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微波测量是指利用微波技术对被测物体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范围在300MHZ至300GHz之间。

微波测量广泛应用于通信、测距、雷达、卫星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微波信号的发射、传播和接收进行实验,了解微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微波测量实验主要依赖于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配合。

首先,发射器通过产生一个特定频率和幅度的微波信号,将信号输入到一个导波器(如开放式传输线)中。

信号在导波器中通过传播,并且可以根据特定的设计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

接收器用来接收由被测物体反射或传播过来的微波信号,通过对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关于被测物体的信息。

在微波测量中,由于微波的特殊性质,测距、测速和测向等参数可以通过对微波信号的相位、频率和幅度进行分析来实现。

例如,利用多普勒频移原理,可以通过测量微波信号的频率变化来计算目标物体的速度;利用相位差原理,可以通过测量微波信号的相位差来计算目标物体的位置。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微波发射器:用来产生微波信号的设备;2.导波器:用来传输微波信号的导向装置;3.微波接收器:用来接收被测物体反射或传播过来的微波信号并进行参数分析的设备;4.被测物体:用来反射或传播微波信号的物体。

四、实验步骤1.连接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并对其进行相位校准;2.将被测物体放置在适当位置,调整微波接收器的位置和角度,以便接收到反射或传播过的微波信号;3.运行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记录并分析接收到的微波信号的相位、频率和幅度等参数;4.根据参数分析的结果,计算并得出被测物体的测量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利用微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对一块金属板进行了微波测量。

通过对接收到的微波信号的相位、频率和幅度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金属板的尺寸和位置等测量结果。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微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微波测量广泛应用于通信、测距、雷达、卫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微波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微波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3. 学会使用微波测量技术对微波元件的参数进行测试;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原理微波测量技术是研究微波频率范围内的电磁场特性及其与微波元件相互作用的技术。

实验中,我们主要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进行微波参数的测量。

矢量网络分析仪是一种高性能的微波测量仪器,能够测量微波元件的散射参数(S参数)、阻抗、导纳等参数。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微波信号在两个端口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微波元件的散射参数,进而分析出微波元件的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2. 微波元件(如微带传输线、微波谐振器等)3. 测试平台(如测试夹具、测试架等)4. 连接电缆四、实验步骤1. 连接测试平台,将微波元件放置在测试平台上;2. 连接VNA与测试平台,进行系统校准;3. 设置VNA的测量参数,如频率范围、扫描步进等;4. 启动VNA,进行微波参数测量;5. 记录实验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实验数据(1)微波谐振器的Q值测量:通过扫频功率传输法,测量微波谐振器的Q值,得到谐振频率、品质因数等参数;(2)微波定向耦合器的特性参数测量:通过测量输入至主线的功率与副线中正方向传输的功率之比,得到耦合度;通过测量副线中正方向传输的功率与反方向传输的功率之比,得到方向性;(3)微波功率分配器的传输特性测量:通过测量输入至主线的功率与输出至副线的功率之比,得到传输损耗。

2. 实验数据分析(1)根据微波谐振器的Q值测量结果,分析谐振器的频率选择性和能量损耗程度;(2)根据微波定向耦合器的特性参数测量结果,分析耦合器的性能指标,如耦合度、方向性等;(3)根据微波功率分配器的传输特性测量结果,分析功率分配器的传输损耗。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掌握了微波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熟练掌握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技能;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微波元件的特性,为微波电路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微波实验报告波导波长测量

微波实验报告波导波长测量

篇一: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波导波长的测量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学院:班级:组员:撰写人:学号:序号:实验二波导波长的测量一、实验内容波导波长的测量【方法一】两点法实验原理如下图所示:按上图连接测量系统,可变电抗可以采用短路片。

当矩形波导(单模传输te10模)终端(z=0)短路时,将形成驻波状态。

波导内部电场强度(参见图三之坐标系)表达式为:e =ey =e0 sin(?xa) sin?z在波导宽面中线沿轴线方向开缝的剖面上,电场强度的幅度分布如图三所示。

将探针由缝中插入波导并沿轴向移动,即可检测电场强度的幅度沿轴线方向的分布状态(如波节点和波腹点的位置等)。

yz两点法确定波节点位置将测量线终端短路后,波导内形成驻波状态。

调探针位置旋钮至电压波节点处,选频放大器电流表表头指示值为零,测得两个相邻的电压波节点位置(读得对应的游标卡尺上的刻度值t1和t2),就可求得波导波长为:?g = 2 tmin-tmin由于在电压波节点附近,电场(及对应的晶体检波电流)非常小,导致测量线探针移动“足够长”的距离,选频放大器表头指针都在零处“不动”(实际上是眼睛未察觉出指针有微小移动或指针因惰性未移动),因而很难准确确定电压波节点位置,具体测法如下:把小探针位置调至电压波节点附近,尽量加大选频放大器的灵敏度(减小衰减量),使波节点附近电流变化对位置非常敏感(即小探针位置稍有变化,选频放大器表头指示值就有明显变化)。

记取同一电压波节点两侧电流值相同时小探针所处的两个不同位置,则其平均值即为理论节点位置:1tmin = ? t1 ? t2 ?2最后可得?g = 2 tmin- tmin (参见图四)【方法二】间接法矩形波导中的h10波,自由波长λ0和波导波长?g满足公式:?g =???? 1 ? ? ??2a?2其中:?g=3?108/f,a=2.286cm通过实验测出波长,然后利用仪器提供的对照表确定波的频率,利用公式cλ0=确定出λ0,再计算出波导波长?g。

微波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报告微波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在1mm到1m之间,频率范围为300MHz到300GHz。

微波在通信、雷达、医学、食品加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微波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一:微波传播特性实验目的:观察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不同介质样品(如玻璃、木头、金属等)。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不同介质样品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传播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

在玻璃中,微波能够较好地传播,而在金属中,微波会被完全反射或吸收。

实验二:微波反射和折射实验目的:观察微波在不同介质间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反射板、折射板。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反射板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反射情况。

