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重点2
(完整版)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1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学(第9版)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二节 肠道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病毒感染性腹泻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4. 重症病例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 (1) 神经系统受累
① 控制颅内高压; ②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③ 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 ④ 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必要时使用促进脑细胞恢复的药物)。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典型皮疹特点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 临床特点 1. 普通病例
(1)急性起病,发热; (2)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 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 (3)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4)部分病例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5)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6)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1) 手足口出疹期(普通病例) (2) 神经系统受累期(重症病例的重型) (3)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重症病例的危重型) (4) 心肺功能衰竭期 (5) 恢复期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五)临床表现
➢ 皮疹特点
1. 口腔黏膜:小疱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 及咽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传染病】第2章 第9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压力
蛋白
氯化物 明显减少
正常
葡萄糖 明显减少
正常或偏高
病原体 脑膜炎奈瑟菌 乙型脑炎病毒
• 流脑患者皮肤瘀点
(三)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常有结 核病史,起病较缓,病程长,脑膜刺激 征较明显,而脑实质病变表现较轻。脑 脊液蛋白明显增高,氯化物明显下降, 糖降低,其薄膜涂片或培养可检出结核 杆菌。必要时可行X线胸片和眼底检查以 发现结核病灶
• 胶质细胞增生 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形成小 胶质细胞结节,后者多位于小血管旁或坏死的 神经细胞附近。
临床表现
*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绝大多数呈隐形感 染,仅有个别人出现显性症状,两者的 比例介于1∶25~1∶1000之间。乙脑的 潜伏期一般为4~21天,平均14天左右, 潜伏期后患者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典型 病程可分四个阶段:初期、极期、恢复 期及后遗症期。
疾病危害
* 多数病人经治疗后痊愈。 少数病例因脑组织病变 较重而恢复较慢,有的 不能恢复而留有痴呆, 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 后遗症。病变严重者, 有时可因中枢性呼吸及 /或循环衰竭、或并发 小叶性肺炎而死亡。
辅助检查
* (一)血象 –白细胞、中性粒C增高。 * (二)脑脊液 –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 (三)病毒分离及病毒基因检测 。 * (四)血清学检查 。 诊断主要靠血清或脑
(四)其他病毒性脑炎 可由单纯疱疹病 毒、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引起,临 床表现相似,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检查和 病毒分离。
预后
轻型和普通型大多可以顺利恢复,重型 和暴发型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20%以上,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者可 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治疗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试用:
(一)抗病毒治疗: 1.利巴韦林(病毒唑 ):
【传染病】第2章 第8节流行性出血热(1)
重症病例可有二或三期重叠,而轻症不典型病例则可越期而 不具备五期经过
(一)发热期
发热:39-40°C之间,稽留热和弛张热。体温越高, 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全身中毒症状:三痛、胃肠道症状、中毒性神经精神 症状
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三红
尿蛋白:第2病日可出现,并逐渐增多,第4-6天可达 +++-++++,对诊断意义大。
膜状物:蛋白和脱落上皮细胞的凝聚物 巨大融合细胞:汉坦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
引起的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能检测到抗原。 管型和红细胞
3.血液生化检查
BUN和Cr: 血气分析:
– 发热期:呼吸性碱中毒 – 休克期和少尿期:代谢性酸中毒
种脱落细胞及管型 • 肾间质炎性反应轻,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A)肾小球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毛细血管襻及鲍曼氏囊结构破坏,模糊 不清,细胞色淡,内残存少数细胞核;
(B)肾小球普遍坏死,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分离,多数小管内批细胞破碎消失。
其他脏器损伤
心脏:心内膜下出血,心纤维变性,坏死、部分可断裂 脑垂体:前叶显著充血、出血和凝固性坏死,后叶无明
– IL-1和TNF:发热 – TNF和r干扰素:血管渗透性升高的重要因素,引
起休克和器官衰竭 – 内皮素、血栓素B2、AT-2升高,减少肾血流量和
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功衰竭
休克的发生机制
原发性休克:病程的第3-7天出现,病毒、免 疫反应、血管活性物质等因素
–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
(二)低血压休克期(病程4-6日)
持续1-3天。多发生在第4~6病日 一般出现在退热前1~2d,或热退同时血压下
