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合集下载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发现X 射线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人)、玛丽·居里(波兰人)从事放射性研究1904年J.W.瑞利(英国人)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1905年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K . F. 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O.W.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910年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荷兰人)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1911年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1912年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1913年H·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1916年未颁奖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年J.斯塔克(德国人)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籍犹太人)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人)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1923年R.A.米利肯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1924年K.M.G.西格巴恩(瑞典人)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1926年J.B.佩兰(法国人)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霍利·康普顿(美国人)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水蒸气的径迹1928年O.W 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929年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人)发现物质波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1931年未颁奖1932年维尔纳·K.海森伯(德国人)创建了量子力学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1934年未颁奖1935年J.查德威克(英国人)发现中子1936年V.F.赫斯(奥地利人)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人)发现正电子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1939年 E.O.劳伦斯(美国人)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O.斯特恩(美国人)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1944年I.I.拉比(美国人)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人)发现不相容原理1946年P.W.布里奇曼(美国人)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从事大气层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1948年P.M.S.布莱克特(英国人)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人)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1950年 C.F.鲍威尔(英国人)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1951年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发明了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W. 博特(德国人)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1955年W.E.拉姆(美国人)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P.库什(美国人)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1956年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1958年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1959年 E .G. 塞格雷、O. 张伯伦(美国人)发现反质子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发明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1961年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R.L.穆斯保尔(德国人)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俄国人)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1963年 E. P.威格纳(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1967年H.A.贝蒂(美国人)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1968年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1969年M.盖尔曼(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1970年L.内尔(法国人)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H.阿尔文(瑞典人)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1972年J. 巴丁、L. N. 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贾埃弗(美国人)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1974年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1976年 B. 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J /φ粒子1977年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1978年P.卡尔察(俄国人)从事低温学方面的研究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1980年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1981年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做出贡献1982年K.G.威尔逊(美国人)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1983年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 范德梅尔(荷兰人)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1985年K. 冯·克里津(德国人)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1988年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1989年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1990年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理查德·E.泰勒(加拿大人)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人)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1992年G.夏帕克(法国人)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1993年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1994年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1995年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1996年 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理查德·C.理查森(美国人)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1997年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1998年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99年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希格斯粒子存在的预测与希格斯机制的研究——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希格斯粒子存在的预测与希格斯机制的研究——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哈 根 ( D i c k Ha g e n ) 和 汤 姆 ・基 布 尔 ( T o m
Ki b b l e ) 也 在 同一年 独立 提 出类似 的结 果.
希格 斯 机制 的基本 思 想是 假设 宇 宙 中存 在 一种
无处 不在 的希格斯 场 , 当它 与 其 他规 范 粒 子 相 作 用 的时候 , 因希格斯 场 的真 空 态 不 为 零 而产 生 自发 对
格斯 粒子 与希 格斯 机 制. 这 种 机 制 被 3个 研 究 小组
图 I 彼 得一 希 格 斯
现年 8 4岁 , 1 9 2 9 年 5月 2 9日出 生 英 国 的 理
几乎 同时 提 出 : l 9 6 4年 , 恩格 勒和罗伯特 ・ 布 绕 特 ( R o b e r t B r o u t , 已故 ) 共 同提 出希 格 斯 机 制 与 希 格
2 0 1 3年 第 1 1期
物 理通报
科 学 前 沿
箭沿 希格斯粒子存在的预测与希格斯机制的研究
— —
2 0 l 3年 诺 贝 尔物 理 学 奖 简介
本 刊 资料 室
2 0 1 3 年诺 贝尔 物理 学奖 由彼 得 ・ 希格 斯 ( P e t e r
Hi g g s )和弗 朗 索瓦 ・昂格勒 ( F r a n c o i s E n g l e r t )获 得. 获奖 理 由是“ 理论 性 发 现 了一 种 机 制 , 有 助 于我 们理 解亚 原子 粒 子质 量 的起 源 , 最 近 欧洲 大 型 强 子
理学 家霍 金 就是代 表 性人 物.
希 格 斯
2 6日
1 9 6 4
2 7日
3 1日

历年物理学诺贝尔奖

历年物理学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中的物理学家的共性祖纳·斯万伯格院士近日应邀到杭州参加学术活动,并给浙江大学的上百名学子做了一场题为“科学的魔力———诺贝尔与物理学”的科普讲座。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席间,中国人如何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成为听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我曾经在吉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做过荣誉教授,接触过很多优秀的中国物理学家,他们的钻研精神以及积极创新的研究态度让我深受感动。

”祖纳·斯万伯格说,“中国的物理学研究正在大踏步前进,中国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只是时间问题。

”他说,华裔物理学研究者中有好几位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是个非常好的传统。

同时,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的基础环境正在一点点好转,很多高等学府的科研机构不亚于国外。

中国的物理学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并在一些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基础物理学逐渐被重视起来,这些都是获奖的重要保证。

