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服务到公共治理
公共管理: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公共管理: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对于一个单位或机构来说,公共管理就是负责处理和满足这些公共需求的过程。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通过介绍公共管理的概念、特点和原则,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关系来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行政机构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它涉及到公共资源的分配、社会公正的维护、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旨在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公共管理可以是各个层面的,包括国家级、地区级、市级等。
公共管理的特点公共管理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公共性:公共管理涉及到的事务是广泛的、面向公众的,涉及公共利益而非个体利益。
2.政府主导:公共管理主要由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来负责组织和实施,以确保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和公共需求的满足。
3.多元化:公共管理涉及到不同层面的公共事务,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和合作,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
4.公正与效率的平衡:公共管理旨在追求公正和效率的平衡,既要保障公众的权益,又要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公共管理的原则公共管理有一些重要的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理性:1.透明度:公共管理需要公开和透明,确保公众对决策和管理过程有所了解,并可以参与其中。
2.参与与合作:公共管理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合作,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等,以确保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得到充分考虑。
3.民主决策: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应该是民主的,充分考虑各方利益,通过合理的程序达成决策。
4.法治原则:公共管理需要以法律为基础,依法行政,确保决策和管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政府为满足公众需求和利益而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
政府公共服务可以涉及到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
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政府满足公众需求和提供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和渠道。
公共安全下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公共安全下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一、引言公共安全是一个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则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公共安全下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进行分析。
二、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公共安全指的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的威胁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状况。
公共安全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而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掌握相关信息,作出正确决策,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公共安全下的社会治理1.政府承担社会治理职能政府承担着制定政策、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责。
在公共安全下,政府有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需要优化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水平。
比如,加强公共安全行业的人才引进,完善相应的科研机构,优化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完善监督机制等。
2.法制建设,依法治理法制建设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关键。
对于治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必须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加强社会的法制教育和普及工作。
同时,必须依法治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增强人民群众对治理工作的信心和发言权。
3.社会化管理,全民参与在公共安全下,社会管理需要从单一的应急处置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化,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鼓励公民及社会组织参与管理。
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培训和指导,强调社会统筹、全民参与和综合治理。
可以鼓励社区、单位、学校和居民公益团体建立自主维权组织,发挥群众在安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公共安全感与幸福感。
四、公共安全下的公共服务1.基础设施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保障公共安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
在此方面,政府需加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公共安全系统,推广先进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技术和工具,提升整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对重要基础设施安保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监督力度。
2.应急物资的保障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及时应急处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此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紧急救援的设施建设、物资储备、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提高对灾害和危机的应对能力,及时开展应急救援。
3.公共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增强公民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应对能力。
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研究
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研究政府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基本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政府公共服务是政府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治理是一个包括政府、企业和公民在内的多方参与的过程。
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改善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一、政府公共服务的现状政府公共服务在新规划下得到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现状也在不断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方面是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够,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政府公共服务在经费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困境下运作,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思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需要更加开放的思路,让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到政府公共服务中来,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发展。
同时,也需要对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进行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将公共服务从过去的以行政管理为中心改变为更加灵活、高效的服务模式。
三、社会治理的现状和挑战社会治理作为一项多方参与的过程,当中各方的角色和责任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目前,我们面临着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很多新挑战,包括经济快速转型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知识和信息的爆炸等。
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和公共治理机构通过政策和制度来进行解决,依托专业人才和科技的支持,实现更广泛、更稳定的社会治理。
四、社会治理的创新思路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必须依托完善的制度、科技进步和专业人才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民间组织和社区参与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通过完善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的机制,促进社会各类组织和公民参与治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同时,为了保障社区治理的质量和效率,还需要依靠科技和数据分析技术来支撑,让治理工作在更高效、更精确的领域进行。