公共课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二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二)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密切接触者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拒绝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采取预防控制的,可依法予以协助强制执行的机关是A.民政机关B.司法机关C.公安机关D.监察机关E.审计机关2.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施行的时间是A.2004年8月28日B.2004年12月1日C.2005年8月28日D.2005年12月1日E.2006年1月1日3.在传染病疫情控制时,医疗机构的职责中错误的是A.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依法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B.对甲类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C.对传染病患者给予隔离治疗D.对拒绝隔离治疗的甲类传染病患者,由公安部门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措施E.对甲类传染病患者,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4.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时,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对病人予以隔离治疗B.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C.对拒绝隔离治疗者,采取强制隔离的措施D.对本单位内,被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实施消毒处置E.对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5.生产经营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须经过以下哪个部门的审批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C.市级以上人民政府D.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E.省级以上人民政府6.WHO规定的国际监测的传染病为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回归热、流行性斑疹伤寒,我国根据情况又增加了A.登革热B.乙型肝炎C.结核病D.黑热病E.SARS7.国境卫生检疫按空间划分包括A.海港检疫、航空检疫、边境检疫B.内地检疫、沿海检疫、海关检疫C.海上检疫、空中检疫、边境检疫D.海港检疫、航空检疫、陆地检疫E.边境检疫、航空检疫、海关检疫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履行的10项职责中,尚未包括A.对非典疫情进行监测与预警B.对疫情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估C.对疫点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D.对非典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诊治E.对疾控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9.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不属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是A.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B.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C.对传染病进行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D.对传染病人进行医学观察、紧急救治和转诊E.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10.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的人员以及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为了保障其健康,他们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规定采取A.防治措施和强制治疗措施B.防治措施和强制隔离措施C.防治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D.防治措施和紧急控制措施E.防治措施和追踪调查措施1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应采取下列措施,除外A.对病人予以隔离治疗B.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C.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D.拒绝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E.采取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1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A.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制,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B.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C.停业、停工、停课D.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E.宣布疫区13.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和物品,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及时采取A.封闭场所并销毁物品B.强制隔离治疗C.必要的卫生处理D.报告上级卫生行政机关处理E.提请卫生防疫部门处理14.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我国法定的传染病共有A.甲、乙、丙三类32种B.甲、乙、丙三类34种C.甲、乙、丙三类35种D.甲、乙、丙三类37种E.甲、乙、丙三类39种15.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但是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是A.艾滋病B.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C.流行性出血热D.登革热E.血吸虫病16.法定传染病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
2019年重点传染病防治二结业考试
答错的题如下:•(1) 下列哪个靶器官不是黄热病毒感染的靶器官:•m l j A.肝脏•m l j B.肾脏•m l j i C.心肌•m l j D.骨关节•(2) 黄色预警代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m l j A.一级•m l j i B.二级•m l j C.三级•m l j D.四级•(3) 属于急性并发症的是哪些:•m l j i A.脑卒中•m l j B.冠心病•m l j C.糖尿病高渗综合症•m l j D.肾病•(4) 下列糖尿病初步筛检方法中哪一种方法不正确:•m l j A.通常利用单位年度体检,检查空腹血糖来筛检糖尿病•m l j i B.40岁以下者先查空腹血糖,如≥5.7mmol/L,再查餐后2小时血糖•m l j C.40岁以上者同时查尿糖和早(午)餐后2小时血浆糖•m l j D.凡餐后2小时血浆糖在7.8mmol/L以上者疑似糖尿病,需作复查。
•m l j E.积极随访糖尿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检•(5) 关于黄病毒的抵抗力,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m l j A.寨卡病毒不耐酸•m l j B.寨卡病毒耐热•m l j i C.寨卡病毒对常用消毒剂敏感•m l j D.寨卡病毒不耐紫外线•(6) 关于寨卡病毒感染下列哪种说法的错误的?•m l j A.寨卡病毒有嗜神经性•m l j i B.寨卡病毒感染可以引起格林巴林综合征•m l j C.寨卡病毒比埃博拉传播力弱•m l j D.寨卡病毒可以通过性途径传播•(7) 黄热病是由埃及伊蚊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上病例发生在非洲•m l j A.70%•m l j i B.80%•m l j C.90%•m l j D.100%•(8) 不列属于实时荧光PCR熔解曲线耐药检测技术特点的:•m l j A.该技术与具有杂交步骤的检测技术相比,污染的概率偏高•m l j B.该技术通过扩增产物的Tm值的变化来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m l j i C.该技术只能检测一线四种抗结核药物的药敏试验•m l j D.该技术需要专属仪器和指定型号的定量PCR仪才能检测•(9) MERS-CoV的天然宿主是•m l j i A.蝙蝠•m l j B.禽类•m l j C.牛•m l j D.骆驼•(10) 以下哪些情况考虑为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m l j A.符合诊断标准(2015年版)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但尚无实验室确认依据的。
