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地理选修1《认识星空》教案.doc

合集下载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星空观测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星空观测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星空观测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地理实践力——星空观测准备材料秋季星空图,手电筒,红色绸布选择时间9月份的晚上20:00~22:00之间比较合适选择场地灯光少、开阔的场地,学校操场比较理想观察步骤1.练习利用手电筒光柱指示夜幕中的某颗星,是在老师指引下认识星空的起点。

练习使用红色绸布遮住手电筒白光,使用红色光线观看星空图,避免看纸质星空图时强光刺眼,影响眼睛对黑暗环境的适应,影响观看星空的效果。

2.认识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由七颗亮星在天球上组成一巨大的勺形,在我国古代天文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体,9月份的北斗七星在天空西北侧,接近西落地平线。

注意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9月份斗柄指向西南侧。

利用斗柄方向判断季节,是我国古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鹖冠子·环流篇》就总结出了规律:“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3.按照下图方法寻找北极星。

以勺头两颗星(天璇→天枢)的连线为长度单位,向勺口所指方向度量,大约五倍距离处那颗亮星,即为北极星。

北极星是小熊星座的一颗亮星。

目前的北极星基本上就是地球自转轴北端指向的位置,所以北极星的高度(从正北地平面向上的夹角)就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这也是测定地理纬度的基本方法。

北半球看到的恒星都围绕北极星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

4.认识秋季的其他星座和银河。

下图中的阴影条带就是银河。

秋夜星空主要的星座和位置概括总结如下:秋夜北斗靠地平,仙后五星空中升。

仙女一字指东北,飞马凌空四边形。

英仙星座照夜空,大陵五是变光星。

南天寂静亮星少,北落师门赛明灯。

注意事项1.提前做好规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留意天气预报,选取天气晴朗、繁星闪烁的时间最理想。

初秋的昼夜温差较大,晚上观察需注意做好保暖工作。

2.借助星空图寻找、对照某个星座或者恒星时,必须用红色绸布遮住白色的手电筒光束,这样眼睛才可以及时适应黑暗的环境,有利于寻找比较暗的恒星。

认识星空-湘教版选修一宇宙与地球教案

认识星空-湘教版选修一宇宙与地球教案

认识星空-湘教版选修一宇宙与地球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宇宙和星空的概念;2.了解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形成;3.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历史上的天文学家;4.掌握使用天球仪和望远镜观测星空的方法;5.培养对宇宙和星空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宇宙、星空和天体运动的概念;2.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形成;3.天文学家和他们的贡献;4.天球仪和望远镜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宇宙和星空的概念;2.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历史上的天文学家;3.掌握使用天球仪和望远镜观测星空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星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星空的美丽和神秘,激发他们对宇宙和星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宇宙和星空的概念(10分钟)在导入之后,介绍什么是宇宙和星空,它们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宇宙和星空的兴趣和好奇心。

3. 讲解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形成(30分钟)介绍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形成,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和演化过程。

4. 讲解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历史上的天文学家(30分钟)讲解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历史上的天文学家,如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等,让学生了解天文学发展的历程和不同学派的观点。

5. 练习使用天球仪和望远镜观测星空(3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天球仪和望远镜的使用练习,观测星空,体验天文学家的工作过程。

6. 总结(10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强化学生的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宇宙和星空的概念,了解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形成,学习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历史上的天文学家,掌握了使用天球仪和望远镜观测星空的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的天文学知识点掌握还不够深入,同时希望下一次课程能够针对学生的反馈,提出更好的培养兴趣、探究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认识星空-湘教版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教案

认识星空-湘教版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教案

【认识星空-湘教版选修一宇宙与地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宇宙和地球的基本概念;2.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过程;3.掌握星系和银河系的基本知识;4.学会观察星象,认识天体的运动规律;5.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宇宙与地球的基本概念;2.星系和银河系的基本知识;3.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过程;2.观测星象并掌握天体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观察、实验、讨论;3.学习资料分析。

五、教学内容1. 宇宙的形成宇宙大爆炸理论及相应的证据,宇宙的年龄和大小,宇宙中的物质组成等。

2. 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年龄和历史,地球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地球上的水、大气等基本特征。

3. 星系和银河系星系的组成和分类,银河系的结构和特点,了解类星体和星云。

4. 天文观测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认识星象的基本现象,掌握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背后的物理规律和数学模型。

