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陈艳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陈艳: 用爱培育 助力成长
陈艳:用爱培育助力成长20多年来,一堂堂人生课,循循诱导,谆谆教诲;一册册作业簿,轻轻展开,细细评阅;一个个疑问,苦苦思索,耐心解答;教师这个工作,劳力也劳心,可是对于我县一小教师陈艳来说,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
用心培育珍爱工作对于陈艳来说,每天清晨,迎着一缕阳光,走进熟悉的校园,便是一种幸福。
在那里,学生的声声问候萦绕在耳际;课堂上,思想的碰撞知识的分享,展现了学生智慧的魅力;下课后,学生像朋友一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
每逢佳节,一张张贺卡、一束束鲜花和一声声温馨祝福纷纷而至。
这些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已深深融入她的生活,成为她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年轻的教育家袁卫星说:“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所以,入行20多年,无论学校安排任何岗位和工作陈艳都无怨无悔,并都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已任。
积极专研提高技能作为一名教师,每一个人都希望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时是坦然的、自信的、胸有成竹的,而这一切都需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实践,读书是获得这些最好的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来的“一桶水”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与更新。
为此,陈艳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人才观。
经常参加各级组织的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新课程、践行新课改,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实绩日益突出。
严慈结合关爱学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陈艳坚信每一个学生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会抱怨班里的“差等生”影响了教学成绩,有些学生课堂表现总和自己“唱反调”,而且对“与众不同”的学生“另眼相看”。
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时代背景: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许多家庭的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经商。
于是,我校出现许多的留守学生。
针对此状况,我对在我校就读的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五十多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也令人担忧,甚至在一些人的眼中留守学生已经渐渐变成了“个人素质特殊生”的代名词。
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个案情况:姓名:年龄:12岁性别:女班级:六(2)班基本情况: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在小学二年级时,其父母亲外出务工,该生随爷爷奶奶在家中,刚进入六年级时,就认我为代理家长。
经过我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她的奶奶请假,不来学校上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
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生谈心,我发现某某的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首先,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奶奶来抄作业,其次,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
(2)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三、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某某和他的家人。
我发现某某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奶奶对某某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该生,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抄作业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帮扶留守儿童经典案例两篇
帮扶留守儿童经典案例两篇《从心坎沾染》一、案例介绍陈雨飞,男,该同学上课轻易走神,不爱和同学交流,对于大人的话,许多时刻不予理睬。
在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对于他我已经有深入的印象,那时我认为他是自闭症孩子。
本学年接这个班,刚开始他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他不答,读课文他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
他成天少言寡语,眼光愁闷,心事重重的。
在留守儿童中是属于比较特别的。
二、案例剖析1.亲情的缺掉陈雨飞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相处甚少,全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对学生关心不够。
2.学习基础差今年二年级我接这个班,我发现他连拼音字母都不熟悉,更别说识字,写字了。
三、采取措施:1.和学生交心,从心坎沾染。
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我会经常走近陈雨飞,带他一起读课文,一起与他剖析学习的方法,教他写字,勉励他提高。
在此过程中,他的脸上逐渐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颜。
2.同学的榜样沾染。
为了让孤单、自卑的陈雨飞走出关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含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学习、活动。
在思想道德,行动习惯和学习等方面帮忙他,尽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提高。
3.集体的浸染温暖。
温暖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浸染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运动的机会,让他自动的加入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认为自己其实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伙伴、后盾。
