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权总是唯一的真正历史权利
2020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4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含解析)
第四单元DISIDANYUAN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与1894年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显著的变化?(2)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孙中山的早年经历,指出其转变的原因。
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2)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孙中山早年到国外学习,接受西式教育;民族责任心的驱使;上书李鸿章失败,使他认识到清政府的本质。
2.导学号024640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可以说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五权制理论是他一贯主张的产物,是用中国传统的经验和政治制度来修改补充从欧美学来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制度的一个鲜明例证。
然而孙中山长期远离祖国,漂泊流转海外,毕竟对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了解有不全面、不系统的地方,再加上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使他的五权制理论难免存在缺陷和偏颇。
虽然他奋斗的目标是以五权制理论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美好设想,建国的一系列方案,都会在身后异化为独裁统治的遮羞布,而所谓的“共和国”“中华民国”等,也是徒有民主的形式而无本质内容,其所体现的国体性质与国体所决定的政体形式又根本不相吻合,从而造成中国近代史上近40年的国体与政体的二律相背。
——孟永林、许有平《孙中山五权制理论初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五权制理论的特点及其成因。
马恩确实是_和平长入社会主义_的首倡者
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中说,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和平长入社会主 义”的首倡者, 对不对? 我认为是对的。
不过, 应该补充说, 不仅仅是晚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开始合作创立他们学说的时候, 就希望和没有否 定无产阶级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1845 年 2 月 15 日, 恩格斯在爱北斐特 的集会上发表演说, 一方面指明:“社会革命是穷人反对富人的公开的战 争”, 它“将以共产主义原则的实现而告终”; 一方面又说, 要达到“避免使 用暴力和流血”这个目的,“只有一种办法, 就是和平实现共产主义, 或者 至少是和平准备共产主义。
所以, 如果我们不愿意用流血的办法解决社 会问题, 如果我们不愿意使我们的无产者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状况之间的 日益加深的矛盾尖锐到像我们对人性的理解所启示的那样, 必须要用暴 力来解决, 要在绝望和强烈的复仇心中来解决, 那末, 诸位先生, 我们就 应当认真地和公正地处理社会问题, 就应当尽一切努力使现代的奴隶得 到与人相称的地位。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 卷 1957 年版第 624- 626 页)1846 年 7 月 17 日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以 布 鲁 塞 尔 的 德 国 民 主 主 义 者——共 产 主 义 者 的 身 份 在 给 英 国 宪 章 派 的 菲 格 斯·奥 康 瑙 尔 的 信 中 说:“欣悉您在诺定昂的选举中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我们谨向您, 并通过您向英国的宪章派庆贺这次辉煌的胜利。
今后战场将由于土地贵族退出斗争而廓清。
而斗争也只能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 来进行了。
资产阶级的战斗口号是:‘用一切办法扩展贸易并由郎卡郡的 棉纺织业巨头组织内阁来实行这种措施’; 工人阶级的战斗口号是:‘根 据人民宪章对宪法实行民主修改’, 如果这一点实现了, 工人阶级就会成 为英国的统治阶级。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英国工人充分了解到力量对比 的这种变化。
精品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年石家庄桥西区一模历史试卷卷I(单项选择题,共50分)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若名学者茅海建指出:“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这次战争的意义.我们会首先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对“这场战争”的探讨较全面的是A. 一场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B. 中国进一步尝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推动中国近代化探索进入到政治层面D. 战争既有破坏性又有它的客观进步性【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可知,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遭受列强的侵略;依据题干信息:“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可知,中国人民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所以鸦片战争既有破坏性又有它的客观进步性。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是解题的关键,鸦片战争既有破坏性又有它的客观进步性。
2. 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由此可见,“这笔赔款.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是A. 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B. 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C. 促进了思想解放D. 改善了民众生活【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赔款日本2亿两白银,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作为战胜国,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作者:洪巍城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3期【摘要】腐败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安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这种联系的高度相关性,很多学者将腐败与一党制、公有制指责为必然联系。
该文通过对三者关系的进行了分析与论证,认为腐败并非与一党制和公有制是必然的联系,而是与是否存在公开、有效的监督存在重大联系,一党制与公有制社会也可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从而消除腐败土壤。
【关键词】腐败;一党制;公有制;监督腐败本身是与政治如影随形的现象,“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和绝对腐败成了政治的显著特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自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力反腐败,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党及时的自我清洁和与时俱进的表现。
就在反腐取得如此重要成绩的历史时刻,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竟然将中国清廉指数排名大幅下降,实属居心叵测,同时国内有部分所谓“网络意见领袖”、“公共知识分子”和部分学者没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认清腐败的现象与本质,更无视党和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发展趋势,就根据某些西方观点轻易将腐败与党和国家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攻击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攻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不良影响,对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与现象产生了巨大负面效应。
对此我们需要进行严肃的分析与批驳,以澄清科学的思想认识,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腐败与一党制的关系在研究腐败与政治的关系中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的一句名言广为流传:“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他认为权力需要制衡,只有受到制衡的权力才能避免腐败。
有些人受此理论影响,认为共产党是一党执政,必然导致腐败,要想根除腐败,必须实行多党制。
甚至近年来某些颇有影响力的刊物在谈论腐败时,也常常简单的将腐败与一党执政联系起来,认为是一党制造成了腐败的发生。
对此,我们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批驳。
