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吾道一以贯之
朱熹《论语集注》对“吾道一以贯之”的阐释
源流 。在 朱熹 之前 , 程颢 已经把 “ 忠 恕” 与“ 一贯” 紧 紧地 联 系在一 起 了 ,
查阅朱熹用力最多 、 集毕生精力而成的《 四书章句集注》 , 仍然能够发现这种学术渊源 , 朱
熹日:
程子日: “ 以 己及 物 , 仁也 ; 推 己及 物 , 恕也, 违道 不远是 也 。 忠恕 一 以贯之 : 忠
者 天道 , 恕者人 道 ; 忠者无 妄 , 恕者 所 以行 乎 忠也 ; 忠者体 , 恕者 用 , 大本 达 道也 。此
与违道不远异者, 动以天尔。 ” 又 日: “ ‘ 维天之命 , 于穆 不已’ , 忠也 ; ‘ 干道 变化 , 各 正性命 ’ . 恕也 。 ” 又 日: “ 圣人教 人各 因其 才 , 吾 道 一 以贯之 , 惟 曾子 为 能达 此 , 孔子 所 以告 之也 。 曾子告 门人 日 : ‘ 夫子 之道 , 忠恕 而 已矣 ’ , 亦犹 夫子 之告 曾子 也 。 中 庸所谓 ‘ 忠恕违道不远 ’ , 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
< 东南学术) 2 0 1 3年第 2期
朱熹 《 论语 集注》 对 “ 吾 道一 以贯之 " 的 阐释
钟 小 明
摘要 : 魏何 晏注 、 宋邢骨疏《 论 语注疏》 主要是 阐释 了“ 吾道 一以贯之” 的两方面 的含义 , 一是 忠恕, 一是 善
论语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二十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翻译〗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好辛苦的整理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二)为政【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三)里仁、【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致力于对《论语》和《中庸》等经典的解读和研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成果。
在他的解释中,对《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和《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一章,原文是:“吾道一以贯之”,后面是“终身无可奈何之事,斯不足法也。
”这句话是孔子在与弟子们讨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时说的。
朱熹解释道:“吾道一以贯之”,即“我的道路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原则”。
这个“道”是指人生道路上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坚持的信念和行为准则。
在朱熹看来,“吾道一以贯之”是要求一个人在一生中保持一贯的原则和行为准则,不因外界的诱惑和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这种一以贯之的态度,对于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追求是至关重要的。
它要求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保持一颗坚定的心,不轻言放弃,不随波逐流,在风雨中也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守和不变。
拿到今天,这种“吾道一以贯之”的思想,对我们在追求梦想和面对生活的压力时,都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解读一下《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
这句话出自《中庸·第二十二章》,原文是“忠恕违道不远,斯不足与议也”。
忠恕,就是忠诚和宽恕的意思。
在朱熹的解释中,“忠恕违道不远”是要求在日常处世之中,要以忠诚坚守道义,并且以宽恕包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
这种忠恕之道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思想,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保持忠诚和宽容的态度。
在儒家伦理道德中,忠诚是要求人们对上级尽心尽力,对朋友忠诚无二。
而宽恕则是教导人们在处理他人的过失时,不要过于苛刻,而要以宽容包容他人的错误。
这种在忠诚和宽容中体现出来的道义观念,是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精辟总结,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世态度和人际交往中都具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论语选读 中的成语( 四)绘事后素 《八佾》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四)成语义: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
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去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
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
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
成语义: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
比喻事情缺乏足够的证据。
30绘事后素《八佾》翻译: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粉嫩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打扮啊。
’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画上画。
成语义: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
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31朝闻夕死《里仁》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早上明白道理,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成语义:早上听到真理,哪怕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
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心情。
32 恶衣恶食《里仁》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孔子说:“士有志于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成语义:粗劣的衣食。
形容生活俭朴。
33 观过知仁《里仁》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孔子说:“人犯的错误,同他那一类人是一样的。
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类人。
成语义: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34 见贤思齐《里仁》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圣贤的人考虑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成语义: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要向他学习,看齐。
35 讷言敏行《里仁》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孔子说:“君子要谨慎地说话,而要敏捷地行动。
”成语义:语言迟缓,行动敏捷。
古代儒家所奉行的一种修身之道。
36无适无莫《里仁》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优秀教学案例