六、教学步骤1. 宇宙和地球的基本概念1.1 引出本期的学习主题——认识星空,宇宙和地球是大家熟知的两个概念,了解这两个概念有哪些基本的内容。

1.2 分析反映宇宙和地球的基本信息,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2. 宇宙和地球的形成过程2.1 学习宇宙大爆炸理论及相应的证据,了解宇宙的年龄和大小,宇宙中的物质组成等。

2.2 学习地球的年龄和历史,地球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地球上的水、大气等基本特征。

3. 星系和银河系的基本知识3.1 学习星系的组成和分类,认识银河系的结构和特点,了解类星体和星云。

3.2 讨论银河系或者其他星系中的星云、行星、恒星等,理解这些天体的形成和演化。

4. 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及观察能力的培养4.1 引入天文观测的概念,了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

4.2 通过望远镜观测天体,认识星象的基本现象,掌握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背后的物理规律和数学模型。

4.3 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测记录和观测结果。

10.认识星空

10.认识星空

10.认识星空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我准备好了。

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星空》。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怎样观察、辨别星星以及利用北斗七星和北极星辨认方向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

掌握学生情况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和操作能力。

但是思维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因此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结合教材内容和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要星座。

知道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2、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式,归纳概括出观测星空的方法。

3、探究实践:能针对探究的问题,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

4、态度责任:能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愿意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观察与分析,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要星座。

知道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为:能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提问,讲解等教法来教学。

而学生主要通过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阅读等学法来学习本课。

接下来,重点说说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课程开始,我会结合课页图呈现这样一幅情景:晴朗的天空,满天的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认识它们呢?由此引出课题:认识星空。

本环节,我主要通过图片,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环节二:观察探究,实践新知这个环节一共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全班分享对星星的了解。

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第二部分,学生阅读课本,观察星空图片,思考:天上这么多星星,我们怎样观察、辨认她们呢?学生会发现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为了便于识别天空中的星星,科学家将位置相近的星星联系起来,划分为88个星座。

《星空》教学教案

《星空》教学教案

《星空》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星空与天体”,详细内容包括:星空的构成,星座的认识,天体的基本分类,以及人类对星空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星空的基本知识,认识主要的星座,理解天体的基本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天文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星座的认识与辨别,天体的分类。

重点:星空的构成,星座的特点,天体的基本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星座图,天体模型,天文望远镜。

学具:学习笔记,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引导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秘。

2. 星空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星空的构成,引导学生认识星座。

(2)讲解主要星座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星座。

(3)介绍天体的基本分类,让学生了解各类天体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夏季大三角”为例,讲解星座的识别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根据星座图找出指定的星座,并进行交流分享。

6. 板书设计(5分钟)(1)星空的构成(2)主要星座特点(3)天体的基本分类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星座,并记录其特点。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描述星座的形状、位置及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星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文新闻,了解我国在天文领域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星空的构成,认识了主要星座,掌握了天体的基本分类。

在课后,通过观察星空、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整体教学过程严谨、流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星空知识讲解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观察星空时的安全事项,如避免直视太阳、防止跌倒等。

(完整版)《星空》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星空》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星空》公开课教案一、课程介绍本公开课名为《星空》。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有机会了解有关天文学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学生将研究星座、恒星、行星以及其他宇宙现象的背后的科学原理。

此外,我们还将探索太空探索的历史,并讨论人类对太空开发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星座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一些常见的星座名称和图案;3. 了解不同类型的恒星和它们的特征;4. 了解行星的轨道和它们的特点;5. 了解宇宙中的其他现象,如彗星、黑洞等;技能目标:1. 能够在夜晚辨别和识别一些常见的星座;2. 能够使用恒星图和天文望远镜来观测恒星;3. 能够使用模型来解释行星的运动和轨道;4. 能够描述和解释宇宙中的其他现象;5. 能够进行简单的太空探索历史和发展的讨论。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对宇宙和太空的敬畏之情;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内容1. 星座- 概念介绍:星座是天空中被划分出来的区域,每个星座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符号;- 常见星座:北斗七星、天琴座、双子座等;- 星座识别:使用恒星图来辨认和识别常见的星座。

2. 恒星- 恒星的定义和特征;- 不同类型的恒星:红巨星、白矮星、超新星等;- 观测恒星: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和研究恒星。

