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赤壁之战》知识点掌握

合集下载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赤壁之战是由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水战。

以下是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1.背景: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要征服南方,统一中国。

他率军南征,但受到刘备和孙权的联军的阻挠和抵抗。

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决战。

2.赤壁地区:赤壁位于现今湖北省荆州市,位于长江上,地形险要。

曹操决定在此集结军队,并且筑造战船,准备展开进攻。

3.双方力量对比:曹操的军队号称有80万人,实际兵力可能在20万左右。

而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只有5万人左右,兵力明显劣势。

4.张昭与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向孙权建议采用火攻的计策,利用南风和干燥的天气,发动一场大火,烧毁曹军的战船。

而张昭则建议曹操尽快派兵渡江,以避免受到火攻的威胁。

5.北风阻挡:赤壁战场当地北方的山势较高,北风较为常见,曹操的军舰主要依赖风力推进。

而火攻所需的南风并不常见,这使得曹操在选择战场的时候失去了优势。

6.黄盖自投火海:孙权派遣将领黄盖投降曹操,但黄盖借机装病,带着船只献给了曹操。

曹操相信了黄盖的病情,没有细心检查其船只。

而孙权和诸葛亮安排的火攻船正隐藏在黄盖的船队中,黄盖在战斗中纵火,烧毁了曹军的船只。

7.南风火攻:在火攻之后,孙刘联军利用南风变天,再次发动火攻。

大火烧毁了曹军的大部分船只,使得曹操无法继续北上进攻,只得溃败而回。

8.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

曹操虽然未亲自参战,但损失惨重,战败后只带领着残余的部队匆忙撤退。

而刘备和孙权联军却在此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彻底阻止了曹操的南征计划。

9.影响: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场战役展现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合作和统一抗敌的决心,也表明了曹操武力手段的局限性。

赤壁之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勇气、智慧和谋略的象征,被后人广泛传诵和研究。

10.赤壁题材的文学作品:赤壁之战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以下是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整理:
1. 战争起因: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率军攻打东吴。

由于曹操的军队在渡江失败,被东吴军队打败,曹操率军撤退,随后在赤壁一带与东吴联军交战。

2. 军队兵力:曹操率领的军队约有30万人,东吴联军由孙权和刘备联合组成,兵力约有50万人。

由于曹操兵力较少,又缺乏后援,最终导致败走。

3. 战争过程:赤壁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攻,刘备与孙权使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只;第二阶段是陆战,由于曹操的兵力不足,无法抵挡东吴联军的攻势;第三阶段是追击,东吴联军追击曹操,最终曹操败退。

4. 战争结果: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三国时期历史的分水岭。

这次战役使曹操失去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也为孙权和刘备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5. 战争影响: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使得三国时期的分裂形势更加明显,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谋略——火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赤壁之战》基础知识归纳

《赤壁之战》基础知识归纳

• ⑴致殷勤 殷勤之意 • 古义指恳切的情意;今义指热情而周 到。 ⑵ 当横行 横行天下 • 古义指纵横驰骋,意思是所向无敌; 今义指仗势胡作非为。 ⑶鼎足之形成 形成矣 • 古义指形,形势,局面;成,形成; 今义指通过事情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 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 面。 • ⑷地方 地方数千里 古义只地,土地(面积);方,见方, 纵横,古代称面积的用语;今义指某 • 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四、词类活用
(四)名词做状语 •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修饰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像狐狸那样 “ 疑 ”) • 备南走。(表示走的方向,“走”的状语。) 。(表示走的方向 表示走的方向, 的状语。) (五)使动用法 • 必蹶上将军 • 可烧而走也 可烧而走 •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诸人持议, 孤望。
三、一词多义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 士:1.田横,齐之壮士耳。 1.田横,齐之壮士耳。 田横 男子) (男子) • 卒:1.乘犊车,从吏卒。 1.乘犊车 从吏卒。 乘犊车, 2.交游士林 2.交游士林 步兵,士兵。) (步兵,士兵。) 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 (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 后泛指官吏。) 后泛指官吏。) 2.鲁肃闻刘表卒。 2.鲁肃闻刘表卒。 鲁肃闻刘表卒 3.聪明仁惠 敬贤礼士。 聪明仁惠, 3.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死) (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 3.五万兵难卒合 五万兵难卒合。 3.五万兵难卒合。 行的人。) 行的人。) 副词, (cù副词,仓猝,“猝”) 副词 仓猝, 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4. 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士兵。) (士兵。) • 抚:1.权抚其项背。 1.权抚其项背 权抚其项背。 • 计:1.今为君计,莫若遣腹 1.今为君计 今为君计, (按) 自结于东。( 。(动 盘算, 心 自结于东。(动,盘算, 2.上下齐同 则宜抚安。 谋划。) 上下齐同, 2.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谋划。) 2.备用肃计 备用肃计, 2.备用肃计,进住鄂县 抚慰,安抚) (抚慰,安抚) 之樊口。(名词,计谋,策 之樊口。(名词,计谋, 。(名词 略。)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发生于东汉末年,交战双方为孙权、刘备联军和曹操大军。

