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①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区位理论→对区域经济整体的研究→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研究)②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企业组织→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的研究)③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行为主义对行为差异的考虑→解构主义地理学→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①通论经济地理学②区域经济地理学③部门经济地理学④公司地理学5.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重点: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6.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7.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8.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生产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9.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①地理空间的有限性②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③经济活动进行空间转移的限制10.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统称为生产三要素。
1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有制约作用②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12.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等。
世界经济地理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世界经济地理学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2.封建社会后期,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是沟通亚欧非三大洲间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
3. 世界经济及贸易中心,经历了从里斯本(葡萄牙)、塞维尔(西班牙)、安特卫普(比利时)、阿姆斯特朗(荷兰)到伦敦的地域变化。
4. 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 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即蒸汽机时代,它是以纺织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5. 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雏形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世界产业分布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首先,它使人类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明显改变了产业布局的条件,使生产力分布由分散明显趋向集中。
其次,生产的部门分工与地域专门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第三,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
第四,国际经济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
–除英国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农业占优势,工业中则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形成了以宗主国和殖民地经济联系为主要特点的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雏型。
6.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以内燃机与电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炼钢技术的改进等为主要标志。
7.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形成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农业在科技的推动下,实现了现代化;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训高水平技术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有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开始走向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即信息社会)的门槛。
8.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条件的新变化1.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地域系统的作用具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人类开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对能源与原材料利用的质量不断提高,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比重不断上升;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又有很大增强,已经向海洋进军并开始利用宇宙空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唯一正确的选择。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调整一、名词解释1、交通网络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是边的数量与定点数量之比。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该理论揭示了在同样自然条件下农业空间分异的机制。
这种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由此形成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的空间格局。
3、劳动系数4、中心地5、区域经济结构6、主导产业7、库兹涅茨法则二、简答题1、简述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69页)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三原则及各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之间的等级关系。
(94-98页)3、简述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100页)4、简述企业增长的战略和方法。
(116页)5、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有哪些特征?(142页)6、跨国公司总部有何功能?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区位选择上有哪些要求?(145页)7、跨国公司R&D有何区位要求?根据贝尔曼和费希尔的研究,跨国公司R&D区位呈现出怎样的特征?(151页)8、一个区域如何确定主导产业?(176-178页)9、一个区域如何确定其产业结构?(176-179页)怎样的产业结构才是合理的?(182-183页)10、简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88页)11、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190-192页)12、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205页)13、根据区域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如何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的?(209页)14、简述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13页)15、简述梯度推移学说。
(236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考题及答案(去年拿A的)
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3选2)A卷1、东盟市场对中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2010年1至11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630.1亿美元,同比增长40.6%。
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244.5亿美元,增长33.6%;自东盟进口1385.6亿美元,增长47.5%。
(2)可以通过东盟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产业机构的调整升级提供空间,把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东盟发展中国家去,将转移出来后留下资源、空间用于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非常重要。
(3)有利于充分利用东盟的资源能源,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
东盟各国资源丰富,马来西亚的橡胶、棕油、锡的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菲律宾是世界重要的铜、金、铬生产和出口国,印尼的石油、天然气、煤等资源出口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资源能源紧缺,如珠三角地区100%的煤炭、95%的木材、86%的成品油、72%的钢材等需要从省外调入或进口。
深化与东盟在资源能源方面的开发合作,有利于我国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能源资源供应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挖掘东盟消费潜力,积极抢占市场。
东盟共包括10个国家,陆地面积444万平方公里,人口5.84亿,GDP总量达1.5万亿美元,消费潜力很大。
特别是东盟成员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各方面消费需求迅速增长。
2、拉美市场对中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非洲市场对中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非洲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非洲的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铁、锰、铬、钴、镍、钒、铜、铅、锌、锡、磷酸盐等储量很大;黄金、金刚石久负盛名;铀矿脉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世人瞩目,许多矿物的储量位居世界的前列。