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至今仍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人文素养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吾道一以贯之》这一章节,以其简练的语言阐述了一条重要的道德准则,强调为人处事应保持一致性,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案例以七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深入剖析文本,运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旨在引导学生领悟“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涵,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情感,以人性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以贯之”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与分享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又一亮点。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一以贯之”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体现。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论语》中“吾道一以贯之”的文本内容,掌握其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结构。
2.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一以贯之”的含义,将其与当代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准则相结合,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一以贯之”的理念进行评价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小组讨论中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1. 引言1.1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论语》和《中庸》的解读影响深远。
在《论语》中,朱熹强调了“吾道一以贯之”的重要性,认为道是一贯的、连贯的,必须始终如一地坚守。
而在《中庸》中,朱熹则强调了忠恕与道的关系,指出忠恕是追随道的表现,违背道的行为则不会远离。
朱熹认为,道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核心,只有坚持道德规范,才能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他将“吾道一以贯之”视为道德修养的基本准则,强调尊重道德规范、始终如一地遵守。
而在《中庸》中,朱熹指出,忠恕是对于道的践行,只有忠于道德、体恤他人,才能真正实现道的价值。
通过对“吾道一以贯之”和“忠恕违道不远”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对道德修养的深刻理解和见解。
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始终如一、忠于道德、体恤他人,以实现自我修养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朱熹的思想不仅对于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朱熹对于“吾道一以贯之”的解释朱熹对于“吾道一以贯之”的解释主要体现在他对于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的理解上。
在朱熹看来,道德修养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而“吾道一以贯之”则是要求人们在修养的过程中保持一贯性和坚定性,不偏离正道。
朱熹认为,一个人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界诱惑和干扰所左右,始终追求道德的完美和高尚。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才能够实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2 《中庸》中关于忠恕与道的关系在《中庸》中,忠恕被认为是人与道之间密切相关的重要品质。
中庸文中提到:“忠恕违道不远”,这意味着忠诚和宽容是贯穿于道德修养和实践的核心。
忠意味着对于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的坚守,对道的顺从和遵循;而恕则是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体现了道德修养中的人际关系和互助精神。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外表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那么为仁矣。
〔《论语注疏》〕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那么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集解》〕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成心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那么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读《论语.里仁篇》第五章有感1500字第五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那么。
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论富贵贫贱与道的关系;第二层次说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层次说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穷困潦倒还是疾速缓慢始终坚守仁的做人原那么。
一般说富贵贫贱是指现实中人的处境,有时人们还会说贫穷富裕高贵卑贱,孔夫子这句话富贵与贫贱相对,因此,这四个字没有用其引申意义,也没有褒贬的意思,就其本义而言,仅仅说明人在社会中境遇,富就是有财富,富裕;贵,在社会中处高位,是指为官的人;贫指没有财富,生活拮据,贫穷;贱,表示在社会中位卑,从事具体事务的人,践也,卑下见践履也〔《释名释言语》〕。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他对《论语》和《中庸》的解释和注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对《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和《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作出了深入的解读,这两句话道出了他对道德修养和人生方向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朱熹的角度解析这两句话的含义,以及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的“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一章,是孔子在探讨政治道德时提出的。
朱熹认为,孔子所言的“道”既指个人修养,又指政治道德。
所谓“一以贯之”,意味着在个人修养和政治道德上,要保持一个一贯的标准和原则,不因环境、时机的变化而改变。
这就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受外界诱惑和干扰。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公正、坚持原则,不以私欲和权谋来动摇。
朱熹强调,只有在修养和治理上保持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能使个人和国家促进良好的发展。
而《中庸》中的“忠恕违道不远”,表明忠诚和仁爱是道的核心。
朱熹认为,在中庸这一思想体系里,道是一切的根本。
而忠恕则是修养道德的关键,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基础。
忠意味着对上对下都要忠心耿耿,不以私利而动摇;恕则意味着宽容和关爱,要善待他人,不与人为恶。
朱熹提出,忠恕正是“不远道”的体现,因为忠恕是道的根本内容,贯穿于修养的整个过程。
只有在忠恕的指引下,才能遵循道的旨意,不偏离正道。
