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与抵抗_大众文化的辩证法_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_陈立旭

合集下载

浅谈正确认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浅谈正确认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浅谈正确认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论文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其批判理论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为激进与严厉的一种。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需要作辩证分析,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吸取其合理成分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全面而深刻的理论批判,内容涉及多方面内容,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批判理论中最富特色的主题之一,也是其影响最为深广的内容之一。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

当时,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大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

他们发现,纳粹主义利用的是经过艺术和审美化的文化包装后的东西来控制和操纵人们的思想,而并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意识形态。

随着德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以及纳粹地位的提升,法兰克福学派对民众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马尔库塞描述道:“该时代是一个充满集权恐怖的时代:纳粹统治的力量登峰造极,德军的铁蹄践踏着法兰西,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标准,不是与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取而代之。

”二战期间,法兰克福研究所迁往纽约,在这很长时间内,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本能的反感美国的大众文化;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困境客观存在。

大众文化沦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也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本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走向迎合民众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

由于科学的实用价值被推至极端,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人的精神家园日益被人们所淡忘,人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被控制物。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探析,分析了其形成背景、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影响与启示以及案例分析,总结了该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文章评价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大众文化的本质,指导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探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深层内涵,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影响、案例分析、评价、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学者和哲学家,如阿多诺、马克思、霍克海默、本雅明等。

该学派以批判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试图解释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法兰克福学派着重关注文化现象和社会变迁,对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批判。

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大众社会逐渐形成,大众文化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大众文化带来了娱乐、信息和消费品的大量生产和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并非纯粹的进步和发展,而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一种统治性的文化现象,其背后隐藏着商业利益、娱乐工业和意识形态的控制。

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揭示大众文化的表面现象和暗藏的权力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批判理论和反思。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深入理解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形成背景和大众文化兴起历程的分析,揭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形成基础和主要思想,进而评价其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案例分析将具体探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群学者所组成的研究团体,他们对当时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分析。

他们的研究理论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本文将就这一理论的启示进行阐述。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被用来维持现有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稳定。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由社会精英层掌控并通过传媒向大众传播的,这些精英层利用大众文化来形塑和调控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也就是说,大众文化并非源自人民群众的自发创造,而是经过权力的掌控和塑造后被推向大众。

这一理论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个启示: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他们指出,大众文化背后常常隐藏着一种特定的权力和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正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而推广的。

大众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远不止是娱乐和消遣,它还潜移默化地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手段将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到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应该关注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反思大众文化对社会的整体影响。

大众文化不仅影响个体,还能够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通过大众文化,统治阶级可以通过“消费主义”等价值观来控制和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通过电视剧、电影、广告等大众媒体,推广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追求物质享受,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满足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

我们应该关注大众文化对社会的整体影响,提醒自己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不被大众文化带动。

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大众文化对艺术的冲击。

他们指出,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传统的高雅艺术逐渐被大众娱乐取代,社会对艺术的重视程度下降。

大众文化注重迅速、瞬间的效果,而传统的高雅艺术注重艺术创作的深度和质量。

这对于整个艺术领域来说是一种冲击和挑战,意味着传统艺术可能会面临边缘化和市场化的困境。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及现代大众文化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流派。

这一学派将注意力转向大众文化的分析,为研究当代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理论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性分析。

该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从多个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被商业化和娱乐化,成为了一种商品。

这种商品化的大众文化,不仅削弱了人们的批判意识,还使得人们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的普及导致了文化同质化现象。

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被淹没在一种标准的、单一的文化形态中。

这导致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日益趋同,进而使得社会的多元性和多样性逐渐消失。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关注到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操纵。

他们认为,通过制造和传播具有迷惑性的信息和影像,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种虚假的、扭曲的意识形态。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特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批判性:该学派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2. 政治性:该学派的批判理论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3. 跨学科性:该学派的批判理论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4. 实证性:该学派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和研究。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也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兴起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为后世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化的文化形式,其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这种商品化的文化形式往往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标准化。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批判性在于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往往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他们通过控制信息的传播和解读,将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灌输给消费者。

因此,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不仅要关注其商品化的一面,还要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社会批判理论。

该理论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在大众文化研究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分析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意识形态化以及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等方面。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历史分析法、文化分析法等,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应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人们关注文化产品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其次,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不均,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最后,它为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欧洲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方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方式生产、传播和消费文化产品。

