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
中古欧洲社会知识点总结
中古欧洲社会知识点总结中古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指的是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中叶的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期内,欧洲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本文将对中古欧洲社会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探讨,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封建制度、城市发展、农业与商业、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1. 政治制度在中古欧洲,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种基于主君与诸侯之间的互惠关系,以土地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君主拥有土地所有权,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来维持国家的统治。
封建制度的实施促进了领主与农奴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封建制社会的基本结构。
在封建制度下,国家的政治权力主要集中在君主和贵族手中,由其决定国家的政治和行政事务。
常见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王国、诸侯公国、领主领地等。
在这些制度下,贵族们可以通过继承、购买或征服等方式获得土地,并享有封建制度下的权利和义务。
2. 宗教在中古欧洲社会中,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教会在中古时期对社会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教会通过神职人员在社会中扮演着权威的角色,不仅在精神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会在政治上拥有重要的地位,教会的高级官员和权贵在国家政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与国家政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教会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它规定了婚姻、家庭、财产等的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教会的财产也非常庞大,教会拥有众多的土地、财产和财富,从而对社会的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社会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国王和贵族是社会的核心,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与农民签订了农奴契约。
封建制度构建了一个严格分等级的社会结构,贵族和平民之间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土地制度,贵族通过土地赋予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而农民则成为了土地的使用者,但却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他们必须服从贵族的统治和管理。
九年级历史中古欧洲社会
9
4、试分析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于中国的异同? 提示: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
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 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 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 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 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 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 西方。
发展城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3、拜占廷帝国曾一度辉煌,却因长期陶醉于已有的成就,不屑于 学习和吸纳先进文明而黯然失色,直至被历史大潮所淘汰。这 说明了什么?它对我们今天的文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说明了: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 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 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 耳其的扩张之中。
3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结合图片讲述“丕平献土”的故事
结论: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 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
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的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意大利——威尼斯 英 国——牛 津、曼彻斯特 法 国——琅城
欧洲中古时期的封建制度
中古时期的战争,是由组织散漫的战斗团,在需要运用策略和调动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冲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进而来。演进中的一个部分,反应在不同的兵种和武器的发展上,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黑暗时代的早期军队,是一群没有组织的徒步士兵。当重骑兵兴起后,最好的军队就是一群没有组织的骑士。徒 步士兵会对沿途的农田造成破坏,在攻城战时则会造成更大的打击。不过,在作战的时候,骑士们会试图与他们的敌人作一对一的交战,而徒步士兵又会夹在敌我双方的骑士之间。这种战法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中古时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征召的农民,并未受过作战训练。弓兵在攻城战上十分适用,但在战场上也一样冒着被消灭的危险。 到了14世纪后期,指挥官加强了骑士的纪律,使他们的军队更能发挥团队的合作。但是在英国的军队里,尽管长弓兵在很多的战场上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可是骑士并未给予这些射手太多的重视。纪律也让越来越多的骑士为报酬作战,罕有为忠诚和光荣作战者。在意大利的雇佣兵以长期作战但少有损伤而闻名。在这个时期,各阶级的士兵都是军队的资产,不会被轻易遗弃。这使得过去追求光荣的封建军队,逐步成为只关心他们会收取多少报酬的专业军队。 骑兵会被特别地划分为三支队伍或三个部分,然后一队接一队衔命作战。第一波的攻击会突破或冲散敌军,接着第二或第三波的攻击就能加以制服。敌军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杀戮或俘虏。 事实上,骑士如果采取个人行动,对任何指挥官的计划都是很大的伤害。骑士最关心的是忠诚、光荣和骑乘在一流队伍的第一行列位置。为争取个人光荣,在战场上获得全面的胜利反而沦为其次。在战场上开始作战之后,不用多久骑士就会攻击他们所看到的敌人,如此一来便破坏了整体作战计划。 指挥官在必要时把麾下骑士自马上卸下,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这是小型军队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这些骑士很少会期望在作战中表现。卸阵下来的骑士可以适时加强战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军队的士气。这些骑士和其余徒步士兵,会被用在减缓敌骑冲锋的标桩、或其他战地工事的后方作战。 1346年的克里斯战役,是骑士不遵守纪律行为的一个例子。当时法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军队(四万对一万),并且拥有非常多的骑士。英国人把长弓兵分成三个队伍,在标桩的防护下投入战场。在这三个队伍之间的,是两队卸下马的骑士,而第三队卸下马的骑士则被保留作预备军。法国国王亦将麾下骑士组编为三个部分,并且指派热那诺斯的雇佣弓兵去射击英国的骑士,但因弓弩被弄湿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国骑士又忽视法王在组织上的努力,在开战不久后,一见敌军就立刻狂怒不已,张口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杀啊!杀啊!」由于法国国王忍受不了热那诺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骑士前进,并击倒在他们前面的热那诺斯弩兵。