五、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未来展望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也将在一种新的形态下不断发展。
农村管理方案的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农村管理方案的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引言:农村管理方案一直是国家和地方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社会治理的有效运作对于实现农村发展和保障农民权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讨论农村管理方案的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条件,规划合理的村庄布局,为农民提供便利条件。
2. 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农村教育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育设施,促进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3.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政策支持,推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平衡发展,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保障。
4.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
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村整体文化水平。
5. 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保障农民利益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6. 增强村组织治理能力村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
政府应加强对村组织的政策指导和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推动村级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增强村民自治能力,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7. 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护机制保护农民权益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完善农民维权渠道,加强对农民权益侵害的侦查打击,推动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8. 加强农村安全生产管理农村安全生产管理事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安全生产的监管,推动农村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农村安全生产教育宣传,提高农民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农村安全稳定。
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
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随着社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治理领域,我们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公共服务的提供也需要在社会治理机制的不断优化中实现协同发展。
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公共服务是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推进公共利益而提供的服务,它们也是公民权利的保障。
而政府与社会治理的本质是推进公共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依赖于公共服务的提供,这也为公共服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公共服务不仅是提供权利和机会的基础,也是推进公正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例如,公共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公共医疗可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满足基本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和幸福感。
而公共服务的提供本身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治理机制来支撑。
社会治理包括制度建设、法律制度、社会组织、权力分配、利益平衡等方面,这些机制共同作用,支持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发展。
例如,法律制度可以保障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权益,让公共服务提供者更加安心和稳定;权力分配可以有效分配公共资源,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组织可以鼓励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从而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效益。
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之间并不是简单地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关系。
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公共服务不仅要与社会治理相适应,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协调联动,在创新中推进发展,在实践中拓宽途径。
一方面,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依赖良好的社会治理机制。
例如,公共医疗服务的提供需要保证医疗机构公正、医生合法执业、药品进口安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治理机制的完善。
此外,公共服务还需要政策的完善和调整,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政策报告: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政府政策报告: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引言: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和使命,而社会治理则是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当前充满挑战和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如何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并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成为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政府政策报告中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并分析其意义和挑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对公共服务至关重要。
政府在政策报告中需要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并加强对教育、医疗、水利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同时,政府还需倡导社会资本的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保障公众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二、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是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
政府应当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养老、医疗、失业等相关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同时,政府还需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政策报告中,政府可以明确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具体举措,以鼓励更多投入和合作。
三、信息化与公共服务信息化技术为公共服务的提升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政府政策报告中应当明确信息化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和应用方向。
政府可以推行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并加强对信息安全的保护。
此外,政府还可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促进公共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
四、社会参与与社会治理社会参与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政策报告中可强调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参与,加强与民间力量的合作,充分利用非政府资源提供公共服务。
此外,政府还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和规范社会治理行为,增强社会治理的可持续性和公信力。
五、法治与公共服务法治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保障。
政府政策报告中应强调依法行政,加强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
政府还需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公共服务的公正和规范。
同时,政府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职能转变和能力提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城市化进程指的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并且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而社会治理则涉及城市的法律制度建设、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安全保障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讨论这两个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挑战。