然而,这种大众文化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成为了一种表面化的、肤浅的文化形式。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特点使得文化产品失去了原本的独特性和个性。

这些产品往往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被推向市场,成为了一种消费商品。

而消费者的需求往往被商业利益所左右,导致他们追求的是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而非真正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指出,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同质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变得单一和僵化。

这种文化现象往往通过媒体等渠道传播,使人们无法自主地思考和判断,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方法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大众文化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他们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商业利益和意识形态。

其次,他们通过对媒体的研究,揭示了媒体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在分析大众文化时,法兰克福学派注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宏观层面主要关注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大众文化的影响,而微观层面则关注个体在消费文化产品时的心理和行为。

通过这种综合的分析方法,法兰克福学派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大众文化的本质和影响。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费斯克的文化理论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费斯克的文化理论

文化长廊从《理解大众文化》看费斯克的文化理论石涧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通过对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进行解读探讨,辨析他所提出的文化理论,得出费斯克对大众文化在语义上进行了转化和辩解,更倾向于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力、娱乐性以及逆反作用的结论。

虽然费斯克在大众文化的乐观方面有着积极正面之处,不过对于大众文化的生产力是否过于标榜,也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关键词:费斯克;大众文化;文化理论作者简介:石涧(1988-),女,汉,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180-02引言:约翰•费斯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名著名学者,人们称它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先驱”,在研究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方面有着不少出色的成果。

本文将对《理解大众文化》这部有着强烈理论色彩的著作进行解读和剖析,对于了解费斯克的文化理论有着比较大的帮助,是研究这位学者文化理论的最佳方式。

一、“大众文化”的意义转换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在大众文化方面一直持有批判态度,阿多诺与霍克海姆在其著作中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极权主义的表现形式,概括来讲,这一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是这样的:大众文化不具备文学意义,是一体和平面化的,而大众在接受文化商品时处于被动地位,不存在创造性和能动性[1]。

受这一学派思想影响,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呈现出两级化的态势,也就是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大众文化则是成为一种被批判和贬低的文化,不过伴随大众消费社会的逐渐满意,学界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转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以商品消费为主,大众文化也就成了大众构筑自道德伦理的资源[2]。

在这一背景下,新的大众文化批评视野开始萌芽。

费斯克主张构筑一种平民化、乐观的新型大众文化批评观念。

具体来说,费斯克摒弃了法兰克福学派所一直沿用的“mass culture”的说法,而是使用了“pupular culture”[3],这让费斯克的研究角度产生了本质上的变更。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又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起源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

其理论以批判理论为主线,尤其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更是该学派的核心。

该理论试图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复杂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方法和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被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文化形式,其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这种文化形式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往往追求表面的娱乐效果,从而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该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流行与现代社会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技术化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利益往往成为文化生产的驱动力,而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被商业利益所左右,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此外,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消费过程也受到技术的影响,如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使得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批判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方法主要是社会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社会批判主要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入手,分析大众文化的产生和流行背后的社会因素。

意识形态批判则主要从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揭示大众文化的虚假性和欺骗性。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采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对媒体内容、广告、流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还指出了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这一理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或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之一。

该学派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形成、影响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方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一文化现象以工业化和商业化为特征,具有大规模传播的特点,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大众文化往往追求流行性和功利性,导致了其价值的失真和异化。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的普及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简单化、感性化和惰性化。

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和娱乐,而忽视了思考和判断的重要性。

此外,大众文化往往掩盖了社会矛盾和问题,使人们陷入一种虚假的满足感之中。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批判是揭示现代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方法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采用了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首先,该学派关注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其次,该学派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该学派还关注大众文化的受众群体,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大众文化的不同需求和反应。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关注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如导致人们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惰性化等。

其次,该理论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探索更为健康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现代社会问题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背后的原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以批判资本主义和大众文化为主要内容。

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大特色,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大众文化的消极性和对人们的消极影响。

今天,我们将围绕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展开讨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启示了我们对大众文化的审视。

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精英文化的反抗,是广大劳动阶层和中下层人民表达自己情感和需求的一种方式。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背后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工具,是一种对人的精神和思想的压迫和消解。