以下是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先后击败袁绍、袁术等诸侯,基本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此时,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轻易占据荆州。

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退往江夏。

孙权在江东根基渐稳,拥有一定的实力。

二、战争经过1、孙刘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议联合抗曹之事。

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抵御曹操。

2、曹操的失误曹操的军队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

他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以减少颠簸,却给了孙刘联军火攻的机会。

3、黄盖诈降黄盖向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

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趁着东南风急,冲向曹操的船队。

4、火烧赤壁当黄盖的战船接近曹操船队时,点燃船上的易燃物,火势迅速蔓延,曹操的船队瞬间陷入火海。

孙刘联军趁机发起攻击,曹操大败。

三、战争结果曹操率领残部北逃,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影响1、政治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征,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四郡,并向益州发展,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2、经济发展战争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孙刘政权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南方经济逐渐繁荣。

3、文化交流赤壁之战期间,各方人才汇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主要人物1、曹操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领袖,曹操有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在赤壁之战中过于自信,出现了战略失误。

2、孙权孙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展现出了其果敢和睿智。

3、刘备刘备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联盟,保存了实力,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周瑜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足智多谋,指挥有方,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赤壁之战,乃三国时期一场极具影响力之战役。

在我们学习相关文言文时,有诸多知识点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文中的实词丰富多样。

如“卒”字,“鲁肃闻刘表卒”中,“卒”意为“死”;“五万兵难卒合”中,则是“仓促”之意。

“治”在“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里,指“训练”。

“次”于“引次江北”中,为“驻扎”之义。

虚词的运用亦颇具特色。

“而”字,“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此句中,前两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修饰。

“以”字,“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中,“以”作介词,“把”的意思;“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里,“以”则表“用”。

通假字也不可忽视。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之意。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卒”通“猝”,仓促之义。

古今异义词在文中亦有体现。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殷勤”古义为“恳切慰问”,今义多指“热情周到”。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词类活用现象丰富。

“操军破,必北还”,“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必蹶上将军”,“蹶”使动用法,使……受挫。

特殊句式在文中也屡见不鲜。

“豫州今欲何至?”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豫州今欲至何”。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为判断句。

“受制于人”,被动句,“于”表被动。

在理解文意时,需注意对历史背景的了解。

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势力强大,企图一举统一南方。

孙刘联军则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凭借智谋和勇气取得了胜利。

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中各方人物的决策和行动。

对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学习的重点。

曹操雄才大略但又刚愎自用;孙权英明果断,能虚心纳谏;刘备忍辱负重,善于用人;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周瑜英勇善战,有勇有谋。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一、赤壁之战的背景1. 曹操的野心赤壁之战的背景,根源于曹操的统一大业。

曹操在东征南方时期,目睹了南方人民生活富裕、地势险要,决心占据南方,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曹操曾多次率领大军南征,但都遭到了东吴和蜀汉的顽强抵抗。

2. 东吴与蜀汉的联合赤壁之战的另一背景是东吴与蜀汉的联合。

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的野心。

两者联合,就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抵抗力量,因此对抗曹操有了更多的胜算。

二、战役前的准备1. 孙刘联军的布阵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军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为战斗做了全面的准备。

