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大中修工程标准化施工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护大中修工程
标准化施工技术指南
养护大中修工程项目组
2012年7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常规准备 (2)
2.1 组织准备 (2)
2.2 技术准备 (2)
2.3 施工机械准备 (3)
2.4 试验检测设备准备 (3)
2.5 材料准备 (3)
2.6 下承层准备 (3)
3 施工场地建设 (5)
4.2 施工准备 (7)
4.2.1设备 (7)
4.2.2材料 (8)
4.2.3配合比 (12)
4.2.4下承层 (14)
4.3 结构层施工 (14)
4.4 质量控制 (20)
4.4.1质量控制要点 (20)
4.4.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检查 (20)
4.4.3质量检验评定23
5 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 (24)
5.1 施工准备 (24)
5.1.1 设备 (24)
5.1.2 材料 (25)
5.1.3混合料组成设计 (26)
5.1.4配合比设计 (26)
5.1.5下承层 (27)
5.2 结构层施工 (27)
5.2.1施工季节的选择 (27)
5.2.2施工放样 (27)
5.2.3设备的准备与检查 (28)
5.2.4铺筑试验段 (28)
5.2.5混合料拌制 (29)
5.2.6 混合料运输 (31)
5.2.7混合料摊铺 (31)
5.2.8碾压 (31)
5.2.10养生 (32)
5.3 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 (32)
5.3.1质量检测仪器 (32)
5.3.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3)
5.3.3检查验收 (34)
6 透层、粘层和同步碎石下封层 (36)
6.1 透层 (36)
6.1.1施工准备 (36)
6.1.2透层施工 (37)
6.1.3透层的质量控制 (38)
6.2 粘层 (38)
6.2.1 施工准备 (38)
6.2.2 粘层施工 (39)
6.2.3施工质量控制 (40)
6.3 同步碎石下封层 (41)
7 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 (41)
7.1 准备工作 (41)
7.1.1 设备 (41)
7.1.2 材料 (43)
7.1.3 旧路调查与评价 (44)
7.1.4 配合比设计 (44)
7.1.5 施工放样 (44)
7.1.6 准备水泥和新集料 (44)
7.1.7 布料 (45)
7.2 结构层施工 (45)
7.2.1 一般规定 (45)
7.2.2 施工工艺流程 (46)
7.2.3 铣刨与拌和 (47)
7.2.4 碾压整形 (48)
7.2.5 接缝的处理 (49)
7.2.6 养生及交通管制 (50)
7.3 施工质量控制 (50)
7.3.1 一般规定 (50)
7.3.2 检查项目 (51)
8 附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总则
1.1为加强养护大中修工程施工质量过程控制,规范作业行为,特编制本指南。
1.2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施工原则上应采用集中拌和、摊铺机摊铺。
三四级公路石灰稳定类底基层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应经市级公路管理部门批准。
1.3本指南以施工过程控制为主线进行编制。
其未涉事宜,按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和规定执行。
2 常规准备
2.1 组织准备
2.1.1建设方应组建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大中修工程的日常管理;应根据工程招投标的有关规定,采用招标形式选择合格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与承包人。
2.1.2建设方根据设计文件和工程状况,编制总体计划。
承包人应根据总体计划,编制施工组织计划,确定资源配置与作业计划,制订完成措施,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2.1.3承包人应组建满足工程现场试验检测需要的工地试验室,配备足够的试验、检测仪器和具有资质的试验人员。
工地试验室应能够完成除标准试验和配合比设计之外的现场试验和检测。
标准试验和配合比设计可依托本单位经认证的母体试验室或就近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单位进行。
2.2 技术准备
2.2.1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应熟悉设计文件和技术规范。