大众文化所弘扬的虚无主义、物质至上、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念,使人们变得愚昧、浅薄,并迷失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审视大众文化,正确认识其中的利弊,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观和文化追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启示了我们对媒体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媒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它可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媒体世界实际上是充满了商业利益和政治权力的控制,信息的操纵和塑造不仅使人们接收到片面、不真实的信息,更使人们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我们需要对媒体保持警惕,不盲从于媒体的渲染和引导,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我们也要关注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媒体更好地发挥公共利益导向,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启示了我们对文化产品的选择和评价。

在大众文化中,各种文化产品如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精神风貌。

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很多文化产品实际上是商业娱乐品,它们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商业成功,往往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价值。

我们不能轻易接受这些平庸和浅薄的产品,而是要有选择地追求那些具有文化深度和精神内涵的作品。

我们应该对文化产品进行审美熏成,培养精神世界的高尚品味,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操纵和抵抗: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再审视——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操纵和抵抗: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再审视——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筑 了我 们 的“ 本质 ” 自我 , 和 占据 “ 本质 ” 自我 位 置 和
其 三 , 体 同社 会主 体相 互 识别 , 主 主体 问相互 识别 ,
主 体对 自己识 别 ; 四, 想像 状 况 当作实 际状况 , 其 把 主 体承 认 自己是什 么 , 按此 去 行动 。 并 阿尔 都塞 的意 识形 态理 论 , 尤其 是他 的 “ 体 ” 主 概念 , 表 了与 文化 主义 范式 不 同的另 一种 文化 研 代 究 范式 , 即结 构主 义 范式 。 照这 种 范式 , 化 不是 按 文
维普资讯
( ( 宁波市委 党校 学报) 0 8年 第 4期 中共 )2 0

学 与
文 化
操纵和抵抗: 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再审视
费斯 克 与 法 兰 克 福 学派 等 的 分野
陈立 旭
( 中共浙江省 委 党校 社会 学文化 学教研部 , 浙江 杭 州 3 0 1 ) 10 2
的关 系 而摒 弃 了经济 决 定 论 : 经济 基础 决 定政 治 和
意识 形态 , 时也 依赖 于政 治和 意 识形态 , 以之 作 同 并
果说 , 传统 的统治 是一种硬 性 的或血腥 、 暴 的统 治 , 残
为 自身 存在 的条件 。 比如 , 古代 社 会 的政 治体 制 是
它把人的基本需要 以及像体育和娱乐之类需要减少
现存 社会 秩序 的顺 从 意 识 。如 霍克 海默 和 阿 多诺所
说 ,文 化工业 的每一 个运动 , 不可避 免地 把人们 再 “ 都
功 能 。阿 尔都 塞 通过 重 新 界定 经济 基 础和 上层 建 筑
现为整 个社会所 需要 塑造 出来的样 子 , 但是精 神 的简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特征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特征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特征作者:陈皓政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02期[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浪潮对西方世界的洗礼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核心内容影响深远。

该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可控性、统一性和商业性进行了分析,强调艺术变化的主流将会由典雅走向通俗,褪去了高深莫测的面纱。

在此变化转换的时期,艺术的根本魅力遭到抹杀,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别有用心的推广来潜移默化的对群众进行洗脑的手段。

本文借助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两个方面主要特征,以当今美国影视领域的现象为例,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与现今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影视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318-01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简析在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最重要的传播思想流派之一,该学派对资本主义的很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进行了分析。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抨击当代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为文化理论思潮打下了基础,也成为当代文化批判思想的可溯根源。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最有独特性和影响力的一部分内容,该批判理论是由多方面共同组成的,包含了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各学科门类出众的思想理论家,哈贝马斯、马尔库塞、阿多诺、霍克海默是学派的标志性人物。

法兰克福学派在很多西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学派思想核心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对大众文化进行解读时,学派认为应分为“肯定的文化”和“文化工业”两部分内容。

对于前一种文化分类马尔库塞在其著作中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失去了总体性的特征,只能作为精神与物质世界相分割。

[1]而对于后者,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文化工业就是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2]文化工业或者说大众文化,其具有一定的诱导性、统一性和商品化等特点。

大众文化理论解析

大众文化理论解析

大众文化理论解析在我们这个时代,大众文化已经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迅速地占据了民众的社会日常生活空间,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西方的理论界,对于如何看待大众文化则形成了两大主要流派:其一为法兰克福学派,其二为伯明翰学派。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被资本控制,在文化工业、现代的商业模式运作下的生产出来的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完全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和宰制之下,从而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单向度的、机械复制的文化。