科学家获奖与所处环境条件有关作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祖纳·斯万伯格在原子物理学和激光学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以及这些领域与能源、环境、医疗等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并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1998年起,祖纳·斯万伯格开始担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成员。

2004年以来,他一直担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一职。

“按照惯例,每年2月1日,各国科学院的物理学家、前任诺奖得主进行对本届的诺奖得主进行提名。

8月,名单经委员会初选后递交瑞典皇家科学院。

10月,获奖名单予以公布。

12月,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

”作为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祖纳·斯万伯格熟知诺贝尔奖产生的程序。

根据历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统计,从1985到2005年,共5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中,有34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居住,占64%;47位化学奖获奖者中有28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占59.6%;生理学或医学奖的46位获奖者中,有28位美国人,占46%;33位经济学奖获奖者中,有23.5位美国人(其中一人为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占71.2%。

1901至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小故事

1901至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小故事

目录1901-1950 (1)1951-1980 (4)1981-2000 (7)2001-2010 (8)2011-2020 (10)2021 (12)独享还是共享? (13)人选空缺怎么办? (13)最年轻和最年长的获奖者 (13)史上获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14)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4)作为根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五大奖项之一,物理学奖被授予“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与其他诺贝尔奖相比,物理学奖的荐举和甄选过程更长、更缜密。

诺贝尔物理学奖规则规定,获奖者的贡献必须“已经受时间的考验”。

这意味着诺贝尔委员会往往会在科学发现的数十年以后才会为此颁发奖项。

自1901年设立至今,诺贝尔物理学奖已走过百年历程,记录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无数个里程碑,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01-1950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1951-1980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1981-2000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 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2001-2010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大盘点-精选文档

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大盘点-精选文档

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大盘点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帕尔马特(Saul Perlmutter)、美国-澳大利亚科学家施密特(Brian P. Schmidt)和美国科学家黎斯(Adam G. Riess)获奖。

这三名物理学家因超新星的研究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他们在2019年制成石墨烯材料。

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被普遍认为会最终替代硅,从而引发电子工业的再次革命。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高锟获奖是由于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了突破性成就,而两位美国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是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

南部阳一郎的贡献是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而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贡献是发现了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

2019年,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奖。

2019年,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获奖。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

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19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揭秘上帝粒子_非同寻常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揭秘上帝粒子_非同寻常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贮存・检索ARCHlVES
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评介
:=;蠹}
~鬟鏊
揭秘上 帝粒子 非阿寻 常的诺 贝 尔物理学奖
● ●
◎何红建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发现的新希格斯粒子有可能成为标准模型预期的上帝粒子。 这一革命性发现开创了探索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质量起源的新时代,成为21世纪基本粒
子物理学的关键转折点。
SU(2)单态,故无法形成满足弱规范对称性的质量项, 只能取零质量。与此同时,弱作用力是短程力,其弱规 范玻色子(Wt,Zo)具有非零质量(80,92)吉电子伏‘…。 这暗示弱规范群必须被破缺。但是在此规范理论中人 为添加(w2,zo)质量项和费米子质量项会导致理论不 可重正化。这不同于电磁力和强力,其规范粒子(光子 和胶子)质量严格为零,费米子的左右手分量均参加相 同的规范作用因而允许非零质量。既然如此,怎样能使 弱规范粒子和所有费米子获得质量并与实验符合呢?
2012年7月4日CERN LHC新闻发布会前后
左图是发布会前周
末CEKN一景:乌云与阳光交叠的天空和衔接云层的山峦,飘扬的彩旗来 自参加LI-IC实验合作的CEKN成员国。右图是发布会当天现场一景:比 利时理论物理学家昂格莱尔(左)与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希格斯热烈交谈。
探索质量本质的先驱们从左至右:培根(1561—1626),伽利略 (1564—1642),牛顿(1643—1727),爱因斯坦(1879--1955)。
质量起源:牛顿与爱因斯坦 无法回答的难题
什么是质量?质量是如何起源的? 关于质量本质的科学探索至少可以追溯到培根
(Francis Bacon)、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和牛顿(Isaac
Newton),以及上世纪的爱冈斯坦(Albert Einstein)。但 这个基本而又古老的难题至今仍在挑战人类智力。 培根早在1620年的《新工具论》中,就对质量概念 的科学定义做了研究。他把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 的多少,并提出作用力依赖于质量。伽利略是第一个提 出惯性概念的人。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引 入了惯性质量,定义为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根据牛顿 第二定律m=F/a。若对不同物体施以相同作用力,,就 可通过测量加速度。来测定其质量大小。这种方法测 定的质量是对惯性大小的量度,称为“惯性质量”。质量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S.施温格
美国
朝永振一郎
日本
1966
A.卡斯特莱
法国
发现并发展光学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级的贡献
1967
H.A.贝特
美国
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
1968
L.W.阿尔瓦雷斯
美国
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发展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
M.盖尔曼
美国
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发现,提出“夸克”粒子理论
1954
M.玻恩
德国
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W.W.G.玻特
德国
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辐射
1955
P.库什
美国
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W.E.拉姆
美国
发现氢光谱的精细结构
1956
W.肖克莱
美国
研究半导体并发明晶体管
W.H.布拉顿
美国
J.巴丁
美国
1957
李政道
美国
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获重大发现
德国
1964
C.H.汤斯
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构成振荡器和放大器
N.G.巴索夫
前苏联
用于产生激光光束的振荡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
A.M.普洛霍罗夫
前苏联
在量子电子学中的研究工作导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制作
1965
R.P.费曼
美国
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包括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意义深远的结果
1915
W.H.布拉格
英国
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2013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3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3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点评:希格斯之后,美欧物理谁争先?kingmagic2013-10-09 08:30编者按: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13年10月8日北京时间18:45分,授予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çois Englert)和彼得·希格斯(Peter W. Higgs)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原因是他们提出了希格斯机制。

