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析
《2024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范文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土地流转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承包等几种形式。
这些模式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民权益保障不足、土地流转后的利用效率不高等。
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问题分析(一)土地流转不规范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不完善,缺乏规范的流转机制和监管体系。
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存在随意性、无序性,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受损。
(二)农民权益保障不足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突出。
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未能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导致农民对土地流转的信任度降低。
(三)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虽然农村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部分地区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些承包方在获得土地后,未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闲置和浪费。
四、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优化策略(一)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流转的监管,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公正和规范。
(二)强化农民权益保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应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应有的收益。
(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承包方在获得土地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后的农业生产管理,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素质。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一些问题,但同时也看到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
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近年来,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
这一变革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土地流转主体的多样化和流转方式的创新等方面带来了积极影响。
本文将探讨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原因和阶段,并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土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原因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地区出现了农田闲置和农民缺乏土地利用的现象。
土地流转制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民的收入。
2.农民追求规模经营的诉求农民越来越意识到规模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性。
而规模经营需要大片的土地资源,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民能够更容易地获取大片土地,满足他们规模经营的需求。
3.农民增加非农收入的需求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土地流转可以使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转而从流转收入中获得非农收入。
二、土地流转制度变迁的阶段1.试点阶段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试点工作始于2003年。
在这一阶段,试点地区积极探索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土地流转模式,并逐步形成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2.推广阶段自2008年起,国家开始大力推广土地流转制度,明确提出了“流转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承包地权益”的政策。
在这一阶段,土地流转逐渐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
3.规范化阶段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土地流转制度进入了规范化阶段。
各地纷纷建立土地流转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三、土地流转制度变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土地流转使农民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土地资源,将土地流转给有经营能力的农户或企业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促进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土地基础。
通过流转,农民可以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流转使农民能够从土地流转中获取租金或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获得一定的分红。
《2024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范文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将其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通过合法途径转移给其他个人或经济组织进行经营、使用或开发的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优化提供参考。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现状1. 家庭承包制模式家庭承包制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该模式下,农民将所承包的土地通过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给其他农民或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利用。
这种模式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 集体经营模式集体经营模式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该模式下,土地流转的规模较大,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然而,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如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
3. 农业合作社模式农业合作社模式是指农民自愿组成合作社,共同经营土地。
该模式下,农民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同时,该模式也有助于增强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存在的问题1. 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
这导致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不足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障。
一些地方存在强制流转、低价征收等问题,导致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3. 土地流转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这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优化建议1.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加强土地流转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促进土地流转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2024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实施,对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以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和解决。
