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雨巷》 九源教育
《雨巷》教案(精选18篇)
《雨巷》教案(精选18篇)《雨巷》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巷》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巷》教案篇1【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
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诗无达诂。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
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⑵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⑶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二、进入诗歌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
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雨巷教案优秀
雨巷教案优秀雨巷教案优秀11、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家作品。
3、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投影几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些诗有的是大家以前学过的,有的是我们没听说过的,还有我们听说过但还没真正接触的。
提起中国的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起这些诗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海子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戴望舒的《雨巷》,说起戴望舒,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比较等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 术特色。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作简 单的现代诗,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雨巷》所表达的孤独、迷 茫和追求美好的情感,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创作过程
诗人戴望舒在法国留学期间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韵味融入到了《雨巷》中,同时结合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语言,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雨巷》的诗歌内容
主题思想
《雨巷》通过描绘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诗中描绘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悠长、悠长而又寂 寥的雨巷中彷徨,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和追求。
应用能力
学生能够评估自己是否能 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 生活中,如创作简单的诗 歌或表达情感。
教师评价
课堂表现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朗读 诗歌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和表达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写
作技巧。
进步与成长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
神。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 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
文关怀精神。
02 教学内容
《雨巷》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怀揣着迷茫和 彷徨的情绪,追求着理想和希望。《雨巷》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创作而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 憬。
《雨巷》教案通用
《雨巷》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课《雨巷》。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朗读:感受《雨巷》的韵律美;2. 词语解析:解析诗中的生僻字词,如“彷徨”、“寂寥”等;3. 诗歌意境分析:探讨诗中描绘的雨巷、油纸伞等意象;4. 诗人情感分析: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朗读《雨巷》,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分析诗歌的意境;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创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分析,诗人情感的理解;2. 教学重点:朗读、字词解析、意境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配乐诗朗诵《雨巷》,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 朗读:学生齐读《雨巷》,教师指导并纠正朗读错误;3. 字词解析:学生自主查阅字典,教师讲解生僻字词;4. 意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雨巷、油纸伞等;5. 情感分析:小组讨论,探讨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雨巷》意境的题目,讲解答题技巧;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雨巷》情感的练习题;六、板书设计1. 诗歌《雨巷》2. 重点字词:彷徨、寂寥、油纸伞等;3. 诗歌意境:雨巷、丁香、姑娘等;4. 诗人情感:追求美好、失落、惆怅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巷》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并谈谈你的理解;2. 答案要求: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如《我的记忆》、《断章》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分析;2. 诗人情感分析;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学习《雨巷》,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意的理解与感悟,《雨巷》的意境、情感。
(2)教学难点:诗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
(2)初读诗歌:学生自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3)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探讨象征主义手法。
(4)深入探讨: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雨巷》的内容理解较为深刻,能感受到诗中的情感。
(2)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对戴望舒的其他作品产生兴趣。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了合作能力。
2. 教学改进(1)在解析诗歌环节,可以增加一些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在深入探讨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提高学生的人生感悟。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1. 戴望舒的创作背景及其诗歌特点。
2. 《雨巷》的意境、情感及象征主义手法。
3. 诗中的生活哲理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巷》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戴望舒的生平介绍及诗歌创作背景。
2. 《雨巷》原文及其注释。
3. 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4. 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其他资源。
六、教学进程设计1.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戴望舒的生平介绍及诗歌创作背景资料,准备《雨巷》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诗歌鉴赏资料,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其他资源。
《雨巷》教案8篇
《雨巷》教案8篇《雨巷》教案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始,她善良、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健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结束,也是幸福的开始。
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情,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
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现代派诗人。
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两遍录音,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
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
2、模仿朗诵(2~3人)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作者为了能营造“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6个,主要是3个。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1.3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去鉴赏诗歌。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1.5 教学准备PPT、诗歌全文、相关资料。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在雨巷中漫步,引发学生对《雨巷》诗歌的兴趣。
2.2 介绍诗人及背景戴望舒,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躲避,在孤寂中咀嚼着失恋的痛苦。
2.3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4 解析诗歌2.4.1 词句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2)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雨巷象征黑暗的社会,丁香姑娘象征革命火种等。
2.4.2 情感分析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孤独、希望、失望等。
2.5 应用拓展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情景,并对诗歌进行鉴赏。
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雨巷》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课后背诵《雨巷》,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孤独、迷茫、希望等主题的现代诗歌,与《雨巷》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点评,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七、课堂评价7.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互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7.2 作业质量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较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探讨《雨巷》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角度出发
作文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而教学策略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名篇的教学永远是备受重视的内容。