高中政治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考点诠释与典型例题(二)
高中政治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考点诠释与典型例题(专题二)一、考点诠释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
(1)英王在国家生活的角色。
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到今天,英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在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滞和解散议会,有批准法律等权力。
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英国国王只是一个“虚位元首”,受到许多法律规定的严格限制,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性质。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机构有英王、议会和内阁。
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是存在君主。
其中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立法者和监督者。
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内阁必须从议会中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英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
它们三者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制约,体现了英国政体运行的特点。
②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议会、内阁之间虽有基本分工,但分权界限不是很清楚,权力交叉,相互制约等情况突出。
英国宪法赋予议会至尊之上的地位。
但20世纪中期以来,权力重心逐步向内阁和首相倾斜,首相成为英国真正最有权势的人。
③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来看,君主、议会、内阁都是资产阶级和贵族的代表,他们的阶级属性和实施的政策证明了一点。
因此,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一种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2、法国的民主共和制法国是“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
(1)法国国家机构由总统、政府和议会组成。
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理由总统任命,政府成员由总理提名总统任命,国民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由选举人团选举产生。
(2)法国政体的运行。
①总统是国家行政权力中心。
总统通过任免总理和组织政府、主持内阁会议,直接领导国家行政权力的实施,尤其在国防和外交领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试题(卷)文科综合(历史)注意事项:1、文科综合由历史和思想品德两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其中历史部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回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欧城市A.完全摆脱封建统治B.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C.封建制度等级森严D.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贺国庆的《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记载:“在大多数中世纪大学里,神学都是最不受欢迎的学科,原因是人们认为神学太理论化了。
在医、法、神三个高级学院里,民法通常最受欢迎,教会法紧随其后,然后是医学。
”材料可以表明A.中世纪人们摆脱了神学的束缚B.大学得到了教会和国王的支持C.课程设置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D.大学有教育自主权等自治权利3.“1453年5月29日,一种文化被无情地消灭了。
它曾在学术和艺术中留下了光辉的遗产。
它使所有的欧洲国家摆脱了野蛮,并给予其他国家文化精华。
它的力量和智慧在几个世纪中一直保护着基督教世界。
君士坦丁堡在11个世纪中始终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中心。
”材料主要是在A.探讨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B.肯定拜占庭文化的深远影响C.赞美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D.惋惜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4.“这一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整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使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从0到9的计数法、西方世界的哲学都由该宗教的教徒所传播,并进行完善、归纳和总结。
”材料中的宗教是指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5.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上海市金山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含答案
金山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质量监控高三历史试卷2020.12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等相关信息。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5.本卷采用网上阅卷,请注意书写的端正和规范。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强征天下民夫,孟姜女千里寻夫,得悉其夫已劳累而死,悲恸欲绝,竟哭倒了长城,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
该材料可作为研究以下哪一问题的直接史料A.秦代长城损毁严重 B.秦始皇暴政C.民间对暴政的态度 D.孟姜女生平2.历史上某些时期,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被称为“大变革”。
下列叙述中不能称为“大变革”的是A.商周之际,方国变为封国B.三国时代,统一走向分裂C.战国时期,分封变为郡县D.清末民初,专制走向共和3.“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论述的对象是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4.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
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②隶属于中书省③隶属于尚书省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5.宋人提出评论史书的标准:“一曰事实,二曰褒贬,三曰文采。
”其中“褒贬”相当于刘知幾所强调的A.史识 B.史德C.史才 D.史学6.从孔孟之道到两汉经学再到程朱理学,历代儒家学者均致力于寻找不同依据引导世人恪守儒家伦理纲常。
下列理论依据最晚出现的是A.宗法血缘 B.宇宙本原C.神意安排 D.人之本性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旨在使中国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试评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试评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一)让.雅克.卢梭(J.J.Rousseau)生于1712年,卒于1778年,是十八世纪思想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自由主义的奠基人和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导师。
从17世纪末叶开始涵盖18世纪,这段时期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思想家,而卢梭更是以其人民主权理论开创了政治权力合法性讨论的历史先河,给世界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但可惜的是,现在许多人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却缺乏深刻的认识,实际上,深入研究和科学评判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对于当代我国的政治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简要生平(一)卢梭生活的时代背景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
”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正是适应法国大革命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一切都面临变革的需要而诞生的。
因此我们要研究卢梭的思想,就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简要生平。
卢梭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最高峰并开始转向没落的时代。