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背景及意义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其他个人或组织的行为。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这也是实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步骤。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法律问题(一)流转程序不规范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一些地区在流转过程中存在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如未按规定进行流转登记、合同内容不完整等。
这不仅可能导致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可能引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二)农民权益保护不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往往容易被忽视。
如一些地方在流转过程中,未对农民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征询意见,导致农民在不知情或被迫的情况下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
此外,对于流转后的土地使用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和模糊地带。
例如,对于流转期限、流转价格、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的规定还不够明确,这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带来了法律风险。
四、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流转程序、合同内容、流转期限、流转价格、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2024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范文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趋势。
土地流转模式的优化与完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模式及存在问题,为未来农村土地流转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与意义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将其所拥有的土地经营权、承包权、使用权等,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转移给他人经营的一种经济行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分析(一)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模式是指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家庭农场主,由其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是指农民自愿组成合作社,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共同参与农业生产与经营。
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的集体力量,实现规模化经营和风险共担。
(三)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是指以土地为纽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份,农民通过入股参与合作社经营。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虽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流转价格不合理、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等。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政策法规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
五、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对策建议(一)加强政策法规支持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法规,明确土地流转的权益、价格、程序等,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保障。
(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发布、交易、监管等环节的管理,提高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
(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加强农民文化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为土地流转提供人才保障。
土地流转制度研究
土地流转制度研究二、土地流转制度的理论概述土地流转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概述涵盖了多个方面。
土地流转制度的理论基础源于产权理论和地租理论。
产权理论认为,明确的产权界定和流转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明确的土地产权界定能够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高效利用。
地租理论则指出,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流转价格即地租,是由土地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土地流转制度应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地租收入,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制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将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资源转移到能够更高效利用的主体手中,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经济的效益。
同时,土地流转还有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
土地流转制度还涉及到土地流转的模式、条件和程序等方面。
土地流转模式多样,包括出租、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
土地流转的条件需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土地流转程序则需要公开透明,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土地流转制度的实践中,还需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和浪费。
同时,要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加强土地流转监管和服务,为土地流转提供有力保障。
土地流转制度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制度安排。
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可以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1 土地流转制度的内涵与特征土地流转制度,是指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土地使用权在农户之间、农户与非农户之间、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的有偿或无偿转移的制度安排。
这一制度的内涵丰富,涉及到土地产权、流转方式、流转程序、流转期限、流转价格等多个方面。