3. 将折射板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折射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在反射板上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折射板上,微波会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三:微波干涉实验目的:观察微波的干涉现象。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干涉板。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干涉板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的干涉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在干涉板上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根据干涉现象的特点,可以推测微波是一种具有波动性质的电磁波。

实验四:微波加热实验目的:观察微波对物体的加热效果。

实验器材: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食物样品。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发生器和接收器连接好,并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功率。

2. 将食物样品放置在微波传播路径上,观察微波对食物的加热效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微波对食物样品有较好的加热效果,食物在微波的作用下能够迅速加热。

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报告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技术是现代通信、雷达、天文学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波的特性和应用,本实验旨在通过基本的测量实验,探索微波的传输、反射和干涉等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装置和原理本实验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微波发生器、微波导波管、微波检波器、微波衰减器等。

微波发生器产生微波信号,经由微波导波管传输到被测物体,再通过微波检波器接收并测量微波信号的强度。

微波衰减器用于调节微波信号的强度,以便进行不同强度的测量。

二、实验过程和结果1. 传输实验将微波发生器与微波检波器分别连接到微波导波管的两端,调节发生器的频率和功率,记录检波器的读数。

随着发生器功率的增加,检波器读数也相应增加,说明微波信号能够稳定传输。

2. 反射实验将微波发生器与微波检波器连接到微波导波管的同一端,将导波管的另一端暴露在空气中,调节发生器的功率,记录检波器的读数。

随着功率的增加,检波器读数也增加,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与空气之间发生了反射。

3. 干涉实验将两根微波导波管分别连接到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检波器上,将两根导波管的另一端合并在一起,调节发生器的功率,记录检波器的读数。

随着功率的增加,检波器读数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之间发生了干涉。

三、实验结果分析1. 传输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信号能够稳定传输,说明微波导波管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

传输实验中,微波信号的强度与发生器功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微波信号的传输损耗有关。

2. 反射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与空气之间发生了反射。

反射实验中,微波信号的强度与发生器功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反射信号的强度与输入信号的强度相关。

3. 干涉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信号在导波管之间发生了干涉。

干涉实验中,微波信号的强度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与导波管的长度和微波信号的频率有关。

当导波管的长度等于微波信号的波长的整数倍时,干涉现象最为明显。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微波基本测量实验,我们对微波的传输、反射和干涉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微波测量实验 实验三

微波测量实验 实验三

实验三复反射系数(复阻抗)测量121180166 琛一、实验目的1、了解测量线的基本结构和调谐方法,掌握微波晶体检波律的校准方法2、了解驻波测量与阻抗测量的意义与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用测量线测量反射系数,即复阻抗的基本方法。

3、熟悉Smith阻抗圆图的应用4、了解阻抗调配器作用及阻抗调配方法二、实验原理参看序言1.3有关部分,1.5.2谐振式波长计,讲义第四部分YM1124单频点信号发生器,YM3892/YM3892A选频放大器使用说明。

测试框图:三、实验要求与步骤1 在测量线后接短路片。

按仪器使用说明正确调试微波信号源,放大器等。

在调试中,一般测量线的探针调节旋钮无需调动,将信号调至最大,并用波长计测出信号源工作频率f,由此计算导波长λg。

2 在测量线后接短路片,用交叉读数法测出各最小点位置Dmin,求导波长λg,并与上面计算得到λg做比较。

3 在测量线后接匹配负载,用直接法测出其驻波系数。

4 在测量线后接膜片+匹配负载,用直接法、二倍最小法、功率衰减法测量其驻波系数,并测出最小点位置,计算该负载的输入阻抗及输入导纳。

功率衰减器的刻度通过查表得到衰减量。

5 取下负载,测量线开口,测一下此时驻波系数ρ及Dmin,计算终端开口时的等效阻抗值。

6 在测量线后接短路片,测量晶体检波律。

四、实验数据与实验分析1 用频率计算λg。

波长计示数为8.45,波长计型号为9507,查表可得,此时f=9.3735GHza=2.286cm,λ=cfλc=2a λg=λ√1−(λc)2带入公式可求得,λg=44.7mm2 短路法测导波长λg 最小读数法读数:(单位:mm )D 11=134.0 D 21=134.6 D 1min =134.30D 21=111.7 D 22=112.0 D 2min =111.85λg =2D =2(D 1min —D 2min )=44.9与计算得到λg 对比:由数据可见,最小读数法测得的λg 稍大于计算频率得到的λg ,这个是符合预期的,因为这是由于测量线上开槽线的影响,使得在测量线中测得的导波长比不开槽的相同截面举行波导中的导波长要稍微长一点。

微波测量技术实训报告

微波测量技术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微波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测量方法及设备,掌握微波测量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微波测量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训内容1. 微波测量技术基本原理(1)微波定义: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波。

(2)微波传播特性:微波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散射等特性。

(3)微波测量方法:微波测量方法主要有反射法、传输法、干涉法等。

2. 微波测量设备(1)网络分析仪:用于测量微波网络的S参数、反射系数、驻波比等。

(2)频谱分析仪:用于测量微波信号的频率、功率、调制方式等。

(3)功率计:用于测量微波功率。

(4)示波器:用于观察微波信号的波形、频率、幅度等。

3. 实训项目(1)微波反射系数测量①连接网络分析仪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网络分析仪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记录反射系数S11;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的性能。

(2)微波驻波比测量①连接网络分析仪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网络分析仪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记录驻波比S11;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的性能。

(3)微波功率测量①连接功率计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功率计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记录微波功率;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的性能。

(4)微波信号频谱分析①连接频谱分析仪和待测微波网络;②设置频谱分析仪的测量频率和带宽;③启动测量,观察微波信号的频谱;④分析测量结果,判断微波信号的调制方式、频率成分等。

三、实训结果与分析1. 微波反射系数测量通过测量待测微波网络的反射系数S11,分析微波网络的性能。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是否存在故障或性能下降。

2. 微波驻波比测量通过测量待测微波网络的驻波比S11,分析微波网络的性能。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是否存在故障或性能下降。

3. 微波功率测量通过测量待测微波网络的功率,分析微波网络的性能。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微波网络是否存在故障或性能下降。

