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留守儿童是指某些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原因而长期离家,导致孩子独自留在家中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中国广泛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如教育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等。
为了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许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了留守儿童服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有关留守儿童服务的案例:案例一:河北省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这个关爱中心成立于2010年,旨在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帮助给留守儿童。
中心设有图书室、学习辅导室、音乐室和活动室等设施,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和娱乐活动。
此外,中心还开设了心理辅导班,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通过这个关爱中心的服务,许多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支持,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案例二:上海市留守儿童之家上海市留守儿童之家于2007年创办,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教育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外,该机构还设有教室、图书馆和活动室,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学习和娱乐环境。
此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常驻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
通过这个机构的帮助,许多留守儿童获得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支持,他们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
案例三:山西省某留守儿童教育培训基地这个培训基地为留守儿童提供文化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
基地设有教室、实训场地以及岗位模拟训练室等教育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机会。
这个基地致力于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发展机会。
通过参加培训,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一门手艺,获得了职业技能的认证,增加了他们就业的机会。
这些案例代表了留守儿童服务的一部分,通过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和职业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留守儿童克服了一系列困境。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来完善留守儿童服务体系,保护他们的权益,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够享受到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留守儿童案例
留守儿童案例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等原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独自生活的儿童。
这些孩子在生活上、学习上以及心理上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下面我将以小明为例,讲述他的故事。
小明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他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每天,祖父母要外出务农,小明独自在家,几乎没有人照顾。
小明感到非常孤独,学习也开始出现问题。
他常常缺席学校,没有人监督他的学习和作业。
他变得越来越懒散,成绩也下降了。
除了学业方面的问题,小明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影响。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
他时常感到无助和寂寞,认为自己没有人关心。
他变得情绪低落,甚至开始有了自残的行为。
幸运的是,有一天,小明遇到了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组织。
志愿者们定期到小明所在的村庄帮助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小明受到志愿者的照顾和关爱,渐渐地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志愿者帮助小明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监督他完成作业,还给他提供了一些兴趣班的机会,让他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
小明通过参加这些活动,结识了一些朋友,他们一起学习、游戏,互相帮助,让小明感到自己不再孤独。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小明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他学会了积极面对困难,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他通过努力,成功地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
小明的案例告诉我们,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面临各种困境,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提供学习和心理辅导,让他们感到关爱和温暖。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制定相关政策,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留守儿童摆脱困境,成长为健康、快乐的人。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而长年留在农村家乡由其他亲戚或祖父母照料的儿童。
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少亲人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成为重要的工作。
下面记录了一次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情况。
一、背景介绍小明,9岁,是一名留守儿童。
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由奶奶照料。
小明性格内向,爱哭闹,和同龄人相处较为困难。
二、观察记录1. 与小明初次接触时,发现他不爱说话,目光躲闪,似乎对外界不太信任。
2. 在与小明沟通时,他表示孤独和害怕,对父母的思念很深,但又担心他们不会回来。
3. 小明在班级里表现孤僻,不愿和其他同学交流,导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疏远。
三、心理辅导方案1. 建立信任关系:通过与小明的交流,逐渐建立信任,让他感到自己被理解和关爱。
2. 情感疏导:帮助小明表达情感,释放内心压力,让他感受到情感的释放和舒缓。
3. 社交训练:通过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帮助小明培养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增强社交能力。
4. 家庭回访:与小明的奶奶和其他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营造家庭和谐氛围。
四、心理辅导效果1.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小明逐渐变得开朗和活泼,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有所改善。
2. 小明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增强了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3. 家庭回访结果显示,小明在家庭氛围的改善下,更加融洽地与家人相处,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通过以上的心理辅导记录可以看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可以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走出心理困境,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例,下面就这些进行分析。