其核心在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而非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自愿性与有偿性:土地流转是在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流转双方需达成协议,并按照约定支付流转费用。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第一篇: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一政策背景下,以及相当长期内土地还将承载社会保障功能这一基本国情条件下,通过创新机制,规模化、规范化流转土地,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分析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巩固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而且解决了农村土地利用中的人地矛盾,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然而,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农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大量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我国目前对征地中“公共利益”概念缺乏严格界定,导致征地中公益性建设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分,征地范围模糊不清,滥征乱占耕地现象大量发生。
全国仅开发区规划面积就达3.5万平方公里,圈占的耕地有43%闲置。
2000年~2005年全国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面积为1549.65万亩。
而通过征地带来的丰厚利益,也促使了土地征用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征地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不断受损。
(二)农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依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补偿和对农民的安置总计为该耕地征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0~15倍,最多不超过30倍。
在土地收益分配时所获得的收益大小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差异。
一般而言,农民只得到土地收益的5%~10%,村集体得到25%~30%,村级以上及其他部门得到土地收益的60%~70%,按这个标准,对农民补偿虽然具有地区差异,但以现金形式补偿的通常都在每亩1.5万~3.5万元之间,加之分配机制缺乏有效的约束,有些地区农民得到的安置补偿低于最低标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新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析
土地改革 , 建立新 型农 村土地流转制度 是农 村改革 中 地流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 中仍存在一些不容 忽视 的难 点问题。
建立新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必要条件 到位 , 响全局 工作推进 。 影 基层政 府在 土地征 用和 流 转 过程 中 , 对规范 土地流 转认识不 足 , 随意侵 占农 民
、
新 型土地流转制度 是指按照依法 自愿有偿 原则 ,
社 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
党 政 干 部 论坛
新 型 农 村 土 地 流 转 制 度 探 析
。 胡 哲 王 影
党的十七届 三中全会审议通过 的《 中共 中央关于 障权益 和子女就读 、 就业 、 医等权利 , 民才 能放 心 就 农
推进农村 改革发 展若 干重大 问题 的决 定 》 出 , 国 进行土地流转 。 指 在
新 型农 村 土地流转 制度 , 首先 , 使土地 使用 权成 为 要
3农村 土地 流转 程序 不规 范 , 响流 转效果 。 . 影 现
农 民手 中实 实在 在 的物权 。 十七 届三 中全会提 出现有 有的农村土地流转过 程 中, 绝大多数农 户间采用 口头
土地承包关 系要 保持稳定并长 久不变 , 这为新 制度 的 协议 的形式 , 私下进行 土地流转而并 未签订书面法律 建立提 供 了政策依 据 。 次 , 其 建立新 型农 村土 地流转 合同 ; 少数虽签有合 同 , 合 同双方责 、 、 不明确 。 但 权 利 制度必须改变 当前 土地征用和管理不 健全 的漏洞 , 完 这就容 易发生 纠纷 ,对 土地流 转产 生一定 的负 面影 善相应 的法律 法规 。 按照市 场经济 规则 , 学 完善 土 响。 科 在农村 土地流转 中, 在一种 隐形土地市场 。 还存 这 地征用补偿制度 , 同时 , 改变原有 的征 地补偿制度 , 破 主要 是在一些 城 乡结合 部和一些 发达的 乡镇 , 变 农地 除计划 经济体 制下形成 的土地征用 制度 。 第三 , 建立 成 非农 用地 时其价值 和价格猛增, 以致一些 人无视 土 新 型农 村土地流转 制度要补充 和完善 现有《 土地法》 地所有权 的公 有性质, , 进行私人土地交 易, 缺乏必要 的 对土地地力 的评估 和定价 ,土地市场 的建立和运作 , 管理和合法程序 , 为土地 流转 中的焦点问题。 成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一、背景介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解决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民土地权益不明确等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意义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农村土地使用形式,允许土地经营权和流转权通过市场交易进行流转。
这种改革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使得土地资源可以更加灵活地调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原本农民仅仅依靠自耕地维持生计,现在他们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从而引导他们发展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经济多元化。
四、农村产业升级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机会,使得农村产业升级成为可能。
通过流转土地,农民可以合作开办农业企业或者加入现有的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实现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可以带动农民的收入增长。
原本农民仅仅依靠自耕地维持生计,现在通过流转土地,他们可以获得租金收入。
这些收入可以用于购置农机具、投资农业生产,进一步提高效益。
同时,农村土地流转也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更多的财富,改善生活水平。
六、促进农村就业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有助于促进农村就业。
通过流转土地,农民可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农村土地流转也激发了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如农业技术咨询、农产品加工等,为农村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
七、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挑战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信用问题等。
其次,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利益安全担忧,导致流转难度加大。
再者,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到农民的迁移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探析
关键词 : 土地 承包经营权 ; 流转 ; 鉴; 借 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 : 9 23 D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7 20 )4— 3 0 17 6 4 (0 9 0 0 2— 2
【 作者简介】 罗时贵(99 ) 男, 16 一 , 江西南昌 , 人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法律 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民商法。昊卫兵, 南昌市 男,
・
3 2・
政治 ・ 法律
农 村 土地 承 包 经 营权 流 转 制 度探 析
罗时贵 吴卫兵 1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法律 系, (. 江西 南昌 30 3 ;. 3 0 82 南昌市东 湖区人 民法 院, 江西 , 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0 0 ) 南 3 0 8
摘 要: 通过对《 物权 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 和《 规制 中的两种不 同的流转方式的特点分析 , 明确 了 农地 流转要 因时而异 , 要 符合各种条件和背景来构建农地流转的各种要素 , 并借鉴 日本和我 国台湾地 区关于农地 流转的经验 , 出我 国 目前 法律 关于农 得 地流转存在 一些欠缺性和矛盾性 的规定和)突 , 出 了 中 提 今后立 法细则 中应予 以完善的建议。以农地 农用这一刚性标准 , 来规划