微波实验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实验报告微波实验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较高的频率和较短的波长。

在现代科技中,微波被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烹饪等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微波的特性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微波的特性和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微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研究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3. 实践微波在烹饪中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1. 微波发生器;2. 微波传输系统;3. 不同介质样品;4. 高频检波器;5. 微波炉。

三、实验步骤与结果1. 实验一:微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将微波发生器与微波传输系统连接,调节微波的频率和功率,观察微波在传输系统中的传播情况。

结果显示,微波在传输系统中呈直线传播,并且能够穿透一些非金属材料。

2. 实验二: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将不同介质样品分别放置在微波传输系统中,观察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发生了变化。

在介质的界面处,微波会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用光学中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来解释。

3. 实验三:微波在烹饪中的应用将食物样品放置在微波炉中,设置适当的时间和功率,观察微波在烹饪中的应用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微波能够快速加热食物,并且能够均匀加热。

这是因为微波能够与食物中的水分子发生共振,使其产生热量。

四、实验讨论与分析1. 微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微波的产生和传播是基于电磁波的原理。

微波发生器通过电磁振荡产生微波,微波传输系统将微波传输到目标位置。

微波在传输系统中呈直线传播,这是因为微波具有较高的频率和较短的波长,能够穿透一些非金属材料。

2. 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路径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介质的折射率不同。

当微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用光学中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来解释。

3. 微波在烹饪中的应用微波在烹饪中的应用是基于微波与食物中的水分子发生共振的原理。

微波实验报告心得

微波实验报告心得

一、实验背景微波技术是一门涉及电磁场、微波电路、微波系统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在当今信息时代,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遥感、医学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掌握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微波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微波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的基本原理,掌握微波传播、传输和辐射的特性。

2. 掌握微波测量技术,包括S参数测量、阻抗测量、衰减测量等。

3. 学习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微波基本原理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微波传播、传输和辐射的基本原理。

实验中,我们观察了微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掌握了微波在传输线中的传输特性,了解了微波在空间中的辐射特性。

2. 微波测量技术实验在微波测量技术实验中,我们学习了S参数测量、阻抗测量、衰减测量等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S参数测量的操作步骤,了解了S参数在不同频率下的变化规律;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使用阻抗测量仪和衰减测量仪进行阻抗和衰减测量,为后续的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奠定了基础。

3. 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实验在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微波元件的设计方法,包括阻抗匹配、滤波器设计、耦合器设计等。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阻抗匹配器实现负载匹配的方法,了解了滤波器、耦合器等微波元件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四、实验心得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微波实验,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不仅加深了对微波技术的理解,还提高了动手能力。

2. 团队协作与沟通实验过程中,我们分成小组进行操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严谨的实验态度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姓名:学号:老师:专业: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二 测量线调整与晶体检波器校准一、实验原理1.根据波导波长和工作波长之间的关系式:21p c λλλλ=⎛⎫- ⎪⎝⎭可以推导出工作波长21pp c λλλλ=⎛⎫+ ⎪⎝⎭。

式中2c a λ=,a —波导宽边尺寸,本系统矩形波导型号为BJ-100 (16.1086.22⨯=⨯b a mm2),。

2.指示电表读数所谓交叉读数法是指在波节点附近两旁找出电表指示数相等的两个对应位置d 11,d 12 ,d 21 ,d 22 ,然后分别取其平均值作为波节点置0111121()2d d d =+ 0221221()2d d d =+02012d d p -=λ交叉读数法测量驻波节点位置二、实验数据1.测量线终端换接短路板的输出端的测量数据,计算工作波长,将数据填入表中。

单位:mm11d12dd 01 21d 22dd 02 p λ工作波长2.将精密可调短路器接在测量线的输出端时的测量数据,计算工作波长 ,将数据填入表。

单位:mm11d12dd 01 21d 22dd 02 p λ工作波长实验三 电压驻波比的测量一、实验原理1.直接法电压驻波比(简称驻波比)是传输线中电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表示为::min max E E=ρ。

如果驻波腹点和节点处指示电表读数分别为I max和I min ,晶体二极管为平方律检波,则:min max /I I =ρ。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可移动探针测出几个波腹和波节点的数据,然后取其平均值,则1.2 等指示度法min minI kI k 最小点读数测量点读数=当探头为晶体平方律检波,即当k=2时,这种方法也称为“二倍最小值法”或“三分贝法”。

⎪⎪⎭⎫ ⎝⎛+=g W λπρ2sin11当ρ较大时(ρ≥10),由于W 很小,可简化为Wgπλρ≈二、实验数据2.1分别测定驻波腹点和节点的幅值I max 和I min 记录数据并计算ρ.指示计读数1 234ρI max I min2.2等指示度法测驻波比。

微波实验报告频率测量

微波实验报告频率测量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的基本特性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2. 掌握微波频率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微波频率测量方法的有效性。

4. 提高对微波测量仪器的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其频率范围在300MHz到300GHz之间。

微波的频率测量对于雷达、通信、电子对抗等领域至关重要。

微波频率的测量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波长-频率关系法:根据微波的波长和光速,通过公式 \( f =\frac{c}{\lambda} \) 计算频率,其中 \( f \) 为频率,\( c \) 为光速,\( \lambda \) 为波长。

2. 示波器测量法:利用示波器观察微波信号的周期,通过公式 \( f =\frac{1}{T} \) 计算频率,其中 \( T \) 为周期。

3. 频谱分析仪测量法:利用频谱分析仪直接测量微波信号的频率。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微波信号发生器2. 波导3. 检波器4. 示波器5. 频谱分析仪6. 波长计7. 量角器8.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波长-频率关系法:- 将微波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通过波导传输。

