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阅读答案.doc
《郑板桥》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
《郑板桥》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郑板桥》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郑板桥》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郑板桥》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1村居郑板桥雾树溟潆①叫乱鸦,湿云初变早来霞。
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②花。
村艇隔烟呼鸭鹜,酒家依岸扎篱笆。
深居久矣忘尘世,莫遣江声入远沙③。
【注释】①溟潆:模糊不清。
②后夜:指早晨。
③沙:江南水村多以“沙”命名。
《村居》阅读题目(1)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乡村早春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莫遣”一词,将诗人的内心表露无遗,请结合最后两联诗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村居》阅读答案(1)湿润朦胧春寒料峭春意盎然(2)第三联,诗人描绘了恬静、自在的世外桃源的景象,最后一联写早已经忘记尘世,千万别让江涛之声传入远村,“莫遣”是“不要让”的意思,意在不要让尘世的烦扰来惊扰宁静的小水村,表达了诗人厌恶尘世的喧嚣,喜爱宁静、闲适的生活的心情。
《郑板桥》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2郑板桥爱子之道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这篇郑板桥爱子之道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郑板桥爱子之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画》原文、翻译及赏析
《画》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画》原文、翻译及赏析《画》原文、翻译及赏析《画》原文、翻译及赏析1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郑板桥阅读题的答案.doc
郑板桥阅谶题的答案郑板桥是我国清初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皆自成一家, 影响后世直至今天。
其以下是我整理的《郑板桥》相关阅读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郑板桥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口,父老沿途送之。
郑板桥译文: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
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以至于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
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活命?上级降罪,我来承担。
〃于是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阅读题目1:2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27.翻译句子: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8.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阅读答案1:26. B27.(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28.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郑板桥》阅读题目2:4.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5.翻译下面的句子。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阅读答案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阅读答案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阅读
答案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①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②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这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
县知县时赠给山东巡抚包括的诗。
②吾曹:我辈。
(1)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4分)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2.(1)诗的一、二句运用联想手法写出了诗人的一
种错觉。
诗人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
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
分悲凉凄寒之感。
由这种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
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
(答比喻酌情给分)
(2)诗的三、四句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心连民间、
情系百姓的一片深情。
“一枝一叶”比喻老百姓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百姓之事无小事,桩桩件件都应该放在官员的心上。
既表现了自己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又是对包括的劝勉。
郑燮《题画竹》阅读答案
郑燮《题画竹》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题画竹(郑燮)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问: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
2分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2分)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
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2分)”作者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知潍县阅读题答案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
郑板桥知潍县阅读题答案_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郑板桥是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他五十岁时,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
下面是WTT整理的关于《郑板桥知潍县》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郑板桥知潍县》阅读原文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
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
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
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
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选自《板桥全集》)[注释]①知:掌管。
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
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
④监生:此指儒生。
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
这是骂人的话。
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
⑦摔(zu6):揪住。
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
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
⑨无算:无数。
《郑板桥知潍县》阅读题目1.解释: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瞋目⑦陈⑧乞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 (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①值岁连歉;②一时豪富咸惮之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2.(A)3.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郑板桥知潍县》阅读译文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
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参考答案】1.B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注释】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遇到。
或:有人。
谴:谴责。
任:负责。
活:救活。
岂:怎么其:他,指代郑板桥去:离开余:空闲为:作为,当食:吃【译文】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8.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9.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0.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8.A 说明:本题2分。
9.(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2分。
10.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说明:本题2分。
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参考答案】1.B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注释】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遇到。
或:有人。
谴:谴责。
任:负责。
活:救活。
岂:怎么其:他,指代郑板桥去:离开余:空闲为:作为,当食:吃【译文】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解答
《板桥家书》
家书的受方是板桥的堂弟郑墨。郑墨,字五桥, 是板桥的叔父之标先生的独生子。板桥没有同胞 兄弟,只有这个堂弟,感情很深。郑墨是一位憨 厚勤谨的读书人,板桥对他寄以兴家的厚望: “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 受谦益……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板桥看 出小弟同自己不是一类之才,便不以仕途经济文 学艺术相劝进,而是以治家的重任相托。这本 《板桥家书》就是板桥在外客居或仕宦时,郑墨 在兴化主持家计,弟兄常常互通音问,纵谈人生, 讨论学问,商量家事的记录。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1段总写: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 提出鲜明观点。
第2、3段分两点分别论述: 第2段:反对 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当深入
研读书中微言精义。 第3段: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当择其精
华,反覆诵观。
翻译句子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书信
读书以过目成诵
看一遍就能背诵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
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觉得…辛苦
畅快的样子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直 到四更,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岂 以一 过即记, 遂了其事乎!
怎么 因为 表示行为次数
结束,完毕。
翻译:怎么能够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就结束学习呢!
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
(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
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
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
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
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 他书画上常用
阅读理解《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墨竹图题诗》附答案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③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
..声()
①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②憎恶,厌恨。
③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2)些小
..吾曹州县吏()
①细小;微小。
②稍许;略微。
③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几首吗?
【参考答案】
1.B
2.(1)①(2)①
3. 诗人关情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4.表达的是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
5.示例:《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竹》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题及答案精选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假设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答案考点: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防止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课外文言词语要根据语境去推断。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中的侧面描写、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此题分析人物形象时,还要结合题干中的二那么材料。
阶段评估卷(四)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阶段评估卷(四)第五专题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45分钟 42分)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①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形象地称为“蚁族”,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
之所以称之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那么,面对越来越多的“蚁族”,社会该如何看待之?②从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身上,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大学生身价下跌的严重程度,更可以感受大学生群体内心的失落程度。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高学历者也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并且增长的趋势令人担忧。
③“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
首先,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
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在此意义上,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满足或效用。
相反,“公共和个人用于教育的费用,意在获取生产性‘存量’。
这种‘存量’包含在人体中,将来能提供各种服务”。
而这些服务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正是以上原因,家庭千方百计地使家庭成员在踏入社会之前能有一个较高层次的学历或学位。
但是,“蚁族”的出现,似乎走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④其次,“蚁族”是个与流动、社会地位、声望密切相关的问题。
社会学家杰克思在《谁将出人头地:在美国取得经济成功的决定因素》一书中,对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他认为,在上大学的费用急剧膨胀的今天,人们之所以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学位作为一张获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门票。
而这张门票是否有效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受过较多教育的男子比受过较少教育的男子所从事的职业地位都要高些,挣钱要多些。
《题画竹》阅读答案
《题画竹》阅读答案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问: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
2分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2分)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
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2分)”
作者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竹》郑板桥阅读答案
《竹》郑板桥阅读答案《竹》郑板桥阅读答案「篇一」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8.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9.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0.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8.A 说明:本题2分。
9.(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2分。
10.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说明:本题2分。
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竹》郑板桥阅读答案「篇二」△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
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
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
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
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
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
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
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阅读答案- 诗词阅读及答案-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秦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本诗作于郑板桥六十岁时,是年潍县遭逢饥荒,为赈灾民,作者未得上司准许开仓放粮,引起上司的不满,被迫解职。
1、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2、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与人生追求?
答案:
1、①托物言志②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
2、①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
(形象1分)②表达了作者摆脱腐败黑暗官场的羁绊,悠然自得地去过秋江垂钓的隐逸生活的人生追求
返回查字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