《雨巷》作为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常常被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这篇文章将从学生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雨巷》。
一、以情感教学为出发点《雨巷》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现代诗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方面去理解和把握诗歌意境。
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诗词的同时,播放相应的音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感联想活动,如中文里的“雨”这个字,能够让学生通过音、形、义的联想与拓展,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整首诗歌所表达的雨中的情感。
二、以阅读理解为核心内容在《雨巷》的教学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学生在阅读前,可以听一次朗读,让学生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阅读中,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每个字的意义和情感所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理解或对某些情感内容的感悟;在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诗歌的主旨、情感、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整首诗歌有更为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三、以积极体验为主要目标《雨巷》是一首充满浪漫、抒情、思乡情感的诗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并将学生的这种体验反映到自己的创作中。
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叙述文,描述一个与《雨巷》类似的记忆或经历,在撰写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感受自己身处内心深处的情感,将人生阅历的情感、意境与诗歌由触手可及的距离。
四、以多媒体教育为实现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育成为新时代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看到图片、听到声音、观看视频,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和直观。
在《雨巷》的教学中,可以利用PPT、音乐和视频来辅助教学。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段有关雨的音乐,搭配首演讲获奖的诵读,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和诵读的同时,深入感受到雨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巷》。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朗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3)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戴望舒的《雨巷》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巷》,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油纸伞”、“篱笆”等。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她”的象征意义等。
5. 朗读与欣赏:(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雨巷》,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雨巷》朗诵,感受诗歌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雨巷》。
2. 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小诗,尝试运用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深入解读《雨巷》教案
《雨巷》是中国现代诗坛中不可忽视的一首诗歌。
它由多明达创作,通过对雨巷的描绘表现出了社会变迁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针对这首诗歌,有许多的教案,在教授这首诗歌时,如何深入解读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本文将对《雨巷》教案进行深入解读,以助于广大教师更好地教学。
一、关于教学目标在教学《雨巷》这首诗歌时,我们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
针对这一点,这个教案提出了四个目标:1.了解《雨巷》这首诗歌的背景和阅读历程,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诗意内涵;2.掌握韵律和修辞手法,学会欣赏现代诗歌的艺术之美;3.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创作类似的诗歌;4.通过阅读这首诗歌,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这些目标是相当明确的,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二、关于教学过程针对教学过程,这个教案提出了五个环节:1.教师阐述《雨巷》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整个诗歌的脉络和内涵;2.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解析,教师利用整个教案进行,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分析进一步掌握现代诗歌的艺术设定;3.对于诗歌中每一句话的理解和阐述,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现代诗歌的深度和广度;4.阅读和解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对于生活的深度思考和留下的启示;5.学生自主创作,这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诗歌。
这些环节构成了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诗歌学习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关于教学方法针对教学方法,这个教案提出了一些建议:1.教师通过先导式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境和内涵,让学生了解诗歌的造诣和艺术水平;2.教师利用一些关键词或句子,激发学生对于诗歌和人生的感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时代感;3.鼓励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深入理解诗歌,例如采用绘画、说唱等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和视角下了解诗歌;4.教师通过阅读和分析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案: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的诗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3)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雨巷》诗歌的理解与背诵;2. 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的分析;3. 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难点:1. 诗中象征手法和意象的深入理解;2. 诗歌美的欣赏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雨巷》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3)准备教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讨论话题和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雨巷》诗歌;(2)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思考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戴望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雨巷》诗歌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诗歌朗读与讨论:(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如“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等;(3)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欣赏与表达:(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文学素养;(2)鼓励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4.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5. 如何提高学生对诗歌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六、教学扩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戴望舒的其他诗歌,如《我希望》、《对于时间的想》等,分析其创作特点;(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戴望舒的诗歌风格,总结其文学贡献。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的诗篇。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及其作用。
(3)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雨巷》的背景知识。
2. 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及其作用。
3. 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主义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戴望舒的诗歌朗诵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如“雨巷”、“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品析诗歌(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引导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4.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以“雨巷”为主题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彼此的作品。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雨巷》。
2. 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戴望舒的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品析诗歌,使学生了解了戴望舒的《雨巷》及其象征主义手法,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以及读后感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情感内涵的领会和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 一 诗二首 雨巷》作业设计方案
《雨巷》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二、作业内容1. 诗歌朗诵:学生需熟读《雨巷》,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诵。
请学生录制朗诵视频,并在作业提交区上传。
2. 意象分析:每位学生选取诗歌中的一个或几个重要意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要求字数在300字以上。
在作业提交区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讨论。
3. 主题创作:请学生以《雨巷》为灵感来源,创作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
字数不少于300字,并在作业提交区提交。
