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Ⅱ第四辑)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答案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
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
《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
龙有时又像狗。
《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
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
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
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
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
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
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riben、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
【高中教育】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
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
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
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
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
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
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思想“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的内涵丰富多元。
首先,“礼”强调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的阶层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礼”则是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人们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
其次,“礼”注重道德规范。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要求。
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礼仪,在思想上秉持道德,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最后,“礼”倡导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以“礼”相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礼”的规范,就能够避免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另一方面,“礼”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当今时代,“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尊重他人、遵守秩序、注重道德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弘扬“礼”的思想,倡导文明礼貌、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
B.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完全依靠“礼”来维护。
C.“礼”思想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又对个人修身养性有重要意义。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最早给“法治”下定义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后人对法治的定义无非是对亚里士多德原初“法治”定义的不断修正。
19世纪英国宪法学家戴雪结合英国法治的历史实践对法治(法律主治)的概念作过三个层面含义的概括:一是法律具有至尊性;二是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三是宪法保障个人权利。
戴雪的法治定义强调了个人权利的宪法保障。
20世纪英国法理学家约瑟夫·拉兹认为,“法治”一词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它由一些重要的原则构成,如法律的公开性、明确性、不溯及既往、相对稳定性、公正审判、司法审查、司法程序的简便性及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等。
1955年6月,来自48个国家的法学家受国际法学家委员会邀请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大会上,对“法治”的概念作了三点阐述:国家必须遵从法律;政府应当根据法治原则尊重个人权利,并为实施个人权利提供有效的手段;法官应当受法治引导,公平地捍卫和实施法治。
1959年1月5日至10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大会上再次肯定了雅典会议通过的法治原则,由于本次国际大会有来自53个国家的185名法官、律师和法律教师参加而使法治精神广为传播。
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也对法治建设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高三(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三(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什么是“天下”?人们多倾向于从政治层面为其定性,如邢义田所言:“天下观是指人们对这个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
”但是,当中国人以美学视野规划他的生存境域时,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
时间为人的世界经验植入了运动和过程,它的价值则在于为主观经验建构的天下秩序增添了变量,使其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变化为活泼生动的状态。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
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时间的标识。
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一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
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
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不过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
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
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在这一地带,中国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奠基形式。
以此为基点,从大地上的植被到天空的飞鸟,再到遥远天际的斗转星移,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时空放大模式。
在这一界域之内,既潜隐于泥土又四散洋溢的自然生命感,使人栖息的世界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审美世界。
其次,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缺少什么?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惟一的一个例外——王国维。
在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
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起。
1998年,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
当时,纯北大人或者与北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的北大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名。
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
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
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
章程刚出台,就有一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
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惟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
