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课(水环境影响评价)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 课程

环境影响评价 课程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环境影响评价(EIA)是指一个项目在实施之前,通过系统性分析、评估、预测和管理措施,确定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为政府和其他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评估信息,以保障项目环境的可持续性。

而在大学课程中,环境影响评价被作为了重要的必修课程,因为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就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步骤进行一一阐述。

第一步:选择课程在学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之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

可以通过查阅学校的教学目录和课程介绍,或参考其他同学的推荐,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第二步:学习课程基础知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法律法规、评价标准和方法等。

学生需要充分理解这些知识,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以便在实践中能够正确应用。

第三步:分析实际案例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了解环境影响评价中产生的问题和挑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参加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在课程中,学生需要参加一些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掌握现场调查和评价技术,开展小型评价案例,提高实践能力。

这些实践活动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应用。

第五步:提交课程论文学生需要在课程结束时,提交一篇课程论文,该论文要求具备一定的学术规范,包括论文的结构、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引用文献的准确性等。

这篇论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展现学生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能力。

以上就是学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一些步骤和要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为未来的环境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履行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选修课适应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先修课程:《环境监测》后续课程:《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总学时:64〔其中实践教学 10 学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程依据环境科学的根本理论,通过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和进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行为间的价值关系,对人类社会关系行为的推断,调整和选择供给科学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初步把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开展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打下根底。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概念;环境特征其次节环境影响及其评价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进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1、了解环境、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进展;3、把握环境系统的特点;4、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进展及其功能。

本章难点:1、区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概念;2、学习报告表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书写方法;3、明确环境系统特点的辨证性;4、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及其制度的进展。

其次章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的概念;中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中国环境标准现状;环境保护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其次节环境目标环境目标;环境容量本章重点:1、理解环境标准概念及意义;2、了解我国环境标准的现状;3、把握环境目标、环境容量的概念;4、理解环境标准体系和标准的应用。

1、理解各项环境保护标准之间的联系与区分;2、环境标准的更和应用;3、理解环境容量大小的取决因素。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其次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治理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分类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的监视治理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实定;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本章重点:1、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治理程序;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3、把握环境影响评价遵循的原则;4、把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的监视治理途径;5、生疏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包含的内容。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础知识6·1·1地表水(了解):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如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海洋、地表水、地下水6·1·3水污染当量:水污染物当量数等于该污染物的年排放量除以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

(可以理解为污染的贡献值,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程度的大小)#当量值指污染物危害越大,当量值越小。

而当量数=排放量/当量值6·1·4安全余量-----考虑到污染负荷和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保障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安全而预留的负荷量。

