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来华日本顾问 1898-1931

合集下载

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

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

张寒晖
1902~1946.3.11 河北定县人 “人民艺术家”
中国由此失去的资源:
铁 黄金 铁路 石油 电力 出口 黑龙江 贸易
79% 55% 41% 935 23% 37%
总计财 产损失
48亿银元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
“勿忘国耻”警钟
在辽宁沈阳市,每年9月18日都要响起长长的警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国耻”。 你知道,这是为了哪一年的什么事件,而发出的警示吗?
伪满洲国道台衙门
伪满洲国国务院
日本在我国东北的野蛮殖民统治
日本制造的“平顶山惨案” 平 顶 山 殉 难 同 胞 纪 念 碑
日军在辽宁抚顺平顶山残害中国人民 “ 平 顶 山 惨 案 ” 纪 念 馆
日本在东北建立进行细菌战争的七三一部 队,用活的中国人,包括十一二岁的儿童进行 细菌试验。被残害的达3000多人。 七三一部队:全称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 队”,邮政号码为满洲第七三一部队。
十九路军英勇抗敌
蔡廷锴亲临前线指挥部队抗敌 第19路军奋起抗战 蔡廷锴
1892.4.15~1968.4.25 字贤初 广东罗定县人 第19路军军长
长城抗战
1933年元旦,日军进犯山海关,中国守军何柱国旅奋起抵抗,揭开长城抗战序幕。1933年2 月日军进犯热河(今并入河北、辽宁及内蒙古)。3月初,侵占热河,并继续向长城一线进犯。3 月9日进犯长城军事要地喜峰口、冷口、古北口。其中喜峰口守军,原西北军29军将士组织五百 人大刀队,夜袭敌营,夺回喜峰口。此役毙敌千人,五百壮士仅二十余生还。蒋介石对此不予援 助。日军受挫后,一面进扰察哈尔东,攻占多伦、沽源、宝昌、张北诸县;一面派兵改由山海关 突进滦东。4月初攻陷石门寨、海阳、秦皇岛等地,使长城线守军腹背受敌。5月下旬,中国军队 相继放弃长城各口,日军突破滦河,侵入滦西,攻陷冀东22县,直接威胁平津。长城抗战失败。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10月26日上午 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他第二次就任日本 首相之后第一次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也是 自小泉纯一 八、随着“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中 国在引领、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自 身也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国 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未来 的历史趋势是,中国的整个国际地位将会 得到进一步跃升,中国在中日关系矛盾体 中处于主要方面的地位将会得到大大强化, 中日关系在又将如何发展?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八个阶段
一、1871年—1888年,是近 代中日建交的试探时期,是 中国看不起日本,日本却在 积聚力量准备侵略中国的时 期。1888年中国北洋海军成 军,引起了日本的高度警觉, 此后加快了日本准备侵略中 国的步伐;
二、1889年—1930年,是日本策划大举进攻中 国并最终形成大陆政策的时期,甲午战争发生, 《马关条约》签订,台澎被割让。日本加入八 国联军,是八国联军中军队人数最多的国家。 占领山东,提出21条。1927年召开东方会议, 形成《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将中国东北 (所谓满蒙)与中国关内(所谓中国本土)相 分离的政策,决定经营满蒙,为下一步大举侵 略中国做准备。1928年发生济南惨案和皇姑屯 事件。这个时期是日本开始转变为帝国主义的 时期,是中日关系历史上日本第一次大举侵略 中国的时期;
七、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 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 网渔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 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方面无视大 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鱼岛为日本的“固 有领土”。2013年1月10日上午,中国10余 架战斗机飞近日本的所谓“防空识别圈”。 日本航空自卫队紧急出动了多架F-15战斗 机实施空中拦截,但双方没有发生空中摩 擦。这是钓鱼岛争端发生以来双方最接近 战争的一次。

中国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名单及学生简历

中国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名单及学生简历

良弼 直隶顺天
《清史稿》良弼传略:
字赉臣,红带子,隶镶黄旗,大学士伊里布孙。少孤,事母孝。劬学,留学日本陆军学校,毕业归,入练兵处。历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补司长。时新设禁卫军,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迁军谘府军谘使。平日以知兵名,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尤留意人才,自将帅以至军士,莫不延纳。思有所建树,颇为时忌。主
许崇智 广东广州(哦,他是第三期呀,其祖父为晚清河漕总督,因此被包送日本留学)
丁鸿飞 江苏江宁
罗泽玮 四川绥定
曲同丰 山东登州(段祺瑞赫赫有名的“四大金刚”之一,其他三人是靳云鹤、徐树诤、傅良佐)
胡景伊 四川重庆(1878-1950字文澜,巴县人。1901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四川陆军武备学堂监学兼教习。辛亥革命后投靠袁世凯,1912年7月任护理四川都督,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兴师讨袁,他调军队镇压并在各地屠杀革命党人及讨袁军骨干300余人。1915年4月为袁世凯所迫交出军政大权。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受孔祥熙委托调查西康宁属矿产资源。解放后,被特邀为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
许葆英 浙江海宁
单启鹏 安徽滁洲
毕业后在长沙武备学堂任教习
刘邦骥 湖北汉阳
文华 湖北荆州
万廷献 湖北武昌
1873-1943
1896年考入湖北武昌学堂。毕业后,被选送日本官费留。曾参加孙中山的“兴中会”,又与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
1902年回国,在湖北督练新军。1907年奉调进京,先后任陆军部练兵处炮兵监督、军制司司长、军学编译局坐办等职。编有《炮兵操典》等书。后在南京出任陆军第四中学总办。
华振基 浙江湖州
1911年民国创建后。曾任江南制造局协理

资料2:近代新会名人事迹

资料2:近代新会名人事迹

近代新会名人事迹张云田:新会县双水区人,中国同盟会员、华侨、镇南关起义烈士。

张云田少年受其父教育,精通文翰,其时深受外国嘲笑中华民族为“东亚病夫” 之辱,因而弃文就武,中武秀才。

中年时结交三合会兄弟,立志革清兴华,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后从香港转赴安南(今越南) 。