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中国最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
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惟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一、(24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尽.快/尽.数胳.膊/胳.肢窝躯壳./金蝉脱壳.折.耗/损兵折.将B.省.心/省.亲模.范/模.样儿蹊.跷/另辟蹊.径辟.谣/鞭辟.入里C.给.以/给.予刹.车/刹.那间咀嚼./咬文嚼.字稍.息/稍.纵即逝D.传.颂/经传.震颤./颤.巍巍落.后/丢三落.四隽.秀/含蓄隽.永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一项是A.飞镖.剽.窃膘.肥体壮虚无缥.缈B.鞭笞.懈怠.甘之如饴.贻.害无穷C.湍.急喘.息不揣.冒味惴.惴不安D.茁.壮笨拙.罢黜.百家相形见绌.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大意微言大义风声谈笑风生B.漫延火势曼延株连珠联璧合C.直接直截了当精心漫不经心D.陈规墨守成规旁证旁征博引4.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狗苟蝇营嘻笑怒骂针贬时弊贪脏枉法B.脱颍而出繁文缛节冥顽不灵不径而走C.风声鹤唳纷至踏来穿凿附会积毁消骨D.以儆效尤草菅人命人才汇萃步履维艰5.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大多数人不会留意到,每一项这样的工程,都会留下一片建设者的坟茔,他们不再魂归故里,而是永远与这伟大的工程相依相伴。
②他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从不自己的过失。
③新区位于城乡部,是流动人员最多的地方,也是治安状况比较混乱的地方。
A.告竣隐讳接合B.告罄隐瞒接合C.告竣隐瞒结合D.告罄隐讳结合6.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奥斯卡奖” ①国际电影节奖项,②一个美国本土电影评奖,③由于美国电影文化影响了全球电影游戏规则,它④超越本土性,被视为世界电影“至尊”。
⑤为了增强国际性,它⑥设置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专门颁给优秀的非英语影片。
①②③④⑤⑥A 不仅是更是只是才然而又B 不是而是只是才同时/C 不是而是正是就同时/D 既是也是正是就然而又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肖邦故园不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儒学的困境自19世纪中叶以来。
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之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
由于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儒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空前的。
为什么儒学的困境和社会解体的程度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这首先要从儒学的性质说起。
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畴之内。
在两千多年中,通过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种种制度的建立,儒学已一步步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角落。
儒学决不能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的教义,而必须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的制度开始崩溃。
在全面社会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是最早崩溃的一角,紧接着便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全面动摇。
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间中国传统制度全面瓦解已表面化。
从家族婚姻、乡里、学校各种制度到风俗习惯,其中已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可以站得住的了。
“五四”全面反传统的运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逼出来的。
“五四”又号称“新文化运动”,其实所谓“新文化”即是西方文化,而以“民主”与“科学”为其主要内容。
儒学则在这一运动中首当其冲,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对象。
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了。
儒学将从此成为“游魂”呢,还是要“借尸还魂”?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落实。
没有社会实践的儒学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即使在道德领域内,儒学的真正试金石也只能是在实践中所造就的人格,即古人所说的“气象”或“风范”。
如果儒学仅仅是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然而这套推理并不能造就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典范。
那么这套东西究竟还算不算儒学恐怕总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在传统时代,到处都可以是儒家“讲学”之地,不必限于书院、私塾、明伦堂之类地方,连朝廷之上都可能有经筵讲座。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已成成语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由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中首次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认为《城市姑娘》还不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因为作者对其中人物在消极被动方面的描绘,虽说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故事情节发生在一八八七年左右,当时工人运动己在蓬勃发展,而《城市姑娘》却把当时工人阶级描写成一群消极被动的、等待“来自上面”恩施的人,这就不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说,环境不够典型。
环境是“环绕着书中人物而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既不是典型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是典型的了。
恩格斯与人为善,话往往说得很委婉,在肯定她的人物够典型之前加上一句“在他们的限度之内”。
这封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是现实主义的主要因素。
典型既然这样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双方都因此获得一个新的更明确的涵义,就是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推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正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一八一六——一八四八年的历史发展中一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最能说明典型须符合历史发展真实情况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答复拉萨尔的两封信。
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指责拉萨尔所谓“革命悲剧”《佛朗茨·封·济金根》里把一个已没落而仍力图维护特权的封建骑士,写成一个要求宗教自由和民族统一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言人,向罗马教廷和封建领主进行斗争。
拉萨尔没有看到当时革命势力是阂泽尔所领导的农民和城市平民。
他这个机会主义者竟歪曲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和趋势。
更荒谬的是他把十七世纪的德国封建骑士的内讧的失败说成是“革命悲剧”,而且认为后来的法国革命和一八四八年的欧洲各国革命的失败也都是复演那次骑士内讧的悲剧,并预言将来的革命也会复演那次悲剧,理由是革命者“目的无限而手段有限”,不得不耍“外交手腕”进行欺骗。
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及答案在语文考试前多做语文试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考试前适应一下考试试题的题目。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的文化断裂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
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
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
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
