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解析分项版之 专题10 人类与地理环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新题速递》(分项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2020年高考《新题速递》(分项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2020年高考《新题速递》(分项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理:杨环宇一.选择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

此道始建于殷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

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

下图示意褒斜古道线路。

1.甲地古道最可能经过的是A.山顶B.鞍部C.山脊D.陡崖【解析】根据图示,甲地两侧河流流向不同,则甲附近为分水岭;甲地古道直接通过,无栈道,则甲地不是陡崖,D 不对。

古道路穿越分水岭要选择相对平坦的地方,故最可能是鞍部,排除山顶、山脊,故AC不对,答案选B。

答案B 2.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A.溶蚀作用B.侵蚀作用C.风力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火焚水激”法是先用火烧石,待石头温度较高时突然用凉水淋浇,岩石经过热胀冷缩的变化,导致开裂。

这种因温度变化导致的岩石遭受破坏,产生裂隙,形成松散物质的作用为风化作用,D对。

溶蚀作用指流水的化学反应对岩石的破坏;侵蚀作用往往指外力对岩石的破坏并离开原地;风力作用包括范围较广,即有侵蚀作用,也有堆积作用;ABC与“火焚水激”不相似,排除。

答案D3.小明考察褒斜古道线路时,发现渭河谷地与汉中盆地的自然植被大相径庭,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渭河谷地的植被主要是在温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汉中盆地的自然植被主要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其植被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热量的差异,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即纬度地带性规律,A对。

经度地带性规律指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变化为基础,B不对。

垂直地带性规律是由于海拔的差异造成的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分异规律,C不对。

非地带性规律是指由于受非地带性因素,如陆地形状、地形、洋流、地质作用等影响形成的分布规律.,如绿洲等,不符合题意,D不对。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解析版)【试卷总评】该套试题考查知识全面,在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比2020年的难度和分值都增加了,总体难度还是适宜。

选择题部分,以考查自然地理部分为主,有7道题,考查人文地理部分只有4道,1-2题和8-9题,命题抓住地理学科特点,通过图表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地理信息和理解运用的能力;综合题以我国南疆地区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来命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在第39题命题中,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知识进行综合命题,知识面跨度大,难度也相对较大。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图1示意2020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答案】1.B 2.D【解析】1.根据四个国家人口和图中煤炭消费量,可以推出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美国。

从图中可以读出每年这四个国家的消费总量,再根据这几个国家的人口数(这点考察学生的识记情况,中国大概13亿、美国3亿、印度10亿、日本就算1.3亿吧),只是略算而已,很容易找到答案。

2.借助图示资料四国的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可以得到各国煤炭的缺口,既而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能源不仅是煤炭,还包括石油、天然气等其它能源,单位GDP能耗和能源进出口量是没法推算,碳排放量除了煤炭燃烧排放,还包括化石能源的排放。

【考点定位】考查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费。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2020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卷(新高考)(解析版)

2020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卷(新高考)(解析版)
A 甲B. 乙C. 丙D. 丁
8. 5月27日位于28°N的温州昼长为13时44分,该日珠峰顶部(28°N,87°E)日出时刻在北京时间( )
A. 7:20以前B. 7:20—7:39C. 7:40—8:00D. 8:00以后
【答案】7. A 8. A
【解析】
【7题详解】
依据信息: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中,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个营地中,丙、丁位于山脊,乙位于鞍部,这三个营地所处的地形部位都有利于空气流动,只有甲位于山谷,地形封闭,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故A对,BCD错 故选A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由于珠峰的海拔高,其看到日出的时间更早,而看到日落的时间更晚
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 奧赫里德湖面积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石灰岩岩性的理解,石灰岩为沉积岩,分子结构较大,岩性松软,吸水性强,含水量大,因此往往为含水层,富含地下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不断调整,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上汽集团成立于1984年,是国内最早的汽车集团之一 1994~2016年,上汽集团的扩张经历了“本地多样化—初步的市外扩张—以市外扩张为主”三个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在上海市建成了完备的汽车生产及配套体系,第二、三阶段向江苏等地扩张(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C. 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D. 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解析版)

