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6.4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9课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9课淮阴侯列传【学习导引】《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写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传记,几乎每一位读者都为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
课文截取了韩信一生中三个典型的片断:贫贱的早年、大显身手的青壮年、悲惨的人生结局。
学习本文,最主要的是能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尤其是悲惨的人生结局中读出点什么、悟出点什么,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在叙事中细节很有表现力,且蕴含深沉、丰富的情感。
读此文千万不可忽略这一表达特点。
【文本卡片】一、人物名片韩信本是个平民百姓,开始投靠项羽,后逃跑投奔刘邦,由于不受重用,又逃跑,被萧何追回并力荐给刘邦,封为大将。
他熟谙兵法,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战例。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之一;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著有兵法三篇。
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吕后之手,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确实不假。
二、文化常识古代的“十二时”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出一种特殊的纪时法——“十二时”,它把一昼夜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叫“时辰”。
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它们正好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这样就形成了别称,如“夜半”又叫“子夜”。
古人习惯上每天吃两顿饭,其中,“食时”是古人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时到9时,早饭叫“餐”;“晡时”是第二顿饭之时,指每天的15时到17时,晚饭叫“飧”。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项羽本纪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3分) A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B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D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解析 A 项,“繇”同“徭”。
答案 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又不肯竟.学 竟:竟然 B .何兴之暴.也 暴:暴力 C .乃持项王头视.鲁 视:察看 D .才气过.人 过:超过 解析 A 项“竟”应为“使……完毕”的意思;B 项“暴”应为“迅速、突然”的意思;C 项“视”同“示”,“出示、展示”之意。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封于.项与籍避仇于.吴中 B.⎩⎨⎧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为其.守礼义 C.⎩⎨⎧ 梁以.此奇籍无不一以.当十 D.⎩⎨⎧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何楚人之.多也解析介词,因为/介词,用。
A项,介词,在;B项,代词,他(指项羽);D 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C.项王至阴陵,迷失..道D.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解析A指“身边的下属”;B指“地方方圆”;D指“治理”。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项王军壁.垓下”的“壁”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B.项梁怒.之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解析例句与C项加点字均为名词作动词;而A项“亡”为使动用法;B项“怒”为为动用法;C项“师”为名词用动词;D项“王”为使动用法。
答案 C6.下列各句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3分)A.尚不觉寤而不自责B.与籍避仇于吴中C.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D.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解析D是被动句。
A是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C为定语后置句。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6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解析
淮阴侯列传题韩信庙[宋]钱若水筑坛拜处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已深。
隆准若知同鸟喙,将军应有五湖心。
【内容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歌的容量很大,区区二十八个字,简直涵盖了一部《淮阴侯列传》。
开头两句说,汉王刘邦虽然筑拜将坛,拜韩信为大将,对他极度重用,但是,韩信已经遭到深深的疑忌。
三、四两句说:若知道刘邦和勾践一样,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狠心屠戮功臣,韩信(将军)应该像范蠡那样早早地离开。
隆准,高鼻子,指刘邦;鸟喙,指勾践(越王长颈鸟喙);五湖心,指急流勇退之心。
诗中通过用典、述史、刻画、议论等多种手段,把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讲得条理分明,有理有据。
我们可以从中悟解咏史诗的作法。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爨.(cuàn) 喋.血(dié) 馈.粮(kuì) 辎.重(zī) 裨.将(pí) 晨炊蓐.食(rù) 拊.循(fǔ) 绐.(dà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晨炊蓐食(“蓐”同“褥”)(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3)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4)亦已罢极(“罢”同“疲”)(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6)上怒曰:“亨之。
”(“亨”同“烹”)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食⎩⎪⎪⎨⎪⎪⎧常从人寄食.饮(名词,读shí,可吃之物)大丈夫不能自食.(动词,读sì,自食,指自己养活自己)今日破赵会食.(动词,读shí,会食,集合用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动词,吃)平生衣取蔽寒,食.取裹腹(名词,食物)月盈则食.(动词,同“蚀”,亏缺) (2)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动词,讨厌)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动词,吃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满足) (3)差⎩⎨⎧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名词,参差)终如其言,一无差.错(名词,差错,错误)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名词,差别)差.强人意(副词,略微)(4)置⎩⎪⎨⎪⎧置.之亡地而后存(动词,放,安放)高帝曰:“置.之。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x