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国的骑士和长弓兵(他们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败了那些骑着马匹但作战时毫无纪律、乱成一团的法国骑士。 到了中古时代末期,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如以往,几与投射部队和徒步军队无异。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了解何以审慎部署的攻击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训练步兵的重要。作战的规则改变了,标桩、马匹陷阱和壕沟都常常被军队用作防护工具,以抵抗骑兵的攻击。如果骑兵对大批各个等级的长枪兵和弓兵(或枪炮手)作出攻击的话,只会产生一大堆受创的马匹和骑兵。骑士会被迫徒步作战,或等待适当的攻击时机。只有敌军在移动、混乱、或从临时的战地防御工事中走出来的情况下,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奏效。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基本知识】采邑改革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丕平献土琅城起义罗马天主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复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重点知识】1、归纳西欧封建社会和罗马天主教廷的特点2、理解宗教神权对西欧社会的影响3、理解中古欧洲基督教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主流【课堂记录】一、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奴隶制结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西欧封建等级制(1)由来:采邑改革、分封土地西罗马灭亡后,日尔曼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些小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
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面临内忧外患,于是当时的宫相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
(此处说明此时的国王已经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宫相手中,为后面的“丕平献土”铺垫。
)(2)采邑改革核心:有条件的分封→无条件的赏赐何谓“有条件”,主要指:第一,受封的封臣必须对上级封主在政治上宣布效忠,在军事上服从,如不履行,封主有权收回采邑;第二,采邑只供封臣终身享用,但不可世袭。
(结合西周的分封制,分析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欧的分封制的异同点。
)(3)封建等级制特点分封基础:采邑分封,权利对应义务从属关系: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以土地为纽带,组成自上而下的封建等级体系,封主通过授予封地,取得对下属封臣的统辖权;封臣得到采邑,则有接受封主号令的义务。
各封建主通过分封,建立起各级之间互为主从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只存在于上下互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
(课本34页图示及小字部分)(4)封建等级制的影响这种制度在当时对法兰克王国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调节了封建主的内部关系,增强了王国的政治军事力量(结合“分封基础”);但是这种制度直接导致整个西欧社会权力趋于分散化,形成政治上分裂割据局面(结合“从属关系”)。
(5)知识拓展试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同印度种姓制度、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的异同点?【思路】本题重点在不同点,相同点只要学生知道同样是维持自身统治就可以了。
【不同点】西欧:封建主范围内;地方分权,王权衰微印度:涉及全体社会成员中国:权归中央,君主专制、罗马天主教廷1、教皇国由来(1)基督教产生与发展:罗马帝国镇压→定为国教(2)教皇国建立有利条件:地方分权,教会扩张奠定基础:丕平献土,教廷立国教会凭借罗马国教的余威影响西欧,并且趁机扩张。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古时期的欧洲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 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欧洲历史的兴趣,增强其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中古时期欧洲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王权)的演变,以及经济形态(如庄园、手工业)的发展。
2. 教学难点:理解中古时期宗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
2. 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古欧洲历史。
3. 制作PPT,用于呈现课堂内容。
4.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以便上课时能更好地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同时,教师还会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还会定期组织课外活动,如实地参观、讲座等,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拓宽视野。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古欧洲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欧洲城市兴起和基督教文化的背景和影响。
3. 能够分析中古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迁。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中古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文化、城市兴起与经济发展。
2. 难点:理解封建制度下社会等级制度的复杂性和基督教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文字说明。
2. 准备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 准备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文献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讨论。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
古
2、中世纪后期(11世纪——15世纪)
时
(1)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
期 的
(2)生产力提高、城市兴起(自治)
欧
(3)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洲
拜占庭(罗马法)
中古东欧
俄罗斯(帝国扩张)
中古 欧洲 具有 政治 经济 文化 的多 元特 征
C.反抗蒙古的统治
D.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随堂检测
1.下图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成果。其反映的是西欧
A.封建领主权力变化过程 C.王权演变历程
B.奴隶主权力变化过程 D.城市自治权变化过程
课堂小结
1、中世纪前期(5世纪——11世纪)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核心)
中古西欧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制(经济社会基础)
2.庄园
(经济基础)
3.农奴制度
(阶级关系)
1.封君封臣制度 (1)背景:社会动荡;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内容: ①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②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③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3)特点 以土地为纽带 等级森严 具有契约意识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标准】 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 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 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一、西欧的封建社会 (一)建立