传染病预防知识(二)2024
传染病预防知识(二)引言概述:传染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传染病的传播,公众需要具备一定的预防知识。
本文将以传染病预防知识为主题,总结了五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包括保持个人卫生、加强免疫力、避免传染源、合理用药和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正文:一、保持个人卫生1.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传染源或外出与人群互动之前。
2. 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充分揉搓双手,清洁指缝和指关节。
3. 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当打喷嚏或咳嗽时,避免直接用手掩盖。
4. 定期修剪指甲,防止细菌滋生。
5. 保持家居清洁,定期清理空气和表面的污物。
二、加强免疫力1. 接种疫苗,根据免疫规划加强免疫程序。
2. 遵循医生的建议,接受针对特定传染病的疫苗接种。
3. 保持良好的营养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4. 常规锻炼身体,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5. 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三、避免传染源1. 避免与患传染病的人密切接触,如避免拥挤的场所和病人密切接触。
2. 注意食品安全,选择新鲜、煮熟的食物,避免生食和过期食品。
3. 避免与病原体携带者共用个人用具,如毛巾、牙刷等。
4. 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5. 定期清洁和消毒家中常接触的物品,如手机、门把手等。
四、合理用药1. 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
2. 遵循药物储存和过期处理原则,避免使用过期或不合适的药物。
3. 使用药物时严格按照剂量和频率使用,不得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4. 避免擅自购买和使用处方药,必要时请及时就医。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传染病。
五、培养公共卫生意识1. 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了解,学习相关的预防知识。
2. 遵循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预防指南,执行相关的防治措施。
3. 积极参与社区的预防活动,推广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2024年传染病重点总结参考(2篇)
2024年传染病重点总结参考____年传染病重点总结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频发,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____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年份,不仅因为COVID-19大流行的结束,也因为人们对传染病的关注和预防意识进一步增强。
本文将重点总结____年传染病的发展态势、控制措施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进展,为未来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一、传染病发展态势____年,全球范围内传染病的发展态势与之前的年份相比有所改善。
COVID-19大流行逐渐得到控制,疫苗的普及和全球合作下的防控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他一些传染病,如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等,仍然存在,但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稳定。
然而,新的传染病威胁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或新的病毒株可能引发局部的传播暴发,需要及时的应对和采取措施防止扩散。
此外,一些经常性的传染病暴发事件,如麻疹和流感等,仍然存在挑战,需要持续加强防控工作。
二、传染病防控措施____年,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防控措施的总结:1. 疫苗普及:全球范围内的疫苗生产和供应能力得到提升,疫苗的普及促使全球范围内的疾病控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大了对疫苗研发和生产的支持力度,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和充足供应。
2. 早期发现和监测:加强全球传染病监测网络,提升早期发现的能力。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能够实时监测和预警传染病的爆发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药物研发和治疗:加强传染病药物研发与临床实践,提高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通过使用新的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等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合作程度进一步加大。
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等,在疫情爆发和传染病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二) (2)
细菌性痢疾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容易被苍蝇叮咬
的食物
吃瓜果应洗净、削皮。 粘液便或脓血便,应尽快就诊,以便及时诊断, 尽力治疗。 夏秋季儿童不明原因的急骤高热,并伴抽痉或
昏迷者, 应注意确定是否为中毒性菌痢,应及
时请医生检查,以明确诊断。
手足口病
出现,如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艾滋病、非典等。
传染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 早治疗、早隔离
传染病的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
体、螺旋体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成为 感染性疾病,其中由人传给人或由动 物传给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称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二)
邹平县中医院
主要内容
传染病的历史 传染病的有关概念 肠道传染病:菌痢、手足口病、
Hale Waihona Puke 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猩红热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病的历史
瘟疫、战争和饥荒,被称为人类历史悲剧的“三 剑客”。 他们不仅带给人类痛苦和恐慌,有的时候也导致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
见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 染症状一般轻微,主要通过粪、口途径 传播,亦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 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 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 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 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 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Neuraminidase
M2 protein M1 Protein Viral RNA Haemagglutinin
内科护理学传染病重点