- 利用波长计测量微波信号在波导中的波长。

- 根据公式 \( f = \frac{c}{\lambda} \) 计算微波频率。

2. 示波器测量法:- 将微波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通过波导传输。

- 将微波信号连接到示波器上。

- 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测量信号周期。

- 根据公式 \( f = \frac{1}{T} \) 计算微波频率。

3. 频谱分析仪测量法:- 将微波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通过波导传输。

- 将微波信号连接到频谱分析仪上。

- 观察频谱分析仪上的频谱图,找到微波信号的频率峰。

- 读取频率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波长-频率关系法:测量得到微波信号的波长为 \( \lambda = 10 \) cm,根据公式 \( f = \frac{c}{\lambda} \),计算得到微波频率为 \( f = 3 \times10^8 \) Hz。

微波测量专题实验报告

微波测量专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微波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

3. 学习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的测量技术。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微波测量理论。

二、实验原理微波测量是指对微波频率、功率、相位、阻抗等参数的测量。

微波测量通常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进行,VNA可以测量微波系统的S参数,通过S参数可以计算出微波系统的各种参数。

三、实验设备1.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2. 微波信号源3. 微波功率计4. 微波传输线5. 微波元件(如衰减器、定向耦合器、滤波器等)6. 微波测试平台四、实验内容1. 微波传输线测量- 测量目标:测量微波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衰减和反射系数。

- 实验步骤:1. 将微波传输线连接到VNA。

2. 调整信号源频率,使用VNA测量传输线的S11和S21参数。

3. 根据S参数计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衰减和反射系数。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微波传输线理论。

2. 微波元件测量- 测量目标:测量微波元件的插入损耗、隔离度和方向性。

- 实验步骤:1. 将微波元件连接到VNA。

2. 调整信号源频率,使用VNA测量元件的S21、S12、S31和S41参数。

3. 根据S参数计算元件的插入损耗、隔离度和方向性。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微波元件理论。

3. 微波系统测量- 测量目标:测量微波系统的增益、带宽和线性度。

- 实验步骤:1. 将微波系统连接到VNA。

2. 调整信号源频率,使用VNA测量系统的S21参数。

3. 根据S参数计算系统的增益、带宽和线性度。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微波系统理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波传输线测量结果- 实验测得微波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50Ω,与理论值相符。

- 实验测得微波传输线的衰减为0.1dB/m,与理论值相符。

- 实验测得微波传输线的反射系数为0.02,与理论值相符。

2. 微波元件测量结果- 实验测得微波衰减器的插入损耗为1dB,与理论值相符。

微波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报告

微波实验报告引言:微波作为电磁波的一种形式,在现代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微波的研究和应用,实验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微波的特性以及其在通信、雷达、加热等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设备及步骤: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包括微波发生器、微波接收器、天线、功率计以及实验台。

首先,将微波发生器和微波接收器连接到实验台上,并确保连接无误。

随后,将天线适当调节,使其与发生器和接收器的方向相互对准。

实验步骤如下:1. 首先,通过微波发生器发出微波信号,并记录功率计显示的数值。

2. 接下来,逐渐调整微波接收器的灵敏度,观察功率计读数的变化。

3. 将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调整为不同的长度,并记录功率计的读数。

4. 观察天线的极性对微波信号的接收能力的影响,记录结果。

5. 进一步探索微波在材料之间传播的差异,选择不同材料作为障碍物,记录接收器读数的变化。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微波信号的强度与发射功率密切相关。

功率计的读数随着发射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线性关系。

这进一步验证了微波信号的传输能力。

此外,我们还发现微波信号的传播受到天线方向的极性的影响。

当发射和接收天线的朝向一致时,信号的强度较大。

而当其相互垂直时,信号强度会减弱。

这一结论体现了微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定向性,并对微波天线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另外,微波的传播也受到障碍物的影响。

我们选取了不同的材料作为障碍物,观察到微波信号传播的减弱现象。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和吸收特性,从而影响了微波信号的传播效果。

这个结论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评估微波信号的传输能力,并进行相应的环境设计和优化。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微波信号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微波信号的传输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并受到天线方向的极性和障碍物的干扰。

这些发现对于微波通信、雷达探测以及微波加热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的电磁波技术,它在通信、雷达、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和功率传输特性,探索微波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一: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在实验一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微波信号发生器、一根微波传输线和一台微波功率计。

首先,我们将微波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微波传输线的输入端,然后将微波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到微波功率计。

接下来,我们调节微波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并通过微波功率计测量微波信号的功率。

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与频率密切相关。

当微波信号的频率增加时,传输线上的功率损耗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微波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传输线的阻抗匹配、衰减和反射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传输线的特性和工作频率来选择合适的传输线,以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和可靠。

实验二:微波功率传输特性在实验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微波信号发生器、一根微波传输线、一台微波功率计和一个负载。

首先,我们将微波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微波传输线的输入端,然后将微波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到负载。

接下来,我们调节微波信号发生器的功率,并通过微波功率计测量微波信号在传输线和负载上的功率。

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的传输特性与功率和负载的阻抗匹配程度密切相关。

当功率和负载的阻抗匹配较好时,微波功率能够有效地传输到负载上,并且功率损耗较小。

然而,当功率和负载的阻抗不匹配时,微波功率会发生反射和衰减,导致功率损耗增加。

因此,在微波电路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功率和负载的阻抗匹配问题,以提高功率传输效率。

实验三:微波的应用微波技术在通信、雷达、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通信领域,微波信号可以传输大量的数据,并且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

在雷达领域,微波信号可以用于探测和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位。

在医疗领域,微波信号可以用于医学成像和治疗,如MRI和微波消融术等。

微波的测量 实验报告

微波的测量 实验报告

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微波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技术在现代通信、雷达、无线电频谱分析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测量微波信号的参数是了解和分析微波系统性能的基础。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测量,探究微波的特性和性能,并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一:微波信号的频率测量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频率计来测量微波信号的频率。

首先,将微波信号源与频率计连接,并设置频率计的测量范围。

然后,调节微波信号源的频率,记录频率计的测量结果。

通过多次测量,我们可以得到微波信号的频率范围和频率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微波信号的频率在特定范围内波动较小,表明微波信号源的频率稳定性较好。

同时,我们还发现微波信号的频率分布呈正态分布,符合统计规律。

这些结果对于微波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二:微波信号的功率测量微波信号的功率是衡量其强度和传输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功率计来测量微波信号的功率。