而法国在18世纪正是以农业为主的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政治上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按照法律的规定居民被分为三个等级:僧侣贵族为第一等级;世俗贵族(佩剑贵族、长袍贵族)为第二等级;农民、手工业者、手工工场主和资产阶级(约占总人口的96%)为第三等级。
特权阶级生活奢侈糜烂,第三等级则在政治上处于完全权的地位,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是受到封建专制政权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和剥削;法国专制君主在政治上公开宣扬“朕即国家”、“法律皆出于我”等君权至上思想,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人之手,终身任职;在经济上法国专制君主横征暴敛,经济濒于崩溃;在思想上利用天主教会和僧侣阶级,竭力加强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禁止一切进步思想的传播;在军事上穷兵黩武,嗜战成癖,进一步加重了财政危机。
与之同时,欧洲罗马天主教会日益成为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天主教也是法国的国教,享有各种特权和优厚待遇。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思想探析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思想探析作者:乔翔来源:《唯实》2012年第02期作者简介:乔翔(1973- ),男,河南驻马店人,洛阳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研究。
摘要: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前提,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无产阶级获得政治解放的根本途径,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并保持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根本手段和重要保证。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民主。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使自己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成为享有充分民主权利的统治者阶级,这是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本质内容。
关键词:马克思;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革命中图分类号:A81,D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2-0019-06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理想。
在论证这一伟大目标时,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类的解放首先在于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如果连无产阶级都不能解放,人类解放就是一句空话。
要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就必须在条件成熟的形势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争得民主,作为政治前提为人类解放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迈出切实的步骤。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1]293一、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政治解放的根本途径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意味着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治统治,意味着剥夺资产阶级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意味着否定和消灭私有制。
一句话,意味着资产阶级的灭顶之灾。
因而,无产阶级政治解放这一事业“将不断地遭到既得利益和阶级自私心理的抗拒”[2]99。
在斗争过程中,甚至“可能引起激烈的反动和同样激烈的革命”[2]98。
因此,无产阶级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就“必须首先夺取政权”[1]85,成为统治阶级,因为它的利益只有“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1]91,而“一切革命斗争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1]90。
社会契约论阅读答案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一部( )著作《社会契约论》探讨的原理是( )“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先驱。
”,罗伯斯庇尔的这句话指的是谁?《社会契约论》的主旨是为人民( )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社会契约论》正确回答了历史进程提出的问题,问题是(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最终选择了卢梭的主张,实行( )卢梭的座右铭是( )卢梭称《社会契约论》这本书是一篇( )卢梭在1762年说《社会契约论》“不值得奉献于公众”,但在二十七年之后,( )一爆发,这边“简短的论文”变得家喻户晓,广为人知。
《社会契约论》这本书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们提供了推翻( )和建立民主制度的理论武器。
当时卢梭热爱的日内瓦共和国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态度是( )世所公认卢梭的( )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发展起到了催化和推动作用。
“欧洲学界如旱地起一霹雳,如暗界放一光明,风驰云卷,仅十余年,遂有法国大革命之事”是()对《社会契约论》的描述。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小引”中所说的那部分“内容极为广泛的著作”指的是( )“《民约论》,法国大革命之原动力也;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全世界之原动力也。
”指的那本著作卢梭在《忏悔录》中提到“由于我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伦理学,我的眼界便大为开阔”,所以他发现,所有一切问题的根子,都出在( )。
卢梭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尽可能好的政府”这个问题,可以归纳成:“什么性质的政府才能培养出最有道德、最贤明和心胸最豁达的( )?”。
卢梭在( )一书中,提出了与《社会契约论》极其相似的问题:“什么样的政府才能由于它的本性驱使,行事处处都合乎法律?”卢梭当初写《政治制度论》的主旨,以及火来的《社会契约论》反复发挥的理论,都集中在解决一个他比喻为“( )问题,即如何找到一个能把法律置于一切人之上的政府形式”。
《社会契约论》第3卷着重论述的问题是( )《社会契约论》中对政府的形式问题进行了论述,后来,他在( )又对“政府这个词的确切意义”做了解说,词句更加简明。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一模试题带答案(2)
一、选择题1.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提到:“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挛中震颤。
终于,这个关系调解好了,不过,这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材料中的“融合的手段”是指()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光荣革命C.英国工业革命D.三角贸易2.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得出的看法和观点及其陈述。
下列选项属于历史事实的是A.英国革命是一场“欧洲范围内的革命”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D.瓦特改良蒸汽机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3.《权利法案》是“英国宪政”中的奠基性文件。
它确立的原则是A.君权神授B.王权独尊C.议会至上D.民主共和4.“爱国军队战斗了漫长而痛苦的八年,经常被击败,如177年至1778年冬在福占,但有时也赢得胜利,如在萨拉托加、约克镇。
”材料中的“战斗”要完成的任务是(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反对封建等级制度C.反对殖民专制统治D.反对宗教神学5.既领导北美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又使新生的美国开始步入正轨的杰出人物是A.华盛顿B.威尔逊C.马歇尔D.杜鲁门6.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某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问欧洲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D.拿破仑战争7.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新航路开辟——把世界各地连在一起B.处死查理一世——英国进入共和时代C.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结束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8.《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简介美国《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独立宣言是一份于1776年7月4日由托玛斯·杰斐逊起草,并由其它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的文件。
