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精品课件(共27页)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 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 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 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 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 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换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也。”
吝啬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1.疏通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辩论思路,领会其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 切情怀
新课讲授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 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 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 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 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 明时被称为“亚圣”。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所领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形容词作名 词,视力
禀告
30斤为一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注释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
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
“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
罔,同“网”,用作动词。
制:规定。
畜:同“蓄”,养活,抚育。
妻子;妻子儿女。
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
凶年:饥荒的年头。
驱:督促,驱使。
之:往,到。
善,做好事。
轻:容易。
赡:足,及。
奚:何。
暇:空闲时间。
盍:何不。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
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
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衣:穿。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谨:重视,谨慎地对待。
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
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反复教导。
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
颁,同“斑”。
黎民:黑头发的民众。
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远程授课]1.2《齐桓晋文之事》-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远程授课]1.2《齐桓晋文之事》-山东 省枣庄 市第八 中学统 编版高 中语文 必修下 册课件
[远程授课]1.2《齐桓晋文之事》-山东 省枣庄 市第八 中学统 编版高 中语文 必修下 册课件
3.异、恶、若、隐、择、宜乎,乃、仁术、
庖厨、说、忖度、乃、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戚戚、复、钧、明、察、秋毫之末、舆薪、 许、形。
剖析齐宣王未成王道的原因,不是“不 能”而是“不为”。
4.超、语、诚、折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刑、寡妻、御、举、推恩、无以、 妻子、所以、大过人、权、度、度。
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
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
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 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 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 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与齐宣王展开了一次
对话,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 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
若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焉? (4)天涯若比邻 、安之若素、置若罔闻 (5)天若有情天亦老 (6)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之
(1)牛何之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 顷之,烟炎张天 /填然鼓之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桓晋文之事》。
孟 子
学习目标:
1.梳理
,在 的基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教师中心稿)_高三语文教案.doc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教师中心稿)_
高三语文教案
张连生
金川公司一中示范课
授课内容:《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2004年9月24日第5节
授课班级:高三(九)班
授课教师:张连生
教学目的: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
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辅助用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授课内容
二、教师提示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跌宕起伏逻辑严谨环环相扣。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例题3 问题:《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 过记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想要表达什 么样的政治理念? 答案:孟子通过记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 表达了贤君治国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智慧在国 家兴盛中的关键作用。 解析:孟子通过历史事例,强调了贤明君主 和政治改革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倡导道德 与智慧结合的治国理念。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课件
1. 孟子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 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是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 发展者,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书是由孟子的言论 和思想汇编而成,是儒家重要 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历史 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重点
1. 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分析齐桓公与晋文公的政治智慧及其对后世的 影响。
难点 1. 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 2. 将历史人物的智慧与现代社会治理进行对 比和应用。
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齐桓公的功业 孟子肯定了齐桓公"合诸侯,设盟坛,治禄属" 的功业,但也指出这只是"以力假仁者也",并 非真正的仁德之君。 第二部分:晋文公的德行 孟子高度评价了晋文公恭俭治国、不厌弊事的 美德,认为他比齐桓公更有德行,但也指出晋 文公未尽君道,未能成就王业。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本内容:掌握《齐桓晋文之事》的基本内容,理解齐桓:分析文本中的叙事技巧、人物形象塑造及其语 言特色,理解其在表达思想中的作用。
3. 了解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齐桓公、晋文公在 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理解《孟子》对他们的评价及其政治智慧。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必修下册(统编)】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二、重点词句疏通莫之能御阻挡御以御家邦治理舆薪之不见看见见百姓之不见保被欲辟土地开辟、扩大辟放辟邪侈通“僻”,行为不端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感到奇怪异何以异于邹敌楚哉区别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怜悯隐今大道既隐隐藏而不复见牛何之(动)到、往之然后从而刑之(代)百姓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感到奇怪异何以异于邹敌楚哉区别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怜悯隐今大道既隐隐藏而不复见牛何之(动)到、往之然后从而刑之三、疏通全文文意重点句子点拨(一)第一部分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桓文之事。
2.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何如:如何。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不识有诸?识:知道、懂得、认识。
诸:之乎。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以……为……:认为……5.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这真是什么心理呢?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该。
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应该的。
7.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所以:……的原因。
合于王:倒装句,于王合,和王道仁政合拍。
8.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独:“却”。
见:表被动。
为:是。
明:视力。
9.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折枝: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以及:将它推及到……老1:意动用法,尊奉。
老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长辈。
幼1:爱抚。
幼2:孩子。
天下可运于掌: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二)第二部分1.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思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 什么呢?”(孟子) 说:“ (假如)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 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生的纤细羽毛的尖端, 却 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这话吗?”(齐宣王) 说:“ 不。”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安养民众才能称王于天下,没有人可以抵抗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养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儿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 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之)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 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 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 以:认为 ➢ 爱:吝惜,舍不得 ➢ 固:本来,确实 ➢ 之:主谓取独,不译 ➢ 忍:忍心