朱熹对《论语》和《中庸》中这两句话的解读,都强调了修养和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个人的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道德都是共通的,都需要选择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忠恕则是这一标准的核心内容。
这一思想不仅在古代影响深远,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社会道德日益淡化,个人利益日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
针对这一问题,朱熹的“吾道一以贯之”和“忠恕违道不远”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里仁篇第四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
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一)
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一)【内容摘要】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
本文认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关键词】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仁”之道;“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孔子自己说“予一以贯之”(《卫灵公》),“吾道一以贯之”(《里仁》),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
后人恰恰多就这个问题各持己见,聚诉不已。
如解释孔子的“道”为“礼”(HoFingarette)、“仁”(BoSchwartz),“道、德、仁、义、礼”(陈大齐),“道、德、仁、礼”(韦政通),“道”(刘述先),“义”(刘殿爵),“仁、礼”(李泽厚),等等1];解释“一以贯之”为“认识方法”(何晏、焦循、章太炎),“统于天理”(朱熹),“一以行之”(王念孙、阮元),“仁以行之”(郭沫若),等等2]。
笔者在此尽弃前说,而认为孔子之“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3]“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不是单一的概念范畴,而是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层递进、相互贯通、缺一不可的层面。
一、“仁”之道“孔子贵仁。
”(《吕氏春秋.不二篇》)“孔门之学,莫先于求仁。
”4]“孔门宗旨只在求仁。
”5]“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
”6]“孔子教人学为人,即为学仁。
”7]孔子之道首先是“仁”之道,“仁”是其思想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不宜聚诉。
但孔子言“仁”,往往因人而宜,随机而发,未有定说,导致千百年来人们对“仁”的理解阐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可谓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系辞上》)宋代的程颐甚至说“自古原不曾有人解仁字之义”;朱熹的学生陈北溪也说“自孔门后人,都不识仁。
周一贯先生“一贯之道”的逻辑解读
树 ,他 给语 文 的 丛林 增 添 了 向上 的 勃 勃 生
机1 6 6年 ,两万 多个 日日夜夜,他 不怕风 吹雨打 ,不怕酷暑严寒,坚守着那块属于他
的领 地 ,执 着 于那 条 属 于 自 己的 “ 一 贯 之 道” :一贯 的热 爱 ,一 贯 的执 着 ,一 贯 的勤
于城 市 、农村 间,或指 导教 改 实验 ,或探讨
贯 之道 ” 的精 神 :执 着
周 一贯 先 生 用 他 的 言 行 不 断 地 告 诫 我 们 :“ 一个人 ,一辈子 ,做好 一件 事 。 ” 我不 止 一次 听他说 过 : “ 我 能 收获 从 事语 文教 学 实践 与研 究的无 限乐趣 ,源于 我播 种 了对 中 国语 文教 育 事 业 的不 灭信 念 。 ” 出于 这 种 信 念 的精 神便是 执着 ,执 着地进 行着 小 学语 文 教 学实 践 与研 究。在人 生 的道 路 上 ,周老 师 也 曾遭 遇过很 多挫 折和打 击 ,但他 从来 没有 放 弃 ,而是选 择 了坚 强面对 ,继 续前行 。 因 为在 他 的心 中早 已播 下 了 “ 教 育 神圣” 的信 念 ,这 是 与生命 同在 的执着精 神 。 1 9 5 4年 至 1 9 5 6 年 先 生 有机 会 在 浙 江省 绍 兴市 嵊县初 级 师 范学校 小教 轮 训班就 读 两 年 。相 当于初 中二年级 ,这便 是 先 生的最 高 学历 ,但这低 学历并不 影 响先 生对语 文教 学 的挚爱 ,他 以坚持 自学来 弥补 ;然 而先 生对
倦 的思 想者 。 ” 周先 生就 是 小 学 语 文 界 的 一棵 参 天 之
语文 教 育 、对农 村 孩子 的情 怀始终 未 变。
论语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论语二十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二十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翻译〗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吾道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语法现象
吾道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语法现象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是论语里边孔子说的,其中一以贯之这句成语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是《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二是《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几千年来其说不一,特别是对一以贯之的一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没有定论。
究竟孔子的这句吾道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孔子在这里谈到了道这个概念,那么我们就先从老子谈起,毕竟老子是道家的始祖。
在道德经有两句话,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里,老子说过这样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那么,什么是学?普通的学问、知识,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把每天的知识进行累积并进行参悟,增加起来就是学。
为道呢?是损,要丢掉,到最后连丢掉都要丢掉,到了空灵自在的境界,这还不够,连空灵自在都要丢掉,最后到了无,完全抛弃了自我的贪、嗔、烦恼,现出了真正的人性本源,达到了唯有真理的无我状态。
可以说这是老子自己得到的途径,这里的损和益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学习参悟,个人的学问、知识就增加了,对事情的了解也就多了;同时,在人的头脑中的疑问也就相对减少了,疑问少,烦恼自然也就少了,学问、知识积累的越多,人的头脑中的疑问就越少,学问、知识的积累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世界上所有的学问、知识都学到了,个人对世界全部了解了,那么这个人的心里也就没有疑问了,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去考虑,去猜疑,去了解,而是直接就能够按照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处理,从而使人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明心见性,人的自我之心没有了,达到了一个与道融合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得道,孔子、老子等就是得道之人。
论语一以贯之原文
《论语一以贯之原文》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看看《论语》里“一以贯之”的原文。
原文里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这段话是不是听起来有点深奥呀?其实没那么难。
比如说,我们对朋友要忠诚,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到,这就是“忠”。
而“恕”呢,就是要宽容,别人不小心做错了事,咱们要原谅他,别太计较。
这样解释,是不是好理解一些啦?