就算证实了希格斯机制,物理学家却发现,前路依旧彷徨。

图片来源:(文/ Marcus Chown)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

2012年的美国独立日,却是欧洲科学界辉煌的一天——瑞士日内瓦郊外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在这一天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粒子。

不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利昂·莱德曼(Leo Lederman)而言,这是美国科学界黯淡的一日。

他曾是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主任,同时也是将希格斯玻色子戏称为“上帝粒子”(God Particle)的始作俑者。

在与美国年轻的粒子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 Hill)合著的《超越上帝粒子》一书中,莱德曼哀叹美国政客的短视。

他认为,正是美国政府在1993年决定关闭超导超级对撞机(Superconduction Supercollider),让美国从基础物理高能研究的前线鸣金收兵。

不过,虽然美国国会可能确实没有莱德曼和希尔所说的“领袖范儿”,但将之全部归究于美国国会也有欠公允。

当时,超导超级对撞机计划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华兹堡地下挖一条巨大的圆形隧道,而那边厢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则提出要利用已有的地下环形隧道。

要将接近光速的粒子束约束在这么小的赛道上,只有超导电磁铁产生的磁场才能做到,而在LHC提出那会,超导电磁铁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简单点说,欧洲科学家展现出的,正是美国科学界在阿波罗登月计划期间表现出的那种超凡的胆识和敢干的精神。

结果,颇为讽刺的是,他们最终向凑钱投入的欧洲各国政府展示的总预算,反倒大大低于美国这边的天文数字。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北京时间10月9日下午5点45分,2012年诺贝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 维因兰德 (David Wineland)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测量 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二 人将平均分享800万瑞典克朗奖金。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Serge Haroche