第一节概述1.感染5个过程1)病原体被清除不传染2)潜伏性感染不传染3)隐性感染最常见有免疫学改变无症状体征传染4)病原携带状态第二常见重要传染源病原体不被清除第二常见5)显性感染最少见传染2.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IgM抗体3.复发与再燃区别:已退热一段时间——复发体温尚未稳定——再燃4.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丙类传染病: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甲乙丙共39种5.检疫日从最后接触日到该病最长潜伏期6.切断消化道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食管便管水源,灭苍蝇蟑螂老鼠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重要措施第二节传染病常见症状体征7.各种热型1)稽留热伤寒极期2)弛张热肾综合症出血热败血症伤寒缓解期3)间歇热疟疾败血症4)回归热布氏菌病5)不规则热流感败血病8.斑丘疹伤寒麻疹风疹压之褪色出血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疱疹水痘单纯疱疹荨麻疹结节状病毒性肝炎血清病9.一痘二猩三天花四麻五斑六伤寒第三节病毒感染一.流行性感冒1.典型症状: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伴相对较轻呼吸道症状2.传染期:潜伏期(1~2天)末到发病后5天有病毒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发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3.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4.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不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5.流行特征:发病突然,迅速蔓延,发病率高,流行过程短6.分型:1)单纯型最多见全身症状重,呼吸道症状轻2)肺炎型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易发生病死率高3) 胃肠型儿童多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2~3天可恢复4)中毒型极少见5)非典型(轻型)与单纯感冒难以辨别7.并发症:1)细菌性呼吸道感染2) 肺外并发症8.甲型抑制病毒增殖药物:金刚烷胺不良反应:中枢孕妇和癫痫病史者禁用9.预防:接种疫苗用于免疫力低下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典型症状: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胸闷,腹泻和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快速进展的呼吸功能衰竭2.主要机制为免疫损伤3.病原:SARS相关冠状病毒4.传染源:病人尤其急性期发病初传染性强,隐性感染者5.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2)接触传播(距离1m内)3)其他6.临床分型:1)普通型2~4周发热呼吸道症状2)轻型3)重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符合一条为重型:p6836.重症处理:1)无创正压通气2)严重5L\min下SaO2<90%或氧合指数<200经无创无改善或不能耐受无创7.出院指标:1)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7天以上2)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3)胸部影像学显示明显吸收8.标本采集:发病早期5天内采集漱口液三.病毒性肝炎1.典型症状: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癌有密切关系2.传播途径:甲型戊型粪口传播乙丙丁型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3.流行病学:1)甲型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2)乙型乙肝病人病毒携带者,HBe Ag 、HBV DNA 阳性传染性最强3)丙型4)丁型混合感染同时重叠感染HBV基础上HDV5)戊型成年人3.黄疸型肝炎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淤胆型肝炎间接不升(尿胆原)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用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诊断5.乙肝病原学检测:HBSAg阳性——感染抗HBS抗体阳性——感染过或预防过HBeAg——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抗HBe抗体阳性——复制停止或仍活跃基因变异IgM型抗HBC抗体——急性期IgG型抗HBC抗体——过去感染HBV DNA最直接最特异最敏感指标诊断和判断疗效6.肝衰竭促进肝细胞再生用G-I疗法即胰高血糖素—胰岛素7.抑制肠道有害物质生成用诺氟沙星8.各型肝炎不宜高糖高热量饮食9.乙肝疫苗三针0月,1月,6月10.意外接触HBV应立即注射HBIG四.肾综合症出血热1.典型症状: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衰竭2.传染源:鼠3.病原学:布尼亚病毒科4.最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受损5.早期休克主要病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出血)6.传播途径多种7.临床表现:三点五期三点:发热出血肾损害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发热期: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胸红,三红: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肾损害少尿期:具有特征性一期,持续时间与病情成正比,出现高血容量综合症7.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血红蛋白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尿常规:蛋白尿免疫学检查:IgM IgG 相隔一周双份血清效价4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8.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9.免疫不强五.艾滋病1.典型症状:机体多种免疫细胞受损,最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2.主要破坏辅助T淋巴细胞3.HIV有高度变异性广泛细胞和组织嗜性,毒力的变异影响疾病的进程和严重性4.传染源:病人和病毒携带者5.临床表现:分期1)急性感染期:血清病症状感染2~6周后HIV可成阳性2)无症状感染期:2~10年3)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除腹股沟淋巴结外,质韧无痛能活动4)艾滋病期:机会感染,恶性肿瘤5.肺孢子菌肺炎为机会感染主要死因6.实验室检查:三系细胞减少HIV RNA 定量检测既有助于诊断,又可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7.核苷类似物反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首选8.意外感染2h内,HIV孕妇,产前3个月开始齐多夫定9.齐多夫定有骨髓抑制作用,HB小于等于80g/L或骨髓抑制可输血,并减量,中性粒细胞小于0.5乘以10的九次方停药10.预防用药:1)基本用药:两种反转录酶抑制剂连用28天2)强化用药: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六.乙脑典型临表: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呼吸衰竭1.传染源:幼猪2.传播途径:蚊虫3.隐性感染,持久免疫,儿童发病率高4.临床表现:1)初期:发热,颅内高压,颈部强直2)极期高热惊厥呼吸衰竭——严重症状呼吸衰竭:中枢性,节律不规则幅度不均匀。
传染病护理学第一、二章