盎格鲁-撒克逊 诸王国
日耳曼部落
பைடு நூலகம்西哥特王国
法兰克王国
斯拉夫部落
(二)基本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政治表现)
社会性质 维持形式 统治关系
封建社会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 封臣只对直接封君负责
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
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
正是在整个中古时期教会对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重大,以至于以后西欧中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事件,无不与教会有关。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西欧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重要标志,至公元11 世纪,西欧的封建化过程才基本上完成。
而在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中,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在这长达数百年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日耳曼农村公社的瓦解与依附农民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建立。
这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构成早期西欧封建社会确立的主要线索。
和东方一些文明国家相比较,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相当落后,因为从古代世界遗留下来的是基督教和一些破烂不堪的城市。
生产不发达,商品流通微弱,闭塞的农奴庄园是当时主要的经济细胞和基层的政治组织。
封建割据、王权衰落、整个精神文化领域为僧侣阶层所垄断,以及劳动群众反农奴化的斗争持续不断,这些都是早期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如下:政治方面:由于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长期政教冲突形成政治内耗,造成政治发展缓慢曲折艰难,而城市的兴起,14至15世纪中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奠定阶级基础,同时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可见其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古时期的欧洲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掌握中古欧洲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欧洲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中古欧洲封建制度、基督教文化、十字军东征等重要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分析中古欧洲社会矛盾和演变,理解欧洲历史的变迁。
3. 教学方法:结合图片、史料和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室展示。
2. 制作PPT课件,包括教学重点和难点。
3.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讨论和发言。
4. 确定分组,分配任务,组织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请学生简要回答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背景。
2. 引入新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奇特的欧洲中古文明。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这一课,了解这个时期欧洲的历史和文化。
(二)讲授新课1. 查资料:请学生查找关于中古时期欧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中古时期的欧洲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2)这个时期的欧洲社会有哪些主要的特征?(3)这个时期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哪些重要成就?3. 全班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效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教室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教师关于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问题。
2. 讨论:关于中古时期的欧洲历史,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3. 辩论: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深入探讨中古时期的欧洲历史。
(四)小结作业1. 小结:简要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特色和重要成就。
2. 作业:安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继续探究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
希望 1. 学生应该按照指定的阅读清单进行阅读,理解并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的知识。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知识提纲
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本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古时期欧亚美非四个洲的不同文明的学习,了解中古时期不同地区国家、民族、宗教、社会的变化,体会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1)形成背景: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西罗马帝国灭亡(2)基本特征:A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产生条件: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实际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特点:①等级森严,层层分封;②以契约为纽带;③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影响:国王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形成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B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度特点:自给自足(封闭性强)书上的图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庄园内部土地经营权及权利义务划分:农奴制和奴隶制区别: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中古西欧的王权兴起(1)王权的地位: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王权的衰弱,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王权的强大①法国:从11世纪开始,法国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击败各地封建主,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②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③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形成(3)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中古西欧的城市(城市自治兴起)(1)原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特点: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作为谋生手段(3)城市自治斗争:手段: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影响:1政治: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教会文学中世纪的教会文学是适应封建主和基督教会而创作的文学由教师们用拉丁文写成其内容主要是宣传基督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目的在于欺骗人民,使人民成为