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答案】1.A 2.D【解析】【1题详解】地名“河”的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与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A正确。

故选A。

【2题详解】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

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

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A错误。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B错误。

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C错误。

故选D。

【点睛】黄土高原的米脂县、甘泉县、枣林坡等地是以当地物产命名。

此地命名还受蒙语影响,如毛乌素系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水。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高考全国甲卷:《地理》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高考全国甲卷:《地理》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高考精品文档高考全国甲卷地理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同卷地区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广西自治区高考全国甲卷:《地理》科目2020年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

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

据此完成1—3题。

1.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A.创新技术B.拓展市场C.扩大规模D.降低成本答案:D2.该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主要原因是邻国之间()A.消费习惯相近B.经济发展水平相近C.运输费用较低D.研发成本差异较小答案:C3.该产业布局调整导致甲国汽车的()A.进口量增多B.出口量增多C.销售量增多D.生产量增多答案:A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

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

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

据此完成4—6题。

4.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A.2001年至2005年B.1991年至1995年C.1981年至1985年D.1971年至1975年答案:D5.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A.生育政策放宽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D.生育观念转变答案:C6.推测2010年至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答案:B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据此完成7~8题。

7.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D8.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12020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以稳为主,基本延续近几年的特点,但试题稳中有新,紧扣主干内容,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能力考核。

一、情境的选取符合时代精神:试题的情境选取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等具有时代精神的素材为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凸显地理学科特性:地理学科以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主,强调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性特征,选择题1-2题主要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另一地理学科特色之一--探穿地理原理,6-8题主要探究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给信息和所学原理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考核生活中的地理实践力:选择3-5题,以农业生产为考核背景,通过打沟、翻耕等农业生产环节,探究农事活动中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四、重视区域特征的分析:选择9-11题,呈现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两个典型区域的区位,从认识区域特征到区域差异的比较,引导学生对区域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五。

地理区位条件的应用:综合题36题,以玉米油生产为主要情境,分析地理区位条件,考核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区位条件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劳动的思想理念。

六、强化地理过程: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综合题第37题,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对区域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五。

地理区位条件的应用:综合题36题,以玉米油生产为主要情境,分析地理区位条件,考核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区位条件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劳动的思想理念。

六、强化地理过程:综合题第37题,通过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重视地理过程的探究。

地理过程分析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0北京高考地理试卷(原图)及解析

2020北京高考地理试卷(原图)及解析

机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北京市2020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本试卷共9 页,100 分。

考试时长9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 题,每题 3 分,共45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粮画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某同学选取各省级行政区主要作物为材料,创作《我的祖国》粮画。

读图1,回答第1、2题。

1.图中序号代表省级行政区,其中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的是A.① B.②C.③ D.④2.③北部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该山脉南北坡A.分别属于内流区和外流区B.基带海拔在3000 米以上C.河流补给以积雪融水为主D.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答案】1.A 2.D【分析】试题考查中国区域差异。

1.从图中可读出,①为黑龙江、②为西藏、③为广东、④为台湾。

四个省区中,①黑龙江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A正确。

2.③北部的山脉为南岭。

南岭南北坡都属于外流区,A错。

南岭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基带海拔小于1000米,B错。

南岭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C错。

北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南坡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D 正确。

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发展的是商品谷物农业,是地理第1页(共18页)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

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和差异,依次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

图2 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3、4 题。

图23.图中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C.③ D.④A.① B.②4.图中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答案】3.C4.A【分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3.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2020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答案

2020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答案

2020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答案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答案【试题分析】一、选择题今年的高考地理选择题部分,题型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目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涉及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水文特征、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等多个方面。

二、填空题填空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地理现象的准确描述。

题目设计巧妙,既考察了学生对地理术语的掌握,也考察了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深入理解。

三、简答题简答题部分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题目通常要求学生对某一地理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解决方案。

四、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是高考地理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在阅读地理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五、综合题综合题通常包含多个小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对地理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A。