1、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主要区别是()B、是否有传染性2、对于病毒性疾病来说,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通常是()A、隔离治疗病人3、下列有关传染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不存在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传染4、某些感染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易感人群的积累5、下列不正确的描述是()B、感染过程的表现相互间不可以相互转化1、下面对传染病的预防说法错误的是()E、甲类传染病应在6小时内上报2、下面不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A、鼠疫3、下列疾病是通过飞沫、空气传播的是()E、流行性感冒4、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B、疟疾5、在一些公共场所,我们经常看到“不要随地吐痰”的宣传标语,不随地吐痰可预防哪种传染病()A、呼吸道传染病1、医用防护口罩每次使用前应()E、作密合性试验2、不正确使用手套方法是指()C、戴手套可以取代手卫生3、为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医疗废物必须做到()A、无害化处理4、不主张常规采用的空气消毒方法是()D、喷洒消毒剂5、传染病人留观的隔离原则是()D、疑似患者和临床诊断患者收住在单独房间,确诊病例可同室安置1、针对传染病病人体温过高的护理下面叙述错误的是()E、有皮疹的病人可以用酒精擦浴2、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发疹性传染病有()E、细菌性痢疾3、下面对呼吸道隔离的描述错误的是()B、相同病种同住一房间,床与床之间距离为3米4、败血症常见的热型是()C、不规则热5、伤寒常见的热型是()A、稽留热1、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次报告时非必须报告的信息是()B、原因2、在农村,发现除非典、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外的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的时间是()D、12小时内3、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人员是()A、首诊医生4、发现传染病时按规定应首先做出()B、传染病报告5、对甲类传染病,向卫生防疫站报告的时间是()A、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1、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黏膜接触的内镜(如胃镜)用前应达到()B、高水平消毒2、耐热耐湿物品首选的灭菌方法是()B、压力蒸汽灭菌3、紫外线消毒是属于()B、物理消毒4、戊二醛是属于()A、灭菌水平的消毒剂5、为防止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需采用的方法是()B、复配和交互轮换使用药剂的方法1、()肝炎经消化道传播C、甲型和戊型2、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B、乙型肝炎3、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B、粪口途径4、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程一般超过()E、6个月5、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大约会()发展成慢性肝病C、1/41、人群对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和免疫力,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儿童感染HAV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成人多表现为显性感染2、甲肝主要通过()途径传播C、粪-口3、甲型肝炎病毒不会引起哪种临床类型的肝炎()C、慢性肝炎4、甲肝潜伏期一般为()天A、15~505、戊肝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生,但主要是()高发A、青壮年1、反映肝功能受损最常检测的血清酶学是()C、ALT2、有关丙型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D、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生率很高3、某医务工作者在给一HbeAg阳性患者采血时,不小心刺破手指,下列哪项处理最为重要()D、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4、下列哪一项不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A、消化道传播5、HBV感染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物是()A、HBsAg1、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是()D、3月~5月2、下列有关乙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医源性疾病3、下列有关乙脑发生脑疝、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不正确的是()E、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静脉给药4、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应除外()D、对称性瘫痪伴感觉丧失5、下列有关乙脑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1、肾综合征出血热最易侵犯的器官是()B、肝2、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B、黑线姬鼠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是()E、全身性、广泛性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4、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C、支原体5、流行性出血热出现低血压休克是因为()A、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1、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病犬2、被病犬咬伤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D、被咬者的性别3、下列关于狂犬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一定有恐水症状4、关于被犬咬伤后伤口的处理,下列描述错误的是()D、缝合及包扎伤口5、狂犬病最具特征性且有诊断意义的病理变化是()D、内基小体1、下列有关HIV感染后无症状期的描述错误的是()E、血中可检出p24抗原2、HIV不可以被下列方法消灭的是()B、75%的酒精3、HIV不能通过下列途径传播的是()D、握手4、HIV主要感染()B、B淋巴细胞5、下列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的是()D、无偿献血人员1、以下不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典型表现的是()B、干咳、少痰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发病时血常规变化特点为()C、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3、以下药物可用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的是()E、以上均不是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影像学检查首选()D、MRI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常见首发临床症状为()D、持续性高热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易感人群是()A、任何年龄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季节是()A、冬春季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鉴别诊断依据是()B、实验室检查4、自()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B、2013年11月1日5、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上报时限为()B、6小时1、