综合测试(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专题测评二(第四-六专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专题测评二(第四~六专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①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扛:举起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B.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连接,跟随②汉王数.之数:数说,责备C.①尝与鲍叔贾.贾:经商②管仲因而信.之信:相信D.①其文约,其词微.微:含蓄精深②愿得张仪而甘心..焉甘心:快意,心里舒服解析:C项,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自缪公以来B.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C.乃令张仪详去秦D.荆轲嘿而逃去解析:A项,缪,同“穆”;B项,没有通假字;C项,详,同“佯”;D项,“嘿”,同“默”。
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山东..大乱,异姓并起B.相如前进..缻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D.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解析:A项,古义为“崤山以东”,今义为“山东省”;B项,古义为“上前进献”,今义为“向前”;C 项,古义为“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为“举止行动不慌不忙”;D项,古义和今义均为“不知羞耻”。
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A.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B.公子纠败,召忽死.之C.鲍叔事.齐公子小白D.明.道德之广崇解析:B项与例句是为动用法;A、C两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B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B.大王来何操C.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D.管仲既用,任政于齐解析: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D项为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答案:D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推此类以绳当世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B.分财利多自与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C.《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解析:A项,目的连词,“用来”/在。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项羽本纪演练+Word版含解析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毋妄言,族.矣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B .令诸君知天亡.我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C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顾.计不知所出耳 解析:选C 。
A 项,动词,灭族;名词,类。
B 项,动词,此处为使动用法,使……亡;动词,消亡。
C 项,动词,阻挡。
D 项,动词,回头;副词,表轻微转折,不过,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封于.项与籍避仇于.吴中 B.⎩⎪⎨⎪⎧ 梁以.此奇籍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C.⎩⎪⎨⎪⎧ 是何楚人之.多也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王翳取其.头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解析:选B 。
A 项,介词,在。
B 项,介词,因为;介词,用。
C 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代词,他,指项羽。
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B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D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解析:选A 。
A 项中“繇”同“徭”,其他均无通假,但值得注意的是,“忼”“被”“当”均不是通假字,因为它们本身的意思能满足句子的表意要求。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 C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D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解析:选B 。
A 项,古义,身边的下属;今义,方位名词,表概数或左和右两个方向,作动词讲时为支配、操纵。
C 项,古义,地方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D 项,古义,治理;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5.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A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B.与籍避仇于吴中C.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解析:选A。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6.4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一、基础巩固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A.漂.洗(piǎo)商贾.(gǔ)井陉.(xíng)渫.血(dié)B.馈.粮(kuì)辎.重(zī)间.道(jiàn)嗟.乎(jiē)C.萆.山(bì)裨.将(bì)首虏.(lǔ)赤帜.(zhī)D.鞅.鞅(yàng)陈豨.(xī)蒯.通(kuǎi)樊哙..(fàn kuài)解析:A项,“渫”应为“喋”;C项,“裨”读“pí”,“帜”读“zhì”;D项,“樊”读“fán”。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无行:没有好的品行B.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建:树起C.兵遂乱,遁走..遁走:潜逃D.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购买解析:D项,“购”应解释为“悬赏”。