简要言之,法兰克福的大众文化理论,主要从社会批判和资本批判出发批判大众文化的消极的诸多方面,从精英主义出发否定大众文化的受众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而伯明翰学派则因阐发了大众文化的积极性、进步性、革命性和创造性而与法兰克福在对待大众文化上存在重大的理论分歧。

这种重大的理论分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界如何看待这两大流派的理论分歧并在中国语境中展开面前中国文化现象的研究呢?在国内学界偏重法兰克福学派,相对轻视伯明翰学派的背景下,展开对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十分重要了。

陈立旭教授的力作《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正弥补了我国引介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这一理论短板,为我们置身于中国语境研究大众文化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理论视角。

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不能泛泛而谈,必须有所侧重,所以陈立旭教授的《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一书并不是全方位展示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而是从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费斯克入手,研究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费斯克是伯明翰学派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在费斯克那里得到了典型的、充分的表述,对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梳理、分析和评价,其实是更加深入地把握伯明翰学派的思想。

在作者看来,分析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并不是其论著的主旨,而是借助分析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为在中国语境中分析大众文化现象提供有益的思想启示。

正因作者始终不离中国语境、真诚研究中国文化现象的问题意识和时代关切,所以《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这部著作才令读者读起来特别有教益。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社会哲学和文化理论流派。

该学派以批判理论为核心,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方法及其在当代的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商品化与标准化: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产品往往被商业化、标准化和同质化,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非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

2. 意识形态控制:大众文化常常被用来传播和强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大众文化的受众往往被误导和操纵,成为被动的消费者。

3. 虚假需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制造出人们所谓的“虚假需求”,使人们追求那些并非真正需要的商品和消费方式。

这导致人们的价值观被扭曲,失去了真正的精神追求。

4. 文化工业的霸权: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类似于工业生产,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工业。

这些文化工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文化霸权。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对大众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批判。

其研究方法包括:1. 实证研究:通过对大众文化产品、受众行为等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大众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 历史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大众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因素。

3. 批判性思维: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同质化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价值的关注。

操纵与抵抗:大众文化的辩证法——费斯克与法克福学派等的分野兽一

操纵与抵抗:大众文化的辩证法——费斯克与法克福学派等的分野兽一


生产 , 而忽略 了另 外一 种不 屈不 挠 的沉 寂 的行 为 , 即
在资本主义众多的宰制力量 中, 济权力是一 经 种基 本 的宰 制性 力量 。正 因如 此 , 大众 、 大众 文化 与 商 品经济之间的关 系问题 , 就成为费斯克 的重要研 究主题之一。正 如他在 《 理解 大众文化》 一书中所 说 ,大 众文 化与 商 业利 润影 响力 之 间 的关 系 , 非 “ 是 常成 问题 的, 它是贯穿本书 的主题 之一。 L( 当 ”1n J 然, 费斯克的独特之处 , 不在于他关注 了大众 、 并 大 众 文化 与经 济权 力 间 的关 系 问题 , 在 于 他 以一 种 而
t n 。它假想观众的解码 立场 与电视制作者的“ i) o 专
业编码” 立场完全一致 , 这意味着编码和解码两相和 谐, 观众“ 运作 于支配代码之 内” 按照编码者的设 , 定“ 彻底地 、 直接地 ” 接受 文本。第二种是 “ 协商代 码或协商 立场” ngt t oeo psi ) ( eoa dcd r o tn 。这似 ie i o 乎是大多数观众 的解码立场 , 既不完 全同意又不完 全否定编码者的立场 ; 既承认主控符码 的合法性 , 同 时又通 过 调整使 解 码适 应 自己 的特殊 社 会条 件 。解 码者与支配意识形态始终处 于一种充满矛盾的协商 过程 中。第 三种是 “ 立码 ” opsi a cd ) 对 (poi nl oe 立 t o
的双 向运动 中 , 尤其 是聚 焦 于使 用文化 产品 的主体 即大众 的文化 创造 实践 上 , 这是 费斯 克大 众
文化理 论 的一 个 突 出特征 , 是他 与 法 兰克 福 学派思 想 家的一 个重要 分 野 。 也 关 键词 : 费斯 克 中图分 类号 : O G 霍 尔 大众 文化 操纵 抵 抗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2 3 2 1 )2— 0 4— 8 14 (0 1 0 0 0 0