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措施是()A、对患者应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2、关于麻疹的流行病学,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C、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3、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支气管肺炎4、典型麻疹最先出现皮疹的部位是()C、耳后、发际5、麻疹前驱期最具诊断价值的表现是()C、麻疹黏膜斑1、腮腺炎的传染源是()C、病人2、流行性腮腺炎的好发年龄为()A、3岁以上儿童3、流行性腮腺炎的隔离期为()A、腮肿完全消退后3天4、流行性腮腺炎的肿胀部位为()B、以耳垂为中心5、腮腺炎的潜伏期平均为()B、18天1、关于水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仅由呼吸道传播2、婴儿水痘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是()D、神经痛3、关于水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水痘痂皮有传染性4、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分布区是()B、胸神经前支5、患儿,男,7岁。
【传染病】第2章 第5节麻疹-赵雪
–少数在病初1-2日内在颈、胸部、腹部一 过性风疹样皮疹,数小时即消失,称为 麻疹前驱疹。
麻疹粘膜斑 Koplik’s spots
时间:发热第2-3天出现,2-3天内消失。 形态:直径约0.5-1mm针尖样小白点,周 围红晕。
部位:先出现于双侧第二磨牙对应的颊 粘膜上,起初数个,1-2天内迅速增多融 合,可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形成表浅的 糜烂,类似于鹅口疮。
– 全身症状:随皮疹达高峰,全身毒血症状加重, 体温高达40℃,患者可有嗜睡或烦躁不安,甚至 谵妄、抽搐。眼部及呼吸道症状加重,呼吸急促, 咳嗽加重,咽红舌干,结膜红肿、畏光。
– 其他:脾肿大,淋巴结轻度肿大,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 的水泡音,可出现心功能衰竭。
– 合并肺炎者胸部X线检查:多数病人可见广泛的大小一致 的粟粒样肺部浸润,但肺部体征可不明显
并发症 Complications
1. 肺炎 2. 心肌炎 3. 喉炎 4.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即为脑炎及亚急性
硬化性全脑炎(SSPE)
并发症
肺炎 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 岁以下患儿,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 上。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主 要为继发肺部感染,病原体可为细菌或 病毒,也可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表现 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咳脓痰,患儿 可出现鼻翼扇动、口唇发绀。肺部有明 显的啰音。
示预后不好。
血清学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特异性 IgM和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具有早期 诊断价值。 IgM抗体病后5~20天最高,测定血 清IgM抗体是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IgG抗体 恢复期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即为阳性。取早期 和恢复期血清各1份作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 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 亦为阳性。
《重点传染病防治》章节测试及参考答案 (2)
《重点传染病防治》章节测试及参考答案
以下是一些关于《重点传染病防治》章节的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1. 什么是重点传染病?
a) 非常严重的传染病
b) 大规模传播的传染病
c) 由法律规定需要重点防治的传染病
d) 来自外部施加的国家传染病
参考答案: c) 由法律规定需要重点防治的传染病
2. 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a) 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b) 消灭传染病的根源
c) 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d) 预防暴发性传染病的发生
参考答案: c) 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3. 下面哪个不是重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a) 空气传播
b) 飞沫传播
c) 垂直传播
d) 体液传播
参考答案: c) 垂直传播
4. 急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是:
a) 流感病毒
b) 结核杆菌
c) 诺如病毒
d) 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
参考答案: d) 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
5. 下面哪个不是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a) 接种疫苗
b)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c) 隔离病人
d) 使用合适的防护用具
参考答案: c) 隔离病人
6. 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a) 只佩戴在口鼻部位
b) 只佩戴在下巴部位
c) 佩戴在鼻子和下巴部位
d) 不要佩戴口罩
参考答案: c) 佩戴在鼻子和下巴部位
请注意,这些问题和答案是根据一般知识和常识得出的,对于具体的章节内容可能有所出入,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进行详细学习和复习。
七种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_2
口服补液盐的配方及其补液要
求
口服补液盐即ORS的配方有:① 每升水含葡萄糖20克、氯化钠 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 1.5克。②每升水含葡萄糖24克、 氯化钠4克、碳酸氢钠3.5克、柠 檬酸钾2.5克。成人轻、中型脱水 初4-6小时每小时服750ml,体重 不足25kg的儿童每小时250ml, 此后依泻吐量增减。
HIV感染到艾滋病期常见的临
床表现
临床有不规则低热在1个月以上, 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直径〉 lcm,慢性腹泻在4一5次日以上, 体重下降10%以上,常合并有口 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 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感 染、隐球菌脑膜炎或进展迅速的 肺结核、皮肤粘膜的卡波济氏 (kaposi)肉瘤等,少数中青年患 者出现痴呆症
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有出血现 象者血小板降低,ALT,AST可异常。胸部 X线片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可有胸 腔积液。
传染病分类与报告知识(2)
传染病分类与报告知识在我国,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9种。
其中,甲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高、传播能力较强、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高、传播能力较强或者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低、传播能力较弱的传染病。
传染病报告是指在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及时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报告的行为。