主要策略包括:诱敌深入,设伏击;联合共诛曹操。

在预备战斗中,刘备亲自到处巡视文后大营,认真熟悉地理条件,智谋了解敌情。

最后,根据地理优势和兵力的分散,刘备率军迁进北岸,领水而北去星罗经良。

赤壁西北又有一斋一个载错地塌视思,密器伏甲,参见展焦电计思斗沛众。

赤壁之战暂怠于章太督十八功,有时巨造,延至道也。

2. 曹操军队的准备对于曹操而言,赤壁之战无疑是场兵家必争之战,因此曹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采用火攻、集中兵力、临战泼水泡皮麦利、闭门打狗杂工斗和预备粮草物资。

三、战斗过程1. 孙刘联军的火攻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采取了火攻的战术。

根据孙刘联军的计划,他们放飞火船,以假意欲作众军,然见风急急弃引。

胜上风弗坠谓金铁为引,独见通,走系如铁,徽碧接头、甲、关铸川币元胶瓒旗车。

诸军以旌劲劲拦门急,称赞..2. 曹操军队的失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最终遭受了失败。

这主要是由于曹操军队在水战中处于劣势,且被联军以火攻打敗。

虽然曹操重兵固守,但是由于联军的火攻,曹操军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士气大伤,大败而逃。

四、战役的影响1. 东吴的崛起赤壁之战的胜利,巩固了东吴在江南地区的地位,也使得孙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此外,赤壁之战的胜利,也为东吴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曹操的挫折对于曹操而言,赤壁之战的失败使得其南征之路遭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决战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以下是赤壁之战的知识点的归纳整理:1.历史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曹操领导的东汉政权与孙权领导的吴国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孙权控制江南,刘备分据蜀地。

2.曹操北伐:曹操历经长期战争后,统一北方,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为了扩大势力,曹操决定南下攻打孙权的吴国。

曹操率领约30万大军,由陆路沿长江南下。

3.东风四起:赤壁之战发生的前夜,天降大雾,江面上形成了大雾迷漫的景象。

此时,孙权的水军已准备就绪,但对曹操的庞大舰队感到望而却步。

然而,突然之间,东风四起,天空变得晴朗起来,这成为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因素。

4.诸葛亮之计:孙权知道自己的水军不敌曹操,于是向刘备请求支援。

刘备派遣了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出谋划策。

诸葛亮提出了火攻的计策,利用东风将曹军二十多万军舰推向火海,以火攻曹军。

5.周瑜之计:孙权的武将周瑜也提出了各种计策,最终与诸葛亮合作,共同制定了火攻计划。

周瑜还派遣邹靖去曹营献计,说东风四起时正是准备用火攻的好机会。

6.火攻计划:孙权和诸葛亮共同制定了火攻计划,将船只装满草木和油料,然后点燃一一投入水中,利用风势将火势烧到曹军的船只上。

火焰蔓延后,曹军船只被大火包围,慌乱之中,曹军大军几乎被困在水中。

7.赤壁大战:赤壁之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攻,曹军受到大火的困扰,无法顺利进攻。

第二阶段是陆战,孙权和刘备的联军趁机发动进攻,击退了曹军的进攻。

8.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去了大量船只和士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而孙权和刘备及其联军则获得了胜利。

这个胜利对于孙权和刘备的吴国和蜀国来说,意义重大,也标志着曹操势力在南方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9.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未能攻下江南地区,吴国得以保持独立,孙权成为江东霸主;曹操在赤壁之后再也没有南下的机会,进一步稳固了蜀国在西南的地位。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战役,发生于公元208年的东汉末年,是著名的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役以曹操与刘备、孙权之间的正面对抗为主,通过精密的战略部署和灵活的战术运用,最终导致曹操军队的大败。

本文将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中国分裂成了三国:魏、蜀、吴。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权臣和军事统帅,力图统一中国。

刘备和孙权则分别在蜀汉和东吴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战役过程1. 赤壁之战分为两个阶段:火烧赤壁和水上交锋。

2. 火烧赤壁:刘备和孙权联军采用火攻的战术,放火烧毁了曹操的船只,使曹操损失惨重。

3. 水上交锋:刘备和孙权联军利用水战的优势,采取埋伏战术,伏击了曹操的军队,导致曹操溃败。

三、影响1.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转折点,曹操在战役中的失败对他的统一大业造成了重大的挫折。