根据题目所给的地形图,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属于山地地形,且海拔较高,符合选项A的描述。

2. C。

根据气候类型图,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符合选项C的描述。

二、填空题1. 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2. 人口分布:城市化率高,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三、简答题1.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材料分析题1. 根据材料,该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同时,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五、综合题1. 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地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使得该地区气候温和;同时,山地地形也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结束语】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设计,有效地检验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年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含解析版)

2020年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含解析版)

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试题本试卷共9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粮画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某同学选取各省级行政区主要作物为材料,创作《我的祖国》粮画。

“某同学创作《我的祖国》粮画”为背景材料,渗透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体现农业生产与艺术的融合,增强审美体验,激发爱国情感。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图中序号代表省级行政区,其中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2. ③北部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该山脉南北坡()A. 分别属于内流区和外流区B. 基带海拔在3000米以上C. 河流补给以积雪融水为主D. 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答案】1. A 2. D【解析】【分析】试题考查中国区域差异。

【1题详解】从图中可读出,①为黑龙江、②为西藏、③为广东、④为台湾。

四个省区中,①黑龙江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A正确。

【2题详解】③北部的山脉为南岭。

南岭南北坡都属于外流区,A错。

南岭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基带海拔小于1000米,B错。

南岭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C错。

北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南坡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D正确。

【点睛】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发展的是商品谷物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

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

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 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4. 图中()A. 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 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C. 山峰是由背斜形成D. 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答案】3. C 4. A【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3题详解】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2020年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治沟造地是一种综合整治模式,针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旨在实现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它不仅包括传统的打坝淤地,还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

通过治沟造地,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而不仅是增加耕地面积或提高作物产量。

因此,答案为C。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方便田间耕作。

因为治沟造地不仅修复了坝系,还对生态进行了建设,所以它可以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因此,答案为B。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应该是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的地方。

因为这些地方更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所以需要进行治理。

而居住用地紧张和农业生产精耕细作不一定是开展治沟造地的必要条件。

因此,答案为C。

该城市在建筑布局规划中,为了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规划了高层和多层建筑。

居住片区II适合横向错列排布,因为这种布局可以更好地利用风力,达到通风的效果。

因此,答案为B。

相对于居住片区II,居住片区I的建筑布局宜建筑密度大、以高层建筑为主。

因为居住片区I在风向上更加靠近海,所以需要建筑密度大、高层建筑为主才能更好地抵御海风。

因此,答案为A。

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春季盛行风。

因为春季是该地区盛行风的季节,所以需要在设计出入口时避开春季盛行风,以减少风对建筑的影响。

因此,答案为A。

人工岛的主要建设方式是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

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因为这样可以使得水分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淡水区。

因此,答案为B。

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是因为储量较少。

虽然人工岛可以形成地下淡水区,但是由于储量较少,不适合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的水源。

因此,答案为D。

岩形成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8分)答案】玄武岩流动性好,易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其原因是玄武岩的熔点低,粘度小,流动性强,容易流入低洼处,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高中地理必考专题1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地理必考专题1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图版)(含答案及解析)

作业10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单选题“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

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2.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A.增加生物多样性B.减轻风沙危害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D.减缓变暖趋势【答案】1.A 2.B【解析】本题以塞罕坝林场为背景,考查造林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效益。

1.材料“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说明塞罕坝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再结合图示位置可知,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处于阳坡,光照较强,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不利于林木城成活,因此直选法选A;而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是南北坡共有的不利条件,B错误;塞罕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南坡光照不很强烈,C错误;南北坡风力都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D错误;故选A。

2.材料“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再结合塞罕坝位于京津地区的北部,说明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防风固沙,减轻风沙危害,因此直选法选B。

【点睛】第1题,注意塞罕坝整个区域气候干旱,因此南坡最大的不利条件是水分问题;第2题,适宜直选。

近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

读图并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A.北极上空B.赤道上空C.南极上空D.北大西洋上空4.臭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氮氧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B.太阳活动会导致臭氧降至最小值C.人类大量砍伐热带雨林D.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答案】3.C 4.D【解析】3.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出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解析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解析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6*3分)(2023·全国·模拟预测)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被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分隔为不相连的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首都斯里巴加湾系文莱最大城市。