城市公共服务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包括供水、供电、供气、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教育和医疗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的增加,对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加大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和医疗的质量和覆盖率,使得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交通运输是城市化的动脉,城市交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加大对交通运输的投入,优化道路、公交、地铁等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运行效率。
环境保护也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一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提高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的效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最后,城市公共服务还包括社会福利的提供,如养老、就业、住房等方面的保障,从而增加居民的福利水平和幸福感。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服务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急剧增加,对城市公共服务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给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带来很大压力。
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领域,资源供给紧缺、质量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
其次,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不仅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此外,城市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发展中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中国发展中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不断改善和完善。
从传统的“治理”到现代化的“治理”,从基本的“公共服务”到创新的“公共服务”,中国正逐步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一、社会治理的现状与挑战1、社会治理的现状随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断升级,中国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防疫措施,体现了政府的应急和危机管理能力。
从此可见,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已经走向了智慧化和精细化。
在社会治理方面,中国建立了健全的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形成了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为人民提供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治理能力。
尤其通过网络监管、大数据监控和信息化治理等手段,有效地遏制了网络言论传播的不良影响。
2、社会治理的挑战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补给、文化内涵、法治有力等方面加以全面提升,同时要时刻关注社会治理中的负面影响。
一些地方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受到了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的影响。
加强对非法行为和暴力犯罪的打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健全的公开透明的生态文明管理体系,增强城市和农村的管理能力,才能实现生产力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公共服务的发展与创新1、公共服务的发展公共服务是基本的国家民生事业。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也相应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医疗保障、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服务、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市政设施、公共园林等,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和发展。
如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推进,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和全球抗疫行动,体现了中国疫苗事业的建设成果和国际支持的团结精神。
2、公共服务的创新公共服务的底层逻辑是政府提供服务,社会化的提供服务能够有效地借助市场机制。
从传统的服务方式向在线服务AI领域的发展正在悄然发生着变革。
政府通过以互联网为手段刷新公共服务的舞台,也为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便利。
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政府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公众需求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实现公共目标所提供的服务。
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民生保障,以及为公共利益服务。
政府公共服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
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越好,社会治理的效果就越好。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群众自觉遵循法律和道德,参与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和谐的过程。
社会治理的目的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并维护社会正义和社会稳定。
社会治理不断进步,与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紧密相关。
那么,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如何呢?首先,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是互相依存的,相互促进的。
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社会治理的支持。
社会治理的有效实施必须有政府公共服务的支撑和支持。
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紧密联系使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政府公共服务是保障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
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社会治理的效果紧密相关。
政府公共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治理的效果,因此,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应做到及时、有效、高效。
在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应加强民生保障和公共资源的调配,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同时,政府应注重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改善民生状况,加强社会治理。
最后,社会治理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
社会治理不仅需要政府的管理和维护,同时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推出一系列公共项目,共同维护社区和谐。
总之,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紧密相连,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实现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及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简称NPM)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公共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
它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传统公共管理方式的批判,并试图引入市场化、私营化和经济效益导向的原则来和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NPM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公共利益、削弱政府的职能和责任等,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渐被新公共服务(New Public Service,简称NPS)理论所取代,而整体性治理理论则是对NPM和NPS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和公共价值的优先性,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应秉持公共利益,注重公共权益保障和公民参与。
相对于NPM的市场化和经济效益导向,NPS更注重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平等性和可持续性,并强调政府的使命和责任,认为政府应该更注重社会公共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
然而,NPS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于强调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忽视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等。