东湖 区人 民法院庭长 、 审判员 , 究方向 : 研 民商法。
20 年 颁布实施的《 权法》 07 物 基本承袭 了《 村土地 承包 农 ( ) 物权法》 家庭承 包方式所取得 的土地承 包经营权 二 《 对 法》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的流转形 式 , 法均规定 了家庭 在流转方面的规定上较 《 村土 地承 包法》 为严格 。即 “ 两 农 更 未 不得将 承包 地用 于非 农建 设” 这 就限 制 了土 地 , 承包方式和其他承包方 式的不 同流转形 式。对 于两种 不 同形 经依法批准 , 式下的承包方式 , 其在主体 、 前提条件 、 流转方式等各方面都存 的专门用途 。究其原 因 , 看 出, 不难 家庭 承包方 式 的土地对 象 是耕地粮田 , 俗称农民的 “ 责任 田” “ 和 口粮 田” 是农 民谋 生的 , 在差异。鉴于家庭承包方式和其他承包方式在性质、 流转形式 四 上的不 同, 对土地承包 经营权 流转的概 念宜分别 定义 , 并设置 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 。而其他 方 式取得 的 土地对 象 为 “ 荒 不同的流转形式和各 自的条件 。目前对农村 土地承包经 营权 地”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关联性不大。因此,物权法》 , 《 的这种 是采取市场进行流转还是 由行政调控方式进行流转涉及不足 , 规定是可喜的进步。 亦无法说明土地承包经营权 的一级 土地使 用流转市场和 二级 ( ) 物权法》 三 《 对其他方式取得的土地承 包经营权在 流转 土地使用流转市场的关系和各 自的定位 。 方面比《 农村土地承包法》 较为宽松。首先, 采取了列举和概 提升了流转方式 的多样性 和 《 村土地承包法》 物权法 》 农 和《 中关 于土地承包 经营 括的方式规 范了流转方式 的种 类 , 权流转规定的概述及评析 变化 眭。其次 , 授权 国务院 制定行政 法规 或规章 , 国务院 可 使 《 农村土地承包法》 3 第 2条规定 : 通过家 庭承包取得 的土 以 因地制宜地调整 流转方 式所发生 的变 化。 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 、 、 出租 互换 、 转让或者其他方 通过两法关于农村 土地承包 经营权 流转方 式的对 比和 分 式流转 。第 4 条规定 : 9 通过招标 、 、 拍卖 公开协 商等 方式承包 析 , 以发现 ,物权法》 可 《 较之《 村土地承 包法》 农 相对 比较 进步 农村土地 , 经依法登 记取得 土地承包经 营权 证或 者林权证等证 和完善 , 但也存在 着无法弥 补 的缺陷和尴尬 , 如对通 过家 庭承 不利于 书的 , 土地承 包经营权可 以依法采 取转让 、 其 出租 、 入股 、 抵押 包方式所取得的土地 承包 经营权在 流转 方面 限制严格 , 土地使用市场的培植和形 成。对其他 方式取得 的土地承 包经 或者其他方式 流转 。可 以看 出 ,农村 土地承包 法》 《 对两 种 不 不利于法律 的统 一和 同取得方式 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方式方面分别加以规定 , 营权的流转方式的规 制权 下放给 国务院 , 且采取 的流转方式迥然不 同。《 物权法》 在土地承包 经营权 的 衔接 , 会导致政 出多头的局面 , 有损司法实践 部门的统一标准 。 流转方式上基 本承袭 了 《 农村 土地承 包法》 的规定 , 除 了 只删 二、 日本和我国台湾 地区农地 流转 制度的启示 日 本和台湾地区虽然实行土地私有制 , 与我国内地 的土地 出租方式 。两部法律从取得 权利 的主体 角度来规范 不 同的流 转方式是值得肯定 的 , 也基本体现和反映了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 制度有 着根 本差别 , 但与世界其 他地区相 比 , 地都存在 人多 两 权取得 的特色 。两法在流 转方 式上所体现 的特点 有以下 几个 地 少的矛盾 , 点同我 国内地相 同, 这 且传统 上都 实行小农 经营 模式 , 户为基本单位 , 经营 , 中国内地 的农 业生产结 以农 分散 与 方面 :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变迁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变迁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深刻变革。
其中,土地流转制度变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前夕开始,分别探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历程,以及现阶段的政策及对策。
一、改革开放前夕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农村土地的流转是非常有限的。
土地私有制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建立,但农民仍然只能通过家庭承包土地的方式来耕种农田,没有流转土地的自由。
同时,由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的价值不断提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规定了土地拆分并实行村集体经营,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共享土地资源。
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初步建立1980年代末,国家开始在一些试点地区实行土地流转政策,将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
同时,也允许农民自行开展土地流转活动。
在此期间,土地流转以单纯的往来拼租为主,农民流转土地的规模和方式都比较简单。
三、土地流转的盲目发展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流转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土地流转的方式非常多样化,流转规模也大规模拓展。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鼓励大户流转土地,搞大种植,以增加农村收入。
与此同时,一些较为贫困的村民也开始将土地流转出去,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生计。
但是,这一过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些“土地流转商”或农民之间缺乏明确的流转合同,对于涉及土地流转的各种问题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
一些贫困农民流转土地后,却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也使得他们的生计更加艰难。
四、当前土地流转制度变革及对策近年来,为了解决一些问题,中国官方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框架。
首先,政府加强对流转合同管理的监督力度,防止“土地流转商”等非法中介机构涉足此类事务带来的风险。
目前,农村合作社、农宅合作组织等已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参与者,这些合作组织可以在合法授权的情况下开展土地流转合同等事务。
同时,国家明确了土地转移者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有限流转,有保障”为主旨制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有关问题的若干规定》,对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将耕地、宅基地等土地权属或经营权交给其他农民或企业进行经营或租赁的行为。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加收入,但也引发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大规模流失和农民权益的隐患。
本文将重点研究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农村土地流转是近年来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以期通过出租或合作社形式获得更高的收益。
同时,许多企业也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以实现规模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目标。
然而,农村土地流转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知识、信息和资源的不对称,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
其次,一些农民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大面积流转土地,导致农村耕地的大规模流失。
最后,监管不到位,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的土地流转行为,给农民权益带来风险。
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原因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存在与多方面的因素相关。
首先,农民个体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流转土地成为他们增加收益的一种方式。
其次,农村土地产权明确不清,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混淆不清。