1906年按孙中山授意,以教学为掩护,在安南海防开设“云田书塾” 作为革命党人通讯联络机关,联络海外志同道合的爱国华侨子弟,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进行革命活动。

1907年农历10月25日从越南参加孙中山发动的镇南关起义,当时参加起义的有爱国华侨500余人。

张云田率领“云田书塾” 的爱国华侨子弟林焕延等二十余人组织“敢死队” ,26日,从越南边境进入中国弄怀,弄尧等地入“镇南关”( 今广西友谊关) ,首先攻占了镇西炮台,在战斗中张云田不幸牺牲。

宋庆龄副主席为遗像题词“1907年10月26日中国同盟会员于广西镇南关起义殉难张云田烈士遗像” 。

伍廷芳(1842-1922) :近代外交官。

字文爵,号秩庸。

广东新会人。

1874年(同治十三年) 留学英国。

1882年起入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府十余年,多次参与清政府的外交谈判。

历任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等国公使。

辛亥革命时由起义各省推为外交总代表,又以革命军代表参加南北议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任司法总长。

1916年由黎元洪委任为外交总长。

次年代国务总理。

因反对段祺瑞解散国会,参加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任外交部长。

1922年受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长,6月在陈炯明叛变时病死。

陈少白(1869-1934) :幼名闻韶,又名夔石,号少白,新会县外海乡南华里人(今属江门市外海镇) 。

1888年进入广州格致书院。

擅长文学,能歌赋、会书画,有才子之称。

1889年底,赴香港,结识孙中山,拜盟为兄弟。

1892年,陈少白、孙中山、龙列、杨鹤龄四人常在一起谈论反清之事,被清朝当局称为“四大寇” 。

1895年,参加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纲领” 。

李德来华的身份及任务新探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德来华的身份及任务新探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 、李德到中国时的身份
李德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国纪事 》中曾说 :“1932年春 ,我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接着 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派往中国 。粗略地说 ,我的任务是 ,在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和反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双重斗争中 ,担任军事顾问 。”①可见 ,李德自称他是由共产国际派到中国 担任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顾问的 。然而 ,李德在回忆中又说 ,他直至 1932年秋才到上海 ,同共产国际 驻中国的代表 、远东局书记阿瑟 ·尤尔特 (也翻译作埃韦特 )接上关系 。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 ”问 题 ,引起了研究者对李德身份的疑问 :李德既然自称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任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顾 问 ,为什么没有马上到上海向共产国际远东局报到 ?
14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王新生 / 李德来华的身份及任务新探
部第四局派往驻上海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的 ,并开始接受远东局的领导 。而且 ,李德一到远东 局 ,埃韦特就报告了共产国际 。显而易见 ,李德到远东局工作的事情 ,共产国际是清楚的 。
14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9年第 1期
服力 。笔者认为 ,李德是一个与中国现代历史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人物 ,弄清他的身份 ,有助于我 们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笔者试根据俄罗斯近年来新公布的档案 材料 ,对李德到华后的身份和任务进行探讨 ,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

同盟会中究竟有多少日本人?

同盟会中究竟有多少日本人?

同盟会中究竟有多少日本人?>自同盟会1905年7月30日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地黑龙会本部成立之日起,同盟会的成员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日本人,至于同盟会的成员中究竟有多少日本人,好像中国史学界从来没有人就这个问题发表过专门文章,至今依然是个迷。

截止现在,我发现至少有7位日本人是同盟会成员,他们分别是:内田良平、宫崎寅藏、平山周、北一辉、萱野长知、末永节、和田三郎。

我在阅读有关书籍的过程中逐渐察觉,同盟会中的上述7位日本成员大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的政治面貌大致如下:(1)内田良平(1874—1937年):该人在二十世纪初,是日本右翼组织的头面人物之一,深得其叔父——日本玄洋社首任社长平冈浩太郎和日本浪人头号人物头山满的信任与支持。

内田良平分别于1901年1月创建日本黑龙会并出任魁首和1931年6月组建全国性的法西斯政党——日本生产党并出任总裁。

对于日本黑龙会,1932年,《大公报》连载王云生先生撰写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说:“黑龙会为日本秘密组织之一,支配日本政治之能力极大。

其标榜之主义曰:‘吾人奉天皇主义,基建国养正之遗训,弘兼六合掩八紘之皇猷,期以发扬国体之精华。

’其志则在吞并朝鲜、中国及西伯利亚。

会员出入于中、韩、西伯利亚各地,作种种秘密调查研究。

甲午战前,朝鲜东学党造反,黑龙会组织天佑侠团,深入内地,煽动东学党,促成中日之战。

迨后三国干涉,日本蒙战胜之屈辱,该会会员即矢志对俄,深究俄情。

日俄战前,首倡征俄之论,并供给实际资料,助成日本对俄之决心。

日俄战后,则锐意于朝鲜之经营。

伊藤治韩,实际受该会之支配。

一进会之活动,皆承其指使。

该会于主持吞韩之时,同时鼓动中国革命。

中国革命领袖类皆得其援助,彼非真同情中国革命,其目的固别有所在也。

”[1] 2011年9月26日,蔡信先生在凤凰网发表的《1907年“三无”同盟会从成立到实质解体全过程》一文中写道:“在教科书里,孙中山是中国同盟会当然是领袖,而且自黄兴以下无不唯孙先生马首是瞻。

中国抗日战争-课件(50张PPT)