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试图通过整合各种治理主体和力量,实现公共服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整体性治理理论认为,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种主体的参与和合作,各种治理主体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形成互动、协作、共建的治理格局。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也反映了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复杂化,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于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强调效率和市场化。
然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一些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逐渐浮现,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价值和公民权益,试图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而整体性治理理论则更注重公共服务的整体化和整合化,强调各种治理主体的合作与参与。
总之,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公共服务的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整合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整合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机制,协调社会各方面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过程。
而公共服务则是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各种基本服务和公共设施。
如何有效整合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以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共同目标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共同目标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而公共服务则是通过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各个领域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整合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性整合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可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公共资源,提升服务效能。
首先,整合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整合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利用,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其次,整合可以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整合,可以消除服务的盲点和存在的问题,形成统一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从而提高服务的公平公正性和客观公正性。
再次,整合可以增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针对性。
通过整合,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民的需求。
三、实现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整合的路径实现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整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
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要建立紧密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统一管理的工作机制。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保障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社会治理的规范和权威性。
再次,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方便人民的利用和参与。
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加强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治理绩效的提升
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治理绩效的提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需求。
公共服务体系是指政府通过各类政策和服务来提供公共需要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而社会治理则是指政府和公民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法律和组织等手段来管理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
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要实现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治理绩效的提升,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
一、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关键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是提高社会治理绩效的重要手段。
在政府的引导下,建设并不断优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带来多重效益,具体如下。
1、促进社会公正。
公共服务体系可以让资源更加平等地分配,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同时减轻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形成更加公正的社会结构。
2、提高社会效率。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使得社会资源的利用更加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而其提供的服务,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与国际竞争力。
3、增强社会凝聚力。
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公共利益而付出的社会贡献,其可以促进各类公民自觉遵守和共同实践社会规范、促进人民公民意识的形成,增强凝聚社会的力量。
4、增强社会安定。
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与紧张,对社会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二、深化社会治理改革是重点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绩效就要考虑到如何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法律制度,在各个领域实现全面、控制和高效的监管和管理。
具体如下。
1、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而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增强其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公众的功能,是推动社会治理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乡村治理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
乡村治理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乡村治理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农村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是乡村治理的两个核心要素。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而基层治理则是指农村社区居民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等方式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农村公共服务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而言,资源分配不均衡,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完善。
因此,提供良好的农村公共服务是解决农村居民生活问题的关键。
教育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医疗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施落后,医生数量不足。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提高农村医疗设施和医生的水平,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社会保障也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基层治理在乡村治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治理是指农村社区居民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等方式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农村社区居民是农村治理的主体,他们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因此,政府需要加强与农村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农村治理更加民主和有效。
此外,法治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农村事务的监管和管理,可以有效地维护农村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德治是基层治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加强农村社区居民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村社会的矛盾和纠纷,维护农村社区的和谐稳定。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随着社会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现代社会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治理是指社会各种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制度、规则和手段实现社会秩序的过程,而公共服务是社会治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政府向民众提供的社会服务。