David J. Wineland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塞尔日· 阿罗什 (Serge Haroche), 法国公民。1944年出 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 卡。1971年从巴黎第 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现为法兰西学院和巴 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大卫· 维因兰德 (David J. Wineland),美国公 民。1944年出生于美 国威斯康星洲密尔沃 基。1970年从哈佛大 学获得博士学位。现 供职于美国国家标准 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 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两位获奖者均在量子光学领域研究光与物质间 的基本相互作用,这一领域自1980年代中期以 来涌现了相当多的成就。他们的突破性的方法, 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朝着基于量子物理学而建 造一种新型超快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就如传 统计算机在上世纪的影响那样,或许量子计算 机将在本世纪以同样根本性的方式改变我们的 日常生活。极端精准的时钟在他们研究的推动 下应运而生,有望成为未来新型时间标准的基 础,而其精准度超越现代铯时钟百倍以上。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叫00获奖原因 “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 “发现天然放射性” “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 共同研究”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 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 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 和计量学研究” “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 节阀” “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氮的制 成” “发现晶体中的X 射线衍射现象” “用X 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 的分裂现象” “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银钢合金 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 发现” “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年份 获奖者 国籍1901 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1902 年 亨得里克・洛仑兹 荷兰彼得・塞曼 荷兰亨利・贝克勒 法国1903 年 皮埃尔・居里 法国玛丽•居里 法国1904 年 约翰・威廉・斯特拉斯 英国1905 年 菲利普・爱德华・ 东・冯•莱纳德安 安德国1906 年 约瑟夫・汤姆孙 英国1907 年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美国1908 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法国1909 年 古列尔莫・马可尼 意大利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 年 范德华 荷兰1911 年 威廉•维恩 德国1912 年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1913 年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荷兰1914 年 马克> 冯・劳厄 德国1915 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国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英国1917 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1918 年 马克斯・普朗克 德国1919 年 约翰尼斯・斯塔克 德国1920 年 夏尔・爱德华・纪尧姆 瑞士1921 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德国1922 年 尼尔斯・玻尔 丹麦1923 年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1924 年 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工山曲巴恩 瑞典1925 年 詹姆斯・弗兰克 德国“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 方法” “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 定律”“发现电子的波动性”“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 的发现” “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 的基本方程一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发现中子” “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 “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 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 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 发现” “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 出发现” “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 顿层的发现”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 线领域的发现” “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 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 创性工作” “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 的研究成果” “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 的统计解释” 1926 年 1927 年 1928 年 1929 年 1930 年1932 年1933 年1935 年1936 年1937 年1938 年1939 年1943 年1944 年1945 年1946 年1947 年1948 年1949 年1950 年1951 年1952 年1953 年1954 年古斯塔夫・赫兹德国 让・佩兰 法国阿瑟・康普顿 美国查尔斯・威耳逊 英国欧文・理查森 英国 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钱德拉塞卡拉•文卡 塔・拉曼 印度 维尔纳•海森堡 德国 埃尔温•薛定谔 奥地利 保罗・狄拉克 英国 詹姆斯・查德威克 英国 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 “发现宇宙辐射” “发现正电子” 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 乔治・汤姆孙 英国 恩里科•费米 意大利 欧内斯特・劳伦斯 美国 奥托・施特恩 美国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 沃尔夫冈・泡利 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 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 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 顿 英国 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英国 尔特・布莱克特 英国 汤川秀树 日本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 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 夫 英国 欧内斯特・沃吞 爱尔兰 费利克斯・布洛赫 美国 爱德华・珀塞尔 美国 弗里茨・塞尔尼克 荷兰 马克斯•玻恩 英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 “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 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 “发现反质子” “发明气泡室” “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咒并由此 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 “他的有关Y 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 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 “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氨” “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 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 “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 了基于激微波一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 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 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 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 批共振态”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 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55 年1956 年 1957 年 1958 年1959 年1960 年1961 年1962 年1963 年1964 年1965 年1966 年1967 年1968 年1969 年1970 年瓦尔特・博特 德国 威利斯・尤金・兰姆 美国 波利卡普・库施 美国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 利 美国 约翰•巴丁 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杨振宁 中国李政道 中国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 奇•切连科夫 苏联 伊利亚•弗兰克 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 奇・塔姆 苏联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 欧文・张伯伦 美国 唐纳德・阿瑟・格拉泽 美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 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 堡尔 德国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 耶诺・帕尔・维格纳 美国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美国 J-汉斯・D ・延森 德国 查尔斯・汤斯 美国 尼古拉・根纳季耶维 奇・巴索夫 苏联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 苏联 朝永振一郎 日本 朱利安・施温格 美国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 美国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 特 美国 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 雷茨 美国 默里・盖尔曼 美国 汉尼斯•奥洛夫•哥斯 达・阿尔文 瑞典 路易・奈耳 法国1971 年伽博・丹尼斯约翰•巴丁英国美国1972 年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江崎玲于奈日本1973 年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马丁・赖尔英国1974 年安东尼・休伊什英国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1975 年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 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丁肇中美国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1977 年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号曾苏联皮查苏联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1978 年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 “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79 年1980 年1981 年1982 年1983 年1984 年1985 年1986 年谢尔登・李・格拉肖阿卜杜勒・萨拉姆史蒂文・温伯格美国巴基斯坦美国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威廉・福勒美国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西蒙・范德梅尔荷兰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恩斯特・鲁斯卡德国格尔德・宾宁德国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发现量子霍尔效应”“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来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988年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辛日“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诺曼•拉姆齐美国钟中的应用”1989 年u 一年汉斯・德默尔特美国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1990年亨利・肯德尔美国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理查•泰勒加拿大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a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993年约瑟夫.泰勒美国的可能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伯特伦•布罗克豪斯九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4 年工「“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克利福德・沙尔美国美国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工「“发现T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一马丁•佩尔美国1995 年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戴维・李美国1996年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罗伯特・理查森美国朱棣文美国1997年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威廉・菲利普斯美国罗伯特•劳夫林美国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1998年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式崔琦美国式see生杰拉德・特・胡夫特1999 年...... 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2000年赫伯特・克勒默德国结构”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2001年卡尔・威曼美国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性研究”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小柴昌俊日本测宇宙中微子”2002 年*r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 …一 “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夫 2003 年维塔利・金兹堡 俄罗斯 俄罗斯 美国 美国安东尼・莱格特 戴维・格娄斯 2004 年 休・波利策 美国 “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弗朗克•韦尔切克 美国罗伊・格劳伯 美国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2005 年 约翰•霍尔 美国 “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特奥多尔・亨施 德国 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2006 年 约翰・马瑟 乔治•斯穆特 美国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2007 年 艾尔伯•费尔 彼得・格林贝格 法国德国“发现巨磁阻效应” 小林诚 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 2008 年 益川敏英 日本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南部阳一郎 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高锟 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 2009 年 威拉德・博伊尔 乔治・史密斯美国 美国 就 “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2010 年 安德烈・海姆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俄罗斯 俄罗斯 “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 2011 年 亚当•里斯 美国 “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索尔・珀尔马特美国 2012 年 塞尔日・阿罗什 法国 “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 大卫・维因兰德 美国 法”2013 年 彼得・W ・希格斯 弗朗索瓦・恩格勒英国 比利时 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 2014 年赤崎勇 天野浩日本 日本 “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 中村修二 美国(LED) 2015 年 樨田隆章 阿瑟・麦克唐纳 戴维•索利斯 日本加拿大“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声明本词条涉及专业知识,为防止被恶意篡改,需要本领域专家参与编辑。

