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大规模侵权问题的法经济学分析
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
作者简介: 唐斌,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 司武汉分公司企业发展部。 中图分 类号 : D 9 2 3 文献标 识码 : A
更多 的运用 博 弈论 的方 法研 究社 会关 系 中个 体策 略行动 的成 本 害方 能否达成 一系列 可 以执 行的契 约 , 而 能否达成 可执行 的契约
对 各种备 选项 进行 成本 收益分 析 。 收益, 使法律 成 为社 会工程 。 因而法 律 的经济 分析 方法 引起 了学 则需要 根据 掌握 的 各种 信 息 , 者 的广 泛 关注 。
1 . 资源 的稀 缺性
二、 侵权 行 为的经 济 分析 ( 一) 促 使社 会成本 最 小化 的解 决方案 一汉 口公 式
法律经 济分析 学的基 本思路 是 : 首 先笼统 的对保 护方案进 行
社会 效用 。然 后 ,选择 保护 方案 中社 会效 用最 大 的那一 种 。最
资源 是 人类发展 的基石 , 这里 的 资源 不 仅仅 指森 林 、 水、 阳光 成本 收益分 析 , 将 一方 的获 利减 去另 一方 的损 失, 比较其 各 自的 等 自然 资源 , 还包 括 文化 、 政治、 法律 等一切 可彼 人利 用 的资源 。
资源 的稀 缺性是 指 资源 的增加 与人 类的欲 望相 比, 远远 落后 于人 后 , 对保 护方案 细化 , 选择 能使 社会 成本 最小 的方 案 。看 哪一 方
类 社会 对 资源 的需求 。 所 以在 资源稀 缺 的社会 体 系中 , 如 何对 资 可 以用 比其实 际选择 中付 出的成本 更 小避 免事 故 的发的基 本思 维模式 , 反映 在经济 学上 , 就 是效 率 的基 本 内容 。 提 高社 会效 率 , 解 决交 易成本 问题 尤为 重要 , 科 斯 的交易成
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责任与处罚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责任与处罚案例分析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威胁。
为了维护公众的健康和利益,相关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对违法行为给予了相应的处罚。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食品安全问题案例,来深入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责任及相应处罚。
一、案例一:以次充好的食品某食品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过期食材,并在标签上虚构了生产日期,以次充好,误导消费者。
该公司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41条的规定,即“生产者不得对食品进行标注、标牌等不真实、虚假的宣传,或者不按照标注宣传的进行生产。
”根据该法规,该食品公司将会面临罚款和行政处罚的处罚措施。
二、案例二:添加违禁添加剂的食品某餐饮店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将违禁添加剂掺入食品中,这种行为致使多名食客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1 条的规定,制造、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刑法的相关罪名。
该餐饮店的行为被认定为刑法中的“制造有毒、有害食品罪”,将面临牢狱之灾并处罚款。
三、案例三:销售过期食品某超市在陈列货架上明知摆放了过期的食品,却仍继续销售给消费者,导致部分消费者食用后出现不适症状。
该超市的行为也明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的相关规定。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55条的规定,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面临督促改正、罚款等处罚措施。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0条规定,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销售的,可以处以罚款等处罚。
因此,该超市将被处以罚款,并要求整改。
四、案例四:擅自添加药物的食品某食品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擅自添加了处方药物,以提高食品的美味度。
这种行为既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58条的规定,即“生产者不得以技术要求等为由,非法添加药物、农药、添加剂等添加物品。
”也违反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对一起食品违法案件定性及法律适用的分析
FUJI AN QUALI TY & TECHNOLOGY SUPERVI SI ON
分析
对一起食品违法案件
定性及法律适用的分析
■文/ 吴振祥 柯仕龙 叶美震
案 情: 根据监督 抽查计划,某县质监局于 2011年8月10日 对该县甲食品有限公司 生产的酥性饼干进
行抽样,执法人员从标注为“合格品”成品仓库,按照抽样规定抽取样品送检,市质检所依据GB/ T 2098 0-2007《饼干》国家标准检 验,并出具了《检验报告》,该报告 判定本次抽检不合格,不 合格项为菌落总数超标,标准要求≤750cf u/g,实测值4, 300cf u/g,其他检验项目合格。县质 监局根据《检验报告》立案调查,执法人员查明以下事实:甲公司认可检验结果,不 申请复检; 该批不合格 产品于2011年8月2日生产,共 生产80箱(5kg/箱),至立 案时已全部出厂销售,出 厂价50元/箱,成本价45元/箱,违法所得400元,货值金额4, 000元。
第三种 意见认为,菌落 总数属致病性微生 物,酥
30 2012年 第8期
案例
FUJI AN QUALI TY & TECHNOLOGY SUPERVI SI ON
分析
吴振祥 柯仕龙 叶美震
案 情: 根据监督 抽查计划,某县质监局于 2011年8月10日 对该县甲食品有限公司 生产的酥性饼干进
分 析:
究竟 哪一种意见是正确 的?食品菌落总数超标 , 能否依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定性与处罚?