首先,将微波信号源与功率计连接,并设置功率计的测量范围。

然后,调节微波信号源的输出功率,记录功率计的测量结果。

通过多次测量,我们可以得到微波信号的功率范围和功率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微波信号的功率与微波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呈线性关系,即功率随输出功率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我们还发现微波信号的功率分布呈正态分布,表明微波信号的功率稳定性较好。

这些结果对于微波系统的功率控制和传输性能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三:微波信号的衰减测量在微波传输过程中,由于信号传播介质和传输线的损耗,信号的强度会逐渐减弱。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衰减器来模拟微波信号的衰减情况,并使用功率计测量衰减后的微波信号的功率。

通过调节衰减器的衰减量,我们可以探究微波信号的衰减规律和衰减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微波信号的衰减与衰减器的衰减量呈线性关系,即衰减随衰减量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我们还发现微波信号的衰减程度与传输介质和传输线的特性有关,不同介质和线路的衰减程度不同。

实验一微波测量基础知识实验报告

实验一微波测量基础知识实验报告

实验一微波测量基础知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波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2.学习使用微波测量仪器进行实验测量;3.理解微波信号的传输、衰减和反射特性。

二、实验仪器1.微波发射器2.微波接收器3.微波衰减器4.微波定向耦合器5.微波功率表6.射频信号发生器7.微波频率计三、实验原理1.微波信号的产生:通过射频信号发生器产生微波信号。

2.微波衰减实验:通过微波衰减器来调节微波信号的功率,测量不同衰减设置下微波功率表的读数,从而了解衰减器的功率测量特性。

3.微波定向耦合器实验:通过微波定向耦合器,将微波信号分为一定比例的前向和反射波,测量两者的功率比值,了解其分配特性。

4.微波传输和反射实验:通过改变接收器和发射器之间的距离,测量不同距离下接收信号的功率,了解微波信号的传输和反射特性。

四、实验步骤1.将实验仪器连接好,并进行校准和调试。

2.使用射频信号发生器产生微波信号,设置频率和功率。

3.通过微波衰减器调节微波信号的功率,测量不同衰减设置下微波功率表的读数。

4.使用微波定向耦合器将微波信号分为前向和反射波,并分别测量两者的功率。

5.改变接收器和发射器之间的距离,测量不同距离下接收信号的功率。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1.微波衰减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衰减设置(dB),功率表示数(dBm)------------,--------------0,-1010,-2020,-3030,-40通过绘制功率-衰减设置的曲线图,可以得到微波衰减器的功率传输特性。

2.微波定向耦合器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前向功率(dBm),反射功率(dBm)-------------,--------------10,-20-5,-25-8,-22-11,-19通过计算前向功率与反射功率的比值,可以得到微波定向耦合器的功率分配特性。

3.微波传输和反射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距离(cm) ,接收功率(dBm)---------,-------------10,-2020,-3030,-4040,-50通过绘制功率-距离的曲线图,可以了解微波信号的传输和反射特性。

近代微波测量实验报告3

近代微波测量实验报告3

近代微波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 微波信号频谱、功率和相位噪声的测量二、实验目的三、掌握源、频谱仪及功率计的使用和测量方法, 了解如何测量微波信号频谱、功率和相位噪声的测量原理。

四、实验器材源1台频谱仪1台功率计1台五、实验原理相位噪声是对频率综合器或者是微波信号源的频率稳定度的一种度量, 是衡量频率源稳定度的重要参数。

在频谱分析仪上,, 信号的所有不稳定度总和即相位噪声和幅度噪声的总和表现为载波两侧的噪声边带, 通常当已知幅度噪声远小于相位噪声时小于, 在频谱仪上读出的边带噪声即为相位噪声。

应该指出, 不同场合对相位噪声的要求不同, 测量方法也不同。

典型的测试方法已有相应的测试设备。

本实验使用频谱仪测相位噪声的方法是最为简易的一种方法, 仅适合于要求不高的场合,, 同时也是广泛应用和十分有效的方法, 其特点为简单, 易操作。

图1 频谱仪直接的测量微波信号基本特征为频率和功率, 若需要描述一个微波信号, 则需要知道该信号的频率、功率及其相位噪声, 其中相位噪声用来表征一个信号源的短期频率稳定度, 可以根据图2来分析相位噪声, 假设系统中产生一个信号, 由于系统中无源和有源器件中的噪声(如热噪声、闪烁噪声(1/f 噪声)、散粒噪声、周期稳态噪声)的存在, 使系统产生了噪声, 从而产生出一个带有相位噪声的信号, 此信号比原信号多了相位噪声的存在。

噪声图2 带有相位噪声的信号六、实验中使用频谱仪和功率计测量微波信号的频率、功率及相位噪声, 使用频谱仪可以直接读取信号的频率和功率;由于在频域中, 相位噪声表征噪声对输出信号相位的扰动, 其定义为在偏移载波频率Δω处的单位带宽内的单边带噪声谱与载波功率之比, 故测量时需测量在偏离信号一定距离时的相位噪声。

且注意, 相位噪声表示为分贝的形式, 其单位为dBc/Hz七、实验内容八、设置矢量信号源, 产生频率为1GHz的正弦信号, 使用频谱仪和功率计测量微波信号的频率、功率及相位噪声。

最新微波实验报告3

最新微波实验报告3

最新微波实验报告3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微波对不同物质加热效果的影响,并记录其加热时间与能量消耗的关系。

通过对各种样品的微波处理,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微波加热的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1. 微波炉2. 温度计3. 各种样品(包括水、油脂、金属、木材等)4. 计时器5. 能量消耗记录仪6. 隔热手套7. 实验记录本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确保所有实验材料均已就绪,并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2. 样品选择:选取适量的水和油脂作为液体样品,选择金属和木材作为固体样品。

3. 加热实验:将水和油脂分别放入微波炉中,使用温度计监测其温度变化,并记录所需的加热时间。

4. 观察记录:在加热过程中,注意观察样品的变化,如有异常现象立即停止实验。

5. 能量消耗:使用能量消耗记录仪记录加热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6. 重复实验:对金属和木材样品进行相同的加热实验,并记录数据。