请编辑者参考专业文献,协助完善词条,传播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

物理学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机制。

在此机制中,希格斯场引起自发对称性破缺,并将质量赋予规范传播子和费米子。

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2012年7月2日,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宣布,该实验室最新数据接近证明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表示,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

2013年10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目录1简介1.1 诠释1.2 研究背景1.3 研究历史2理论2.1 物理方面2.2 方程简式2.3 标准模型2.4 其他模型3成果3.1 萍踪难觅3.2 转机与质疑3.3 最新发现3.4 相关著作4进展4.1 博客传闻4.2 或被发现4.3 诡异情况4.4 发现踪迹4.5 接近证明4.6 新证据支持1简介诠释在粒子物理学里,标准模型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框架,可以描述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

由于基本粒子和基本力形成了物理世界,所以,除了引力以外,标准模型可以合理解释这世界中的大多数物理现象。

最初,标准模型所倚赖的规范场论禁止基本粒子拥有质量,这很明显地显示出初始模型不够完全。

后来,物理学者研究出一种机制,能够利用对称性破缺来赋予基本粒子质量,同时又不会抵触到规范场论。

这机制被称为希格斯机制。

在所有解释质量起源的机制之中,希格斯机制是最简单、最被认可的一种。

物理学者已完成很多实验,并确实侦测到这机制引发的许多种效应,但是他们不确切了解这机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精品文档-------------------------------------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获奖原因获奖者国籍年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德国·伦琴威廉·1901年康拉德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荷兰·洛仑兹亨得里克(即塞曼效应)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年1902荷兰彼得·塞曼”“亨利·贝克勒发现天然放射性法国“他们对亨利法国·1903年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皮埃尔·居里”居里共同研究法国玛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斯特拉斯英国1904年(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约翰·威廉·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安菲利普·爱德华·”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年“德国1905莱纳德冯··东年1906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约瑟夫·汤姆孙英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美国迈克耳孙阿尔伯特·1907年”和计量学研究”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法国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1908意大利古列尔莫·马可尼”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年1909德国·布劳恩卡尔·费迪南德”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荷兰年1910“范德华”“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威廉·维恩德国1911年“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瑞典达伦古斯塔夫尼尔斯··年1912”节阀“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荷兰··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1913”成”射线衍射现象发现晶体中的“X劳厄1914年马克斯·冯·德国英国·亨利布拉格·威廉”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用X年1915英国·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格洛弗年1917查尔斯··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普朗克德国“·1918年马克斯“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德国年1919约翰尼斯·斯塔克”的分裂现象“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瑞士·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的反常现象的发现“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德国年1921爱因斯坦阿尔伯特·”发现”“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玻尔·年1922尼尔斯丹麦”·罗伯特年1923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美国密立根安德鲁·“塞格卡尔乔奇·曼内··[3]”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X年1924他在“瑞典巴恩.德国弗兰克詹姆斯·”“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年1925德国古斯塔夫·赫兹”法国“·佩兰1926年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让”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年1927英国威耳逊查尔斯·”方法“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英国1928年理查森欧文·”定律”“年发现电子的波动性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1929卡拉塞卡拉·文钱德”“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0年印度拉曼塔·“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德国1932年海森堡维尔纳·”的发现(即量子力学”“埃尔温·薛定谔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奥地利年1933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英国的基本方程——保罗”詹姆斯·英国查德威克1935年“发现中子”发现宇宙辐射奥地利“·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年1936”发现正电子戴维··安德森美国“卡尔美国·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年1937英国汤姆孙乔治·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意大利1938恩里科·费米年”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美国1939劳伦斯欧内斯特·年”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美国奥托·施特恩1943年”发现”“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拉比·艾萨克·美国年1944伊西多”沃尔夫冈“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泡利奥地利1945年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美国·威廉斯布里奇曼·1946年珀西”出发现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阿普尔·维克托爱德华·英国1947年”顿层的发现顿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斯图梅纳德帕特里克··英国1948年”布莱克特线领域的发现·尔特”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年1949汤川秀树日本“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英国鲍威尔··年1950塞西尔弗兰克”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考克饶··约翰道格拉斯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英国夫1951年”创性工作爱尔兰·欧内斯特沃吞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美国布洛赫·费利克斯“年1952”的研究成果美国·爱德华珀塞尔”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荷兰塞尔尼克·弗里茨年1953.