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散文:酒浓知乡愁
酒文化 有关酒的散文感受酒文化魅力
酒文化有关酒的散文感受酒文化魅力我国是酒的家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酒的散文,供大家观赏。
有关酒的散文:酒道酒是中国的灵魂,所以有无酒不成诗之说辞,中国亦是酒的发源地,也是酒的家乡,传奇杜康梦里得制酒之法,酉时制酒至九天,加三人之血方成,所以杜康成了酒祖。
刘伶为魏晋竹贤七子之一,一生孑身孤傲,偏与陆机,嵇康交好,一生嗜饮,称为中国品酒第一人,故而有杜康造酒刘伶醉的说法!所以刘伶有酒仙的美谈,之后更有曹子建,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品酒的大贤们以继承和发扬。
诸如杜康,杯中物,壶觞,曲秀才,忘忧物,扫愁帚,狂药,浊闲等美名层出不穷,可谓遱继有人矣。
早在《诗经》《左转》就有酒的记载,有即醉以酒;酒以成礼为证。
曹孟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悲凉感慨,李太白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之雅兴,杜子美有白日放歌需纵酒的潇洒,苏东坡有把酒问青天袒胸露乳的豪情,欧阳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辛弃疾有醉里挑灯看剑的报国心臆酒的确是好东西,可以促使血液循环,祛风湿之功效,在西北寒风来袭,酡红每每挂于脸上,酽酒可以与肥肉飨食,如果尔等不曾用的确有些圆满了,我之前有幸涉足岛城,喜爱夏天吃青岛的蛤蜊,加以香菜爆炒,又有塞北风味的羴羊肉串来饮青岛冰镇过的扎啤,可谓虽不到蓬莱,已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并不曾目睹宓妃,好像依旧窥得六车云中而来的洛神矣。
饮酒可以助兴,试看刘邦大摆鸿门宴,其间武士说藉酒兴舞剑与畿毯,才有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桌谈,如若没有酒,故事将没有佐料,好像再吃一碗白水煮来的饕餮熊掌,岂不大煞风景。
刘备徐州败逃至曹操,曹操恐失天下人心,不予谋害皇叔,而且款待刘备,有煮酒论英雄之侃侃,错失时机,刘备从今如鲲鹏飞翔于九天,在汉中成就蜀汉霸业。
假如曹孟德邀刘玄德喝白水而论,便没有论英雄的雅兴,由于摆宴席缺少了酒的存在,就像小孩子过家家,没有诚意可言。
就现在人结婚,烟酒是必备之物,我敢说无酒不成席,尤其在西部,宴席之上大都要猜拳助兴,其声觳觫千里,俨然鹣鲽伉俪们只有在亲朋的酒声祝愿中相伴一生,这正是中国烈酒的特性,时间越久,其味越甘甜悠长,如情意,如爱怜。
酒中品乡愁
酒中品乡愁——《春酒》文本解读《春酒》是作者琦君久离家乡后的回忆性散文,时隔多年,作者仍不忘年幼时家家户户迎春酒、办会酒的场景,还有母亲亲手酿制的八宝酒的味道也给予舌尖永恒的记忆。
与家乡阔别许久,童年生活的画面理应是支离破碎的,但作者却能用生动的文字回忆起与春酒相关的点滴,这不是因为作者的记性好,而是那“酒”之浓足以让作者铭记一辈子,但更重要的是那比酒更浓的乡邻之情、母亲之爱、风俗之趣,这是任何烈酒都无法复制出的生活体验,也正解释了散文的最后一句:“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八宝酒可以如法炮制,但家乡的味道、母亲的味道是作者永远都无法再次体味的,也正因此,散文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更多的是对逝去的故乡生活的缅怀与惋惜,而酒刚好承载了作者心中这份无处安放的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
散文开篇便侧重写了“家家邀饮春酒”的习俗,可以说,家乡的春酒是作者记忆里关于家乡一种文化符号,是家乡区别于其他任何地方的标志,这个习俗把一个族群的血脉连在一起,以至于作者无论到哪里都能依靠这一符号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正如文中写到的,“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乡俗对于作者的后代而言已是无法体验到的奢侈仪式,而在海峡对岸的自己也同样再也不会代表母亲去喝春酒,相比之下作者记忆中仅存的关于喝春酒的规矩习俗便显得弥足珍贵,那种乡邻间共享的节庆的热闹氛围是作者离开家乡后难以重温但甚为怀念的,因此,散文中的每一个细节透露出的童真童趣也好,民风淳朴也罢,都是作者对逝去的家乡味道的反复温习。
八宝酒是作者在散文中特意花笔墨描写的春酒种类,在写八宝酒之前,还有一句铺垫的话“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从而引出最爱的还是母亲酿制的八宝酒。
散文中提到了我对八宝酒的情有独钟,“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但母亲告诫我不能多喝,因此“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还摔了跤,猫舔了衣襟上的酒也醉倒了,这些细节看似是在描写作者幼时生活的童趣,但字字句句中饱含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散文:表达乡情的随笔文章(精编版)
散文:表达乡情的随笔文章当我们在漫无目的走在城市的街头,当我们为了追逐梦想而离家前往远方,家乡也在不断的改变,那儿时的回忆不经意间就从你身边划过改变。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关于表达乡情的随笔文章,希望对你有用!关于表达乡情的随笔文章1:忆乡情一片落叶,是一缕乡情,把记忆归根在故土里化为永恒。
乡村老家,是一幅水墨画,淡雅而隽永,洗尽铅华呈素姿。