3. 行星- 行星的轨道和特点;- 太阳系中的行星:水金火木土;- 模型演示:使用模型来解释行星的运动和轨道。

4. 其他宇宙现象- 彗星、流星和陨石的介绍;- 黑洞、星系的概念和特征;- 探索外太空:探讨太空探索的历史、成就和未来。

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向学生传递知识;2. 实地观测:利用校园或实验室的条件,进行一些简单的天文观测;3. 模型演示:使用模型来模拟和演示行星运动的原理;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太空探索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五、评估方法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3. 实地观测报告:要求学生撰写观测报告,评估他们的观测和记录能力;4. 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完整版《星空》公开课优质教案

(完整版《星空》公开课优质教案

(完整版《星空》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星空》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星空的基本知识、恒星的形成与演化、星座的辨认以及天文观测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星空的奥秘,激发对宇宙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星空的基本知识,掌握恒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2. 学会辨认常见星座,并能运用天文观测方法进行观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恒星的形成与演化、星座的辨认、天文观测方法。

难点:恒星演化过程的理解、星座的辨认技巧、观测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星空图、星座图、天文望远镜、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星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星空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星空的基本知识,包括恒星、星系、星座等概念,并讲解恒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认识的星座,并引导学生学会辨认常见星座。

4. 例题讲解:讲解星座辨认技巧,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星空中寻找并辨认星座,教师巡回指导。

6. 天文观测方法介绍:讲解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

六、板书设计1. 星空基本知识恒星星系星座2. 恒星的形成与演化3. 常见星座辨认4. 天文观测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本节课所学的三个星座,并简述其特点。

(2)简述恒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3)运用所学观测方法,观察并记录星空中的某一星座。

2. 答案:(1)例如:猎户座、大熊座、仙女座。

猎户座:形状像猎人,有四颗亮星组成腰带,易辨认。

大熊座:形状像熊,有北斗七星组成,易辨认。

仙女座:形状像仙女,由一颗亮星和若干颗较暗星组成,较难辨认。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星空的基本知识,但部分学生在星座辨认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完整版《星空》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星空》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星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教材第七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二节“星空”,内容主要包括:星空的构成,星座的认识,以及天体的运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星空的基本构成,理解星座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星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使学生了解天体的运行规律,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星座的认识和天体的运行规律。

教学重点:星空的构成,星座的特点和辨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星座图、地球仪、天文望远镜。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星空图片,引发学生对星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知识讲解:a. 星空的构成:讲解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星空中的分布。

b. 星座的认识:介绍星座的定义,展示星座图,引导学生辨识主要星座。

c. 天体的运行: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天体的运行规律。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星座,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通过解答一道有关星座辨识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组有关星空的选择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星空的构成:恒星、行星、卫星等。

2. 星座的认识:星座的定义,主要星座的辨识。

3. 天体的运行:地球自转、公转,天体的运行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你所了解的三个星座,并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b. 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星空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星座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天体运行规律方面,可能还需加强学生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星空,探索更多星座的奥秘。

推荐阅读《星座的故事》等天文科普书籍,提高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星座的辨识方法。

2. 天体的运行规律。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和随堂练习。

2024年《星空》标准教案(精选

2024年《星空》标准教案(精选

2024年《星空》标准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星空》教材第四章《星座与星系》,详细内容包括星座的识别、星系的基本知识以及宇宙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星座的基本知识,能够识别常见的星座。

2. 使学生了解星系的概念,理解宇宙的浩瀚与多样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星系的分类和星座的识别。

教学重点:星座的特点、星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星座图、星系模型、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星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星空,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到哪些星座?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星座的起源、命名及分类,引导学生认识星座。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大熊座为例,讲解星座的识别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星座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利用星座图和观察记录表,在教室内寻找并记录常见的星座。

5. 星系的介绍(10分钟)介绍星系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展示星系模型,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多样性。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展示观察记录表,互相交流星座识别心得,分享探索宇宙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1. 星座识别方法:a. 观察星空b. 使用星座图c. 记录星座特点2. 星系分类:a. 椭圆星系b. 漩涡星系c. 不规则星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识别并描述自己感兴趣的星座。

b. 了解一个著名的星系,简述其特点。

2. 答案:a. 描述星座时,要注意其形状、亮度、位置等。

b. 例如:仙女座星系,又称M31,是一个漩涡星系,距离地球约250万光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星座的识别和星系概念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奥秘。

2014-2015学年高二地理教案《认识星空》(湘教版选修一)