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今如.此避而不击②如.我能将几何B.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②吾为公从.中起C.①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②水上军开入.之D.①陛下不过能将.十万②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解析:A项,均为动词“像”。
B项,动词,跟从;介词,自。
C项,动词,进入;使动用法,使……进入。
D项,动词,带领;名词,将领。
答案:A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信乃.使万人先行②大王乃.肯临臣B.①欲发以.袭吕后、太子②信与张耳以.兵数万C.①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②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D.①吾哀王孙而.进食②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解析:A项,于是、就;竟然。
B项,目的连词,用来;率领。
C项,均为“况且”。
D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10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6.4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解析.docx
淮阴侯列传一、基础巩固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A.漂.洗(piǎo)商贾.(gǔ)井陉.(xíng)渫.血(dié)B.馈.粮(kuì)辎.重(zī)间.道(jiàn)嗟.乎(jiē)C.萆.山(bì)裨.将(bì)首虏.(lǔ)赤帜.(zhī)D.鞅.鞅(yàng)陈豨.(xī)蒯.通(kuǎi)樊哙..(fàn kuài)解析:A项,“渫”应为“喋”;C项,“裨”读“pí”,“帜”读“zhì”;D项,“樊”读“fán”。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无行:没有好的品行B.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建:树起C.兵遂乱,遁走..遁走:潜逃D.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购买解析:D项,“购”应解释为“悬赏”。
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今如.此避而不击②如.我能将几何B.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②吾为公从.中起C.①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②水上军开入.之D.①陛下不过能将.十万②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解析:A项,均为动词“像”。
B项,动词,跟从;介词,自。
C项,动词,进入;使动用法,使……进入。
D项,动词,带领;名词,将领。
答案:A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信乃.使万人先行②大王乃.肯临臣B.①欲发以.袭吕后、太子②信与张耳以.兵数万C.①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②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D.①吾哀王孙而.进食②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解析:A项,于是、就;竟然。
B项,目的连词,用来;率领。
C项,均为“况且”。
D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10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专题测评二(第四-六专题) Word版含解析
专题测评二(第四~六专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①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扛:举起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B.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连接,跟随②汉王数.之数:数说,责备C.①尝与鲍叔贾.贾:经商②管仲因而信.之信:相信D.①其文约,其词微.微:含蓄精深②愿得张仪而甘心..焉甘心:快意,心里舒服解析:C项,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自缪公以来B.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C.乃令张仪详去秦D.荆轲嘿而逃去解析:A项,缪,同“穆”;B项,没有通假字;C项,详,同“佯”;D项,“嘿”,同“默”。
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山东..大乱,异姓并起B.相如前进..缻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D.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解析:A项,古义为“崤山以东”,今义为“山东省”;B项,古义为“上前进献”,今义为“向前”;C 项,古义为“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为“举止行动不慌不忙”;D项,古义和今义均为“不知羞耻”。
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A.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B.公子纠败,召忽死.之C.鲍叔事.齐公子小白D.明.道德之广崇解析:B项与例句是为动用法;A、C两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B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B.大王来何操C.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D.管仲既用,任政于齐解析: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D项为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答案:D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推此类以绳当世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B.分财利多自与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C.《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解析:A项,目的连词,“用来”/在。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项:()A.财物财务制度创建颇有创见B.寰球环球飞行出首出手不凡C.事故圆滑世故联翩连篇累牍D.公证公正无私意气义气用事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祖本纪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高祖本纪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萧何为主.吏,主进.。
主:主管,主持。
进:指收入的钱财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易:轻视,瞧不起3、乃绐.为谒曰“贺钱万”绐:欺骗4、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必:如果5、夺其军,可.四千余人可:大约6、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属,交付,托付7、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止:居住8、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从:带领9、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谢:谢罪,道歉。