4. 知识问答:设计一系列关于《雨巷》的问题,包括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表达等,让学生在作业提交区回答。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提交时间:规定具体日期前完成并提交。
2. 提交形式:朗诵视频需上传至作业提交区,分析文章需在作业提交区分享,创作文章需手写并拍照上传,知识问答以文字形式提交。
3. 作业质量:要求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刻,分析有理有据,创作文章能体现出对《雨巷》的吸收和再创造。
四、作业评价1. 老师评价: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老师给予评价,对优秀作业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建议。
2. 学生互评:学生在作业提交区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点评,学习他人的长处,指出不足,共同进步。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学生应根据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反馈,认真反思自己的作业,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 老师:老师应定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雨巷》,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深化对雨巷文化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1. 完成《雨巷》的诗歌朗诵,要求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雨巷教学教案示例
雨巷教学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戴望舒的现代诗歌风格;(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韵律,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戴望舒诗歌中的美好情感;(2)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3)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高雅生活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意象分析;3.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2. 诗歌创作的技巧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雨巷》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雨巷》,了解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雨巷》诗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2)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研读诗歌:(1)分析诗歌的字词意义,理解诗句的含义;(2)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油纸伞”、“姑娘”等;(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如孤独、期待、希望等。
3. 欣赏与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形式特点,如自由诗、抒情诗等;(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诗歌创作:(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诗歌形式、意象和修辞手法;(3)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欣赏和创作;(2)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作品,拓展文学视野;(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培养诗歌创作的灵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巷》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戴望舒诗歌风格的欣赏和分析能力;3. 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技巧运用。
2024年《雨巷》教案2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巷》。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戴望舒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析。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
3. 诗歌的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雨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雨巷》。
(2)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诗歌欣赏和鉴赏方面的进步。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现代诗歌鉴赏》2. 参考资料:关于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七、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雨巷》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分析诗人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美。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主题思想的内涵。
九年级语文雨巷教案
九年级语文雨巷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二、教学设计(一)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的意境2、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二、教学步骤(一)听录音,整体感受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只需静思)(二)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
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
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
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意象)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
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
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
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
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现代诗《雨巷》教案
现代诗《雨巷》教案(2)(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现代诗《雨巷》教案(2)现代诗《雨巷》教案第二个是江南雨巷。
1、江南如梦似幻2、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在西子湖畔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那些纵横交错的长长的青石石路上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
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
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
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
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
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
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
“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雨巷、篱墙及梦一起构成了诗歌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丁香形状象结,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
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雨巷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标题:《雨巷》教学设计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雨巷》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通过朗读《雨巷》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雨巷》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 诗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雨巷》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内涵,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
4.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与《雨巷》相关的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雨声音效或展示与雨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雨巷的好奇和兴趣。
2. 诗歌欣赏:教师朗读《雨巷》,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雨巷》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解读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诗歌解读: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雨巷》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5.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与《雨巷》相关的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
6. 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7.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诗歌欣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
教学资源:1. 《雨巷》的诗歌文本。
2. 雨声音效或与雨相关的图片。
3. 创作材料,如纸张、画笔、彩色笔等。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2. 创作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的内容、表达和创意。
3. 口头表达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比赛,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伸
学生活动
欣赏聆听 想象比较
合作交流 悟读诗歌
内化知识 评价反馈
情景迁移 巩固提升
2016/8/5
(二)展示雨巷,品画入诗
1. 赏佳作,评最美
/forum.php?m od=viewthread&tid=999&fromuid=1 (网络投票)
(二)展示雨巷,品画入诗
似忆江南主。
——王十朋(南宋)
(二)展示雨巷,品画入诗
2.谈创意,齐分享
丁 香
——为何偏偏是
丁香高洁的内质更是独 立人格的化身,这与诗 人的心意是相通的;“ 丁香结”作为“忧愁” 、“幽怨”的代名词, 而这又恰与诗人此时的 心境不谋而合。
(二)展示雨巷,品画入诗
2.谈创意,齐分享
丁 香
——为何偏偏是
(四)心系雨巷,迁情移境
根据课堂的学习,结合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进一步完善本组作品,各小组长传给老师 微信,由老师统一发至微信朋友圈,一天 之内获得点赞最多的小组评为“最佳创意奖” 。 任务二:结合对本课的赏读、理解,各小组课后结合 专家教师的点评,对本组的课前预习朗读视频进行修 改、完善,同时各组选择本单元的诗歌内容,自行准 备背景音乐、背景材料,并制成ppt或视频,筹办一次 《印象· 雨巷》的诗歌朗诵会。
4.师点拨,共升华。“雨巷” 究竟要呈现怎样意境呢?