文莱森林茂密,覆盖率72II%,沿海石油资源丰富。

全国共有四个行政区。

下图为文莱四个行政区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文莱人口密度最大的行政区是()A.淡布隆区B.都东区C.文莱一穆阿拉区D.马来奕区2.马来奕区人口分布受到一定限制,其因素主要是()A.丛林茂密,沼泽遍布B.远离海洋,气候干燥C.雨季过长,洪涝频发D.土壤贫瘠,难以耕种3.淡布隆区是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该行政区()A.山峦起伏,开发难度大B.位置孤立,跨区联系不便C.河流众多,航运价值低D.地壳活跃,地质灾害频发【答案】1.C 2.A 3.B【解析】1.由图可知,文莱一穆阿拉区面积最小,首都位于该区,且大多数地区距离海洋较近,对外联系便利,成为人口集聚区,因此该地人口密度最大,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2.根据“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文莱森林茂密,覆盖率72.11%”的信息,以及文莱地理位置可知,马来奕区尤其是其南部热带丛林密布,沼泽遍布,开发难度较大,限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A正确;该地区并没有远离海洋,排除B;文莱整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高温多雨,不是本地人口分布的限制因素,排除B;该地为沼泽,土壤较为肥沃,但不适合耕作,排除D。

故选A。

3.淡布隆区位于文莱东部,是被马来西亚隔开的“飞地”,与本国其他地区陆路交通联系不便,人类活动的干扰少,自然环境保持了原生态,B正确;本地存在山脉但是开发难度较小,排除A;本地区河流较少,排除C;地壳活跃不是本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的原因,排除D。

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以及政治、文化等。

2020年地理高考试题解析

2020年地理高考试题解析

2020年地理高考试题解析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考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020年地理高考试题的解析将帮助考生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考试内容,并提供合理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2020年地理高考试题展开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一科目的考试。

一、自然地理部分1. (选择题) 以下哪个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答案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我国"和"最大的内陆湖泊",我们可以确定答案是指中国境内的内陆湖泊。

因此,正确答案为——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

2. (填空题) 长江流经湖北的主要支流是______。

答案解析:题目中提到长江流经湖北,我们需要确定主要的支流。

根据地理常识,湖北的主要长江支流是——汉江。

汉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它从四川省巴山脚下的巴中市发源,流经湖北和江西等地。

二、人文地理部分1. (判断题)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

答案解析:根据题目所给的判断条件,我们需要判断巴西是否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

事实上,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因此判断题的答案是正确的。

2. (问答题) 欧洲联盟的设立目的是什么?答案解析:题目要求我们回答欧洲联盟设立的目的。

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国家共同组建的政治经济组织,旨在推动欧洲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增强欧洲的经济实力和一体化程度。

其设立的目的包括促进欧洲国家间的和平与稳定、推动经济繁荣与贸易自由化、促进政治合作和协调等。

三、综合地理题在本次地理高考试题中,有一些题目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内容,考察学生对整体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类题目一般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

