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环境育人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校园环境与教育

校园环境与教育

校园环境与教育引言概述:校园环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有利于学习的场所,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校园环境与教育的关系。

一、校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1 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安静、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1.2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校园环境应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1.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校园环境应该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校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2.1 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校园环境应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如加强校园安保措施,预防校园欺凌等不良行为。

2.2 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校园环境应该提供良好的体育设施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3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环境应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预防和减少心理压力。

三、校园环境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影响3.1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校园环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公正等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

3.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园环境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3.3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校园环境应该建立健全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校园环境对师生关系的影响4.1 促进师生互动:校园环境应该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4.2 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校园环境应该提供适宜的教学场所和设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4.3 增强师生合作意识:校园环境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促进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五、校园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5.1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校园环境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机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建设优质教育环境

建设优质教育环境

建设优质教育环境近年来,建设优质教育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优质教育环境是指提供给学生良好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包括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保障。

建设优质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建设优质教育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比如,现代化的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获取更多的知识。

而教育资源的充足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能够在学校就能获取到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够更加专心和高效地完成学业。

其次,优质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这些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还能够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他们有能力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资源,开展有趣的课程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可以得到全面的培养,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建设优质教育环境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环境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境。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能够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他们会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关爱他人、热心助人,在学校内外展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质。

最后,建设优质教育环境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优质教育环境不仅应该为优秀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更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因此,在建设优质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机会的均等分配,确保每个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分发展自身的潜力。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

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

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

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

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教育环境知识点总结

教育环境知识点总结

教育环境知识点总结教育环境是指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外部环境,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是有关教育环境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

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安全感,使孩子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一个温暖的家庭也会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热爱,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 学校教育环境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

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校园卫生、学习氛围等都构成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绩、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

3. 社会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环境。

社会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4. 互联网教育环境互联网已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但是互联网上也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互联网,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5. 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和创新。

6. 如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有赖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教育设施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

学校也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家长也要注重家庭教育,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全社会要加强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全环境育人__实践教学(3篇)

全环境育人__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全环境育人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实践教学是全环境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全环境育人实践教学的意义、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全环境育人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社会,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热情。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环境育人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在道德品质、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案,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三、全环境育人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案。

2. 创设实践平台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校内外实践平台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能力。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设立实践教学奖学金、优秀实践团队等荣誉称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同时,将实践教学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校园环境育人总结

校园环境育人总结

校园环境育人总结在过去的学期中,我们深入理解了校园环境对育人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们对校园环境育人的总结。

一、校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宁静和舒适,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运动和休闲空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例如,绿树成荫的校园小道、宽敞的运动场和设施齐全的体育馆,都为学生提供了放松身心的场所。

二、校园环境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学校的建筑风格、雕塑、壁画等环境元素,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气息的环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学校文化的体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观的影响清洁整齐的校园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尊重公共空间,维护公共秩序。

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也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例如爱护公物、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等。

四、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不随地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

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美丽的校园中茁壮成长。

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着力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

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着力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

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着力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仁寿县汪洋镇方正初级中学方正中学地处仁寿县东南部边缘,处于四市四县交界地带。

学校在原政协主席杨汝岱和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始建于1998年,年轻的方正中学有着浓郁的育人氛围,独特的校园文化,优雅的办学环境,丰富的教学教研活动,这些“文化名片”全面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形象和师生的精神风貌。

走入方正中学,亮丽雅致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欢快昂扬的大课间活动,魅力十足的校园景观,共同奏响了乡村教育的乐章,显示出“勤学、乐学、求真、务实”的勃勃生机。

这一切都得益于学校多年不懈追求的“品求方正,业追精娴”的办学理念。

一、强力打造书香校园,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奠定文化基础。

学校以阅读经典、读书研修、蕴染书香为重点,全力提升师生知识素养和精神品格。

学校图书室每周三向全校师生开放,通过集中阅读和分散阅读相结合为载体,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师生乐于读书,勤于读书,点滴充实知识储备,夯实学识修养和理论功底,为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为了表彰阅读活动开展好的班级,每个学期在开学典礼上我们都将表彰一批优秀图书管理员。

这些常态化、激励性的手段让绝大多数孩子获得心仪已久的读物,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日英语早早读,校园荡漾着动听的读书声,师生们分享着书香氤氲之气,悄然陶冶着心灵,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打造立体化育人氛围,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积淀内功。