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_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_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费斯克以大众文化研究而著称。

他的一个重要尝试就是要阐明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这点是与文化研究的传统同条共贯的。

文化研究的焦点在任何时候都受制于当时的政治事态,其主要工作被认为是对政治的干预。

如凯尔纳所说,“对于意识形态、控制和抵制、文化的政治等的研究将文化研究引导到了对于处于权力结构里的文化产品、实践和体制等的分析,同时表明文化怎样既为控制提供手段和力量,也为抵制和抗争赋予种种策略。

这一政治性的焦点进一步地强调了文化的效应以及文化产品的受众的作用。

”[1](P63)费斯克把政治理解为一种总是对抗着的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过程,也总是有关缔约联盟、有关界定并重新界定何为对抗的事务。

[2](P198)与此相应,他的大众文化政治也是一个范围相对宽泛的概念。

政治并非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社会行动,那只不过是冰山的尖顶,坐落在更为隐形却非常真实的政治化意识之上。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大众潜藏的政治意识会冲破表面,显形为社会层面的政治行动,而这正是费斯克关注的焦点所在。

他试图探究的是,大众文化在政治上是反动的还是进步的?大众文化进步性的政治潜能可以何种方式打破社会的表层?宏观政治(macropolitics )与微观政治(micropolitics )之间,激进的(radical )和进步的(progressive )思想与行动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正是在这些问题上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形成了鲜明的分歧,从而提供了分析大众文化政治潜能的另一种视野。

一、大众文化政治:问题的提出费斯克关注大众文化政治潜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众文化政治经常遭受误解。

对一些思想家来说,大众狂欢式的快感仅仅发挥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文化工业所许可的受抑制的表达快乐和忿恨的方式,最终仍有助于维持现行的社会权力结构。

他们也否认符号的或内在的抵抗的政治效应,认为这些抵2010年第3期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陈立旭作者简介陈立旭,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教授(浙江杭州,310012)。

大众文化的“抵抗”策略研究

大众文化的“抵抗”策略研究

大众文化的“抵抗”策略研究罗鑫【摘要】大众文化已然成为当今显学,然而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对大众文化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而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则对大众文化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本文依据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尤其是菲斯克对伯明翰文化研究的阐发,认为大众文化并非是大众盲目接受和消费统治阶层施予的文化工业产品所形成的,而是在对文化工业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不断对统治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进行“抵抗”和消融所创造出来一种符合大众日常生活语境和自身利益需求的文化形态.【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4【总页数】5页(P42-45,52)【关键词】大众文化;“抵抗”策略;菲斯克【作者】罗鑫【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2大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属于人民大众的文化,或者说是为人民大众所接受、所认同的文化。

根据大众文化的英文原词“Popular Culture”,大众文化显然还具有普遍流行,形成风潮等特征。

然而,法兰克福学派则将大众文化视作文化工业的产物,是统治阶层强加给被统治阶层的文化商品,将人民大众当作被欺骗和被蒙蔽的对象,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这显然忽视了人民大众在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虽然法兰克福学派是站在批判文化工业的角度上来看待大众文化的,但其一贯的“精英文化”主义立场确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大众文化的漠视和轻蔑,其实质是将大众文化当作“群氓文化”,即英文的“Mass Culture”,是一种由民众全然不加以鉴别、盲目接受的文化,这当然是有别于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视域中的大众文化。

伯明翰学派站在被统治阶层的立场上,认为被统治阶层并非毫无批判精神的“群氓”,对文化工业产品的消费和接受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重新理解和界定“大众”--对费斯克与其他思想家观点的比较分析

重新理解和界定“大众”--对费斯克与其他思想家观点的比较分析

重新理解和界定“大众”--对费斯克与其他思想家观点的比较分析陈立旭【期刊名称】《浙江社会科学》【年(卷),期】2008()1【摘要】费斯克认为,大众、大众力量是一组变动的效忠从属关系,它们跨越了所有的社会范畴;而形形色色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从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时常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

这就与奥尔特加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等理解和界定"大众"的立场和方法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费斯克使用"thepeo-ple"、"thepopular"等概念,而不是"themasses"等概念,本身已经隐含着与奥尔特加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等立场上的分野。

与奥尔特加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等不同,费斯克是站在反"精英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大众的,是站在反对"原子化"和"同质性"理论的立场来看待大众的。