➢ 然:是的 ➢ 诚:的确 ➢ 褊小:狭小 ➢ 即:就是
➢ 秋毫之末:鸟兽秋天
所生的细毛的尖端
➢ 舆薪:整车的柴火 ➢ 则:那么 ➢ 许:相信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 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 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志同道合
目标、方向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
说、讲
古今异义词
词义归纳
句中义
吾何爱一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吝啬 ……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用来推及到
至于兄弟
直到……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儿女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原地区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后从而刑之
赡:足。
奚暇:哪里还顾得上。
盍:何不。 本:根本,指实行王道。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庠序:古代地方学校。
孝悌:善侍父母,敬爱兄长。 “颁”:通“斑”,颁白—鬓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负戴:用背驮着东西、用头顶着东西。
词义归纳
形声字。从心。本义:亲爱,喜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喜欢,爱好)
爱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爱惜,吝惜)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慕,欣赏)
5.古之遗爱也。《左传·子产论政宽猛》
(恩惠)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诗经•静女》
(隐蔽,躲藏)
一词多义
词义归纳
会意字。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 ( 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清晰明亮。
可以凭借 跟随着……
今义
喜爱 表结果的关联词 表并列的关联词 表示另提一事
丈夫的配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可能,能够 引起结果、目的的连词
词类活用
词义归纳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课件
制民之产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 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绩!
——习近平202X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崇礼重教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
理解 • 2.结合注解理解文意。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 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 变的心。
理解 • 2.结合注解理解文意。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202X年3月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
青年担当
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 统文化实现发展超出,为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做贡献!
谢谢观看!
理解 • 2.结合注解理解文意。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反面讲危害:百姓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以至 于犯法而被处罚。
理解 • 小结论证思路。
理解 • 2.结合注解理解文意。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毕生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 也轻。
——提出措施,阐述效果:明君制民之产,英明的君主 让老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理解 • 2.结合注解理解文意。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 毕生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 义哉!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宣王的用意是什么?
效法齐桓、晋文,称 霸诸侯
先避而不答,再转移话题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宾语前置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齐宣王对自己没有信心
曰:“可。”
孟子对其加以肯定
文本解读
宾语前置,由何,从哪里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
思考:按照孟子的思路,应当怎样防止百姓犯法?
当防止百姓犯法
文本解读
规定
向上
向下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养活
丰年
荒年
足以畜妻子,乐岁毕生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
到,引申为“向”
容易
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
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毕生苦,
挽救将死之人,即救自己
足够 哪里
文本解读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那么 本来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
天下
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使……降服
同“盍”,何不
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
根本,这里指仁政
亦反其本矣?
孟子是如何论述后果的 严重性的?
宾语前置
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恐惧战栗的样子
走向
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
既然如此,那么
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
知道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2.形容词做名 到
幼:形容词做名词,孩子
词,老人
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
通“型”名词作 寡妻:正妻 动词,作榜样
治理
拿
(孟子)说:“挟着泰山跃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 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 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 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 能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长辈, 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 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 东西那么容易了。
•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 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 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场,爰方启行。’故居 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 姓同之,于王何有?”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 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 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 书”。“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 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
《孟子》中的名句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字词积累
【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是乃仁术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
折枝之类也/吾何快於是!/王岂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进於是矣/及陷於罪,然後
3、《孟子》的时代意义 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孟 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 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 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 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 首先,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 看 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 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 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 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理想人格
孟
“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
子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仁政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2、《孟子》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 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 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 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孟子 的思想能够流传久远的原因还远不只于此。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统摄之下,孟子的“ 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 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 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 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 以,他们会极力推行孟子的学说。
《齐桓晋文之事》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快速回看课文所学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1.孟子为齐国描绘的社会蓝图是怎样的? 怎样才能实现这幅蓝图?
