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第六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2024版】社会学概论

【2024版】社会学概论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3、创立时期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的学说:①科学的分类。

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

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

3、赫伯特·斯宾塞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其中《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

4、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作是他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韦伯: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5、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

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

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创立了芝加哥学派,其主要学术成就是: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

后期的主帅布鲁斯。

6、欧洲在二战后的发展特点: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7、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社会构成——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圣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社会构成——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圣才

第四章社会构成4.1 复习笔记一、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的本质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1)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等。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解释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2.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无社会可言。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3.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人口数量可以通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到反映。

②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③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中的个人)【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中的个人)【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中的个人5.1复习笔记一、个人与社会1.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一般理论必须涉及的一个首要问题,可以说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学必须回答社会是什么。

(2)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必要前提。

(3)人民政府制定方针政策,采取措施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人民服务,必须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问题。

2.西方社会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1)社会唯实论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凌驾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

①孔德认为,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力、群体优于个人这些传统主义的观点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个人完全是由社会塑造的,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个人。

②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先于个人,高于个人;a.他社会事实看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指的是固定的或不固定的,对个人具有客观制约力的方式。

社会事实具有强制力量,这种力量使它们凌驾于每个社会成员及其独立的个人意志之上。

b.迪尔凯姆认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应当从个人的心理或生理方面解释,而应当从先于个人而产生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决定因素。

社会不是产生于追求最大幸福而互相交易的个人主义倾向之中,因为个人欲望是无止境的,任其追求,就会出现失范现象。

社会要控制和限制个人的需求,形成社会的共同目标,只有这样才有社会的整合。

(2)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

韦伯从微观的个人方面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个人动机和行为的主观意义是社会现象的本质。

韦伯认为只有个人才是客观实在,社会仅仅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

(3)社会互动论试图调和社会唯实论和唯名论。

①齐美尔认为,社会是由相互间有多重关系的单个人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网络,社会不过是对因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一群人的称呼。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第一篇:社会学概论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4.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社会运行的内外重要条件: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辅导书-第九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辅导书-第九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组织1.试举例说明现代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答:社会组织是各种各样的,每一种组织的性质、结构、作用和活动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社会学界的分类方法有:(1)以组织有无正式结构划分,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①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由正式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

②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阐明,成员间的交往比较自由,只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的。

(2)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根据组织目标与收益者的关系不同,把组织分为四类:①互利组织其目标是使其成员受益,党派、俱乐部、工会、退伍军人组织等属于此类组织。

②商业组织以赢利为目标,如工厂、公司、企业、银行等。

③服务组织以提供服务为主,它的受惠者是与该组织直接接触的人,比如,医院对于病人,学校对于学生,律师事务对于委托人。

④公益组织其受惠者是社会大众,并不仅限于与该组织直接接触者,也包括没有接触的人。

军队、警察、税务局和科研机构等归为此类组织。

(3)美国社会学家爱桑尼根据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不同,把组织分为三类:①强制组织是用强迫的方法控制其成员,如监狱、集中营、精神病院等。

②功利组织是以报酬作为控制其成员的手段,如工业组织。

③规范组织是指组织对成员的控制以规范为主,成员服从组织主要靠规范的内化,即自动地遵守规范,如宗教组织。

(4)凯普劳根据组织人数的多少把组织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四种,各种类型组织的人数并无固定的界线。

2.试画出一个你比较了解的组织结构图,并试图了解该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

答:(1)我比较了解的某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如图9-1所示。

图9-1 某公司组织结构图(2)该组织结构为典型的科层制形式。

在组织结构中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①正式结构对组织运行的积极影响a.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降低成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b.韦伯认为科层制较之其他形式的组织管理制度有精确、清楚、迅速、有文字可查、有连续性、有严格的督导等优点。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辅导书-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辅导书-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社会保障制度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含义。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中为没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人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种稳定的保障形式的总和。