传染病报告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医疗机构应当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及时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报告。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和核实,并根据传染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应当及时将调查结果和控制措施报告给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并通报相关的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
4.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应当及时指导和支持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机构的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传染病的有效控制。
在传染病报告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有关机构要密切合作,共同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为了提高传染病报告的质量和效率,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传染病报告标准和指南,如《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管理办法》等。
这些标准和指南对传染病的诊断、报告、调查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传染病报告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操作指南。
在我国,传染病的分类与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我国依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传播方式、病死率等因素,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类,并制定了严格的报告制度。
甲类传染病,包括了霍乱和鼠疫两种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抗内毒素治疗和抗炎症介质治疗16.霍乱(cholera):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
属我国甲类传染病。
典型患者由于剧烈呕吐和腹泻,可引起严重脱水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胃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胃酸有杀灭弧菌作用,只有在大量饮水、进食或胃酸缺乏,并有足够的细菌进入才发病。
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持续时间短,可再感染。
(4)流行季节与地区:流行高峰多在7~9月,有分布在沿江沿海为主的地理特点。
【发病机制】霍乱弧菌侵入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机体的胃酸分泌水平、霍乱弧菌的量和致病力。
若曾进行胃大部切除术使胃酸分泌减少或大量饮水、大量进食使胃酸稀释,或者食入霍乱弧菌的量超过108~9均能引起发病。
霍乱弧菌突破胃酸屏障,进入小肠后,穿过肠黏膜上的黏液层,粘附于小肠上段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并产生霍乱肠毒素(即霍乱原,choleragen)。
霍乱肠毒素使GTP酶活性受抑制,导致腺苷环化酶(AC)持续活化,使三磷酸腺苷不断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
当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时,刺激肠黏膜隐窝细胞过度分泌水、氯化物及碳酸盐。
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钠和氯离子的吸收,使水和NaCl等在肠腔积累,因而引起严重的水样腹泻。
霍乱肠毒素还能使肠黏膜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增多,使腹泻水样便中含有大量黏液。
此外,胆汁分泌减少,因而大便可成“米泔水”样。
【病理生理】(1)水和电解质紊乱:剧烈呕吐和腹泻导致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所致。
严重者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2)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碳酸氢根;周围循环衰竭,组织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急性肾衰时,不能排泄代谢的酸性物质。
【临床表现】(1)吐泻期:以剧烈腹泻开始,继而出现呕吐。
一般不发热。
①腹泻:发病的第一个症状。
其特点为无里急后重,多数不伴腹痛,排便后自觉轻快感。
排出的粪便初为黄色稀便,后为水样便,以黄色水样便多见。
严重者排出白色混浊的“米泔水”样大便。
②呕吐:一般发生在腹泻之后,不伴恶心,多为喷射性呕吐。
(2)脱水期:①脱水:分轻、中、重三度。
轻度脱水,可见皮肤黏膜干燥,皮肤弹性略差;中度脱水,可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声音轻度嘶哑,血压下降和尿量减少;重度脱水,则出现皮肤干燥,没有弹性,声音嘶哑,并可见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志淡漠或不清的“霍乱面容”。
②循环衰竭:可出现失水性休克。
③尿毒症、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意识障碍。
④肌肉痉挛:大量钠盐丢失所致。
表现为痉挛部位的疼痛和肌肉强直状态。
⑤低血钾:肌张力减弱,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心律紊乱等。
(3)恢复期/反应期:腹泻停止,症状消失,逐渐恢复。
可出现反应性低热。
【诊断】在霍乱流行季节、流行地区,任何有腹泻和呕吐的病人,均应考虑霍乱的可能,因此均需做排除霍乱的粪便细菌学检查。
凡有典型症状者,均应先按霍乱处理。
确诊: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霍乱。
①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②在霍乱疫区、流行期间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
虽然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③疫源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五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治疗】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1)严格隔离(2)及时补液:补液原则: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①静脉输液:常用541溶液,即每升溶液中含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氯化钾1g,另加50%葡萄糖20ml,以防低血糖。
②输液的量和速度:应根据失水程度而定。
严重者开始每分钟可达40~80ml,24小时总入量按轻、中、重分别给3000ml~4000ml、4000ml~8000ml、8000ml~12000ml。
儿童患者补液量按:24小时静脉补液量轻者为100~150ml/kg,中型150ml~200ml/kg,重度200~250 ml/kg。
对轻、中型脱水的患者可予口服补液,重型、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则先行静脉补液,待病情好转或呕吐缓解后再改为口服补液。
轻、中型脱水病人ORS用量,最初4~6小时成人服750ml/小时,体重不足20kg的儿童250ml/小时,以后依泻吐量增减,一般按排出1份大便给予1.5份液体计算。
③口服补液:一般用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加水1000ml。
适用于轻型患者。
(3)抗菌治疗:多西环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4)对症治疗:纠正酸中毒、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纠正低血钾、抗肠毒素治疗。