编制必要的施工作业文件。
2.2.2对管理和作业人员就施工内容进行培训,做到“应知”“应会”。
2.2.3由监理牵头、会同承包人核查导线点、水准点,进行测量放样,确保设计无大的错漏。
核查过的导线点、水准点应由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三方签字确认。
2.3 施工设备准备
承包人应根据施工任务、合同工期、质量要求、综合生产能力,配置必须的机械设备。
各不同作业的施工设备有不同的规格和技术要求。
施工设备按招标文件和不低于本指南的要求配备。
2.4 试验检测设备准备
工地试验室的试验检测设备应满足本项目常规试验检查要求。
试验检测设备按招标文件和不低于本指南的要求配备。
2.5 材料准备
2.5.1工程所用材料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
因工程项目内容有别,对各种材料的技术要求也应有所区别。
材料应进行进场检验和使用前的检验,选用合格材料。
2.5.2所有的材料应按规范要求储存。
其中主要材料的储存要求如下:
1 水泥应搭棚储存,并应离开地面≦20cm;袋装水泥的堆放不得超过10袋;出厂3个月的水泥必须经过试验证明其强度等级合格方能使用。
水泥强度等级降低时应降等使用或废弃。
2 石灰、粉煤灰应进行覆盖储存。
长期外露的石灰应在使用前检测活性,检测合格的石灰方能使用。
3 粗、细集料都应储存于水泥混凝土硬化的场地上,并应隔离堆放。
4 钢材(含钢筋、型钢)应覆盖储存,并应与地面隔离。
隔离高度≦20cm。
2.6 下承层准备
2.6.1路面各结构层施工前,应对下承层进行验收。
除强度必须满足要求外,下承层的高程、几何尺寸都应满足规范要求。
否则,应返工修正。
2.6.2中修罩面应在点病害全部有效处理完成后进行;粘层油应喷洒在清除过尘土的干燥下面层上;透层油应喷洒在清扫过松散颗粒的基层上。
2.6.3路面大修工程的补强层应与下承层有较好的界面连接。
在沥青路面上进行补强时,应依据旧沥青路面状况采用决定要否挖除旧沥青层。
为防止施工过程中旧沥青层积水,在旧沥青层油石比大、破损率低时,应适度挖除或拉毛。
旧沥青层破损率高时,在处理点病害后,可以直接加铺补强层。
3 施工场地建设
3.1.1施工场地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施工场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文明施工原则
①项目管理监理和施工单位驻地应有全名称的标识牌;
②在醒目位置设置工地宣传栏及各类安全标志牌,标志牌的规格、高度和设置位置应按陕西省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
③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远离居民聚居区和学校、单位等区域;对易飞扬的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控制粉尘、废气、噪声和震动以及废弃物处理对环境的污染。
⑵满足工程需要原则
满足工程需要是场地建设的前提条件。
施工单位接到中标文件后,应立即进行现场踏勘,根据现场的地理及地形情况,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规划,规定出拌和站、设备原材料堆放区、施工作业区、周转材料堆放区等位置,并绘制出施工现场场地平面布置图。
⑶方便实用原则
场地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场地形和地物,周围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水源、电源。
⑷经济性原则
3.2 拌和场建设
3.2.1场地面积要求
满足拌和设备安装、材料堆放、运输要求。
公路大中修工程沥青混合料拌合站面积不宜小于 60亩,无机结合料拌和场面积不宜小于40亩。
水泥混凝土路面拌和场与现浇混凝土拌和场面积不宜小于30亩。
3.2.2 场地位置要求
拌合站建设应考虑到沥青混凝土辐射运输,应远离居民区,不干扰民众生活,不污染环境。
3.2.3 场地建设及有关要求
⑴拌和场场内地面必须进行硬化
各类机械底座严格按照常见提供的底座设置图进行混凝土及各种预埋件的施工,保证机械的顺利安装。
⑵场地布设相关要求
①拌合站应设置场区平面图、安全生产警示牌、安全生产宣传牌、消防保卫牌等。
拌合站出入口、拌合楼控制室应设置禁令、警告和指令标志。
②拌合站应悬挂“操作规程”和主要技术指标,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标识牌应悬挂于醒目位置。
③站内应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⑶完善排水系统
⑷材料储存与堆放
①石灰、粉煤灰等材料应覆盖,防止雨淋与污染。
②不同品种、规格的集料应分隔堆放,防止各种材料串混。
③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应设置防雨、隔潮设施。
袋装水泥宜堆放于遮雨棚内,与地面间隔高度不应小于20cm,堆放高度不应超过10袋。
钢材应进行覆盖,不得就地堆放,隔离高度以钢材不接触地面为准。
④材料堆放地须设立标识牌。