双顶格:污染物达标排放限值,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双不顶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地表水环境安全余量6·1·5污水排放: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二、基本程序(重点)6·2·1基本任务确定评价等级(由名录确定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与监测计划---明确结论6·2·2基本要求分类+分级三、评价等级的确定1、影响因素识别●建设阶段、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选择)等不同阶段●环境影响类别:污染、水文要素,直排、间排2、评价因子的筛选水污染影响型评价因子●行业排放标准有涉及到的水污染物●车间排放口第一类污染物●水温●面源主要污染物●项目有排放且水质超标的因子水文要素影响型评价因子●水面面积●水量、径流过程●水位、水深●流速、水温●冲淤变化水环境评价等级的确定考虑因素:●影响类型●排放方式●排放量●水环境现状●水环境保护目标3、评价等级的确定水污染影响型:排放方式、废水排放量(要求掌握)上图中的W是当量数,当量值的确定以COD作为参考水文影响型:水温、径流、受影响地表径流四、评价范围的确定一级、二级、三级A●若受纳水体为河流:(掌握河流,其余了解即可)覆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与削减断面等关心断面●湖泊、水库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5、3、1km(一、二、三级)的扇形区域●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按照GB/T19485导则执行涉及水环境保护目标评价范围应该至少扩大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内受到影响的水域三级B应满足依托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可行性分析要求涉及地表水有风险的,覆盖环境风险影响范围所及的5、评价时期确定:河流:一级: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至少丰水期和枯水期二级:丰水期和枯水期,至少枯水期三级:至少枯水期(枯水期是水环境各项指标最弱的时候,在枯水期进行评价)6、水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国家水环境保护目标名录(国家已经确定,不是自己判断确定的)确定主要水环境保护目标:在地图上标注各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地理位置,四至范围,并列表相关的信息(坐标、保护对象、要求、相对距离、坐标、高差等)7、评价标准的确定内容不要求记忆五、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调查范围:覆盖评价范围、无回水,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不小于500m、有回水,上游和下游调查长度相等2、调查因子:应不少于评价因子3、调查时期与评价时期一致4、调查内容项目污染源、区域水污染源、水文特征、水环境保护目标5、调查方法资料收集、现场检测、卫星遥感6、调查要求*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确定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及进入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量*区域水污染源调查●已建项目、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已批复)等污染源●一级评价以收集已有排污数据为主,辅助现场检测●二级评价主要收集已有排污数据,必要时进行补充检测●三级A主要收集污染源数据,无需现场检测●三级B分析仅仅依托设备的可实施性*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优先采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发布的水环境状况信息●一、二级评价,应调查近三年的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数据补充检测河流水质断面监测断面布设(原则)●应布设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在拟建排放口上应当布置对照断面(应在500m以内),根据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设定控制断面●控制断面可直接采用国家和地方的水质控制断面,也可以布设在调查范围内重点环保目标(如取水口)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发生改变处(如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标准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定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方法,是环境保护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基本原理、评价方法和技术,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培养目标本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

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

《环境影响评价》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立体整合,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增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并强调对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具备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的专业能力。

1、专业能力(1)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环境标准的意义及其关系,能根据相关政策、标准,确定评价参数指标及控制程度。

(2)具备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知识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格式和要求。

(3)初步具备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的相关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污染源的来源、性质及分类,污染源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掌握工程分析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4)初步具备主要环境要素影响评价的相关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大气、水、生态等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级方法、评价范围的确定;现状调查和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掌握常见推荐预测模式的计算。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学习指导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等基本概念,了解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及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状况。

学习重点1.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2.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及重要性3.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4.环境标准体系5.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学习难点1.环境标准体系2.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第一节环境一、环境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或者说,相对于某一主体的周围客体因空间分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系统,就是相对于该主体的环境。

对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科学定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是指: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是指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自然存在体;社会因素是指人类活动的创造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选用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定义。

二、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1)环境的整体性整体性是环境的最基本特性。

在环境影响评价时不能以单因素的影响作为评价的依据。

(2)环境的区域性环境的区域性决定在研究和解决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环境问题时必须掌握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

2.变动性和稳定性(1)环境的变动性(2)环境的稳定性环境的变动性与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

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人类社会必须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环境自身的变化规律相适应、相协调,即保持在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基本概念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三、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四、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五、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及结论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水污染、水污染物⏹凡对环境质量可以造成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统称污染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

⏹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污染源的分类持久性污染物:在地表水中不能或很难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产生分解、沉淀或挥发。

非持久性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逐步减少的污染物。

第二部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一、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1 按照区域水质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明确环境质量目标;2 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界定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源强;3 选择水质模型,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4 优化污染源控制方案,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5 综合分析得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结论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课本123页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重点完成6个方面的工作:明确工程项目性质划分评价工作等级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建设项目工程(水污染源)分析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组织公众参与、进行风险分析明确工程项目性质:1、拟建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与区域规划;2、划分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属性,是环境污染型或生态破坏型;3、界定新、改、扩建项目,明确是否有“以新带老”的问题四、评价范围确定包括两方面:1、调查范围2、预测范围1、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1)工程水污染物外排后可能达标的河段(2)评价等级要求(3)下游有敏感目标时,评价河段要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2、预测范围的确定:分两种情况(1)当下游存在水环境敏感目标时,预测范围必需把该目标包括在内。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三节-河流水质模型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三节-河流水质模型的应用