中国抗日战争-课件(50张PPT)
1931年-1945年
柳条湖铁轨
中国战区日本投降 签字仪式
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一)“九一八”事变
日军炸毁柳条湖附近铁轨
日军进攻北大营 日军入侵沈阳 日军入侵哈尔滨
材材料料::帝东国北内三部省现物正质痛富切饶体,验蕴…藏…着生丰产结富力合的之材野不料生足和动,植所生物产学资设知源备识,之:林不业足用, 原地料面之积不达足38及75蓄万积公资顷本。之这不里足的。油凡母此页1均)岩需、分开铁析始、日新硼本的、为战菱争什镁,石么俾、要有金侵所刚略补石、 充争滑储;,石量而以、分国期玉别内平石占不靖、中稳。溶国势剂的力灰15之—岩%和高— 等1涨矿0摘%,产。自罢的三工储十之量年中狂均代国澜居日?,中本亦国的需首一发位秘动,密内石文外油件举、国天之然战气
有一群人应被我们永远所铭记
杨张学良、杨虎城
二、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一)七七事变
日军炸毁柳条湖日附军近炮轰铁宛轨平城
失踪的日军士兵 志村菊次郎 驻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
七七事变示意图 日军进入北平城
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有什么不同?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
日本局部侵华开始的标志,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材料一: 1933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 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 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意无条件的听命于他。”
材①料二民:族193危5年机7月的6日严,日重本—制造—河北根事本件,原南因京政;府竟 与②日本全签订国了抗臭名日昭救著的亡《运何梅动协高定》涨,承的诺影国民响党;党部和 中 抗③央日军组中完织全活国撤动共出。河日产北本党、帝平国抗津主日,义撤实民换际族平取、得统津了两对一市华战长北,的线取控政缔制一权切。 材策料三的:感193召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 终④于爆张发了、轰杨轰烈对烈蒋的抗介日石救亡反游动行示政威活策动的,迅不速满扩大。为

部编版2022年西安市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2022年西安市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道试题,每题2分,计40分。

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信件》中说到:“(中国禁烟运动)是把我们和这个帝国(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与广阔基础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这句话的意图是()A.挑起战争B.扩大贸易C.抵制鸦片D.建立外交2.(2分)《重寻近代中国》一书中写道:“这个条约对中国的最大影响不是赔款,不是割让香港(岛),而是五口通商。

”据此可知列强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权益B.教训清朝使其顺应要求C.获取巨额赔款D.维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3.(2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他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序言中说:“西方各国素以爱民为治国之本,不得藉以兵力定商情”。

“然闭关开衅之端则在中国,故每有边警,偿银割地,天实为之。

”这段材料()A.指出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真实目的B.对列强侵华的行径进行严厉斥责C.大肆宣扬了西方国家的民主精神D.完全混淆了列强侵华战争的本质4.(2分)“百年华章•盛世国宝——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暨爱国主义教育公义国宝巡展”于2021年3月6日在深圳拉开帷幕,如图所示展品为曾流失海外的牛、虎、猴、猪四尊圆明园兽首。

导致这些文物流失海外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2分)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提到,1860年的秋季,狡猾的俄国外交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两面讨好,又替入侵的联军献计,又替中国卫国者出谋划策。

俄国最终从中国得到的“利益”是()A.圆明园的大批珍宝B.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C.中国北方大片领土D.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6.(2分)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这个纲领是()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天朝田亩制度》7.(2分)陈旭麓指出:“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来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