统治者的驯服奴隶,以维护封建统治教会文学的题材主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宗教叙事诗、赞美诗、祈祷文、宗教剧等艺术表现上多采用象征、寓意、梦幻等手法这种文学一般都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虽然在中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但是缺乏载入文学史的艺术价值不过它的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对后世欧洲文学有较大影响骑士文学骑士文学——中古欧洲的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鲜明地反映了封建主阶级的意识,繁盛在12-13世纪骑士文学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大类,前者以南法普罗旺斯为中心,主要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后者以北法为中心,主要写骑士为获得荣誉和爱情所进行的各种冒险活动,流传最广的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绮瑟》骑士叙事诗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在艺术手法上也为近代长时代城市文学城市文学又名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新兴市民阶级思想情趣的文学它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讽刺封建贵族和宗教僧侣的专横、贪婪、愚蠢和伪善,表现市民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艺术风格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城市文学体裁众多,有韵文故事、市民抒情诗、市民戏剧和长篇叙事诗等法国的长篇叙事诗《列那狐传奇》的成就最为突出,长诗《玫瑰传奇》也颇有声誉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初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下,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资产阶级从被排斥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发掘积极因素: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抨击教会的唯心主义经院哲学;以现实主义精神强烈、生活气息浓郁的古代文学反对神秘的、奇迹色彩浓厚的封建文学;用古代形象生动、体态优美的雕刻、绘画否定形象呆板、缺乏生气的宗教艺术;用维护私有财产的罗马法来论证积累财富的合理性其目的在于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它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和生活理想,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人文主义思想提倡以人为本,以剔除中世纪神学以神为本的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以人性反神性,用人权反神权,用人智反神智,用个性解放反禁欲主义,用理性反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资产阶级肯定的人,实质上是资产阶级自身当资产阶级把“人性”“人权”“个性解放”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成为利己主义、自由主义、色情主义因此,人文主义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人文主义思想在人文主义文学中得到充分反映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这些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成,主人公大多是无业游民,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基本上取材现实生活;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流浪生涯,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腐朽、黑暗、弱肉强食,充满了幽默辛辣的讽刺,但也有结构松散的缺点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对后来法、德等国的同类作品有重要影响《小癞子》是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大学才子派16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富有才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并锐意创新的剧作家,他们被称为“大学才子”他们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文学社团,但都对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主要代表作家有:黎里、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将浮士德塑造成打破宗教教条,追求现世享受,强调知识和科学,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的巨人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划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福斯塔夫式的人物”和“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也是个道德败坏的酒色之徒,专靠偷盗和招摇撞骗为生,却又能随口胡诌出各种道理来为自己的丑恶行为辩解,以锋利的言辞对世事加以讽刺和讥诮他出生封建阶级,却蔑视封建的荣誉观念;身上沾满了没落阶级的坏习气,却又时而流露出平民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精神和粗犷风趣福斯塔夫是历史过渡时期中过渡性小人物的真实写照,莎士比亚通过这类典型人物的行动和冲突,展示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反映了封建关系崩溃时期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恩格斯很重视这种描绘广泛社会生活来突出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盛行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古典主义在*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思想上崇尚理性,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创作上强调模仿古人,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等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沙龙文学17世纪法国的贵族形式主义文学,因其多在巴黎贵妇人的客厅中形成而得名其体裁有爱情小说、田园小说和抒情诗沙龙文学美化骑士生活,缅怀中古,内容怪异神秘,艺术矫揉造作,语言晦涩难懂代表作家为伏瓦蒂尔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产生的具有全欧性质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实质是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大准备所谓启蒙就是要启迪蒙昧,开发蒙昧,给予知识和光明当时先进的思想家把启蒙教化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这样一个思想、社会思潮的形成,就叫做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派因围绕《百科全书》的编纂,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结合成了一个松散的文化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他们用新的世界观审视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集近代知识之大成,使唯物主义“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百科全书派利用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形式宣传启蒙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其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它被称为前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先声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湖畔派诗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诗人华兹华斯他与柯尔律治和骚塞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被称为“湖畔派”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XX年,华兹华斯在他与柯尔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再版时所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多余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奥涅金诗节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试体韵律别具一格,采用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诗节,既有利于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又体现一种自然清丽的风格后人把这种诗节称为“奥涅金诗节” 