[单选题]1.采用两点法估算河道的一阶耗氧系数。

上游断面COD实测浓度30mg/L。

COD浓度每5km下降10%,上、下游断面距离8.33km,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1d,则耗氧数估值为()。

[2018年真题]A.0.10/dB.0.16/dC.0.17/dD.0.18/d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规定,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中,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中的两点法计算公式为:K1=(86400u/Δx)1n(c A/c B),式中u的单位为m/s,Δx的单位为s。

若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1d,则K1=1n(c A/c B)。

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计算出在下游断面COD实测浓度为30-(8.33/5)×30×10%=25(mg/L),则K1=1-1n(c A/c B)-1n(30/25)=0.18/d。

[单选题]2.某项目区基岩为碳酸岩,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一级,下列地下水流模拟预测方法选择中,正确的是()。

[2016年真题]A.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数值法B.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优先采用解析法C.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数值法D.概化为地表河流系统,优先采用解析法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AB两项,该项目区的岩溶暗河系统十分发育,故不宜将其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

C项,数值法可以解决许多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下水资源评价问题,但不适用于管道流(如岩溶暗河系统)的模拟评价。

[单选题]3.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岸边排放与中间排放的混合过程段长度之比为()。

[2013年真题]A.0.25B.0.5C.2.0D.4.0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B为河流宽度,a为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岸边排放a1=0,中间排放a2=0.5B,岸边排放与中间排放的混合过程段长度之比为:[单选题]4.采用两点法估算河道的一阶耗氧系数。

第6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6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距离
当完全混合距离x无实测数据时,可参考下表 确定。从表中查取所需完全混合所需时间,与河 水实际流速的乘积为完全混合距离。
BOD-DO耦合模型
Streeter-Phelps模型 简称S-P模型,描述一维河流中BOD和DO消
长变化规律的模型。
建立S-P模型有以下基本假设:
▪ 河流中的BOD衰减和DO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 反应速率是恒定的; ▪ 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衰减引起的,而溶解氧的
污水进入河流之后,可将其推流迁移划分为 三个阶段:垂向混合阶段(Z方向上)、横向混合 阶段(Y方向上)、纵向混合阶段(X方向上)。
推流迁移 污染物与河水的混合过程
分散稀释 指污染物在水流中通过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 弥散作用分散开来,得到稀释。
转化和运移 指污染物在悬浮颗粒上的吸附或解吸、污染物 颗粒的凝并、沉淀和再悬浮。
水质数学模型
▪ 河流水质模型是描述水体中污染物随时间和空间
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方程。
▪ 在运用水质模型时,常假设河段内无支流,在预
测时期内水力条件是稳态的,且只在起点有污染 物排入。
▪ 水质模型种类很多。
按时间分类
▪ 稳态模型:描述水体中组分浓度不随时间变化的
水质模型;
▪ 动态模型:描述水体中组分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水
v=34km/d,水温T=15℃,K1=0.94d-1, K2=1.82d-1。河段始端排放废水Q1=6×104m3/d, BOD5为450mg/L,溶解氧为1.0mg/L,上游河水 BOD5为20mg/L,溶解氧为7.21mg/L。求该河段 x=10km处河水的BOD5和氧亏值。
解:河段始端混合河水的BOD5和DO为
一维稳态模型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其他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通过评估工业项目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和 土壤质量的影响,确保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评估建设项目对周边生态系统和社区的影 响,制定保护措施和规划。
如能源开发、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项目,评 估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PPT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课件PPT 简介 - 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 - 为什么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流程 -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素 -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和工具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 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 其他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 现有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 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 -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3 参与与沟通
识别利益相关者并与其合作,建立公众参与和沟通渠道。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和工具
环境检测与分析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收 集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如 水质、大气污染、生态系 统状况等。
模型与预测
运用数学模型和预测方法, 模拟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 影响,如噪音、气候变化 等。
风险评估
通过识别潜在风险和不确 定性,评估项目对环境和 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评估项目潜在的环境影响有助于制定措施保护环境质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决策依据
评价环境影响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基本数据,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公众参与
评价过程有助于公众参与,并使他们了解项目可能对他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流程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表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表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流程,能够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工具进行简单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践。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2.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和主要环节。