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
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
语文高考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潜伏沉默寡言呆若木鸡B. 恍若隔世耳濡目染气贯长虹C. 持续不断轻车熟路畸形怪状D. 红颜薄命美中不足饮水思源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跑步锻炼身体。
B. 我建议我们在这个会议上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C. 这篇文章的观点新颖,论证严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D. 他因为身体原因,所以不能参加这次比赛。
3. 下列词语中,形近字正确的一项是()A. 拼搏拼命拼凑B. 沉着沉静沉重C. 舒展舒服舒心D. 轻松轻快轻盈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C. 那个演员的演技非常高超。
D.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动听。
5. 下列句子中,句式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关于历史的书。
B. 他喜欢看书,尤其是关于科学的。
C. 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趣,值得一看。
D. 她在周末去公园散步,心情很愉快。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4分,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父亲走后,我再没有见过他的背影。
他的背影,永远定格在我心中,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父亲是个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他一生勤劳、朴实,为人正直。
在我心中,父亲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天空阴沉,乌云密布。
我正在学校上课,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父亲病了。
我急忙请假回家,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昏迷不醒。
我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心如刀绞。
我握住父亲的手,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几天后,父亲病情好转,可以出院了。
那天,父亲坐在轮椅上,我们一家人送他回家。
走在路上,父亲突然停了下来,回头看了我一眼,然后慢慢地转身,一步一步地走回了家。
那一刻,我看到了父亲那瘦弱的背影,那背影显得格外高大。
回到家后,我默默地坐在父亲身边,看着他。
父亲见我这么伤心,便安慰我说:“孩子,别难过。
(新课标Ⅱ-2)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课标Ⅱ-2)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课标Ⅱ-2)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量,而这一切又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
“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
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上的人更为真实。
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
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
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
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
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
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从而赢得了公众。
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
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
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
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
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
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
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
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汉语文)试卷一、知识识与运用(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捕.获(pǔ)单薄.(bó)情不自禁.(jìn)B. 翘.首(qiáo)脂.肪(zhǐ)追本溯.源(shuò)C. 诘.责(jié)鸟瞰.(kàn)谆.谆教诲(zhūn)D. 惬.意(xiá)机械.(jiè)惩.恶扬善(chéng)【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区分多音字的字音,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音。
平时应多积累牢记,特别注意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A项,捕获(pǔ)--bǔ,情不自禁.(jìn)—jīn;B项,追本溯源(shuò)--sù,脂肪(zhǐ)—zhī;D项,惬意(xiá)--qiè,机械(jiè)--xiè。
故选C。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燥热震憾涣然一新生机盎然B. 蝉娟肆虐沤心沥血三顾茅庐C. 踊跃云宵应接不暇坐无虚席D. 阴凉真谛世外桃源精妙绝伦【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区分形近字的字形,通过词义来记汉字。
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掌握词语的含义,根据词语含义确定汉字。
其次,要掌握一些固定词语的搭配。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A 项,“震憾”的“憾”应为“撼”,“涣然一新”的“涣”应为“焕”。
B 项,“蝉娟”的“蝉”应为“婵”,“沤心沥血”的“沤”应为“呕”;C 项,“云宵”的“宵”应为“霄”,“坐无虚席”的“坐”应为“座”;D 项字形书写完全正确,所以答案应为D 项。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2015年中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为51.3%,其中农村地区略高,为51.7%。
《2020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调研报告》统计,大约有50%的农村老人处于空巢状态。
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比例将高达90%,预计将有超过2亿老年人成为空巢老人,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数量显著高于城市。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留守老年人数量超过1亿。
老龄化与数字化相伴而生,相向而行。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养老产业、医疗领域,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全面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同时要看到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
人口老龄化为经济发展带来斯的增长点。
老年人的健康、养老、医疗需求及对于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的需求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虽然老年人口的增多会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但是老年人并不是“负担”,而是一座“金矿”;不是“人口负债”,而是“人口红利”。
数字经济时代,消费升级,互联网市场下沉,依托数字技术开拓老年人消费市场,发展银发产业,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与其他消货群体有显著区别。
首先,饮食方面,老年人更加注重健康饮食,对保健食品和营养品有较大的消费需求;其次,医养护理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步下降,对医疗保健、日常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再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老年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交、尊重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包括体育健身、文化旅游、休闲服务、社交活动等;最后,老年人对家居用品和辅助器具的需求也与年轻人有显著区别,例如老花镜、助听器、按摩椅等。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V)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IV)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