中日研究关系

中日研究关系

选择题:1、日本的明治维新是那一年发生的1868年2、王晓秋认为近代对中国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个国家日本3、近代日本什么时候开国1854年4、50年代时,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5年5、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喊出了的口号以日本为师6、中国近代史而言,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复杂,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国家关系是:中日7、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教科书日本变政考8、鸦片战争是在哪一年发生的1840年9、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1842年10、日本是哪一年被美国打开大门的1854年11、观光游记的作者是谁冈千仞12、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着作王晓秋13、近代日本第一艘官方的访华贸易船的名字是什么千岁丸14、最早去日本交流的文人罗森15、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及其中国观的转折时期幕末和明治初年16、日本访华旅行记观光游记的作者冈千仞17、“千岁丸”访问上海的时间是1862年18、“千岁丸”访华的日本人不包括伊藤博文19、海国图志的作者是魏源20、甲午战争的时间是1894-1895年21日本被哪个国家侵略,被迫开国美国22、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作者是谁王芸生23、中日交流方面对日本产生影响的书籍海国图志24、1876,与中国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围绕制度和服装等方面变革进行辩论的日本公使森有礼25、东瀛诗选的作者余樾26、东瀛诗选的作者是俞樾27、东瀛诗纪的作者是俞樾28、“只一衣带水,便隔十重雾”的作者是黄遵宪29、以下属于明代的着作的是日本考30、中国最早对日本有明确记载的朝代是汉31、历史研究用从什么开始研究史的调查32历史研究的基本功是什么搜集、研究史料33以下着作不是王晓秋的是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34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从史料和史实出发得出观点和结论35历史研究在确定课题之前的首要工作史的研究36小方壶舆地丛钞里日本游记的作者筱圃37明治维新后,中日两国建交的时间是1871年38海国图志有几个版本339中日通商条约签订于哪一年1871年40中国着作最早对日本有明确记载的是汉书41王晓秋教授所讲的中日认识观变化的时间范围是多少1840-1919年42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称日本由对马岛、萨摩和组成长崎43中国华夷意识之下,士大夫对日本存有轻视之心,将日本成为倭国44日本由几个较大的岛屿组成445以下那部史书中有最早对日本的记载汉书46东倭考的作者是金安清47东倭考的作者是谁金安清48近代中国最早对明治维新的评论中,肯定的是以下哪本着作东倭考49李鸿章对明治维新的看法是什么赞成,但是对其藐视中国担忧50日本近事记的作者是陈其元51中国人对日本明治维新最早评论的两本书是日本近事记和东倭考52明治维新后到日本进行实地考察的第一位中国官员李圭53东游日记的作者是王之春54淮军的创始人是李鸿章55日本地理兵要的作者是姚文栋56中国近代出版的第一本详细的日本地理书籍是日本地理兵要57日本琐志的成书时间是1879年58日本地理兵要的作者是谁姚文栋59以下着作是近代中国人对日本认识的里程碑的是日本国志60海外游历史傅云龙关于日本的调查研究报告游历日本图经61东槎闻见录的作者陈家麟62中国近代最早出版的一部详细的日本地理书日本地理兵要63清国兵要地理志讲的是什么内容地理形势6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65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66东游日记的作者是谁黄庆澄67以下着作赞颂明治维新的是东游日记68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什么条约马关条约69日本书目志的作者是康有为70近代19世纪末中国人日本观变化的关键明治维新的成功71以下不是关于中国人认识日本明治维新的书籍东游从录72考察东瀛农工记的作者潘学祖73我的日本观的作者戴季陶74刘师培执笔写作的关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亚洲现势论刊登在义报75二十一条提出于哪一年1915年76亚洲现势论的作者是谁刘师培77光绪进行变革的蓝本是什么日本变政考78美国强迫日本开国后,签订的条约是什么神奈川条约79国是三论的作者是横井小楠80“千岁丸”访华的时间是1862年81“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出自周恩来的四次游圆山公园82 1862年日本的年号是什么文久83德川幕府时代又称为什么时代江户时代84 1862年是清朝的同治元年,在日本是文久二年85游清五录不包括东夷行录86东行先生遗文的作者是高杉晋作87以下是“千岁丸”成员的是高杉晋作五代友厚中牟田之助都是88日本骑兵队创建人中牟田仓之助89“千岁丸”上有位翻译;790“千岁丸”到达中国的地方时哪里上海91“千岁丸”上随行的藩士,不包括以下哪一个桂小五郎92“千岁丸”是日本从哪个国家购买的英国93松本卯吉来日与日本的熊本藩94访华“千岁丸”上的幕府官员有沼间平六郎95 1862年日本幕府在长崎购买的名叫阿米斯得号的商船来自英国96“千岁丸”上有位日本幕府官员897“千岁丸”原本是一艘制造的商船英国98“千岁丸”访问中国的港口是上海99“健顺丸”访问中国的时间是1863年100以下不是“千岁丸”成员的是伊藤博文101跟随千岁丸来中国的藩士,怎样与中国人交流笔谈102纳富介次郎是哪个藩的藩士佐贺藩103外情探索录是谁的着作高杉晋作104中国人马全向高山晋作推荐的书是佩文韵府105纳富介次郎在中说中国人对日本人“可能是由于笔语谈论,意味相通之故”较西人和善上海杂记106高山晋作在上海买的书籍报刊不包括几何学107游清五录的作者是高杉晋作108高杉晋作是谁的学生吉田松阴109高杉晋作创立了以下什么齐兵队110以下属于尾张藩的藩士是日比野辉宽111以下属于长州藩的藩士是高杉晋作112没鼻笔语的作者是日比野辉宽113以下着作不是高杉晋作的是东游日记114以下不是中牟田仓之助写作的作品是从长崎到吴淞航行日记115没鼻笔记的作者日比野辉宽116奇兵队的组织者是高杉晋作;117赘疣录的作者是谁日比野辉宽118以下人物指出,太平军被镇压,英法会侵犯日本的是久坂玄瑞119上海滞在中杂录的作者是谁中牟田仓之助120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有20卷121日本人将太平军称为:长毛贼122解腕痴言的作者久阪玄瑞123赘疣录的作者是日比野辉宽124清国上海见闻录的作者是峰源藏125日本在锁国时期开放的港口是长崎126日本关于中国鸦片真正最早的消息记录是哪一年1839年127不是关于鸦片战争风说书的日本书籍和兰阿片单报128蒙问今为阿片一件的作者周蔼亭129 1839年的“和兰风说书”是最早提供中国消息给日本的风说书第二次烟片战争130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鸦片战争131日本幕末对外采取什么政策锁国政策132二十一条提出的时间是年1915133日本在德川时期通商的国家有荷兰134海外新话拾遗的出版时间是1849年135以下是日本人描述鸦片战争着作的是海外新话136以下选项不属于海外新话卷首内容的是东游日记137判断题:1、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对2、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对3、中国的世界史应该放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这是拓展研究视角的主要视角对4、日本国志的作者是康有为;错5、两国关系恶化的年代宫崎滔天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对6、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集大成着作是日本人错7、海国图志对近代日本维新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对8、中国最早去日本的文人是罗森对9、通过史料研究可以看出,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对10、“千岁丸”访华是在1862年;对11、近代日本第一艘官方的访华贸易船是“千岁贡”错12、日本民间作家以太平天国为题材写作的军谈小说是云南新话对13、日本比中国更早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错14、戊戌维新在明治维新之前;错15、日本的广大有志之士是支援和同情辛亥革命的;对16、辛亥革命鼓舞了日本人追求自由民主运动;对17辛亥革命间接推动了日本大正初年的护宪运动和大正政变;错18、中日关系史是介于中国史和日本史之间的边缘学科;对19、研究历史要开拓自己的领域,研究前人留下空白的领域; 对20研究日本史要切忌空话,从实际做起;对21海外拾遗是日本江户时代描写鸦片战争的小说对22广泛阅读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功错23明治维新后日本于1870年派遣使节来华;对24中国是最早认识日本和记录日本历史的国家;对25中国是最早认识日本的国家;对26一部中日关系史就是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历史;对27古代中国对日本的认识进展是十分缓慢的;对28宽永通宝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货币错29中国是最早认识和记载日本历史的国家对30日本近事记对明治维新持反对态度;对31日本近事记写于1874年;对32陈其元的日本近事记中把日本的明治维新看成是推翻国王,篡权夺位的行为;对33中国首任驻日大臣是何如璋对34金安清对日本明治维新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错35东倭考对明治维新持正面态度;对36明治维新后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37中国人对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文化赞成,而对改革政治制度不赞成;对38日本国志的作者是戴季陶错39诗句“国法纷纷日逐更,究依何国没权衡”出自四明浮槎客的竹枝词;对40东槎见闻录的作者是陈家麟;对41日本国志的作者是黄遵宪;对42扶桑两月记的作者是罗振玉;对43日本变政考的作者是康有为;对44近代中国对日本的研究加快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过程;对45梁启超记东侠中的“东侠”是指日本的倒幕派错46近代着名语言文字学家罗振玉在1901年考察日本时写下扶桑两月记一书对47明治维新后,中国个阶层都对明治维新持肯定看法;错48中国维新运动的启蒙读物是梁启超的日本国志错49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开始不断升华;对50警告全国父老书是在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发表的;对51刘师培是近代较早批判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对52在文集中提出“大亚细亚主义不是平和的主义,是侵略的主义”的作者是李大钊对53幕末时代是指明治维新前德川幕末的末年对54幕府时期日本实行的是幕藩体制;对55长崎是幕末日本与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对56日本的幕末是指江户时代末年对57日本的东行先生是指日本的伊藤博文;对58“千岁丸”访问上海时挂了三个国家的旗帜;对59日本闭关锁国时期只跟中国通商;错60“昆布”即是中国的海带;对61“千岁丸”上的西文翻译叫做“兰翻译”;对62日本西文翻译叫做兰通词对63“千岁丸”上有52名日本人错64“千岁丸”在上海停留了大概2个月左右;对65“千岁丸”在中国的贸易并不理想;对66近代上海人把艺人说书的地方叫做“书场”对67高山晋作写作的“临敌勉强武与文,他年应有建功勋”是送给中国陈钦错68幕末时期,日本的知识分子基本都可写汉字对69沪上笔语的作者是名仓予何人;对70民间把太平军成为长毛对71奇兵队的组织者是高杉晋作;对71清国上海见闻录的作者是峰源藏;对73将上海称之为“支那第一繁盛海港”的是高山晋作对74峰源藏是日本的贺前藩错75日本藩士在上海之行中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军事的虚弱;对76日本藩士不赞成太平天国对孔孟之道的批判;对77幕末时期,日本严禁天主教对78高山晋作对太平天国持反对态度对79外有洋夷猖獗,内有贼匪煽乱”出自日比野辉宽的没鼻笔记错80日本通过风说书得知中国鸦片战争的消息;对81日本在德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对82鸦片战争对世界局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83幕末长崎是日本政府批准的对外交流的唯一地区;对84中国商人的报告唐风说书又称为清商口单;对85海外新话是日本江户时代描写鸦片战争的书籍对86鸦片战争后,日本幕府是通过风说书得知鸦片战争的消息的对87中国和日本的民间把鸦片叫做阿荷蓉对。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作者:虞和平文章来源:《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陈诗启教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厦门大学2005年版更新时间:2006年03月16日从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到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相应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过程可以以1929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因为这一年既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开始加大经济建设力度的一年,也是西方世界开始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的一年,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制度条件和经济因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贸易的总体状况来说,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关税自主权的进一步侵夺,使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在条件上和性质上更加恶化。