题记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是幸福的。
无需挂画,窗外便是一幅最美的写生。
不用养鸟,每天皆有鸟语盈耳。
就连野花芳草的气息也能悄悄飘满屋子的每个角落。
老家的房子,虽建得粗糙,却开阔明亮。
正大门一向敞开着的,随时有着熟悉的乡音,可以随意互串门,嬉笑打闹。
不像大城市里的房子,乱蹦乱跳,必然遭来一番投诉。
一扇扇冰冷的铁门后面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周围的人有着四面八方的语言,是陌生。
前几日和老总一起吃饭,席间还聊了些许童年在农村的趣事。
如他的话所说:我们这代人,还能对老家有份浓浓的乡情,而下一代人慢慢都变成了城里人,已然没有了老家的概念。
小时候,相约小伙伴,抓泥鳅,捏泥巴;再长大些,便下田插秧,打下手,对田间农作习以为常再熟悉不过,而今的孩子只当一种新奇。
再后来,水稻改成了茶园,茶叶开始兴起,便见证了一段小小的繁华而这些难能可贵的就是有同一批村里人共同成长着,经年之后,回到老家都还能有相同或相近话题拉进情感,那是一份无法说得出的亲切。
乡村的早晨,是被雄鸡啼醒的,接着便是房屋上空袅袅炊烟开始飘起。
哪家的猴孩子,要是跑远去玩耍,吃饭的时间,便是家人扯开了嗓子到处喊到处找人。
餐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一天就开始了;到了晚上,则是早早地睡去。
良好的作息习惯,日以继夜的循环着。
老家,没有灯红酒绿的生活可以享受,也没有热情似火的时尚可以追随,甚至连买个东西都不方便。
没有教育及医疗设施的完善,这也是造就近年来大部分人为了孩子,慢慢辗转留在了城里的原因。
于是,原本宁静的小山村,越发的清幽。
而过年,是每家每户最狂欢的日子。
思念家乡的散文:关于黄酒的记忆
思念家乡的散文:关于黄酒的记忆编者按:《关于黄酒的记忆》一文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制作黄酒的过程,借此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杯醇厚的黄酒是如何制作的吧!无酒不成宴,一到冬天,吴山镇三合店的宴席上,黄酒成了重头戏。
每到冬天母亲总会做很多黄酒,冬天喝碗热腾腾的黄酒,感觉浑身温暖无比。
小时候总是非常好奇的观察母亲酿酒的全过程,看白生生的糯米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美味的黄酒的。
记忆中的过程是这样的:1、泡米,选择上等的糯米,经过淘洗;用凉水浸泡3个小时,沥干后备用。
2、蒸饭,将沥干的糯米上锅蒸至九成熟离火。
要求米饭蒸到外硬内软,无夹心,疏松不糊,熟透均匀,出锅后打散,淋水冷却后入缸。
3、前期发酵,把蒸熟后冷却的米饭里拌入黄酒曲,搅拌均匀,放入缸内发酵,由于冬天天冷,不容易发酵,母亲经常会把棉被捂在酒缸外面,促其发酵。
4、2天后拌入麦曲,搅拌均匀,捂好被子,继续发酵。
5、经3天左右,米饭变软变甜,用筷子搅动,即可见到有微量酒液渗出。
此时把准备好的水按比例1/2兑入,捂好被子,继续发酵。
6,大概过9天后,黄酒就做好喽。
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就可以喝了。
7、压榨,将经过前期发酵的物料装入一干净的布袋中,上面压上木板、重物,榨出酒液。
然后过滤,用豆包布做成一个布袋,酒液倒入袋中过滤,将滤液收存起来。
过滤好的酒液放入缸内,镇清凉后就可以喝了。
整个过程需要半个月左右时间,因为冬天,天气寒冷,前期发酵很慢,特别需要保暖,温度要适宜,才能发酵好,母亲经常会在寒冷的冬天半夜起来查看酒的发酵情况,温度适宜,就要把捂在酒缸外的被子拿掉,要不捂久了,会影响口感。
后期过滤酒糟更是个辛苦的过程,冬天的酒糟冰冷无比,过滤时,需要用手按捏,让酒液流出,每次母亲的手都冻得红红的,母亲说,做点酒真不容易,一点都不能浪费,你知道今年粮食来得多么不容易吗?的确,想起秋天的收成,就让人难过,秋收时,淅淅沥沥的秋雨,一连下了一个月,地里的庄稼熟透了,因为连绵阴雨却无法收割,后来,父母等雨下小的时候赶紧去地里抢收粮食,忙到很晚才回来,粮食收回来的时候,全是湿的,由于稻谷很多都倒在田地,有的已经发芽,根本没法收割,粮食比去年减产很多,让人无比心酸!母亲深深的体会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她哪里舍得浪费,我心疼母亲手冷,就想帮忙,母亲说,冷,不要冻到你了,还是让我来吧。
初二散文美在一份诗酒情怀
美在一份诗酒情怀时序交替,今岁重阳佳节至。
此时,诗人王维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场景,定格成为人们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即使真的分离,那份殷殷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还是可以隔着遥远的距离传递到亲人的身边。
重阳节这天,是父亲的生日,每年的那天,无论我离家多远,都会回家陪二老。
如今生活好了,我就和父母商量到酒店过重阳节。
二老欣然答应。
经朋友推荐,我们全家走进了位于置地大道的一家酒店。
被服务员领进房间时,大家发现,我们进的竟然是长寿厅,乐得老父亲直夸:“好名字,好地方。
”席间,浓浓的亲情如酒杯里溢出的醇香,早已弥漫在窗外不甘寂寞的桂花树上。
长辈爽朗的笑声,幻化成了最美好的菜肴。
当美味的菜肴摆满桌面的时候,母亲心疼地说:“太多了,够了够了。
”看着饱经风霜的父母的脸庞从年轻变得憔悴,头发从乌丝变成白发,我很心疼!父母总是将最好、最宝贵的留给我们,像蜡烛不停地燃烧自己,照亮孩子。
而我们呢?有没有腾出多一点的空间给父母呢?或许只是在我们需要停泊靠岸时,才会想起他们。
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一句随意的问候或是睡前帮他们盖盖被子等,这些都能让他们高兴很久。