它有以下几点含义:(1)社会保障是针对社会中没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人;(2)社会保障的基本目的通常只是为了满足这些人的基本生活需要;(3)社会保障是一种稳定的社会制度,而一些偶然的、临时性的和不稳定的措施和事件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某种保障的作用,但它们不属于社会保障之列;(4)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政府的社会政策来建立的。

2.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答: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有:(1)社会保险①社会保险的含义是现代社会保障中最主要的形式,或者说是最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保障形式。

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其有劳动能力时为社会做出某种形式的贡献,当其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和生育等情况而临时性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后,社会反过来以一定的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②社会保险的特征a.它是一种以贡献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其受益者必须首先以某种形式为社会做出贡献,然后才有资格获取相应的保险待遇;b.社会性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形式,是一项社会事业,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后能继续获得必要的生活保障。

③从基本的经济原理上看,社会保险待遇实际上是其受益者们自己所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

④社会保险的内容中国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有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职业伤残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⑤社会保险事业的组织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险一般采用两次分配的方式,即在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过程中,劳动者在付出了劳动以后可以以工资等形式领取报酬。

但人们为了获得社会保险待遇,还必须从其已获得的工资等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以投保的形式交给社会保险机构。

社会保险机构再按受保者的实际需要和投保情况来分配所收取的社会保险资金。

(2)社会救助①社会救助是指政府、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为社会中的生活困难者提供的基本保障。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政 府——第六章 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政 府——第六章 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第四章政府4.1 复习笔记一、政府概说1.政府概念(1)政府的概念①宏观意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通常所谓立法、行政与司法机关。

②中观意义的政府指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机关。

③在微观意义上,人们将政府看做议会制国家中行政权力的核心—内阁。

(2)政府的特点①公共性。

一方面,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明示委托。

另一方面,政府权力服务于人民。

政府必须贯彻执行人民意志,必须向人民负责,必须为人民谋求利益。

②合法性。

一方面,政府权力依照宪法或法律产生,政府权力必须依照宪法或法律规定的范围、种类、时效、程序与限度运行。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同与支持。

③强制性。

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政府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威性。

任何政党、阶层或个人都有义务服从和配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命令等与政府活动,任何政党、阶层或个人都不得违背和对抗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命令等与政府活动,否则,将依法受到制裁。

2.政府职能(1)政府职能的含义①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所担负的职责与所发挥的功能。

②政府职能具有两个层次:根本职能与具体职能。

政府的根本职能包括实行阶级统治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政府职能即国家职能的具体化。

一方面,政府具有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职能;另一方面,政府具有对国家社会生活进行干预与协调的职能。

(2)政府职能的分类①暴力垄断。

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履行的是政府最典型的职能。

暴力垄断成为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②规则划定。

制度是社会外在形式与实质内容的统一。

为了社会良序运行,政府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

实际上,所有的政府都包括三大职能:其一,立法或制定法律;其二.执行或实施法律;其三,解释法律,宣判、裁定其含义。

③资源提取。

资源是维系政府自身与社会运转的基础。

政府最普通的提取形式包括税收、兵役等。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的基本问题(1)社会学定义三大类型①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这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人。

其中,孔德、斯宾塞在研究整体社会时,强调的是一般社会现象,而迪尔凯姆则强调特殊的社会现象,即社会事实。

这种观点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韦伯等人,主张对人们的主观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以理解和解释的方法来认识社会。

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

③马克思主义从个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角度来为社会学下定义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人借以产生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学理论流派分析社会的基本视角①由孔德创立,经斯宾塞、迪尔凯姆发展起来的早期结构功能学派,主张从社会的整体方面而不是从个人方面去研究社会进步的法则。

a.孔德的观点孔德要建立的社会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的学问。

在孔德的科学分类中,他把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归为研究无机物的科学,而研究有机物的科学有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即社会学)。

b.斯宾塞的观点他的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总论,着重强调社会分工论和社会进化论。

c.迪尔凯姆的观点他坚信社会决定个人的存在,他认为社会现象的本质就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