《论语一以贯之原文》
同学们,咱们接着聊聊“论语一以贯之原文”。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就像是他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秘诀要告诉大家。
曾子明白了,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咱们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也要做到忠恕。
比如借了同学的铅笔,用完要及时还回去,这是忠。
同学不小心碰掉了你的书,你不生气,这是恕。
大家多想想这些例子,就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话啦。
《论语一以贯之原文》
同学们,咱们再来说说“论语一以贯之原文”。
孔子用“一以贯之”来总结他的道,曾子理解为忠恕。
其实在生活中也能用到。
就像帮妈妈做家务,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这是忠。
弟弟妹妹抢了你的玩具,你不跟他们吵架,让着他们,这是恕。
咱们多从身边的小事体会忠恕,就能慢慢明白孔子的智慧啦。
什么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什么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内容相关的故事。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
他的下属处理案情有误,而枉杀了人命,他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
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
如今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我却要把罪责推诿给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
”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
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
您当初就是看重我能明事理,决断疑难案件公正透明,才让我做法官。
现在我因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
”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下属错杀人命,李离有领导责任,但也不至于这么过度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他有一颗视人如己的仁心,不忍下属受责,才有此义举。
把现在这个社会,一旦发生了什么安全事故,领导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反省自己的过错,主动担责,倒是第一时间设计着找谁做替罪羊,找谁背锅,对比下来,如今的贪官们真的是毫无天良。
还有一个近代的类似故事。
罗斯福当海军助理部长时,有一天一位好友来访。
谈话间朋友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军事基地的事。
“我只要你告诉我,”他的朋友说,“我所听到的有关基地的传闻是否确有其事?”这位朋友要打听的事在当时是不便公开的,但既是好朋友相求,那如何拒绝是好呢?只见罗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压低嗓子向朋友问道:“你能保证对这不便外传的事情不说出去吗?”“能。
”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这就是将心比心的典型例子。
什么是“将心比心”?《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就给出了答案。
_孔子的真精神_系列之六差等之爱与博爱
人随笔163差等之爱与博爱【作者简介】 徐晋如,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儒学、诗词写作学、古典诗词文献学及 京剧学研究。
差等之爱与博爱□徐晋如“孔子的真精神”系列之六社会科学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篇有这样一段记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后世尊为“宗圣”,与颜回、子思、孟子同得配享孔庙。
曾子对孔子之“道”的解释,就是忠恕二字,似乎应该是权威之见,不可动摇。
况且,《卫灵公》篇中孔子和他的另一个学生端木赐还有这样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看起来与“吾道一以贯之”似乎没有分别。
的确,尽己之心曰忠,推己及物曰恕,严以律己,宽以济众,兼顾群己,蔼然中行,当然合乎夫子之道。
但是,在曾子纪录的孔子论古之大学之道的论述中,又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这样的话,除非我们承认忠恕就是修身的全部,否则“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怎么看都像是“吾道一以贯之”的同义表述。
我们更不要忘记孔子对中庸的推崇,中庸固然包含忠恕,然又不止于忠恕,何以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就不是中庸呢?孔子的孙子子思是曾子的学生,但他未尽遵其师所言,而是含混地说:“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中庸》)接下来更是大讲“诚”: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里的“一”,指的就是“诚”。
又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与天地参,即与天地叁,意谓只要人能做到至诚无欺,则可与天地并列而居三才之位。
诚之功用,可谓大矣。
这就难怪全祖望《经史答问》要明确说:“一贯之说,不须注疏。
但读 《中庸》 便是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