2014-2015学年高二地理教案《认识星空》(湘教版选修一)

《认识星空》一、教學目標:希望修課同學能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學習天文新知,並了解中外天文學自古至今發展的過程,及其與人類社會演變的關係。

二、課程內容:第一週:「認識星空」─星空是怎麼樣運行和變化的?太陽、月亮和行星又是如何運行的?「季節」和「歲差」是怎麼產生的?何謂「上弦」、「下弦」?月亮和內行星為何有「相」?第二週:「日食和月食」─(影帶放映:「漠河縣日全食全程記錄」)日食和月食各分幾種?是怎麼發生的?日全食和月全食發生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到什麼現象?往後十年有那些日月食發生的機會?如何進行安全的日食觀測?第三週:「中國古代天文成就」─(影帶放映:「仰觀蒼穹五千年─中國古代天文科技成就(上、下集)」)古代先民做了那些天象觀測記錄?先民在觀測儀器上有何成就?天文學在中國政治和社會發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第四週:「歐洲天文發展史」─西方上古天文學是如何產生及發展的?古希臘的人們如何知道地球是圓的,並測量它的大小?近代歐洲有那幾位主要的天文學家?在現代天文學的發展上有過什麼貢獻?又犯過什麼錯誤?西方宗教與科學的互動關係如何?第五週:「現代天文觀測技巧簡介」─(影帶放映:「今夜星空─現代天文台的一夜」)光學望遠鏡分成那兩種?各有何優缺點?天文台設置的環境有哪些要求?世界上最好的天文觀測地點在何處?天文觀測那些波段可在地面做,那些必須到太空去做?為什麼?第六週:「太空天文學的新發展」─(影帶放映:「探空火箭發射實況錄影帶、HST Service Mission」)哈伯太空望遠鏡的主要任務為何?與地面大型望遠鏡相比又有何優點?在任務期間出了什麼樣的問題?又如何補救?人類對太空的探索為何有時會對人類生存帶來負面的影響?第七週:「遠距天文觀測的新發展─從墾丁到西藏」─遠距天文觀測可以克服哪些地面觀測上的限制?墾丁天文台設立的目的和執行的計畫為何?為何我們要到新疆和西藏去設立天文觀測設施?第八週:「太陽系的行星探索」─太陽系是如何一個有秩序、有結構的系統?金星在質量上和日距上都與地球相似,但為何表面溫度特高?地球上潮汐的原因為何?與土星環有何關係?航海家任務的目的與過程為何?對外行星我們獲得了那些新的發現?第九週:「火星拓荒紀行」─(影帶放映:「前進火星」)「火星人」的傳說是怎麼來的?火星的生活環境如何?近年來對火星的探索任務有那些?有什麼成果?第十週:「彗星、隕石、流星雨(I)」─彗星在中外歷史上曾經扮演過什麼樣的角色?彗星的週期性是如何被發現的?它的本質是什麼?「果報女神」的假說在解釋什麼現象?第十一週:「彗星、隕石、流星雨(II)」─電影「彗星撞地球」和「世界末日」中有什麼地方在科學上是錯誤的?有哪些太空任務去探索彗星?「羅塞塔」(Rosetta)太空船的任務為何?「深度撞擊」(Deep Impact)任務的目的為何?成果如何?第十二週:「太陽系中的流浪者—小行星」─小行星帶位於何處?是怎麼發現的?形成的原因為何?近年來探測小行星的太空任務有哪些?得到了什麼結論?有哪些太空任務是去探索小行星的?「深度撞擊」(Deep Impact)太空船的任務為何?電影「世界末日」中有什麼地方在科學上是錯誤的?第十三週:「恆星的一生」─(影帶放映:「太陽─生命之火」)星星的本質是什麼?大小顏色有何不同?星星是怎麼形成的?又是如何演化的?星星用什麼方式來結束它的一生?「黑洞」又是什麼樣的天體?第十四週:「從占星術到天文學」─(影帶放映:「現代天文教育」)占星術的起源為何?占星術的發展對現代天文學有何貢獻?占星術到底有些什麼問題?第十五週:「宇宙生物與外星生命探索」─(影帶放映:「電波天文學」)如何估算我們銀河中有多少高智生物?天文學家如何搜尋宇宙裡的外星生命?天文學家如何試著與外星生命通訊?第十六週:「宇宙的一生」─宇宙的階秩為何?從小到大個別的代表為何?宇宙的起源為何?我們怎麼知道宇宙在膨脹?宇宙是否會繼續膨脹下去?宇宙未來的命運為何?「黑暗物質」在宇宙演化中又扮演什麼角色?三、上課方式及課程要求:採同步(即時群播)與非同步(網路輔助)混合方式。