7. 数据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在微波加热下的特性和能量效率。

8.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微波加热的原理及其对不同物质的影响。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显示,水和油脂在微波炉中的加热速度较快,且温度均匀性较好。

金属样品在微波炉中产生了火花,表明金属不适合微波加热。

木材样品加热速度较慢,且存在局部过热的现象。

能量消耗方面,液体样品的能量效率较高,而固体样品尤其是木材的能量效率较低。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微波加热对于不同物质的效果有显著差异。

液体样品如水和油脂适合微波加热,而金属和木材等固体样品则需要谨慎处理。

此外,微波加热的效率与物质的介电性质有关,这为未来微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微波介质特性的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介质特性的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介质特性的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微波介质的特性。

2.掌握微波介质特性测量的实验方法。

3.分析和讨论不同微波介质的特性差异。

实验器材:1.微波源2.吸收系统3.驻波系统4.反射凸面镜5.半波片6.波导过渡件7.参数测量平台8.反射器板实验原理:微波介质是指在微波频段(300MHz-300GHz)内对电磁波具有一定的传播和反射特性的物质。

微波介质的特性主要包括介电常数、导电率、磁导率等。

本实验通过测量微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来分析不同介质的特性差异。

实验步骤:1.首先,将微波源的输出接到吸收系统中,保证接口的连接稳定。

2.将驻波系统的进射口与吸收系统连接起来,确保连接紧密。

3.选择不同的介质,如水、巴铁、木块等,将介质放入吸收系统中。

每次测量前都要确保吸收材料的尺寸与吸收系统的要求相匹配。

4.调节微波源的频率和功率,记录下读数。

5.将反射凸面镜放在驻波系统的反射位置,调整角度使得反射的微波尽可能衰减。

6.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半波片来调节微波的偏振态。

7.将波导过渡件连接到驻波系统的出射口,并将其与参数测量平台相连。

8.通过参数测量平台,测量微波的传播特性和反射特性。

9.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得到不同介质的微波传播和反射特性。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一些介质中微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在另一些介质中传播速度较慢。

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在一些介质中微波的反射较强,而在另一些介质中反射较弱。

实验讨论:1.根据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和导电率,并与已知的理论值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误差,如连接不紧密、测量仪器误差等。

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和提高测量仪器的精度来减小误差。

3.实验中使用的不同介质可能具有不同的微波特性,例如对微波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

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不同介质的物理特性,来分析介质对微波的响应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邮电大学微波测量实验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号:学号:姓名:班内序号:时间:2015年1月实验一 熟悉微波同轴测量系统一、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组成,熟悉其操作和特性。

2、熟悉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1、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认识,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

矢量网络分析仪的面板组成以及各部分功能:微波同轴测量系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矢量网络分析仪、同轴线和校准元件或测量元件。

各部分功能如下:1)矢量网络分析仪:对RF 领域的放大器、衰减器、天线、同轴电缆、滤波器、分支分配器、功分器、耦合器、隔离器、环形器等RF 器件进行幅频特性、反射特性和相频特性测量。

2)同轴线:连接矢量网络分析仪和校准元件或测量元件。

3)校准元件:对微波同轴侧量系统进行使用前校准,以尽量减小系统误差。

测量元件:待测量的原件(如天线、滤波器等),可方便地通过同轴线和矢量网络分析仪连起来。

面板组成图如下所示:1 2 3 546 7 9 8 10111213 142、 掌握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操作以及测量方法。

A 、 S 参数测量步骤;a)将一个待测的二端口网络通过同轴线接入矢量网络分析仪,组成一个微波同轴测量系统,如下图所示:b)然后经过SOLT 校准,消除系统误差;c)在矢量网络分析仪上调出S 参数测量曲线,读出相应的二端口网络的S 参量,保存为s2p 数据格式和cst 数据格式的文件。

B、如何看开路校准件的电容值设定(校准系数);当传输线终端开路或短路时,所有输入信号功率被反射到入射端,造成全反射。

传输线终端开路时,开路端电流为零。

端点反射信号电流与输入信号电流幅度相等、相位相反,而反射信号电压与输入信号电压同相。

信号关系满足欧姆定律。

在校准菜单下的CalKit(校准件)选项里,打开校准件的开路件对话框C、如何看短路校准件的电感值设定(校准系数);传输线终端短路时,短路端电压为零。

端点反射信号电压与输入信号电压幅度相等、相位相反,而反射信号电流与输入信号电流同相。

信号关系满足欧姆定律。

在校准菜单下的CalKit(校准件)选项里,打开校准件的短路件对话框D、如何用Smith圆图显示所测结果以及如何与直角坐标转换;TOOLS工具栏下,下拉选项中可得到simth圆图的显示以及转换直角坐标。

E、如何保存所测数据,以及可存的数据格式;在屏幕的右上角,点击【文件】>【另存为】,然后选择相应的保存目录,可保存的数据格式为.jpg图片格式。

F、了解仪器提供的校准方法(SOLT)。

仪器提供SOLT校准方法,TRL校准方法等集中校准方法,实验中使用SOLT (短路-开路-负载-直通)校准方法。

三、思考题1、是否可以直接进行电路参数的测量,为什么?如何从测量的S参数导出电路参数。

(给出S参数到Z参数的转换公式,以及如何在ADS中应用。

)不可以,因为微波同轴测量系统只能对于微波的入射和反射的电压电流关系进行分析。

需要先进行校准。

此外由于仪器仅给出了S参数的测量,但是没有电路参数的测量选项;如果要求电路参数,可以由测量的S参数通过导出选项导出电路参数,如用Γ等计算。

S参数到Z参数的转换公式如下:[Z]=([1]-[S])-1([1]+[S])实验二微波同轴测量系统校准方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校准方法。

2、熟悉矢量网络分析仪的SOLT校准步骤以及校准精度验证方法。

3、掌握并验证TRL校准方法。

二、实验内容1、总结常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校准方法,比如TRL和SOLT,了解其校准原理和优缺点。