社会治理需要公共服务的支持,而公共服务也需要社会治理的规范。
只有良好的社会治理机制和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相互配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整体运行效率。
其次,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而人民的需求更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治理要建立在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基础上,倾听人民的声音,关注人民的诉求,提供符合人民期待的公共服务。
只有贴近人民需求的社会治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需要注重公平和公正。
在一个社会中,不同阶层和群体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是不同的。
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解决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公共服务也应该以公平和公正为原则,优化资源配置,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公平待遇。
只有实现了公平和公正,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最后,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和多变的系统工程,公共服务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人民需求的变化。
要促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现有的机制和方式。
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同时,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多元参与的机制,共同推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创新与改进。
社会治理与社会公共服务
社会治理与社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社会治理是指各个社会成员通过各种组织和机构,管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一系列活动。
在当代社会,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社会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它涉及到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服务、社会安全保障、法治建设、社会治安管理等。
其中,社会公共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公共服务的概念社会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基本服务,以满足人民日常生活和发展的需求。
它与私人服务不同,是面向公众的,以公益为导向,服务于社会福利的提升。
社会公共服务的种类社会公共服务的种类繁多,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救助、文化体育、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
这些服务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教育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之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医疗服务则关乎人们的健康问题。
政府应提供高质量、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医疗服务,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养老服务也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政府应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福祉。
社会救助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和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家庭、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的救助力度,提供生活补贴、就业培训和社会关爱,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文化体育和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
政府应扶持文化事业,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同时,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如何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此,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积极参与。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经费和人力资源的供给。
公共服务供给与国家治理问题
公共服务供给与国家治理问题公共服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在当前的国家治理实践中,公共服务供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首先,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许多地区和领域,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导致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方面,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不足使得交通不便、供水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在教育、医疗、老年照料等领域,公共服务的供给也不够,导致人们的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和支持,以缩小区域和领域之间的差距。
其次,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尽管在许多地方已经建立了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但是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公共服务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
例如,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生数量不足、技术水平低、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使得人们对基层医疗服务缺乏信心。
此外,在一些政务服务中,办事效率低下、操作繁琐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的管理和运作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
另外,公共服务供给与国家治理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沟通渠道,使得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不够紧密,导致部分公共服务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此外,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效果和效率。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的协调和衔接,提高公共服务的整体效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建设水平。
其次,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和机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果和效率。
例如,可以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
城市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社会治理则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和社会秩序维护。
首先,城市公共服务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需求也愈发复杂。
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生活质量。
例如,在教育方面,城市公共学校起到了普及教育的作用,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在医疗方面,城市公共医院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在交通方面,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降低了私家车的使用率,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在环境保护方面,城市公共环境管理部门负责垃圾处理、环境维护等工作,保证了城市的清洁与美观。
其次,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与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
城市化进程促使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社会结构变化,这为城市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需求。
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够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同时,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也能够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提高人们对城市化进程的认同度。
最后,社会治理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化进程使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多元,需要更加高效的社会管理和治理来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市民的参与和社会组织的支持。