另外非洲还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
我国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非洲市场拥有着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为我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原料支持。
经济地理学 试卷1答案
03教本、03地信、03环本《经济地理学》试题(A卷)答案要点与评分标准一、解释下列各组概念(4×6=24分)1、一般性区位因子与区域性区位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
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称为区域性因子,如运费,是形成工业区位基本格局的基础。
2、门槛人口与补充区域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
或接受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区域。
3、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
4、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叫做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是在区经济增长中对总量增长影响大或占比重大的产业。
5、经济类型区与综合经济区经济类型区是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
如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等。
综合经济区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一般所指的经济区即为综合经济区。
6、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活动全球化是人类经济活动或某产品生产过程、服务等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各国通过一定的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的形式或过程。
二、简答题(8×6=48分):1、试述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答:(1)经济活动(生产与服务)都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合理利润,这一规模是由需求决定的,也叫需求门槛。
重工业的需求门槛高。
(2分)(2)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大城市巨大的消费市场提供了规模经济的前提。
(3分)(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题型: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分)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三、不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四、简答题 (共30分,6个)五、论述题(共15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学科体系(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三)部门经济地理(四)企业地理学企业地理学整合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产业关联。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货殖列传》。
东汉时期出现的《汉书.地理志》。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在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议》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
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侧重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侧重于区域之间的联系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分类方法。
按这种分类方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三次产业分类法被广泛接受的原因:第一,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具体表现在:①此种分类方法同人类的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相适应;②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演进的一种趋势。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选择题⼀、选择题1、⾃然条件和⾃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 B.基础 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泛接受是因为其有⼀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第⼆次产业。
3、区位论由()⾸创。
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4、在韦伯⼯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
A.⼯资 B.运费 C.集聚 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特性是()。
A.易⾏性 B.先⾏性 C.服务性 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 B.带状 C.星状 D.组团式 E.⼀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 B.中央商业区 C.⾼技术园区 D.城市化8、农业⽣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 B.植物 C.动物 D.微⽣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 B.灵活性强 C.运载量⼩ D.运输成本⾼10、中⼼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最优 D.⾏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门学科。
A.⽣产(⼒)布局(分布)规律B.⽣产地域综合体C.⽣产⼒布局和⽣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 B. 佩鲁 C.克拉克 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产的特点。
A.经济再⽣产和⾃然再⽣产交织在⼀起 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 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物作⽤和⽣物⼯程的活动14、下列⼯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业布局。
《经济地理学》题库打印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一、名词解释区位条件:针对于区域而言,区域的特征(资质)或属性。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因素。
针对于经济活动主体而言,起到重要决策作用的影响因素。
节约经济: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范围经济:经济活动主体涉及的范围广、门类多,风险低。
区位重量: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质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或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场所,一般指城镇,有时也指商业零售中心。
(城市、工厂、商店)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横向一体化: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导致行业垄断。
纵向一体化: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塑造产业集群。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篇一: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第一部分:基本概念题(40分)1.什么是经济地理学?请简要阐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其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地图制作等。
2.地理环境对于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请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例如,河流、湖泊等水资源的分布对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便利的海运条件,有利于港口城市和航运业的发展。
气候条件也会对农业的产出和发展产生影响,例如草原地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3.请简述区位和区域的概念,并说明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位是指地理位置,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统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的地域。
区位和区域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合适的区位有利于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例如靠近供应链和市场的区位更有竞争优势。
而区域特征的统一和差异也会对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产生影响。
4.请简述中心-边缘理论,并说明其对经济地理学的意义。
中心-边缘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中心-边缘结构,中心地区发展较快,边缘地区相对滞后。
这一理论对经济地理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分析和解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现象,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指导,合理规划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论述题(60分)5.请论述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加快了地球空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带来了跨国贸易的扩大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这使得经济地理学需要更多考虑国际经济间的联系与互动。