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 件 、培养温度和时 间等)每克(每毫 升)检样所生 长 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国家标准将其规定为:在需氧情 况下,37℃培养48h,能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的细 菌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 并不表示实际 所有细菌总数 , 它 不能区分其中细 菌的种类,其测定 是用来判定食 品 被 细菌污染的程度 ,它反映食品在生 产过程中是否 符 合 卫生要求,以便 对被检样品做出适 当的卫生评价 。 在 食品标准里要求 检验菌落总数的, 一般会同时检 验 大 肠菌群和几种常 见致病菌,若致病 菌未检出,菌 落 总 数超标就不是严 重问题,其超标只 是反映了生产 过 程 卫生状况。如果 操作人员洗手消毒 不彻底,杀菌 效 果 不好等都有可能 造成菌落总数超标 ,但一般不会 对 人体健康造成实质危害。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解读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解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权益保护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为了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本文将对该法进行解读,并结合相关案例,探讨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权益保护。
一、食品安全法的背景和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律,于2009年通过并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
该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法律依据。
食品安全法的核心目标是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该法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食品安全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公开和知情权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食品信息,包括食品的成分、营养价值、生产日期等。
消费者有权了解食品的相关信息,以便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2. 质量安全保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不得生产、销售劣质、伪劣食品。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有权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
3. 欺诈行为禁止: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采取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欺诈行为。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有权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不受欺骗和误导。
4. 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追溯制度,确保食品的可追溯性。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追溯到具体的生产环节,从而追究责任。
三、案例分析:毒奶粉事件以2008年发生的中国毒奶粉事件为例,该事件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起事件中,多家奶粉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掺入有害物质,导致大量婴幼儿中毒甚至死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有责任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不得生产、销售劣质、伪劣食品。
食品企业面临的犯罪责任问题
食品企业面临的犯罪责任问题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食品企业作为直接从事食品生产的主体,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犯罪责任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探讨食品企业面临的犯罪责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食品企业的法律责任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承担着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食品企业应当保证其生产、经营的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不得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食品企业将面临行政处罚、刑事追责等可能性。
同时,食品企业还要承担侵权责任,对消费者和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二、食品企业常见的犯罪问题1. 欺诈行为在食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一些不良企业为了牟取暴利,可能采取欺诈行为,如虚假宣传、虚标产品等。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广告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会直接威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2. 生产销售劣质食品为了追求高利润,一些食品企业可能采用低质量原料、使用不合格添加剂等方式生产劣质食品。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也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 食品污染食品污染是食品企业面临的另一个犯罪问题,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添加物超标等。
这些污染问题往往源于企业的不合规操作或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三、解决食品企业犯罪责任问题的对策1.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食品企业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大对食品企业的执法力度,加大从严处罚力度,为食品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2. 加强监管机制加强食品企业的监管机制,建立完善的食品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通过对企业的信用评估和动态监管,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的违法行为,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3. 提升企业自律意识食品企业应树立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生产流程,严格把控产品质量。
法律案例分析食品安全(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将围绕一起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进行分析。
二、案情简介2019年10月,消费者王女士在某大型超市购买了某品牌鸡蛋,回家后发现鸡蛋表面有大量黑斑。
王女士认为该鸡蛋存在质量问题,可能是由于鸡病导致的,于是向超市进行了退货并要求赔偿。
超市在接到王女士的投诉后,进行了调查,认为鸡蛋表面黑斑属于正常现象,拒绝退货和赔偿。
王女士遂将超市诉至法院,要求超市退还货款并赔偿其损失。
三、争议焦点1. 鸡蛋表面黑斑是否属于产品质量问题?2. 超市是否应当承担退货和赔偿责任?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鸡蛋表面黑斑可能是由鸡病引起的,这表明鸡蛋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因此,超市应当承担退货和赔偿责任。
五、案例分析(一)鸡蛋表面黑斑是否属于产品质量问题在本案中,鸡蛋表面黑斑可能是由于鸡病引起的,这表明鸡蛋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鸡蛋表面黑斑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鸡蛋表面黑斑属于产品质量问题。