在整个18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70年代之间,英国和其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1775年,在莱克星顿和康科德城爆发了战争,这标志着美国之革命战争的开始。
虽然最初的想法并不是完全的独立,但是托马斯·佩因的小册子《常识》促使人们相信对于殖民地来说,完全的独立是唯一可能的出路。
1776年6月7日,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中,弗吉尼亚州的理查德·亨利·李提出一个议案,宣称:“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
”6月10日大陆会议指定一个委员会草拟独立宣言。
实际的起草工作由托马斯.杰佛逊负责。
7月4日独立宣言获得通过,并分送十三殖民地的议会签署及批准。
这十三个殖民地分别是: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格,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特拉华,马里兰,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
委员会的成员由马萨诸塞的约翰·亚当斯、宾夕法尼亚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弗吉尼亚的杰斐逊、纽约的罗伯特·R·利文斯通和康涅狄格的罗杰·谢尔曼组成,并被组成以起草合适的宣言。
杰斐逊起草了很大一部分。
在宣言被大陆会议采纳以前,在刑事法庭上被重写,其中一个被移除的篇章涉及奴隶制度。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作为一个包括约翰·亚当斯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内的起草委员会的成员,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稿。
九上历史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同步训练1.1789年7月14日以前,法国几乎只有天主教节日。
此后,法国设立多个公民节日,7月14日也被设立为公民节日,从1790年开始,7月14日被定名为联盟节。
这一做法旨在A.清除天主教的影响B.确立公民的自由权C.增强对共和的认同D.宣扬大革命的理念2.1790年,法国立法议员代表们建立家庭议事会来听取父母和年满20岁的孩子之间所出现的争议,不容许父亲独自压制与管理自己的孩子。
法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孩子不再裹在襁褓中,不再使用让孩子走路的牵引带,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房间。
这些变化说明()A.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教育的进步B.法国社会消除了封建专制思想C.启蒙思想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D.人文主义因教育革新得以复兴3.十七、十八世纪,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转折和变化,其表现包括()①英国议会制定法律限制王权①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①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①欧洲思想家抨击旧制度,提倡民主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4.有学者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两次统治(共15年)有两点:国内改革和军事战役。
前者巩固了革命成果,后者在邻国激起了一个民族主义反应。
这一评论A.客观的承认了华盛顿的历史功地位B.辩证地肯定了拿破仑的历史功绩C.认为克伦威尔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D.肯定了查理二世继位的积极作用5.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A.革命爆发都是因为封建专制主义阻碍B.都是反对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C.有对“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D.革命爆发都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6.托克维尔指出;"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二
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二本资料由豆丁若莲文档搜集更多文档请点击/ljk99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二)2009-08-06 16:44 2.革命的总结关于我们感到兴趣的国家问题,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1848-1851年的革命时写道:".然而革命是彻底的。
它还处在通过涤罪所的历程中。
它在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事业。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政变的日子〉以前,它已经完成了它的前一半预备工作,现在它在完成另一半。
它先使议会权力臻于完备,为的是能够推翻这个权力。
现在,当它已达到这一步时,它就来使行政权力臻于完备,使它表现为最纯粹的形式,使它孤立,使它成为和自己对立的唯一的对象,以便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这个权力〈黑体是我们用的〉。
而当革命完成自己这后一半准备工作的时候,欧洲就会站起来欢呼说:掘得好,老田鼠!这个行政权力有庞大的官僚和军事组织,有复杂而巧妙的国家机器,有50万人的官吏队伍和50万人的军队,--这个俨如密网一般缠住法国社会全身并堵塞其一切毛孔的可怕的寄生机体,是在专制君主制时代,在封建制度崩溃时期产生的,同时这个寄生机体又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第一次法国革命发展了中央集权,"但是它同时也就扩大了政府权力的容量、职能和帮手的数目。
拿破仑完成了这个国家机器"。
正统王朝和七月王朝"并没有增添什么新的东西,不过是扩大了分工..最后,议会制共和国在它反对革命的斗争中,除采用高压手段而外,还不得不加强政府权力的工具和集中化。
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黑体和着重号是我们用的〉。
那些争夺统治权而相继更替的政党,都把这个庞大国家建筑物的夺得视为自己胜利的主要战利品。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907年汉堡第4版第98-99页)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段精彩的论述里,与《共产党宣言》相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哈维尔经典语录
瓦茨拉夫·哈维尔(Václ av Havel,1936年10月5日-2011年12月18日),捷克作家、剧作家,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天鹅绒革命的思想家之一,于1993年到2002年间担任捷克共和国总统。
语录[编辑]∙权力从来不会独自存在,它支配人也来源于这些人。
我们这个社会的权力运作,并不简单地是一些人以赤裸裸的权力支配另一些人,每个人都被迫成为权力机器上的一个部件,因此常常很难指出谁要为政权的所作所为负责。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他一方面是奴仆,畏上司,另一方面又是奴隶主,想践踏下属。
专制制度就是以这种方式把整个社会纳入它的系统,使人不仅是它的受害者,又是创建者;人们既是囚徒,又是狱吏。
——《存在的意义和道德的政治》∙和现代理性一样,以意识形态来实行的统治把人的生活和历史变成僵化的理论和规律,从本质上扼杀和否定了生活的真实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排斥性的信仰戒律,它窒息了人生内在的多元经验和真实性。
——《政治与良心》∙在革命的关于新人的道德教育和将生活作为消费者狂喜的以次充好的概念对比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权者实际上如此固执地迷恋他们的意识形态。
显然,只有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仪式化的交流合法系统,才能保证他们的合法性,连续性和坚固性的表面,并作为他们实用主义实践的威信的一块屏幕而起作用。
——《致胡萨克的公开信》∙当我看见如此众多的西方人沉迷于意识形态,比我们生活于彻底意识形态制度中的人远为甚烈,我就不免倒抽一口凉气。
某种观点立场或某个人是极左还是极右,是偏左还是偏右,是左派中的右派还是右派中的左派,好像某种恰当的分类比观点本身还重要。
......但是根据我们经验的背景,在意识形态完全驱逐真理的环境中,所有这些没完没了的争论显得无聊、错误百出和远离事实。
党的领导逻辑中的执政权政治内涵与时代要求
2022年第4期总第206期治理研究GovernanceStudiesNo.4,2022GeneralNo.206党的领导逻辑中的执政权:政治内涵与时代要求收稿日期:2022-01-07作者简介:刘红凛,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党建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2014年);谭雅丹,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编号:19ZDA008);司法部重点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依规治党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创新意义研究”(编号:21SFB1004)。
□ 刘红凛 谭雅丹 摘要:坚持党的领导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表明:党的领导权与执政权始终都是相辅相成的,党的执政权始终都是建立在党的领导权基础之上的,掌握与行使执政权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有力方式。