同时,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地力逐渐衰退,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来规模化经营以增加产量。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和投资,鼓励土地流转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1. 完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流转行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流转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 支持土地流转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提高流转的效益。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土地流转补贴、信贷支持和技术培训等措施,帮助农民进行规范化的土地流转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探析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探析【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析,旨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参考。
引言部分中,背景介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意义指出了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研究目的则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
在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政府政策引导、农民培训与技术支持、建立健全的流转市场以及加强监管与法律保障等解决途径。
结论部分总结分析了提出的解决途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展望未来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相关的结论建议,为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解决途径、政府政策、农民培训、技术支持、流转市场、监管、法律保障、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从原有的土地管理方式向更加集约化、规范化的流转模式转变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随着国家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流转也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土地确权不清、流转合同缺乏法律约束力、流转价格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也给农民带来了不稳定的土地流转环境。
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以期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它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法律支持。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背景及意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户将其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个人或组织的行为。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在流转过程中,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力等原因,导致了一系列法律问题的出现。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一)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统一、明确的法律规定。
这导致在流转过程中,各方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容易出现纠纷。
(二)政策执行不力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落实不到位,执法不严,导致流转秩序混乱。
(三)农民权益保障不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障。
部分农户在流转过程中遭受欺诈、强迫等现象,导致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四、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的对策(一)完善法律法规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地位、流转方式、权益保障等内容,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支持。
(二)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土地流转秩序。
(三)保障农民权益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应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其了解自身权益。
建立健全纠纷调解机制,及时解决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纠纷。
五、结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化、 产业化 、 约化经营需要大规模 的金融支持 。虽然 当前我 国 集 加大了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力度 , 但在农村 金融体系 中用
于土地 流转及其相关 的农业基础 设施等 方面 的服 务的 资金很 少, 并且流转 后的土地不 能作为资产抵 押 , 以从金融机 构筹 难 到贷款 , 利于土地 的规 模化经营和 农业的产 业化经 营 , 不 影响
让 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 , 发展多种形式 的
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是 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 点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加快土地流转可促进农村劳动力 向第二 、 三产业转移 , 可以扩大产业规模并优化产业 结构 , 提高 农业效 益 , 增加农民收入 , 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流 转已成为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 , 呈现 出以下几个主 要特点 : 一是土地流转 速度加快 , 规模快速扩大。随着农业 结构 的战略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走 向 城市 , 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 , 流转农户不断增加。二是土地流 转方式多样化 。目前 , 我国农村 土地流转有转包 、 出租 、 转让 、 互 换、 入股和 其他 诸如反租 倒包 、 宅基地换住房 、 承包地换社保 等 多种形式 。三是土地流转用途广泛 。流转后的耕地除用来生产
了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 眭, 从而制约了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 。
3 政 策 宣传 不 到位 , 民思 想 意识 有 待 提 高 、 农
一
是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村 土地流转的认识还不 够 , 定位不
宏 观 经 济
■■
【 摘要】土地流转关 系到农民的切 身利益和农村 改革发展
稳 定 的 大局 。 促 进 农 业 市 场 化 、 模 化 、 业化 和 集 约 化 的 必 是 规 产 由之 路 。现 阶段 我 国农 村 土地 流 转 中 存在 土 地 产 权 不 明晰 、 土 地 流 转 的 市 场 机 制 不 健 全 、 民 思 想 意 识 有 待 提 高 、 地 流 转 农 土
论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几点思考
得到了很大的提 高。优化农村土地流转 ,提高土地 收益 ,对 于我国农 村土地经营具 有显著影 响。但是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 度在发展过