10、怀王曰:“如.约。
”如,按照,遵照。
11、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功伐:功劳。
“功”,“伐”同义。
12、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害:嫉恨13、游子悲.故乡悲:思念14、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复:免除赋税徭役。
15、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比:并列,跟……一样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黑子:黑痣2、常有大度..家人:平常人家。
大度:远大抱负..,不事家人..生产作业3、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偶语:相对私语。
4、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规约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无赖:没有才能,无可依仗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该字。
1、高祖常繇咸阳……繇:通“徭”,服徭役。
2、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3、诸所过毋得掠卤卤,通“虏”。
4、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憙同“喜”。
解同“懈”,懈怠5、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同“安堵”,安居,安定。
堵,墙。
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详:通“佯”,假装、谎称7、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同“向”。
四、解释句中的虚词。
1、而(1)隆准而龙颜(并列)(2)日夜跂而望归(修饰)(3)项羽解而东归(顺接)(4)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转折)2、因(1)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2)因张良遂略地韩地轘辕(凭借)(3)啖以利,因袭武关(趁机)(4)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就)3、乃(1)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才)(2)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就)4、以(1)始大人常以臣无赖(认为)(2)其以沛为朕汤沐邑(把)(3)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因为)五、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
语文导学苏教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六 第19课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9课淮阴侯列传——神鬼莫测的战神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2.思维:认识韩信的形象特点和悲剧人生。
3.审美:赏析叙事艺术。
学法点拨《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写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传记,几乎每一位读者都为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
课文截取了韩信一生中三个典型的片段:贫贱的早年、大显身手的青壮年、悲惨的人生结局。
学习本文,最主要的是能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尤其是悲惨的人生结局中读出点什么、悟出点什么,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在叙事中细节很有表现力,且蕴含深沉、丰富的情感。
读此文千万不可忽略这一表达特点。
诗美晨读题韩信庙[明]骆用卿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①。
足当蹑后犹分土,心已猜时尚解衣②。
毕竟封侯符蒯彻,几曾握手到陈豨③?英雄漫洒荒山泪,秋草长陵久落晖④![注]①逐鹿:争夺政权。
汉力微:汉王刘邦势力薄弱。
频:屡次,连续多次。
蹙(cù) :减缩。
这两句说,韩信登坛拜将后,多次打败项羽,改变了楚强汉弱的局势。
②足当蹑:足被踩。
当:受。
分土:分封土地。
解衣: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韩信穿。
楚汉相争时,项羽曾派人劝说韩信反汉助楚,韩信回答:“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夫人深信我,我倍(背叛)之恐不祥,虽死不易。
”这两句诗说,刘邦在不满韩信、猜疑韩信时,表面上还关心韩信、重用韩信,封韩信为王。
沈德潜评这两句诗说:“极写汉高诡诈,而淮阴之冤自在言下遇之。
”③这两句说,韩信没有听蒯彻的话,也未必与陈豨密谋反叛。
骆用卿对《史记》的记载表示怀疑,所以诗中说“几曾”。
④漫洒:别洒。
长陵:刘邦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两句是安慰韩信的英魂不必伤心,刘邦也不免一死,其陵墓一片凄凉。
[赏析]明代李梦阳认为这首诗是“淮阴庙绝唱也”。
诗首联概括韩信的作用,颔联说明韩信早已被刘邦猜忌,颈联为韩信造反辩护,尾联借景抒发了对韩信的安慰之情。
史记答案(苏教版高中)
《史记选读》期末复习卷答案一、《项羽本纪》1.解析A项,“繇”同“徭”。
答案 A2.解析A项“竟”应为“使……完毕”的意思;B项“暴”应为“迅速、突然”的意思;C项“视”同“示”,“出示、展示”之意。
答案 D3.解析介词,因为/介词,用。
A项,介词,在;B项,代词,他(指项羽);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4.解析例句与C项加点字均为名词作动词;而A项“亡”为使动用法;B项“怒”为为动用法;C项“师”为名词用动词;D项“王”为使动用法。
答案 C 5.解析A项,暴:突然,迅速。
答案 A6.解析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③④均是表并列的连词。
答案 B7.解析都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也都是状语后置句。
②为一般句子;④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8.解析A项,功绩主要为推翻暴秦。
B项“身死东城……不自责”是性格特点而非过失。
D项,应为功过褒贬适当。
答案 C9.翻译(1)秦施行暴政,陈涉首先发难,豪杰蜂拥而起,相互争夺,多到难以数得清。
(2)五年就失掉了自己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实在是大错。
《魏公子列传》答案:1.解析B.“乡”同“向”。
答案 B2.解析D.伐:功劳,功绩。
答案 D3.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介词,表被动。
A.动词,认为;C.动词,难为;D.介词,替,给。
答案 B4.解析①②,代词,他;③④,结构助词,的;⑥,代词,我;⑧,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B5.解析A指“结亲”;C指“用来……”;D指“有德行的人”。
答案 B6.解析A为意动用法,BCD均为使动用法。
答案 A7.解析例句和D项均为被动句。
A为宾语前置句;B为主谓倒装句;C为判断句。
答案 D8.解析D.资:蓄积。
答案 D9.B(多次,数次;A率领∕因为;C功效,作用∕功绩,功劳;D 辞别/认错,道歉)10.解析④⑥为公子向侯生问计。
答案 B11.答案(1)把打算同秦军决一死战的原因、情况全都告诉了侯生。