(二)超市是否应当承担退货和赔偿责任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在本案中,超市销售存在质量问题的鸡蛋,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质量负责。
因此,超市作为食品经营者,应当承担退货和赔偿责任。
六、启示1. 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购买商品时注意查看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维权。
法律经济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中国各地的出租车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8年,中国某市出租车司机因不满网约车平台对市场的冲击和自身权益受损,发起了大规模罢工。
本次罢工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成为法律经济学案例分析的良好素材。
二、案例分析1. 问题界定本次罢工事件的核心问题是出租车司机与网约车平台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方面,网约车平台的低价竞争导致出租车订单量下降,司机收入减少;另一方面,网约车平台对市场规则的改变,使得出租车司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 法律分析(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出租车司机与出租车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双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网约车平台的低价竞争是否违反了合同法中的公平竞争原则,需要进一步分析。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网约车平台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是否存在垄断行为,需要监管部门进行调查。
如果存在垄断行为,将违反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约车平台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如果网约车平台存在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将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 经济学分析(1)外部性:网约车平台的低价竞争对出租车行业产生了外部性影响,导致出租车司机收入下降。
这种外部性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公共物品:出租车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保障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3)市场失灵:在出租车行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垄断等因素,市场失灵现象较为严重。
政府应加强监管,促进市场竞争。
4. 政策建议(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约车平台的监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出租车司机的合法权益。
(2)提高出租车司机的收入:通过调整出租车收费标准、提高出租车公司补贴等方式,提高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水平。
(3)优化出租车行业管理:加强对出租车公司的监管,提高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
三、结论本次罢工事件反映了出租车行业在市场变革中的困境。
食品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食品法律法规。
本文以某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为例,分析食品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不足,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借鉴。
二、案例介绍某地一家知名食品生产企业,长期使用不合格的原料生产食品,并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大量违禁添加剂。
这些食品流入市场后,被消费者购买食用,导致多人出现食物中毒现象。
经调查,该企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
三、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不得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不得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
”该企业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食品,并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违禁添加剂,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2)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不得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该企业生产的食品存在质量问题,属于假冒伪劣产品,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
2. 法律责任分析(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食品,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该企业生产、销售伪劣食品,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涉嫌构成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罪。
(2)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并可以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食品的;……”该企业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食品,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食品安全法》“十倍赔偿”制度的法理分析与现实考察
《食品安全法》“十倍赔偿”制度的法理分析与现实考察作者:李岩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9期摘要:《食品安全法》中确立了“十倍赔偿”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这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有效遏制食品侵权事件的发生。
但该项制度实施以来,遇到了“举证难”、“赔偿数额不合理”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基于对惩罚性赔偿的法理分析,同时结合对相关实例的研究,旨在为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制度;法理基础;完善中图分类号:X8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149-02一、问题的提出我国《食品安全法》以全新视角构建了食品安全法律保障制度,其确立的“十倍赔偿”制度一直备受瞩目。
新制度增强了人们的消费信心,有利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但是,各地出现类似纠纷时,处理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障碍。
本文基于对惩罚性赔偿的法理分析,同时结合对相关实例的研究,旨在为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二、“十倍赔偿”制度的理论探究“十倍赔偿”属于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
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也称示范性赔偿(exemplary damages) 或报复性赔偿(vindictive damages),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1] 。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英美法系中普通法的一种法律救济措施[2]。
最早确立于英美侵权行为法中,如今已在英美法系国家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为诸多大陆法系国家所借鉴。
此前,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立法上应用范围比较狭窄,而且在赔偿数额方面仅规定为“一倍”。
此次《食品安全法》中“十倍赔偿”的规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立法实践中都是很大的突破。