1)SOLT校准方法SOLT校准能够提供优异的精度和可重复性。

这种校准方法要求使用短路、开路和负载标准校准件。

如果被测件上有雌雄连接器,还需要分别为雌雄连接提供对应的标准件,连接两个测量平面,形成直通连接。

其使用12项误差修正模型,其中被测件的正向有6项,反向有6项。

图2显示了正向误差项:ED(方向)、ES(源匹配)、EL(负载匹配)、ERF(反射跟踪)、ETF(发射跟踪)和EX(串扰)。

操作正确的话,SOLT可以测量百分之一分贝数量级的功率和毫度级相位。

常用的校准套件中都包含SOLT标准校准件。

这些校准件包括各种连接器类型,并且价格相对便宜,小心使用的话可以用很多年。

如下两图所示。

EDF,EDR:反射参数,衡量VNA耦合器分离前向波和反射波程度,数值越大越好。

小的反射参数会导致信号的耦合泄漏。

ERR,ERF:传输参数,误差与反射测量相关,可以用短路和屏蔽开路校准件进行测量。

EXF,EXR:隔离,串扰,误差与串扰相关,可以通过测量接匹配负载的1口和2口来确定。

ESF,ESR以及 ELF,ELR:信号源匹配和负载匹配,指信号源与50欧姆负载的匹配程度以及负载的质量,这些误差可以通过测量S11和S22确定。

ETF,ETR:传输参数,误差与传输测量相关,通过测量1、2口互连时的传输确定。

网络分析仪的校准即是通过数学的方法消除以上误差项,得到被测器件真实参量(Sa11,Sa12,Sa21,Sa22)的过程。

2)TRL校准方法TRL校准极为精确,在大多数情况下,精确度甚至超过SOLT校准。

然而绝大多数校准套件中都不包含TRL标准件。

在要求高精度并且可用的标准校准件与被测件的连接类型不同的情况下,一般采用TRL校准。

使用测试夹具进行测量或使用探头进行晶圆上的测量,通常都属于这种情况。

因此,某些情况下需要构建和表征与被测件配置介质类型相同的标准件。

制造和表征三个TRL标准件比制造和表征四个SOLT标准件更容易。

TRL校准还有另一个重要优势:标准件不需要像SOLT标准件那样进行完整或精确的定义。

虽然SOLT标准件是完全按照标准的定义进行表征和储存,而TRL 标准件只建立模型而不进行完整表征,但是TRL校准的精度与TRL标准件的质量和可重复性成正比。

物理中断(例如传输线路弯曲和同轴结构中的焊缝)将会降低TRL校准的精度。

接口必须保持清洁并允许可重复的连接。

如下图所示:3)两者优缺点比较如下所示:a)TRL方法计算简单,但该方法需要网络分析仪具有四个接收机,分别检测信号a0,a1,b0,b3(以正向为例),而SOLT方法只需要三个,分别检测信号a0,b0,b3;b)TRL方法仅需要简单的校准件,不需要理想的强反射件(理想的开路或短路),并且传输线校准件比较容易实现;而SOLT方法则需要很多的校准件,并且校准件的性能指标对校准结果的影响较大;c)SOLT方法比较适用于同轴环境,也可以用于高频探针和在片测量;TRL 方法比较适用与非同轴环境,例如共面波导,微带线等;d)TRL方法中,传输线的工作频带和起始频率的关系是8:1,因此TRL校准是窄带的,宽带的TRL校准需要多个不同长度的线,这样会浪费面积;而SOLT 方法是宽带的。

SOLT校准方法得到的测试结果明显优于TRL。

另外在校准和测试过程中,采用TRL校准方式的测试由于不同的传输线适应不同带宽的校准频率范围,校准和测试必须分段进行,所以在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到曲线的不连续性2、掌握矢量网络分析仪的SOLT校准步骤以及校准精度验证方法。

a)校准前测量各校准件(开路、短路、匹配和直通)S参数,并保存数据开路短路匹配直通b)矢量网络分析仪SOLT的校准步骤响应→校准→校准向导→选择双端口solt→测量机械标准→一次选择1端口短路、开路、负载、直通,2端口短路、开路、负载进行校准。

C)校准后测量各校准件(开路、短路、匹配和直通)S参数,并保存数据开路短路匹配直通D)比较校准前后校准件(开路、短路、匹配和直通)的S参数,解释说明各条曲线,并指出所做校准的精度情况开路:网络开路,г=1,校准后s参数是一条值为0db的水平线,在圆图上随频率变化顺时针移动,由图知,校准精确度很高;短路:网络短路,г=-1,校准后s参数是一条值为0db的水平线,在圆图上随频率变化逆时针移动,由图知,校准精确度很高;负载:网络负载匹配,г=0,s参数db值应很小,在圆图上位于圆心一点,由图知,s参数是db=-50db,足够小,因而校准精确度很高。

直通:电路网络直通,г=0,s参数db值应很小,在圆图上位于圆心一点,由图知,s参数是db=-50db,因此满足条件,校准精确度很高。

分析比较校准前后的数据可以发现,经过校准后有效的减少了原来的误差,带宽的微弱变化虽然很小,但是对于误差来说还是足够证明每次连接测量器件之前校准步骤都是必要的,而且在校准过程中,有校准之后的图形可分析:在Smith 圆图上,开路和短路不再是一圈圈缠绕的线,已经减少到靠近开路和短路点的一段线,匹配点经过校准后已经非常接近理论上的一个点而不是一个区域。