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学习8第段:被贬之后
1、教师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 有关内容。
二、学习9—10段:“谋反”被诛 1、教师补充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 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
精品课件
韩信之死
——《淮阴侯列传》自学研讨
精品课件
易中天——
韩信,一代名将, 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 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 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 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 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 能反叛时涉嫌谋反。
• 蒯生曰:“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 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
尽而猎狗亨。”
•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
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
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后数日,蒯通复说曰
精品课件
3、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 人。”联中“一知己”和 “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 指萧何,“两妇人”指的 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 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 败之由。
精品课件
漂母祠
➢信由此日夜怨望 ➢相国绐信曰 ➢陛下安得而夷之 ➢冤哉亨也 ➢余视其母冢,良然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众辱之曰 亭长妻患之 大丈夫不能自食 中情怯耳
精品课件
给饭,送饭 当众 厌恶 养活 内心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贫:缺吃少穿;穷:不得志、不显贵。两者不
同。 行:品行 得:能够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 之,乃晨炊蓐食。 常:通“尝”,曾经
患:以之为患,可译为“嫌恶” 晨炊蓐食:“晨”“蓐”名作状。蓐通“褥”。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六 第19课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9课淮阴侯列传神鬼莫测的“兵仙”——韩信韩信(?—前196年),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西汉开国功臣,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被贬为淮阴侯。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参与整理兵家著作,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均已失传。
千古悲剧第一人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破。
汉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本文记载了韩信一生的几个事迹片断,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与累累战功。
他功高于世却落得个被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对此,作者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和无限的感慨。
一、通假字1.乃晨炊蓐.食同“褥”,译为“床”2.不能死,出我袴.下同“胯”,译为“两腿间”3.于是信孰.视之同“熟”,译为“仔细”4.俯出袴下,蒲伏..同“匍匐”,译为“爬”5.虏魏王,禽.夏说同“擒”,译为“擒拿”6.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同“麾”7.亦已罢.极同“疲”,译为“疲惫”8.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同“蔽”,译为“隐蔽”9.背水陈.同“阵”,译为“摆好阵形”10.诸将皆莫信,详.应曰同“佯”,译为“假装”11.信乃解其缚,东乡.坐同“向”,译为“面向”12.右倍.山陵同“背”,译为“背后”13.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则鞅鞅..同“怏怏”,译为“不满意”1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同“否”15.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同“叛”,译为“背叛”16.上怒曰:“亨.之。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第六专题《淮阴侯列传》Word版含答案
《淮阴侯列传》教案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专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
课文不算难懂,选文较长,属教学篇目。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本文的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
课堂以自学练习为主。
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做问题探讨。
另外,这个节选安排得不好,删去的内容非常影响对人物的理解,教学中宜补充。
专题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着重学会组合调控各种材料,学会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本文目标:了解《淮阴侯列传》所叙内容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疏通课文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淮阴侯列传》,本文是其中的节选,这个节选的部分不太好,节选的文字影响对人物的理解,学习中,我们将给大家补充出删去的部分。
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韩信出身于平民百姓,开始投靠项羽,后逃跑投奔刘邦,由于不受重用,又逃跑,后被刘邦的谋臣萧何追到并力荐给刘邦,封为大将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克,建功赫赫。
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在楚汉战争胶着状态下,有一个士人蒯通建议他不必再帮刘邦,与楚汉鼎立三足,可他没有听,胜利后,刘邦突然袭击,解除他的兵权,后来又以谋反罪将他逮捕,几乎杀头,最后与一庄反案牵连,而被吕后诱杀。
