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某某某某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

姓名: 0000000000

班级、学号: 00000000

系 (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经济信息管理

指导教师: 00000000

开题时间: 2009-06-20

完成时间: 2008-11-12

2008 年 11 月 12 日

目录

课题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内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

0000000000

中文摘要: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我国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开始分析,然后总结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城乡差距何以形成?主要是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农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分析解决差距的对策。文中分别从教育、社会

保障、户籍土地制度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全面深入分析总结,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教育;二原经济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趋势持续上涨,情况很不乐观。因此势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原因。国家一直密切关注城乡发展问题,各个方面的政策都予以实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政策实施方面落实不到位,农民问题任然是国家密切关注的热点。农村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是拉大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本文试从这些方面深入分析,探讨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529.9 亿元,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增长了81.5 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 年为381 元,2007年为18934元。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城乡差距也随之不断的扩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5: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6: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

居民收入比为2.47:1,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 年达到3.11:1,2003 年扩大到3.23:1,而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继续扩大为3.33:1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

2.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2.1 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并巩固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当时我国有两个社会:一个是市民的社会,他们住在城市里,城市办工业;一个是农民的社会,他们住在农村,农村搞农业。这两大社会内同质性很高而彼此异质性很大,边界明确、互相封闭。从商品市场看,农民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一般只能进入城市集贸市场进行零星的、小规模的现货交易,基本上没有进入批发市场,更难以参与大宗远期合约和期货交易,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批发贸易基本仍由国有流通企业垄断经营。从要素市场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因农业平均利润率偏低和受利益驱动,主要面向城市经济,城市相对充裕的资金没有进入农村,农民参与进入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条件和渠道都十分有限;农村土地转化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还不能直接市场化,必须通过国家征用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才能进入市场,一级市场由国家控制,二级市场农民很难进入,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分享农地向非农地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巨额增值收益。

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农村资源推进城市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实行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农民难以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收益;乡镇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独立于行业管理之外,既无所不包,又自成体系;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使得农村工业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后,发展空间受到明显制约,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农民分享工业化的成果。为了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国家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中投向城市,同时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城市工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效益驱动下,向城市转移和集聚;另一方面,国家在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上,继续向城市倾斜,农村却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我积累,如“三统筹、五提留”,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由此带来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

2.2 “剪刀差”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所拥有的要素无外乎就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所承包的土地,农民的收入以出卖农产品和打工获得工资来实现,农民收入过低正是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要素价格过低所导致的,这归结为剪刀差。所谓的“剪刀差”就是指农产品价格相对工业产品的比价偏低。农产品因国家实行统一定价收购的政策,农产品的价格压的很低,相对而言,工业品的价格较高,工农产品比价差别大,这种价格上的差别

一方面使农民收入始终保持在低水平上;另一方面,工业部门获得廉价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便使工业部门获得财富并以资本积累的形式储存在城市中,通过这种无形的“剪刀差”使农业资金财富大量源源不断地流入工业部门。如果说改革开放前的“剪刀差”是通过工农业产品比价差来剥夺农民财富的话,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剪刀差”就是通过压低农村生产资料的价格(主要是土地)和农民工劳动力的价格(即农民工工资)来获取城市发展的资本。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所出现的“民工荒”其实质就是民工工资太低。民工工资几年来基本上没什么涨,但他们消费的商品物价指数却在不断的涨,近年虽然统计局报告的全国物价指数较低,但这是由汽车,家电等高档工业品价格下降快的原因造成的,而这些商品不在民工的消费范围之内,对于民工来说,其主要消费的是有关吃住行等方面商品,而这些商品价格大多却是上升比较大的,如果单单统计“民工消费品价格指数”肯定是相当大的,这种低工资消费高的现象不得不使民工重新考虑自己的收益和成本。况且民工在外剧烈感受“邻居效应”的刺激,民工在城市生活处于社会的最下层,与周围人贫富差距较大,这样会感到剧烈的贫富差距刺激,而民工回到农村,因为周围人都生活在一个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局部范围内,无太多的外在贫富刺激,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民工宁愿在家务农或在乡镇企业享受相对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出门打工,所谓的“民工荒”现象就形成了。

2.3 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