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总结完成版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点汇总

一.秦汉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和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尤其是儒、道、法等笼罩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神秘的氛围中产生了清醒的理性主义,使中国思想史告别了混沌、混乱。

先秦思想家的思想,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思想多元性,每个人的思想面貌和内容各不相同,同一学派也很少陈陈相因的迹象,表现出独特的创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统一的要求,社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遂使那种“蜂出而作,隔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联合诸侯”的诸子学,丧失了客观发展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一、社会思想呈现出融合交汇的特点:1.有关宇宙、社会、人类的知识,真正地互相综合成一个大体系:在诸子时代,“道术将为天下裂”,各自确认与坚守的立场与视角往往各执一偏,仿佛有一把开启各自房间的钥匙,却没有通用于各个房门的万能钥匙,不足于应付日新月异的历史变化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

2.这时期的社会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秦朝统一后所依据的不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融合了包括人文、社会思想与兵法、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在内的巨大的知识网络。

3.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整合和解释中国文化在此时的突破,不是有我有你的改变,不是“取而代之”的否定,而是一种“百川汇流”似的综合和兼容,并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进行整合和解释。

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趋势,早在30年代,姚舜钦认为,秦汉时期的哲学是“混成的”,是“翻陈出新”和“互相融通”的。

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秦汉之际的思想有“折衷主义”趋向。

的确,汉初的黄老学派也好,儒家学说也好,他们分别与刑名法术、养生神仙、兵法阴阳、数术方技,各有互相通融的现象,特别是黄老之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黄老之学的评语就明确地说明这一问题,“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纲要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纲要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纲要——LQF一、理解说明题:1、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

答:语出《礼记·大传》,西周代商以后,鉴于殷商的教训,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由此就有了西周的宗法制,这个制度是:周天子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他是同姓贵族的最高首领,故为天下之大宗。

诸侯在其封国内对于卿大夫来说又是这种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如此层层递推,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别子就是嫡长子之庶兄弟或同母弟,他成为一宗之祖,而别子的庶子又成为小宗。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答:语出《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调整君臣上下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所以对等级和名分的任何破坏都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他以“复礼”和“正名”作为救世方略,但是孔子又不是盲目的复古主义者,他虽以“复礼”和“正名”为口号,却从周礼中发明出深远的意义和目的来,他从旧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精神灌输在“礼”的旧形式中。

他认为,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礼是文。

人惟具有仁的精神,才会自觉地守礼。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正,则事不成。

答:语出《论语·子路》。

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调整君臣上下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所以对等级和名分的任何破坏都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名不正”,实际上就是社会基本准则与规范的丧失,它的后果将导致一切社会活动无法开展,社会的正常秩序无法建立。

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恢复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和秩序。

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发现,人与生俱来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种善心人人都有,是人与非人区别之所在。

中国社会思想史 复习笔记 精品

中国社会思想史  复习笔记 精品

一、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1.宗法制度:所谓宗法指的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而尤其指合族之人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在刚刚有氏族社会步入国家的商周时期就表现为王位的更替规则。

西周代商之后,正式确立了嫡长子(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的传承制度。

这样就产生了后世所说的宗法制:周王称天子,王位和财产有嫡长子继承,是同姓贵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天下之大宗。

嫡长子的兄弟等被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诸侯在其封国之内对于卿大夫来说又是这种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如此逐层递推,在全国内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2.敬德保民: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与其“皇天无亲,唯德辅之”的天命观,即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性质密切相关的预设,衍生出天命惟德和天意民情两方面的思想,为其敬德保民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A.敬德:天命惟德,那么保天命就意味着要敬明其德。

德的观念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上与天命相应,从而可得天下之佑;下修保民慎罚之政,则可得人之和。

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德行,尤其指政治上的德政,主要包括慎罚和保民两方面。

B.慎罚:是德政的基本内容之一,又与德政相辅相成。

包括:a行使刑罚的时候要合义合宜,不以个人喜怒之心任意用刑,同时不用非道之谋、非典之法,从而避免滥用刑罚。

b小罪者不知反省,不得不杀,大罪者有思悔改之意,也可予以饶恕。

c目的是使民心悦诚服、勉力和调,不敢造次犯法,d判决过程要慎之又慎,避免乱刑和错判。

C.保民:民情民意是天命、德行的镜子,所以敬德思想具体到政治实施中就要保民,只有保民才能敬德,保持天命。

保民与政权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是国家的根本所在。

保民的思想与慎罚的思想互为表里,要保民就要明德慎罚。

其保民思想一大特色是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老弱孤幼的保护,这点后为儒家仁学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二、先秦儒家思想1.孔子最基本的思想:孔子社会思想最基本的特点是道仁义,明人伦与重教化,这也是它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基本特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一、中古人性论内容1、孔子: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孔子观察到并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在种性相似的基础上存在着实然的分别,故他在肯定人性有共点的同时,又能承认人性有差异。