总结:本文记录的是齐宣王和孟
子的一次对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 方式,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 “王道”,从而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 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 会蓝图。
考考你:(把答案写在语文笔记本上,开学后老师检查。)
乃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副词,才 (2)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3)此乃大丈夫也动词 是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 竟然、却
(5)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副词,只、仅仅。
考考你:(把答案写在语文笔记本上,开学后老师检查。)
诚
(1)帝感其诚 名词 诚意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副词 确实 (3)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表假设
庖厨 páochú忖度 cǔnduó舆薪 yúxīn
便嬖piánpì辟土地pì 朝秦楚cháo 莅中国lì 赴愬sù 吾惛 hūn 鸡豚狗彘 tún zhì 庠序xiáng 孝悌tì
2.回顾内容梗概、说话艺术:
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指出齐宣王没能实行王 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1)提出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 说“王道”; (2)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肯定齐宣 王能够“保民而王”。 (3)为齐宣王指明努力的方向。
保 民 而 王
思路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艺术特色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尽管孟子理直气壮,论辩艺术高超,但他所 宣扬的“仁政”、“王道”,最终还是为齐 王所遗弃!没过不久齐宣王攻打燕国,五十 天,大获全胜。孟子再次离开齐国。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 老于行。”(韩愈)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
王说【同“悦”,高兴】,曰:齐“宣诗王云:虽‘然他在人思有想心,上予解忖度之。’【语 出之孟《子谓】也诗。【经夫(·我这小话乃雅)行·说之巧的,言就》反是。而您意求(思之这是,样别不的人决 怀得人有了 疑吾)什心啊一 自么。【心些己夫意思问的子思,,题能是我古能我,力代够这但。对揣样男他测做子到又了的。,尊】回称—头,—这再夫里去子指想
比喻, 类比论证
步步紧逼, 权衡利弊, 利害分明 放弃己见
34-35
恒产于恒心 制民之恒产 驱而之善
对照论证
正反对照, 虚心受教 有理有据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语言特点:
• 善用比喻
•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善用排比,整散结合
• 它是散句中的整句,第一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 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 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彩裴然,行而远矣。
你知道哪些孟子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齐 桓 晋 文 之 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国(今山东邹城东南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7
作 者 简介
(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
基。
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
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
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
孟子的基本思想 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
礼、智等道德品质。
8
了解《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 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 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 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 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 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4
作 者 简介
(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
华所在。
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
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孟子的基本思想 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5
作 者 简介
(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 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 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 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
14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15
第一至三课时
自 主 预 习
逐段阅读课文,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进行标注。 小组讨论分享。 梳理文意,明确文章大概内容。
标注内容: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词多义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觳觫 húsù
便嬖pián bì
放辟 fàng pì 畜妻x子ù
庠序 xiáng
孝悌tì
颁
白 bān
褊小 biǎn
邪侈chǐ 则王wàng 胡龁hé 彼恶知之 wū 忖度cǔn 愿为小相焉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复习默写背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
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 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_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 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 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 西华更谦虚,从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几句对话可以看 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2月4日前完成 《齐桓晋文之事》最后 一段背诵,课堂检查
别忘了读书哟!
齐
桓
晋
文
《 孟
之
子 》
事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 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 “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政治主张; •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
等进行统治。 •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
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 兵,便取得胜利。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作业反馈
复习默写背诵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 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 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重要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的论辩智慧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 标题品韵 • 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即
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他们两人都是春秋 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 称“春秋五霸”。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
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 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 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 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 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 扩置学宫,招 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 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 在一次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1.2《齐桓晋文之事》第3课时-山东省 枣庄市 第八中 学统编 版高中 语文必 修下册 精品课 件(共2 7页)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 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 (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 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 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 王》、《公孙丑》、《滕文公》、《离 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 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 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 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 (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 一的取材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