自然派是俄国19世纪40-XX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一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就把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自然主义文学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的上述主张在青年时代已有萌芽,世界观激变后正式形成“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消除社会邪恶、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在俄国*主义革命日益高涨人民日益觉醒的时代,托尔斯泰主义所起的是麻醉人民的作用社会问题剧-XX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群鬼》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和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又纷纷登场,出现了如别雷、勃洛克和阿尔志跋绥夫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俄国形式主义形成于“白银时代”、活跃于苏联XX年代文坛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在探讨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内在发展规律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提出的“文学性”见解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他们对诗歌韵律和节奏、小说结构和句法,以及悲剧理论等方面的探讨也卓有成就不过,这一学派中的不少人坚持文学发展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内在过程、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观点,显示了它的局限这一学派中的一些理论家后移居国外,带动了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知识点总结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1、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王国基础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
2、主要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3、封君封臣制度(1)背景: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内容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③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一起成为统治阶级;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4、庄园与农奴制度。
(1) 庄园地位: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耕地构成。
①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3)劳动者①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固着于土地,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
②农民:法律上自由;为领主服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
(4)庄园法庭:领主或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和城市(一)王权1、地位变化(1)封建制初期,封君封臣制度,造成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2)国王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3)中古中后期,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2、王权加强的表现(1)英格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逐步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2)法兰西: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3)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形成。
3、王权加强的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城市1、兴起背景(1)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2)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时间:10—11世纪兴起。
3、概况: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第32讲 中古时期的的欧洲 教学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英国:议会君主制 选择性必修1:P10 (1)确立①13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②13世纪中后期,议会权力逐 渐加强;③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2)特点:①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支持;②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问 题 探 究 :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权强化的原因
西欧庄园经济使得西欧摆脱了强大帝国组织的渗透,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多样性; 而中国古代的田庄则没能摆脱帝国的渗透,具有保守、消极的特点。
知识点2: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法国: 等级君主制 选择性必修1:P10
(一)中古西欧的王权强化 (政治新变化) 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代表
(结合选必1: P10)
材料一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市民 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14至15世纪,大西洋的经济开始活跃,并引起系列的社会变化,以英国为 例,玫瑰战争从根本上削弱了封建势力,实现了国内政治的统一,伦敦成为国内统 一市场的中心,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通用。1485年开始的都 铎王朝非常主义强化王权势力,这些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从1337年到1453 年,英法爆发了百年战争,战争强化了正在生长的民族意识,也使两国的疆界逐渐 明确,由此诞生了最初的民族国家。
虽然都存在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及货币地租三种形态,但西欧庄园对于劳动者的剥 削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中国则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 5.从庄园内的政治权力上看:
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而中国古代田庄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 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 6.从对国家整体的影响上来看:
什么是中世纪?