《星空》教案.doc

《星空》教案.doc

《星空》教学设计尤兆贵2011/9/26 9:32:41平罗县渠口九年制学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6课【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领域的有关要求,选择“星空”这个与天文、地理、航天等科学知识紧密相关的主题,指导学生运用图片资料,观察星空,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认识星空,感受星空的美丽与神秘,获得美感启示,从而激发创作灵感,让学生立足兴趣,尝试多种技法,能运用点、线、面、色等要素,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创作表现与星空有关题材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视觉感受。

在这些方法中,除了绘画法,其它的如吹色法、油色吸附法、撒盐法,其实都是一些创造人工肌理的方法。

【学情分析】首先,学生在以前的科学、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中,对宇宙星空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主要是作为科学知识来学习的,对星空的表象还缺乏积累;其次,七年级的学生处于绘画的的转型期,对形的认识和表现趋向于写实,虽然保持有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但绘画造型的能力非常有限。

学生在审美上,喜欢鲜艳的色彩,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很少进行色彩的表现尝试。

在创作上,对形式美的一些基本规律有所认识,但不是很清楚明确,还不能有意识的运用于创作之中。

【设计理念】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学生情况,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星空的图片资料, 感受星空的美丽和奇特,获得表象的积累。

注意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欣赏图片,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切忌将美术课上成科学课或地理课。

在创作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表现能力,指导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

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创作实践活动,发现创造星空效果美感的方法,归纳形式美的规律,不要将练习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肌理制造上。

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创作绘画作品,以提高学习的实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文字和图片,了解有关宇宙、星空的知识,加深对星空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星空图片的欣赏,能描述星空带给人的新奇视觉感受,获得美感启Zj\ O2、通过创作实践活动,能归纳在吹色法中,运用形、色的对比方法创造色彩肌理的方法。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Ⅰ-2.3 认识星空-教案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Ⅰ-2.3 认识星空-教案设计

认识星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星空的变化。

2.了解四季星空。

3.掌握星空的变化,提高星空的变化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地理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掌握星空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导入教师简单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并通过提问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星空的变化,教师板书课题:认识星空。

二、新课讲授(一)知识点一:星空的变化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说说星空。

2.过渡: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不同季节的晚上同一时间观看到的星空是不一样的,星空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

换一句话说,春季黄昏时的星空就是秋季黎明时的星空,冬季黎明时的星空与秋季子夜时的星空或夏季黄昏时的星空相同。

(二)知识点二:四季星空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四季星空的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生共同总结:1.春季星空2.夏季星空3.秋季星空4.冬季星空教师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三、巩固练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测四季星空活动过程:①选择空旷、视野开阔的观测场所。

②选择晴空无月的夜晚进行观测。

转动星图,确定相应的日期和时间。

③把星图举到头顶,使星图上的方向和地平面的方向相一致。

④在一年中的每个季节内选择几天连续观测星空,辨认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

⑤在纸上绘制观测到的星座,对照星图记住它们。

六年级下学期第10课《认识星空》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学期第10课《认识星空》教学设计

第10课《认识星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要星座;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2.探究北斗七星特殊形状的形成原因,建立对于星空的认知。

科学探究: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星空的组成、变化和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借助天文望远镜、活动星图等工具观测星空的方法。

科学态度:对观测星空感兴趣,乐于参与观星活动。

教学重点:探究北斗七星特殊形状的形成原因,建立对于星空的认知;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空间探测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教学过程:一、回顾聚焦问题1.谈话: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太阳系仅是人类探测到的浩瀚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宇宙中还有什么?让我们继续扩大视角,探究宇宙中更多的奥秘。

在晴朗的夜空中,漫天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大家都对星星充满了兴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星空。

2.提问:关于天上的星星,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3.谈话:同学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可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都曾经观察过月亮和星星,还在课堂中领略了日食、月食等有趣的天文现象和背后的科学规律。