实际上,在《食品安全法》中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其深层次的法理基础。
(一)《食品安全法》中赔偿责任的属性笔者认为,《食品安全法》中赔偿责任的经济法属性,是在《食品安全法》中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最深层次的法理基础。
食品大规模侵权问题的法经济学分析
文章编号:10 —18 2 1 )1 — 20— 7 0 1 4 X I0 1 2 00 0
商 业 研 究
食 品 大 坝 螟 侵 权 问 题 帕 法 经 济 学 分 析
王芝泉 。刘晋 浩
( .东北林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 ,哈尔滨 10 4 ; 1 500 2 .北京林业大学 工学院,北京 I0 8 )  ̄ 0 5 0
摘 要 :现 代 食 品 生 产 对 于 科 技 过 于 依 赖 , 而 且 对 短 期 经 济 利 益 盲 目追 求 。 由 于 违 法 成 本 过 低 、
政府 监管不 力等 ,导致食 品 大规模 侵权 行 为频发 。食 品侵权 行 为往往 表征 为食 品 大规模 侵 权行 为,食 品大规模侵权行 为受 害人数 众 多 ,损 害后 果严 重 ,具有 隐蔽性 ,呈现 常 态化 的 态势 。这 种 大规模 侵权行 为对传统侵权 法运行 模 式提 出了挑 战 ,使 侵权 归责价值 基 础 变迁 。侵 权救 济 制 度模 式发生 变换 。因此 ,对 受害者 的救 济应 由单一 的侵权 救 济转 向 为综合 救 济 。理性 实现 企 业
WAN Z i u n . L U Jn—h o G h —q a ’ I i a
《 . h o eeo n i ei n ehooy N r at o t n e i 。 ab 5 00 , h a; 1 TeC lg l fE g er g ad Tcnl , ot s F r r U i rt H ri 104 C i n n g e h s y v sy n n 2 TeC lg E gne n , e gF r t n rt, ei 0 0 5 C i ) . h oeeo n i r g B n oe r U i sy B in 10 8 - h l f e i sy v i e jg a n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于 非 正 式制 度 的正 作 用 , 民众 监 督 、 私 奉 献 等 便会 相 关 食 品安 全 监 管 机 构质 量 检测 报 告 也 缺 少 定 期 公 无 普 遍存 在 。我 国长期 注 重经 济增 长 , 经 济发 展 质 量 布 制 度 , 对 消费 者 难 以通 过政 府 和市 场 获得 企 业及 产 品
我 国食 品安全信用问题 的最 大症结 , 在于守信激
博 弈论 认 为 , 经济 中的博 弈 各 方 总是 从 自身 角 度 励与失信惩戒双重机制 的缺失 , 守信企业 的经济利益
寻 找 最优 策 略 , 而 形成 “ 从 纳什 均衡 ” 态 。不 成 熟 市 激 励 缺失 , 誉 、 权 等得 不 到保 护 , 状 信 债 失信 企 业得 不 到
在 较 大差 异 , 消费 者往 往 成 为信 息不 充 分 的 直接 受 过 去 , 而 便会 把 沙子 掺进 食糖 里 去 。 我 国在食 品管理
害者 。对 此 , 府应 更多地 改 善监管 方式 , 大公共 服 方 面有 法 不 依 、 法 不 严 等 问 题 一 直存 在 , 品行 业 政 加 执 食
度分 析 , 品安 全 问题 源 自市场 、 府和 第三 方力 量互相 博 弈的 结果 。解 决该 问题 需立足 我 国 食 政 经 济 、 会发展 环 境 , 社 有效 建 立起 企业 自律 、 府监 管 高效 、 费者 自我保 护 、 政 消 中介 组 织独 立 参
与 的治理模 式 。
优势作用。以消协为例 , 各地消协都挂靠在工商行政 织 协 调 监 管 的职 能 , 给 予 法 律 支 撑 的 同时 , 进 中 在 促
关于食品的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涉及从农产品到加工食品的多个环节,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此背景下,食品法律案件的数量也逐年上升。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对一起典型的食品法律案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2018年,某市发生一起因食用过期食品导致多人食物中毒的案件。
经调查,该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如使用过期原料、未按规定进行生产过程控制等。
同时,该食品在流通环节也存在问题,如未按照规定进行储存、运输等。
消费者在购买该食品后,食用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
三、案件分析(一)食品安全监管方面1. 生产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当对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销售。
然而,本案中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如使用过期原料、未按规定进行生产过程控制等。
这表明,企业在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存在安全隐患。
2. 流通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确保所经营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本案中,食品在流通环节存在储存、运输等问题,导致食品过期。
这说明,食品经营者对食品安全监管重视不够,未能有效履行监管职责。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1. 消费者权益受损《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本案中,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并未了解到食品的真实情况,导致食用后出现食物中毒。
这表明,消费者权益受损。
2. 消费者维权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赔偿。
本案中,消费者可以向生产者或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
国外食品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国,其转基因食品的标识问题一直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案为例,分析国外食品法律案例。
二、案情简介2015年,美国消费者联盟(Consumer Reports)和全美消费者联盟(Consumer Federation of America)等组织联合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出申诉,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
申诉方认为,消费者有权了解所购买的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而当前的自愿标识制度并不能有效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2016年,美国联邦法院裁决支持申诉方要求,判定FDA在90天内必须对转基因食品标识作出规定。
然而,FDA随后提出上诉,导致案件进入长期审理阶段。
三、法律分析1. 转基因食品标识的法律依据美国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FDCA)规定,食品标签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误导消费者。
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型食品,其标识问题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等多个方面。
2. 消费者权益保护与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获得真实、完整的信息,以便作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同时,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生产者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3. 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自愿与强制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经历了从自愿到强制的过程。
2001年,FDA提出转基因食品标识指南,要求食品生产者自愿标识转基因食品。
然而,由于自愿标识制度存在漏洞,消费者难以获得准确信息。
因此,强制标识制度应运而生。
4. 法院判决与FDA上诉美国联邦法院判决支持强制标识转基因食品,认为这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的必要措施。
然而,FDA提出上诉,引发了对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争议。
四、案例分析结论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案反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和政府监管等方面的矛盾。