案例一:学生简介:李克,成绩还不错,而且个性比较活泼,在班级人缘关系比较好,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篮球也在同龄人中也是打得比较好的.因其好动、活泼及在学生中的威望,在入学时老师也比较器重。
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刚开学一个月这几个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见到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好;作业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主动帮助他人;能较快地适应寄宿生活。
鉴于他不错的表现,在班干部选举时裴田亮被选为体育委员。
但是没过几个月,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开始显露出来:主要有:1、上课不认真。
有时趴在课桌上睡觉、有时做小动作、有时开小差神游万里。
2、因其学习态度不好,老师经常提醒他们,但却引来的是直接与老师顶撞。
3、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
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有时在学校规定外时间打篮球。
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根源 1、家庭因素。
都是家中的独子,因此倍受疼爱。
另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比较富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家长总是尽量满足。
过多的零用钱使他们有了花钱无度的个性,也是他们对什么都不是很在乎,包括成绩。
另一方面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很高,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他们身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压力很大,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个性因素。
胆子大,任性,对于别人不敢做的他们敢,做事不考虑后果。
听不进规劝,喜欢我行我素。
3、青少年心理因素。
精力充沛,总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酷爱标新立异、耍酷、好面子。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1、意志缺失。
这两位同学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行为自觉性差,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经常提醒才能上课认真。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
在其他任何班级事物上也是同样漠不关心。
认为班级与他无关、同学与他无关。
我:2、心理疲劳。
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
萎靡不振,做事懒散无力,没有一个青少年应该具有的那种飞扬的神采。
3、消沉。
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整天浑混噩噩,不关心自己的学业,消极混世,显得异常颓废。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在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分离,留守儿童现象在我国日渐严重。
这一特殊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常常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心理辅导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某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记录,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
一、建立信任关系在开始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前,首先需要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是保证后续工作能够顺利展开的基础。
记录中的案例名叫小明(化名),9岁,两年前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农村老家。
1. 欢迎和尊重首次接触时,我以友善和尊重态度迎接小明,并主动介绍自己是来帮助他的人。
同时,我也注意到小明身上流露出了戒备心理。
所以我选择以相对轻松愉快的方式开始交流,逐渐消解他的疑虑。
2. 共同话题我发现小明对篮球很感兴趣,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进一步交流。
通过分享一些与篮球相关的故事和经验,我们迅速建立起了共同话题,让小明感受到我的亲和力和友善性。
3. 轻松活动接下来,我提议我们可以做些轻松活动。
例如玩棋盘游戏,画图或者互相讲述有趣的故事。
这样的活动旨在减少紧张情绪,增加孩子们的参与意愿,并且也为后续心理辅导打下良好基础。
二、关注情绪变化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着无法理解和表达自己情绪的困境。
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他们情绪上的变化,并积极引导、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
1. 探索内心通过与小明多次交流后,我注意到他在谈到父母时会出现不安定和忧郁的情绪。
于是我决定深入探索他内心深处隐藏的真实感受。
我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有时候想念爸爸妈妈吗?”或者“当别人都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你感觉怎样?”通过这种方式,我帮助他从内心出发去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
2. 情绪导向在小明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后,我不仅仅是倾听他说,并且也积极引导他去理解并接受所感受到的情绪。
例如当他表达了对父母缺席的痛苦时,我告诉他这种痛苦是正常而合理的反应,让他知道有权利去感受这样的情绪。
202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2023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凸显。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他们往往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本文以一个2023年的留守儿童为例,探讨其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和应对策略。
二、案例描述小李是一个12岁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城市打工,一年才回家一两次。
小李平时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对他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关注较少。
小李在学校表现欠佳,经常违反纪律,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且经常独自一人,不愿意与同学交流。
三、心理问题分析1. 孤独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李缺乏安全感,感到孤独无助。
这种孤独感不仅体现在生活上,还反映在学习和社交方面。
他缺乏自信,不愿意与他人交往,难以融入集体。
2. 自卑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小李经常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幸福,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他在学校表现欠佳,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更加剧了他的自卑感。
3. 焦虑感:小李对父母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担忧让他感到焦虑。
他担心父母在外面的生活状况,担心自己未来的前途,这些担忧让他无法安心学习。
四、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往往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导致孩子情感上的空虚和孤独。