四、反思——“爱”的力气有多大?如今的陈雨飞,在课堂上可以发言了,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能背诵下来了,和同班小伙伴们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看到他的笑颜不再是难事。
从陈雨飞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上课、行动习惯、和同学交流等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改变,而这一切的改变,应当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给枯萎的小草带来全部春天;爱可以给干枯的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爱可以给孤单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其核心问题是教育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势在必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一一、学生的情况:姓名:许爽性别:男年龄:十一岁五年级(1)班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许爽同学今年十岁了,由于频繁转学而成为问题学生。
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
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针对许爽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
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摘要: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交由祖辈或亲戚(甚至是无血缘关系的他人)监护接受教育,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
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本案例记录了对我所教班级的一名表现很极端的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成功转化的过程以及我的一些感悟。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
留守儿童中的79.7%由奶奶、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
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和心理等。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而心理问题最值得关注。
一、基本情况本案例分析的是我在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健康宣传时接的个案,案主是射阳县小学四年的学生郑裕国,男,11岁,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常年与奶奶相依为命。
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沟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习成绩为班级倒数,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情绪偏激,时常会顶撞老师,也时常不回家吃饭、缺课。
二、个案分析通过询问同学、家访以及对其本人的简单交流,了解到郑裕国是一个很“可怜”的留守孩子。
从出生开始便没有妈妈的呵护,父亲长年在外务工并且从不关心他的成长,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也不曾有经济帮助家庭,家中仅靠奶奶的“五保户”收入与社会救助来维持生活。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辅导对象:中江县万福小学一年级男生张XX辅导对象的问题行为描述:学生张XX,父母均在外打工,平日里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走读,学习成绩一般,不喜欢和同学交往。
作为一个男同学,在校表现说得过去,但性格比较孤僻,很少和同学交往。
更需要注意的是他很喜欢逃学,一般情况周一是不到学校正常上课的。
通过我家访了解到,他在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做家务、任性、玩心重且动辄就对爷爷奶奶发火的孩子。
曾经为了晚餐没有好菜,硬是让爷爷骑车到镇上买了卤菜回去。
帮爷爷到小店买过一次烟,收了爷爷十元的“辛苦费”。
爷爷奶奶说到这个孙子,显出无可奈何的神情,同时,我分明看到她们眼中有的只是爱怜,并没有一点儿要改变现状的意思。
鉴于该学生的上述乱花钱与逃课行为,我于2007年10月将该生确定为辅导对象,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辅导工作:一、全面搜索,挖掘他的所有资料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学生作为一定的社会范围、特定的社会时期下一个与家庭、学校、教师、同学以及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媒体相联系的“点”,受到各方面或明或暗的影响。
为此我主要从张XX本人、家庭、教师、同学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记录如下:(一)张XX的自述及问卷情况综合记录“留守”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经我对张XX的调查做如下调查记录:1、双亲外出谋活,自己在自理能力方面有一点提高,已知道自己穿衣吃饭。
2、个性偏激。
自己常常忧郁孤僻,心胸狭窄,骄横跋扈。
3、自主能力不强。
自己经常会好吃懒做,眼高手低。
4、信念模糊。
自己常常心态不稳,行动盲目,经常不考虑事情结果,从而令自己染上了逃课等恶习。
但他心中知道这是不对的。
5、对自己感兴趣之事往往能够全力以赴,对不感兴趣之事则一点也不想做,性格容易冲动。
6、喜欢于体育方面的运动,而讨厌在其他课堂上认真听课,打不起精神,一上课就打呵欠。
(二)张XX家长反映情况综合记录1、张XX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可能是爷爷奶奶太宠的缘故,他一般从小脾气就不大好,受不得一点气,现在连我们的话他也听不进去。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2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一、案例背景:我所从事的是农村教育工作,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小学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
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已成热潮。
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问题却日渐突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
身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我想就工作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二、案例描述刘欣雨,从小活泼可爱,乖巧伶俐。
