、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狈为奸、狼趁风雨害牛羊,贼趁空隙盗柜箱等等。
在中华大字典中,就有超过130个词语和俗语与狼的邪恶有关,这些词语都显示了人们对狼的厌恶和藐视。
[1]
英语中wolf (狼)也表达着一些负面的含义,如短语“cry wolf”指虚张声势的人,“wake a sleeping wolf”指自找烦恼,俗语“It is a foolish sheep that makes the wolf his confessor.”翻译为蠢羊才向狼忏悔,“The sheep who talks peace with a wolf will soon be mutton.”翻译为向狼乞求和平的羊很快会变成羊肉。
3.牛
牛在中国是人们非常有好感的动物,它一向是吃苦耐劳、老实本分的代名词,加上中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也让汉民族对牛极为崇尚。
在汉语谚语中涉及牛的也多是赞美之声,如牛眼看人——高瞧了你,农村的老黄牛——苦了一辈子,牛打天下马败家等。
英语中与牛有关的词语形形色色,有cattle(牛;畜牛)、cow(母牛)、ox/bull(公牛)等。
cattle常暗指卑鄙的人,英语中吵架时常用cattle骂人“畜生”;cow常指捣蛋的人,不讨人喜欢的人,如“If you are waiting for him to pay you,you’ll wait till the cows come home!”翻译为如果你要等他付钱给你,你就没完没了的等下去吧;ox在谚语中的用法有“You cannot flay
the same ox twice.”解释为一头牛不能剥两次皮;bull用法有“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意为不畏艰难、勇于面对困难,所以如果我们要形容一个人很强壮就可以说“You’re bullish.”
4.马
马作为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一直是人类的重要伙伴,在征战、狩猎、畜牧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中国人常把马比作是善良和智者的化身,与马相关的谚语也有很多,如龙马精神、马上不知马下苦、马死黄金尽、人有措手,马有失蹄、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等。
英语中关于horse(马)的应用也很多,巧的是这种应用与东方的牛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talk horse”译为吹牛,“a willing horse”译为孺子牛,“as strong as a horse” 译为强壮如牛等。
[2]这与东西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东亚大陆是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而英国由于其气候因素畜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造就了马在西方更受欢迎。
所以西方出现“to work like a horse”,中国与其对应的是“像老黄牛一样工作”也就不意外了。
5.猴
猴子作为三种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的成员,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中国人提到猴子,大多认为其机灵、乖巧,也有认为其毛糙的。
谚语中有“猴子不钻圈,多筛几遍锣”,比喻对方若不上圈套,就要多采取一些方法来诱惑对方;有“猴子穿上绸缎也还是猴子”,比喻坏人无论怎么装扮,也掩盖不了其坏人的真面目;[3]还有“小猴子坐江山”比喻一个人做事毛手毛脚。
在英语中,monkey(猴子)的形象也非常相像,多是淘气鬼、狡猾鬼或戏耍对象的代名词。
它的应用有“monkey business”指恶作剧、非法行动,“Make a monkey out of”指让某人出丑、难堪,“more fun than a barrel of monkeys”指玩得非常开心等等。
五、总结和反思
我们生活中还有众多动物形象,它们在东西方俗语和谚语中的应用也多有异同,这里不一一列举。
但我们学生应该学会去发现其中的联系,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和风俗,提高语言应运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文化进行跨地域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研究方法和过程、研究结果上或许存在一些不足,但却让我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即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去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总的来说使我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邹瑞,刘鹏.浅析“狼”在英汉语言中的隐喻含义[J].海外英语,2011(13):200-201+215.
[2]赵宏涛.“牛”、“马”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差异[J].校园英语,2014(25):159.
[3]单新荣.比较英汉谚语中的动物形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9):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