程 中还存在着各方面 的困境。 ( 一)农 民对土地的依赖性 大 由于我国很大一部分地 区的农 民还存在着小农 经济思想 ,把土地 看做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在 国家实施 土地流转经营时 ,不愿意 主 动把土地流转出去 , 怕 自己失去赖 以生存 的收入 来源。因此 ,我 国实 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以来 ,土地流转率仍然较低 , 全 国平均土地流转 率仅为 5 %一 6 %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以及农 民收 入水平 的提高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我 国农 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 是通过经 营土地而 获得 收入 ,由此 看 出,农 民对土 地 的依赖性 很 大 ( 见表 1 ) 。 表 1 我 国农 民家庭收入的构成 比例 ( %)
Ta b l e. 1 c o mp o s i t i o n o f o u r c o u n t r y p e a s a n t
p r o v i n c e s a n d c i t i e s o u r c o u n t r y i n 2 0 1 2( y u a n / m。 )
一
●
l
-
‘
●
、
● - 置
图1 我国 部分省市2 0 1 2 砗农村土地 流转均价 ( 元 / m )
F i g u r e 1 t h e a v e r a g e p r i c e f o r u r a l l a n d c i r c u l a t i o n i n p a r t f o
农村土地流转是 指在农 村所 有权归 属和农 用地 性质不 变的 情况 下 ,拥有土地承包权 的农 民,根据 自己的意愿 ,按照 相关法律 规定 , 将土地使用权 (经 营权 )从承包 经营权 中分离 出来 ,通过 转包 、互 换 、转让 、出租 、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有偿转让给其他农 户或合法组 织 ,以获得更多经济回报 ,其实质是农村土地 使用 权的流转。随着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我 国城镇化 的发展 ,农村 土地流转 已经在 农村有 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 目前我 国农村 土地 流转还处于发展 的 起 步阶段 ,虽然学术界已经对土地流转 问题 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 ,但在 发展的过程 中仍然还存在各个 方面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因此 ,笔者在 部分学 者与专家研究的基础对我国农村 土地流转提 出了以下几个 方面 的 思考 。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面临的困境 自从我国土地实施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以来 ,农 民的生产积 极性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概述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现状,指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在于思想观念的偏差,政府干预的不当及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完善,最后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对策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核心关键,对我国转型期的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农村土地流转能给各方带来收益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有其必要性。
(一)弥补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不足。
农村土地流转能够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连片经营、规模经营,从而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局限性,走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商品化之路。
故必须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二)资源配置优化。
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分工,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过小的局限性。
通过土地流转,农户技术特长和土地的适宜性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土地资源和劳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农民走向市民。
土地流转改变了土地的利用结构,农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农业劳动力技术结构也发生变化。
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变成了农业工人;农民的就业门路拓宽,居住地、生产地、劳动地开始分离,随着农村城镇化住进城镇,农民变成了市民。
(四)农村经济增效。
农村土地流转把农村、农民、农业引向了市场的轨道,使农业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市场化、经营规模化,把农村经济引向了市场经济,按市场来配置土地、劳力等资源,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生产率,提高了农业经济整体水平。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指农地权利的流转,即农地权利主体将拥有的农地权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行为。
现阶段除国家征用外,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不得随意转让,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背景介绍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开放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农民土地经营困难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现状分析1.农村土地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中国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耕地利用率均不高,农民的耕作方式还处于简单粗放的发展阶段,缺乏规范化和集约化的管理。
这对于跨越式发展农业和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带来很大挑战。
2.农民意识需要提升一些农民对土地共享观念认识欠缺,对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不足,认为“一亩三分地”对自己的生活利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许多农民对市场需求和商品价格并不敏感,不能根据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计划。
3.制度性壁垒尚未消除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土地资源抵押、农民财产权保障、外来投资者参与等问题,这些障碍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正规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发展趋势1.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规模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广,利用政策扶持和鼓励农村土地流转。
制定相关法规平缓处理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建立以数据等信息为基础的土地流转市场监管制度。
2.增加对农民经营意识的培训和教育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意识普及,提高农民对市场的敏感性和了解市场需求的能力,以更好地开展土地流转市场化经营。
引导农民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减少荒地和疏土等浪费现象。
3.推进政府、农民和企业三方互利共赢土地流转涉及到土地资源、农民权益和市场因素等多重利益关系,所以必须建立多方参与和沟通机制。
政府要制定合理政策,让土地流转的各方获得合理收益,促进企业和农民共同发展。
四、结论以“振兴乡村、规划城市”为目标,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逐渐向正规化、规模化发展。
在政府鼓励下,农民逐渐从单一的“卖地者”转变为“土地经营者”,不同类型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越来越多元化。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乡村的振兴。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济分析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济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社会稳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从经济学角度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分析。