但是从具体表现来说,随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程度的变化、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改善、国际和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动,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并非处于不断而绝对恶化的状态。

对此,现有的研究虽已有所涉及,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特别是在对外贸易的经济因素、进口和出口状况比较方面,更值得探讨。

本文着重从经济因素方面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对现有研究提出一些不同的和补充的意见。

一、1895-1928年进出口贸易态势的转变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与中国关税主权状况密切相关的。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开始侵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843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规定了中国改变税则须经各国同意的“协定关税”原则。

1853年列强又乘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至1858年更迫使清政府将全国各海关的管理权交由外国税务司执掌。

与此同时,列强还强迫清政府不断降低海关进出口税率。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规定的税率,出口货为其价值的1.5-10.75%,进口货为4-13%,一般普通进口物品为5%,一些主要进口品的税率较之开关前的税率降低了58-79%。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章节测试题库及答案2023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章节测试题库及答案2023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章节测试题库及答案2023近代中日关系史争论章节测试题库及答案20231.1近代中日关系史争论的视角和方法(一)1、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喊出了的口号是()A、以日本为师B、求富C、求强D、中体西用答案:A2、《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A、1840年B、1841年C、1842年D、1843年答案:C3、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A、1868年B、1854年C、1842年D、1840年答案:A4、50年月时,北京高校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A、3年B、4年C、5年D、6年答案:C5、中国近代史而言,与中国关系最为亲热、最为简洁,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国家关系是:A、中美B、中日C、中俄D、中印答案:B6、日本是哪一年被美国打开大门的?A、1852年B、1854年C、1860年D、1864年答案:B7、王晓秋认为近代对中国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个国家?A、日本B、英国C、美国D、法国答案:A8、鸦片战斗是在哪一年发生的?A、1840年B、1846年C、1940年D、1946年答案:A9、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教科书A、《日本国志》B、《劝学篇》C、《日本变政考》D、《康南海自编年谱》答案:C10、【推断题】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答案:11、【推断题】《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

答案:X12、【推断题】两国关系恶化的年月宫崎滔天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答案:13、【推断题】近代中国人争论日本的集大成著作是《日本人》答案:X14、【推断题】中国的世界史应当放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这是拓宽争论视角的主要视角。

答案:1.2近代中日关系史争论的视角和方法(二)1、《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著作?A、王晓秋B、康有为C、黄遵宪D、李大钊答案:A2、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熟识及其中国观的转折时期A、室町时代B、幕末和明治初年C、大正时期D、战国时代答案:B3、最早去日本沟通的文人A、魏源B、罗森C、黄遵宪D、李鸿章答案:B4、"千岁丸"访华的日本人不包括()A、高杉晋作B、中牟田仓之助C、伊藤博文D、日比野辉宽答案:C5、"千岁丸"访问上海的时间是()A、1840年B、1842年C、1860年D、1862年答案:D6、日本访华旅行记《观光游记》的作者A、川端康成B、佐久间象山C、冈千仞D、吉野作造答案:C7、《海国图志》的作者是()A、林则徐B、魏源C、黄遵宪D、洪秀全答案:B8、【推断题】中国最早去日本的文人是罗森。