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紧密联系党的领导权来深入思考党的执政权。
比较而言,党的领导权属于“政治范畴”侧重强调“合公意性”,执政权属于“法律范畴”侧重强调“合法律性”;二者在内容范围、实践机制与方式上有所不同。
只有从党的领导逻辑中来认识党的执政权,才能深刻把握党的执政权的政治本质、基本内容、基本特点与基本要求。
从党的领导逻辑看,党的执政权兼具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双重属性,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合法律性”与“合程序性”、时空性与边界性。
新时代履行党的执政权,必须将党的领导权与执政权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党对国家机关的政治领导与政治监督;必须增强长期执政意识、树立长期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与时俱进地改进党的执政体制与执政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与时俱进地增强执政本领,以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政治局面取信于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权;党的执政权;政治内涵;法治要求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2)04-0066-01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把党的领导作为百年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最根本”成因,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百年奋斗十大历史经验之首;并围绕党的领导这一核心命题,从党的领导体制、党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水平到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都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直观展现了党的领导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容。
中国红色政策权能够存在读后感
《中国红色政策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读后感
通读《中国红色政策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全文可知,毛泽东对当时的⼀切情况都有着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见解,他非常透彻清晰地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且长久的理论原因,分别从政治环境,地点,革命形势的发展,军队与党的政策等方面来阐述了红色政权⼀
定能够存在,并且会长久地发展下去,最终能够取得全国总政权;此外还从实际出发,将保住红色政权的方法具体化,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法,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而达到建立和维护红色政权的目的。
可以说毛泽东这第⼀篇完全的军事上论文在当时是前卫的,也正是由于他把握到了军事战略上的正确方向和具体战术上的实际运用,才有接下来的几十年的“逆境中成长”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找到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进行反对三个敌人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初步揭示了在农村聚集力量、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
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航向,它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空前创举,对世界落后国家和地区也有重要意义。
不得不说,即使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么多年,读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后还是感慨万分,因为真理应该永恒!永远值得我们去颂读。
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过程
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过程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过程牛保良肖居孝(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摘要]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中共五大虽然提出了”改组国民党军队”.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对军队的领导权.三湾改编解决了军队内部建党问题,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尚未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古田会议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但仅仅局限于红四军内.直到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党(政委)对军队的领导权才得以在全部军队中贯彻确立.[关键词]领导权确立八七会议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红军改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创建自己的军队.换句话说,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而要开展武装斗争必须有一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没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人民军队,武装斗争就无法进行,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列宁指出:”革命就是战争.它是历史上所有一切战争中唯一合理的,正当的,正义的,真正伟大的战争.”[1]Pg5一√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党掌握军队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无一不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中国共产党要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就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三个中国人民的大敌,必须坚决进行武装革命,建立一支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同一切中外反革命势力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转向创建并独立领导人民军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国民党反动派逼出来的.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国民党新军阀相继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实施白色恐怖,厉行”反共清党”,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历史发生转折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于7月4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主张,认为”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首次提出”上山”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主张.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维汉,瞿秋白,毛泽东等21人.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邓小平, 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和纽曼.会议主席李维汉.实际主持人瞿秋白.会议第一项议程,由毛泽东在会上批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强调党今后的任务是:以军队来发展土地革命,更加注意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这次会议解决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确立了新的方针政策.坚决批判并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2)会议改选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由瞿秋自主持中共中央工作;(3)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着名论断.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强调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武装的重要性;(4)决定举行秋收暴动.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着名论断.