标识牌应竖立或悬挂于醒目处,标明规格和型号等。
⑤水泥及沥青混凝土拌合站应设置标有混凝土理论配合比、施工配合比、每盘混凝土各种材料(含外加剂)用量、塌落度等内容的告示牌。
4 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
4.1 施工准备
4.2.1设备
1 施工设备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每个作业面至少应配备的设备如表4.2.1-1所示。
表4.2.1-1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主要机械设备
序号工序机械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
1 拌和间歇式拌和机2000型台 1 间歇式,电子自动计量,至少5个进料仓和5个热料仓
2 摊铺摊铺机ABG425 台 1 自动找平
3 碾压双钢轮振动压路
机
10T及以上双驱双振双钢轮台 2 轮胎压路机26t 台 1 小型振动压路机台 1
4 修整切割机——台 1
5 运输自卸车额定载重量15t及以上台满足需要,形成不间断的运输车流
6 除尘森林灭火机—台 2
7 清洗洒水车8T及以上吨位辆 1
⑴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应采用间歇式拌和机,生产能力不低于130t/h (2000型拌和楼,按80%效率计),必须配备温度检测系统、保温成品储料仓、二次筛分、计量系统和二次除尘设施,且计量系统全量程时的显示误差不应超过称量度的1%。
⑵运输车辆采用承载15t或较大吨位的自卸汽车。
车厢应清扫干净,侧板与底板均涂抹一薄层油水混合液,以防混合料粘结;运输车必须配备蓬布并在运输混合料时覆盖,起到保温、防污染作用;车辆数量根据拌和场生产能力、运量、运距和摊铺机摊铺能力综合确定。
开始摊铺前施工现场等待卸料的车辆不少于5辆,摊铺过程应保证有2台以上运料车等候,形成不间断供料车流。
⑶压实机械包括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必须在“紧跟、匀速、高频、低振”的原则下,保证碾压终了温度和密实度同时满足要求;在1台摊铺机作业时必须配备至少2台10t以上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和1台20t以上轮胎压路
机;同时应配备小型振动压路机、振动夯板或人工热夯,对路面边缘等压路机无法碾压的部位进行补压。
⑷每个作业面应配备至少1台空压机或至少2台森林灭火用吹风机,用于清除表面浮尘。
在两层面层或中修罩面施工时,每个作业面还应至少配备具有加压装置的洒水车1辆,进行高压冲洗。
2 试验检测设备
工程所配备的试验检测设备应能满足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原材料、配合比标准试验、现场试验与检测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和沥青混凝土路面检测主要设备如下:
沥青混合料拌和机、马歇尔自动击实仪、浸水天平、烘箱、马歇尔稳定度仪、恒温水槽、轮碾成型机、车辙试验机、最大理论密度测定仪取芯机、游标卡尺等。
4.2.2材料
⑴沥青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的特点,及沥青面层各层的功能性要求,选择合适的沥青。
陕北地区宜采用90号A级沥青。
90号A级沥青的技术指标和要求如表4.2.2-2所示。
表4.2.2-2 90号A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及要求
项目单位规范值试验方法针入度(25o C,100g,5s)(0.1mm)0.1mm 80~10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1.5~+1.0 T0604
10℃延度,不小于(cm)按气候分区定T0605
15℃延度不小于(cm)100 T0605 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45 T0606
运动粘度60℃,不小于(Pa²s)160 T0620
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 2.2 T0615 闪点,不小于(℃)245 T0611 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9.5 T0607 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0603 质量变化,不大于(%)±0.8 T0609 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57 T0604 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8 T0605
残留延度(15℃),不小于(cm)20 T0605
⑶沥青试验的有关要求
①沥青取样要求
沥青取样筒为容量5kg的金属筒,由取样地所在单位负责提供,同时提供取样(留样)标签,留样应不小于4份。