②从齐美尔开始,由韦伯发展起来的形式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

这派学者不同意把社会整体当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把社会互动形式和社会行动者在社会互动中赋予自己行动的主观意义当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③在美国形成的由库利初创、米德发展、最后由布鲁默命名的符号互动理论,主张从自我的形成入手去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秩序。

a.库利著名的“镜中之我”理论认为,一个人只有获得一定人格才能成为自我,而人格和社会不可分离,人们在交往中想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才能产生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18.1 复习笔记一、社会问题概述1.社会问题的含义(1)社会问题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各种社会病态,如犯罪、吸毒、卖淫、赌博等。

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人类发展过程中阻碍发展的一切社会因素。

社会问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2)对社会问题概念的理解①社会问题是公共问题而非个人烦恼公共问题(public issues)是涉及整个社会的问题,是属于整体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事。

公共问题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失调、行为失范和运行失控。

②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某种社会现象或公共问题的具体客观事实,它不是社会成员头脑中的建构。

③社会问题违背了现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原则这种问题必须是对社会现象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违背了社会公认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原则,或威胁、触犯了社会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社会上大多数人或相当多的人对这种社会现象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社会现象是“有问题”的,感到这是社会必须加以关注和改变的问题。

④社会问题是社会性的,因为它们的起因和后果是社会性的社会问题的发生并不是由个人所左右,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社会性的,涉及整个社会。

它的消除或解决也不是个别人或少数群体的努力可以办到的,它只有通过社会力量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改善或解决。

2.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1)社会问题的危害性社会问题的危害性是指社会问题对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威胁、损害的破坏性作用。

社会现象很多,许多不具有危害性,但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却是具有危害性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问题危害性的表现却不尽相同。

社会问题的危害性具有历史阶段性、民族性、阶级性和社会形态性,即社会问题的危害性具有特殊性,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

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是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即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普遍存在。

社会问题无时不有是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即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只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的。 (2)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根据组织目标与收益者的关系不同,把组织分为四类: ①互利组织 其目标是使其成员受益,党派、俱乐部、工会、退伍军人组织等属于此类组织。 ②商业组织 以赢利为目标,如工厂、公司、企业、银行等。 ③服务组织 以提供服务为主,它的受惠者是与该组织直接接触的人,比如,医院对于病人,学校对
第 4 页 共 20 页
根据组织的不同职能划分成各科,再按权力大小分层,确定上下级关系,以便进行管理的制 度。科层制是生产发展、政治扩大、分工细致的产物。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将科层制的特点概 括为:
①组织成员的活动有统一规则,按规章办事,不必一事立一个规矩,这样可减少纠纷和 提高效率;
②组织内分成各个部门,每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任务的工具和方法都有明确的规 定;
于学生,律师事务对于委托人。 ④公益组织 其受惠者是社会大众,并不仅限于与该组织直接接触者,也包括没有接触的人。军队、
警察、税务局和科研机构等归为此类组织。 (3)美国社会学家爱桑尼根据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不同,把组织分为三类: ①强制组织 是用强迫的方法控制其成员,如监狱、集中营、精神病院等。
第 2 页 共 20 页
第 3 页 共 20 页
二、社会组织的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在职位、任务与责任的划分协调以及权力与规范控制上的构成。组织 结构包括复杂程度、正规化程度、集权程度三个方面。 1.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 复杂组织主要是指现代社会中组织内部在专业分工上极为多样与精细。复杂性的三要素 为: (1)水平分化 水平分化是指组织将要执行的任务进一步加以区分的方式。水平分化包括两种方式: ①将组织的任务分割得很细,以便非专业人员能够执行,典型的例子是流水线; ②让训练有素的专家执行一揽子任务,例如医院医生。 (2)垂直分化 垂直分化(或等级分化)主要是指管理层级的分化。组织的层级越多,结构便越复杂。 在垂直结构中,层级越高,控制权越大。如行政机构,组织上层比下层拥有更多的权威。 (3)地域分散 地域分散指的是组织的地域分布。随着市场的日益扩展与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各 种组织的地域分散构成了组织复杂性的一个重要要素。 2.社会组织的科层化 组织的正规化指的是它的正式程度。不同组织在正规化程度方面是不一样的。组织正规 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组织规章和程序的条文化程度。科层制是组织正规化特征的集中体 现。 (1)科层制的含义 科层制是现代组织结构的一种典型的正规化形式。科层制是分科分层的管理制度,它是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11.1复习笔记一、社会不平等1.社会不平等的起源(1)社会不平等现象从古就有①在私有制产生以前,不平等现象是由人的生理体质和自然能力所决定的,不平等往往是小规模的、偶然的和不稳定的,并且难以通过继承而传给下一代。