所以,校准之后的测量才是符合实际的近乎标准值,在未校准时进行的测量只能大概估计下元件的类型及带宽,对于精确的参数测量未校准时是完全不符合标准的。

3、利用已加工的TRL校准件,进行TRL校准。

保存各测量数据,计算出其误差模型(附编程程序)。

function[Sx,GL]=trl(Sthru,Sopen,Sline,Sdut,fre q);% TRL performs a two-tier TRL calibration for a vector network analyser.% The first calibration consist of a normal co-axial SOLT two-portcalibration% followed by measurements on the TRL calibration standards and the DUT. The % function then performs the second tier of the calibration by de-embedding the % effect of the TRL test fixture from the DUT measurements using the measurements % peformed on the TRL calibration standards.%% The function uses the following input parameters:%% Sthru Four colom matrix containing S-Parameters of the thru measurement on % TRL test fixture.% Sopen Four colom matrix containing S-Parameters of the open measurement on% TRL test fixture. Only S11 and S22 is of interest here and the S21 and% S12 data which will be in the noise floor of the VNA will be discarded. % Sline Four colom matrix containing S-Parameters of the line measurement on % TRL test fixture.% Sdut Four colom matrix containing S-Parameters of the DUT inserted into the % TRL test fixture.% f Frequencies at whichS-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in Hz.%% The coloms of the S-Parameter matrix represent [S11 S21 S12 S22].%% format:[Sx,GL]=trl(Sthru,Sopen,Sline,Sdut,fre q)%% The output consists of the de-embeddeddevice S-Parameters (Sx), and the propagation% constant (GL) of the line standard used in the TRL calibration. The propagation constant%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of themicrostrip calibration% line. Since microstrip is a dispersive transmission line, the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will vary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The measured S-Parameters will be normalised with% respect to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 calibration% standard. By extracting this impedance, the S-Parameter data can be renormalised to% 50 Ohm.%% See TRLPOST.M for some post processing functions that can be performed.%% Writer : C. van Niekerk% Version : 3.50% Date : 07/06/1995% This program is based on the work in the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paper:%% [1] G.F. Engen, C.A. Hoer,"Thru-Reflect-Line: An Improved Technique for% Calibrating the Dual Six-Port Automatic Network Analyser,"% IEEE Trans. MTT, Vol. 27,No. 12, December 1979, pp. 987-998% Define the imaginary constanti=sqrt(-1);% Convert the measured s-parameters of the DEVICE to one variableS11d = Sdut(:,1);S21d = Sdut(:,2);S12d = Sdut(:,3);S22d = Sdut(:,4);% Convert the measured s-parameters of the REFLECT standerd to one variableS11r = Sopen(:,1);S22r = Sopen(:,4);% Convert the measured s-parameters of the THRU standerd to one variableS11t = Sthru(:,1);S21t = Sthru(:,2);S12t = Sthru(:,3);S22t = Sthru(:,4);% Convert the measured s-parameters of the LINE standerd to one variableS11l = Sline(:,1);S21l = Sline(:,2);S12l = Sline(:,3);S22l = Sline(:,4);% Compute the wave cascading matrix for the thru standerdR11t = -(S11t.*S22t - S12t.*S21t)./S21t; R12t = S11t./S21t;R21t = -S22t./S21t;R22t = 1 ./ S21t;% Compute the wave cascading matrix for the line standerdR11l = -(S11l.*S22l - S12l.*S21l)./S21l; R12l = S11l./S21l;R21l = -S22l./S21l;R22l = 1 ./ S21l;% Compute the wave cascading matrix for the device standerdR11m = -(S11d.*S22d - S12d.*S21d)./S21d; R12m = S11d./S21d;R21m = -S22d./S21d;R22m = 1 ./ S21d;% Calculate the two possible virtual error networks for port A% and port B using the s-parameters of the thru and line standerds%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frequency pointsnfreq=length(freq);for n = 1:nfreqRt = [ R11t(n) R12t(n) ; R21t(n)R22t(n) ];Rl = [ R11l(n) R12l(n) ; R21l(n)R22l(n) ];T = Rl*inv(Rt);% Solve a set of quadratic equations to get the values of r11a/r21a% and r12a/r22aA = T(2,1);B = T(2,2) - T(1,1);C = -T(1,2);K1 = (-B + sqrt((B^2)-4*A*C))/(2*A); K2 = (-B - sqrt((B^2)-4*A*C))/(2*A);% Choose between the two possible roots to get the right values for% b and c/aif abs(K1)<abs(K2)b = K1;ca = 1/K2;end;if abs(K2)<abs(K1)b = K2;ca = 1/K1;end;% Calculates the propogation constant of the LINE standerd.GL(n) = -log(T(1,1)+T(1,2)*ca);% Calculates "a"w1 = S11r(n);w2 = S22r(n);g = 1/S21t(n);d = -(S11t(n)*S22t(n) -S12t(n)*S21t(n));e = S11t(n);f = -S22t(n);gamma = (f-d*ca)/(1-e*ca);beta_alfa = (e-b)/(d-b*f);a =sqrt(((w1-b)*(1+w2*beta_alfa)*(d-b*f)) /((w2+gamma)*(1-w1*ca)*(1-e*ca)));% Calculates the reflection coeffisients at each port to determine the correct% sign that should be assigned to aR1a = (w1-b)/(a-w1*a*ca);R1b = (w1-b)/(w1*a*ca-a);% An open is used for the reflection measurement. Use this information to% chose the sign of aif abs(angle(R1a)*180/pi)<90a = a;as(n) = a;c = ca*a;end;if abs(angle(R1b)*180/pi)<90a = -a;as(n) = a;c = ca*a;end;R1(n) = (w1-b)/(a-c*w1);alfa = (d-b*f)/(a*(1-e*ca));beta = beta_alfa*alfa;r22p22 = R11t(n)/(a*alfa + b*gamma);IRa = [ 1 -b ; -c a ];IRb = [ 1 -beta ; -gamma alfa ];Rm = [ R11m(n) R12m(n) ; R21m(n)R22m(n) ];Rx =1/(r22p22*(alfa-gamma*beta)*(a-b*c))*I Ra*Rm*IRb;S11x(n) = Rx(1,2)/Rx(2,2);S12x(n) = Rx(1,1) -Rx(1,2)*Rx(2,1)/Rx(2,2);S21x(n) = 1/Rx(2,2);S22x(n) = -Rx(2,1)/Rx(2,2);end;Sx=[S11x.' S21x.' S12x.' S22x.'];实验三利用微波同轴测量系统进行实际器件测量一、实验目的1、利用SOLT校准方法进行微波同轴测量系统的校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