②沥青的储存
沥青贮运站及沥青混合料拌和场必须将不同来源、不同标号的沥青分开存放,不得混杂。
沥青使用期间,沥青在储罐中贮存的温度不能低于150℃,且不得高于175℃。
在冬季停止施工期间,沥青可在低温状态下存放。
③沥青指标的抽检
a 在料源确定、配合比试验前、首批沥青进场后、有异常时,均应按规程取样,对沥青进行全面指标试验。
b 桶装固体沥青进场后≤200桶检1次,按规范要求取样进行三大指标和老化试验。
c 施工中,每2~3天进行1次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三大指标和老化试验。
2 粗集料
⑴面层粗集料均应采用机械破碎的规格碎石,不得采用颚式破碎机加工的碎石,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要采取除尘措施。
⑵碎石除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技术要求外,石料压碎值要求不大于30%,碎石与沥青黏附性要求不低于4级,当黏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应掺入高温稳定性好的抗剥落剂或选用改性沥青提高粗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
⑶碎石的针片状含量不得大于20%
⑷根据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矿料级配组成情况,对石料场不同规格碎石的出厂级配组成提出明确要求,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2.2-5要求,尽量使施工
矿料级配与原材料颗粒组成相匹配,有利于混合料级配保证。
表4.2.2-5 粗集料颗粒组成的允许偏差
筛孔尺寸(mm)26.5 19.0 16.0 13.2 9.5 4.75 颗粒组成允许偏差(%)±10 ±10 ±8 ±8 ±5 ±5
⑸粗集料备料时,对不同批次的碎石,应严格进行随机取样筛分试验,检
验级配组成,保证原材料的均匀性。
⑹粗集料工地堆放时,应对堆放地面采用贫混凝土处理等措施硬化。
不同规格碎石必须采取可靠隔离措施严格分开堆放,明确标识,不得混杂。
对于来自不同料场的同规格石料,应通过筛分试验验证级配组成,满足要求后方可集中堆放,否则应分开堆放。
⑺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形状接近立方体,且无风化、无杂质,并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
粗集料的工程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2-6要求。
表4.2.2-6 面层粗集料质量要求
指标要求值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g/cm3)≥2.45 T0304
集料压碎值(%)≤30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35 T0317
集料吸水率(%)≤3.0 T0304
针片状含量(%)≤20 T0312 含2个或多个破裂面的颗粒(%)60 T0346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 T0310
软石含量(%)≤5 T0320
⑻粗集料各项指标试验检测频率:
①料源确定、配合比试验前、进料过程中均应进行2次全面试验;
②材料单项指标异常时,进行单项或多项指标试验;
③下面层进料过程中每2000m3进行1次级配筛分、0.075mm含量试验;
④上面层进料过程中每1000m3进行1次级配筛分、0.075mm含量试验。
3 细集料
⑴上面层沥青混合料须采用机制砂,下面层沥青混合料可采用天然砂,但用量不应超过集料总量的10%。
机制砂或天然砂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物,且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同时要求与沥青有良好的粘附能力。
⑵机制砂采用10~30mm的石灰岩碎石用制砂机加工制得,各项指标应符
合表4.2.2-7要求,严禁采用石屑加工机制砂。
表4.2.2-7 细集料试验项目及技术指标
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规范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 ≤5 T0333
表观相对密度t/m3≥2.48 T0328 砂当量% ≥50 T0334
⑶采用石屑作为细集料时,石料场生产过程中应具备抽吸设备,控制石屑
中粉尘含量。
⑷细集料堆放时,必须严密覆盖或搭棚保护,防止雨淋。
⑸细集料各项指标试验检测频率:
①料源确定、材料进场后、配合比试验前、料源发生变化时均应进行2次
全面试验;
②材料单项指标异常时,进行单项或多项指标试验;
③每1000m3进行1次级配、0.075mm以下含量和砂当量检测。
4 填料
⑴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