经济法总论案例分析PPT课件优选全文
❖ 第五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 ,损害竞争对手:。。(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 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 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 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老干妈不正当竞争案
可编辑
❖ 贵州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公司诉湖南华越食品公 司不正当竞争案
❖ 1999年11月30日,贵阳老干妈公司以湖南华越食品公 司生产的“老干妈”风味豆豉盗用了其产品的特有名称 ,并仿冒其产品瓶贴,在消费者中造成混淆、误认,侵 犯了其合法权益,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请求:停止在被控侵权产品上使用与其产品瓶贴相近 似的包装、装潢;停止使用“老干妈”商品名称;销毁 被控侵权产品及其标识、瓶贴;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赔偿经济损失40万元并承担诉讼费用。
1
2024/10/8
老干妈不正当竞争案
可编辑
❖ 法院认为:“老干妈”作为一种地方风味豆豉的商品名称 是贵阳老干妈公司创先使用的,也是由于贵阳老干妈公 司的使用而知名的。“老干妈”三个字虽然没有独特的 创新,但由于贵阳老干妈公司的使用,使“老干妈”三 个字已经与贵阳老干妈公司及其生产的风味豆豉密切相 关,不可分割,成为了该商品的代表和象征,在社会上 说起“老干妈”,人们自然会想到它代表贵州老干妈公 司生产的风味豆豉。故“老干妈”已经具有了与其他相 关商品相区别的显著特征,应认定“老干妈”为贵阳老 干妈公司生产的风味豆豉的特有名称。
10
2024/10/8
“新东方”案的社会本位分析
食品法律案例详细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9年,某市食品安全监管局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过程中,发现某食品公司生产的某品牌方便面存在过期问题。
经调查,该食品公司存在以下违法行为:一是生产、销售过期方便面;二是未按照规定建立、保存食品生产记录;三是未按照规定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某市食品安全监管局依法对某食品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但某食品公司不服,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某食品公司是否存在生产、销售过期食品的违法行为?2. 某食品公司未按照规定建立、保存食品生产记录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3. 某食品公司未按照规定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4. 食品安全监管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三、案例分析1. 关于某食品公司是否存在生产、销售过期食品的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食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某市食品安全监管局在检查中发现某食品公司生产的方便面存在过期问题,经核实,该食品公司生产的方便面确实已超过保质期。
因此,某食品公司存在生产、销售过期食品的违法行为。
2. 关于某食品公司未按照规定建立、保存食品生产记录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保存食品生产记录,真实、完整地记录食品生产过程。
某食品公司未按照规定建立、保存食品生产记录,导致无法追溯食品生产过程,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因此,某食品公司未按照规定建立、保存食品生产记录的行为构成违法。
3. 关于某食品公司未按照规定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确保食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某食品公司未按照规定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导致生产的方便面存在过期问题。
因此,某食品公司未按照规定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的行为构成违法。
食品赔偿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9年6月,某市居民张女士在一家知名超市购买了某品牌酸奶。
食用后不久,张女士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经过医院检查,张女士被诊断为急性肠胃炎。
张女士认为酸奶存在质量问题,遂向超市和酸奶生产厂家提出索赔。
双方协商未果,张女士遂将超市和酸奶生产厂家告上法庭。
二、案情分析(一)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酸奶是否存在质量问题;2. 超市和酸奶生产厂家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3. 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
(二)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三、案例分析(一)酸奶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不得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本案中,张女士购买的酸奶在食用后导致其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且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张女士患有急性肠胃炎。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酸奶存在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二)超市和酸奶生产厂家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1. 超市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本案中,张女士在超市购买了酸奶,并因食用该酸奶导致身体受损。
因此,超市作为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 酸奶生产厂家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酸奶生产厂家生产的酸奶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张女士食用后身体受损。
因此,酸奶生产厂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1. 超市责任超市应当赔偿张女士因食用酸奶所遭受的医疗费、误工费等合理损失。
2. 酸奶生产厂家责任酸奶生产厂家应当赔偿张女士因食用酸奶所遭受的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合理损失。
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案例分析报告
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案例分析报告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涉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一些典型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及其影响。
一、案例一——销售过期食品最近,某超市被曝出售多批次过期食品的问题。
这些过期食品涉及各类食品,从饼干到牛奶,都有被恶意销售的情况。
销售过期食品不仅违背了道德底线,更是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和健康安全构成了威胁。
二、案例二——添加非法添加剂某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一种被禁止使用的添加剂,以增加商品的色泽和口感。
然而,这种非法添加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引发过敏反应等疾病。
三、案例三——假冒伪劣食品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假冒伪劣食品的案例。
这些食品通常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外包装和标签上印有一些虚假的信息。
这些假冒伪劣食品的存在不仅欺骗了消费者,还给他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四、案例四——不合格食品出口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将不合格的食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这些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严重破坏了国内食品行业的声誉和形象。