“野生甲鱼汤,延年益寿,请您品尝……”服务员报菜名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
欢笑在继续,欢乐的氛围使父亲红光满面。
父亲一边给身旁的儿孙夹菜,一边说:“这野生甲鱼可是好东西,你们要多吃些,工作累,滋补滋补身体。
”母亲也忙着给大伙盛汤。
这就是我的父母,幸福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切为了子女和儿孙,他们在朴实无华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回去的路上已是华灯绽放,前面的父母携手而行,成为一道风景。
温馨而美好的画面定格在这佳节的夜晚,也定格在儿孙永恒的记忆中。
不要当失去时才后悔,人世间最难报答的就是父母的恩情,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诗酒情怀。
这份美,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得以熏染和升华。
粮食酒的散文
粮食酒的散文我的家乡地处江汉平原东荆河畔的新沟镇,当地人称“小汉口”,历来都有吃早酒的习俗。
这一习俗,反对的人有千百个理由,喜欢的人也有千百个理由,或许这就是生活。
有时,我觉得老家的空气中,似乎总飘荡着甘甜醇厚的酒香,以至于我无论走多远,也走不出对家乡的牵念。
小时候的乡村新沟,家家小卖部都卖酒,很多人家还会自己酿酒,村里还有个酒厂。
上学途中,每次路过酒厂,就会闻到弥漫着酒糟气味的香味。
这,在我年小的记忆中,似平老家是一个口以被闻到的村庄。
如同这门前的东荆河水,有其独特的魅力,散发出固有的乡十味道,任白驹过隙,在岁月长河里越陈越香。
又到一年酿酒时,稻谷发酵后的香味,和着酒曲里散发着酒的气息,弥漫在村子里,唤醒一个又一个男人的味觉,平添出许多美丽的故事。
家乡的酒是纯粮食酿制,稻谷、酒曲、水,封闭在老窖池中,沉寂热列的情怀,缱绻时光的清梦,融合亲情的味道,经微生物发酵,渐渐地沉醉,浓缩成了酒,浑然天成。
最平月的生活,一切都可以苟目,但唯有酒不能。
乡亲们善干用酒来缩短他乡与故乡、他人与自己的距离。
在乡亲们眼里,家乡酒就是情感,就是义气,就是乡愁,就是生活,它是一个载体,代表着一方情怀。
我喜欢这酒,是从小在父辈们那碗清澈、浓烈的酒香中熏陶出来的。
晚饭时分,提着酒壶到小卖部给父亲打酒。
老板揭开酒缸的盖,瞬间,浓香扑皇,拎起一根长竹吊往缸里一舀,通过漏斗倒进酒壶。
我兴冲冲地跑回家倒入酒碗,端到父亲跟前。
看着父亲端起酒碗,微眯着眼,浅浅地咪上芳香浓郁、清爽甘甜、回味悠长、绵而不淡的一口酒,发出“啊”的一声轻叹,极其享受。
我尚年少,不知酒是啥滋味,心里充满好奇。
父亲酒量不大,也不好酒,平二里做木匠活,体力消耗大,收工后偶尔喝点。
我年少的时候,因喝不上那酒味,不太乐意陪父亲喝酒。
父亲就常常一个人,自斟自饮,看似喝得寂寞,自己倒也享受,喝的就是这种超凡怅然的状态。
似乎一天的劳累,也会随着酒香飘散在温馨的农家小院里,让父亲忘却了一天的烦恼。
酒中滋味散文(精选9篇)
酒中滋味散文(精选9篇)篇1:酒中滋味散文酒中滋味散文对酒的喜欢,最初只是源于小说。
那些痛饮狂歌、横剑赋诗的画面在我小小的脑袋里留下了不可抹去的痕迹。
或许是对这样潇洒不羁的生活的一种向往,我爱上了酒。
不止一次的想象自己提着酒壶,在月下舞剑的场景,但那时我从不饮酒。
第一次识得酒中滋味,是在的冬天。
南方的冬天相较于北方更觉寒冷,森冷的风吹到骨子里,叫人直打哆嗦。
爷爷便喜欢在饭前温上一壶自家酿的米酒。
那天晚饭,我忽然来了兴致,让爷爷多暖了半壶酒,便也拿着碗陪爷爷喝起来。
第一口下肚,没有想象中的美味,反觉得有点涩,还带着糯米香,只是一股温热自喉而下直到肚里,暖暖的,煞是舒服。
此后便每天同爷爷喝上半壶,边喝边聊天,颇为享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酒的认识也逐渐多了起来。
据说北方人多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便算是高度白酒,也是一口一干二话不说的。
我想,这或许便是诗文中所写的痛饮狂歌吧。
而我虽向往,却更喜欢几个亲人好友围在一起细斟慢酌的场景。
炒几个小菜,与亲友慢慢喝着,再聊些生活琐事,静静地享受这份难得的温馨。
有时候即便是什么都不聊,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也觉得很满足。
生活中似乎没有比这更让人觉得美好的事儿了。
自古以来,无论文人墨客还是风流侠士,都爱这一口酒。
或为助兴,或为怡情,但也不少借酒浇愁。
总之,这喜怒哀乐似乎都离不开一个酒字。
朋友曾说,每当心情烦闷时,便喜欢以酒为伴。
我倒觉得,像酒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可以在心情烦闷时用来浪费呢。
有时候兴致来了,置上几个小菜,效仿前人雅士自斟自饮,细细地回忆与亲友的点点滴滴,回味生活中的得与失,在半醒半醉之间探寻人生的妙处,倒别有一番乐趣。
我不善饮酒,对于陪君醉笑三万场这样的豪言,也便只有向往的份了。
但我却打心眼里喜欢酒这个东西。
喜欢在饭前,陪着爷爷喝上小半碗,喜欢独自一人时,喝上小半碗,喜欢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暖上一壶,喜欢这半醒半醉之间,它带给我暖心的感觉。
这甘醇的滋味,萦绕在心头,我所嗅到的,是其中的那一份浓浓的情。
酒香依存,故乡的味道便在散文
酒香依存,故乡的味道便在散文酒香依存,故乡的味道便在散文我的故乡泸州,坐落于四川东南,火红的高粱在长江边耕耘、古老的1573年窖池群在青瓦泥墙中发酵,是一座拥有着悠久历史的酒城,因当地所产白酒清冽甘爽、浓香温和,流芳各地,因此享有“江阳古道多佳酿”的美誉。
施敬章用双手孕育出浓香型白酒,乡亲父老用酒文化装点着这座城市,一杯杯器具中摇晃的绵绵香醇的白酒是匠人们付出时间和汗水凝结成的结晶。