②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社会不平等现象也随之扩大和制度化a.社会财富的增多给不平等分配提供了物质性基础;b.私有制的确立给社会不平等提供了制度化基础。

(2)社会不平等不是亘古不变的①每个历史时代和各种不同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和形式差异极大;②尽管几千年来的社会不平等已使得大多数人将其视为自然,但在各个社会中人们仍以各种方式对其做出反应。

2.社会分配制度及其不平等性(1)社会分配制度①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的需要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a.最基本的是维持生存的需要;b.安全、物质享受、受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

②社会报酬的短缺供应一般说来,每个社会成员都想自己多获得一些社会报酬。

但每个社会却无法使每个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完全满足。

换句话说,几乎在每个社会中,社会报酬总是处于短缺供应之中:a.社会成员的需求量总是大于特定时期中该社会所能生产出来的总量(如在物质财富方面);b.有些社会报酬在分配中具有“此长彼消”的特性,即一些人所获得的绝对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另一些人的绝对量的减少(如权力和声望的分配)。

③社会分配制度的含义由于短缺供应的特性,使得每个社会都不得不形成一套规则将各种社会报酬有秩序地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以避免混乱无序的局面。

所有这些分配规则的总和我们就称之为“社会分配制度”。

(2)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平等性①社会分配过程是按照多种原则进行的各个社会中主要的分配原则主要有:a.按需要分配的原则;b.按劳分配的原则;c.按贡献分配的原则;d.按财产分配的原则;e.按权力分配的原则等等。

②社会分配的不平等性是绝对存在的,而差异只在于其不平等的程度和形式一般说来,无论哪种分配制度占据主导地位,一个社会中的分配制度中总会存在着不平等性,即各种报酬总不会是完全平均地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19.1 复习笔记一、人口概述1.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是指人口内部的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这种组合及比例是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按照不同的规定和标准加以区分的。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人口年龄结构①基本含义人口的年龄结构或年龄结构是指人口依年龄差别加以划分的结构状况,即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它深刻地影响着人口过程和社会结构的诸多方面。

掌握年龄结构有助于制定各种社会发展规划和服务计划,以切合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

②年龄结构的几种划分a.桑德巴格法则在人口统计学上一般都采用桑德巴格法则,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0—14岁、15—49岁、50岁以上三组;b.联合国倡导的分组方法目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联合国倡导的分组方法,即划分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组;c.国际上一般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国际上一般把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其主要划分指标普遍采用联合国人口学家建议采用的老年人口系数、少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等。

③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a.通过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可从中发现人口出生、死亡和人口迁移等动态过程;b.可以预测未来人口出生、死亡及人口迁移的趋势;c.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反映了总人口中育龄人口与非育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与非劳动适龄人口、少年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等的比例关系;d.人口年龄结构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

(2)人口的性别结构①人口的性别结构的含义在人口普查中,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②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社会制度、组织和文化的结构中都具有无法回避的性别倾向。

但是,性别的社会差异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女性受教育机会、进入劳动力市场机会的增多,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逐渐发挥出能动性,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格局,妇女逐渐改变着社会角色,从家庭走向社会,越来越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辅导书-第八章 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辅导书-第八章 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群体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功能?答:(1)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是指按一定的行为模式进行互动的一组人。

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基本的、具体的社会结构。

一个社会群体包含了四个要素:①一群人至少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集合才能构成社会群体。

只有具有一定数量的人,才有可能在这些人之间发生社会互动,形成一个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特质。