4.能够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

5.能够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流程。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环境影响识别、环境影响预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

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和主要环节,如前期准备、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报告编制等。

4.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应用。

4.实验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实验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包括:自然因素的总体: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社会环境2、环境影响的概念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的分类影响:直接、间接、累积影响效果:有利、不利影响程度:可恢复、不可恢复影响方式:污染影响和非污染影响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①按照评价对象分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②按照评价时间分类: 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③按环境要素分类大气环境评价水环境评价声学环境评价1土壤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学环境评价…………………………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对象规划、开发建设项目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符合清洁生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问题控制要求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三、管理程序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分类管理(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环评文件的介入时序及审批要求介入时序: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但是,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垂线上取样水深的确定
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 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 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3m.。
——水样的对待 二、三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 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 一个水样。其它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 样。 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 样。
感潮河段、河口水文调查
应根据评价等级与河流的规模决定,除与河流调 查内容相同外,还应重点调查与潮水(感潮)有关的 数据资料,包括: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
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横断面、
水面坡度以及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如采用数学模 式预测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及河流规模 决定。
——取样断面
布设在评价河段上的断面应包括对照断面、消减 断面和控制断面。 对照断面:应设在评价河段上游的一端(排污口上游 100~500m处)、基本不受建设项目排水影响的位置, 以掌握评价河段的背景水质情况; 消减断面:应设在排污口下游污染物浓度变化比较显 著的完全混合段,以了解河流中污染物的稀释、净化 和衰减情况; 控制断面:应设在评价河段的末端或评价河段内有控 制意义的位置,诸如支流汇入、建设项目以外的其他 废水排放口、工农业用水取水点、地球化学异常的水 土流失区、水工构筑物和水文站所在位置等。
小型湖泊、水库
①当平均水深小于是10m时,水面下0.5m,并距底不 小于0.5m处设一取样点; ②当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水面下0.5m处和水深 10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各设一取样点。
(3)水样的对待 小型湖泊、水库
如水深小于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 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在上 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