同时,父母往往过于依赖学校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关爱和家庭教育。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缺乏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3. 社会环境: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支持。
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也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五、应对策略1. 家庭教育: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定期回家看望孩子,给予他们关爱和陪伴。
同时,父母也应该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和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
教师也应该关注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近年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单亲留守儿童问题。
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案例作为例子,探讨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分析解决方案。
案例背景:小明,一个12岁的农村单亲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
小明的家庭生活贫困,生活条件艰苦。
由于缺乏照顾和关爱,小明在学业上存在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同时也在心理健康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问题分析: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这些孩子往往面临学业困难、心理压力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应该加强关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
解决方案:1. 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2. 心理辅导与关爱农村单亲留守儿童需要得到心理辅导和关爱。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专业心理辅导员,为这些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单亲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怀。
3.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父母在外打工是导致农村单亲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农村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开展培训课程,帮助父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在教育方面的能力。
4. 民间组织的参与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民间组织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帮助和其他形式的支持。
同时,通过与学校和政府合作,形成合力,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结论:农村地区的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以及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可以改善这些孩子的教育状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因无人照料而长期留在家乡的未成年人。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属照料,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农村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备受关注。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
小明,14岁,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
小明的父母外出务工,他和弟弟由年迈的外婆照顾。
外婆身体不好,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小明长期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怀,性格内向,成绩下滑,情绪不稳定,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小芳,12岁,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
小芳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弟弟由奶奶照顾。
由于奶奶年纪大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很差,小芳经常感到饥饿和寒冷。
她渴望父母的关爱,但只能通过电话和偶尔的回家探望来缓解思念之情。
小芳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缺乏自信和动力。
这些典型案例反映了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
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他们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学习成绩下滑,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提供心理辅导和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心理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最后,父母也应该尽量减少外出务工时间,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希望留守儿童们能早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一、基本情况鲁梦雨,女,11岁。
蓼泉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
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没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年老的爷爷、奶奶照顾。
学习成绩中下。
鲁梦雨,在幼儿园和学前班里是出了名的懒孩子。
进入小学后,也没多大改进。
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向后就是向右跟同学讲话,要不就是坐在位置上不知道想什么出神,心不在焉。
写作业不爱动脑,经常拖拖拉拉,得过且过,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书写不好。
课后多动调皮,常招惹别人,星期六,日常去网吧玩游戏。
在家里,不主动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
二、调查访谈结果经我仔细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有两个姐姐,父母中年得子,爷爷奶奶自然很宠他。
加上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学习方面和行为方面管教疏松,也无从管教,久而久之,由于家长监督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愿意做。
在家里,不愿干家务,好吃懒做。
自制能力差,抵制不了社会上一些腐朽现象的诱惑。
三、个案分析针对鲁梦玉的个性心理特点,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视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懒惰的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懒惰,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自主性,知识掌握不牢固,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
四、辅导过程1、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
根据鲁梦玉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会有所改变的。