白酒一如甘甜醇厚的琼浆玉露,滋润着我脚下的这片热土,养育了泸州的一方儿女、更是积淀了中国的.深邃历史与厚重文化。
纵观漫漫历史长河,不得不提,芸芸文人骚客将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倾注于酒中,才得以释放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譬如流觞曲水间王羲之大醉,写下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有着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借酒之兴为唐明皇作画嘉陵江,振笔挥墨一日而就;杨慎得一壶老窖大曲酒,便吐露脍炙人口的诗句:江阳酒熟花似锦,别后何人共醉狂。
他们用字画诗不同方式展现出生命的千姿百态, ?但无一旷世名作不荡漾着浓浓酒香。
当醇厚浓烈的酒与温柔雅致的传统文化二者融合,相得益彰,回味无穷。
我静坐于熹微的晨光中,在脑海里随着记忆的纤绳摸索。
故乡里每一处角落、墙瓦上每一寸肌理都沾染着或隐或现的悠悠酒香,其中最佳的是,不论是春夏秋冬,只要踱步经过市中心国窖广场上腾空飞跃而起的龙泉桥,总会有一股醇厚强烈的酒香扑鼻而来——清而不淡,浓而不酽,幽雅持久。
再往深处去想,记得儿时,每次跟着大人们走人户,嬢嬢在厨房锅碗瓢盆的忙活,大伯们在餐桌上都是几声吆喝,划拳豪饮“妖鸡……哥两好……四季财……”,便是空杯留香,那时的我憨痴痴地望着也不懂,现在才晓得那是“醒酒令”,而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更让我回味。
父亲平时的爱好,也是喝几口小酒,吃点下酒菜,但父亲从不多喝,每次得了好酒就乐乐呵呵地回家,拉着我和老妈唠嗑他的新宝贝,然后小心地挪移到储藏室封存起来,待到逢年过节一家人从四方回到家里相聚,才开瓶畅饮,“嘿,这可是好酒哪!”这种待人接物的处事态度,给了我深刻的影响,潜移默化地也教会了我如何热情真诚地待人接物。
酒浓知乡愁_作文2050字_初二散文_
酒浓知乡愁客家人喜酒,善饮。
有一句老话叫“早酒三杯英雄到夜”,是说我们客家汉子喜饮早酒,常常早上就喝上三杯黄酒,醇醇的热乎乎的酒一落肚,顿时气壮如牛,整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黄酒是客家汉子的灵魂,是客家汉子一生不可割舍的琼浆玉液,一日三餐,酒是必备之物,其重要性似乎不在饭菜之下。
桌上放置一把锡打的酒壶,壶身斑驳,岁月的影子在那暗灰的外表依稀可见;醇香的黄酒从酒壶弯弯的壶嘴冒出诱人的滋味,一碟炒黄豆,一盘煎鸡蛋,一边是娇妻,一边是爱子,夫复何求!客家汉子善饮,客家女子亦能饮;只是客家女并不张扬,不会在公众场合如男人一般大碗喝酒,猜拳游戏。
客家女勤劳内敛,劳作归来,倒一碗黄酒,默默饮下,如甘怡般润了干涸的喉咙,那淡淡的酒精在肚里回旋,无形中又生出无尽的力量。
客家女子面色红润,青春永驻,长寿者众;据说这与她们在坐月子时的饮食有关,酒酿炖猪脚、公鸡炒酒、鲫鱼酒酿汤,这些传统的客家美食,与黄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食材烹饪时,与黄酒在高温下有机融合,黄酒能渗透到食物组织内部,微量溶解多种有机物质,从而菜肴质地松嫩,易于人体吸收。
黄酒不仅含有丰富的呈香物质,还含有多种多糖类呈味物质,而且氨基酸含量很高。
月嫂吃了这些佳肴,很好地补充了产后所需的营养,恢复体力,强身健体,更主要的是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沛的乳汁。
黄酒是客家人劳动之余庆丰收的喜悦,是祠堂里十番奏响时琴弦上流淌的音符,是知心朋友对酌时会心的笑意,是客家山歌里押韵的韵脚。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歌也罢,诗也罢,一旦与酒搭上边,总是显得格外的豪放!黄酒是客家人走南闯北、漂洋过海不舍的故乡滋味,是背井离乡的游子浓浓的乡愁。
一碗黄酒,透着醇香,勾起丝丝缕缕的思念,不禁令人回想故乡老屋,以及老屋下佝偻着身子的老母亲弯弯的影子。
黄酒由糯米而成,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经过老母亲的点化,白白的糯米酿造成琥珀色的液体,神奇之处并非由固体到液体,而是这液体内隐含着能催人亢奋精华——酒精。
乡愁是一杯浓烈的美酒散文
乡愁是一杯浓烈的美酒散文乡愁是一杯浓烈的美酒散文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经常是牵着母亲的衣襟,在日落的黄昏,站在街口,等待着父亲的归来。
很远就能闻见,父亲那背包里的香味,几步就跑到了跟前,不管父亲的劳累,就被他举上了肩头。
回到家自然是一顿美餐,馒头和炸肉,还有母亲熬好的小米粥。
这已经是农村孩子最好的享受,家里有个工人,就令纯农户羡慕个够。
晚饭后就缠着父亲讲故事,其实就是外面的那些事。
每一次都听得津津有味,每一次都要求父亲,带我出去走走。
等到走进了学校,经过了老师们的教导,还有书本的熏陶,更加知道了外面的美好。
于是乎,“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口号,就一直在耳边萦绕。
高中毕业之后,虽然没有考入大学,但是却穿上了军装,走进了部队。
从此之后,算是真正地走到了外面,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步。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知道了什么叫做“乡愁”。
虽然部队的生活充满了欢乐,可是想家的时候,也会是满面泪流。
那个时候,只好托付那一枚小小的邮票,来传递对父母和家乡的问候。
还记得第一次和战友回家探亲,在车站就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虽然有些别扭,但依然是那么亲切。
那个时候的交通不便,倒是成就了亲近天台山的意愿。