2、孟子性善论:一、“善”是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三、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四、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讲性善的最经典的例子是,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落井的时候,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本能地不加思考地向前把他拉住。

3、荀子性恶论的内容:第一,性本自然。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

4、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国思想,同时也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

它强调教化和秩序,提倡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规范,并推崇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基础,强调“道”和“无为”等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对中国哲学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注重法律和行政的重要性,推崇严明的法治和统一的国家政权。

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对国家的治理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虽然墨家学派在儒家的竞争中逐渐式微,但其强调和平、公平和博爱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以言论自由和尖锐辩论为特点,代表性人物有荀子、韩非等。

名家思想对于激发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佛教思想: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注重个人精神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观念,强调慈悲和空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佛教思想影响广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理性和知行合一。

代表性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宋明理学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人文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8.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人权等概念。

这些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丰富多样的,各个思想学派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人物复习(社会学)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人物复习(社会学)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2)仁的社会学内涵:“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人之为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道德属性”孔子的“爱人”与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指爱必须是有差等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由亲而疏,由近而远。

而墨子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是指无差别的爱。

“推己及人”是指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以类相推,将心比心。

3 “以政为德”的社会管理思想:1)养民与教民:养民惠民的途径:慎用力役,取民有度.教化的手段:以身作则,以道诲人2)德与行:德化比行政更具优先性,原因:行政,法律起到教化不足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德化而非刑杀是仁者的具体表现“为政以德”思想:以德为政之本,把整治给道德化了,政治之对象在社会,更广义的社会功能,目的不仅在于治人治事,而在于养人与化人,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美好与和谐的社会。

二、孟子的社会思想(孟子,名轲,邹人,居孔子之下的“亚圣”,提出“性善”“仁政”学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突出贡献。

)1 性善论1)人性善: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

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

孟子社会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善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使人性所必然的,有了这一本然的善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内在根据,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臻于完善。

2)人何以有恶:善根有赖于人们的持存与培养,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挂钩,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重视基本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视教育手段改变社会环境。

2 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1)仁政与王道:解决社会危机,行仁政之王道原因:施仁政、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

行仁是得人之道,仁政是战胜之道。

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秩序的保证。

人民久苦于虐政而期盼仁政。

2)推恩与保民推恩之术:孔子的推己及人侧重于个人为人处事,孟子的推恩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与民同乐,与民同好。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第一站: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一: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务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发展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为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的大趋势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商人的五个终极人生目标:(即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考命三:人生最不幸的事有六短: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四:商代社会规范思想: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所谓“德”就是人们做事于人于己都要过的去,无愧于心。

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即可作为灾,福恶是对其善德或恶德报应,报应也就是“得”。

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社会行为规范。

商代所谓“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

商代“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整个社会秩序。

五:实行孝道的社会作用1.通过实行孝道,人们可以不忘祖先,因而也就不会忘记血缘关系,可以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

2.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醇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3.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福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

六:宗法制:宗法制是西周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特点。

宗法制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七: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制的密切内在联系: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

或者说,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周代宗法思想和礼制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1.社会思想的定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社会思想史技术性方法:区域法、阶段法、学派法、阶层法、群体法、人物法、著作法、观念法、民族法、比较法。

3.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的特点: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的,发展到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占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发展为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叔孙豹的“三不朽”论:A:叔孙豹与“三不朽”论:叔孙豹为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不朽。

B:三不朽的意义:a: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

b: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代表春秋时中国社会思想转向和发展趋势,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形成。

C: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5.孔子论“仁”:“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规范的核心。

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一、填空题(孔孟的经典言论背诵)1、道之以败,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8、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9、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二、名词解释通功易事: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释义为分工合作,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道法自然:道家经典理论,释义为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

政长制:由于人类过着群体的社会生活,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所谓的“义”。

要保证人们都按社会所公认的正当行为“义”办事,就有需要有一套社会组织,这就是所谓的“政长制”。

天人三策: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3、建立太学,选拔人才斗筲之性:一些人“恶”的情欲很多,情胜于性,无论如何教化也只能为恶。