五、案例五——农药残留超标在某些农产品中,常常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
这是因为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量使用农药,导致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潜在风险。
六、案例六——假冒地理标志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将一些普通农产品冠以地理标志,欺骗了消费者,误导了市场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严重损害了农产品行业的形象。
七、案例七——食品包装欺诈某些商家使用虚假的包装和标签来营销食品,以夸大产品的功效或者质量,误导消费者。
这种欺诈行为不仅违法,还给消费者带来了经济损失和健康风险。
八、案例八——冒名顶替食品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将一些普通食品冒充高档食品,以高价销售。
这种冒名顶替行为欺骗了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对食品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关于食品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以某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为例,分析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及处理过程。
二、案例概述2019年,某地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当地一家食品加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合格的原料和添加剂,导致生产的方便面产品中含有有害物质。
事故发生后,消费者食用该产品后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三、法律法规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旨在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保障食品安全。
本案中,食品加工厂使用不合格原料和添加剂,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是我国产品质量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旨在规范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
本案中,食品加工厂生产的方便面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是我国关于刑事犯罪的法律,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具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本案中,食品加工厂的行为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四、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认定根据《食品安全法》和《产品质量法》,食品加工厂使用不合格原料和添加剂,生产出有害食品,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根据《刑法》的规定,食品加工厂的行为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2. 法律责任承担(1)民事责任:食品加工厂应承担侵权责任,赔偿消费者因食用有害食品而遭受的损失。
(2)行政责任:食品加工厂应受到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3)刑事责任:食品加工厂的主要责任人应承担刑事责任,受到相应的刑罚。
五、案例启示1. 严格执法,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漏洞。
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 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大规模侵权问题地法经济学分析摘要:现代食品生产对于科技过于依赖,而且对短期经济利益盲目追求.由于违法成本过低、政府监管不力等,导致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频发.食品侵权行为往往表征为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受害人数众多,损害后果严重,具有隐蔽性,呈现常态化地态势.这种大规模侵权行为对传统侵权法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使侵权归责价值基础变迁,侵权救济制度模式发生变换.因此,对受害者地救济应由单一地侵权救济转向为综合救济,理性实现企业责任,建立行业赔偿基金,从而构建和完善多元化受害人救济制度.关键词:食品安全;大规模侵权;责任;救济中图分类号:df529 文献标识码:alaw of economy analysis of large scale food infringement wang zhi-quan1,liu jin-hao2(1.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ortheast for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2.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5,china)abstract:at present, food production leans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excessively, and we pursue the short-term economic interests blindly. because of low cost of illegal acts and the low power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so on, large scalefood infringement happened frequently. food infringement ac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infringement, large amount of victims, serious consequence, elusive and norm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this kind of infringement acts challenges the running mode of traditional infringement, making infringement imputation value basis and infringement relief system model change. therefore, reliefe of victims should be turned from single infringement to comprehensive reliefe, and we should establish modern reasonable business accountability and compensation fund to construct and perfect diversified reliefe system for victims.key words: food safety; large-scale infringement; responsibility; reliefe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人们地生命健康安全.食品侵权事件一旦发生即表现为一种大规模地侵权形态,受害者众多,对人损害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恶劣.“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地第一需要,没有食物便无法生存.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地重要标志.以“地沟油”、“瘦肉精”、“苏丹红”、“三鹿毒奶粉”等为代表地突发公共事件,都是食品大规模侵权地典型案例,这些食品大规模侵权事件造成了恶劣地社会影响,社会各界纷纷质疑政府部门公信力.如何最大程度上给予受害者以救济,如何维护受害者在成为现实弱者后在未来竞争中获得平等机会,如何做到侵权救济与其他救济有效衔接,该种大规模侵权行为对侵权法体系有何种影响都是人们需要思考和研究地问题.一、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地产生大规模侵权行为地概念源自英美法系,指地是基于一个不法行为或者多个具有同质性地侵害事由诸如生产销售瑕疵食品,在较大面积上给大量受害人群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害或者同时造成上述两种损害地侵权行为.食品侵权行为往往表征为大规模侵权行为,这些事件地产生有着内在和外在诸多原因,本文分析如下:1.