一、国有土地产权不清晰,限制了农村土地流转在中国,土地属国有,乡村集体所有土地都必须由地方政府指导管理。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使用权,而乡村居民、个人则拥有承包经营权。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土地流转的困难。
第一,国有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转移手续繁琐。
由于土地的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相互交织,不允许任意买卖、租赁或抵押,尽管已经出现了“抵扣土地许可证”和“买卖方案审批”等新型土地流转服务,但仍受制于农村目前的制度体系。
第二,乡村土地流转价格困难,没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
价格的不确定性是阻碍农村土地流转的另一大因素。
受规划调整、用途变更等多种因素影响,土地的变现能力低,田间地头的农民相对于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城市投资者和地产商仍会受制于价值评估。
二、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在新世纪初,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大势所趋的问题,国家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推出了多项政策。
例如,2002年出台的《土地管理法》明确国有土地供应通过公开、公平的方式进行,土地用途分区督导监管,用于农田和农村建设用地的征收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赔偿等。
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进行了多项规定,如规定转让必须咨询广大农民群众意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售必须获得政府批准等。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和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进行了规定。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济潜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将带来三方面的经济效益。
第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流转是极为重要的,农村土地改革可以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农村收入。
流转后,土地使用效率提高,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将有助于发挥经济实力雄厚的农村经济组织的优势效应。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基于对山东省滕州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考察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基于对山东省滕州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考察摘要: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成为解决农民土地流转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山东省滕州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为案例,通过对当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政策和实践的考察,分析了该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一、引言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是指在农村地区,农民以集体的名义将土地流转给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农民等经营主体,以实现土地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
这一制度在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本文选择了山东省滕州市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对该地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考察,分析了其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背景和意义由于过去我国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受到限制,不利于土地高效流转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为了破解这一问题,我国在2003年开始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这一制度的实行,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使得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滕州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实践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乡村土地流转市场逐渐规范化,流转主体多样化,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享受到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的红利,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影响及问题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析
【摘要】近年在新形势下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进行革新的同时,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土地流转模式。
本文对我国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推进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寻找更有利的农地流转制度机制、选择合理规范的农地流转模式,对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繁荣稳定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模式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已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第三次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创新路径。
所谓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动转移,即拥有土地经营承包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保留承包权,出让使用权,从中获取经济收益[1]。
党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在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承包权的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因此,顺应时代要求进行全新探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及其实现形式,对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规范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我国在农村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相分离为特征的制度变革,鼓励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借以克服现存的农业经营规模小、分散等的不足。
也就是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在地包含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趋向性[2]。
特别是通过推行“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等农地政策,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的市场开拓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1.1 均田稳定经营。