解答这类题目时,建议学生先通读题目,理清思路,然后梳理每个选项的相关知识点和逻辑关系。

通过对比筛选、逻辑推理和解题方法的运用,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

总结:通过本文的2020年地理高考试题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地理高考试题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考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并能够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际题目中去。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 增加耕地面积B. 防治水土流失C. 改善人居环境D. 提高作物产量2.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 优化农业结构B. 方便田间耕作C. 健全公共服务D. 提高耕地肥力3.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出来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所以选C【2题详解】该题关键是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丘陵沟壑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田间耕作条件差,如多坡、地形起伏大、灌溉条件差、机械化条件差等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方便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提高耕地肥力不是生产条件改善的主要体现所以选B【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选C【点睛】该题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利用整理和规划城乡规划中乡村规划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这道试题的命题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下图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II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5. 相对居住片区II,居住片区I的建筑布局宜()①建筑密度大②建筑密度小③以高层建筑为主④以多层建筑为主()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6. 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A. 春季盛行风B. 夏季盛行风C. 秋季盛行风D. 冬季盛行风【答案】4. B 5. A 6. D【解析】【4题详解】居住片区Ⅱ位于该居住小区的西南方向,考虑到该地盛行风向是夏季西南风和冬季东北风,居住片区Ⅱ受夏季西南风影响大,考虑到有效通风,选择②横向错列排布模式有利于西南风吹入小区内,其他排布模式不利于夏季风的有效通风所以选B【5题详解】居住片区Ⅰ位于该居住小区的东北方向,考虑到光照和冬季防风,所以建筑布局以高层建筑为生,楼层高、建筑密度大有利于获得南侧光照,阻挡冬季风,起到冬季防风作用,所以选A【6题详解】根据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该居住区出入口位于小区的东南和西北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是为了避开冬季寒冷的东北风,虽然也避开了夏季西南风,但不是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的目的,所以选D 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③人工岛足够长④人工岛足够宽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8. 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A. 取水难度大B. 开采周期长C. 水质较差D. 储量较少【答案】7. B 8. D【解析】7题详解】参照图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可知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所以选B【8题详解】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点睛】该题需要充分理解图中信息,明白图中人工岛的地下淡水区的面积及其变化特点从而才能把握这组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答题方向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A. 幼树B. 中龄结实树C. 老树D. 各树龄组混生10. 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A. 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 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 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 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11.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A. 降水稳定B. 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D. 岳桦结实线稳定【答案】9. A 10. C 11. D 【解析】【9题详解】根据材料提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結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 米,但近年趋于稳定说明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新生长出来的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所以选A【10题详解】根据材料提示: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結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所以选C【11题详解】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继续缓慢升高而降水稳定,则会导致长白山北坡林线继续上升,A错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是影响林线变化的原因,B、C错误;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分布的海拔上限稳定,因而限定了岳桦林的种子传播范围,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林线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过了种子传播范围,就会趋于稳定,因而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所以选D【点睛】该题难度大,属于新概念试题,需要对岳桦结实线和林线的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问题分析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葡萄喜光,耐旱下图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答案】(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2)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该地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3)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提示: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可以判断该地为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选择西欧顺坡垄设计为情境,反映农业生产特征是一定地域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协调的结果,引导学生建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的观念【详解】(1)该题可以利用逆向思维来答题,根据顺坡垄种的结果来推测该地区的降水特点顺坡垄的走向与坡向一致,水流速度较快,不利于保水保土,且灌溉不便结合材料,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应位于温暖湿润的西欧,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即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每次降雨量较小,对土壤的冲刷能力较弱,故可不考虑保土保水的作用,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故可不考虑灌溉的问题(2)由材料可知,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的南坡该地位于52°N附近,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可加大阳光与坡面的夹角,单位面积接受光照多,且不易形成遮挡顺坡垄葡萄之间的阻挡少,可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利于葡萄的生长(3)此问题是与前面两问进行对比而设置的,答题时需要对比温带湿润地区和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降水特点温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且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偶有暴雨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顺坡垄加重了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水保土;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灌溉不便故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貌形成的相关知识,抓住“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详解】(1)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且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并进一步由台地变成平顶山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2)注意审题清楚,题干提示“根据侵蚀程度”进行判断,判断各种微地貌构成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而不是微地貌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说明尖顶山地貌侵蚀最严重,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平顶山、尖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景泰蓝制作是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北京市某企业依托其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景泰蓝制作技艺互动体验中心以及工厂店,在夏秋季节每周五、周六17时至22时,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吸引众多的市民与游客前来观光和互动简述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的旅游价值【答案】通过延长旅游活动时间,充分挖掘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旅游业收入;带动交通、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丰富市民与游客的夜间文化生活;增强市民与游客对景泰蓝技艺的了解,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解析】分析】该题以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为材料,考查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详解】先注意审题,行为动词为“简述”,简单叙述、说明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的旅游价值,旅游价值主要包括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等根据材料提示,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主要表现在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夏秋季节每周五、周六17时至22时,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延长旅游活动时间,同带动交通、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充分挖掘旅游的经济价值,增加旅游业收入;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同时增强市民与游客对景泰蓝技艺的了解,丰富市民与游客的夜间文化生活,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体现了其历史文化价值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向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答案】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使之不易退化;密度过大时,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读图可知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效洞口密度呈单峰变化,由此可以三个方面来进行答题:密度过小、密度过大、密度适宜【详解】先注意审题,该问题包括两个分析,先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再提出对策读图可知,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是:先随着高原鼠兔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也增加,当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达到760后,高原鼠兔密度继续增加后,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开始下降即密度过大时,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而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有利于促进高山草甸生长根据上面结论:合适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所以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是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高原鼠兔过多过少都不行在合适范围之内,使得土壤全氮含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刚好能够维系土壤肥力。