“特色、品位、内涵”是方正中学构建校园文化的目标定位,为此学校着眼于构建立体式育人文化、打造特色文化长廊、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和校本课程,切实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学校50米特色文化长廊,全校十二个班每班一块,一月一次换版,一月一个主题;书画展、运动会、“五星”学生、学优生光荣榜、荣誉栏等各类宣传橱窗无不记录着学生的成长历程,这些既是我校德育宣传的重要阵地之一,又是班级展示和宣传的重要窗口。

优化环境,全面育人

优化环境,全面育人

优化环境,全面育人环境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面育人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要注重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

本文将探讨环境优化和全面育人的关系,以及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环境优化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条件。

在优质环境中,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启发和教育,更好地释放自己的潜能。

与此一个良好的环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习惯,提升学生的素质。

环境优化也是实施全面育人的重要保障。

全面育人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学术成就,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环境的优化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教学和教育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教育资源,从而有利于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针对这一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实现环境优化和全面育人的目标。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的水平。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加强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

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空间。

要把握好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管理,不仅注重学生个人发展,更要注重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全面育人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从而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丰富的条件。

儿童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环境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

因此,环境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环境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还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儿童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环境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应当从小就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通过环境教育,儿童可以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他们会明白自己的每一个小举动都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为未来的环境保护事业奠定基础。

其次,环境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责任感。

通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儿童可以亲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起对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是环境的守护者,应当为环境负起责任,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

这种责任感将伴随他们成长,并在未来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环境教育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儿童不仅可以学习到环保知识,还可以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环境教育还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儿童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环境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美丽家园、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儿童与环境教育,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环保意识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儿童的环境教育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在健康、快乐、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教育要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育要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育要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育与环境是两个紧密相关的议题,对于教育要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是引导和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的过程。

如何让教育与环境融为一体,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服务,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

教育应当通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应当将环保知识纳入教学大纲,开设环境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科学认识和保护意识。

学校还可以开展环保主题的讲座、展览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际操作中感受环保的重要性。

教育方式也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教育要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通过教育活动和实践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立珍惜、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使学生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清理垃圾和环保宣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度,让他们亲身体验环保的快乐与意义。

教育也需要注重师生的环保教育。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当注重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行为,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鼓励他们参与环保活动。

教育部门也应当对教师进行环保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和能力,让他们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教育需要与社会协同推进环保工作。

教育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它需要与社会深度融合,共同推进环保工作。

学校可以与社会环保组织和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和责任感。

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环保科研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为社会环保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教育要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价值观、师生教育、学生环境联系以及社会协同等方面下功夫。

教导孩子正确看待环境与社会的影响

教导孩子正确看待环境与社会的影响

教导孩子正确看待环境与社会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环境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教导孩子正确看待环境与社会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首先,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和爱的滋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相反,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焦虑,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因此,家长应该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其次,学校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对他们产生着重要影响。

优质的学校教育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也是社交的重要场所,孩子在这里结交朋友、建立人际关系,这些经历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对孩子的影响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行为。

例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价值观念,如何正确辨别、筛选这些信息对于他们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在一个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中,教导孩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也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让孩子正确看待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声音和观点,才能培养他们健康成熟的人格。

如何教导孩子正确看待环境与社会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积极向上、有责任感、有环保意识的榜样。

孩子更多地通过模仿来学习,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举止。

引导正面思考: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教导孩子要学会正面思考、积极应对挑战。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

注重沟通交流:与孩子进行开放坦诚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

倾听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理解他们遇到问题时的困惑和困难。

培养独立自主:适当给予孩子自主权利,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策。

浅谈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与育人的联系

浅谈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与育人的联系

浅谈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与育人的联系作者:石双燕来源:《丝路视野》2019年第02期摘要:校园环境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院品牌形象识别系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打造重要工作之一。

优秀的校园环境,不仅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而且可以影响在校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品质,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水平和素质。

关键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育人高等学院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努力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美化校园环境,对于推进学院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有着必然联系。

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学校传统核心价值理念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

[1]一、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校园环境可以体现学校办学底蕴同时彰显文化气息,是学院特色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领略人文风采,陶冶情操,更能培養良好学术氛围。

现在影响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因素很多,环境育人一直备受关注,通常通过直观具体事物呈现在世人眼前,如校园特色景观。