首先,我与他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跟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
我多次跟他的父母、爷爷奶奶进行诚恳的谈话。
并让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他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与老师更好地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
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长辈关心不当。
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共7篇)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共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留守儿童典型案例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留守儿童帮扶典型案例篇一奇迹在爱心与呵护中诞生——留守儿童帮扶案例个案表现:留守儿童是城市竞争化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因各种原因这个群体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我的班里也有这样一名留守儿童,他叫朱永杰,是一名十二岁的男孩。
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四年级时,其父亲外出务工,该生随母亲在家中,在其就读五年级时,他的父母就都出外经商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由爷爷奶奶监护,经过我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他的奶奶请假,不来学校上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
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生谈心,我发现朱永杰同学的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首先,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如迟到了一定要爷爷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爷爷来请假;其次,平时没有亲人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养成了他说谎骗家长说作业已完成了,爷爷奶奶均已年迈,除了给予他基本的物质供给之外,很难在精神上鼓励。
(2)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原因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他和他的家人。
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爷爷奶奶对他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该生,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一、案例描述王超;单亲家庭;从小奶奶带大;教育不足;溺爱有加..由于父亲忙于生计;低年级的时候对他疏于管教;导致他行为习惯极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也差;上课严重不守纪律;经常起哄;影响他人学习;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有时还会做些危险动作..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老师同学打扫清洁..案例分析童年生活:从小父母就离异;由奶奶带他..奶奶没有文化;只能料理他的生活..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对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没有父母的疼爱;但奶奶对王超却很宠爱..奶奶的宠爱让王超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爱搞小动作..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克制力差;爱起哄;爱打闹;受到批评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二、案例辅导策略1、了解情况;寻找突破口了解王超家庭教育及过去的学习情况;到任课老师及其同学中了解他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2、开启心扉、倾吐心声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寻找感觉”等方法与他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感情;化对立情绪为融洽气氛..真诚帮助、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父母、同学;指导、培养..锻炼他学习、交往及良好行为的品质;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3、加强联系、树立信心采用“沟通”、“融洽”法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感到学校与社会是多么想帮助他们;让他们也从与学校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4、有的放矢、促进沟通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成立的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来二往;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三、案例辅导成果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关爱留守儿童辅导典型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辅导典型案例舒城县河南初级中学王强,男,14 岁,现就读于舒城县河南中学八年级家住杭埠镇河南村。
母亲病逝多年,父亲也一直未给他找个后妈,且长年在外打工。
王强在家一直由他70 多岁身患重病的爷爷代为照顾。
由于农村生活条件限制,他的爷爷虽年老体衰,但也不得不坚持在田地里干活,由此来贴补家用。
爷爷除了给孙子洗衣、做饭这些简单的照顾以外,其他的像什么作业辅导,心理疏导等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自然也就没多少时间陪伴王强,使他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久而久之,他也就养成了许许多多的坏习惯,如在家里不听爷爷的话,经常顶撞祖辈,做任何事情都是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最可气的是本来家里条件就不是很好,却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恶习,并且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财。
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可是出名的调皮蛋,谁看到他都恨不得躲得越远越好。
针对张敏这一情况,学校留守儿童项目组平日里做了很多工作,既有多次的单独谈话,也有多次的笔谈交心。
不管是专门等无人时在办公室的私下交谈,还是在校园内相遇时的问题交流,我希望能给他造成受到关心和重视的印象。
另久与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密切配合,以求他的支持,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结果出人意外的是,我的这一举动不仅得到了他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就连他班上的班干部也主动参与到了其中。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大家早就很关注他,只可能是大家都苦于还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和有效措施。
但就这一现象无疑是给我们课题组吃了一颗定心丸,也充分说明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接下来的事情进展也比较顺利。
在我们课题组老师的帮助带领下,他们班的大多数同学都有意无意地更加关注他,常和他玩耍、交谈。
但好景不长,刚一开始王强同学还能一配合我,可是慢慢地他的热情过去后,就有点显得不耐烦了,有点和我对着干,自然收效甚微。
这孩子身上似乎天生有种逆反的精神,总喜欢和大家对着干,在集体的成长里再次表现出不和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大部分。
在这个庞大的农村人口中,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守在家。
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
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他们没有父母和亲人的陪伴,也没有接受足够的关爱和指导。