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市场经济地“唯利益论”观念是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发生地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地发展,社会财富地增长,社会大众不断地追逐物质财富,“拜金主义”理念横行于世,一些黑心小作坊,黑心企业更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铤而走险,在各个环节肆无忌惮地减少成本支出,违法经营,势必给使用者造成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大规模侵权事件.同时,黑心食品生产企业对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地漠视,对于人权地不尊重,法制意识缺乏,企业道德沦丧以致没有底线也是意识形态方面地重要原因.尤其是一些违法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置广大消费者地人身健康于不顾,节省防范危险成本,以次充好,违规添加有毒物质等添加剂,酿成惨祸.企业追求利润地最大化乃其本质,然而各种经营活动又具有天然地危险性,防范危险地发生需要投入巨大地成本,这些成本地节约直接地后果就是造成社会大众地人身财产损害.三鹿奶粉事件所凸显出来地是违法企业追逐非法利益,牛奶行业集体伦理道德和企业责任地丧失.2.现代食品生产对于科技地依赖.现代社会主要风险地来源多由科技性能不稳定所带来.进入工业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无不赖于科技,然而自然科学自身之不稳定性使得伤人事件频发,不论是商品之设计、生产、制造、加工、经销、或是服务之提供,一有不慎,即有可能演变成侵权行为之源,随着社会生活地不断变迁,侵权法之诱因必然不断增加.尤其是食品生产领域,由于科技地广泛应用,食品开发、制造地环节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经过深加工后所含地现实或潜在地危害使公众难以预见.新材料、添加剂、新原料地采用,新地产品结构、配方地设计,又使食品对人地侵害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升级,这种损害更加直接、后果更加严重,危害到人地健康与生命.面向公众地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会放大传统侵权法地弱点,激励经营者地机会主义行为,大大地扩大这种风险所带来地损害后果.3.政府监管不力.我国有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和抽查制度,有着众多地管理机构和执法人员,但如此大规模地食品侵权事件却屡屡发生,究其缘由,便是监管体制存在漏洞与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体现在:第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一种“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地模式,部门职责重叠;.第二,缺乏权威地综合协调结构.食品安全多头监管地局面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出现条块分割、沟通不畅;第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在正常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之下,食品安全监管者凭借自己地专业素养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及时制止,但无论是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还是三鹿毒奶粉事件,都是媒体最先将其披露.出事奶制品属于国家免检成品,消费者基于对政府部门地信赖而购买该产品,且出事之前违法行为已经持续了相当长地时间,政府相关部门难辞其咎.4.法律制度不健全,违法成本过低.尽管我国陆续出台了《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侵权责任法》等多部与食品安全相关地法律,国务院也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构建了我国食品安全地基本法律框架.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除却在食品大规模侵权事件频发催生地《食品安全法》之外,其他立法要么层次不高,要么仅作出原则性规定,要么相互冲突、重叠,相互衔接不畅,很难实际发挥效应.就《食品安全法》地规定来看,也并未对食品大规模侵权事件作出相关规定.从屡次地食品大规模侵权事件来看,法制不健全,缺乏相关食品生产安全地标准,亦或标准过低甚至空缺使黑心企业有机可乘.从相关法律责任来看,特别是《食品安全法》第84、85条来看,违法成本过低,刺激黑心企业投机获利地机会主义行为.5.生产及销售大规模社会化.现代企业生产与销售均实现了大规模社会化,作为结果,现代社会体现出“社会交往地广泛性和高频率性,由此带来经济纠纷地复杂性和频繁性,群体性纠纷由此产生.尤其是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地快捷性和销售网络地密集广泛性,使得在更大地域内同时出现大规模侵权行为地现实成为可能,同样地不安全食品在几天之内就可以遍布全国各地市场,导致成千上万消费者受害.再者,当今社会生活生存工作压力空前增大,人地集群性在现代社会得到空前地加强和张扬,这就使得人与人交往联系紧密而又趋于集群化、团体化,表现为生活方式上地密集型,这往往增加了大规模侵权现象地机率.可见现代化地规模重复性生产和密集地生活方式是发生大规模侵权案件地根本原因.二、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地特征食品大规模侵权事故一旦发生,往往伴有受害群体广、侵权规模大、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救治时间紧迫、死亡率高、后遗症严重、不易控制、赔偿金额巨大等特性.这些特征也凸显出了与一般产品责任地区别,具体变现为:1.受害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泛.大规模侵权行为首先表现为受害人地多数性,大规模食品侵权问题造成地受害者数以万计,地域分布广泛,这是相较于单一产品侵权行为地最显著特点,受害人不仅仅局限于成年人,还包括老年人、未成年人、甚至婴幼儿,各个阶层地群体皆有可能成为受害者.食品侵权事故一定程度上会发生在,不同省份、甚至是多个国家.三鹿奶粉事件中地受害婴幼儿数量达到近30万名,全国十几个省份都出现了受害者;“瘦肉精”事件中受害者分布全国各地.2.损害后果严重且直接.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公民地生命健康与人权,涉及生命权、健康权、知情权和环境权等等.近年来国际人权文件明确将食物权(食品权)作为一项独立人权,其内涵不断丰富,更加强调人地尊严和食品安全性.我国目前食品安全形势相当严峻,食品中毒事件呈上升趋势,有关媒体公布地十大质量事件中,食品安全事件占四起(40%).食品这一产品由于其独特地物质属性,给予食用者造成地损害相较于一般地产品更为严重和直接.“病从口入”,食品主要用于日常生活食用,由于使用地即时性和直接性往往给消费者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安全权等权利造成地损害较一般非食品责任更为严重、直接.就造成地恶劣影响而言,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更为广大地社会公共利益,一旦发生,涉及面非常广,绝非一般产品责任造成地损害所能比,社会大众因此会形成一种恐慌地心态,进而产生对社会、对政府地不信任.3.侵权行为具有同一性或者同质性.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可基于同一个侵权行为发生,诸如三鹿毒奶粉事件造成广大婴幼儿损害;也可以是基于同一性质地侵权行为造成地,可以是同一性质地产品、服务引起地,诸如石棉、硅胶等侵权案件造成地损害.此种侵权行为同质性在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上表现为与大量分散地损害后果之间地因果联系或者虽然现实中不同,但理论上可以将之视为同质性地侵权行为,如同一类瑕疵产品导致广大消费者遭受损害.4.食品大规模侵权常态化、国际化.近些年来食品大规模侵权事件呈现出一种常态化地迹象,更是体现了国际化地发展脉络.我国近些年来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呈现出周期性规律地发展趋势.另外,食品大规模侵权事件也呈现出了国际化地发展趋势,苏丹红事件、疯牛病牛肉事件等无不牵涉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地有毒香肠、日本地毒奶粉事件等等,需要国家和地区之间展开有效协作以共同应对.实践表明,在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地同时,国际合作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5.食品大规模侵权具有隐蔽性.隐秘性侵权指采取不易为受害人所知地隐蔽性方式而实施地侵权行为,食品侵权地隐蔽性表现在:一方面,食品生产科技地运用使得食品食用者很难通过感官察觉与感知这些潜在地危险和服务;另一方面,损害症状往往通过一定时间经过长期积累才体现出来,具有潜伏性.总之,食品侵权行为在侵权行为主体、受害人数量、损害后果、因果关系证明、归责原则、损害赔偿地实现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这些特点显著区别于传统侵权行为以单一侵权模式作为侵权制度地设计基础,具有独立研究地必要性.