校园环境育人其实是一种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每位莘莘学子。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从建校开始至今,确立了“无业者有业,平凡者不凡”的办学使命,以每位学生成人、成才为己任,为培育学生人文修养,建设好校风、学风、教风,体现出办学底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内涵校园环境建设尤为重要。

优美校园环境能更好帮助学生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将知识和学生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融为一体,也可以激励教师热情工作,开展好素质教育,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也起到推进作用。

二、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人才培养具有特殊功能(一)校园环境是人才培养的特殊课堂校园环境是无声的特殊课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每位学生和老师,这是不能与其他课程相比的。

校园环境建设不仅要发挥绿化功能,还要发挥育人功能,它可以通过美丽的环境展示学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艺术的熏陶及思想禁锢的解放,展示其育人的特殊性。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创建绿色学校正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因此,创建绿色学校及开展环境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创建绿色学校与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首先,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学习场所,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正规教育的基本功能。

素质教育是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环境素质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教育内容之一。

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约占学生每天生活的1/3,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绿色学校”的环境、生活、文化和有益于环境的管理体系对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有着特定的教育意义。

其次,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学校也被看做是一个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它随时随地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学校进行环境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学校”不仅能使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质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品质得到改善,而且还通过学生带动了家庭、通过家庭带动了社区、通过社区又到带动社会公众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二、环境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强调以教育为本,环境教育作为贯彻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绿色学校”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师生环境意识较高;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校园清洁优美。

环境教育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围绕以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进行环境教育渗透,在课外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有志于环境教育事业的“园丁”的辛勤培养下,一批批环境意识高、环境知识不断充实的学生,环境道德水平逐步得到提升的学生正在成长,他们自觉遵守学生环保行为规范,并从校园逐渐向社区辐射,是创建“绿色学校”的推动力。

环境育人,浸润无声

环境育人,浸润无声

环境育人,浸润无声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

校园环境是一种精神载体、精神氛围和精神力量,只有营造优雅洁净、充满文化气息和儿童趣味的校园环境,才能使它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园”“乐园”和“家园”,使学生在美中生活,在乐中求知,在愉悦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标签: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人文关怀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应该齐头并进,通过物质文化的有效建设,达到物质育人、环境育人、潜移默化的目的,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这些是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

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育人的物质基础。

幽雅洁净、充满文化气息和儿童趣味的校园环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园、乐园、家园”,使学生在美中生活,在乐中求知,在愉悦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HTH]一、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HT](一)校园环境是一种精神载体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往往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理念,是承载学校发展目标、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更是一所学校校风、学风的体现。

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校园能让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良好体验,更是精神上的愉悦感与自豪感。

(二)校园环境是一种精神氛围构建和谐向上、健康快乐的校园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小学生可塑性强,而学校的校园环境往往有强大的导向功能,能体现出学校的育人方向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集体的精神感染和良好育人氛围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校园环境是一种精神力量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

全环境立德树人的理解

全环境立德树人的理解

全环境立德树人的理解一、引言全环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旨在培养有道德、有素质、有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全环境立德树人进行详细解读。

二、什么是全环境立德树人1.定义全环境立德树人是指在全社会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具备高尚品质和优秀能力,成为有用之才。

2.特点①全面性: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②多元性:不同的环境下都要求学生具备道德品质和能力;③系统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养。

三、为什么要实行全环境立德树人1.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

而单纯地追求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需要具备高尚品质和优秀能力的人才。

2.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全环境立德树人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担当、有操守的公民,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有道德、有素质、有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行全环境立德树人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四、如何实行全环境立德树人1.教育体制改革改革教育体制,推动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引导教师把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

3.多元化课程设置开设多元化课程,如公民教育、品德修养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德育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5.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如家庭、社区、企业等,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

五、全环境立德树人的实践案例1.上海市“立德树人”工程该工程从2009年开始实施,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北京市“三城联创”项目该项目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建设和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以此为基础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综合素质评价、育人环境等方面探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一、课程设置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传统的专业课程固然重要,但是应该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开设一些具有多元性与综合性的课程。

比如生活技能课程,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与人相处、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等实用技能;社会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经验;创新创业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

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综合素质评价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依靠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和素质。

因此,高校应该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德、智、体、美进行全面考察。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平时表现、小组合作、社会实践报告、研究项目等,来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三、育人环境高校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例如,在校园中建立多功能的学生活动中心,提供各种社团和俱乐部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中。