从昆仑镇的笠山村开始,要翻过天台山,再回到自己的家园。
一行七八个人有说有笑,几公里的山路已经不在话下。
望着碧绿的青松,闻着泥土的芳香,那一幕,至今深藏在脑海里,终生难忘。
熟悉的天晴湾,破烂的姜良庙,过去之后就是有名的铝土矿。
到了这里之后,我那可爱的家乡——龙泉镇圈子村,就能够清晰可见。
虽没有现在这么错落有致,但也是古色古香、独具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拥有着丰富资源的村庄,焕发了新的'生机。
乡镇企业的发达,个体户兴起,让我拒绝了部队的挽留,回到了生养我的家乡。
纯粹是命运使然,并非我好高骛远,在家乡的工作没有几年,就又走出了家园,更换了新的岗位,开始了一轮新的思念。
这几次倒是方便,会像老父亲那样,经常地回家看看。
这时候的思念,无非就是想父母、念孩子,还有兄弟姐妹和亲爱的战友。
文人·酒·乡情的散文
文人·酒·乡情的散文文人·酒·乡情的散文于酒,我自是不敢说贪好,但兴致来时,也每每会烧几样小菜,或浅尝轻泯,或索性约上三俩好友呼杯换盏,不求大醉,唯想一品酒入喉肠后心里那团烘烘暖意,至少,我觉得,酒,且不论它香浓几许,亦莫论它价高几何,有一种感觉铁定是尝过酒的人都无法抗拒的——喝酒时的那种飘然、那种神怡、那种带着温软将身心全部释放后的回归!收入的原因,我喝酒不多,更不追求酒的档次。
先早在乡下时,喝的是那种零售七块钱一瓶的扁瓶信州春,更早时,喝的还是信州春,却是圆瓶装的,约略记得,那种酒约莫售价四块五毛钱,甚至还记得,我父亲50寿宴上用的酒就是那种圆瓶装的信州春酒,52°,性甚烈,但口感极好,寿宴时,一大桌外地来的战友把桌上两瓶份内的喝了不算,还让管酒的相帮端来整半箱子酒,一个个喝的酩酊大醉。
在我的记忆中,那次醉酒,在我战友群里应该是最厉害的一次,原因其实很简单,父亲50岁时,正是我从部队退伍回来后的一个礼拜,这般战友在杭州喝了三年客乡酒,乍一回来,突然有了乡味,地道的信州春酒,怎不让我们这般离乡太久了的孩子大胆放纵!这一回,我便隐隐有所察觉,酒里,其实一直是裹着乡情的。
前不久,我生命旅程里第一次收到了一份价格比较高昂的礼物。
三清女子文学会的毛姐让会里的吴苹苹给我送来了两瓶酒,说是我来饶半年了她一直难得有空和我聚聚,碰巧有人送她几瓶酒,便让人给我送来,毛姐说:“红粉送佳人美酒赠文士,”两瓶酒,算是为我接个小风。
毛姐的礼物本来就给了我一个欣喜,打开一看,透明塑钢外壳里的酒瓶更是让我狂喜,酒瓶通体晶莹透彻,不含一点瑕疵,西湖浮屠造型,显然也煞费了设计者的一番苦心,圆润、修长、丰满、这一堆用来形容女性风姿的词汇,用在这儿一点也不会觉着不妥,瓶儿上的篆书“信州春”,更极具上饶男人的清秀和上饶女人的温婉,一瓶酒,满透出了雄性的刚、阴性的柔、儒家的圆。
上饶人的兼容,上饶人的通达,居然被这一用来装酒的瓶儿表现了个透彻,着实让我啧啧赞叹了一番。
酒意渐浓散文
酒意渐浓散文酒意渐浓散文酒意渐浓散文篇1很多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总喜欢倚靠在阳台扶拦上,俯瞰楼下街边彻夜不眠的夜市。
看着围坐在夜宵摊桌前三五几人喝酒谈天说地,呼吸会吸吮到一种浓烈的酒香味,熏染我寂静的心空。
这个时候,会莫明其妙地生出孤独感。
其实我害怕孤独,但却又偏偏假装逃避热闹。
这个事实已被我在许多寂静的光阴里独自举杯,对着寂静的空气一饮而尽的感触证实。
因为这个时候,多想找几个良朋知已,在寂静朗朗的月夜,纵酒狂歌,道出心底最美的纯真话语。
可是这样场景,只有回到年少时才有。
那时候喝的是热闹,品的是单纯。
现在喝酒,喝的是寂寞。
品的是孤独。
酒逢知已千杯少,少的可怜。
而酒肉朋友却无处不在,可终究会渐远。
真正能在一起喝的酣畅淋漓,那品出来的一定是人生。
而现在酒意渐浓,只好独自举杯。
酒,喝入口中,是一种滋味。
喝入心底,是一种精神上的亢奋,激情澎湃,血液张扬热烈。
不同的人,喝一样的酒,但其酒味却全然不同。
会喝酒,会品酒的人,喝的是酒意,品的是人生。
醉到深处,情浓浓。
生命将会被一种激情取悦,心身如云烟般缥缈;记得有句话是这样写道:“当一个人的生命力受到强烈刺激从而最高限度的调动起来的时候,才能最充分地感受生命。
不管这种刺激本身是痛苦还是快乐,只要它有效地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就是享受。
”这就是酒。
这个时候,生命所承载的前尘往事,快乐与哀愁,都将在心底瞬间凝结成晶莹透剔的泪花,随着体内翻滚地激情溅洒而出。
酒在不同人的手中,就会散发出不同的味道。
这个世上有很多人好酒。
文人喝酒,品酒,诗意飞扬,情感澎湃激越。
“李白斗酒诗百篇”,喝的是人生,品的是命运。
酒仙,诗仙,成为后世酒桌上流传的千古佳话。
尼采谈酒写意:“我们在这短促的一瞬间真的成了万物之源本身,感到它的热烈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感……,纵使有恐惧与怜悯之情,我们毕竟是生灵,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众生一体,我们就同这大我的创造欢欣息息相通。
”在尼采的酒意里,这该是何等的使生命享受着一种深邃而又美妙乐趣呢?古龙喝酒执笔江湖,酒中有剑,剑中有情,有意。
酒情抒情散文份
酒情抒情散文(1)份酒情抒情散文 1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对酒非常熟悉。
父亲喝了一辈子的酒,就是困难时期,也没间断过。
父亲的待客之道是,饭桌上可以没有肉,但不可以没有酒。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酒场隔三差五的就会摆一场。
酒是必备的,菜却不讲究。
一盘花生仁,或一个凉白菜心,他们也会喝的兴高采烈。
在那物资极缺的年代,坐月子的`红糖都得凭票购买,也不知父亲用什么办法搞到的白酒,引得那些馋酒的朋友,天天往我家跑。
后来父亲他们实在搞不到酒了,竟然买来酒精兑着水喝。
现在想想,父亲他们喝的也真够疯狂的。
由于从小在酒桌前长大,从小时候父亲用筷子蘸酒逗我们,到长大后偷着喝父亲的酒,总之我们几个子女都传承了父亲的嗜好。