②社会互动这一群人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其他群体不同的交互作用方式。

通过特定范围内的多次的重复的社会互动,这一群人结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③共同的行为模式这一群人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遵循这个群体固有的行为模式,并以此作为此群体与彼群体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④角色关系这一群人中的每一个人在群体内的互动中都获得特定的地位和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达为地位角色关系。

(2)社会群体的基本功能①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群体在活动过程中有两种手段性功能:a.对社会群体的外部环境的适应,即适应功能。

对于社会群体内的整合,适应功能使社会群体在与环境的交流中不断获得群体活动所需要的资源;b.对社会群体内部维持潜在模式,即维模功能。

维模功能使社会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消除成员的紧张状态,维持群体固有的行为模式。

②群体活动过程中的目的提供功能也有两种:a.目标达到功能使社会群体的预定目标得以实现;b.整合功能使社会群体成员加强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去追求既定的群体目标。

③群体的功能可分为对个体成员的功能和对社会群体整体的功能。

群体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要,使成员的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地完成群体目标。

a.个体成员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群体既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物质需要,也可以满足其精神需要。

成员可以从群体中获得满足的需要有:第一,交往需要;第二,安全需要;第三,尊重和认同的需要。

b.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群体功能的主要表现。

2.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

社会学概论课堂笔记

社会学概论课堂笔记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称为“社会学之父”其主要内容有:1,科学的序列。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3,研究方法,(实证法)斯宾塞的内容:1,社会有机体论。

2,社会进化论(积聚和分化)马克思是公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思想奠基人。

涂尔干是社会学年监学派的创始人,内容:社会学研究对象、失范、功能分析。

韦伯是对社会学思想形成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

内容:1,理解社会学(人和行动是基本单位)、2,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核心(目的、价值、情感、传统思维)。

3,理想类型。

4,科层制(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权威型、法理权威型)。

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最早把欧洲社会学引入美国的耶鲁大学的萨姆纳。

美国早期社会学家是布朗大学的沃德。

芝加哥的三个第一:1893年办第一个社会学系、1894年著《社会研究导论》、办第一份社会学刊物。

芝加哥的主要成就:1,开拓了社区研究。

2,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

3,创建符号互动论。

在中国:传入期1891-1911,成长期1912-1927,建设期1928-1952,恢复期1979-至今第三节社会学本土化本土化:、使移植来事物扎根于本乡土,适应本土特性并发展。

一,社会学中国化与本土化:1,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2,协调经济与人为任务。

3,理论联系实际。

4,借鉴成功经验。

5,造就专业队伍。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人的本性是人的社会性。

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应用性。

第二节社会学的功能一,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

(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2,教育功能。

3,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要点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

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

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社会学概论》笔记四

《社会学概论》笔记四

第四章社会中的个人本章指导:一、本章目的:这一章包括地位与角色以及个人社会化的内容。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与个人最接近的两个概念——地位与角色,它们在社会结构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它们,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存在于社会中的状态。

地位与角色规范的学习是通过社会化进行的。

关于社会化的知识,使我们明确个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从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二、课前准备:1、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2、阅读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社会角色和社会化”这两部分内容;3、观看电影:《Sleepers》、《刺激1995》、《人生屋檐下》、《小鞋子》、《浓情巧克力》。

三、学习建议:1、认真预习参考教材的相关内容,标示不理解的问题,以便上课或与老师互动时有针对性地听讲或发问;2、在观看影片时,要结合本章所学内容进行思考;3、阅读参考书目,了解一些人类学的知识;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地位②角色③角色冲突④社会化⑤逆向社会化⑥同辈群体⑦再社会化⑧发展社会化四、学习重点:1、地位的类型;2、对角色和角色相关概念的理解;3、社会化的含义以及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4、社会化的类型。

重要概念1、自我和社会是一对双胞胎。

——查尔斯·霍顿·库利2、两种主要的地位类型1、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也叫归属地位,指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

包括种族、民族、年龄、性别和某些家庭内的地位那么,先赋地位有哪些特点呢?◇它与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有关,比如天生残疾或亲属关系。