4.提问:关于天上的星星,你还想了解什么?5.讲解:看来同学们对于星空都十分感兴趣,同时大家对于星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是否会发生变化也有着不同观点,到底哪些同学说得对呢?我们该怎样求证?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星空——观星时间地点工具1.了解观星注意事项谈话:同学们想通过观察星空来解决自己的疑问,大家可以选择一个远离高大建筑物的地点,在晴朗无云的夜晚进行观测。

2.实际观察(1)提问:在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2)谈话:大家的提示特别重要,请你按照要求连续观察一段时间,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交流、分析、汇报观星结果(1)提问: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为什么星星会动?大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边听边思考,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

认识星空教学课程设计

认识星空教学课程设计

认识星空教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星空,理解天文现象,掌握基本的观测方法。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星体的基本分类、天体运动规律及宇宙的概况。

技能目标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的能力,分析星象图,以及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天文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围绕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和观测技术展开。

首先介绍宇宙的组成,包括恒星、行星、星系等。

随后讲解天体的运动规律,涉及开普勒定律和牛顿引力定律。

接着教授望远镜的使用方法,进行星空观测实践。

最后,通过研究当前天文学的前沿话题,如暗物质和宇宙大爆炸理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兴趣。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

包括讲授法来传授理论知识,讨论法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案例分析法来具体分析天体现象,以及实验法进行实际的星空观测。

此外,利用多媒体工具和虚拟天文馆软件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直观性。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将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主要教材为《天文学入门》,辅助以《星空图册》及相关的天文杂志。

参考书籍则包括《宇宙简史》等大众化天文学读物。

多媒体资料方面,利用NASA和ESA的公开资源,结合国内天文科普视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学习材料。

实验设备包括望远镜和星象投影仪,用于实地观测和室内星空模拟。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作业则包括课后习题、观测报告等,考试则涵盖理论知识和观测技能的测试。

评估结果应用于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应合理、紧凑,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度计划详细列出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时间分配要考虑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周期,教学地点的选择要便于观测和实验。

认识星空教育活动方案设计

认识星空教育活动方案设计

悠远深邃的星空总是令人着迷,探索星空亦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而如何让孩子感受星空,认识星空,热爱星空就需要靠我们对他们进行哼哼教诲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次星空主题教育活动咯,那我们如何设计好一次星空主题教育活动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收集的两篇认识星空主体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希望能给予大家一些微小的帮助。

星空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9个生字和新词。

认读4个字。

2、认识新词,读指定词语。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

培养朗读能力、背诵能力、想象能力等等。

5、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新词,读指定词语。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

培养朗读能力、背诵能力、想象能力等等。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产生了解美丽星空的愿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美丽星空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见过美丽的夜空,但是你们仔细观察过它的美丽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31课,感受一下夜空的美丽。

二、新授: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或是词语。

陨落浩瀚宇宙有学生自己解释陨落:星星从高空掉落。

浩瀚:广大、繁多。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3、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1、请你们边读边想象第一节的内容,谁想象的美他就能读出美来。

(边读边想象。

指名读课文,比比谁读的最美。

)2、这许多问号都是什么呢?请你读一读。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3、后面两个小节请你边读边想象,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的内容。

4、指名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5、出示填空:请你看提示,自己试着背填课文。

《星空》教学设计

《星空》教学设计

《星空》教学设计目标和背景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索星空的奥秘。

通过引入天文知识和观测技巧,旨在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和活动1. 介绍天文知识- 学生将研究基本的天文知识,包括太阳系、恒星、行星等的概念和特性。

- 教师可以使用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辅助教学。

2. 研究天体运动- 学生将了解天体是如何运动的,包括地球自转、公转等现象。

-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模型或进行实地观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3. 夜空观测活动- 学生将参与夜空观测活动,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星和行星的运动。

- 教师应提前选定观测地点,并提供必要的观测工具和安全指导。

4. 小组项目- 学生将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天文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 每个小组应准备一个口头报告和相关的展示资料。

教学目标通过完成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 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和概念;- 熟悉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学会使用观测工具进行天文观测;- 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评估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学生口头报告和展示;- 学生对观测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

参考资源- 天文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天文模型和图表- 观测工具(望远镜、天文仪器等)时间安排- 第一周:介绍天文知识- 第二周:研究天体运动- 第三周:夜空观测活动- 第四周:小组项目展示以上是《星空》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