“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英国·玻恩马克斯”年的统计解释1954”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博特德国“瓦尔特·”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兰姆“威利斯·尤金年1955”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波利卡普·库施美国“肖克布拉德福德·威廉·美国利”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年1956美国·约翰巴丁美国豪泽·布喇顿沃尔特·“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杨振宁年1957”中国李政道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阿列克谢耶维·帕维尔苏联切连科夫·奇”伊利亚·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年1958维夫根耶伊戈尔·叶苏联塔姆·奇美国塞格雷·吉诺·埃米利奥”发现反质子“年1959美国张伯伦欧文·”格拉泽发明气泡室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美国霍夫施塔特罗伯特·”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年1961“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穆斯路德维希··鲁道夫德国”堡尔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朗道苏联“年1962达维多维奇列夫·“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美国维格纳帕尔耶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年1963美国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德国J·汉斯·D·延森美国汤斯查尔斯·“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维拉尼古·根纳季耶苏联年1964·奇巴索夫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日本朝永振一郎“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美国施温格年1965朱利安·”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美国理查德··费曼菲利普”1966年阿尔弗雷德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法国“·卡斯特勒“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贝阿尔布雷希特汉斯··美国1967年”特的产生的研究发现“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阿尔瓦沃尔特·路易斯·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年1968从而发现了一大美国雷茨”批共振态”“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盖尔曼·默里年1969“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斯·尼汉斯夫洛奥哥·瑞典1970年”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阿尔文·达“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法国·奈耳路易”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丹尼斯“1971年英国伽博·美国巴丁约翰·“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美国·1972年库珀利昂”论美国·施里弗约翰·罗伯特日本江崎玲于奈”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挪威伊瓦尔·贾埃弗年1973“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英国·约瑟夫森布赖恩·戴维”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赖尔英国马丁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1974年休伊什在发现脉英国休伊什·安东尼”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丹麦·玻尔奥格·尼尔斯“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丹麦·莫特森本·罗伊1975年”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美国·雷恩沃特利奥·詹姆斯美国·里克特伯顿”“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年1976美国丁肇中美国安德森菲利普·沃伦·”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年1977美国凡扶累克约翰·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皮查年1978美国彭齐亚斯·艾伦·阿尔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罗伯特·美国李·格拉肖谢尔登·“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巴基斯坦阿卜杜勒·1979年萨拉姆”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美国史蒂文·温伯格美国·克罗宁詹姆斯·沃森”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发现中性K“年1980美国·菲奇瓦尔·洛格斯登”“·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凯美国年布隆伯根尼古拉斯·1981”“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美国肖洛阿瑟·”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钱德拉苏布拉马尼扬·美国”塞卡究年1983“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美国·福勒威廉”究“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卡洛·鲁比亚的意大利年1984”荷兰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5年克劳斯·冯“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德国恩斯特·鲁斯卡”镜1986年”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德国宾宁·格尔德.瑞士海因里希·罗雷尔德国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年1987瑞士·米勒卡尔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美国·莱德曼“利昂年1988”梅尔文·施瓦茨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美国拉姆齐诺曼·”钟中的应用年1989美国·汉斯德默尔特”发展离子陷阱技术“德国保罗沃尔夫冈·“美国·弗里德曼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杰尔姆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亨利·肯德尔美国1990年”加拿大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理查·泰勒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吉勒·德热纳年1991法国皮埃尔”物的研究中”“法国年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乔治·夏帕克1992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美国赫尔斯拉塞尔·年1993”的可能性泰勒美国约瑟夫·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加拿大伯特伦·布罗克豪斯”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年1994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美国沙尔克利福德·”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发现τ轻子美国·马丁佩尔究年1995”“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美国李·戴维”-3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里的超流动性“发现了在氦年1996美国·理查森罗伯特美国朱棣文”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年1997美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罗伯特劳夫林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德国施特默年1998霍斯特·”式美国崔琦荷兰特·胡夫特·杰拉德”“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年1999荷兰·马丁纽斯韦尔特曼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俄罗斯·若雷斯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德国结构·2000年赫伯特”·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爱因斯坦凝聚态方“美国·埃里克康奈尔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威曼卡尔年2001·面取得的成就,美国”克特勒·沃尔夫冈性研究德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美国戴维斯·雷蒙德“年2002”测宇宙中微子日本小柴昌俊“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美国里卡尔多·贾科尼”射线源的发现导致了宇宙X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俄罗斯夫”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年2003俄罗斯维塔利·金兹堡美国·莱格特安东尼美国·格娄斯戴维”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年2004美国·韦尔切克弗朗克”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格劳伯美国“罗伊“2005年美国约翰·霍尔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德国特奥多尔·亨施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美国·马瑟约翰”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年2006美国斯穆特乔治·法国艾尔伯·费尔”发现巨磁阻效应“年2007德国·格林贝格彼得“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小林诚”2008年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美国“南部阳一郎“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英国高锟”就年2009美国·博伊尔威拉德”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美国·史密斯乔治俄罗斯·海姆安德烈”“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年2010俄罗斯诺沃肖洛夫康斯坦丁·澳大利亚施密特布莱恩·”“美国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年2011美国索尔·珀尔马特“阿罗什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国塞尔日·年2012”美国大卫·维因兰德法彼得·W·希格斯英国2013年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2014年天野浩日本(LED)”中村修二美国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恩格勒特与希格斯获2013诺贝尔物理学奖