2. 赤壁之战巩固了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关系,奠定了他们对抗曹操的基础。

3. 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彰显了火攻和水战的有效性,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其他知识点1. 赤壁之战中著名的战略家诸葛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提出了火攻的战术方案,并在战役中指挥作战。

2. 《赤壁之战》是中国文学家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将这场战役描述得生动传神,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役。

赤壁之战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影响,也成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如下:一、背景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在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已经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曹操在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在西南建立蜀国,孙权在东南建立吴国。

2. 曹操对南方的企图曹操在北方打下了雄厚的基业,但也对南方的吴国和蜀国虎视眈眈,企图统一全国。

3. 孙刘联盟为了对抗曹操的进攻,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吴联军。

二、战争原因1. 曹操的南征计划曹操希望通过进攻吴国和蜀国来统一全国。

2. 东吴联军的抵抗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准备抵抗曹操的进攻。

三、战争过程1. 精心策划东吴联军在周瑜的策划下,利用风向优势和火攻之计,准备在赤壁一带对曹军进行阻击。

2. 曹操的误判曹操低估了东吴联军的战力和智谋,轻率地进军到了赤壁一带。

3. 铁索连船周瑜下令在江中设立铁索,使得曹军无法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4. 火烧连环船东吴联军利用东风,发动了火攻,大量的火船燃烧了曹军的战船,导致曹操的大败。

四、战争结果1. 曹军惨败曹操的大部分船只被东吴联军火攻摧毁,曹操在赤壁一战中惨败。

2. 形势逆转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次关键战役,东吴联军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使得曹操无法统一全国。

3. 各方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影响深远,加强了孙刘联盟,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五、历史价值1. 光荣历史篇章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光荣篇章,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战争策略。

2. 激励后人赤壁之战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

3. 历史警示赤壁之战也是历史的警示,提醒人们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六、赤壁之战在文学艺术中的影响1. 赤壁之战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描写,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2. 赤壁之战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赤壁之战也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表现,成为了许多历史画作的题材之一。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课内文言常识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课内文言常识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赤壁之战课内文言常识《赤壁之战》是北宋司马光所写作品。

本文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流程,其中尤以战前筹备为主。

以下是我们为你收拾的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期望你喜爱。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通假字1.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5.进住夏口6.卿能办之者诚绝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古今异义词1.荆州与国临接2.备南走3.致殷勤之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可以穿鲁缟也6.鼎足之形成矣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8.地方数千里 9.当横行天下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1.邂逅不如意12.七年级交战 13.北面而事之14.北军大坏 15.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指出并讲解活用词1.名动:a.敬贤礼士 b.犹且守义不辱c.水路具下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b.乘犊车,从吏卒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d.可烧而走也e.必蹶上f.操悉浮以沿江以沿江,以,连词,而)3.形名:a.瑜等率轻锐 b.敬贤礼士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d.除残去秽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c.狐疑之众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5.意动:a.英雄乐业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讲解下列词语的含义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4.表恶其能而不可以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9.近者奉辞伐罪 10.权以示群下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2.不复料其虚实13.今以实校之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16.上建旌旗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18.兼仗父兄之烈19.卿能办之者诚绝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22.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23.便还就孤)一词多义1、【卒】a.鲁肃闻刘表卒。

b.乘犊车,从吏卒,c.五万兵难卒合,2、【士】a.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共39页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共39页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赤壁之战知识点

赤壁之战知识点

治: 对付 1、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部署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训练,整顿 3、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治理,管理 4、故治国无法则乱 安定,太平 5、明于治乱,娴于词令 治理得好 6、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医治 7、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8、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治罪,惩处
2
故: 1、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2、君安与项伯有故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暮去朝来颜色故 5、故久立与其客语 6、此物故非西产 7、中原遂多故 8、故治国无法则乱
仍然 旧交情 旧的,原来的 衰老 故意,特意 本来 事故 所以
3
举: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2、中江举帆 3、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4、举所配玉玦示之者三 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6、杀人如不能举 8、戍卒叫,函谷举 9、孙叔敖举于海 10、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8

状语后置 (肃)与备会[于当阳长 坂] 自结[于东] 求救[于孙将军] 亮见权[于柴桑] 裹[以帷幕] 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定语后置
大势(可以拒操)者 战士(还)者 荆州之民(附操)者 人马(烧溺死)者