三、朗读并翻译1、第1段(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行,品行)又不能治生商贾——(治生,谋生;商贾,做买卖)常从人寄食饮——(寄,寄靠)不为具食——(具,准备)(2)指名翻译(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项羽本纪》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能力自测能力自测平台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尝与鲍叔贾②鲍叔不以我为怯③故其称曰④下令如流水之原⑤知与之为取⑥管仲因而伐楚⑦孔子小之⑧匡救其恶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 而心目耳力俱穷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D 穷凶极恶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 管仲囚焉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 子孙世禄于齐D 吾幽囚受辱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 吾从而师之C 鲍叔终善遇之D 吾妻之美我者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A 召忽死在这件事上B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C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D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7、“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1)解释下列词语:①世禄:②多:(2)翻译这段文字: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平仲婴者,菜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是石父请绝。
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尼,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淮阴侯列传演练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愤:启发B.读《易》,韦.编三绝韦:牛皮C.君子亦有穷.乎穷:困厄,困窘D.孔子知弟子有愠.心愠:善良解析:选C。
A.愤:内心有所郁结;B.韦:熟牛皮;D.愠:怨恨,生气。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黯然而黑,几然而长B.夫子盖少贬焉C.约其文辞而指博D.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解析:选D。
A.“几”同“颀”;B.“盖”同“盍”;C.“指”同“旨”。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B.吾道不行..矣C.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D.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解析:选D。
分别处于适当的位置。
与今义相同。
A.古义:耳聪目明;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B.古义:不能实行;今义:不被允许,不中用和不好。
C.古义:繁盛的样子;今义:文雅的样子。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予一以贯之B.人之不我行也C.不容何病D.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解析:选D。
A、B、C项都为宾语前置,D项为定语后置。
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一狼人.立而啼②以太牢祠.焉③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④孔子学鼓琴而师.襄子⑤学者宗.之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A。
①名词作状语,②名词作动词,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④⑤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练习:专题六+课时跟踪检测(十七)淮阴侯列传+Word版含答案
课时追踪检测(十七 )淮阴侯传记(时间: 40 分钟满分:56分)一、基础知识 (25 分,选择题每题 3 分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一市人皆笑信一:一个.B.师事之师:老师.C.而天下已集.集:齐集D.信由这天夜怨望.望:恼恨分析:选 D A 项,“一”应为副词,全,整个; B 项,“师”应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同样; C 项,“集” ,同“辑”,平定; D 项,“望” 与“怨” 构成同义复词。
2.以下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A.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又可尽亨之邪B. 右倍山陵,前左不泽于是信孰视之C. 相国绐信曰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D.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分析:选 C C 项,“相国绐信曰”中无通假字。
3.在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B.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C.乃晨炊蓐食 D .欲东下井陉击赵..分析:选 A A 项“ 饭” 带了宾语,是名词作动词;B、 C、D 三项均是名词用在谓语动词前,又不作谓语的主语,是修饰谓语的状语,所以均为名词作状语。
4.以下各句中增补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为()A .还报,(信 )则大喜B.食时信往,(亭长 )不为具食C. (信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D. (人 )再至,陛下乃疑矣分析:选A B 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亭长妻”;C 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广武君”;D 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人言”。
5.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归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韩信认为,固然陈豨是皇上相信的臣子,但假如有人揭发说他反叛,长此以往,皇上也会率兵围歼。
陈豨一直知道韩信的雄才大概,对这类说法,陈豨特别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冒犯了他,韩信把他软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这位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侯列传一、基础巩固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A.漂.洗(piǎo)商贾.(gǔ)井陉.(xíng)渫.血(dié)B.馈.粮(kuì)辎.重(zī)间.道(jiàn)嗟.乎(jiē)C.萆.山(bì)裨.将(bì)首虏.(lǔ)赤帜.(zhī)D.鞅.鞅(yàng)陈豨.(xī)蒯.通(kuǎi)樊哙..(fàn kuài)解析:A项,“渫”应为“喋”;C项,“裨”读“pí”,“帜”读“zhì”;D项,“樊”读“fán”。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无行:没有好的品行B.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建:树起C.兵遂乱,遁走..遁走:潜逃D.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购买解析:D项,“购”应解释为“悬赏”。