日本史与中日关系专题

日本史与中日关系专题

日本史与中日关系专题一、日本的发展历程1、日本曾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台湾等领土。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战期间,日本加入协约国一方出兵中国山东,对德宣战。

5、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6、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矛盾。

7、1931年,为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1931.9.18)8、1936年建立以军部为首的法西斯政权,二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9、1936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轴心国集团。

10、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11、1937年12月,日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1941年制造潘家峪惨案、东北成立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12、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展到最大。

1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14、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二、中日关系1、古代中日关系:唐朝时,中日交流密切,日本多次派遣使团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日本有深远的影响,推动大化改新,促进封建化过程。

明朝时,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2、近代中日关系:日本大肆侵华(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2)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3)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美国所排挤,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进行了抗日战争。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全面回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威胁。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给予日本更多的权益。

这一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侵略。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历史的低点,两国之间的敌对和矛盾加剧。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接受了盟军的占领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2年,日本与盟军签订《日本国与盟军占领军订立的和平条约》,结束了占领时期。

随后,中日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然而,中日关系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再度紧张,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的影响。

其中,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认识和争议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

此外,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特别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

19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双方开始加强经贸合作,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显著增加。

此外,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也得到了推动,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尽管有积极的发展,中日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等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尤其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争议,经常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战争、敌对、和解、合作等多个阶段。

双方在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深,但仍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日本真宗大谷派在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895-1945)

日本真宗大谷派在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895-1945)

日本真宗大谷派在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895—1945)刘景岚(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内容摘要]日本佛教真宗大谷派在近代中国的传教活动,起初有着正常的宗教交流和文化交流意义,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与日本侵略活动合流,开始带上了明显的政治色彩和侵略色彩,宗教活动违背其传教初衷,传教演变成战争帮凶,最终随着日本战败退出在华活动。

本文以1895—1945年间日本佛教特别是真宗大谷派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活动为主要内容,分析以真宗大谷派为代表的日本佛教在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对华侵略和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中的作用,从而探寻认识日本战争责任、理解近代中日关系演变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日本真宗大谷派;近代中国;东北地区;宗教活动[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20)03—0015—05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宗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媒介,但甲午战后,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佛教的绝大部分宗派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迎合统治者的“忠皇爱国”思想,宣传“宗教护国”精神,沦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工具,充当战争帮凶角色或直接参与战争。

本文以日本佛教的净土真宗大谷派在中国东北的活动为研究中心,对日本佛教在日本侵略中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从而探寻认识日本战争责任、理解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新的视角$日本净土真宗形成于13世纪镰仓时代,江户时代分立成十多个教派,其中以东、西本愿寺两派势力最大,分称东派(也称真宗大谷派)和西派(也称本愿寺派),各设本山(总部)于京都,成为日本佛教最为强盛的教派。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大增,开始向外扩张,日本佛教各宗为迎合统治者需要,提倡“忠皇爱国”,宣传“护国”精神,积极跟进,迅速开始了海外开教扩教活动$在政府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中,从总体上说不仅没有表示反对,而且是起了配合和辅助作用的,②其中,京都的东派即大谷派以其强大的实力充当了海外开教的先锋之一。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精品课件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精品课件

艺术特色
1.高度纪实性, 深刻洞察力。
本书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 实, 特别是很多采访, 都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 法。同时, 斯诺站在历史的高度, 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 事件进行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 得出了令人信 服的评价和入木三分的预见性结论, 这给读者带来了更深的 思考。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写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 红星在西北 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还讲述了苏维埃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等各方面政策。
去前线的路 上
叙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和苏区工业的繁 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的社会主义 工业精神。
同红军在一 起
叙述了作者深入到红军内部实地考察,司令员 彭德怀的悲惨童年和生活情况,以及红军采用 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②不止一次把地方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相关情节
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 取意见;
④使地主士绅闻风逃跑,行军神出鬼没。(注:书中关
于贺龙的部分也是采访他人而写成。)
(续表)
人物 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 形象 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续表)
①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一起讲故事、打球;
②他喜欢运动,乒乓球打得挺好,篮球也打个“不厌”;
③他也喜欢读书,仔细制订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朱 德
相关 情节
④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⑤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 ⑥在柏林参加共产党为声援五卅运动而召开的大会时被捕;

铁路与近代东北区域经济变迁(1898-1931)

铁路与近代东北区域经济变迁(1898-1931)

铁路与近代东北区域经济变迁(1898-1931)铁路与近代东北区域经济变迁(1898-1931)近代东北地区是中国工业化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在这一时期,铁路建设在东北地区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变迁。

本文将详细探讨1898年到1931年间东北地区的铁路建设和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1898年到1931年间的中国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困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东北地区成为了外国列强发展工业的首选地区。

当时的东北地区在资源丰富、人口较少、地理条件优越等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铁路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视为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变迁的捷径。

首先,在铁路建设之前,东北地区的交通主要依靠河道和马车等传统交通工具,交通不便且效率低下。

铁路的兴起解决了东北地区的交通问题,大大缩短了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资源、商品和人员的流动。

其次,铁路带来的新技术和设备也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

随着铁路线的铺设,东北地区的煤炭、铁矿石等资源得到了更便捷的开采和利用。

这进一步促进了铁路、煤矿、钢铁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东北地区工业的基础。

最重要的是,铁路的建设推动了劳动力和人员流动,加速了东北地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伴随着铁路的建设,一大批工人、技术人员和商人涌入东北地区。

他们带来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东北地区工业的发展。

此外,铁路的发展也催生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

随着铁路的建设,农产品能够快速运抵市场,东北地区的农民也能够通过铁路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并将农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

这促进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为经济变迁打下了基础。

然而,铁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首先,铁路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使得一些外国势力通过对铁路资源的掌控,控制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命脉。

此外,铁路建设和运营中的不稳定因素和冲突也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要点

1895-1936年间中国关税制度与外贸状况的变化作者:虞和平文章来源:《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陈诗启教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厦门大学2005年版更新时间:2006年03月16日从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到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相应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过程可以以1929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因为这一年既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开始加大经济建设力度的一年,也是西方世界开始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的一年,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制度条件和经济因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贸易的总体状况来说,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关税自主权的进一步侵夺,使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在条件上和性质上更加恶化。