◇被指定意味着天生授予我们或至少生来就已预定好的,不由选择、难以避开的。

我们可以挑选朋友,但无力选择亲戚;通常它也不能被改变,像我们的性别地位,是有人做了变性手术,但毕竟数量相当少。

◇先赋地位一般以出生为基础,孩子们继承了父亲或母亲的社会地位。

◇先赋地位还能以一个人出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为基础。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3.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社会学方法论的结构(1)社会学家对方法论结构的认识社会学方法论是“研究程序的逻辑”或“研究过程的哲学”和具体研究方法的总和。

同时,社会学方法论是社会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它的功能是理论诱导。

(2)社会学方法论的四大要素①哲学理论前提哲学是建构具体学科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指导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不是远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而是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系统。

②一般社会学理论前提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般理论是我们建构关于中国的社会学中层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

③中层社会学理论前提中层社会学理论是以一般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继续分析由一般社会学理论给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联系得到的。

这样就可以得到这些基本概念中包含的更多的子概念和这些概念间的更广泛的联系。

④社会学研究的逻辑社会学研究活动的特征和研究过程的有效手段。

研究手段不是研究方法与技术本身,而是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即社会学方法论的任务是规定研究程序和研究手段的逻辑合理性和实际有效性。

2.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范式的概念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提出范式概念。

库恩把科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做的潜在知识假设称为范式。

范式是指从事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构成一个范式。

范式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获取新知识的指导思想和潜在的知识框架。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一定的范式指导下发展自己的知识的。

(2)社会学研究的多重范式社会学研究的范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基本范式:①社会事实范式社会事实范式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和个人行为的不可还原性。

古典的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现代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是这种研究范式的突出代表。

②社会定义范式社会定义范式强调社会现实的主观意义。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帕森斯早期的社会行动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都包含着社会定义范式的基本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文化
4.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一词的来源与演变
(1)“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意为对人实行文治教化,用一定的道理和规矩来教育和感化人们,使之安分守己,服从统治。

(2)在欧洲,“文化”一词,原意是指人类对土地的耕作和农作物的栽培。

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把对人的培养也称为文化。

(3)法国人克莱姆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专门研究。

(4)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65年发表了《文化的早期发展和历史》,把“文明”和“文化”两个词当作同义词使用。

(5)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此后,文化便成为一个一般的术语。

(6)自泰勒以后,文化便引起了哲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文学家的重视,他们从各自的学术立场出发对文化做出自己的解释。

(7)文化的界定
概括起来,对文化的界定有三个层次:
①在最抽象最一般的层次上
文化与自然相对应的,即除去纯自然之外的人的非生物性的全部活动及其创造物。

文化即是社会,社会即是文化。

②在中间层次上
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包括知识、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即精神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对应的。

③在最低层次上
文化是专指文学、艺术活动及其产品,是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活动相对应的。

2.文化的要素
(1)文化要素的定义
文化的要素是指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

由于广义的文化涵盖整个社会生活,所以社会生活中每一件事物与现象都是文化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这是不可计数的。

(2)文化要素的分类
①物质与精神
a.所有由人们创造并使用的东西都是物质文化,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

b.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等各种思想观念,以及人们后天学习得到的各种知识技能等。

其中尤以价值观念为最重要,它是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各种文化形态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②语言与符号
a.语言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借助语言才能实现。

没有语言便不能沟通,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也没有文化。

b.符号是无声的语言,包括身体姿势、表情、动作、图形、标志等。

③行为规范与文化模式
a.规范是一个社会中引导其成员做出反应的那种共同的标准或通则,每个社会都有其公认的规范,引导人们在简单的行动或复杂的道德判断中达成一致,从而增强群体的团结。

b.社会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使用文化模式这个概念有两种意义
第一,按照文化特征的不同,把各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不同的文化模式,即文化模式把不同的文化互相区别开,这是文化模式的特殊意义。

世界文化就是由许多不同的文化模式构成的。

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内部,必须具有自身的一致性。

第二,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在功能上相互关联和依存而构成的文化整体,任何文化都是如此,所以是普遍的文化模式。