谢谢!。

星空示范课教案

星空示范课教案

星空示范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宇宙探索》教材第四章“星空奇观”,详细内容包括:星座的认识与分类、恒星的形成与演化、银河系的构成及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星座的基本知识,掌握主要星座的分布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恒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了解恒星的基本分类。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观察夜空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星座的认识与分类、恒星的形成与演化、银河系的构成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恒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掌握星座的分布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星空图、星座图、恒星演化模型、银河系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星座盘、望远镜、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星空图,引导学生观察夜空,激发学生对星空的兴趣。

2. 星座的认识与分类(10分钟)介绍星座的基本概念,展示星座图,引导学生学习星座的分布及分类。

3. 恒星的形成与演化(15分钟)通过恒星演化模型,讲解恒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恒星的基本分类。

4. 银河系的构成及其特点(10分钟)展示银河系模型,讲解银河系的构成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猎户座为例,讲解星座的识别方法。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星座盘和望远镜,观察夜空,识别星座。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星座的认识与分类星座的概念星座的分布星座的分类2. 恒星的形成与演化恒星的形成恒星的演化过程恒星的分类3. 银河系的构成及其特点银河系的构成银河系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你熟知的星座,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2)简述恒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3)描述银河系的构成及其特点。

2. 答案:(1)答案略。

(2)恒星的形成:在星际物质中,氢原子不断聚集,形成原始恒星。

恒星的演化:原始恒星逐渐发展,经过红巨星、白矮星等阶段,最终演化为黑矮星或超新星爆发。

(3)银河系的构成:由大量恒星、星际气体、尘埃等组成。

看星空教案科学

看星空教案科学

看星空教案科学教案标题:探索星空的奥秘——星空观测与天体认知教学目标:1. 了解星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

2. 掌握星星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3. 学习使用天文仪器进行观测和记录。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星星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2. 天文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3. 观测和记录的技巧。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星空中的天体进行观测和认知。

2. 学生合作解决观测难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天文望远镜、天文图册、星图等教学资源。

2. 星空观测地点的选择和准备。

3. 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美丽的星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观察星空,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星星的不同颜色和大小?”3.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认识和了解星空中的天体呢?”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星星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如恒星、行星、卫星等。

2. 解释星星的颜色和大小与其温度、亮度等特性的关系。

3. 介绍天文仪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如望远镜、天文摄影机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配备一台天文望远镜和一份星图。

2. 在开阔的地方进行星空观测,引导学生使用望远镜寻找和观察不同天体。

3. 学生记录观测到的天体名称、位置、亮度等信息,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四、成果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测成果和记录。

2. 全班讨论观测到的天体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如亮度分布、星座形状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观测到的天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星星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天文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星空的知识。

2. 提供一些天文学会或天文爱好者组织的联系方式,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相关活动。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星空
2.3 认识星空
相关素材
星星
汉语拼音:xīngxīng[
英文单词:star
(1)[star] [口]: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
(2) [tiny spot]:细而小的点儿
(3)[Informal] :stars; planets; satellites
肉眼可见6973颗星星。

决定人们观察星星是明是暗的,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由于星星发光能力的大小;二是星星和人们之间距离的远近。

天文学家通常把星星发光的能力分为25个星等,发光能力最强的比发光能力最差的大约相差100亿倍。

星星的亮度常用星等来表示。

星星越亮,星等就越小。

在地球上测出的星等叫视星等;归算到离地球10秒差距处的星等叫绝对星等。

使用对不同波段敏感的检测元件所测得的同一恒星的星等,一般是不相等的。

目前最通用的星等系统之一是U(紫外)、B(蓝)、V(黄)三色系统(见测光系统“cla ss=l ink>测光系统”),B和V分别接近照相星等和目视星等。

二者之差就是常用的色指数。

太阳的V=-26.74等,绝对目视星等M=+4.83等,色指数B-V=0.63,U-B=0.12。

由色指数可以确定色温度]
离人们距离近的星星它的发光能力强,因此人们看到它就很亮。

可是,即使发光能力相当强的星星,假如离人们十分遥远,那么它的亮度也许还不及比它的发光能力差几万倍的星星呢
假如,有一颗叫“心宿二”的恒星,它的体积大约是的2.2亿倍,发
光能力也大约是太阳的5万倍,但因为它离地球有410光年,人们只可以看到它是一颗闪烁着红光的亮星。

假如将“心宿二”移到太阳的位置,它射出来的光及热就会把地球烤成什么都消失了的大石球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