通过加强社区管理、推动居民自治、完善社会调解机制等措施,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稳定和和谐。
总之,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力度,同时积极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共同努力打造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公共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公共服务指的是市政府提供或支持的,为全体居民提供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具有公益性和普及性的服务,包括建设和管理、设施和设备、人员和工作等。
城市公共服务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之一。
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状况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市政公园、文化设施、医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
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医疗、教育、居民宿舍、餐饮、环境卫生等得到了全面提高。
城市公共服务的网络建设也从传统的线下提供逐步向线上拓展,例如各类电子政务网站、在线服务平台和移动APP等。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服务的问题随之而来。
相较于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城市公共服务各方面建设还存在不足,用户满意度不高,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在城市公共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民之间的配合度也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的沟通,政府服务质量的落差也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需要被逐步改进完善,以满足城市公共服务的快速发展需求。
城市公共服务对社会治理的影响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密不可分,在现代城市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切实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能够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同时,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也能够调动市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支持度和技能,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
城市公共服务对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也在不断凸显。
随着城市公共服务不断丰富和优化,社区建设得到加强,社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政府、社区和居民间的合作、沟通和协调,使得社区建设的发展更加有效、快捷、良性。
城市公共服务也能够带动城市产业升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例如,大力发展医疗设施,吸引优秀医疗机构,就能够带来医疗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整合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整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演变。
传统的一党治理模式逐渐被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替代,而公共服务的提供也逐渐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之间的整合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方面,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存在着基本的相互依赖关系。
社会治理需要公共服务的支持和保障,而公共服务的优化也需要社会治理的协调和整合。
例如,城市管理中,市政府需要进行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而这需要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市民也希望通过公共服务部门获取到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服务。
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密不可分,只有有效整合二者,才能够实现全面的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之间的整合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各个公共服务部门彼此独立、信息孤岛,缺乏有效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导致社会治理无法得到全面的、准确的数据支持。
其次,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中缺乏合作和协调,导致服务重叠、服务不平衡的问题突出,无法真正满足市民的需求。
此外,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实现整体效益。
为了有效整合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公共服务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平台,公共服务部门可以将相关信息共享给社会治理部门,并与之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消化。
这样可以更好地支持社会治理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其决策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其次,提高公共服务的整体效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在整合公共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机制,消除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和利益冲突,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
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可以整合市政、交警、公共交通等部门的力量,通过优化交通规划、交通信号调控等方式,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运行质量。
此外,注重市民参与和社会治理的共同建设也是整合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
新公共治理和新公共服务比较分析
新公共治理和新公共服务比较分析摘要:行政变革的理论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新贵无疑是“新公共治理”,相比教而言,它弃了传统政治理论的观察视角,而是从市场和经济学的角度重塑了很多行政的理念和价值,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发展架构。
同时,必须留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妇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针对新公共治理的理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导“服务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他们的观点在我们的服务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视的巨大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治理;新公共服务;公共行政1新公共治理理论新公共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其理论基础与以往的行政理论有很大的区别。
假如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治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治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新公共治理以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分所成功地运用着的治理方法,如绩效治理、目标治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分所独占,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分的治理中。
2新公共行政治理的基本特征首先,新公共治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职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治理职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其次,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进,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治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一线经理和治理职员”(即中低级文官)以职、权、责,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夸大对预算的“总量”控制,给一线经理在资源配置、职员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主权,以适应变化不定的外部环境和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第三,与上一点紧密相联,新公共治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3期第15卷(总55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S J TU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3,2007Vol.15SUM ,No.55收稿日期:2007203225作者简介:顾建光(19532),男,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
从公共服务到公共治理顾建光(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摘 要:近年来政府管理的实践表明,公民对政府公共管理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关于何为优质公共管理的看法在不断深化。
“新公共管理”所倡导的高效、节约地提供公共产品,将服务对象看作顾客的理念,较为肤浅且具有局限性。