④社会关系和组织
a.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建立的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其他社会关系,都是社会交往和实践的产物,并构成社会的基础,故应是文化的基本部分。

b.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群体,是人类生活的特有形式。

它可以用来指所有规模的具有一定相互依存性的群体。

3.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本质属性(特性)大体有:
(1)创造性
文化,不论其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类共同生活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们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和精神产品才是文化。

(2)传递性
文化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和传递的,是一份社会遗产。

一种文化元素产生以后,有向四处扩散的本性,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

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长期积累而成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3)共享性
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

但是,文化的共享性是相对的、分层次的,有些文化是某一个社群共享的,有些是一个社会共享的,还有些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共享的。

(4)象征性
象征或符号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它对人类及其文化的传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所有的人类社会,无论其社会类型怎样,都有一个复杂的符号交流系统。

人们通过语言符号即一个词或短语能够指代与其没有关联的事物。

语言的符号特征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5)特殊性与普通性
①人们观察到的文化都是特殊的,在各种特殊的具体文化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别,显示出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多样性。

人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别,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不承认文化的特殊性,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评判别的民族中发生的事情和处理方法,就是民族中心主义。

在批判民族中心主义的基础上,产生了文化相对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文化无好坏高低之分,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去评判一切文化中的事物,而应用各民族文化内部的标准去评价该民族中的事物。

这是一种承认文化差异、尊重民族文化特色的理论。

然而不应当将相对论绝对化,绝对化便会导致否认文化普同性,否认公认的是非善恶标准。

②文化的普同性是指各文化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相通的东西。

只强调文化的特殊性而否认普同性,就会否认普遍原则和公认的是非标准,就会故步自封,闭关自守。

文化的普同性的客观基础是人的生理构造、人的需求和人的生存环境中的共同方面。

创造性、传递性、共享性、象征性、特殊性和普同性是各民族文化的特征,而创造性、
传递性和共享性又是文化的最基本特征,其中传递性和共享性是由创造性派生出来的,只有创造出来的东西才能被传递和共享,因此我们只能从创造性中寻求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本质就是:文化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人们的观念形态及其创造物上面的反映。

4.文化的功能
(1)社会整合功能
①价值整合
这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相一致,才有结构与行为的协调。

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

②规范整合
规范因价值需要而产生,由文化的整合使之系统化和协调一致,并使规范内化为个人行为,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③结构整合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功能整合的作用就愈加重要。

一个复杂的多元社会,是由众多相互分离又互相联结的部分和单位组成的。

每一个部分和单位都具有自己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必须和其他部分的功能联结起来才能实现,也才能对整个社会的运作发挥作用,即功能互补。

(2)社会导进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沃德提出的社会导进,是指人类为了影响环境而设计的有目的的行动。

文化在社会导进中的功能是:
①提供知识;
社会导进必须以新的知识为动力,而新的知识包括新的理论、科学、技术,它们依赖于
文化上的发明和发现。

②协调社会工程管理;
包括决策、规划、组织、实施四个阶段。

在总体系统工程中又包括许多子系统。

各阶段和子系统必须协调配合,这有赖于文化调适,包括:
a.目标调适
使社会全体成员认可社会导进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使个人和群体目标与社会导进总目标一致起来。

b.机构和制度的调适
为了达到社会导进的总目标,必须建立有效能的机构和制度,因此要对旧的机构和制度进行改革。

c.行为调适
社会成员在行为上协调一致,共同达成社会导进的目标。

③巩固社会进步的成果
文化是一份社会遗产,这种遗产是逐步积累的,每一次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成果,都必须以新的制度巩固起来。

文化在新制度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以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再次起着协调整合作用,以维持新制度的秩序和稳定。

(3)反功能
文化不仅有正功能,而且有反功能。

①默顿认为,社会并非总是处于整合状态,非整合状态也兼而有之。

个人或群体并不总是顺从社会规范,违反社会规范的情形也是时常发生的。

这种非整合状态和违规行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功能的一种表现。

②文化的反功能是在两种情形下发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