以酒待客的传统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
逢年过节,整个家族挨家摆酒,宴请我们这些出了门的姑娘。
媳妇们从来都不叫喊着回娘家,因为她们觉得在婆家过年才有气氛!给父亲送礼,我们也是投其所好,送酒,送整箱的酒。
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父亲说过酒不论贵贱,度数要高,质地要纯,酒必须壮喝着才有滋味。
本着这个原则,父亲喜欢的酒最初是天津的佳酿,后来是北京的二锅头,再后来衡水的老白干,当然也会有送其它牌子的名贵酒,父亲是看完度数才决定喝还是不喝。
每次回娘家,父亲看我们搬着酒回来,都会笑眯眯的说好,然后笑呵呵的去集市买来新鲜的鱼肉,吩咐嫂子弟媳多炒几个菜。
吃饭的时候,由于人多得分成两桌,媳妇孩子们一桌,父亲和儿子姑爷一桌,而我总是陪在父亲身边和哥哥弟弟坐一桌。
一起喝酒聊天拉家常,这是我回忆中最幸福的时刻。
父亲虽然爱喝酒,但从没有喝醉过。
他虽然不识字,但口才好的不得了。
记忆中喝多的父亲,总会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故事。
讲我们陈世家族的光荣历史。
讲陈家祠堂的由来。
那个被__封为:天下独才子的陈子会(我们陈世家族的先人)如何的聪明绝顶,读书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之后又如何的倒背如流。
大考之年由于三篇文章做得好,被__封为天下独才子。
陈家祠堂就是因这个封号盖起来的。
故乡酒韵散文
故乡酒韵散文故乡酒韵散文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的梦境,故乡有我童年的足迹,也有我生活的酒韵。
我的故乡,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大概酒韵深刻的缘故,常常带着醉江南的气息,美丽山河。
一直以来,乡亲们管白酒叫烧酒,黄酒叫老酒。
当时,记得在我们这个小山乡有一种“土酒”——宁溪糟烧。
说白了,那个缺粮、贫穷交加的年代,或许硬逼出造酒技术,就是利用废物再生产,将酿造黄酒后榨干液体的酒糟,榨糖过后的甘蔗渣,提炼了淀粉的番莳(红薯)渣等,通过简单的发酵处理和蒸馏原理,便制造出白色液体,糟香四溢的糟烧酒,春、夏、秋季一般用酒糟生产的白酒称糟烧,而冬季往往用番莳渣、甘蔗渣生产的白酒,则称之为“番莳烧”“甘蔗烧”。
我最先接触白酒,根本不知道当年小山乡的“土酒”,现已享有“台州茅台”美誉。
很早以前,农村小店里卖的黄酒、白酒,都装在陶瓷缸的酒雕里,一酒雕的酒净重约四五十斤,都是本土自产自销的散装酒。
由于交通运输和消费人群的因素,几乎不卖外来高端的“洋酒”和有包装的瓶装酒。
至于白酒,除了每年的端午和杨梅熟热销旺季外,平时还往往出现断档。
小时候,糟烧酒并不出名,至少是我“有眼不识泰山”,但它犹如酒魂似的,牵动着我的思绪,缠绕心底,赢得了梦幻的寄托,深刻在我生活的岁月里,留在往事的记忆中,与传统的端午息息相关,使酒韵中有生活,充满着节日的欢乐。
端午节那天,爷爷早已扎了许多把菖蒲剑,嵌进对联的横批上,高悬家门口,有的挂在床头。
母亲提前到小店采购,打回二两白酒,将半两左右倒进醋碟里,放入少量雄黄粉末,搅拌后自制了雄黄酒。
等到午餐吃食饼筒时,父亲就用筷子头,往雄黄酒里沾来让我舔嘴,说是雄黄酒、菖蒲剑,传说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可保佑身体健康。
于是,我童年筷子头舔嘴、有过亲密接触的雄黄酒,肯定就是糟烧酒了。
醇香绵长,深沉悠远。
品悟酒韵,是甜是苦,是喜是悲,是醒是醉,人人自知。
我想,酒不醉人人自醉,无论你喝的是什么酒,黄酒也好,白酒也罢;无论是什么人群饮酒,官员也好,百姓也罢;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传统习俗酒文化,精华也好,糟粕也罢;就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为了面子只能一醉方休,不醉不归。
年味渐浓:那一杯醇厚老酒的乡愁
年味渐浓:那一杯醇厚老酒的乡愁乡愁是一杯醇厚的老酒饮着喝着,品着酌着故乡的炊烟便如缕缕游丝从杯底冉冉升起乡愁是故乡大海里的一群鱼儿点缀着大海的单调热烈着大海的冰冷也孤独地守护着静默的大海乡愁是故乡门前的那条小路弯弯曲曲,逶迤延伸把村庄和河岸紧紧系在一处把农舍和田野牢牢扎在一起乡愁是老屋房檐下的那只鸟巢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孵化着春天也孵化着祖祖辈辈结在汗滴上的希望乡愁是父亲烟斗里的那团火苗忽明忽暗,闪闪烁烁稠稠的叮嘱,谆谆的教诲如腾起的烟雾层出叠现,连绵不绝乡愁是母亲手中长长的丝线一针一线,飞针走线密密的针脚里缀着对远行儿女无法释怀的牵肠挂肚乡愁是那把被岁月蚀透的油纸伞睛天收起,雨天撑出打湿的总是那颗颤颤悠悠一触即碎的心乡愁是一幅总也画不完的长卷深深的情感,浓浓的相思在淡墨轻岚处汇聚升华将最深的思念隐在画面的飞白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大树日日疯长,昼夜不息树高百尺,参天耸立可飘零的叶子最终还是要归于故土乡愁是浓浓的乡音呼唤的乳名土得掉渣,憨得傻气却不经意间叫醒了一个欢蹦乱跳的童年乡愁是一只漂泊太久无处栖身的倦鸟怀揣着“诗和远方”的梦想一次次从故土上飞走又一次次从他乡飞回乡愁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焦渴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眷恋是“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探询乡愁是“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的离愁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别绪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千般滋味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万般不舍乡愁是抓不住回不去的从前是一辈子都走不出的情感寄居是唱在歌里醉在梦里的痴情是握一把空气也能攥出泪来的淡淡苦涩乡愁是故土与远方之间的脐带任凭时间与空间的重重阻隔它始终这头牵着老屋的炊烟那头扯着游子风中扬起的衣襟那个系着乡愁的老人走了我们徘徊在他的诗行里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站成了一缕乡愁两行清泪记住乡愁只要一轮明月记住乡愁只要一声呼唤。