真正良好公共管理的目标在于为公民们创建一个和谐、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
这也就是要实现良好社会公共治理的根本目标。
在这里,公民的直接参与和评价是衡量依据的最终标准。
关键词:公共治理;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公民参与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95(2007)0320050206 当代世界各国对于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逐渐清晰,“服务型政府”的口号也广为人知。
关于如何向社会提供数量充足、品质良好的公共服务,以及如何评价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等问题,成为政府部门与公共管理学界围绕公共管理实务研讨时的热点。
然而,超越公共服务实务本身的层面,反省公共管理的宗旨究竟是什么,仍然值得政府和理论界深刻思考。
本文拟从国际、国内的视野就这一题目展开研讨。
一、超越“公共服务”20世纪的80至90年代是国际上新公共管理及其理论盛行的时期。
汗牛充栋的研究和各种努力都是为了帮助政府提升有效提供足够数量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能力。
[1]一些国家还为此进行了专门的立法,如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制定的“政府绩效成果法”(GPRA ),[2]一些欧洲国家,如英国、意大利等国在这方面也都有相应的立法。
还有不少努力则直接来自民间的推动,如欧洲成立了“欧洲质量管理基金”(EFQM ),以及其他的质量管理系统。
[3]关于什么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各国尚未完全达成一致。
不过,我们在这里还是可以概括出一些主要的意见:符合某些规定(如从合约的意义上说,是符合ISO9000);符合预选目标(如符合公司或者社会制定的目标,进行综合积分);确定投入与产出(按照综合计分);[4]满足或超出顾客的期望;对被服务对象抱有感情等。
似乎具备了一定共识。
然而,近些年来,各国政府日渐意识到,即便向社会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服务仍具重要意义,但却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当政府注意提供公共服务时,还是有可能忽略掉现存的那些为人们所不满的所谓“糟糕的社会问题”。
仅仅要求各相关政府机构提高效率,增加公共产品的数量和改进公共服务质量,并不就能解决好这类问题。
举例来说,德国近年来一直经历着经济衰退的后果,引发了社会要求削减政府开支的运动。
为此,德国的许多公共机构不断努力减少地方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
这导致在政府部门引入了更加灵活的以成果导向的资源管理体制,但也造成了地方政府资金不足和开支窘迫。
从而使德国的学校开始制定一些标准,2007年第3期顾建光 从公共服务到公共治理按照这些标准,在德国本土以外出生的学生将得不到如从前那样与在德国出生的学生所能享受的同等免费教育机会。
而这种情况有可能在未来造成前者的就业困难,并可能使他们落入领受失业救济者的行列。
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即便公民或者一些公共服务的获得者认为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充分的,他们也不肯定就会对有关政府部门表示出更大的信用。
这也就是说,即使公共产品增加了、公共服务改进了,并不必然就会提升公民对于政府的信任度。
实际情况表明,人们对于公共部门的评价并不仅仅局限于所提供的可计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否充分。
公民还要求公共部门必须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平的社会生活环境,并能够承担起各方面的社会责任。
既然这方面的情况日益明晰,于是,近年来就启动了一场新的政府改革,这也就是所谓的“公共治理”(p ublic governance)潮流。
[5]总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公共管理潮流在国际上居主导地位。
在这段时间里,世界各国开展的许多政府管理的变革都是围绕着新公共管理的一些原理①展开的。
然而,在经历了这十年的实践以后,人们对于新公共管理仅仅关注有限公共服务目标做法日渐不满。
这种不满主要是起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由:首先,一些公共部门(即便是那些所谓“节约、效率和效能”的公共部门)有可能并没能适当地去解决那些为人们关注的所谓“糟糕的社会问题”。
即使提供了各方面都很充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也还是有可能并没能解决人们紧迫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其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民营部门的合作要比基于对立的合约程序的关系更为重要。
人们也日益感觉到,政府要与各种组织(不管它们属于哪一类部门)成功地合作开展工作,需要依靠相互间的信任而不仅是竞争。
第三,人们日渐意识到,新公共管理对于公民作用的理解流于片面。
这表现在,只是将公民看作为公共产品的“消费者”。
在新公共管理那里,公民仅仅被看作服务的利用者,公民作为共同体成员参与各项公共管理项目的共同规划、共同设计以及公共管理的作用,基本上被忽略或者说至少是被低估了。
第四,在大多数国家,与政府绩效相关的一些大的丑闻常常不是因为服务的质量不行,而是因为政府在履行自身任务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包括政府一些重要官员的失职和腐败现象等)。
[6]第五,政府长期的公共政策,诸如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以及环境政策,需要有全方位政策和战略的综合与协调。
公共政策的效果常常不仅是依靠各自为政的不同部门,而是需要在不同的公共部门之间建立起配合与协调关系。
这也意味着,各项公共服务的决策必须从作为整体的组织由现行以及参与各方的综合考虑来加以评估,不能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
由此可见,完善公共管理仅仅关注公共产品提供的实务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治理的深层层面。
二、良好的公共管理需注重社会治理的层面由上可知,良好的公共管理是不能忽略社会治理层面的。
这里,我们涉及所谓“治理”这样的范畴。
关于何谓“治理”,以及何谓“良好的治理”这样的问题,长久以来,始终是困扰着社会科学家们的争论主题。
然而,从事政府管理的实践者们通常却并不十分关心如何来做这方面的精确定义。
政府公共管理的实践者们常常会忽略词语的抽象定义,而直接关注有关概念与范畴在实践中所得的实际效果与含义。
我们认为,还是必须从具体的社会背景条件下来理解人们关于公共治理的定义。
也就是说,对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的相关群体来说,“公共治理”是有着不同的背景含义的。
如果脱离了这样的背景,关于这个主题意见或理论将是无法沟通的。
不过,还是让我们在这里权且采取某种具体的关于公共治理的定义,这可能有助于我们探讨不同主体应如何适当地参与关于公共治理的评价。
相对于这一定义,其他关于治理的界定,均可被理解为是对我们在这里所勾勒的关于公共治理以及良好的公共治理定义的某种修正。
1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5卷我们在这里将公共治理定义为:相关各方为影响公共政策的结果而开展互动的方式;将“良好的公共治理”理解为:在改进公共政策成果和达成一致的治理原则问题(或领域)上,由所有相关各方参与协商,这些政策的实施以及定期评估均由参与各方进行。
②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某些讨论中,以及在平时习惯中,人们有的时候会有意地采用一些含义模糊的词语,如“治理”可能就是这样的词语之一。
正是由于其模糊性,才使得这些词语得以流行开来。
因为,不同的组织和个体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些词语。
尤其是在一些国际社会场合,恰恰是“治理”这一词语的模糊性,有助于许多不同的国家和相关组织都能接受它和使用它。
不过,当我们要对公共治理的质量加以测评的时候,还是必须对治理这个词所包含的内容作一定的理解和解释。
让我们作个对比。
比如按照“新公共管理”的范式解释,所谓“良好的”意味着获得所谓正确的工具,如“设计一台良好的钢琴”。
因而,良好的治理也就是要求有正确的成果,如“确保好的钢琴能够弹奏好的曲子”。
按照这样的比喻,对于治理的评估还包括了对于音乐厅的评估。
假如对一架好钢琴的评估相对还比较容易的话,那么,对于什么是好的音乐厅的评估就显得过于复杂了。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工具性的绩效评估方法对于实现良好的公共治理目标来说是完全不合适的。
也就是说,这需要有新的概念框架、不同的评估模式和方法,以及一套新的指标。
我们在这里采取的新的出发点就是,需要探讨所谓“良好治理”的构成要素。
就我们对于良好治理的定义来说,显然有两个需要加以测评的重要领域:一是有关公共政策成果是否确实获得了改善;二是具体公共政策的相关各方是否参与了设计和实施适当政策手段的过程。
三、良好的公共治理需评估公共政策的实际效果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第一波公共部门改革过程中,人们对于公共政策成果的测评也作了不少探究,但未取得重要的实际效果。
在许多国家,人们实际上有时也将新公共管理称为“成果导向的公共管理”。
出现最终成果是政府初始意图不相一致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于负责提供某种公共服务的机构来说,有些成果的出现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
无论如何,一些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努力。
比如,美国奥勒冈州政府所做的标杆实践。
这方面的尝试努力表明,对于公共服务成果的测评要求有部门之间的合作,因而不可避免需要有关数据的共享。
然而,这样的实践对于不同的公共机构和部门来说,却并不常见。
近些年来,人们对于各项公共政策成果的评估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部分因为,目前的一些绩效评估报告所集中关注的那些测评内容,对于政治家、公民或者媒体来说,并非他们的兴趣所在。
随着“批评性”文献的增加,公民和其他的相关群体要求了解的是与他们的利益相关的那些政府活动的信息。
政治家们尤其想了解自己的政策是否在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方面确实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
由此可见,人们现在对自己是否成功地参与改变他们生活质量的实践活动的效果感兴趣,而不只是对这些活动的所谓质量本身感兴趣。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由公民自己来对公共政策的实际效果加以评估。
举例来说,人们更为关心的关于公共政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公民所感到的社区安全的程度,而不仅是警察和防治犯罪服务数量;收入水平和工作条件,而不仅是经济发展计划绩效;公民所感到的医疗和社会福利的水平,而不仅是提供给服务使用者的医疗和社会照顾的设施质量;公民对所想要知道的有关问题的实际了解程度,公民在所希望从事的工作中的竞争能力,而不仅是他们所看到的教育和培训服务的设施数量和质量;人们对他们想要享用设施的可获得性,而不仅是他们所看到的道路和运输设施的质量;人们所感到的环境质量,而不仅是环境保护或改进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人们在自己家庭中所享有的舒适,而不是所提供的房屋和修理的设施数量和质量;公民所感到的免受外来攻击的安全程度,而不仅是简单的国防力量的数量和质量。