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
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
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
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
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
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
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勾.结/勾.当扫.除/扫.帚咽.气/狼吞虎咽.兴.奋/兴.高采烈B.奔.跑/投奔.空.气/空.闲累.赘/罪行累.累丧.礼/丧.心病狂C.栏杆./竹竿.侪.辈/肚脐.投缘./不容置喙.俘.虏/饿殍.遍野D.宣.布/渲.染凄怆./呛.人旺.盛/矫枉.过正假.装/久假.不归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彩票首屈一指毛骨耸然义愤填膺B.驾驭励行节俭一枕黄粱枉费心机C.幅员明火执仗不可思议以逸代劳D.宛转记忆犹新乔装打扮罄竹难书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整个赛季同时失去姚明和麦蒂这两位巨星的休斯顿火箭队,居然取得了42胜40负的战绩,主教练阿德尔曼的执教能力让人侧目..。
B.通过参加这个夏令营,营员们不仅学会了一些必要的野外生存的技能,还意识到面对困难时团结一心的重要性,三人成虎....的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意识里。
C.一场由重庆开始的扫黑风暴逐渐席卷全国,许多作恶多端的黑社会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人民纷纷拍手称快....,认为他们罪有应得。
D.当人们纷纷向地震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残奥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仁义和宽容”,希望残奥会所体现的“歌唱生命的创造力、人性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理念能感动东盟各国政府和人民,推动大家重视和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的教育工作和体育活动。
B.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作者皮下植入射频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C.由于上海市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奖助学金的实施细则等,使得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尤其是地震重灾区新生能够安心学习生活。
D.一份由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和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总设计师刘竹生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的火箭运载能力,已经足够保证完成绕月工程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务。
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三语文要想考得好语文考试题的练习一定不能少,在备战语文考试时需要多做一些语文试题。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高三语文要想考得好语文考试题的练习一定不能少,在备战语文考试时需要多做一些语文试题。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语文上册月考测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 雏鸟/踌躇筵席/垂涎启蒙/蒙昧时代B. 彻底/掣肘绯闻/悱恻叨扰/唠唠叨叨C. 仿效/发酵珠砾/闪烁曝晒/曝光D. 菁华/矜阀觊觎/揶揄供给/交给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过期鸡肉优先供给中国市场",这句话让人五味杂陈。
它的潜台词是,在中国,造假不会追责、欺骗不需代价,监管部门越俎代庖、消费者可以被随意对待。
如果这句话让人愤怒,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洋供应商为什么就敢这么胆大妄为?是他们逃避监管的能力太强,还是食药监管部门不作为?如果属于前者,就说明监管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如果是后者,那就是监管部门失职,甚至是犯罪。
A. 五味杂陈B. 潜台词C. 越俎代庖D. 甚至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说话方式不当往往容易引起人与人之间的猜忌、误解、隔阂,使得人与人失去了真诚的交流,陷入孤独的人生困境之中。
B.这几个年青人选准目标,经过反复试验,潜心攻关克难,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结肠病的新药,引起了厂家的关注。
C.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当代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魅力与民族精神,则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D.本次展览分"东方瓷国""海上通衢""瓷艺远播"等三部分组成,详细介绍了中外陶瓷文化互相影响和广泛交流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 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Ⅱ—4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范式。
这两大范式无所谓孰优孰劣,而是各有利弊。
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课程设置“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开”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大都转而走上了两相融合的道路。
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而教育正好属于此列,因此成为“地方分权”教育范式的典型,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全国性课程,而由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
但8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设立全国性课程,全国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把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学校改革的原则,提出应将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基金会资助各州改革课程结构和地方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科书、师范教育和证书制度,在职培训和学生评估的依据。
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主张将1990年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并建立“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以随时对实现这些目标的进程提出报告;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用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希望藉此能够对学生在基本学科领域里必须掌握哪些东西有一个共识。
《2000年教育目标法》把课程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
“国家标准”即是由“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委员会”(NESIC)等机构制定的课程标准总的“准则”,根据这些标准,得到NESIC的确认后,再报“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审查批准。
“州标准”是在自愿基础上,各州遵循国家标准而编订的州课程内容标准及评估体系。
核心课程全国标准的制定一改美国过去学校课程设置的地方分权状况,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全国标准,但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来制定,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英国中小学在历史上也没有统一课程,都是由地方自行设置,而且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
1988年颁行的《教育改革议案》则一改过去的做法,授权教育科学部长制定国家课程,教育科学部长又委托国家课程委员会制定各科教育大纲,使得大部分学校的主要课程内容趋于统一,但各学校仍可以自行决定开设一部分课程。