把武装斗争同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和党内仅有少数同志对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进行过初步探索,而对党直接掌握革命武装力量这一问题的探索则更少.从实践来看,虽然叶挺,贺龙,朱德掌握的国民革命军中有不少共产党员.但却并不独立掌握这支军队.这支军队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军事编制上都还是隶属于国民党或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因此,这次会题进支军次会国共[作者简介]牛保良(1965一),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博士. 肖居孝(1963一),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办公“拥有”武装力量.并未就党与军队之间关系,以及两者关系的性质给予明确定位.二,三湾改编决定党在红军内建立系统的党组织八七会议虽然提出了党要独立拥有自己的军队.开展武装革命,但是.如何确定党与军队之间的关系,党组织与军队组织之间的关系,会议并没有做出明确定位.在北伐军中.虽有许多共产党员参加领导.但由于党的支部没有建立在连队上,中国共产党没有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掌握军队,因而在政变中就失去了大部分军队及其领导权.根据八七会议决议.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并率领起义部队向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进军.但是,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部队中发生了许多严重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则这支部队很难形成战斗力.有垮掉的危险.主要问题有:部队军阀作风十分浓重,打骂俘虏.体罚士兵等恶劣习气依然存在;秋收起义以来,经过多次战斗,兵员大减,部分官兵携枪逃跑,叛逃,部队作战失利导致严重的悲观失望情绪,人心浮动,纪律松散,思想混乱,从开始起义到三湾改编,部队由5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部队内部政治制度,领导制度很不健全;部队官多兵少,枪多人少,伤病员很多,知识分子多(黄埔军校学生),战斗力差,急待整顿.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枫树坪,于当晚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秋收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了部队的政治思想状况.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上着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的基本内容包括:(1)在全军建立系统的党组织.前委决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有党小组,班有党员,营,团以上设党委,全军由前委统一领导.全军设立党的”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担任前委书记.(2)在连队建立士兵委员制度和民主制度,红四军的军级士兵委员会主任是陈毅.士兵委员会主要有五项任务:一是参加军队管理;二是维持红军纪律;三是监督军队经济:四是作群众运动;五是做士兵政治教育工作.在军队中建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群众参加军队的民主管理.在部队中确立了新型官兵关系.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建设史上.首次在军队内部建立了系统的党组织,在实际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改变了红军政治工作的薄弱状况,从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在军队中建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群众参加军队的民主管理,以确立新型的官兵关系.这是对建军原则的一个重要创造.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23r~这是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历史经验的一个重要认识.此外,通过改编,精简了编制,部队变得纯洁和精悍.提高了行军速度,增强了战斗力.毛泽东亲手领导进行的三湾改编,无论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还是在军队党的建设史上都具有突破性的历史作用.但是,这次改编也存在不足.主要有:(1)这次改编虽然在全军建立了系统的党组织.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但并没做出将军队置于党领导下的明确规定.即:对党与军队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21通过设立士兵委员会改善了部队民主生活状况,打击了旧作风,旧习气.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士兵委员会是群众民主组织.党代表在其中仅发挥政治顾问的性质.只有在非常时期,党代表才可以解散士委,或不准其开会,另诉诸士委代表会.可见.党对士兵委员会也不具有直接的绝对领导.这样,在党与军队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定位的情况下,全军却形成互不存在绝对领导或隶属的三个最高机构——前委,军委和士委.红二十九团就曾经不执行前委(毛泽东)指示,不服从军委(朱德)命令,不服从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的领导.坚持进军湘南.这表明红军内存在多个权力重心,内部的领导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同时又夹杂着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等错误观念. 这就成为古田会议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三,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在红四军内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由于对党与军队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理性认识,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党与军队谁居领导地位的问题在一定情况下就突出地摆在面前.1929年6月下旬.红四军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围绕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发生了争论.这一争论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已经存在.主要问题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对党支部决定连队事务持怀疑态度:如何处理党的严格纪律与个人自由之关系.实际上,朱德,毛泽东两人对一些问题早已存在分歧.在”柏露会议”上.朱德,毛泽东意见不一.毛泽东认为,主张巩固井冈山根据地,建设湘赣边区,敌来则集中对付敌人.敌去则分兵发动群众,根据地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发展.最后,会议决定实施”围魏救赵”之策,出兵赣南,进行外线作战.在出兵赣南的行军中,正值隆冬,部队给养成为严重问题.有人再次提出部队分兵游击.毛泽东认为,分兵活动容易被各个击破,不同意立即分兵.为应付紧张情况, 指挥便捷,毛泽东提出,军委机关改为政治部,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这样.前委书记,党代表,政治部主任都由毛泽东兼任.1929年2月7日,中央来信(“二月来信”)要求红四军将队伍分散到农村.5月上旬.中央派刘安恭到红四军工作,使红四军党内矛盾渐趋激化.5月底,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代表们对党的工作范围,组织工作原则展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前委是否”管得太宽”,”权力太集中”,”包办了下级党部工作”.前委是不是“书记专政”,有没有”家长制”的倾向.毛泽东称之为”攻击前委”,”分权主义”.有人提出要恢复正式军委,认为建立军委是健全党的组织系统.争论双方各不相让,意见未能统一.6月8日,毛泽东再次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讨论红四军是否设临时军委和恢复正式军委的问题.表决结果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取消临时军委的决定.但争论的问题仍未解决,情况日趋严重.6月22日.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会议围绕党与军队的关系(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政治部与司令部的关系(是政治部出布告,还是司令部对外.政治部隶属于司令部)等问题争论得异常激烈.代表们对毛泽东,朱德提出不少意见,有的甚至十分过火.会议决定给予毛泽东以严重警告,给予朱德以书面警告,对刘安恭,林彪也作了批评.结果,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7月底,陈毅赴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的状况和红四军七大中的意见分歧.10月22日,陈毅从上海返回部队,带来了他根据周恩来多次谈话和中央军事会议精神所写,经周恩来审定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信中肯定了红四军的斗争经验,要求前委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明确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12月28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着名的”古田会议”召开.