(三)评价雨巷, 赏识激励
/index. php/index/index
(三)评价雨巷, 赏识激励
/index. php/index/index
评价汇总表格
信息化资源的大量运用 广告专业和诗歌文本的结合 翻转课堂的尝试 不足 之处 若能引 导学生 创作诗 节流动 的画面 美就更 好了
扫描 二维码 ,思考《雨 巷》究竟通 过哪些 “意 象”来传情 达意,诗歌 究竟表达怎 样的主题呢 ? (锦囊五)
感知雨巷 ,把握诗 中的“意 象” ,理 解“丁香 ” 在诗中 的特殊意 义;探讨 诗歌的主 题。
小组合作, 完成绘画作 品《印象• 雨巷》;探 究,完成: 我们的设计 灵感源于 ……我们是 怎样利用专 业知识进行 创作的? (锦囊六)
【教材地位】
《雨巷》更具代表性 典 型 形 象 激 共 鸣
【学情分析】
对 绘画基础强,有一定 ps基础 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广告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现代 诗歌 鉴赏 技巧 处于 一 知 半解 又充 满好 奇的 状态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加深学生对 《雨巷》意 象与意境的 理解,为课 堂上呈现 做准备。
各组自我测评:访问/index. php/index/index,完成小组自评表后提交。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引生入境
提问引导 突破难点
提炼点拨 认同激励
检测知识 鼓励创造
课堂教学
导入
展示
评价
(二)展示雨巷,品画入诗
3.再交流,采众长。各组就《印 象· 雨巷》创意的优缺点畅所欲 言。
(二)展示雨巷,品画入诗
4.师点拨,共升华。“雨巷” 究竟要呈现怎样意境呢?
迷蒙的细雨 笼罩狭窄残破的 小巷,构成阴冷 迷蒙破败空寂的 背景,而这种迷 蒙意境与凄美、 哀怨的“丁香” 正好水乳交融。
(二)展示雨巷,品画入诗
锦囊 一
锦囊 二
锦囊 三
锦囊 四
锦囊 五
锦囊 六
(锦囊一)
学生自读 ,反复诵 读5遍, 规定:未 按要求完 成,不得 打开下一 个锦囊。
初步感知 文本,初 识雨巷, 注重学生 阅读的情 感体验。
扫描二维 码,观看 名家乔榛 、徐涛老 师等人朗 诵作品。
多方位学 习节奏、 情感等朗 诵技巧。
(锦囊二)
扫描朗诵 指导微课 与背景音 乐二维码 ,观看老 师配乐朗 诵微视频 ,试听背 景音乐。
进一步体 味文本, 学习诗歌 朗诵的节 奏技巧。
(锦囊三)
(锦囊四)
熟悉背景 音乐,各 小组拍摄 本组配乐 朗诵视频 ,发送至 老师QQ 邮箱: 56069443 @
为老师了解 学生朗读水 平提供依据 ,了解学生 自学情况。
2.谈创意,齐分享
(二)展示雨巷,品画入诗
2.谈创意,齐分享
我们的设计灵感源于(诗中)…… 我们是怎样利用专业所学进行创作的?
(二)展示雨巷,品画入诗
2.谈创意,齐分享
丁 香
——为何偏偏是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唐)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南唐) 含春雨,结愁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