因此,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二、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12岁的男孩,他生活在广西省某个偏远的山村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偶尔回家探亲。
小明从小就跟随奶奶生活,她虽然对小明很好,但由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并不能给小明提供足够的教育和指导。
同时,在学校里,小明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交流。
最近几个月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小明逐渐地打开了心扉,向大家诉说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他说自己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有时会偷偷地哭泣,甚至想过要离开这个世界。
老师和同学们非常关心小明的情况,并积极寻求帮助。
三、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学校联系小明的父母和其他留守儿童的父母,敦促他们回家照顾孩子,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家庭教育。
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家长会和亲子活动,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来给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还配备了专门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老师,并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3.提供多种活动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多种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手工制作等,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和玩耍。
同时,学校还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四、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其他留守儿童也逐渐打开了心扉,表达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接受了专业的帮助。
五、结论与建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贫困地区城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与研究》课题组一、基本情况陈云锋:男,1992年11月15日生,居住贵州省大方县理化乡法乐村十三组。
他4岁时,由于家庭所迫,父母前往广东打工,将其丢在云锋的伯父家,从此陈云锋过的是留守儿童的生活,1997年9月,5岁的陈云锋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该同学性格粗暴,在校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一贯喜欢打架斗殴,逞强不示弱,不服从学校管理教育。
二、个案情况1997年9月,陈云锋就读理化乡慧能希望小学(龙井民校)一年级,当时因为成绩差,在该校一读就是两个一年级,读完第二个一年级之后,升学到二年级,转学大方县理化乡石牛村大土组大土私校就读,2000年9月就读大方县羊场镇羊场小学三年级,由于爱逃课,老师对其怒骂,甚至老师反感他,因此厌学而逃跑,由于不敢回家,就露宿在家乡的坡上三天,其伯父为他四处寻找。
最终陈云锋在羊场小学只读了一个学期都不满,未完成三年级而辍学。
由于其伯父比较注重教育,于是2001年9月再次送陈云锋到大方县理化乡法乐小学就读三年级,才读完三年级第一学期,因在家不做完假期作业,不敢去学校报名,于是三年级又未完成。
2002年9月,又回到大方县理化乡法乐村慧能希望小学就读三年级,终于在该校完成了三年级,升学到了四年级,又因成绩不好,重新又复读了一个四年级,最终在该校五年级、六年级依次升学毕业,最终耗时10年时间,总算完成小学学业。
陈云锋在就读小学期间,主要表现为:不仅爱偷邻居的鸡蛋、还爱乱到人家楼上偷玉米、粮作物等背到街上倒卖,期间还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打架等行为,在果子成熟之际,看中谁家的果子好,就上树采摘,有人叫不准摘的话,就在树上损坏果树,折断树枝,曾经还因此还从树上摔下,导致大腿骨折。
其伯父还多次给陈云锋的父亲写信,要求及时回家带孩子,实在承受不住这个“败家子”了。
2006年7月,陈云锋通过小升初考试,成绩语文、数学加在一起总分为42分,在理化乡的所有学校,由于陈云锋调皮捣蛋,臭名远扬,加之成绩不好。
“困境留守儿童”个案服务(案例)
“困境留守儿童”个案服务(案例)一、背景调查某市新航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小艾加入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社工服务项目。
按计划入户探访调查,在走访中发现某村有一名留守儿童小宇(化名),男,7岁,个头中等,皮肤偏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小宇与爷爷奶奶和哥哥4人同住在一起,居住环境较差。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心和照顾,导致亲情感和归属感严重缺失,渴望陪伴。
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父母之间沟通缺少交流,监护不足,喜欢独自玩手机,刷短视频,很少与童年伙伴社交。
通过与小宇接触交谈,发现小宇有改变自己的意愿,内心深处希望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好好学习。
小宇的爷爷奶奶性格开朗,通情达理,非常关心小宇的生活学习,愿意为小宇改变现在的现状,使之成为有用人才。
村委会针对这些留守儿童开设了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相关服务。
二、分析需求社工小艾根据调查情况分析认为,一是案主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案主的自制力及时间管理能力,养成正常的作息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二是案主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缓解案主家庭成员因家庭环境产生的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传递案主监护人必要的儿童养育知识,促进家庭成员的良性沟通,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关系,助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三是满足案主娱乐休闲和社会化的需求。
鼓励案主积极参与各类儿童活动,培养案主课余兴趣爱好,增进案主与朋辈群体的沟通交流,促进案主的社区融入,建立社区及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重建朋辈支持系统。
三、打开心结建立信任社工小艾通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之直接治疗技巧和案主进行对话。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最基本的个案工作服务模式,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概况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需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他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他施加的影响,分析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案主了解案主的一些基本情况,案主主要是留守儿童,案主父母常年不在家中,缺少关爱,性格内向,社工通过和案主交流,疏解案主及其家庭成员的消极和紧张情绪,给予其改变的信心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撰写:泰顺县泗溪镇横坑中心小学 夏立富
摘要: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交由祖辈或亲戚(甚至是无血缘关系的他人)监护接受教育,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
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本案例记录了对我所教班级的一名表现很极端的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成功转化的过程以及我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辅导 案例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