可在她上一年级时爸爸妈妈为了让一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双双外出打工。
她从此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妈妈每年只来家两次,就是中秋节和春节。
小张琪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2016年新学期我接这个班的时候,她经常不完成作业,通过观察,我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几乎不说话,独来独往,而且眼神中略带忧郁。
即使老师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8岁的孩子,该是天真烂漫的时刻,为何孩子小小年纪,眼中有一种忧郁?这不是一个8岁孩子所有的,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她,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主要做法(一)经过调查后,我决定召开“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队会,营造一种氛围,给孩子创造倾诉的机会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上“请关爱留守儿童”几个大字,告诉大家什么叫“留守儿童”。
然后我说:“孩子们,不管是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还是父母离异,亦或父母亲不健在,其中的过错都不在我们。
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时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看到孩子们涨红的小脸,我趁热打铁,说“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们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们。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贫困地区城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与研究》课题组一、基本情况陈云锋:男,1992年11月15日生,居住贵州省大方县理化乡法乐村十三组。
他4岁时,由于家庭所迫,父母前往广东打工,将其丢在云锋的伯父家,从此陈云锋过的是留守儿童的生活,1997年9月,5岁的陈云锋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该同学性格粗暴,在校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一贯喜欢打架斗殴,逞强不示弱,不服从学校管理教育。
二、个案情况1997年9月,陈云锋就读理化乡慧能希望小学(龙井民校)一年级,当时因为成绩差,在该校一读就是两个一年级,读完第二个一年级之后,升学到二年级,转学大方县理化乡石牛村大土组大土私校就读,2000年9月就读大方县羊场镇羊场小学三年级,由于爱逃课,老师对其怒骂,甚至老师反感他,因此厌学而逃跑,由于不敢回家,就露宿在家乡的坡上三天,其伯父为他四处寻找。
最终陈云锋在羊场小学只读了一个学期都不满,未完成三年级而辍学。
由于其伯父比较注重教育,于是2001年9月再次送陈云锋到大方县理化乡法乐小学就读三年级,才读完三年级第一学期,因在家不做完假期作业,不敢去学校报名,于是三年级又未完成。
2002年9月,又回到大方县理化乡法乐村慧能希望小学就读三年级,终于在该校完成了三年级,升学到了四年级,又因成绩不好,重新又复读了一个四年级,最终在该校五年级、六年级依次升学毕业,最终耗时10年时间,总算完成小学学业。
陈云锋在就读小学期间,主要表现为:不仅爱偷邻居的鸡蛋、还爱乱到人家楼上偷玉米、粮作物等背到街上倒卖,期间还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打架等行为,在果子成熟之际,看中谁家的果子好,就上树采摘,有人叫不准摘的话,就在树上损坏果树,折断树枝,曾经还因此还从树上摔下,导致大腿骨折。
其伯父还多次给陈云锋的父亲写信,要求及时回家带孩子,实在承受不住这个“败家子”了。
2006年7月,陈云锋通过小升初考试,成绩语文、数学加在一起总分为42分,在理化乡的所有学校,由于陈云锋调皮捣蛋,臭名远扬,加之成绩不好。
心育护花 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育护花,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导致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一名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师,我深感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势必影响个人的学习状况与身心发展。
对此,我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留守儿童班主任心理健康案例作为一名已经扎根在乡村两年的小学教师,我一直肩负着当好毕业班班主任的责任。
但由于乡村基础建设得不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尚在建设,所以,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我还肩负着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由于这两重身份,我在平时的教学与管理中,越发感觉到,所谓的调皮学生,其实往深处想,究其原因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所以,只有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班主任才能更好对他们进行培育与管理。
一、案例介绍我班就有这样一位留守儿童:李某,男,11岁,六二班学生。
该生头脑聪明,但自控能力差,好动。
学习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喜欢做小动作,看课外书,从不听课。
课后经常与同学打架,玩危险游戏。
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从来不按时交,基本是想写就写,全看心情。
这让所有的科任老师十分头疼。
对此,我经常找他谈话,可每次我一询问,他就闭口不言,要么就以我不知道作为回答。
我经常是以讲道理来打动他,希望他能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
但最终他只以一个“嗯”字作为回应。
事后又继续再犯。
有一次,由于科任老师去办公室拿东西,该生私自走动课桌,找同学玩耍,当时,班干部强烈要求他回到座位上,他以多管闲事为由,并不把班干部的命令放在眼中,仍为所欲为。
事后,教师对他进行严厉批评,并让他放学后留下来谈话,但该生随即冲出教室,我随即追上,该生却把书包砸在我面前,径直冲出校园,老师和同学都没来的及拦住他。
二、案例分析事后,我打电话从他奶奶口中得知了该生的家庭情况。
学习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有感----陈艳芳
学习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有感----在细节中,收获幸福瑞金市怡安希望小学陈艳芳细节无声,无痕,无语,教育却有慧,有情,有爱。
教师唯有具备一颗慧心,拥有一片真情,付出一份真爱,改变自己,给学生尊重,热爱他们,让他们当主人,才能发现一个个细节中蕴含的教育真谛,让教育演绎出迷人的精彩,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中去感受生命的灵动、生活的美好、学习的愉悦、人生的幸福。