【总页数】7页(P80-85)【关键词】大众;群众;费斯克;法兰克福学派【作者】陈立旭【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4.24【相关文献】1.理解和界定大众文化——费斯克与其他思想家的分野 [J], 陈立旭2.费斯克大众文化"存在着"的价值判断r——基于刘海龙批评观点之反批评 [J], 杨增3.“大众”概念的“亚群体”重建——浅议费斯克对“大众”概念的建构性理解[J], 焦馨熠;4.大众、大众文化再审视——关于费斯克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分析 [J], 陈立旭;5.大众文化中的微观政治学——以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为分析文本 [J], 张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陈立旭
【期刊名称】《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10
【摘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从一开始就存在本土理论准备先天不足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大量移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这种做法,首先就会遭遇分析和批判的中西"语境错位"问题。

同时,仅仅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资源,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至少也是失之偏颇的。

如果要建构更广阔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视野,就应当实现伯明翰学派或文化研究理论资源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资源的结合,并将之导入中国地方性语境中。

【总页数】9页(P38-46)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中国
【作者】陈立旭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56.1
【相关文献】
1.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启示 [J], 韦娜;孙颖;
2.大众文化比较研究--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学派及中国大众文化的异同分析
[J], 王慧博
3.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判发展的启示 [J], 李念
4.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启示 [J], 崔芸芸
5.理论与经验:介入大众文化的两种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的比较研究 [J], 杨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兰克福学派反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反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对法兰克福学派反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评析赵义平【摘要】: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法兰克福学派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主要特征,并揭示出其屈从的利益动机和执行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为深入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现象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但同时,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辩证的态度,也造成了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全面而深刻的理论批判,内容涉及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其中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最富特色的主题之一。

下面,本文将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系统的考察,并对其中的理论得失进行简要的评价。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提出1.大众文化的提出。

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本文所探讨的大众文化批判是指狭义上的文化讨论,仅涉及法兰克福学派对作为艺术或审美形式的文化的讨论。

从历史上讲,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开始于本世纪30年代后期。

在这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蓬勃兴起、大众传播媒介迅猛发展,新兴的文化工业给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新时尚,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模式的研究和评价。

2大众文化的概念。

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批量生产的艺术品等。

它寄生于大众传播技术,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与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与心理,造成资本主义无所不在的文化氛围,并在高度专业化和分工日细的社会,使人们通过消费娱乐来松弛自己紧张的身心,恢复体力并忘记烦恼和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纵与抵抗:大众文化的辩证法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陈立旭作者:陈立旭,哲学博士,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教授、主任;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邮编:311121 摘 要:霍克海默、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认为,文化工业仅仅扮演了操纵性、控制性、同质化功能,大众文化是宰制性者用以麻醉从属者的精神鸦片。

而在费斯克看来,操纵和反操纵、控制与反控制、权力和对权力的抵抗,总是形影相随、相伴而生的。

文化工业产品是一种可以被大众偷袭或被盗取的文化资源,它们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的多元性,更在于消费模式的多元性。

把视点不单单聚焦于宰制性力量自上而下的操纵上,而是聚焦于宰制对抗的双向运动中,尤其是聚焦于使用文化产品的主体即大众的文化创造实践上,这是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他与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的一个重要分野。

关键词:费斯克 霍尔 大众文化 操纵 抵抗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11)02-0004-08一在资本主义众多的宰制力量中,经济权力是一种基本的宰制性力量。

正因如此,大众、大众文化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成为费斯克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

正如他在 理解大众文化 一书中所说, 大众文化与商业利润影响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成问题的,它是贯穿本书的主题之一。

[1](P18)当然,费斯克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他关注了大众、大众文化与经济权力间的关系问题,而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审视。

大众文化研究历程表明,众多的理论家都关注过大众、大众文化与经济权力之间的关系,但从不同研究视野出发,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从而会形成不同的大众文化理论。

过去有太多的理论家,将关注的重心集中于标志着金融经济(fi n ancia l econo m y)和文化工业的集中制生产,而忽略了另外一种不屈不挠的沉寂的行为,即人们称作 消费 的那种 截然不同的生产形式 。

从这种研究视野出发,就容易得出大众是被动和被操纵的、大众文化是宰制者用以麻醉从属者的悲观结论。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像一些被他批评或批评他的思想家一样,费斯克对于现代社会文化意义已经服膺于金融经济流通财富、追逐利润的需要这一现象,也有十分充分而清醒的认识。