中民之性:这一类人有情欲,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性三品:韩愈认为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之性,是生来就是“善”的,仁义礼智信兼备;中品之性,是“可导而上下”的,教化在个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下品之性是“恶”的,其指数是“反于一而悖于四”,违反“仁”而同时又不符合其他四种道德规范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言外之意,治理国家应该如煎小鱼那样,小心翼翼,否则就会因为治理行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动荡。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一、中古人性论内容1、孔子: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观察到并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在种性相似的基础上存在着实然的分别,故他在肯定人性有共点的同时,又能承认人性有差异。

2、孟子性善论:一、“善”是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三、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四、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讲性善的最经典的例子是,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落井的时候,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本能地不加思考地向前把他拉住。

3、荀子性恶论的内容:第一,性本自然。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

4、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四)惟忠惟孝:忠孝是行为准则,把社会意义政治意义上的行为准则“忠”与家庭家族行为准则“孝”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ﻩ“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尚书·蔡仲之命》
周公的天命观及敬德保民思想
(一)新天命观
1、周公借鉴夏商灭亡的教训,提出“惟命不于常”的新天命阐释;
(三)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关键在于把“亲亲”的家族伦理准则推广到社会,运用于政治,从而成为全社会的结构准则,因此成为宗法社会。
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礼乱,国必乱。
2、尊尊——尊其所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
(二)明德慎罚
政治上的天命敬德思想就是德政思想,而德政的体现就是“慎罚”,包括:
1、对刑罚功能的新认识新阐释:预防和劝诫;
2、以及防止滥刑的措施:“勿用非谋非彝”、“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
(三)保民思想
既然天命来自民情、天命体现于民情,则保民成为君王、政权、国家的根本。保民思想尤其体现于:
1、对民怨的反应;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2、天命变更的原因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3、而是否有德,“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孟子引用《泰誓》更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一、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天文现象-天文学;物理现象-物理学;化学现象-化学;生物现象-生物学;社会现象-社会学(二)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体系中各门科学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

这就是孔德所谓的科学等级体系,排列的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三)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

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一)对实证概念的诠释。

在孔德看来,“实证的”一词具有这样五个方面的内涵:(1)真实的而非虚幻的;(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肯定的而非犹豫的;(4)精确的而非模糊的;(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实证概念成了孔德庞大的实证哲学的核心术语。

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这种区分是理论的两个方面间的区分。

(一) 社会静力学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其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持续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的秩序、组织以及和谐等问题。

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分工和宗教。

语言具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特点分工以及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合作。

宗教的作用表现在,它向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则,构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

(二)社会动力学主要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研究任务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核心是社会进步,进步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1、神学阶段(虚构阶段):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3、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要保证社会学获得有关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真实规律,就必须使用那些在自然科学中使用的实证方法。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

第十九章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19.1 复习笔记一、张载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人。

(2)主要贡献张载是我国宋代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也是有代表性的理学家,张载和他的弟子多系陕西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关学被认为是宋代道学的四大学派之一。

又由于张载在横渠镇讲学,所以后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张载集》为最新、最好的版本。

2.论人性张载人性论的基础是气化思想。

张载认为人是得清气所成,其他物质为得浊气所成,人和万物同出一源。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性的两重性观点,认为人受气于天地,先天具备“天地之性”,而且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人们又具备“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做一个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君子”,应当善于自我反省,清除自己的“气质之性”,保存“天地之性”。

(1)关于“气质之性”①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

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要求源自气质之性,因此人的口腹之欲、性欲都受气质之性的支配。

②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

张载指出,天下凡称为性的东西,都是指物所固有的东西。

③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变化气质”,方法是居仁由义,做到心和而体正,同时严格要求自己,限期改正缺点,使行为皆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2)关于“天地之性”①天地之性是永恒的,它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

②天地之性是至善的。

具有这种人性的人,非常理性,不受嗜欲的控制,也不以小害大,能做到“纤恶必除”。

对于善的行为则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使行善成为他一贯的习性。

③天地之性是“浩然道德之气”、“天理”的体现。

在这里,张载把当时社会统治阶级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了天地之性的实质内容。

(3)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关系①张载认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既有区别,又相统一,人人都有双重人性。

②由于张载研究人性问题的目的在于解释社会生活,调适社会秩序,所以其落脚点放在如何使人们的气质之性变化为天地之性上。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三篇【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三篇【圣才出品】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1.1 复习笔记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相关概念(1)社会思想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思想定义: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形成得,关于社会生活秩序得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得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中所形成得关于生活秩序得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得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与继承或斗争得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得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得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得揭露与解决方案得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得控制问题⑧文化得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与社会进步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史得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