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中品尝幸福教育是一项充满激情、关爱和生命体验的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师的幸福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中。
郭世龙是我班的学困生,他人高马大的,长得比学校的几个男老师都高,但学习底子薄、成绩差,经常不完成作业,还“惹是生非”,厌学心理严重,属于班里的“问题学生”。
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我认真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原来他是留守儿童,属于缺少“爱”的孩子。
对待他,需要投入更多的“爱”。
学习上我利用课堂内外给他单独指导,耐心讲解,让他一点一点的学会,有了进步就在班里当众表扬,生活中我也会与他聊天,叮嘱他在天气变化时增减衣服,作业写完及时整理装进书包,鼓励他参加班里的各种活动,做一个阳光快乐的男子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慢慢的他能自觉完成作业了,上课时候也能看见他举手发言了,不再给班里添乱,更让我感动的是那天学校停水,老师们要到旁边民居家的井里去提水,他知道后,到楼上帮我们几个老师的桶都提满了水,那一刻我心中涌动着的欣喜、是自豪,是做教师的幸福。
在爱心的付出与收获中感受幸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他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而是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我任教的十多年里,我充分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孩子更多的是需要关爱,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照顾。
记得刚到村小的时候,我班上过这样一个孩子,纪律散慢,学习基础非常差,更严重的是他有暴力倾向,别人稍稍一挨到他,他就动手打人,拳打脚踢的!开始我对他的屡教不改很生气,但是当我亲自到他家了解情况后,才得知他不仅是单亲家庭,而且父亲还经常酗酒、赌博,生活上很少关心他,学习更是无人问津。
霞浦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霞浦县民族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霞浦县民族小学×××一、基本情况介绍。
雷瑞锦,男,12岁,五(1)班学生,脾气暴躁,与同学不好相处,不愿与人沟通。
二、原因分析。
该生平时很少与学生在一起玩耍活动,性格内向,脾气暴躁,平时不爱说话,老师主动找他交流,他只是听,从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只是偶尔笑一笑,从表面上看很胆小。
然而,他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矛盾,从不谦让,班上的同学都敬畏三分。
从他的表现来看,存在着严重的情绪问题。
后来经过我了解,他的爸爸暴躁,对孩子的学习、表现要求严格,只要他有了一点不对的地方,爸爸采取的方法是不问原由一阵打骂,而他的妈妈又很溺爱她,他的爸妈常常因此而闹不和。
由于他的父母很少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一味的采取打骂和溺爱,这就使他形成了内向、孤僻、任性、暴躁的性格。
三、辅导过程。
1、说服家长与老师积极配合,指导家长的辅导方法。
经过和锦瑞父母多次的沟通,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要多和孩子交谈,用亲近的方式。
由于苏臻特别爱玩,我和他母亲沟通了一下,他们争取每天有一人陪他写作业。
我还说服家长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平时我也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2、一对一的心里交流。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进行交流,告诉他我对他的看法,也请他说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鼓励他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现状的心理计划。
3、多给他以榜样教育。
我采取积极措施,从身边的榜样教育他,让他认识到自已的不足,让他体验到榜样的荣耀,给他寻找一条做榜样的途径,鼓励他争做别人的榜样。
四、辅导效果。
经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锦瑞同学易怒、易暴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了,他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同学们也都乐于和他交朋友了。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迫面临由于务工、离异等原因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而对这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干预,是当前社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下是我近期参与的一起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疏导工作。
1.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务工,长期不能回家。
小明只能在幼儿园生活,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小明经常表现出孤独、沉默和情绪低落的状态,老师们观察到了他的异常行为,并及时进行了干预。
2.观察与评估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的老师们首先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评估。
他们发现小明在与其他孩子交流时显得非常拘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出现了一些退缩的行为。
这些观察数据为之后的疏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3.疏导过程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老师制定了一系列的疏导计划。
他们利用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小明放松情绪、表达内心。
老师们也多次与小明进行心理沟通,鼓励他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这些努力,小明逐渐展示出了积极的变化,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心态也逐渐变得阳光起来。
4.总结与回顾通过这个案例的疏导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老师们的用心与努力。
他们从观察评估开始,逐步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疏导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这个案例也提示我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的沟通,更需要全面的团队协作和家长的积极配合。