会上,毛泽东作了八个决议草案的报告,朱德作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大会一致通过《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决议》主要批判了如下错误思想:(1)单纯军事观点.认为军事好,政治自然会好,军事不好,政治也不会好;以为红军的任务和白军一样,只是单纯打仗.在组织上,把红军的政治工作机关隶属于军事工作机关.提出”司令部对外”的口号.(2)极端民主化.要求在红军中实行”由下而上的民主集中制”,”先交下级讨论,再由上级决议”.(3)非组织观点.少数不服从多数;红军党内的有些批评变成了攻击个人;许多党员不在党内批评而在党外去批评.还有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毛泽东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及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P86”极端民主化的危险.在于损伤以至完全破坏党的组织,削弱以至完全毁灭党的战斗力,使党担负不起斗争的责任,由此造成革命的失败.”[]P鼯古田会议决议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完全确立了党对红四军的领导,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奠定了红军政治工作的基础,使红四军得以肃清一切旧军队的影响而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但是, 《决议》的精神还仅仅贯彻落实于红四军内,尚未广泛落实于各红军部队中.四,抗战前夕的红军改编使党对军队的领导权推广到全军《古田会议决议》在红四军内很快得以贯彻落实.这标志着红四军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之后,古田会议精神上报中共中央,周恩来将会议精神摘要在《军事通讯》发表并告示各军.但是,由于各地军队状况存在差异.对问题的认识也有不同.所以古田会议决议并没有在红军各部队完全深入地实施,致使部队中军阀主义等旧作风,旧习气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时的”左”倾中央虽然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但是并没有使古田会议精神在各军制度化.更由于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受到排挤,因此毛泽东建党建军的思想理论成就被诬称为”狭隘的经验论”,这就使古田会议精神更难得以推广和落实.在红军长征途中,张国焘拥兵自重,另立“中央”.就是党对军队的领导权还没有在红四方面军严格实施的反映.这表明党对军队的领导尚未在全军贯彻落实并明确地制度化.而比较明确地实现这一制度化则是在抗日战争前夕红军三大主力改编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建立政治委员制度,使党对军队的领导在党领导的各部队得以贯彻落实. 1937年8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发《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以“总政治部为第八路<军>政治部”,[3]蹦任弼时任主任,罗荣桓,关向应,张浩分别任115师,120师,129师政训处主任.强调”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3]艘这样,从班,排到师都建立了党的制度化领导.延安整风期间,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重学古田会议精神,进一步在思想上巩固了这一制度.这样,一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军队就逐步建立了.从此,中国共产党独立地直接地领导的军队,真正成为一支人民的军队,一支不怕牺牲,特别能战斗的军队.o参考文献:[1]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版.[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版社.1991年3月版.。
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联考历史(含答案)
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联合模拟考试历史科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古城遗址中(约4500年前)包含的5片墓地,可从丧葬制度与随葬品的数量、器物与材质等方面划分出至少4种以上的等级:高级、较高级、中级、低级。
基于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物在丧葬时的用玉制度或玉器配制待遇的不同,由此形成了分等级墓地的现象。
此现象揭示了A.长江流域农业经济的发达B.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玉制器皿已得到普遍使用D.开始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2.《韩非子·说疑》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其旨在A.强调五帝间权利的转移B.否定关于禅让制的传说C.强调君主应加强集权,防范臣下D.说明权利斗争异常激烈3.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
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
据此可知,秦帝国崩溃是由于A.暴政引发B.法律严酷C.乱用民力D.缺少文化认同4.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
由于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出现了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的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
金石学逐渐产生,其产生对史学研究A.其遗留的实物史料高度可信B.有助于全面真实了解北宋历史C.史学价值需与其它史料相佐证D.借助印刷术技术成果,真实可信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重要方法之一,表中诗人诗句反映了唐宋时期民族关系时期诗句出处唐①“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认为对古代社会的研究和探讨,既是全面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当时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的进攻斗争的需要。为此,他阅读了历史学家毛勒等人的著作,写作了《法兰克时代》、《论日耳曼人的古代社会历史》、《马尔克》等著作,对人类社会早期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深入探索。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恩格斯发现了马克思在1880年到1881年间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详细摘要,其中包含有马克思的许多批语和马克思自己的论点,以及其它补充材料。他仔细研究了马克思的摘录和批语以及摩尔根的著作,确信摩尔根这本书证实了马克思和他两个人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他们对原始社会的看法。1884年2月16日,恩格斯写信对考茨基说:“摩尔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最后还对现代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共产主义的要求。……我倒想利用马克思的札记来把这些材料加加工,为《社会民主党人报》的杂文栏或《新时代》写点东西”。(恩格斯:《致卡·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5年版第36卷第113页)
在总结1848一1871年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恩格斯结合90年代初历史条件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新形势,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应采取的新策略。他指出,“人们以为战斗的无产阶级也跟巴黎公社—起被彻底埋葬了。可是,恰恰相反,无产阶级最强有力的进展,是从公社和普法战争的时候开始的。”随着欧洲工人运动的重心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德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力量得到了迅速壮大。德国党充分利用普选权一步步地扩大了自己的阵地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这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恐慌,竟在1894年12月国会上以社会民主党阴谋组织政变为借口,重新提出了反对社会主义者的法律草案,但被否决了。对这一系列变化,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德国工人的一个伟大贡献就在于“他们给了世界各国同志们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他们向这些同志们表明了应该怎样使用普选权。”恩格斯分析了普选权对工人阶级的意义和作用,指出由于德国无产阶级有成效地利用了普选权,并将它作为自己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发挥了作用,“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在法国,社会主义者也日益认识到,他们只有预先把广大人民群众——在这里就是指农民——争取过来,才可能取得持久的胜利。耐心的宣传工作和议会活动,在那里也被认为是党的当前任务。成绩很快就做出来了。”(恩格斯:《〈1848年至1851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65年版第22卷第600、601、602、608页)