对国家课程,教育科学部委托国家课程委员会编制的教学大纲。
大纲中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每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了帮助教师掌握大纲,搞好教学,还印发了一些非指令性的参考资料。
而与此同时,以中央集权为课程传统的国家,如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则更加强调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地方分权,中央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权限逐渐收缩,在保证“核心课程”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越来越多的课程决定权。
为了适应“集权”与“分权”的融合,既能在一国之内保证基本的教育水准,又能给地方和学校足够自主权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国家层面管理课程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课程标准。
国家颁行具有法定效力的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不是“最大限度的控制”,而是“最小限度的控制”,是一种必须达到的保底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把很大一部分空间留给了地方政府和学校。
(节选自《新华文摘》)1.下列对于“课程管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期以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基本范式,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开”都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B.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并非专门为该国的课程管理而规定,但此规定为各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美国教育成为“地方分权”教育范式的典型。
C.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主张将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用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
D.近年来,一些以中央集权为课程传统的国家更加强调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地方分权,中央政府的权限逐渐收缩,地方政府和学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决定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8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迈进,具体标志是开始设立全国性课程,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来制定。
B.英国的中小学在历史上没有统一课程,课程都由地方自行设置,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所以1988年以后才一改过去的做法。
C.美国以立法的方式,把课程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家控制,“州标准”由各州完成: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D.英国的“教学大纲”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每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君,县令。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城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
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
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贼皆笑。
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其帅,希烈之婿也。
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
杨氏至兹犹存。
……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
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
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
”杨氏当之矣。
注:李希烈,唐朝的军阀。
德宗时任淮宁节度使,与其他军阀勾结,发动叛乱,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建中四年十二月攻入汴州。
(节选自李翱《杨烈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又将盗.陈州盗:侵袭 B.众皆泣,许.之许:批复C.侃率之以乘.城乘:登(上) D.朝廷宠旌.守御之臣旌:表扬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3分)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氏有见识、有胆量,在叛贼兵临城下时,协助其夫发动百姓进行抵抗,并亲自做饭给将士吃。
B.李侃被敌人的箭射中回家,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不应该这样做,要身先士卒,否则士兵也不肯固守阵地。
C.文中用李侃等官员的卑劣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谴责了那些无勇无智甚至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与勇者之行,表现出对杨氏的赞美之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8~9题。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陈维崧秋色冷并刀①,一派酸风卷怒涛。
并马三河②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③,燕赵悲歌事未消。
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④。
【注释】①并刀:古并州(今山西北部)一带出产的刀具,以锋利著称。
②三河:谓河东、河内、河南,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带。
③荆高:荆,指荆轲;高,指高渐离。
④豫让桥:豫让,春秋时晋国人,为大夫智伯家臣。
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智伯为赵襄子所灭。
豫让乃易姓埋名,漆身吞炭,数次谋刺赵襄子,不遂,自刎而亡。
豫让桥即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在邢台北,今已不存。
8.这首词开头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答:9.这首词下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5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乙选考题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寂寞中的叩门声冯骥才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
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
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
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
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
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
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
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
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
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
他撂下烟斗,趿拖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
原来有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
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
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
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
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
嘴里忙乱地说:“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