17.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
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流行于夏秋季。
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甚至发生中毒性脑病。
【临床表现】急性菌痢:(1)普通型(典型):急起畏寒高热,伴头痛、发热、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先为稀水样大便,后为脓血便,每日10~20次或以上。
里急后重明显。
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2)轻型(非典型):无明显发热。
急性腹泻,每日大便10次以内。
稀便有黏液无脓血。
(3)中毒性菌痢: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突然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
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局部症状轻甚至缺如。
①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皮肤出现花斑。
心率加快,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心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
②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早期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面色苍白,血压升高,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③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病死率很高。
【治疗】(1)急性菌痢:①一般治疗:必须卧床休息,忌疲劳。
应继续进食,以流质为主,或半流质少渣饮食。
②对症治疗:均应口服补液。
③抗菌治疗:成人首选氟喹诺酮类。
学龄前儿童忌用。
(2)中毒性菌痢:①抗菌治疗:氟喹诺酮类。
②抗休克治疗:扩充血容量,早期尽快输液,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碳酸氢钠;解除血管痉挛,用山莨菪碱(6542);防止脑病,发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用冬眠合剂。
1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临床表现】(1)普通型①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②败血症期: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40℃左右,伴明显毒血症症状,如头痛、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
患者可以皮肤、眼结膜、软腭黏膜的瘀点、瘀斑,开始为鲜红色,以后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迅速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
③脑膜炎期:主要是神经系统症状。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状,烦躁不安,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膜炎刺激征,重者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
④恢复期:体温下降,症状好转。
(2)暴发型:①休克型:起病急骤,高热、寒战,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皮肤、黏膜的广泛瘀点、瘀斑,可迅速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
随后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症状,易发生DIC。
②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害,除高热、头痛、呕吐外,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可反复惊厥,锥体束征阳性,脑水肿。
重者有脑疝。
③混合型:病情极重。
【诊断】(1)冬春季,本病发生或流行地区。
(2)儿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3)实验室检查:①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明显升高。
②脑脊液检查:确诊的重要方法。
可见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达1000×106/L 以上,以中性粒增高为主,蛋白质含量增加,糖及氯化物明显降低。
③细菌学检查:确诊的重要手段。
在皮肤瘀点处刺破挤出组织液做涂片或染色;取血液、皮肤瘀点刺出液或脑脊液做细菌培养。
④血清免疫学检测: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鉴别诊断】P194【治疗】暴发型(1)休克型:①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青霉素G②迅速纠正休克:在纠正血容量及酸中毒的基础上,如休克仍无好转,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用山莨菪碱。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短期应用,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解痉,强心,抑制血小板凝集。
可用氢化可的松。
④治疗DIC:肝素⑤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心率加快时用强心剂。
(2)脑膜脑炎型:①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青霉素G②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及时脱水治疗,防止脑疝及呼吸衰竭,可用20%甘露醇。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解痉,强心,抑制血小板凝集,减轻脑水肿,降颅压。
可用地塞米松。
④呼吸衰竭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⑤高热及惊厥:降温,镇定剂。
19.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临床表现有急起高热,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
【临床表现】(1)早期(钩体败血症期):①发热:急起发热,伴畏寒或寒战,多为稽留热,热程约7天。
②疼痛:头痛明显,一般为前额部。
全身肌肉酸痛。
③乏力:乏力显著,尤其是腿软明显,甚至不能站立行走。
④结膜充血:第一天即可出现,迅速加重。
⑤腓肠肌痛:第一病日即可出现,有轻度压痛,重者疼痛剧烈,不能行走,拒按。
⑥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其次为腋窝淋巴结,质软,有压痛。
⑦其他:咽痛、充血、扁桃体肿大等。
总结:“发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疼淋结大”本期持续3~5天,绝大部分病例此时钩体自血液及脑脊液中消失。
(2)黄疸出血型:①肝损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ALT升高,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触痛,脾轻度肿大。
②出血:常见鼻出血,皮肤黏膜瘀斑,咳血,尿血,阴道流血,严重者消化道大出血引起休克或死亡。
③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管型,重者肾衰。
【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临行季节、地区,易感者在近期(20天内)有接触疫水或接触病畜史。
(2)临床表现:①四个基本症状:畏寒发热、头痛腰痛、腓肠肌痛、乏力表现;②四个基本体征:结膜充血、淋巴结肿、腓肠肌压痛、出血倾向。
(3)实验室检查:①一般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轻度增高或正常;轻度蛋白尿,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