②特别重视人得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

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

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得兴趣特别浓厚。

⑤比较完整得有体系得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

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得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与传说形式保留下来得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

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

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与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与社会得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就是反映人与自然斗争得情况得。

④只就是通过神话故事得形式,隐隐约约得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与社会进化得思想,没有抽象得社会思想。

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得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得思想家得思想形成得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得社会学意义:①周代得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得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瞧得比血缘观念更重要。

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

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瞧,社会继替得原则就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得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正名:一、正名分;二、正责任。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个人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做事情才会有公正的品质。这是中国的传统,“正确的开始决定正确的结果、步步为营都要正确、慎始慎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分与正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又是缺一不可的。一旦做到了这两点,则可谓“为政有道”。 正不名”必然会导致“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和“民无所措手足”,一旦如此,天下何以天平?人民何以安身?“修己安人”与“内圣外王”便成了一句空话。
4. 孔子“仁”、“中庸”、“正名”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总称为经卦,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组合,则构成六十四卦。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 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

第三章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3.1 复习笔记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1.氏族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的产生(1)原始群时期及其社会思想①原始群时期的人类社会在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就在生产劳动中诞生出来了。

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有依靠集体的行为和力量,才能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才能抵御猛兽的侵袭。

人类自诞生起,就过着群居式的社会生活。

②原始群时期的社会思想a.当时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感到只有集体劳动、共同生活,才能求得生存,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群体内各成员之间互助协作的好处,从而不断地强化了这个阶段的原始的群体组织。

b.人类从原始群时期逐渐发展到氏族社会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着一种社会思想。

(2)氏族社会及其社会思想①氏族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氏族社会里,人们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中,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生活。

由于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并且平均分配他们的劳动产品。

②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a.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人们没有私有观念,在氏族社会内部的人与人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关系。

b.由于当时的人类生活地域、社会视野和社会思想都比较狭隘,往往视本氏族之外的其他氏族的人为异类,常有血腥的氏族间屠杀事件发生。

2.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1)原始宗教与社会思想在原始社会的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现实社会的歪曲反映,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社会思想。

它一经产生,就对氏族社会的群体生活起着控制作用。

①自然崇拜人们把生活中的得失、胜败都归结为自然力的威力,错误地崇拜自然现象,从而出现了最早的宗教,即自然崇拜。

②灵物崇拜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灵物崇拜。

灵物崇拜是对某些物品的崇拜,相信灵物能保护自己或本氏族,并能抵御敌人,战胜邪恶力量。

③图腾崇拜a.灵物崇拜后来又发展为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原始宗教。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商信仰;殷商时主导的宗教信仰属于祭祀文化,而不是巫术文化。

“帝”是殷人信仰的至上神,具有绝对的权威。

周公旦;天命观:天命周代商,虽天命不常,民心的向背就是天命所在敬德:德的观念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具有中心的地位,德的含义相当广泛,它既是指个人的德行,又是指政治上的德政。

它上与天命相应,从而可得天之佑;下修保民慎罚之政,可得人之和。

保民是周公敬德思想的另一主题。

在周公那里,天命与德行都可以通过民情民意体现得出来,从而敬天敬德的思想在具体的政治实施中就自然要落实在保民之上。

孔子正名说;拨乱反正,使人的实际所为与名分、地位相符。

中心观念就是定名分,这是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大旨。

礼和仁关系:孔子重视礼,但只有单纯外在形式的礼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人惟具有仁的精神,才会自觉地守礼,仁是礼的内在根据所在。

为仁之方:仁的观念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推己及人。

这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忠”和“恕”两字的含义相接近,都有以心相推度的意思在内。

这意味着我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所以可以以类相推,可以将心比心。

孟子人性善(论证过程)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

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

推恩::孔子的推己及人侧重于个人为人处事,孟子的推恩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与民同乐,与民同好。

民本;仁政的中心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

保民之道在于顺民、安民、养民、教民。

顺民是以民情民意为本,安民是指百姓安居乐业,教民是仁政的重要环节。

制民之产(井田制设计):指的是要使人民有一定的财产。

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正经界——恢复理想中的井田制;裕民生——农副业生产,实现家庭经济的自给自足;薄赋税——主张取民有制、以劳役赋税代替实物税收形式,对往来商旅不额外征税。