集料经磨细后得到的矿粉,原集料中不得含有泥土等杂质。
矿粉要求干燥、洁净、
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
⑵矿料掺配时应采用粉胶比进行控制,AC-13沥青混凝土的粉胶比在
0.8~1.5之间,AC-16沥青混凝土的粉胶比在1.0~1.6之间。
⑶填料要求采用专用磨细设备工厂化加工。
严格控制填料中0.075mm以下
粉粒含量,允许偏差为±1%。
⑷严禁使用回收粉,回收粉应采用湿法排出,并集中存放、运输出场外。
回收粉应建立回收、清理台帐,以备检查。
⑸矿粉含水率不得大于1%,保证进料时能自由流出。
填料的技术要求见表4.2.2-8。
表4.2.2-8 填料的技术要求
项目单位规范值试验规范
表观密度t/m3≥2.45 T0352
含水率% ≤1.0 T0103烘干法
粒度范围
<0.6mm % 100
T0351 <0.15mm % 90~100
<0.075mm % 70~100
外观—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1 T0353 塑性指数—< 4 T0354 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
⑹矿粉的进场控制要求
进场的矿粉必须经过目测合格后才能泵入矿粉筒仓。
目测控制三项指标:
①颜色:正常的颜色应是灰白色。
如果颜色为黄色,则含泥量过高;如果颜色为黑色,则煤矸石含量高。
以上两种颜色的矿粉均不合格。
②将少许矿粉放入水中搅拌后观测:如果搅拌后表面漂浮一层黑色物,则矿粉含有较多的煤矸石,不合格。
③用手检查磨细度:矿粉细度与水泥相当(比水泥稍粗),没有明显的颗粒感。
如存在颗粒感则矿粉不合格。
⑺矿粉的指标检测:
①确定料源、配合比试验前、首次进场后和异常时,应进行全面试验;
②施工中每天进行1次外观、细度、含水率检测;每周进行1次亲水系数检测。
⑻堆放
袋装矿粉应建库存放,并保持库房干燥,以防雨水淋湿受潮影响施工。
4.2.3配合比
1 配合比设计的一般要求
⑴上面层混合料中细集料严禁采用天然砂;中面层和下面层混合料中细集料采用天然砂时,含砂量应控制在集料总量的10%以下。
⑵根据项目区常年气温和交通状况,决定采用粗型(AC-C型)或细型(AC-F 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和空隙率。
⑶因高温抗车辙和低温抗裂的需要,配合比设计时应适当减少公称最大粒径附近的粗集料,减少0.6mm以下部分细粉的用量,使中等粒径集料较多,形成S型级配曲线,并取中等偏高的设计空隙率。
⑸混合料矿料级配组成优化确定后,应明确提出最大粒径、4.75mm、
2.36mm、0.075mm等关键筛孔的偏差控制要求,为施工控制提供依据。
偏差控制具体要求:0.075mm筛孔为±1%,2.36mm筛孔为±3%,4.75mm筛孔为±5%。
2 配合比设计
当材料与同等道路完全相同时,可直接引用成功的经验;不相同时,宜按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沥青混合料所用的材料品种、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
配合比设计的各个阶段都必须进行马歇尔试验。
⑴目标配合比设计
目标配合比设计一是根据规范要求的矿料级配范围,对工程实际使用的各种矿料用量进行计算,确定符合级配要求的各矿质材料用量比例;二是进行马歇尔试验,依据各项马歇尔指标(包括路用性能指标),确定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由此提供拌和机冷料仓的上料比例和沥青用量。
具体步骤为:
①对各种矿料进行筛分(并按不同规格、不同粒级分别存放),分别测定其真实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相对密度。
②测定沥青相对密度。
③根据各种矿料筛分结果,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矿料组成设计,确定各种矿料用量比例。
④拟定5种不同的沥青用量(级差0.5%)进行马歇尔试验,试件配料要求按不同规格、逐级进行称量配制,每种沥青用量的试件为5个;测定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确定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计算其它体积指标。
⑥根据马歇尔试验结果(包括路用性能指标)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和矿料级配,如果有部分马歇尔指标不合格的则应重新调整矿料级配、重新设计;用最佳沥青用量制件做浸水马歇尔试验、车辙检验,不合格的则应重新调整矿料级配、重新设计。
⑵生产配合比设计
以目标配合比设计得出的级配曲线作指导,对二次筛分后的矿料重新进行配合比例设计,确定各热料仓的用料比例和生产配比的最佳沥青用量,供拌和机控制室使用。
具体步骤为:
①对热料仓各种规格矿料进行筛分(并按不同规格、不同粒级分别存放),分别测定其毛体积相对密度和表现相对密度(矿粉和沥青采用目标配合比设计时的测定值)。