5.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孩子们的行为表现,更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只有真正理解并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才能有效地进行疏导工作。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五年级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2016----2017学年)今年我担任五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刚接到这个班级,了解了班级有几个学生是留守儿童。
我对他们几个就做了特别了解(张桂瑞、高子皓、吕梦冉),他们几个性格上,胆小、自卑。
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
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提问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尤其是作文,十次有八次都不会交。
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常年在外。
他们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会被一些自以为是的同学看不起,甚至嘲笑。
我先对吕梦冉做了心理疏通。
一、主要心理问题分析通过几个月深入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吕梦冉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
只要老师耐心地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促进她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辅导过程(一)老师谈心我选择吕梦冉看起来心情比较高兴的一天,把她请到办公室,请她面对面地坐下来,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让她对我产生信任感。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并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告诉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谈心后,我也随时对她进行关注。
上课时,选择一些她会解答的问题主动请她回答,只要答对就马上表扬她;她的作文有困难,我就单独辅导她,一有进步就夸赞她;平时一有机会就对她嘘寒问暖,百般关注。
(二)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劝说她的父母多打电话陪陪孩子,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
我把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她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她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她实现这一目标。
要注意观察她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
建议家长对她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责骂,为她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让我走近你--家访农村留守学生后的心理疏导案例分析(德育论文)
让我走近你--家访农村留守学生后的心理疏导案例分析(德育论文)常愿我的留守学生们能如绚烂春花、活泼的繁星、静好的秋月、纯净的白雪。
希望他们生活在这诗情画意的青春岁月里,也能感受着蜜一般的甜美情意。
然而,恰恰就是这些留守学生,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心情烦闷的时候,在面对生活失意而心理困感与矛盾的时候,学习心理疲劳与考试压力太大的时候……却少有人助或无人可助!在家访中,我发现:同农村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中不少学习成绩较差,对前途缺乏期望,思想道德、行为观念等存在一些过激的想法,比较容易产生不良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左右言行,情绪影响人生,人的不良言行最终源于不良心理。
种种心理障碍的影响,致使他们上课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大胆举手发言,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对学习、未来缺乏自信心。
因此,我愿走进留守学生的心灵深处,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温暖,积极地拥抱这个美好的世界。
张某算是留守学生中的“另类”:他成绩很是优秀。
但在家访中,他妈妈忧心忡忡地说:“这孩子真叫人担心!”真的是这样吗?在随后的调查交流中,我发现他果然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经历近一学期的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后,其行为表现大为改观。
一、基本情况:张某,男,14岁,成绩优秀,沉默寡言,但与同学有“被”交流式的沟通,且基本通畅。
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意志坚韧,遇挫亦执著。
当进入七年级即被当选为班干时,以冷峻的方式表明“不想当班干”。
二、案例分析:与农村绝大多数父母还在为生存而奔波的家庭不同,张某因父亲多年打拼已成为建筑包工头,生活于小康之家;与诸多的乡野男孩子的出口成“脏”、动感十足不同,张某安静而言行得体,颇具几分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儒雅”。
在很多老师(家长)看来,这该是一个多优秀的学生(儿子)呀!养这样的孩子的父母真是福气!但当你听到她的妈妈在抱怨“这孩子真叫人担心”,你是否会认为家长在杞人忧天?当我走近他,我发现他不快乐,这个大家心目中的理想孩子有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在多次与其家人的接触分析中,我发现给予他负担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我们这些自诩最关心他的父母与老师!在张某还只一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与当时农村许多“候鸟”夫妻一样,为生计外出打工劳碌,将张某托管给业已70岁的奶奶(其爷爷早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里辅导”
——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案例背景:
我所从事的是农村教育工作,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小学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
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已成热潮。