其次,全球化加剧了地区间的竞争,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优势。
全球化使得经济地理学需要更多关注全球产业链分布和国际分工。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全球化使得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集中,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精华)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 )。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C.综合性D.实用性E 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哪种产业属于第一产业?a. 农业b. 制造业c. 服务业d. 金融业2. 总人口数量与总面积的比例被称为什么?a. 人口密度b. 城市化率c. 土地利用率d. 基尼系数3. 下列哪个不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原因?a.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 工业化的发展c. 城市人口的老龄化d. 农业机械化的推进4. 以下哪个城市被认为是全球金融中心?a. 伦敦b. 上海c. 新加坡d. 香港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下列哪个方面?a. 区域经济发展b. 城市化进程c. 经济全球化d. 以上皆是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请解释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并举例说明其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解释什么是城市化,列举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3. 什么是城市体系?请解释城市体系的形成原因,并举例说明。
4. 解释经济地理学中的贸易地理理论,包括比较优势和相对优势的概念。
5. 请解释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共10分)1. 请详细论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碳排放等方面。
2. 解释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并阐述其对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应用题(共20分)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某国家的GDP为2000亿美元,总人口为1亿人,土地面积为100万平方千米。
根据相关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 请计算该国家的人均GDP。
2. 该国家的人口密度是多少?3. 该国家的城市化率是多少?。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复习题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1、经济布局的条件是指、和等。
2、自然资源一般指、矿产、和、生物等多种资源。
3、我国农业生产拥有、地区性、和等特色。
4、生态农业是切合我国国情的和之路。
5、工业生产拥有、、连续性、、均衡性等特色。
6、我国新能源工业主要指,已产奏效益的核电站是和。
7、现代交通运输业主要包含、、、和运输等五种运输方式。
8、水道运输一般由、、和四个环节构成9、贸易布局的主要要素有、和。
10、城市有多种职能,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上海的主要职能是。
三、名词解说1、地理学2、经济地理学3、商品粮基地4、畜牧业5、可连续发展农业6、生态农业7、一次能源8、二次能源9、新能源10、交通运输业11、铁路枢纽12、城市化四、简答题1、简述我国能源及矿产资源的特色2、简述我国人口散布规律和人口地理分界限3、简述经济作物的生产特色4、简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特色5、钢铁工业布局有何特色?我国有哪些重要的钢铁基地6、影响工业布局的要素有哪些?举例说明工业布局种类7、我国有哪几条进藏公路?试述其起点和终点8、试对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进行经济评论9、我国商业中心有哪些散布特色10、我国城市散布有何特色五、阐述题1、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对我们的启迪。
2、从可连续发展的角度,阐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3、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对我们的启迪。
答案二、填空题1、经济布局的条件是指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2、自然资源一般指土地、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生物等多种资源。
3、我国农业生产拥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地区性、综合性和不稳固性等特色。
4、生态农业是切合我国国情的重要农业现代化和可连续发展之路。
5、工业生产拥有技术性、协作性、连续性、宽泛性、均衡性等特色。
6、我国新能源工业主要指核能,已产奏效益的核电站是秦山和大亚湾。
7、现代交通运输业主要包含铁路、公路、水道、航空和管道运输等五种运输方式。
8、水道运输一般由港口、航道、船舶和修船厂四个环节构成9、贸易布局的主要要素有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科学技术要素。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
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
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位:2.主导产业:3.运输:4.区域经济发展:5.世界经济一体化: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2.佩蒂-克拉克定理:四、简答题(共24分)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五、论述题(共21分)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劳动、自然和资本。
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经济地理期末试卷和答案
09经济地理答案(A卷)一、填空题(共22分)1、胡佛对韦伯区位理论中的运费计算作了重大改进,他将运费分为和两个部分,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2、跨国直接投资区位一般要明确三个问题,分别是,和。
3、在雷蒙德·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中,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__ __、___ _和__ __三个阶段。
4、我国的企业空间扩张除了遵循扩张(扩散)和扩张(扩散)两条规律外,还有扩张的规律。
5、韦伯将集聚分为和两种类型。
6、经济总量一般用、、等来衡量。
包括指标和指标。
7、公司从一个地方公司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即公司首先跨越空间,其次为空间,最后为空间。
1、场站作业费;线路运输费;增长逐渐放慢2、为何跨国投资;选择在哪个国家投资;在东道国什么区位进行投资3、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4、接触扩张;等级扩张;通道扩张5、纯粹集聚;偶然集聚6、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总量指标;人均指标7、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决策空间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8分)1、经济距离:距离是地理位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距离就是用克服距离所付出的费用来表示的距离,它受运输距离和运费率的共同影响,对产业布局(尤其是工业布局)具有重要作用2、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3、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即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4、满意人:在现实中,无论是经济活动的经营者还是参与者,而并非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用最小化为目标而行动的“经济人”,更多的是在某种满足的目标下行动的“人”,称为“满意人”5、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6、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是由于相关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而带来的费用的节约,都叫规模经济,前者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后者称为外部规模经济7、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
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
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
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
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
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
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
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
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
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
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
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
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
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工业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 原料指数 + 1 。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
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等。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
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
如石油精练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