2020年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2020年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2020年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支礼培
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更注重体现时代特色,引导学生“心怀家国”,将重大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体现时代特色与发展成就,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

这在今年试题中尤为凸显。

2020年,最难忘的是全体国人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一些考题聚焦个体对社会的责任与价值,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心怀家国。

今年高考试题中更注重考查关键能力,聚焦学生“终身发展”,高考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高考“怎么考”不仅引导中学“怎么教”,更会影响学生今后大学“怎么学”甚至未来职场“怎么做”。

2020年高考更加强调考查学生关键能力,聚焦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素养。

今年高考,多学科试题均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如地理全国Ⅲ卷以毛乌素沙地环境演变为背景,要求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对沙地、湖泊景观转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辩证看待人地关系……
今年高考试题高度重视辩证思维能力考查,很多题目不单单是某一知识点的考察,而是要求考生参照现实,运用多方面知识,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得出正解。

总体来看,今年的试卷突出文化立意和能力立意,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体现出“以考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

这些命题趋势,对今后的教学也具有启发意义。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地理 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地理   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鸟类有候鸟和留鸟之分,终年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鸟称为留鸟,随季节而迁徙的鸟称为候鸟。

候鸟又有夏候鸟与冬候鸟之分,夏候鸟是春季飞来观测地度夏繁殖,深秋又飞往原地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该地繁殖的鸟类。

冬候鸟是秋季飞来观测地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原地繁殖,待幼鸟长大后,至次年秋季又飞临该地越冬的鸟类。

下图示意某山地鸟类居留类型与海拔梯度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除观测地外,与夏候鸟的另一栖居地相比,冬候鸟的另一栖居地 ( )A.位置偏北B.昼长更长C.气温更低D.降水偏少答案 C 夏候鸟在另一栖居地越冬,说明另一栖居地冬季比该地温暖,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低;冬候鸟在观测地越冬,说明其另一栖居地比观测地冷,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高,故C项正确。

2.海拔200米左右的鸟类种数比海拔500米处少,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食物来源少B.受人类的影响大C.气候湿热D.光照少,孵化条件差答案 B 图示200米与500米相比,候鸟种数相差不大,但留鸟种数明显减少;可能是因为海拔低,人类活动干扰多,导致留鸟种数较少。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的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

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

回答下面两题。

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及4月日均变化示意图3.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答案 D 冬季是北方的取暖季,燃烧矿物燃料多因而排放CO2增多,使CO2浓度最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1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
调发展
(2020年高考广东卷)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图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2020年高考浙江卷)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读图2(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5-6题。

5.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特点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由图中的箭头所指的方向,结合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种植的小麦主要供牲畜饲料,部分出口,而绵羊的出口量很大,故可以判断第(4)幅图最能说明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类型特征。

6.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壤盐碱化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钙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因该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背风坡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因大量引用河水,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盆地因引水漫灌,极易造成盆地土壤盐碱化。

(2020年高考北京卷)40.(23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202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