什么是中世纪?一、时间概念中世纪,又称中古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
这一时期是罗马帝国灭亡后和文艺复兴前的时期,历时约1000年左右。
二、文化和社会背景1.基督教的发展和影响中世纪是基督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督教逐渐成为欧洲最大的宗教。
基督教的信仰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封建制度的兴起在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封建制度,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向佃农索取人身、财产等各种卑贱的义务。
封建制度的兴起,导致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对抗。
3.商业的兴起中世纪的商业环境逐渐成熟,城市经济开始兴起。
交通方式的改变和商人的出现,激发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拉近了各种文化之间的距离。
三、重要事件1.骑士精神的形成中世纪是骑士文化的时代,德意志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等成为中世纪时期的代表。
骑士的精神和服从主人、保护弱小的道德准则促成中世纪的文化价值观。
2.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在中世纪,欧洲东南部的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这个曾经的强国士气低落,外敌纷至沓来。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也给中世纪的欧洲政治体制产生了影响。
四、艺术和文学1.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建筑的代表。
哥特式建筑的特色是高耸的拱形屋顶、尖顶、彩色玻璃和复杂的雕刻,这些设计风格都为中世纪的艺术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瑰丽的文学中世纪的文学主要是有颂歌和叙事诗,其中包括《杂剧》、《坎特伯雷故事》和《乌尔贝罗伯斯》等。
这些文学作品传递着中世纪欧洲人的信仰和美好愿景。
五、结语中世纪虽然一度被视为黑暗时代,但其中同样包含了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件,诸如基督教的发展、骑士精神的形成和商业的兴起等。
在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路线上,中世纪为现代世界的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值。
对中古文明的认识与感悟
对中古文明的认识与感悟中古文明是指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历史时期,这段时期也被称为中世纪。
对于中古文明的认识与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多元文明的交融:中古时期欧洲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区。
在这个时期,欧洲遭受了多次入侵和迁徙,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交融与融合,造就了中古文明的独特性。
例如,欧洲的基督教信仰与古罗马的文化遗产相结合,形成了以天主教为中心的欧洲基督教文明。
2. 封建制度与城市文明的兴起: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贵族阶层拥有土地和权力,农民在农地上耕种,并向贵族提供劳务和农产品。
与此同时,城市文明也逐渐兴起。
商业活动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与贵族阶层有所不同。
3. 宗教与知识的传播:中古时期的欧洲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修道院成为宗教活动和文化传承的中心,修道院的文学、哲学、艺术等活动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同时,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和知识也在修道院中得以保存和传承,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4. 暴力与黑暗面:中古时期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战争、社会动乱和天灾等使得整个欧洲陷入了漫长的黑暗期。
饥荒、疾病、迫害等问题普遍存在,社会秩序几乎崩溃。
这些黑暗的一面使人们对于稳定和秩序的渴求更加迫切,最终也催生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出现。
总的来说,中古文明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中古文明的认识和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为当前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初二历史中古欧洲社会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历史中古欧洲社会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精神领袖是A.世俗封建主B.教皇和教会C.国王和宫相D.商人和银行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精神领袖。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精神领袖是教皇和教会,基督教会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通过接受法兰克等国君主赐赠和巧取豪夺,占有大量土地,还加紧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
故答案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2.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材料一: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改革了土地制度,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
这种分封土地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
(1)根据材料指出,这是法兰克历史上的什么改革?改革有何影响?(6分)材料二: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什么改革?日本此次改革的学习对象是谁?改革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材料三:在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3)结合材料指出,我国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什么政策?(4分)材料四:1992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他反复讲这样的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带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中世纪的教皇和封建制度简析
中世纪的教皇和封建制度简析记得第一次见到陈衡哲先生(女)的名字,是在社科院前欧洲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陈乐民先生的一篇文章中,他当时是将陈衡哲先生的著作推荐给学子们。
陈衡哲(1890-1976),新文学运动中的知名女作家、史学家。
曾留学美国,学成回国后曾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教授。
她的《西洋史》一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当时高级中学教材使用,现在来看,就该书的史学价值及学术高度而言,其作为当代本科生的教材也丝毫不为过,甚至研究生也能从该书中获益不少。
时代的原因,该书作为高级中学教材能看到许多闪光点,个人认为最值得称道的乃在于著者对于历史所持的态度:历史不是片面的,乃是全体的,选择历史材料的标准,不单是政治,也不单是经济或宗教,乃是政治,经济,宗教,以及凡百人类活动的总和。
这样一种整体观恰恰是可以和当今的一些学术倾向相互补的,因此,读好的史书不单能够了解历史更能够学到历史背后的很多东西。
当然陈衡哲先生主张历史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全面的,其主要目的是引出文化这一分析向度,文化在陈先生那里无所不包,强调凡是助进文化或是妨害文化的大事,都有其历史价值,这是她的历史观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她选取历史事件进行叙述的基本标准之一。
对于历史的全面认识大概涉及到历史观这一大的方面,这自然牵涉到理论的层面,然则,该书在导言的第二部分开宗明义的指出: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他的。
这样的对历史的态度,不得不说带有很强的启迪色彩了,虽然这是一家之言,然而,究其实质,历史无非是一面镜子,在这里司马迁著《史记》所坚持的"述往事,思来者"的原则和陈衡哲的"历史乃是要求我们明白他的"走在了一起,虽然这中间隔着无限的时空。