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资本主义工业总是力图控制商品的文化意义,其方式是让商品的文化意义尽可能紧密地配合金融经济的运转。

任何一种产品,赢得的消费者越多,越流行,它在文化工厂流程中被再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它得到的经济回馈也就越高。

因此,金融经济存在着中心化、同质化的需要,它必须诉诸大众的共同之处,并否定社会4差异。

然而,如果仅仅将大众视为被动和受操纵的,就难免会一叶而障目、挂一而漏万、见物而不见人,就可能只看到 中心化的、规训性的、霸权式的、一体化的、商品化的(这类形容词几乎可以无限繁衍)力量 ,而看不到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

对大众文化的这一类解释,只告诉了我们整个故事的一部分。

[1](P24)而且,一个颇富悖论色彩的现象是,按照这一类解释,由于大众文化具有社会安全阀的功能,所以,与宰制性力量就具有一种共谋的关系。

而事实上,这一类解释本身却在不知觉之间与宰制性的力量结成了事实上的联盟。

因此,如果要把关于大众文化的全部故事讲完,就不仅要讨论金融经济的运作逻辑和方式,更需要讨论文化经济(cultural econo m y)的运作逻辑和方式,不仅要讨论资本主义宰制性力量的控制、操纵和同质化的企图,更需要讨论从属力量对宰制性力量的逃避和抵抗。

即使晚期资本主义的庞大扩张终于侵进并统辖了现存制度下前资本主义据点的说法成立,也不能认为控制了这些据点,就意味着完全操纵了大众发挥批判效能的最佳立足点。

事实上,控制与反控制、权力和对权力的抵抗,总是形影相随、相伴而生的。

费斯克相信,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支配者的基本权力是经济权力,但这种经济权力被符号 即生产意义的权力 所支撑和超越。

[1](P10)符号的抵制不仅是对支配性意义的拒绝,它还建构了服务于从属者利益的对抗性的意义。

大众文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像一些文化工业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

二在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问世以前,霍尔(Stuart H a ll)已经对那种主张文化工业仅仅扮演了操纵性、控制性、同质化功能的观点提出质疑。

如果消费者仅仅是被操纵和被贬低的,那么,他们必定是 文化傻瓜 ,难以发现喂给他们的是现代形式的鸦片。

但是,把大众视为完全被动的力量,这是一种根本不属于社会主义的观点。

事实上,生产商采用设计、推销和广告等手段本身,已经证明生产商无法完全主宰和 控制 消费者不断地尝试行使自己权力的事实。

霍尔关于电视文本编码和解码的研究表明,电视文本或符号十分复杂,可以被观众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码。

在 编码和解码 一文中,他提出了三种关于电视文本的假想的解码立场或解读方式,这就是著名的 霍尔模式 。

[2](PP128-139)第一种解读方式是 主控 霸权立场 (do m i n ant-hege monic posi tion)。

它假想观众的解码立场与电视制作者的 专业编码 立场完全一致,这意味着编码和解码两相和谐,观众 运作于支配代码之内 ,按照编码者的设定 彻底地、直接地 接受文本。

第二种是 协商代码或协商立场 (nego tiated code o r positi o n)。

这似乎是大多数观众的解码立场,既不完全同意又不完全否定编码者的立场;既承认主控符码的合法性,同时又通过调整使解码适应自己的特殊社会条件。

解码者与支配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一种充满矛盾的协商过程中。

第三种是 对立码 (oppositi o na l code)立场。

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

这种类型的观众对电视信息有自己的读法,他们以自己选择的符码将信息非总体化,以便在另一参照框架中将信息再次总体化。

霍尔模式 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意义不是发送者 传递 的,而是接受者 生产 的,被传送的意识形态倾向性意义,并不等同于接受者自己的解释。

这就把解读行为定义为意义的生成过程,它发生在文本的结构与植根社会的意义系统或读者的话语遇合之际。

文本能够倾向于某种解读,但是,读者总是用其意义系统的资源以生产他们 自己的 解读。

[3](P240)西尔弗斯通认为,霍尔理论破除了专横的文本成见,它将文本识别为一种活动现象,不是结构而是构成活动,不是文本而是文本的形成,不是完成的或静态的而是未完成的和动态的。