【乡愁如酒】乡愁如酒郭华
【乡愁如酒】乡愁如酒郭华想家的时候,你可以喝点酒,可喝成小醉,脑袋晕乎乎的,思绪有点飘。
但不能喝个大醉,否则就找不到北了。
那酒不一定是好酒,但必须是白酒。
白酒性烈,白酒提神,握着小酒盅就那么一点点地呷,一点点地品,就着几个小菜,一副很闲散风情的样子。
呷着品着难耐的时光就流水般淌过去了,堆积在心里难以化解的乡愁,被燃烧的酒精赶走了许多,你整个人心情也就轻松了许多。
最好是太阳落山的一两个小时后,你从家里出来,一个人,只拖着自己的影子,走在长长的小巷上。
这时街上行人稀少,有时冷清得路上只移动着你一个人,你只能听到自己孤单的脚步声。
如果夜空中有月,不论是残月还是圆月,你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望月。
这时,你想到家乡的父母也可能看到头顶上共同的明月,心里就涌过一股暖流。
千里共婵娟,天涯共此时,一想到父母可能抬头望月,遥寄乡思,你粘绸的乡愁再次海浪般袭来。
你终于走到了一个僻静的小馆店前,坐在门口腾椅上肥胖的女老板正哈欠不止,见了来客,立即精神起来。
你走进了只有一个客人的小馆店,在一张干净的圆桌前坐了下来。
偌大的房间显得空荡寂寥,对面墙上石英钟嘀哒走动的秒针,你都能听得见,你感受到了死海一样的清寂与空旷。
酒上来了,菜上来了,你自斟自酌,整个过程是慢慢吞吞的,这是你希望的情调,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
在漫不经心的细嚼慢咽中,酒精使你体内的血速加快,也使你的思绪加快。
你就想到了儿时的陈年旧事,你就想到了居家时的种种奇闻。
想着想着,你不由自主地扑哧笑出声来,坐在腾椅上的女老板回过头来,用怪怪的目光盯着你,她可能以为你有精神病。
你并不在意这怪异的目光,你依旧旁若无人的品酒,或偶尔爽身大笑。
你叫了两壶酒,两壶酒埋葬了你安逸自得的三个小时。
你用餐巾纸揩了揩了手和嘴巴,然后从木椅上立起来,招呼在腾椅上歪头打瞌睡的女老板结账。
女老板收了钱,望着客人特立独行的背景,又嘴巴不饶人的嘟哝着:神经病!都该打烊了,你还喝喝喝,咋不喝死你?你没有听见,你一个人走在空荡的小巷,有清风拂过你滚烫的脸,你的脚步有些飘,但心情却特别的好,你抬头看天,月亮早已沉下去了,换上了挤眉弄眼的一大片星星。
汾酒乡愁作文
汾酒乡愁作文
酒乡的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些慢悠悠晃荡的身影。
他们或穿着朴素的蓝布衣裤,或身着破旧的棉袄,脚蹬一双自打棉鞋。
他们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走着,仿佛在寻找什么失落已久的东西。
我常常遇见老王叔,他总喜欢坐在路边的石凳上,手里捻着一串算盘珠,眯着眼睛发呆。
有时我会同他搭讪几句,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起过去的事——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酿酒,空气里飘荡着糯米和高粱的香气;夜里,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闲聊家常,喝着自家酿的陈年老酒,其乐融融...
老王叔说着说着,便开始自顾自地笑了,笑声渐渐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
我知道,他心里住着一个永远也回不去的乡愁。
如今的酒乡,早已不复从前的模样。
曾经酿酒作为一种家传手艺代代相传,如今却只剩下了几家规模化的酒厂。
小作坊的手工酿造已经绝迹,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生产线和标准化流程。
虽然产量和品质有了保证,却失去了那份纯朴的人情味。
我常怀疑,也许正是因为现代化的进程,让这里的人们渐渐失去了内心的安放。
他们无处宣泄对往日生活的眷恋,只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痴痴地回忆着从前。
而年轻一代更是看不惯这份乡愁,他们奋力追赶城市的脚步,将家乡当成了只能暂时歇脚的驿站。
也许有一天,当这座小镇的最后一缕乡愁之音也归于沉寂,这里才真正
迎来了现代化的到来。
可我还是怀念老王叔那溢于言表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浓知乡愁
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二散文的酒浓知乡愁,欢迎阅读。
客家人喜酒,善饮。
有一句老话叫“早酒三杯英雄到夜”,是说我们客家汉子喜饮早酒,常常早上就喝上三杯黄酒,醇醇的热乎乎的酒一落肚,顿时气壮如牛,整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黄酒是客家汉子的灵魂,是客家汉子一生不可割舍的琼浆玉液,一日三餐,酒是必备之物,其重要性似乎不在饭菜之下。
桌上放置一把锡打的酒壶,壶身斑驳,岁月的影子在那暗灰的外表依稀可见;醇香的黄酒从酒壶弯弯的壶嘴冒出诱人的滋味,一碟炒黄豆,一盘煎鸡蛋,一边是娇妻,一边是爱子,夫复何求!