但是从具体表现来说,随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程度的变化、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改善、国际和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动,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并非处于不断而绝对恶化的状态。

对此,现有的研究虽已有所涉及,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特别是在对外贸易的经济因素、进口和出口状况比较方面,更值得探讨。

本文着重从经济因素方面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对现有研究提出一些不同的和补充的意见。

一、1895-1928年进出口贸易态势的转变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与中国关税主权状况密切相关的。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开始侵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843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规定了中国改变税则须经各国同意的“协定关税”原则。

1853年列强又乘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至1858年更迫使清政府将全国各海关的管理权交由外国税务司执掌。

与此同时,列强还强迫清政府不断降低海关进出口税率。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规定的税率,出口货为其价值的1.5-10.75%,进口货为4-13%,一般普通进口物品为5%,一些主要进口品的税率较之开关前的税率降低了58-79%。

党的建设历程

党的建设历程

八一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 概述: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 件 背景: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1927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 介石集团不合作,所谓“宁汉分裂”。江西南昌则在武汉和南京之间。由于共 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 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在7月亦决定“清党”。一方面解聘鲍 罗廷的顾问职务,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 主要领导人: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贺龙,领导人当中还 有第20军的苏联军事顾问库马宁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 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 “一国两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党代会
中共“十二大”-1982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翻两番 / 制定新党章
中共“十三大”-1987年
初级阶段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三步走/修改党章
中共“十四大”-1992年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 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 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 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 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925年,四大虽然提出了农民是 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 题的根本思想 。1927年五大召开,大会虽然批判了陈独 秀的右倾错误,但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 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9
9
冯桂芬虽认为必须向西人学习,但同时又认为封建制度是不 能改变的,主张在维护传统文化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学习西方。 因此又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 术。” 1898年,洋务大臣张之洞在《劝学篇》对“中体西用”论,进 行全面、系统地论述。他指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认为中学为旧学,西学为新学,新 旧兼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改革理念与日本明治维新中后期的“儒学复兴”有了结合点, 这种结合点是中国聘用和日方应聘顾问的思想基础。
Page 17
17
2.维护自身抵制西方
1898年1月1日,近卫笃摩在《太阳》上发表文章论及“种族 联盟”问题,他认为中日两国的命运不可分离。近卫把向中 国派遣顾问看作是协助清政府实施“新政”,实现“清日同 盟”和“种族同盟”的目标,借此可抑制西方殖民者(特别是 俄国与德国)对亚洲的侵略扩张,以确保黄种人(特别是日本 人)在亚洲的统治地位。“故今日急欲联英联中,以抗俄德而 图自保。” 他宣称:“我相信,尽我国力的最大限度,向(朝鲜和支那)提供 帮助,不但对保全我国自身利益,而且对整个远东大势,都是 正确的、必要的。”
Page 15
15
1899年5月5日,驻华公 使兼驻朝鲜公使大鸟圭 介在《太阳》上发表了 题为“对清国今昔感情 之变化”的讲演,声称要 “以酬昔师导之恩义。”
Page 16
16
四川的一位武官在拜见日本新任参谋总长后的日记里写 道:“拜会参谋总长大山元帅,言今日协力之事,谓唐以来,日 本饮食、衣服、起居、学问之事,皆中国赠之。今日之愿助 者,不唯辅车唇齿之义,亦以报往日之赐。意至谦笃。”
小 村 寿 太 朗
Page 20
20
矢野龙溪认为“为表示超于口头之实际友谊, 提出 我接受留学生之要求, 势必为清政府所欢迎。此举 不仅有助于此要求之成功, 而受我感化之人才广布 于其古老帝国之中,实为将来在东亚大陆树立我国 势力之良策。… …(清)聘用军官等人员也将求于日 本, 勿庸置疑, 清军事之大行将日本化。理科学生亦 必求其机械, 工人等于日本。清之商工业自身则将 与日本发生联系, 而为我商工业向清扩展打开 路… …若能至此, 我势力将及于大陆。”
Page 21
21
3.派遣侵华的间谍与先锋 从1898年日本政府派出第一批顾问开始,向中国派出顾问数 逐年增加,到10年后的1908年高达555人,其中军事顾问110 人。来华军事顾问肩负两种使命,首先是肩负帝国使命的日 本军人,其次才是中国聘用的顾问。作为以“对外扩张”为 目的的对华外交政策的产物,日本顾问在行使其顾问职责时, 始终把日本帝国利益放在第一位。
Page 10
10
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政府大力提倡以西方近代文化观念和科 学思想,涤除儒学对国民精神的禁锢。 1872年(明治七年),日本太政官为新学制发表”布告“,指责 儒学误国误民,“虽动辄倡为国家,却不知立身之基,或趋词 章记诵之末,陷于空谈虚理之途。其论虽似高尚,而鲜能行于 身,施于事者”。倡导欧美思想文化,抨击儒学,动摇了传统 儒学在日本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日本国民对民主与自由 的追求,超出了天皇政府的“维新”目标时,儒学又开始在日 本重新复苏。
Page 7
7
冯 桂 芬
魏 源
林 则 徐
Page 8
8
19世纪70至80年代,人们不断对如何学习西方提出看法,使 “中体西用”论得到完善。陈炽认为:“泰西之所长者政,中 国之所长者教,道与器别,体与用殊,互相观摩,互相补救”。 王韬主张:“器者取诸西国,道者备自当躬,盖万世不变者,孔 子之道也。” 薛福成则提出了“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 文、武、周、孔之道”的观点。
Page 11
11
2.儒学复兴 1880年(明治12年),明治天皇重新颁布《教学大旨》,指 出:“挽近专尚知识才艺,驰文明开化之末,破品行、伤风俗 者甚众。然所以如是者,则维新之始,首破陋习,向世界寻知 识以广卓见,虽一时取西洋之所长,徒以洋风是兢,恐于将来, 终不知君臣父子之义,亦不可测,此非吾邦教学之本义。故自 今之后,基于祖宗之训典,专以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以孔子 为主,人人尚诚实之品行。然此,各科之学,随其才器,益益长 进,道德才艺,本末具备。”
Page 24
24
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 条》要求,4月19日,袁世凯的军事顾问坂西利八朗 就“山东问题”向寺内正义递交了书翰,提出一举 吞并中国的建议。当《二十一条》要求使袁氏陷入 危机时,身为顾问的坂西不去帮助袁氏摆脱危机,却 主张借此机会占领中国。由此,使人们清楚地看到 日本以派遣顾问为途径的对华外交政策的本质目的。
Page 22
22
1903年4月,任保定军官学校教习的坂西利八郎,曾改名为 菊 “班志超”,头戴假发辫,装扮成中国人,在东北地区以旅行 池 为名进行侦察活动。 武