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
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和心理等。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而心理问题最值得关注。
一、基本情况
本案例分析的是我在接任四年级班主任时的学生郑裕国,男,11岁,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常年与爷爷相依为命。
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沟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习成绩为班级倒数,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情绪偏激,时常会顶撞老师,也时常不回家吃饭、缺课。
二、个案分析
通过询问同学、家访以及对其本人的简单交流,了解到郑裕国是一个很“可怜”的留守孩子。
从出生开始便没有妈妈的呵护,父亲学年在外务工并且从不关心他的成长,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也不曾有经济帮助家庭,家中仅靠爷爷的“五保户”
收入与社会救助来维持生活。
爷爷的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的学业与行为等各方面从来不过问,也无从管教,甚至于孙子没有没回家吃饭与就寝都不得知道。
一年四季不管天寒地暖都只有一双鞋子,三年级时的班主任王老师时常看不过去会把他的衣服、鞋子等洗一洗,这就算是“母爱”了。
他是同学们眼中的“贯偷”,同学们时常反映他有“偷”的不良习惯,以至于只要班上有某个同学的东西找不到了,便会一同指向他。
社会上也有类似的声音,当地一家小超市,经常发现他会在夜间去超市“偷吃偷睡”,有一回是睡去了第二天才被发现。
每当我问他是不是有“偷”他人的东西时,总是低头不说话,时常落下眼泪。
在老师眼中,他又是一个蛮灵光的孩子,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是班级里的劳动积极分子。
每次单元考试有进步了老师给予表扬时总能露出那少有的甜美的笑脸。
三、心理问题诊断
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查阅资料与咨询相关权威心理专家等。
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缺少关爱,没有家庭温暖而引起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个案。
在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中,“偷”东西是平时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
在多次家访中得知,回到家中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情,而爷爷总是说“我已经尽力了”,如此贫困的家庭背景促使他养成诸如“偷”等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更让自卑心理充满他的内心。
而在班级里他又很爱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一旦得到肯定时,会让自己觉得很成功,很有成就感。
这是积极的一面,说明内心是积级向上的。
因此,要做好郑裕国的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第一,改变郑裕国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接受现实的家庭背景并积极面对生活。
第二,在无法改变家庭背景这个大环境下,改善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的关系,给予他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到有人关心如家般的温暖。
四、辅导过程
1、方案设计:
目标:通过辅导,能让郑裕国接受现实的家庭背景,改善与同学关系,从而帮助他树立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就事论事、倾听探讨、行为操纵、激励机制。
辅导周期:整个过程约15周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2、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获取信任,渗透辅导理念。
(约3周)
几次的接触,我已经取得了他的信任,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有时还会主动来找我沟通
一些自己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慢慢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的行为。
面对他的坦言,我便以一个大哥哥的身份告诉他,人不能选择出生,不理想的家庭背景是暂时的。
也正因为如此,你才要更加独立和努力,男儿当自强,通过刻苦的学习掌握知识改变命运。
积极联系在外务工的父亲及家中的爷爷,争取他们多花点时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习问题。
同时,帮助郑裕国与父亲建立定期“电话关爱”,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和获取父爱的温暖。
第二阶段:树立信心,实施行为辅导措施。
(约8周)
本阶段为整个辅导过程的重点,如何帮助他树立信心改变自卑心理是关键。
对于他自卑的心理问题,我用尊重、平等、激励的方式与其沟通。
及时对他的表现做出评价,让他意识到做什么、怎么做是让人肯定和让人讨厌的。
对于家庭背景所带来的不利于成长的观察因素,在给予适当帮助外,时常讲一些励志故事,让其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上进心。
同时,有意识的地帮其与同学沟通交流接近关系,动员班干部及与他走得近的同学一起和他参加各种活动,让他学会与人友好、愉快相处。
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很好的完成作业等问题是导致其自卑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特意安排两个品学兼优的男生专门帮助郑裕国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其中一个与他同桌,并叮嘱两人平时多与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同时适当开导他。
刚开始的时候郑裕国并不合作,经过大约四周时间的努力开始接受同学的帮助,并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有了明显变化,开始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作业也主动询问同学,而不在是以往那样直接去抄袭。
第三阶段:巩固辅导效果。
(约4周)
为了巩固取得的成果,我接着采用激励机制。
在闲聊时得知,郑裕国曾经拿过别人的东西(包括钱),原因是没吃饭肚子实在是饿得不行,回家也是没饭吃。
在强调他这样的行为不正确时,又告诉他,我可以帮助他可以暂时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但是有条件:第一,今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要首先要告诉我,可以向我借钱;第二,向我借去的钱等你有能力了后要还;第三,努力学习,争取提高成绩。
他表示同意。
事后我帮他制订了复习计划,并监督他是否努力完成。
此后,郑裕国同学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
五、辅导效果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辅导,郑裕国在与同学的相处上有了信心。
独立意识、评价能力、学习能力和集体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班级里再没有同学说他会“偷”东西的不良习惯,还全票通过推选他当卫生委员。
他变得愿意与老师、同学谈心,还主动打电话
给他父亲,讲述他在学校里的事情。
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欣喜,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并非朝夕之事。
短期的良好表现能否持久并伴随一生,仍需观察、追踪、指导。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充分沟通,及时针对孩子的问题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以一颗爱心对待孩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防范和及时的矫正。
参考文献:
[1] 刘宣文主编《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宁波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 张加彬主编《心理援助—青少年心理危机应对方略》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3] 阳志平主编《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4]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