劳心劳力(评价)社会分工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要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对生产劳动进行必要的分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纲要一、理解说明题:1、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

答:语出《礼记·大传》,西周代商以后,鉴于殷商的教训,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由此就有了西周的宗法制,这个制度是:①周天子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他是同姓贵族的最高首领,故为天下之大宗。

②诸侯在其封国内对于卿大夫来说又是这种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如此层层递推,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③别子就是嫡长子之庶兄弟或同母弟,他成为一宗之祖,而别子的庶子又成为小宗。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答:语出《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调整君臣上下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所以对等级和名分的任何破坏都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他以“复礼”和“正名”作为救世方略,但是孔子又不是盲目的复古主义者,他虽以“复礼”和“正名”为口号,却从周礼中发明出深远的意义和目的来,他从旧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精神灌输在“礼”的旧形式中。

他认为,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礼是文。

人惟具有仁的精神,才会自觉地守礼。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正,则事不成。

答:语出《论语·子路》。

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调整君臣上下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所以对等级和名分的任何破坏都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名不正”,实际上就是社会基本准则与规范的丧失,它的后果将导致一切社会活动无法开展,社会的正常秩序无法建立。

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恢复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和秩序。

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发现,人与生俱来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种善心人人都有,是人与非人区别之所在。

孟子认为如果将这四心加以进一步扩充发挥,就可以成就人的仁义礼智四种德性。

人们有这样的本性,人类社会就可能臻于完善。

这种性善理论是其全部社会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5、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答:语出《荀子·性恶》。

荀子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体现为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趋利避害等方面。

如果放纵人们任其本性自然无节制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的纷争,所以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

通过化性起伪,可以生物属性改造为具有“礼义”的社会属性,具体方法就是师法——礼义的学习,从而向善。

荀子的这种性恶理论是其全部社会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6、明分使群。

答:荀子认识到人要生存,必须“群”,即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

而“群”的前提和基础又在于“分”,只有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其有固定位置,进而建立等级与伦理关系之定分,才能熄争合群,使人各守本分,安其职,达到人与人的“群居合一”。

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答:语出《管子·牧民》管子学派思想以为,为政之本,首在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

民富有,则安于乡里,重视家庭,从而敬畏官吏,避免犯罪。

反之,则不安乡,轻贱家庭,陵上犯禁。

由此,管子学派把“家有经产”与“国有经俗”、“朝有经臣”作为治理国家的三大基础,使民富足。

不过,富民还不是管子学派的理论旨趣所在,富民是为了治民。

8、“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答:语出《管子·牧民》管子学派重法,但并不认为单纯的法即可治国。

在它看来使君令可行,还需要“四维张”从而称“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四维”就是礼义廉耻,也就是广义上的“礼”,即依赖于宗法和血缘关系所确定的上下尊卑的名分等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道德准则规范。

如果没有礼制,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

9、越名教而任自然。

答:语出嵇康《释私论》。

嵇康认为名教和人性之自然是根本对立的,“越名教”就是抛弃名教,“任自然”就是指顺从人性之自然,这尤其是指任心之自然,而不是事先以名教礼法等是非标准来束缚住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汉代提倡名教礼法,使之成为意识形态,在现实名教礼法最后沦落为形式主义,嵇康对名教礼法的抨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虚伪的礼教,而不是要废弃名教。

10、“盖民之役,非以役民。

”答:这是柳宗元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在官民关系上提出的"吏为民役"的思想。

柳宗元认为官员的职责是为民服役而非役使民众,民和官的关系是主人和仆人,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并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

人民“出其十一”雇佣官吏来为他们服务。

而有些官吏却不仅怠慢其事,甚至还盗取人民的财富。

反而损害民的利益,对于这种官吏国家要坚决予以惩处。

11、“存天理,灭人欲”。

答:朱熹认为,普通百姓稍许产生不好的想法,即使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危害也很小,对于天下安危系于一身的君王来说则不然。

朱熹对君王的要求极其严格,要求君王不仅在行为上要符合道德伦常,而且心中闪现的每一个念头都要符合道德伦常的要求。

那么如何正君王之心呢?这就是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

如何做到“存天理,灭人欲”呢?当心中一念升起之际,便对之加以反省,恶念则努力消除,善念则发扬光大,久而久之,则不复有恶念了。

12、致良知。

答:语出王阳明,他认为良知是天下之大本,致良知是天下之达道。

如何使人达到“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有三点:1、致良知是要把人的良知扩充到底,彻底去除私欲对天理的遮蔽。