1924年8、9月间,日陆军大臣对新任张作霖的顾问菊池武夫 少将和松井武夫上校下达指示:必须努力向本部提供关于奉 天省的军事、内政、交通、财政经济、地理资源和列强的 情报。
Page 18
18
近 卫 笃 摩
Page 19
19
1898年5月14日,日本驻华公使矢野龙溪致外务大臣西德次郎,提出借派 遣顾问之机,推进日本势力悄然渗透于东亚大陆的建议。矢野龙溪认 为:“为表示超口头友谊之实际友谊,提出派遣顾问的要求,势必为清政府 所欢迎,此举实为将来在东亚大陆树立我国势力之良策。” 时任外务次官的小村寿太朗对推行这一政策十分急切,他说:“开发清国 为我对清经营的当务之急,说服张之洞、刘坤一等实力派从我国招聘顾 问,在永久强固的基础上制定日清两国联合的计划。”
Page 3
3
1905年5月17日,中国教育会议在上海举行,日本的哈拉达在 大会上演讲道:照东亚时局而论,莫不知中日之权力地位有变 更之象矣;自古以来直至去今20年之前,日人皆仰望中华,视 为上国而奉为师承。“甲午中日之役,日本大获全胜,而远东 大国之地位于以互易矣。” 这是日本人在国际会议上对两国强弱关系的定位。中日两国 强弱关系的互易,使人们意识到:中国人今天应抛弃旧观念 的束缚,向日本学习,将以往的师生关系掉转过来。
Page 25
25
三、总结
1.日本派遣顾问是以“报恩”与“帮助”中国为 宣传口号的;是以实现“日清联盟”与“种族联 盟”为直接目标的;是以扩张日本在华势力为根 本目的的。因此,对推行这一计划非常积极、主 动。
Page 26
26
2.大批日本军事顾问来华,对近代中国的军事教育、军事工 业、军事训练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日本顾问通 过创办刊物、广译书籍,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向中国军官传 授先进的军事理念。任保定陆军学堂教习的多贺宗之少尉 在华期间,共著书译书21种,创办《武备杂志》军事刊物,并 在该刊上发表文章102篇,热心地向中国介绍日本及其它国 家的军事制度、技术及思想。日本及西方军事著作、操典、 教科书的大量引进,不仅为清政府的军事改革提供借鉴、军 事教育提供资料,也对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以儒学为本,以西学为末,与中国的“中道西器”论和“中学 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是一致的。在对待“采西学”的态度 和西学与儒学的关系及两者地位的定位,也几乎是一致的。
Page 12
12
清朝末期主张“采西学”者,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多数知识分 子,都是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前提的。而日本是以建立君主 立宪制为改革目标的,两者间的“君主制”虽然有差异,但保存 “君主制”相同。在维护本国传统文化统治地位的改革理念 上,则是完全相同的。这为清朝政府聘请日本顾问在政治上、 文化上找到了共同点和结合点。此外,中日两国文化的趋同性 更促进了这种选择,张之洞曾在文章中指出:东文(日文)近于中 文,易通晓,中东(日)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康有为说:“彼与我同文,则转译辑其成书,比译欧、美之文,事 一而功万矣。彼与我同俗,则考其精华,在一转移间。”他甚至 认为向日本学习是中国变法的惟一途径。他说:“其守旧之政 俗与我同。故更新之法,不能舍日本而有异道。”把学习日本 看成是中国改革变法的惟一选择。
Page 6
6
(2)“中体西用”与“儒学复兴” “中体西用论”和日本的“儒学复兴”思想的文化趋同性,为大批日本顾 问来华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1.中体西用
睁眼看世界之第一人的林则徐,是中国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并身体力行的 人。不久,魏源在总结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改革主张和“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外交策略。 冯桂芬认为中国在六个方面“不如夷”: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 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Page 5
5
康有为认为日本为中国提供了样板,他指出“近我有日本为乡 导之率、为测水之竿、为探险之队、为尝药之神农、为识途 之老马,我尽受其利而去其害,何乐如之。” “借其同文、因其变迹、规模易举、条理易详,比之采欧文之 万难,前无向导之盲瞽,岂不相距万里。” 同时,康有为还对学习日本之光明前景进行了描绘:“大抵欧、 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 若以中国之广民众,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 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从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要求仿日本采西学,走改革道路的迫 切心情。 所以,中日两国强弱关系互易,日本学习西方的显著成绩,造成了两 国间师生关系的转变。这是近代以来中国聘请日本顾问的前提条 件和根本原因。
Page 4
4
2.加强阶段(日俄战争后) 唐才常在1897年发表的《各国政教公理总论》一文中,将日 本与西方强国并列,认为:“日本维新以来,会党林立,而国日 强。其迟之又久,始设立国会,尤得西法之精。” 严复在《日本宪法义解》序中指出:“日本之立宪也,伊藤氏 之曹,实杂采欧洲诸国所已行者就之,间亦度其国势民情所能 行者以为损益。” 承认日本变法是成功的,更承认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方法是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