恩格勒特与希格斯获2013诺贝尔物理学奖

2 0 1 3年诺 贝尔 物理 学 奖授 予 比利 时 物理 学 家 弗 朗 索 瓦 ・ 恩 格 勒 特 与英
P r i z e i n p h y s i c s f o r t h e i r t h e o r e t i c a l d i s c o v e r i e s o n 国物 理 学家 彼 得 ・ 希 格斯 , 以表 彰 其 理 h o w s u b a t o mi d p a r t i c l e s a c c 『 u i r e ma s s . 论 贡献 :解 释 了亚 原子 粒 子 是如 何 获
T h e i r t h e o i r e s w e r e c o n i f r me d l a s t y e a r b v t h e 得质 量 的。
d i s c o v e r y o f t h e S O — c a l l e d Hi g g s p a r t i c l e .a l s o
T h e a n n o u n c e me n t . w h i c h w a s w i d e l y
备 受期 待 的诺 贝尔 物 理 学 奖推 迟
e x p e c t e d w a s d e l a y e d b y o n e h o u r .w h i c h i s -d , 时才 揭 晓 ,这 是 极 不寻 常 的 。对 h i g h l y u n u s u a 1 . T h e a c a d e m y g a v e n o i mme d i a t e 此, 科 学 院没有 立 刻予 以解 释 , 只 是 在
a s t a t e me n t r e l e a s e d b y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望此 次 对 于基 础 科学 的认 可将 有 助 于

熊出没给我们的启示

熊出没给我们的启示
•2012年始,一部动画片《熊出没》火遍全国,超越《喜洋洋 和灰太狼》成为国产动画片的翘楚,更是让看惯了《猫和老 鼠》等国外动画片的人们看到了国产动画片崛起的强劲势头。
•熊出没》是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倾心打造的原创动画作品, 满口东北话、憨态可掬的狗熊兄弟和砍伐森林、屡败屡战的 光头强一夜之间成为人们喜爱的“明星”。
2013年10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3位科学家分享殊荣:来自耶鲁大学的美国科 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的美国科学家兰迪·W·谢克曼、以及斯坦福大 学的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
2013年10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揭晓, 2013年81岁的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 瓦·恩格勒和现年84岁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 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在非洲的丛林中,号称丛林之王的狮子却经常处于挨饿的状态下, 而丛林中的另一种动物--鬣狗却经常能从狮子口中将食物抢走,这是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来,在非洲大草原上的鬣狗也是肉食性动物,他们虽然没有狮子、 豹子、老虎等有着强而有力的爪子,甚至连体形也非常小,但是为了 生存,他们经常以分工合作和团队精神来克服生存上的弱点。 群居的鬣狗总是轮流猎食,部分鬣狗则会自动的留下来保护幼崽。在猎 食的时候,他们经常是等到狮子把猎物杀死之后,在以集体的力量将 食物从狮子的嘴里抢走。
思考是个人的行为,而思想则是公众的趋向, 当个人的思考幻化为思想,成为了人所公认的 指引时,它便凝结成了智慧。但智慧却又是何 其平常,在我们起床的时候,穿衣的时候,刷 牙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智慧都悄悄的在 我们耳边流淌,为何我们捕捉不到智慧?
2.48亿票房 国产电影票 房纪录
•国产卡通“脑残”“暴力”“低幼” •抄袭? •模仿?

(2021年整理)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2021年整理)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完整)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的全部内容。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195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195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中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美国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美国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2013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2014年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天野浩日本中村修二美国2015年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课件2:5.5“基本”粒子

课件2:5.5“基本”粒子
2
1
1H
解析:质子 1 所带的电荷量为2×3e+(-3e)=e,中子 10 n所带的电荷量为
2
1
e+2×(- e)=0,结合不同夸克的带电荷量可知,B正确。
3
3
课堂探究
四、夸克模型
1964年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夸克模型,认为强子由更基本的
成分组成,这种成分叫做夸克quark。夸克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发
展,已被多数物理学家接受。
3
3
能正确的是( B )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这种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核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
这种粒子形成的场中游弋并产生惯性,进而形成质量,构筑成大千世界。
2012年7月4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特征有吻合之处
课堂探究
2013年10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揭晓,
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佛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
A.强子是由更基本的成分夸克组成的
2
3
1
3
B.夸克的电荷量分别为元电荷的 + 或C.每种夸克都有对应的反夸克
D.夸克能以自由的状态单个出现
解析:夸克不能以自由的状态单个出现,D错误,A、B、C正确。
课堂达标
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A.目前还未发现轻子的内部结构
B.自然界存在着的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及电荷守恒定律,对基本粒子不适用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的学习已经结束,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梳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④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1.(海南卷)达尔文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

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科技知识)-试卷3

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科技知识)-试卷3

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科技知识)-试卷3(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现在手机和平板使用的防刮的“大猩猩”玻璃的主要成分是( )。