2、致良知与格物是融为一体的,在现实生活中对事事物物端正思虑态度,去除私欲。

3、致良知要求知行合一。

13、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答:出自《老子第十八章》意为“社会的运转规律背弃毁坏后,才会有所谓的仁义,智巧和聪明出现后,严重的虚伪才开始泛滥。

家人之间失和,才有所谓的孝慈出现,国家陷入混乱,才能分辩出谁是忠臣。

”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

二、问答题:1、试说西周宗法制度和宗法文化的要点。

答:“宗法”之“宗”广义上指宗族,“法”指规范。

有血缘关系的人都统称为“族”,“宗”则强调于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死,则奉其过继之人。

因此,所以的宗法指的就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

西周代商以后,鉴于殷商的教训,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由此就有了西周的宗法制,这个制度是:周天子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他是同姓贵族的最高首领,故为天下之大宗。

诸侯在其封国内对于卿大夫来说又是这种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如此层层递推,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在确立宗法制度的同时,西周社会也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宗法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亲亲”和“尊尊”两方面。

前者就是亲其所亲,“尊尊”就是尊宗敬祖。

“亲亲”和“尊尊”的宗法原则在人的行为规范上又集中表现在“孝”道之上,孝道意味着子女对父母要孝养,更对体现为生命共同体的凝聚需要。

2、孟子和荀子的社会分工是怎样的?答: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的思想,他的社会分工不仅包括社会生产的分工,还包括社会管理的分工。

荀子的“明分使群”中的分有三意:职业之分,社会等级之分和人伦之分。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之分才能使社会被组织起来。

3、简论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

答:(1)董仲舒将人性区分为性和情两方面,性为善,情为恶。

(2)他又将性划分为“三品”,认为“圣人之性”是善性,“斗筲之性”是下愚者,都不可以名性。

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名性。

(3)他认为被统治者的大多数属于“中民之性”,需要统治者加强道德教育,这样才能把潜在的善质发现出来。

人与禽兽不同,具有先天的善质,但这种善质是潜在的,要经过教育才能转化为人道之善。

4、简论天人感应的思想。

答:所谓天人感应,就是将天象和人事联系起来,认为人的善或恶的行为往往有某种或凶或吉、或福或祸的自然现象与之对应。

天人感应说涵盖公羊家发挥《春秋》义理的重要内容。

董仲舒将这个天人感应的思想大加发挥,目的是要防止人君胡作非为,而使之效法天道。

天人感应学说在汉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影响,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心理也有相当的影响。

5、试说《礼记·礼运》中理想社会的思想。

答:《礼记·礼运》中对古代理想社会作了描述。

第一,关于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这个社会“天下为公”。

社会财富不是私人占有,而是社会成员共享。

人们自愿劳动。

2、社会有自然而合理的分工,各成员都各得其所。

3、人人之间关系很和谐,大家一心为公。

4、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别,能者选出来为社会服务。

5、人际的各种关系很和谐。

无欺诈无盗贼,路不拾遗。

人们过安静和平生活。

第二,关于小康社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1、社会财物为私人所有,人们劳动的目的是为自己享受其成果。

2、社会行为是为自己。

所以有纷争和战乱。

3、为了整合社会秩序,所以要有“礼”。

4、需要有一系列社会规范,如勇、智、谋等,这个时候也有杰出人物。

儒家思想里,大同思想为理想社会,小康社会相比乱世来说,也是一相当理想的社会,儒家推崇小康社会以它作为通往大同社会的必要步骤。

6、王莽改制的背景答:王莽改制的背景缘于儒家恢复三代之小康社会的思想追求,这样一种追求具体体现为两个目标:教化百姓和制民之产。

这两个目标是汉儒关心的问题,王莽当时社会危机加深,所以他标榜崇儒法古,想通过复古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7、简论顾炎武关于国家和天下的思想。

答: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了他国家和天下的思想。

在顾炎武看来,所谓“国”是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则为普天下全体人民所共有。

他进一步认为,“亡国”不等于“亡天下”。

“亡国”并不可怕,王朝的兴替不过是改姓易号,它只是一家一姓的事情,无关乎人民大众全体,全体人民大众没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义务。

但“亡天下”则不然,它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解体,表现为维持社会存在的伦常纲纪的沦丧,表现为道德的堕落和人性的灭绝,乃至表现为整个民族文化的灭亡。

它的国与天下区分的学说,是要指出,传统上以一家一姓为天下的说法,并没有法理上的依据,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一家的私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