环境影响评价第6章-地面水

环境影响评价第6章-地面水
答:混合过程段(污染带)长度为2463m。距 完全混合断面10km的下游某断面处,污水中 的BOD5浓度是6.28mg/L。
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面水环境要求较高时(如珍贵 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应简要分 析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时一般可采用 类比调查法或专业判断法。
第三节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五、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
1、预测范围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 程段和上游河段。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 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 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 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混合过程段是指排放口下 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上游河段是排放口 上游的河段。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适用于全国江河、 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 表水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朴充 项目和特定项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 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集中式生活 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地表水水 质特点和环境管理的需要进行选择,集中式生 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选择确定的特 定项目作为基本项目的补充指标。
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 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
某建设项目B每年直接排Hg 5kg ,废水排放量 650000 m3/d ;
某建设项目B每年直接排Hg 5kg ,废水排放量 100 m3/d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主导风向是指2~3个连 续风向角风频之和 ≥30%,其下风向即为 污染几率最大的方位
g n 16 f n
fn c
n 1
gn—n方位的风频; c—统计资料中静风总次数;
fn—统计资料中吹n方位风的次数; n为方位,共16个方位。
风向玫瑰图:用16方位风频联结而成的图
污染系数
污染系数
风向频率 该风向平均风速
精度不高,不宜用 于微观环境状况的 调查,受资料判读 和分析技术的制约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2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2.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 1.大气污染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高度,可分为高架源、地面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可分为点源、线源、面源和体源
按污染源的排放时间,可分为连续源、瞬时源、间隙源
按污染源的排放形式,可分为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
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改扩建后削减量,按上述三个量 计算最终排放量 ④ 对于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⑤ 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 ⑥ 对于颗粒物污染源,还应调查其密度及粒径分布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在上述内容中可适当从简;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 查③、⑤、⑥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2.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ESE WSW
ESE WSW
ESE WSWESE WSWFra bibliotekESE
SW
SE
SSW
SSE
S
静风频率:22.5%
SW
SE
SSW
SSE
S
静风频率:26.3%
SW
SE
SSW
SSE
S
静风频率:17.0%
SW
SE
SSW
SS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中型湖泊、水库
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4)特殊情况的要求
对设有闸坝受人工控制的河流,其流动状况,在 排洪时期为河流流动;用水时期,如用水量大则类似 河流,用水量小时则类似狭长形水库。这种河流的取 样断面、取样位置、取样点的布设等可参考河流、水 库部分的有关规定酌情处理。
我国的一些河网地区,河水流向、流量经常变化, 水流状态复杂,特别是受潮汐影响的河网,情况更为 复杂。遇到这类河网,应按照各河段的长度比例布设 水质采样、水文测量断面。水质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 设等可参照河流、河口的有关规定。调查时应注意水 质、流向、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1)应尽量收集现有资料,当现有资料不足 时,应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调查。 (2)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 期进行,必要时,其它时期(丰水期、平水期 或冰封期等)可进行补充调查。
(3)水文测量的内容与拟采用的环境影响预测方 法密切相关。在采用数学模式时应根据所选取用的 预测模式及应输入的参数的需要决定其内容。在采 用物理模型时,水文测量主要应取得足够的制作模 形及模型试验所需的水文要素。 (4)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 在一个时期内进行。它与水质调查的次数不要求完 全相同,在能准确求得所需水文要素及环境水力学 参数(主要指水体混合输移参数及水质模式参数) 的前提下,尽量精简水文测量的次数和天数。
①当平均水深小于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 但此点距底不应小于0.5m。 ②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首先要根据现有资料查明 此湖泊(水库)有无温度分层现象,如无资料可供调查, 则先测水温。在取样位置水面下0.5m处测水温,以下 每隔2m水深测一个水温值,如发现两点间温度变化较 大时,应在这两点间酌量加测几点的水温,目的是找 到斜温层。找到斜温层后,在水面下0.5m及斜温层以 下,距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
1、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和时间
(1)调查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 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区域。
两点说明:
❖在确定某具体建设开发项目的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 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 围,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后决定。
❖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 调查范围应考虑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以满足预测 敏感区所受影响的需要。
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每个取样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下列 数字: 大、中型湖泊、水库
①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m3/d时: 一级评价每1-2.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二级评价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三级评价每2-4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②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3/d时: 一级评价每3-6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二、三级评价每4-7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控制断面:应设在评价河段的末端或评价河段内有控
制意义的位置,诸如支流汇入、建设项目以外的其他 废水排放口、工农业用水取水点、地球化学异常的水 土流失区、水工构筑物和水文站所在位置等。
——取样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