此外,学校还应该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人际关系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师资培养高校的师资力量是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应该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

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支持素质教育的实施?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支持素质教育的实施?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支持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支持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则是基于这一目标的关键。

如何确立一个允许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教育生态环境,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构建体系多元评价体系,摒弃唯分数论现行的评价体系过于强调应试教育,以分数充当唯一的标准,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自身发展的多面性。

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综合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过程性评价:将课堂学习过程全部纳入评价体系,考察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设计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如课堂展示、项目实践、课题研究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展现自身潜力。

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2.重视综合素质评价:考察学生在学习、品德、体能、艺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发展。

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学生追求个性化发展。

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为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主,极度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多学科融合课程、实践课程、兴趣课程等,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和全面发展。

1.构建多学科融合课程:打破学科界限,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成立跨学科学习项目,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学科之间的关联,增加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整合语文、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研究学习,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并积极主动参加到环保实践中。

2.提升实践课程和兴趣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育人环境,塑造幼儿品德

构建育人环境,塑造幼儿品德

构建育人环境,塑造幼儿品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幼儿阶段,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幼儿的品德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构建育人环境,努力塑造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家庭是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第一课堂。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引导者。

父母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对幼儿的品德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应该在言行举止中树立正确的榜样,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父母要尊重长辈,孩子才会学会尊重长辈;父母要友善待人,孩子才会学会善良和友爱;父母要诚实守信,孩子才会学会诚实守信。

家庭中的教育方式也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注重给孩子良好的情感温暖和关爱,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品格发展,而不是通过严厉和惩罚来教育孩子。

家庭应该营造和睦、温馨的氛围,为孩子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和学校也是孩子品德塑造的重要场所。

在幼儿园和学校中,老师是孩子的重要引导者和塑造者。

老师应该注重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通过故事、游戏、活动等形式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启发幼儿的善良和正义感,教会他们学会帮助他人、尊重他人;老师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承担责任等。

幼儿园和学校也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为幼儿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

只有给幼儿提供了安全、和谐的交往环境,才能够促进他们的品德塑造和发展。

社会环境也对幼儿的品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是幼儿成长的大舞台,社会环境的风气、道德风尚对幼儿的品德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社会环境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榜样,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责任,学会正义。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社会体验,让他们在践行中学会做人、学会助人、学会奉献。

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只有社会环境向善,才能够促进幼儿品德的良好发展。

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

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

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对中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的责任。

本文将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

首先,师资力量是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的基础。

优秀的教师是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他们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能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激励。

只有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才能够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教学设施也是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可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多媒体教室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图书馆和实验室等资源丰富的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机会。

因此,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教学方法是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的重要手段。

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厌倦和学习焦虑。

而现代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创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最后,学习氛围是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的重要条件。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讲座、比赛和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家庭应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全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项目目标

全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项目目标

全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研究项目目标全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研究目标:深入探讨全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以提供对这一主题的全面理解和深度见解。

1.引言全环境立德树人被视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角色,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对实现全环境立德树人目标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教师专业素养在全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意义和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教师专业素养的概念与内涵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教学能力的发展以及教育情感态度的塑造。

在全环境立德树人的需求下,教师专业素养还应包括德育、艺育、体育等多个维度的培养。

3.全环境立德树人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全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升华。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以确保对学科知识的正确传授。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体育素养,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4.教师专业素养研究现状当前,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在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已经日益受到重视。

在学科知识方面,一些研究注重教师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化。

在教学能力方面,研究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素养提升。

对于教育情感态度的培养,研究多从教师的教育情感态度、道德操守和师德师风等角度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艺育、体育等维度的教师素养研究仍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5.对教师专业素养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教师应持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不断吸收新知识,并能够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关注教育变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环境育人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2-08-14T15:08:55.81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陈志斌[导读]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素质。

摘要: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法在教育界、社会上颇为流行,但对于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颇不相同的解释:有的人将“素质”理解为个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有的人则将素质解释为后天获得的某种品质或才能;有的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没有考试的教育,有的人则将之理解为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基础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道德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下面结合笔者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讲道德是做人的基础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有作为的教育家大都十分重视德育,将之视为国家民族强盛的关键。

严复的“三民说”,粱启超的“新民说”,孪大钊的“民彝”思想,大都属于此类。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对学生提出了“每天四问”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么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改善办学条件,改革课程教材,优化师资队伍等等。

但是,当前要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就是说,首先要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问题。