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问题却日渐突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
身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我想就工作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二、案例描述
张琪(化名),从小活泼可爱,乖巧伶俐。
可在她上一年级时爸爸妈妈为了让一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双双外出打工。
小张琪从此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妈妈每年只来家两次,就是中秋节和春节。
小张琪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2013年新学期我接这个班的时候,她经常不完成作业,通过观察,我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几乎不说话,独来独往,而且眼神中略带忧郁。
即使老师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8岁的孩子,该是天真烂漫的时刻,为何孩子小小年纪,眼中有一种忧郁,这不是一个8岁孩子所有的,孩子
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她,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主要做法
(一)、经过调查后,我决定召开“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队会,营造一种氛围,给孩子创造倾诉的机会。
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上“请关爱留守儿童”几个大字,告诉大家什么叫“留守儿童”。
然后我说:“孩子们,不管是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还是父母离异,亦或父母亲不健在,其中的过错都不在我们。
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时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看到孩子们涨红的小脸,我趁热打铁,说“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们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们。
你们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大家说说吗,让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一片掌声中,张琪走上讲台:“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爷爷的眼睛不好,看不清楚,奶奶70多岁了,做什么都很吃力,动不动就冲我发脾气,所以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放学回家后,我还帮着做一些家务。
可原来妈妈在家的时候,这些我从来没做过……不过我也不怕,我觉得以后到哪我都能自己照顾自己。
”
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将她送回了座位,我分明看到闪烁在她眼里的泪花,我也鼻子一酸,但我克制自己,马上请出了第二个同学。
王正:爸爸妈妈都不在我身边,我好想他们,我只希望他们能在我身边……一石
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都踊跃上台吐露自己的心声。
我没有勇气再听他们说下去,转身借收拾讲桌,抹掉那不争气的眼泪。
调整好自己后,我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他们说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因为没家长管制。
也有的说自己以前总觉得生活很苦恼,但现在想起来,有爸爸妈妈陪伴,其实自己很幸福……
班会课结束了,孩子们都离校了,但我的心怎么也无法平静。
孩子们孤独,无望,茫然,彷徨的眼神不时浮现在我眼前,学习没好习惯,生活没好规律~一双双
含泪的眼,刻入脑海,痛彻心扉~如何填补他们缺失的父爱和母爱,我努力思索着…… (二)、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
根据张琪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她是一个不错的孩子,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她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她会有所改变的。
首先,我与她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跟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
我多次跟他的父母进行诚恳的谈话。
并多次家访让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她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与老师更好地配合,严格但不失慈爱的管教孩子。
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爷爷奶奶不能一味地放纵,要跟他多讲那时他们学习的艰苦环境,使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三)、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为了让小张琪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我主动和孩子亲近,和她做朋友。
对她的情绪表示理解。
当她调皮时,不直接批评,调查清楚了,搞明白了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让她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
我在课堂上特别留意她,在课堂上,鼓励她积极回答容易的问题,激发他的上进心,然后及时给予赞扬。
四、辅导效果
通过以上辅导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经过不断地实践,小张琪的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慢慢的,我看到了她的脸上有了笑容,那笑容像花儿般灿烂,美丽~课外,我有意识的让她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她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赖与喜爱。
渐渐的,她的笑容多了,课堂上变的专注了,发言积极了,和同学的交往密切了……期中考试,她的成绩竟然跃然上游。
五、反思与启示
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孩子成功的钥匙,缺乏关爱和自信是张琪落后于其他学生的关键,她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信心上。
因此,培养他
们的自信心,多找学生“能”的地方加以鼓励、表扬和肯定,把“你不行”变为“你行”。
自信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留守学生成功的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