需要阅读活动促成文本的完成。

这种新奇的文本观念承认了符号的分歧性以及它处于争夺之中(它可能成为也可能不成为 阶级斗争的舞台 ),也承认了 每一个编码都要求一个解码 。

文本不再被看作是自主的或决定性的。

[4](P211)正因如此, 霍尔模式 的提出,在文化研究领域就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

斯道雷认为,霍尔的 编码和解码 是一个标志着文化研究新起点的里程碑: 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文化研究从利维斯左派、 悲观的 马克思主义、美国传媒模式以及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之中脱颖而出5的奠基时刻,那恐怕就是霍尔 编码和解码 的发表。

[5](P9)虽然霍尔对费斯克产生了的重要影响,但费斯克对 霍尔模式 并非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

他首先肯定霍尔 试图解释大众读者从文本中创造出他们自己意义的过程 的理论贡献。

但与此同时,费斯克也多次强调 霍尔模式 代表了霍尔早期的研究成果,从而暗示它并非一种完全成熟的理论。

毋庸置疑, 霍尔模式 破除了观众被动性的观念,但这一模式的运用仍然趋向于构建受众,这些受众在面对电视信息的意识形态上仍然是软弱无力的;虽然它关注文本本身的性质、文本与作者的关系、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以及读者的作用、文本与现实的关系,却并未证明电视话语的主导意识形态编码是如何与社会结构发生联系的;虽然它试图打破文本中心论,却并未完全摆脱文本的权威。

不仅如此, 霍尔模式 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局限,就是 在诸多的社会因素中,它过多地强调了阶级 。

[6](P64)费斯克认为,莫利所做的关于受众的实证考察,某种程度上恰恰弥补了霍尔理论在这一方面的局限。

[7](PP64-66)按照 霍尔模式 ,阶级差异是不同解读偏好形成的主要原因。

莫利的研究却表明,尽管阶级差异对解读的影响十分重要却并非是必然的。

诚然,文化趣味的差异隐含着一种阶级的维度,而且阶级的差异也可以在不同的趣味中被识别出来。

但是,阶级并非区分宰制和被宰制的唯一轴线,在不同的阶级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大众层理。

福柯一再强调,阶级关系并不能恰当地解释权力关系,因为权力是话语式的,并且是在权力实践中的特定语境中,而不是在一般化的社会结构中,得以理解的。

社会权力并不等同于阶级或任何其他客观定义过的社会范畴。

所以,费斯克强调,虽然在社会体制的结构与文化效忠从属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联,但在理解阶级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时,切不可将这种关系僵硬地描绘成一方完全决定另一方。

比如,无产阶级与大众就是相互重叠的概念,而不是包含在同一边界之中的概念。

正因如此,应当强调的是不断改变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而不是客观的社会阶级。

而这些效忠从属关系与实践,由阶级(和其他)利益塑造成形,却不受制于固定的社会范畴。

[1](P57)当然,即使社会权力无法恰当地由社会范畴来解释,它也不能脱离这些范畴进行理解和体验。

与此相应,费斯克认为, 大众文化籍之得以形成的资源,是跨越一系列社会差异进行流通的。

所以,大众文化总是需要在中心与边缘之间、权力集团相对统一的效忠从属关系与大众多样化的层理之间、单一的文本与多元的解读之间进行一系列协商。

[1](P201)除此以外,在费斯克看来, 霍尔模式 更严重的缺陷,还在于它仍然预设读者出入整个文本,就仿佛文本本身所 需要的 。

主流意识形态所趋向的阅读方式被织入作为完整整体的文本之中,只有在文本整体的层面上,这些阅读才可能被抵抗和商榷。

[1](P172)事实上,新近的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观众/读者并非出入整个文本,大众的解读往往是选择性的、断续性的,他们常常打散文本的整体结构,使之成为一个非既定的(但不是完全未被决定的)文化资源。

大众的解读往往是对相关因素的一种未被驯化的选择。

[1](P144)与其说读者出入文本是完全由 文本本身所 需要的 东西决定的,毋宁说 倾向性的意义(preferred m eanings)是那些文本所提供的意义,相关性的意义则是那些具有生产者式参与的读者从文本中选择性地生产出的意义。

[1](PP172-173)虽然许多文本和意识形态分析所预设的是中产阶级的读者,他们会按照预设将文本从头看到尾,但大众的解读却往往是选择性的、断续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