客家汉子善饮,客家女子亦能饮;只是客家女并不张扬,不会在公众场合如男人一般大碗喝酒,猜拳游戏。
客家女勤劳内敛,劳作归来,倒一碗黄酒,默默饮下,如甘怡般润了干涸的喉咙,那淡淡的酒精在肚里回旋,无形中又生出无尽的力量。
客家女子面色红润,青春永驻,长寿者众;据说这与她们在坐月子时的饮食有关,酒酿炖猪脚、公鸡炒酒、鲫鱼酒酿汤,这些传统的客家美食,与黄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食材烹饪时,与黄酒在高温下有机融合,黄酒能渗透到食物组织内部,微量溶解多种有机物质,从而菜肴质地松嫩,易于人体吸收。
黄酒不仅含有丰富的呈香物质,还含有多种多糖类呈味物质,而且氨基酸含量很高。
月嫂吃了这些佳肴,很好地补充了产后所需的营养,恢复体力,强身健体,更主要的是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沛的乳汁。
黄酒是客家人劳动之余庆丰收的喜悦,是祠堂里十番奏响时琴弦上流淌的音
符,是知心朋友对酌时会心的笑意,是客家山歌里押韵的韵脚。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歌也罢,诗也罢,一旦与酒搭上边,总是显得格外的豪放!
黄酒是客家人走南闯北、漂洋过海不舍的故乡滋味,是背井离乡的游子浓浓的乡愁。
一碗黄酒,透着醇香,勾起丝丝缕缕的思念,不禁令人回想故乡老屋,以及老屋下佝偻着身子的老母亲弯弯的影子。
黄酒由糯米而成,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经过老母亲的点化,白白的糯米酿造成琥珀色的液体,神奇之处并非由固体到液体,而是这液体内隐含着能催人亢奋精华——酒精。
大冬糯——一种特别适宜酿酒的糯米,经筛选,浸泡,倒入饭甑猛火蒸至七分熟,起锅,用清凉的井水降温,预防余温焖透酒饭。
制酒的酒缸早已备好,缸先用稻草杆熏烤,再用客家地区随处可见的“蚊惊叶”清洗,这种学名叫“黄荆”的植物,含有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却具有很好的杀菌消毒的作用;客家地区有句俗话:“蒸酒作豆腐,唔敢(不敢)称师傅。
”在制作过程中,容不得半点疏忽,拿捏偏颇,结果就会远离愿望的终点。
客家人往往也把蒸酒作豆腐技艺的高低作为选媳妇的标准之一。
酒饭温度降至不觉得烫手,就该倒入酒缸,酒缸是酒饭的温床,老母亲就该在此刻展示其过人的功夫。
酒饼----酿酒的催情剂。
通过酒饼的催发,酒饭就会完成蜕变,成为粘稠浓郁的酒娘。
客家人把刚酿造出的酒液叫“酒娘”,表达了人们对新酒出炉时的恭敬,带着十分的虔诚和一种对母
爱的无比依恋!酒饼添加多少,直接关系到酒品的浓度和口感,一升米配一个或半个酒饼,早已深深的刻在老母亲的记忆深处。
酒饼研成末,洒在洁白的酒饭上,母亲用她那瘦弱的双手慢慢地搅拌,像在摩挲着自己心爱的孩子,是那样的细心和轻柔;待酒饼和酒饭充分混合,轻轻压实,中间挖个井,似是婴儿微张的小嘴,饱含希翼!
酒的形成需要恰当的温度,给酒缸盖上厚厚的棉袄,放入铺垫了一层层稻草杆的箩筐内,一场改头换面的进化在一个黑暗却温暖的世界里悄无声息地进行。
过了对时,一缕酒香耐不住寂寞,穿越层层障碍,淡淡的散布在空气中;就是那样若隐若现的香气,却逃不过鼻尖的小孩,小孩惊喜地告诉老母亲:“到娘了!到娘了!”小孩的欢呼,似乎增加了酒的信心,不一会儿,酒香就飘满了老屋的每一个角落,空气中充满了微甜而又微醺的味道,连那条懒散的狗儿也被酒香唤起了精神,伸着舌儿,似乎要把酒味舔到嘴里。
翻开层层的遮盖物,酒井里,一汪盈盈的酒娘浅浅的聚在井底,小孩凑上前去,井底就显现出一双亮亮的眼睛;嫩嫩的酒香显然未到成熟的程度,于是,给酒缸的内壁擦去“汗珠”,复又盖上保温层,等待“满井”。
冬至酒,是客家人最为钟爱的。
千百年来,客家人总是会在冬至这天浸酒,这是因为冬至浸的酒口感好,耐存放;客家人若生了女儿,总会存放一缸黄酒,待女儿出嫁时启坛饮用,这酒俗称老冬酒,又叫“女儿红”。
一大早,母亲就挑来清澈甘甜的井水,冬日早晨的井水在暖阳的照耀下,散发着氤氲之气;母亲按一升米一葫勺的比例把井水倒入大缸,与酒娘混合,浸泡,经过充分的螯合,水
与酒娘渐渐就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了。
一七过后,酒缸里酒的醇香浓烈得似乎无法盛下,充分发酵的酒糟挨挨挤挤浮在上面,偶尔还会冒起个气泡,无声,却又分明让人感到酒在诞生过程中的律动。
这些时日,屋子里浓烈的酒香四下弥漫,屋里呆久了,酒香就落在你的发际,衫尾,甚至连露裸的手臂上的毛孔里都是酒的清香。
稻子熟了要收割,柿子红了要采摘,妹子大了要嫁人,冬至的酒哟该出缸了。
母亲找出挂在墙角的“酒篓”,用滚水烫过,放入酒缸,酒从竹篾的缝隙挤进“酒篓”;经过过滤,酒被装进酒瓮,酒瓮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酒壶;酒瓮口用干竹笋壳封上,一绺稻草紧紧的捆住,酒瓮嘴塞上草纸,“煞酒”开始了。
“煞酒”是酒水变成黄酒的最后一道工序,酒瓮置于谷壳上,铲几铲“火屎”引燃谷壳,谷壳自外圈往内缓慢燃烧,青烟飘散,火却是暗火,使得酒瓮里的温度始终保持在沸点以下。
文火慢炙,酒开始了质的变化,最终完成了色香味的聚合:琥珀色,醇香,浓郁。
“煞酒”的日子并无约定俗成,但总相差不了几日,那几天,几乎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一堆火,酒香随着青烟飘向天空,渐渐的,天上的云彩也被熏醉了,红彤彤的,醉意朦胧。
黄酒,揉合了老母亲的许多情怀。
酒香四处飘散,如厚重的乡愁,召唤着四方的游子,浓烈得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