省略句
悉浮(战船)以沿江(省宾) 可烧而走(操军)也(省宾) 说备使(备)抚表众(省兼) 避难(于)江东 (省介词) 将军起兵(于)江东,豫州收 众 (省介词) 与(备)结盟好 (省介宾) 不足与(之)图大事 ( 同上) 9
翻译句子
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译:现在如果不快点前往,恐怕被曹操占了 先。

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 归附之。 译:孙讨虏将军聪明仁惠,敬重礼遇贤能之 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

高一语文上册《赤壁之战》复习要点

高一语文上册《赤壁之战》复习要点

高一语文上册《赤壁之战》复习要点高一语文上册《赤壁之战》复习要点一。

指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

(二))多义实词(四)多义虚词1、而:a。

假设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 b。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c。

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d。

事急而不断(转折,却)2、以:a。

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b。

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c。

挟天子以征四方(表示目的) d。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来)e。

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f。

动以朝廷为辞(拿,介词)3、为:a。

今为君计(替,介词) b。

为操后患(是,动词)c。

安能复为之下(处于,做) d。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其:a。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b。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那里,代荆州之地)c。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 d。

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e。

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f。

失其所与,不知(代自己)g。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 h。

其可怪也欤(加强语气)i。

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五。

特殊句式1。

判断句:a。

刘备天下枭雄 b。

我,子瑜友也c。

子瑜者,亮兄瑾也 d。

田横,齐之壮士耳e。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f。

曹公,豺虎也g。

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h。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2。

被动句:a。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

行将为人所并c。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d。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e。

操军破,必北还f。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3。

省略句:a。

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b。

交游(于)士林 c。

避乱(于)江东d。

裹(之)以帷幕 e。

权以(之)示群下f。

操当以(吾)还付乡党4。

宾语前置:a。

豫州今欲何至 b。

卿欲何言c。

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5。

状语后置:a。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

豫州虽败于长坂c。

裹以帷幕6。

定语后置:a。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b。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

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权以示群下(视)2、五万兵难卒合(猝)3、雷鼓大震(擂)4、将军禽操(擒)5、烟炎张天(焰)6、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驻)7、助画方略(划)(二)古今异义1、致殷勤之意(恳切)2、莫不响震失色(没有人)3、是时(这)4、驱中国士众(中原)5、便还就孤(靠近)6、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7、其实汉贼(他实际)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9、各顾妻子(妻子儿女)10、初一交战(刚刚开始)11、去北军二里余(距离)12、北军大坏(溃败)(三)词类活用1、词性互用: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形作名)率轻锐继其后(轻锐部队,形作名)敬贤礼士(贤能之人,形作名;礼待,名作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形作动)2、动使动:必蹶上将军(使……挫败)权以示群下(让……看)操悉浮以沿江(使……浮)从吏卒(让……跟从)甚失孤望(使……失望)可烧而走也(让……逃走)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建立)3、形意动:英雄乐业(以……为乐)4、名词作状语:备[南]走( 向南)[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在外;在里面)从华荣道[步]走( 步行)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从水、陆两路)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在江中心)(四)一词多义1、卒: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动词)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读书人)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权抚其背曰。

(抚摩)5、治:共治曹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6、足:岂足托乎(值得,动词)兵精足用(足够,形容词)7、次:引次江北(停驻,动词)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8、数:统兵数万(数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9、烈: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不足与图大事(事业)事急而不断,祸……(事情、事物)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谋划,动词)备用肃计(计策、谋略,名词)12、难: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五万兵难卒合(困难)13、略:略已平矣(大致)助画方略(策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地方百里(方圆,名词)(五)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并列)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备必喜而从命(修饰与被修饰)事急而不断(转折)2、以:权以示群下(介词)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3、为:今为君计(替,介词)为操后患(是,动词)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动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乃至副词)骑乃得过(才副词)乃罢会(于是连词)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跟介词)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六)句式1、判断句(1)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之战知识点