同时,恩格斯针对国家超阶级的表象指出:“例外地有这样的时期,那时互相斗争的各阶级达到了这样势均力敌的地步,以致国家权力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而暂时得到了对于两个阶级的某种独立性。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专制君主制,就是这样,它使贵族和市民等级彼此保持平衡;法兰西第一帝国特别是第二帝国的波拿巴主义,也是这样,它唆使无产阶级去反对资产阶级,又唆使资产阶级来反对无产阶级。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显得同样滑稽可笑的这方面的最新成就,就是俾斯麦民族的新德意志帝国:在这里,资本家和工人彼此保持平衡,并为了衰落的普鲁士土容克的利益而遭受同等的欺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8页)
恩格斯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的科学阐述,系统完整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被资产阶级和唯心主义者弄得混乱不堪的国家的本质问题从根本上作出了回答。可以说,国家的本质只能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奴隶制国家是这样,封建制国家是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这样。资产阶级为了其阶级统治的需要,将其国家美化成是“保护一切人利益的”“全民福利”的国家,这只不过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欺骗。不用说一切剥削阶级的国家不是这样,就是无产阶级的国家也不可能是这样。所不同的只是,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的国家,是为少数人服务、由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进行的统治,而无产阶级的国家则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由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进行的统治。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
“革命权总是唯一的真正历史权利”——谈谈恩格斯的晚年理论 (转载)红尘来去 收藏于 2011-09-12 阅读数: 公众公开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近来,读到有关民主社会主义的争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涉及恩格斯晚年理论,武兵等人的批判文章已讲了很多,这里再看看当年恩格斯这个理论的基本情况,以期能够正本清源。
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80一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虽然没有出现革命形势,但社会主义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处于向资本主义发动总攻击而积聚力量的准备阶段。在这种新的斗争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斗争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新的探索。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恩格斯指出:作为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整个文明时代共经历了三大奴役形式,即古代的奴隶制、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由于文明时代将追求个人财富作为最大乐趣和唯一目的,以卑劣的贪欲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它自身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这种以阶级剥削为基础的文明时代,必然要被新的人类文明所代替,社会将进入下一个更高的阶段——共产主义。因此,“国家的最高形式,民主共和国,在我们现代的社会条件下正日益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最后决定性斗争只能在其中进行到底的国家形式,——这种民主共和国已经不再正式讲什么财产差别了。在这种国家中,财富是间接地但也是更可靠地运用它的权力的”。“有产阶级是直接通过用普选制来统治的。只要被压迫阶级——在这里就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个阶级的大多数人就仍将承认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唯一可能的秩序,而在政治上成为资本家阶级的尾巴,构成它的极左翼。但是,随着无产阶级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它就作为独立的党派结合起来,选举自己的代表,而不是选举资本家的代表了。因此,普选制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在现今的国家里,普选制不能而且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不过,这也就足够了。在普选制的温度计标示出工人的沸点的那一天,他们以及资本家同样都知道该怎么办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9—170页)在这里,恩格斯明确提出的普选制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标尺的重要论断,而不是放弃革命。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在详细阐述和论证氏族社会必然被国家制度所代替这一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同时,指出了各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向国家制度过渡的不同形式。正确理解这一思想,对科学地认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特别是科学地认识我国没有经过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就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深入揭示阶级和国家的关系,说明国家的起源及其实质的基础上,恩格斯指出:像私有制和阶级一样,“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6页)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因此,古代的国家首先是奴隶主用来镇压奴隶的国家,封建国家是贵族用来镇压农奴和依附农的机关,现代的代Hale Waihona Puke 制的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
此时,随着德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的向唯物史观发起进攻的逆流,一个资产阶级思想流派——讲坛社会主义也应运而生。讲坛社会主义主要是一些德国教授打着社会主义的幌子鼓吹改良主义。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阿·瓦格纳、古·施穆勒、路·布伦坦诺等,大肆宣扬国家是超阶级的组织,它能够调和敌对的阶级,逐步地实行“社会主义”,而不触动资本家的利益。讲坛社会主义的纲领局限于组织工人疾病和伤亡事故的保险,在工厂立法方面采取某些措施等等,其目的是引诱工人放弃阶级斗争。同时,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还极力宣扬非历史主义观点,宣扬私有制、阶级、国家永恒不变,否认家庭的历史演变,替男权辩护,认为母系社会、母权制度的遗迹只是神话传说或陋习,否定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科学意义。德国《历史杂志》一位编辑就这样说道:“很遗憾,我们的一些同事还在用心谛听对科学殿堂的叩门声;我们则要使摩尔根先生留在殿堂门外。让他给恩格斯先生和倍倍尔先生去提供似是而非的知识,用以充实他们的幻想吧。”这些观点对工人阶级队伍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工人运动内部的一些机会主义者,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本质,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也没有正确的估计,甚至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国家帮助”来实现社会主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
在这里,恩格斯揭示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认为摩尔根以自己的方式所得出的科学成果,证实了唯物史观的正确性。这样,正确理解和阐释摩尔根的成果对于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就有了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正如他对考茨基所说的那样:“如果只是‘客观地’叙述摩尔根的著作,对它不作批判的探讨,不利用新得出的成果,不同我们的观点和已经得出的结论联系起来阐述,那就没有意义了。这对我们的工人不会有什么帮助。”(恩格斯:《致卡·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5年版第36卷第144页)
1895年2月,恩格斯利用出版马克思《1848年至1851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之机,在为出版该书所写的单行本导言中,根据一些国家工人党,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利用普选权开展议会斗争的成就和经验,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己对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策略的思考,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转变自己的斗争方针,确定夺取政权的道路提出了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