我个人最喜欢该书的中古史的部分,即许多学者笔下的所谓"黑暗的中世纪"这一历史时期。
【暑假自学课】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暑假复习与自学课】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唯物史观:通过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变化,进一步理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时空观念:了解西方国家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
历史解释:理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社会形态变化的因果关系,认识政治制度的变化的社会形态变化在政治领域的反映,统治阶级不得不变革政治制度回应社会发展的诉求,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史料实证:通过对文献、实物、地图等历史资料的解读,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对西方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运作模式形成初步的认识。
家国情怀:理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感悟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本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前六世纪城邦国家形成1. 雅典——①的代表(1)表现如下表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性质或地位[知识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答案]民主政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全体公民轮番而治[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是①民主政治的代表,其民主政治的特点有②人民主权、③轮番而治、④直接民主。
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⑤全体公民;⑥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1)表现:国王世袭继承,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监察官由选举产生,更换频繁。
[知识点]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答案]寡头政治公民大会[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巴达是①寡头政治的代表,国王世袭继承,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监察官由选举产生,更换频繁。
实权掌握在国王和长老会手中,②公民大会权力较小。
故填空:1.寡头政治;2.公民大会。
古代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1)执政官,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2)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等(3)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知识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答案]贵族共和制公民大会[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的政体是①贵族共和制;实权掌握在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②公民大会的权力比较小。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一、《世界文明史》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20002(二)课程英文名称: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三)开课对象:全校学生(四)课程性质:世界文明史是一门文理基础人文类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目的通过?世界文明史?的学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概括了解,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六)教学内容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
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产业革命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
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36 学时学分数:2 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滥觞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1、使学生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
2、使学生领会农业的诞生。
3、使学生充分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一、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二、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三、氏族文明的兴衰第二节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一、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二、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三、文化艺术的萌芽考核要求:1、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1.1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了解)1.2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掌握)2、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2.1 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掌握)2.2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掌握)2.3文化艺术的萌芽(了解)第二章西方文明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古典文明、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近代欧洲文明,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十字军东征对西欧文明的影响。 五、中古西欧文化。 建筑:罗马式 哥特式 巴黎圣母院
德 国科隆大教堂
米 兰 大 教 堂
第二节 拜占廷文明 一、“查士丁尼时代” 一、“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庭帝国。 二、东正教及其与世俗皇权的关系。
东正教:希腊文为Orthodoxia, 正教” 东正教:希腊文为Orthodoxia, “正教” 。 —封建文明
第一节 中古西欧文明
一、罗马古典世界的衰落。 罗马古典世界的衰落。 日耳曼“蛮族”王国的基督教化、封建化。 二、日耳曼“蛮族”王国的基督教化、封建化。 三、查理曼帝国 。 十字军东征对西欧文明的影响。 四、十字军东征对西欧文明的影响。 五、中古西欧文化。 中古西欧文化。
第二节
拜占廷文明
一、“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庭帝国。 东正教及其与世俗皇权的关系。 二、东正教及其与世俗皇权的关系。 斯拉夫人的南迁与拜占庭社会的封建化。 三、斯拉夫人的南迁与拜占庭社会的封建化。 拜占庭文化及其影响。 四、拜占庭文化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中古西欧文明
一、罗马古典世界的衰落。 君士坦丁(306—337年在位)、提奥多西 君士坦丁(306—337年在位)、提奥多西 (379—395年在位)、公元395年、公元 379—395年在位)、公元395年、公元 476年、 476年、 二、日耳曼“蛮族” 二、日耳曼“蛮族”王国的基督教化、封 建化。 双向征服:日耳曼民族与罗马帝国 三、查理曼帝国 。 大西洋、多瑙河、地中海、波罗的海
三、斯拉夫人的南迁与拜占庭社会的封建化。
公元7世纪—12世纪 公元7世纪—12世纪 1453年 1453年
四、拜占庭的文化及其影响。
1、建筑雕刻艺术。 2、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圣索非亚大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顶部
教 堂 内 壁 画
东 正 教 教 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