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今如.此避而不击②如.我能将几何B.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②吾为公从.中起C.①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②水上军开入.之D.①陛下不过能将.十万②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解析:A项,均为动词“像”。
B项,动词,跟从;介词,自。
C项,动词,进入;使动用法,使……进入。
D项,动词,带领;名词,将领。
答案:A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信乃.使万人先行②大王乃.肯临臣B.①欲发以.袭吕后、太子②信与张耳以.兵数万C.①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②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D.①吾哀王孙而.进食②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解析:A项,于是、就;竟然。
B项,目的连词,用来;率领。
C项,均为“况且”。
D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10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
非臣所及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爨:灶台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罢:同“疲”,疲劳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佯,假意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排开阵势解析:A项,爨,名词用作动词,烧火做饭。
答案:A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B.千里馈粮..,士有饥色C.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D.兵遂乱.,遁走解析:B项,“馈粮”是“运输粮食”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馈”只有“赠送”的义项。
答案:B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敢引兵遂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B.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吾其还也C.何以加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赵军望见而大笑吾恂恂而起解析:A项,乃,分别作“才”“却”讲;B项,其,分别作指示代词和表商榷的副词使用;C项,以,两句中均为介词,可作“用”讲;D项,而,在前一句中是承接两个行为的连词;在后一句中表修饰关系,用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
答案:C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汉军)野无所掠B.(韩信派出的侦探)知其不用,还报C.水上军开(赵军)入之D.善。
(将军韬略)非臣所及也解析:C项,省略的应为“韩信带领的队伍”。
答案:C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教义,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汉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解析:A项,李左车在当时并未预见韩信定会背水而战。
B项,“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既非汉军擂鼓出征时的举动,也非韩信亲领。
C项,没有领会原文“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
答案:D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2)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答案:(1)韩信于是派一万人打先锋,出了隘口,背靠河水排开阵势。
(2)在那种形势下,不得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命奋战;如果留下退路,都会逃跑,哪里还能留住并指挥他们作战!(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
信亡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以策干.项羽干:求取。
B.与语,大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C.何来谒.上谒:拜见。
D.顾.王策安所决耳顾:回头看。
解析:D项,“顾”解释为“只是”。
答案:D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此乃.信所以去也②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B.①王曰:“以为..怯..大将。
”②一市人皆笑信,以为C.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D.①汉王之.入蜀②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解析:A项,副词,表判断;副词,就。
B项,任命(他)做;认为。
C项,均为助词,附在其他词或短语之后,构成名词性短语。
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们。
答案:C13.以下六句都是萧何的话,分别编为四组,全是直接希望汉王重用韩信的一组是()①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③顾王策安所决耳④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⑤虽为将,信必不留⑥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解析:①解释自己“亡”的原因;③询问汉王的决策;⑥指出汉王傲慢无礼,希望他慎重对待拜将一事。
答案:B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
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B.萧何认为韩信是位奇才,后来听说韩信和几十个军官半路上一起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C.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
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了。
D.军官们听说汉王要筑坛拜大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解析:B项,“韩信和几十个军官半路上一起逃跑”与原文不符。
答案:B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3)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答案:(1)汉王不是想打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2)韩信见萧何等人已经向刘邦作了多次推荐,而刘邦总是不肯重用自己,于是他也跑了。
(3)您要是想永远在这里当汉王,那您就用不着韩信;您要是想出去夺天下,除了韩信没人能跟您共谋大事。
参考译文:等到天下大乱,项梁的兵马来到淮北时,韩信杖剑从军,投在了项梁的部下,但默默无闻没有人赏识他。
后来项梁兵败身死后,韩信遂跟了项羽,项羽只让他当了一个侍从角色的郎中。
他曾多次给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未采用。
后来当刘邦被封为汉王,率领部下入蜀,韩信遂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但在刘邦这儿也没能受到赏识,只当了个管理粮草的连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