我国目前比较普遍的农地产权模式,也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原本形态。
包括“大稳定、小调整”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两种,强调按人口或劳力平分土地;强调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
1.2 农地规模经营模式。
实践中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苏南模式”,即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以农户土地入股或土地农户间转让等形式集中耕地,实现农地的规模经营。
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反租倒包”,也就是集体向农户支付资金将土地集中转租给外来公司、种粮大户或其他组织,收取租金。
由于农户与集体、承租个人或组织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而农户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1.3 农地股份经营模式。
此模式以农地股份化为特征,有代表性的是广东南海县的土地股份制改革。
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折价形式,将集体土地资产折价入股,以价值形态量化分配给农户,集体对土地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农户以股份参与分红。
农户成了土地资源价值的获得者,改变了以前的经营者身份,有利于土地租赁和流转市场的建立。
此模式也存在着农户股权是无法流动、被个人化的集体无法保障农户的股权收益等问题。
另外,随着各地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农地资源也通过各种全新形式进入市场自由流动。
如北京和天津的“宅基地换房”模式、重庆的“土地换社保”模式等。
2.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特征及其存在问题
2.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特征。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2.1.1 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农业资源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农地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
2.1.2 土地流转地域逐渐由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向内地、由点向面的方向全面扩展,但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以往的土地流转主要就发生在一些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民非农收入比较高且稳定的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农民就业途径少,家庭收入对土地依存度高,因而土地流转极少发生。
2.1.3 流转形式多样化。
各地出现的土地流转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租赁(包括反租倒包)等。
2.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是健康的,对各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土地流转的现实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 土地产权虚置,承包关系绑得过死。
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在产权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农村土地名义上拥有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经营权,却缺乏规范的执行机制,因而农民在承包权的调整、土地经营方式的变更以及土地收益分配等问题上还要服从国家和“村集体”,极度缺乏对土地使用权这项资源的自由支配权。
2.2.2 乡村组织与民争利,农民土地流转所获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一些地方政府以行政推动代替科学引导,强行推进土地流转,将土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甚至个人收益的手段,忽视土地流转对农民群众的长远影响,不顾实际,盲目搞土地集中,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
2.2.3 农村社会保障严重落后。
由于受市场经济不稳定性的影响,加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基本生活还无法从社会获得保障。
同时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劳务收入增加空间小,直接影响到农民家庭收入。
农民的生老病死离不开土地,因而土地依然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保障线。
3.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新产物,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
益,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局。
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家庭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处理好村镇集体管理和中介服务、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关系。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不断建立健全依靠市场实现土地流转的机制,制定实施各项符合实际的土地流转政策和问题应对策略。
3.1 依法规范土地产权,增强农地流转的灵活性。
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按照“强化所有权、明确发包权、放活使用权”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在此基础上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允许农户间土地流转,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城乡个人等依法以各种形式获得农村土地使用权,按照市场规则对农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
3.2 普及市场经济理念,开拓农民经营思路。
充分发挥村镇集体组织在农村中的带头作用,积极宣传党的经济战略和市场经济价值理念,组织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中来;不断摆脱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拓宽思路,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开创形式各样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
3.3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要对农地进行分等定级和评估定价,减少土地流转的不合理性和随意性;要培育和发展土地使用的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市场和信息系统,为流转双方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为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交易创造条件。
3.4 加强农村社保制度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促进乡镇企业的复苏与发展,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养老、保险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生存依赖程度。
确保土地流转后农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性和生活的安稳性,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总之,农村土地流转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流转的目标就是坚持农地基本制度不变,推动农地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地的合理有序流转,对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实现与城市土地市场的对接,逐步推进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叶剑平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5月.第一版
[3]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