②根据各种矿料筛分结果,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矿料组成设计,其级配曲线力求接近目标配合比设计曲线,确定各热料仓的用量比例。
③取目标配合比最佳沥青用量及±0.3%三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在试验室内拌和制作试件,配料时要求按不同规格、逐级进行称量配制。
④根据马歇尔试验结果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和矿料级配,如果有部分马歇尔指标不符合规范要求,则应重新调整级配、重新设计。
⑤如最佳沥青用量与目标配合比最佳沥青用量相差较大,则需用生产配合比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制件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车辙试验。
⑶生产配合比验证
采用生产配合比由拌和机进行试拌,铺筑试验路,用规定的方法在拌和机上取样制作马歇尔试件,并在试验路上钻取芯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检验其各项指标,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该配合比将作为生产控制的依据和质量检验的标准。
如有指标不符合规范要求,则应重新进行一、二阶段配合比设计。
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
4.2.4下承层
1 铺筑沥青层前,应检查基层或下卧沥青层的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铺筑沥青面层。
2 旧沥青路面或下卧层已经污染时,必须清洗或铣刨处理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合料。
3 在铺筑热拌沥青路面时,应保证路面基层具有足够的强度,并符合规范要求。
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沥青路面时,透层油渗入到基层的厚度应达到5mm以上。
采用改性沥青同步碎石下封层时,可不做透层。
在旧沥青路面上铺筑沥青层时,应对点病害进行彻底处置、喷洒粘层油后进行。
4.3 结构层施工
沥青面层的施工工艺流程如图4.3.1-1所示。
图4.3.1-1 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流程图
注:表列温度为90#
沥青混合料在正常施工状态下的控制温度。
采用70#
沥青结合料 或低温施工时,其控制温度应按现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分别提高5℃或10℃。
原材料选定及试验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备 料
下承层检测验收
洒透(粘)层油
测设高程网、定射基准线
划分摊铺带、摊铺机就位
验收合格及附属构造物
厂拌沥青混合料
检查温度140~165℃
混合料运输
卸料、摊铺沥青混合料
光轮压路机初压
轮胎压路机复压 检查温度≧130℃
检查温度≧125℃
光轮压路机终压 接缝处理
检查温度>70℃
压实度检测
开放交通 路面冷却后
不合格铲除重做
混合料摊铺是沥青面层施工的关键工序,各阶段的温度控制是质量控制的核心。
4.3.1试拌和铺筑试验路段
1 面层正式开工前,应先进行混合料试拌。
试拌符合要求后,即可铺筑试验段。
试验段长度宜为100~200m。
2 试验段应确定以下试验内容:
⑴施工机械、设备的组合方式、匹配情况;
⑵拌和机操作工艺,校核计算机打印装置的可信度;
⑶确定施工工艺,确定松铺系数;
⑷验证并调整混合料配合比,确定生产用标准配合比和最佳沥青用量;
⑸建立钻孔法与核子密度仪检测路面密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压实度标准检测方法;
⑹检测试验路渗水系数;
⑺其它需要确定事宜;
⑻试拌和试验路段铺筑由驻地监理和承包人共同参加,及时商定有关事项,明确结论。
试拌和试验路段铺筑完成后,承包人应及时写出试验路总结报告,经批准后执行;
⑼铺筑工程量小、且具有同类施工经验时,可不铺筑试验段。
4.3.2混合料的拌和
1 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场集中拌制;
⑴拌和场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规定;
⑵拌和场与工地现场距离应充分考虑交通堵塞的可能,确保混合料的温度下降不超过施工要求,且不致因颠簸造成混合料离析;
⑶拌和场应具备完备的排水设施。
各种集料必须隔离贮存。
细集料场应设防雨顶棚。
料场及场内道路应作硬化处理,严禁泥土污染集料;
⑷必须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和混合料。
间歇式拌和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拌和能力满足施工进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