赤壁之战知识点

赤壁之战知识点知识点一、通假字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住,通“驻”,驻扎)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二、古今异义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三、一词多义当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当横行天下(动词,应该)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将命猛将统兵数万(名词,将领)求救于孙将军(名词,高级军官)彼所将中国人(动词,率领)将顺江东下(副词,将要)治共治曹操(动词,对付)刘表治水军(动词,管理)卒疲病之卒(名词,士兵)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亡)五万兵难卒合(形容词,同“猝”,匆猝)方助画方略(名词,次序)地方千里(名词,方圆)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方连船舰(副词,正,或并)乃此乃天也(判断动词,是)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副词,竟,居然)乃罢会(副词,于是,就)骑乃得过(副词,才)为为孙权长史(wéi 动词,是)为操后患(wéi 动词,成为)动以朝廷为辞(wéi 动词,做)保为将军破之(wèi 介词,替)安能复为之下乎(wéi 介词,在)恐为操所先(wéi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èi 动词,通“谓”)于求救于孙将军(介词,向)见权于柴桑(介词,在)肃追于宇下(介词,到)受制于人(表被动,被)资:多载资粮(物资)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能:表恶其能(才能)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盖:英才盖世(超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安能抗此难乎(灾难)次:引次江北(驻扎)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北面而事之(侍奉)事急矣(事情)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精兵足用(充足)走:预备走舸(轻快的)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可烧而走也(使??逃跑)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乃罢会(于是就)骑乃得过(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四、词类活用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五、特殊句式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12、逼兵事耳(被动句)13、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句)1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句)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置句)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句)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句)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句)21、裹以帷幕(状语后置句)22、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赤壁之战》知识点掌握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大家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一定要仔细,高一语文赤壁之战知识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本课的重点内容:
文言文须知:高中文言文各题型解答技巧
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禽——擒)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
4.雷鼓大震(雷——擂)
5.进住夏口(住——驻)
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
二.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
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
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
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
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
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
14.北军大坏(溃败)
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
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
1.名——动:
a.敬贤礼士 (以礼相待,礼遇) ? ?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
c.水路具下(向下,来)
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
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d.可烧而走也(使……走)
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
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
3.形——名:
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
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
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
4.名——状:
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内心实际上)
5.意动????:a.英雄乐业(以……为乐)
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抢先)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2.二子不协(和睦)
3.与操有隙(嫌怨)????????????????????????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
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8 肃宣权旨(传达)
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10.权以示群下(给……看)
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13.今以实校之(核对)?????????????????????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16.上建旌旗(插)
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
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投降)
(二))多义实词
1、卒:a.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动词)??????b.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
c.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
2、士:a.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读书人)???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
3、将:a.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打算,v.)??b.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
c.行将为人所并(将要)
4、抚:a.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b.权抚其背。

(抚摩)
5、治: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
6、足:a.岂足托乎(值得)?????????????????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7、次:a.引次江北(驻扎,停驻,)??????????b.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8、数:a.统兵数万(数词,几)??????????????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a.兼仗父兄之烈(功业)?????????????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10.事:a.北面而事之(侍奉)???????????????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
11.计: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
12.难: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
13.略: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
14.方: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
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
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15.济: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就,完成)???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
c.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渡)
16.今:a.今为君计(现在)???????????????????b.今不速往(如果)
17.引:a.引次江北(退却)?????????????????b.引军北还(率领)
18.若:a.若水之归海(好像,如同)?????????b.若事之不济(如果)
19.众:a.众士仰慕(众多的)???????????????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等到)??????????????????????????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
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多义虚词
1、而: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
2、以:a.权以示群下(介词,把)????????????b.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c.挟天子以征四方(表示目的)???????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来)
e.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f.动以朝廷为辞(拿,介词)
3、为:a.今为君计(替,介词)?????????????b.为操后患(是,动词)
c.安能复为之下(处于,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4、其: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
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里,代荆州之地)
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
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
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f.失其所与,不知(代自己)
g.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h.其可怪也欤(加强语气)
i.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a.刘备天下枭雄???????????????????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f.曹公,豺虎也
g.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h.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被动句: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b.行将为人所并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e.操军破,必北还
f.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3.省略句:a.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b.交游(于)士林??????????????????
c.避乱(于)江东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示群下
f.操当以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a.豫州今欲何至????????????????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高一语文赤壁之战知识点及时提供给同学们,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希望大家能够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