当河流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原 则布设: 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大、中河:河宽小于50m者,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三 分之一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有较明显 水流处),共设两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m者,在取样 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 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特大河(例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松花 江、海河等):由于河流过宽,取样断面上的取样垂线数 应适当增加,而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 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
一级
二级
三级
河流
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 年的丰水期、平水期、 枯水期;若评价时间 不够,至少应调查平 水期和枯水期
河口
一般情况为一个潮汐 年的丰水期、平水期、 枯水期;若评价时间 不够,至少应调查平 水期和枯水期
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 年的丰水期、平水期、
湖(库) 枯水期;若评价时间 不够,至少应调查平 水期和枯水期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类型数=2, 且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数≥10。
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拟预测的水 质因子数<10;或者污染物类型数=1, 但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数≥7。
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且拟预测的水 质因子数<7。
(3)受纳(纳污)水域的规模
河流以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流量划分:
大河
≥150m3/s
a、非点源概况; b、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 c、污染负荷量;特征污染物因子及 相应的排放情况。
3、水质调查与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
➢(1)水质调查的原则 应尽量使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2)水质参数的选择
需要调查的水质因子有三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因 子,另一类是反映排水水质特征的特殊水质因子,在 某些情况下,还需调查一些其它方面的因子。
小型湖泊、水库
①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水于50000m3/d时: 一级评价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二、三级评价每1-2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②当建设项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3/d时: 各级评价均为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2)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确定
大、中型湖泊、水库
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水 期
❖当被调查的范围内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 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需调查丰水期, 若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
❖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用水 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 况。
2、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
水文调查的原则:
小型湖泊、水库
①当平均水深小于是10m时,水面下0.5m,并距底不 小于0.5m处设一取样点; ②当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水面下0.5m处和水深 10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各设一取样点。
(3)水样的对待
小型湖泊、水库
如水深小于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 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在上 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
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
(1)污水排放量 (2)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3)受纳(纳污)水体(域)的规模 (4)水环境质量要求
评价分为三级,一级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 略。内陆水体分级判据见表6.3,海湾分级判据见表 6.2。
2、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
——取样断面
布设在评价河段上的断面应包括对照断面、消减 断面和控制断面。
对照断面:应设在评价河段上游的一端(排污口上游
100~500m处)、基本不受建设项目排水影响的位置, 以掌握评价河段的背景水质情况;
消减断面:应设在排污口下游污染物浓度变化比较显
著的完全混合段,以了解河流中污染物的稀释、净化 和衰减情况;
水文调查的内容
(1)水域功能和水环境敏感目标调查 调查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功能区划的划定
及审批;没有划定功能区的,调查水域的实际 功能;水环境敏感目标的分布、类型、保护级 别和保护要求。 (2)水文调查
一般情况下,以收集资料为主。
河流
应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主要有:丰 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 横断面、纵断面(坡度)水位、水深、河宽、流量、 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期限 有无分流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北方 河流还应了解浮冰、封冰、解冻等现象,如采用数学 模式预测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及河流规 模决定。河网地区应调查各河段流向、流速、流量关 系,了解流向、流速、流量的变化特点。一般要提供 水系图。
(2)调查时间
❖根据当地水文资料初步确定河流、湖泊、水库的丰 水期、平水期,同时确定最能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季节 或月份。遇气候异常年份,要根据流量实际变化情况 确定。对水库调节的河流,要注意水库放水或不妨水 时候量的变化。
❖评价等级不同,对调查时间的要求也不同。各类水 域调查时间的要求见下表:
水域
(1)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
通常按大小划分为五个档次
污水排放量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 以及其他含污染物极少的洁净下水的排 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 量。
(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种 情况,主要是按污水中的特征污染物类型 数(按污染物性质分类统计:包括持久性 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以pH表征的酸 和碱、以温度表征的热污染共四类)和拟 预测的水质影响因子个数界定:
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 样。
(2)河口采样断面与取样点设置
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及感潮段内时,其上 游需设置水质取样断面及点位。
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同河流水质采样 断面及点位布设原则。
(3)湖泊、水库取样垂线与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1)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方法和数目 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
决定。
湖泊、水库
应根评价等级与湖泊和水库的规模决定,主要有: 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 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 贮量,湖泊 水库的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 (湖流的流向和流速,环流的流向 流速成及稳定时 间)等。如采用数学模式预测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 据评价的等级及湖泊 水库的规模决定。
点源调查的深度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 设项目的关系而定。
注意与受纳水域相应时期的水文、水质 特征调查。

——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a、点源的概况; b、污水源强数据; c、企业用排水状况; d、企业废污水处理设施状况。
——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
非点污染源调查基本上采用间接收集 资历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