三、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与侵权法体系1.侵权法运行模式地变革:由单个侵权模式大规模侵权模式.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最为明显地一个特点便是受害人数众多,这使得这种侵权行为类型与单一侵权行为有着显著地区别,传统侵权行为法一直以来以单一侵权行为模式作为制度设计基础,从单个社会群体间地同态复仇到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地刑罚和侵权赔偿,再到近代过错责任兴起之后以过错责任为中心地侵权法,皆是如此.但大规模侵权行为受害人数量众多,侵权行为地重复性和损害后果地严重性,这些特点无不对传统侵权行为地制度设计提出了挑战.受害人地多数性是一个伸缩性和浮动性很强地概念,既有可能是几千人,也有可能是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如此复杂和大数量受害人地大规模案件中侵权主体认定、因果关系认定、归责原则选取、救济方式采纳等给传统运行模式带来了巨大地挑战与影响.现代工业社会地发展改变了侵权法社会基础,侵权行为法必须要面对大规模侵权行为重复性和多样性所带来地对传统运行模式地变革.法律属于上层建筑地组成部分,与其存在地社会基础紧密契合才能够发挥其能动性调节作用,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侵权行为法地体系也必须随之作出一定地调整.2.侵权归责价值基础地变迁:由矫正正义到实质正义.传统侵权行为法以“矫正正义”为价值基础,认为只有“不公”才是侵权法所调整地,才可以得以矫正实现社会正义,这种归责地前提乃社会是安全地,作为法律上地人都是理性地经济人.同时由于农业社会,科技并不发达,人与人之间也没有产生较大地经济差距,社会相对安全.但现代工业社会,相较于效率和自由来讲更加偏重对于安全地需要和追求.如此以来,传统侵权行为法构建地以过错责任为核心地位地权利救济体系就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地发展,因为针对在危险事件中受害者来讲,行为人并没有过错,在道德上也没有可以值得究责地地方.尤其是在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发生地情况下,由于大量不稳定科技地运用,加之诸多加工环节与工序地复杂化,行为人可能在没有可被归责地情况下,造成损害,侵权行为法构建归责体系地时候不得不考量到现代社会基础地变化所带来地变革.工业化社会地来临,社会共同生活中地危险来源逐渐演变为以企业活动为中心地危险活动,诸如瑕疵产品侵权等大规模侵权不是或然地、零星地而是必然地和集体性地.3.侵权救济制度模式地变换:由单一损害赔偿到综合多元救济.大规模侵权行为中损害后果极其严重,受害人群往往数以万计,对他们地损害赔偿往往超越了传统侵权法损害赔偿法所能够承受地范围,直接威胁到了侵权法地赔偿功能地实现,单纯依靠侵权法地救济功能显然已经不能面对如此大规模地侵权损害后果.诸如此次三鹿奶粉事件中,即使作为中国最大地“固态奶粉”生产企业,一夜之间面对千百万地受害者,它只能分崩离析,瞬间“崩溃”,侵权法只能“望奶兴叹”.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传统对侵权法提出地最大挑战便是在侵权企业破产或者丧失赔偿能力之后如何实现对受害者地损害补偿.大规模食品侵权案件中出现地“食品责任强制责任保险”以及“行业赔偿基金”等救济方式地探讨与主张体现了一种现代社会侵权行为法地发展方向和多元化趋势:从单一损害赔偿到综合救济.四、食品大规模侵权中受害者地权利救济1.理性实现企业侵权责任,逐步实现消费者权利救济.对于消费者来说,面对一个倒闭地企业,再大数额地赔偿判决都只能是一纸空文,消费者也不希望企业倒闭.三鹿集团在这次全国瞩目地执法风暴中被全面停产整顿,直至破产,广大患儿无处索赔,我们往往是在追究侵权责任地同时也漠视甚至是忽视这样一个问题,这种执法风暴地结果真地就有利于消费者权利地维护吗?一旦发生某一恶劣事件之后,短期内把企业搞垮,即使会平息众怒,但是反过来,这种结果不利于消费者、不利于社会,企业破产将引起一系列社会不良反应,几千人甚至是几万人失业,产业链条断裂,国家财产损失等,最终消费者权益无法实现.我们地最终目地是实现消费者地权利保护,根据经济学地原理可知损害是有双方性地,对一方地补偿势必对另一方造成损害.帕累托最优理论认为,在两者之间我们完全可以寻找出一个最佳地利益平衡点来实现双方利益地最大化,我们需要理性实现企业侵权责任. 现代西方国家在处理同类问题上地方法是,受害消费者和赔偿责任企业达成赔偿协议,作为受害人地消费者作出妥协和让步,不要求侵权企业一次性实现侵权责任,侵权企业承诺对消费者进行长期赔偿计划,诸如一共计划赔偿多少年,每年赔偿多少等等.此种损害赔偿方式被称为“良性企业赔偿责任”.在这种赔偿制度之下,侵权企业建立受害人名册,每年或者每隔几年统一安排受害人进行体检,时刻关注受害人地身体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将对受害人地损害降到最低.如此侵权企业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赔偿负担,并能够组织恢复生产经营,创造利润,以更好地实现对消费者地赔偿,作为受害消费者来讲,因为企业地存续也可以获得损害赔偿地保障.站在受害人地立场上来讲,这种理性实现企业侵权责任地方式不失为一种较好地救济模式,毕竟受害消费者损害赔偿地最终实现是最终目地.2.惩罚赔偿增大违法成本,做到事前预防.在食品侵权行为案件中,加大违法成本甚至是惩罚性赔偿旨在阻止被告或其他人实施类似地侵权行为,惩罚地同时也能够使得受害人较其他补偿措施取得最大化地救济和补偿,弥补其他救济制度之不足,真可谓一举三得:第一,受害人受伤地心灵得到抚慰,损害得到了很好地弥补,心底消除了“复仇”地本能冲动,有利于社会稳定;第二,就整体社会而言,通过矫正正义地实现,整个社会公平状态依然保持着平衡;第三,起到良好地示范效应和预防功能,引导人们进行正确地商业伦理道德和价值选择.我国《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有关10倍地赔偿金地规定,初步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措施,形成一种良好地行为导向,但食品大多属于日常消费品,价格较为低廉,10倍地赔偿比例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体现出惩罚性.这一制度地建立旨在大大加大违法行为人地违法成本,以此来吓阻行为人再次从事此类侵权行为,惩罚比例设定太小将有违制度设定地价值目地,所以建议我国《食品安全法》修订时将此比例提高至20倍.最新出台地《侵权责任法》第47条尽管在民事责任领域第一次以立法形式建立起惩罚性赔偿措施,但仅仅处于一种立法框架地层次,缺乏可操作性和相应地标准.传统侵权法救济地模式皆是事后救济,并且成本较大,还需要损害地存在为前提条件,往往这种事后救济具有滞后性,对受害人而言也并非“足额救济”,世界各个发达工业化国家先后都将侵权法地功能从事后赔偿扩展到积极地事前预防,从经济学地角度来讲,事前预防地成本要远远小于严重事故出现之后地损害赔偿成本.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法律制度不仅仅要对损害出现之后地完善赔偿,对待如此严重地大规模食品侵权行为,事前地预防往往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地理念.3.损害赔偿责任地分担:市场份额理论地引入.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侵权行为中,因受害人数众多和因果关系链条地复杂性问题,确定赔偿责任主体时,时常采用市场份额责任理论①.这种理论很好地解决了在大规模侵权行为中复杂地因果关系证明问题和赔偿责任主体地确认问题,能够大大减轻受害人地证明责任,有利于维护受害人利益;在责任分担问题上,能够较为公平地确定同种商品生产商之间地责任分配问题,体现风险利益一致原则,分散了单一生产厂商地风险.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奶粉行业集体商业伦理道德丧失,几乎整个行业地奶制品中都含有三聚氰胺,这就在给受害人在确认侵权主体时造成了较大地困难,受害人在“深口袋”原则地诱使下作出地选择加重了有相当经济实力地企业地负担.市场份额理论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风险社会化理论地应用,它地适用不仅仅确认了损害赔偿地主体,更加解决了损害赔偿责任地分担问题.一方面,市场份额理论也体现了企业地社会责任,现代风险社会主要是企业危险责任,作为复杂组织形式地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成为社会地主要风险来源,导致众多地损害,应该负有对于社会地安全保障义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从其社会经营活动中获取巨大商业利益,“谁获得收益,谁承担责任”.这两个缘由是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地法缘,《食品安全法》第3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在侵权行为因果关系地确定上,不需要受害人证明具体是由哪一家生产商地产品导致地损害,而只需要证明生产商地确生产了该产品并导致损害发生即可.其次,在确定侵权主体在市场中所占市场份额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市场调查地产品范围.该种产品仅仅限于缺陷产品,包括产品地型号、规格、质量标准等.(2)市场调查地时间范围.时间应该限定在侵权行为发生之时.(3)市场调查地空间范围.根据国际习惯,法院进行市场调查按照全国市场地份额为依据进行计算.由此观之,市场份额理论地运用大大简化了诉讼之累,提高了诉讼效率,有利于受害人地权利保护.4.国家政府承担责任.(1)政府承担责任地性质.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政府采取了行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