(分数:2.00)A.二氧化硅√B.氧化钠C.氧化钙D.氧化镁解析:解析:康宁玻璃,又称大猩猩玻璃,是一种铝硅酸盐玻璃,它是由美国康宁公司设计的一款玻璃。

硅酸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2.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下列关于火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分数:2.00)A.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B.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硫磺、木炭和硝石C.火药经印度人传人欧洲√D.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是一种中药材解析:解析:火药的发明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它的起源和炼丹术、本草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辅料砷化合物等构成的混合物。

A、B项说法正确。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故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C项说法错误。

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消石,味苦寒。

主五脏积热,胃张闭。

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故D项说法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C。

3.入冬以后,我国许多地区会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其中,汽车尾气是主要污染源。

下列有关汽车尾气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分数:2.00)A.汽车尾气能够引起光化学烟雾和酸雨B.汽车尾气中含有的铅等有害重金属会使儿童智力下降C.在车辆不多的情况下,大气的自净能力能够化解汽车排出的毒素D.相对于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燃料费用及污染程度较高√解析:解析: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并且尾气中的含铅化合物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智力下降。

A、B项说法正确。

大气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车辆不多的情况下,大气的自净能力能够化解汽车排出的毒素。

C项说法正确。

柴油发动机,虽然相对于汽油发动机燃料费用高,但是造成的污染程度低,故D项说法错误。

2013年诺贝尔奖

2013年诺贝尔奖

一、中新网10月8日电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最重要粒子。

恩格勒今年81岁,希格斯84岁,两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

2011年12月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

但经考虑实验其它误差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

2012年7月4 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特征有吻合之处。

201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7日已经揭晓,3位科学家因对细胞运输系统的研究而共享殊荣。

他们分别是:来自耶鲁大学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M·罗斯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国科学家兰迪·W·谢克曼、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

8日物理学奖揭晓之后,化学奖和文学奖将分别于9日和10日宣布。

11日和14日,和平奖和经济学奖也将陆续揭晓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比利时的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的彼得·希格斯,表彰他们在预测希格斯粒子(即“上帝粒子”)所做出的贡献。

上帝粒子对物质和生命形成有深远影响,没有上帝粒子就没有人类。

然而作为物理学一个晦涩的概念,上帝粒子一些事件也许并不为人所知。

李小龙网易探索编辑关于上帝粒子你可能不知道的十件事1、上帝粒子从哪里来?物理学家普遍认为,上帝粒子来源于宇宙大爆炸。

事实上,宇宙大爆炸被认为是包括上帝粒子在内的一系列基本粒子的最初起源。

2、上帝粒子如何使其他粒子产生质量?上帝粒子会形成遍布宇宙空间的希格斯场,一些粒子在希格斯场中运动,就像在糖浆中穿行,因受到阻力而变得凝滞,粒子由此获得质量。

希格斯和恩格勒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希格斯和恩格勒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希格斯和恩格勒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作者:暂无来源:《上海经济》 2013年第11期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彼得·W·希格斯(Peter W. Higgs)和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获得。

Peter W. Higgs,英国公民。

1929年出生于英国纽卡斯尔。

1954 年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目前为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F r a n ? o i s E n g l e r t,比利时公民。

1932 年出生于比利时埃特尔贝克(E t t e r b e e k),1959 年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该校荣誉退休教授。

201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Peter W. Higgs 和Fran?ois Englert两位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提出的有关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的理论。

1964 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该理论(E n g l e r t 当时与现已故的同事Robert Brout 一同提出)。

2012 年7 月4 日,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 E R N 粒子物理实验室里,发现了所谓的希格斯粒子(亦称“上帝粒子”),证实了他们的理论。

CERN 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也许是目前为止,人类建造出的最大、最复杂的机器。

来自A T L A S 和C M S 的两个研究小组从L H C 的数十亿粒子对撞中成功获取了希格斯粒子。

伦敦科学博物馆祝贺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罗杰·海菲尔德——伦敦科学博物馆外部事务主任,在对撞机展览开幕之前的201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表示热烈祝贺。

他认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了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名单, 结束了追寻新基本粒子篇章——这是至今最伟大的智慧探索。

伦敦科学博物馆的馆长I a nBlatchford 也指出:这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的科学家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完成的一个惊人的工程学壮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2013年10月08日19:00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127)119
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图为恩格勒和希格斯。

中新网10月8日电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又称上帝粒子(God particle),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

它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

它可以帮助解析为何其它粒子会有质量。

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

2011年12月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

但经考虑实验其它误差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

2012年7月4 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特征有吻合之处。

201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7日已经揭晓,3位科学家因对细胞运输系统的研究而共享殊荣。

他们分别是:来自耶鲁大学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M•罗斯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国科学家兰迪•W•谢克曼、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

8日物理学奖揭晓之后,化学奖和文学奖将分别于9日和10日宣布。

11日和14日,和平奖和经济学奖也将陆续揭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