这里笔者想重点强调一下解决复习资料的问题,解决复习资料问题最重要的一条是管好自己的人,抓好我们教育内部的事,这是关键。

为什么呢?各种复习资料编写者是我们教育系统的人,使用的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是我们的教师,只有出版是在出版部门。

两头在教育系统内,为什么管不住?我们教育系统的同志,尤其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方向,宁可牺牲局部利益,也要顾全大局。

决不要因为一点小利而耽误了大事,为了一点编写费,滥编复习资料,为一点回扣,强行统一征订。

这种事情,如果我们下决心管,显然是管得了的,谁这么干就处罚谁,坚决一点。

三、同情和宽容是构成做人的高尚内容
古人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况下,同情和宽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品质。

人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和打击,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

身处一定的困境,若能得到他人的同情、关怀、支持与鼓励,或许能够获取战胜困境、重获生活信心的勇气和精神力量。

然而,今天不少家庭教育中的“溺爱”行为,催化和培养了不少骄扬跋扈、自以为是、自私、偏狭、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小太阳”。

自私将导致缺乏同情心,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偏狭必然产生宽容心的欠缺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淡薄。

本来手拉手活动是一项培养都市青少年爱心的有益活动,也是教会青少年学会做人的一项实际行动。

但是,在一些手拉手活动中,我们辛酸而又困惑地看到:一只稚嫩的带着些许势利、自私乃至俯视姿态的手,极不情愿地拉着另一只纯真、质朴、温良以及渴望与希求的小手,其情景是那样的勉强、别扭,那样的不自然、不和谐。

在1998年给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中,有些青少年的家庭情况很好,可他们宁愿花钱去买高档零食,也不愿为灾区出一份力。

四、从几个方面的简单论述
1.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校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的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要既教书又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提出了学校必须把坚持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

他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

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

”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将德育放在优先地位,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得的知识才能发挥正当的作用。

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单纯追求知识,就像脱缰的野马,会越来越远地偏离方向,直至迷失方向。

学生的全人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向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长期以来,在狭隘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下,学校教育关门办学,闭门授业,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严重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的全而发展。

人的整体性决定了教育的整体性:教育的发展整体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改变现有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崭新的教育模式。

2.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第二条明确指出:“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讲,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对孩子教育的松紧不一,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造成第一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是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而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对于第二种现象,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够关心,对孩子存在的现象没及时予以帮助。

另一方面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额外地布置过多的作业,希望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习成绩,但孩子却向反方向走了。

于是,在学校不做功课,先玩个够,或在校做功课时边玩边做,拖时间,等回到家父母在时再慢慢做。

至于第三种现象,是孩子遇到不懂问题,能及时发现、讲解,一举两得。

然而,这种“陪读”不仅造成孩子思维上的依赖,看到孩子迟疑就将答案脱口而出,使孩子通过做功课进行知识巩固的时间成了家长“温故而知新”、孩子动手不动脑的过程。

3.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社会及各种传媒应起到正确的引导和营造氛围的作用
社会环境可以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改造,因而比及自然环境,它有灵活多变的性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由此,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社会环境中,个体总是通过相互关系而从事社会活动的。

在这里,个体活动不但受着社会关系的制约,而且还受着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1)社会潮流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社会潮流是反映在多数人意愿的基础上形成的群众性的社会活动。

在这种社会活动中,每个人都将利用这个潮流实现个人愿望,人们将在潮流中表现自己,也将在潮流中使自己的个性得到改造。

它的特点就是与潮流相关的一切活动两极分化发展,适合潮流的特质将会膨胀,违背的将受到更大的抑制。

(2)社会变革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在社会进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变革,有单方面的、多方面的;急剧的、渐变的;积极的、消极的。

但不管哪种变革,都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法》第五章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社会是由每个家庭组成的,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要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牢牢把握做人的最基本的内涵和要求,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中,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发展创造最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艾妮.家教有道[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
[2]钟志贤,范才生.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文献规章要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朱开轩.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1997(10).
[6]钟志贤.教会孩子做人[J].江西教育,1995(12).
[7]柳斌.全国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动实施素质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1996(9).
[8]于钦波.中国德育思想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9]赵瑞祥.学校德育学概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0]吴祥帧.中国教育家论德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1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作者简介:陈志斌,1979年11月生,10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

作者单位:广西大新县桃城第一中学邮政编码:532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